高考历史复习中华文明的成熟_宋元时期第7讲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课件.pptx_第1页
高考历史复习中华文明的成熟_宋元时期第7讲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课件.pptx_第2页
高考历史复习中华文明的成熟_宋元时期第7讲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课件.pptx_第3页
高考历史复习中华文明的成熟_宋元时期第7讲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课件.pptx_第4页
高考历史复习中华文明的成熟_宋元时期第7讲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课件.ppt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古代史,第四单元中华文明的成熟宋元时期,阶段特征 宋元时期(9601368年)是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时期。 政治:由政权并立到走向大一统,民族融合;中央集权加强,宋代在中央和地方全面实行分化事权的改革;元代行省制影响深远。 经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商品经济活跃,商业活动突破坊市限制。交子的使用标志着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空前水平。海外贸易有重大发展。 思想:理学产生,儒学完成转型;科技世界领先;文艺平民化、市俗化。,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第7讲,落实主干知识,研析考情考向,突破核心考点,课时作业,内容索引,落实主干知识,一、宋元时期的政治 (一)君主专制的加强 1.宋代 (1)宋代设 为最高行政

2、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中央增设参知政事、 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元代 (1)设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 (2)元末,宰相权势越来越大,有时可以左右皇位继承。,中书门下,枢密使,(二)中央集权的发展 1.宋代 (1)措施 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中央派 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 负责监督。 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2)影响 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 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文官,通判,藩镇割据,2.

3、元朝:行省制度 (1)措施 地方设 ,长官由朝廷任命。 下设路、府、州、县。 边远民族地区设 管理。 (2)影响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 的开端。,行中书省,宣慰司,省制,图示解史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二、宋元时期的经济 (一)农业的发展 1.生产技术: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 2.土地制度: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租佃关系有了较大发展。 3.灌溉工具:宋代出现利用水力为动力的 。 4.重心南移:宋朝以后,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 。 (二)手工业的进步 1.制瓷业: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

4、出现五大名窑。,高转筒车,江浙地区,2.纺织业 (1)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写画中的写实风格。 (2)元朝: 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3.冶金业:北宋时已经有了以煤作为燃料冶铁的明确记载。 (三)商业的繁荣 1.表现 (1)宋朝: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增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2)元朝:交通发达;商业繁荣; 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黄道婆,交子,大都,2.“市”发展 (1)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 的直接监管。 (2)城郊和乡村的“ ”更加普遍。 (3)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 (4)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

5、破。 3.对外贸易 (1)两宋 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国家进行贸易。 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2)元朝: 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官府,草市,泉州,归纳总结宋代“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1)打破严格的坊市制,商业活动不再受时空限制。 (2)官府不再直接监管商业活动。 (3)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4)以四大商业名镇为代表的商业市镇出现。,突破核心考点,考点一宋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时空观念,1.历代地方行政区划设置图解,说明图为西周分封制;图为秦朝郡县制,郡县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图为汉朝郡国并行制,

6、兼有封国制与郡县制的特点,封国可以世袭,使中央集权受到威胁;图为元朝行省制,行省属于中央派出机构,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可世袭。,2.历代地方行政管理机制的变与不变,说明县是最稳定的一级行政区,州的地位呈现由高到低的演进,二级、三级行政设置是古代行政区划的主体。,1.元朝的行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 (1)郡县是地方机构,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中央政令直达郡县,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形象地表示:中央郡县,直线行政。 (2)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是分区统治,不是直线统治。,历史解释,2.为什么说行省制度更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1)机构和官员设置有玄机

7、,从制度设计层面防割据。元代的行省是中央政府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中央通过行省对全国实行分区统治。 (2)分权更集权。中央赋予行省更多的权力,但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例如: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中央以监察机构对行省官员进行监督,还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3)地方区划从山川形便到犬牙交错。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线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但极易产生割据局面。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

8、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这样削弱了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从而使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环境,中央比较容易控制。,1.论从史出 行省的正名定义 史料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结论行省不是地方政府,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是中央派驻中央的派出机构。,史料实证,2.史由证来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说明元朝行省制度的特点。 史料行省制度的创行

9、是我国地方行政体制的重大变革。省的名称一直沿用到当代。元代以前各朝代的地方行政体制、无论是两级制还是三级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而元代行省既是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本身又具有中央派出机构的特点,有效地弥补了这一空当,使全国的行政体制基本上做到了上下结合、浑然一体。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论证:_ _,行省兼具地方行政机构与中央派出机构的双重性质;省界犬牙交错,无险可守,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行省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中央设置机构,加强对行省的监察;省官互迁。,答案,考点二宋元时期的经济,历史解释,1.宋代的土地政策 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兼

10、并直接导致的是农民身份的变化和职业的流动,或者因职业需要和地区发展不平衡而导致地区流动。宋代商品经济活跃,城乡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为失去土地的农民再就业或者到其他地区再就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农民转而从事手工业、商业或被迫租种地主的土地成为佃农。,2.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1)特点 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也就是交子。 城市兴盛,与唐代相比,打破了地域限制、市坊不分;不受时间限制;官府对商业活动也不再严格监控,这使得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 随着私营手工业规模的扩大,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也大大提高,商品经济呈现繁荣景象。 中唐以来,传统的商业政策重农抑商也有所松动。 海外贸易发达,南宋财政

11、收入的重要来源即是对外贸易税收。,(2)原因 唐朝中晚期我国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北方多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社会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 大量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推动南方经济较快发展。 宋王朝统治者执行了比较开明的经济政策。 宋代科技、思想、文化高度繁荣,促进经济的发展。 若干民族政权的并立,整个中国的不统一给各国贸易创造了空间。,1.论从史出 北宋“夜市”的繁华 史料(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结

12、论北宋“市”突破了时空限制,反映出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大大超出了前代。,史料实证,2.获取材料信息 根据材料概括宋代土地政策的变化。 材料北魏到隋唐,均田制绵延了300多年,保留了大量的国有小农,但这一制度到唐中叶已经崩溃。宋代不立田制,国家不再干涉土地财产关系的变化,结果是租佃关系盛行,成为主导的土地经营形式。宋代佃户人身自由,法律上也和主人有基本的平等地位地租形式主要是分成租和定额租。 主要信息:_,“不抑兼并”,保护地主阶级土地私有权;租佃制发展。,答案,命题材料源,1.宋代相权的分割 (宋代)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

13、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筦库,悉隶三司。宋史 发现问题材料反映宋代通过设置中书禁中、枢密院、三司分割宰相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削弱了相权。 命题角度宋代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宋代相权是如何衰落的。,2.元代行省制的运行机制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发现问题行省既要为中央集权,同时又分留部分权力于地方,这种做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14、 命题角度元代行省制的特点;行省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3.宋代的商标 下图为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其上部文字为“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 发现问题宋代的商家已经有了商品品牌和商标意识。 命题角度宋代商业发展盛况;宋代商业和城市的历史地位。,4.宋代的知州与通判 诸府置知府事一人,州、军、监亦如之。掌总理郡政其赋役、钱谷、狱讼之事,兵民之政皆总焉。 通判建隆四年(963),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职掌倅贰郡政,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

15、守臣通签书施行。宋史 发现问题宋代的知州与通判相互牵制。 命题角度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代的文官政治。,研析考情考向,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1.命题点: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活动的不同历史记载 (2017课标全国,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已考视角,1,2,3,4,5,答案,解

16、析,解析题干中两个文献对宋太宗的行踪出现了完全相反的记载,说明B项正确。 历史事实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呈现,A项叙述过于绝对化。 C、D两项中的“不能”“即可确认”都是犯了过于绝对化的错误。,1,2,3,4,5,2.命题点:宋代重史传统对君主专制的影响 (2016课标全国,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答案,解析,1,2,3,4,5,1,2,3,4,5,解析题干材料“偶有误失,史

17、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说明史官的史实记载对皇帝个人行为有重要影响,让皇帝不能为所欲为,故选A。 “全部真实可信”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 史官记事虽能影响皇帝个人行为,但与皇帝之间并不存在尖锐矛盾,排除C; “真实言行”包括正确的,也包括失误的,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宋太祖不是“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而是不愿史书记录其“误失”,排除D。,3.命题点:宋代土地政策的调整 (2016课标全国,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1,2,3,4,5,答

18、案,解析,1,2,3,4,5,解析宋代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唐代,因此“经济严重衰退”的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 宋朝时政府采取了“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北宋土地兼并加剧,大量自耕农破产,沦为“佃农”,故B项正确; “坊市制度崩溃”反映了宋代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 “政府管理失控”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4.命题点:宋代东南沿海经济地位的上升 (2015课标全国,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19、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答案,解析,1,2,3,4,5,解析材料反映了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的民间崇拜的现象得到朝廷的认可,而且后世影响不断扩大,本质上是该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影响力提升的结果,故选C项。 中国古代王朝没有重视对海洋的开发与利用,故A项错误; 古代社会女性地位没有根本改变,故B项错误; 古代封建统治者的统治思想不可能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故D项错误。,1,2,3,4,5,5.命题点:宋代纸币交子的功能 (2014课标全国,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

20、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1,2,3,4,5,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中“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可知B项的结论错误。 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答案,解析,待考视角,1.命题点:宋代政治制度的特色 (2017湖南高考考前演练二)宋太祖任命京官周渭到地方任知县。周渭到任时,大将符彦卿亲往城外迎接,但周渭仅在马上作揖,符彦卿极为不满又无可奈何。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京官周渭对符彦卿的轻视 B.周渭是来自京城的皇帝亲信 C.中央集权制度的日益完善

21、D.宋朝重文轻武的制度设计,答案,解析,1,2,3,4,解析“但周渭仅在马上作揖,符彦卿极为不满又无可奈何”可见是当时制度对武将不利,不只是周渭一个人的态度,故A项错误; “宋太祖任命京官周渭到地方任知县”这是一种常规调任,不能体现“亲信”,故B项错误; “京官周渭到地方任知县”这一事件不能体现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故C项错误; 综上可见这一现象不是个人的恩怨,而与当时的社会制度设计相关,故D项正确。,1,2,3,4,2.命题点:宋代监察制度的演变 (2018全国卷高考模拟,25)宋初,“艺祖(太祖)有天下,首置诸州通判,以朝官以上充,实使督察方镇”。北宋真宗以后,通判因“太平既久,其任稍削

22、矣”。南宋时期,更是每况愈下,通判对知州“知享平分之乐,而不能为关决之助”。这说明宋朝通判 A.行政地位在逐渐降低 B.监察职能在逐渐减弱 C.兼具监察和行政功能 D.加强了宋朝中央集权,答案,解析,1,2,3,4,解析“知享平分之乐,而不能为关决之助”没有体现行政地位的下降,故A项错误; “实使督察方镇”,“北宋真宗以后,通判因太平既久,其任稍削矣。南宋时期,更是每况愈下”可得出其监察职能下降,故B项正确; 宋代通判其本身是为监察而设,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说明宋代的地方管理体制,只是叙述了通判监察职能的逐渐减弱,不能体现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1,2,3,4,3.命题点:元代中书省的高

23、效行政 (2018江西联考)元朝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A.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 B.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 C.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 D.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答案,解析,1,2,3,4,解析“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体现的是重视行政效率,“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体现的是重视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1,2,3,4,4.命题点:宋代租佃关系的规范 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命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

24、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其目的是 A.保护佃农利益 B.增加政府收入 C.维护地主特权 D.规范租佃关系,解析材料描述的是北宋租佃关系下,地主与佃农之间依据契约关系进行农业生产,体现的是规范租佃关系,故选D。,1,2,3,4,答案,解析,课时作业,一、选择题 1.(2018龙岩调研,26)唐代有“出将入相”的惯例,人们认定“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宋代民间则流行“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俗语,宋人认为“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这表明 A.唐朝的大多数官员来源于武将 B.宋代文化相对于唐代更为发达 C.社会观念与政治环境关系密

25、切 D.科举制度提高了文人社会地位,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唐代的官员大多来源于武将没有史实依据,故A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宋代重文轻武,不能表明宋代文化比唐代发达,故B项错误; 唐代在边疆设立节度使,故社会上对武将更重视,而宋代加强中央集权制度,重文轻武,导致社会上文臣地位高于武将的现象,故C项正确; 隋唐开始实行科举制,故D项不是导致材料现象的原因,故D项错误。,2.(2017日照三模,25)宋代所有的敕书都以皇帝的名义颁发,经宰相副署,由宰相机构发布,才能成为具有法

26、律效力的法令。这表明 A.丞相权力不断遭到削弱 B.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C.皇权受到一定程度制约 D.丞相权力已经超过皇帝,解析根据材料不难看出,宋代的宰相仍具有较大的权力且材料体现不出其权势变化与渐进性,故A项错误; 宰相并不代表整个士大夫群体,故B项错误; “宰相权力已经超过皇帝”,这属于明显的史实谬误,纵观整个封建王朝,相权都没有凌驾于皇权之上,故D项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解析,3.(2017汕头高三模拟)北宋副宰相张方平在论及地方武职官员任职状况时感叹说:“地形山川未及知,军员仕伍未及识,吏民士俗未及谙,已复去(再度离任)矣!

27、”材料表明当时 A.事权分割导致宰相无所事事 B.重文轻武造成武将碌碌无为 C.强干弱枝致使人事变动频繁 D.中央集权强化终结地方分裂,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解析,解析材料涉及的主体是“地方武职官员”,与宰相无关,故A项错误; 材料反映武将碌碌无为的原因是调任太频繁,而不是重文轻武,故B项错误; 北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军事上实行强干弱枝政策,抽调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同时频繁调任地方武职官员,以防止地方割据,故C项正确; 材料反映地方武职官员任职状况,不能说明终结地方分裂,故D项错误。,1,2,3,4,5,6,7,8,9,10,11,12,13

28、,14,1,2,3,4,5,6,7,8,9,10,11,12,13,14,4.(2018湖南长郡中学高考模拟,26)续资治通鉴宋纪一记载:“旧制,凡大政事,必命宰臣坐议,常从容赐茶乃退。及(范)质等为相,自以周室旧臣,内存形迹,又惮帝英睿,乃请每事具札子进呈取旨。帝从之。由是坐论之礼遂废。”材料说明宋朝 A.官员办事效率提高 B.宰相决策权的丧失 C.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传统行政机制发生变化,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宰相面见皇帝时的“坐论之礼”被废除,与官员的办事效率无关,故A项错误; 宰相面见皇帝时的“坐论之礼”被废除只

29、是礼节的变化,不能说明宰相决策权的丧失,故B项错误; 清朝的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C项错误; “坐论之礼”的废除实质上反映了宰相地位的下降,君主权力得到加强,故D项正确。,答案,解析,5.(2017太原二模,26)北宋中期出现“宰枢互兼”和“宰枢同议”,即宰相兼任枢密院长官;南宋时期,宰相兼任枢密使、参知政事兼任枢密副使渐成定制。这种变化有助于 A.提高效率适应现实需要 B.集体决策维护中央权威 C.崇文抑武防范军事将领 D.分化事权防止权力集中,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北宋与南宋时期宰相兼任枢密使,使行政权与军事权集中,提高军政效率以适

30、应两宋战争频繁的现实需要,故A项正确; “宰枢互兼”使权力集中,不利于集体决策,故B项错误; “宰枢互兼”反而提高军事将领的权力,C项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 “宰枢互兼”使权力集中,D项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6.(2018临汾质检,26)元代推行行省制,设河南行省统辖黄河以南和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但在黄河下游则以沂蒙山南麓为界与中书省直辖区“腹里”相邻;将江西、广东合为江西行省,治所在南昌;将湘、鄂、桂并入湖广行省,治所设于武昌。这一规划和设置 A.体现了“山河形便”的习惯做法 B.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保障了蒙

31、古族贵族的统治特权 D.是对南宋统治区实施的特殊政策,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根据材料“河南行省统辖黄河以南和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打破了依据山河等自然因素划分行政区的做法,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元代设置行省作为中央的派出机构,极大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B项正确; 材料不涉及蒙汉等信息,故C项错误; 行省制度是元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创新,目的在于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故D项错误。,7.(2018湖北七市(州)教科研协作体高三联考)元朝行省的权力很大,基本掌握

32、着地方的军政大权,与宋代以来地方权力逐渐削弱的趋势形成鲜明对比。这主要是由于元朝 A.行省逐渐成为军政合一的地方统治核心 B.巩固地方统治比加强中央集权更加迫切 C.最高统治者不了解藩镇割据的危害性 D.中书省总领国家权力制约着行省,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元朝行省为统治地方的常设行政机构,并不是地方统治核心,故A项错误; 元朝疆域空前扩大,相对于加强中央集权而言,地方的稳定更具有迫切性,故B项正确; 最高统治者不了解藩镇割据的危害性不适合史实,故C项错误; 中书省总领国

33、家权力制约行省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8.(2018开封模拟)下图为宋朝画家王居正的纺车图,并有元朝赵孟 题诗云:“田家苦作余,轧轧操车鸣。母子勤纺织,不羡罗绮荣。”下列对此评述,正确的是 A.体现了宋元时期纺织业的发展状况 B.反映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形态多样化 C.民营手工业的进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小农经济下普通民众勤劳安宁的生活状态,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材料中“田家苦作余”表明是家庭手工业,而非整体纺织业的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 材料中“田家苦作余,轧轧操

34、车鸣”表明是小农经济,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不是经济形态多样化,故B项错误; 材料中“田家苦作余,轧轧操车鸣”表明是家庭手工业,而非民营手工业,故C项错误; 结合“母子勤纺织,不羡罗绮荣”可知该作品体现了小农经济下普通民众勤劳安宁的生活状态,故D项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9.(2017乐山三模)宋代行业组织曾一度空前发展。在“行”的数目上,曾发展到440行。如北宋后期的开封城内,有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分属160种行业。这些行业组织的发展 A.反映了商业环境的变动 B.改变了传统经济结构

35、 C.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 D.扭转了北方经济颓势,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材料中“曾一度空前发展”,体现了商业环境的变动,故A项正确; 中国古代社会传统的经济结构始终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因此宋代行业组织的发展并不能使传统经济结构出现根本改变,故B项错误; 行业组织的发展与土地兼并无关,故C项错误; 行业组织的发展不能体现出扭转了北方经济颓势,故D项错误。,10.(2017保定二模,26)宋朝负责丝织的绫锦院,在宋太宗端拱元年有兵匠(织工)1 034人,宋真宗戚平年间拥有锦绮机400余张。宋徽宗崇宁三年建造了文绣院,招收刺工300

36、人。东京还有与纺织紧密相关的西内、东内染院,西内染院有工匠613人。这表明当时 A.已出现从事纺织业的专业户 B.官营和民营手工业发展都很快 C.官营手工业生产效率较高 D.官营手工业规模大,分工细,解析材料强调宋代官营手工业发展迅速,且规模较大并未涉及其生产效率问题以及民营手工业,故D项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11.(2017大连二模,27)南宋清波杂志中记载:“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这表明 A.官营商品流向放宽 B.瓷器市场

37、竞争激烈 C.窑务管理渐趋松懈 D.汝窑产品质地欠佳,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从材料“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可知汝窑在供皇帝挑选后,可以投入市场,反映出官营手工业放宽了产品流通方向,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瓷器产品销售竞争激烈,故B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不是官窑管理松懈,故C项错误; 汝窑是官窑,技术水平高超,故不会出现产品质地欠佳的现象,故D项错误。,12.(2017北京丰台二模,13)南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云:“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中能够体现的是 小农经济土地私有精耕细作

38、男耕女织 A. B. C. D.,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解析,解析据材料“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可得小农经济,故正确; 土地私有在材料无体现,故错误; 精耕细作在材料无体现,故错误; 据材料“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可得男耕女织,故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1,2,3,4,5,6,7,8,9,10,11,12,13,14,二、非选择题 13.官僚体制是中国古代重要行政管理的形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政府自武帝后,渐渐从宗室、军人、商人之组合转变成士人参政之新局面。公卿朝士,名儒辈出。士人在政

39、府里渐渐占到地位,一半是凭借武帝时董仲舒、公孙弘诸人所创建的种种制度,一半是读书博通之士在政治上所表现的成绩,究竟比贵族军人和商人们来得强。 钱穆国史大纲,1,2,3,4,5,6,7,8,9,10,11,12,13,14,材料二宰相杜范认为:“凡废置予夺,(君主)一切以宰执熟议其可否,而后见之施行。如有未当,给、舍得以缴驳,台、谏得以论奏。是以天下为天下,不以一己为天下,虽万世不易可也。”富弼对宋神宗言:“内外事多陛下亲批,虽事事皆是,亦非为君之道。况事有不中,咎将谁执?必致请属交走,货贿公行,此致乱之道,何太平之敢望!” 程民生论宋代士大夫政治对皇权的限制,1,2,3,4,5,6,7,8,9

40、,10,11,12,13,14,材料三中国古代官僚职位的升迁,一般说来都是凭资格而不凭能力的。从唐宋以后就已确定了所谓“磨勘制度”,人们一入仕途,就有了绝对的保障,只要循规蹈矩地做下去,过一定期限就可以升一级官。专制政治下的权奸小人,无非就是那种善于伺候皇帝,取得皇帝信任,而在实际上只顾个人私利的人。在上面当政的是这样的人,在下面从政的全部官僚都得到了极大方便,更可以称心如意地向人民诈索,更可以毫无顾忌地通过不合法的方法来取得高官。人们都骂唐代的李林甫、宋代的蔡京、明代的严嵩、清代的和珅,这些都是所谓奸臣权奸专政代不绝书。 胡绳“国家之败,由于官邪”我看中国古代官僚制度,1,2,3,4,5,6

41、,7,8,9,10,11,12,13,14,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汉政府自武帝后”出现了什么新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答案局面:士人参政。 原因:政治上,削弱贵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或创建察举制);经济上,抑制富商的势力;文化上,崇尚儒学,名儒辈出。,解析第一小问新局面,据材料一中“士人在政府里渐渐占到地位”得出士人参政。 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上推行察举制削弱贵族势力,经济上采取抑商政策增强经济实力,文化上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等方面分析。,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解析,(2)据材料二,概述杜范、富弼两位

42、宰相的共同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制约相权,宋代采取的主要措施。,答案主张:皇帝独裁会招致天下大乱;皇帝与士人共治天下。 措施: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解析第一小问共同主张,材料二中杜范建议君主“不以一己为天下”,富弼提出“事事皆是,亦非为君之道”,二者都认为皇帝独裁是“致乱之道”,建议发挥大臣的议政作用。 第二小问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君主专制的主要措施即可。,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解析,(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弊端,并指出其根源。,答案弊端:因循守旧;吏治腐败;权奸专政。 根源:君主专制。,解析第一小问弊端,据材料三,由“循规蹈矩地做下去”“称心如意地向人民诈索”“权奸专政”概括即得。 第二小问根源,在于君主专制、人治。,(4)综合以上材料,简要说明官僚制度与皇权专制的关系。,答案关系:一方面,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限制皇权;另一方面,官僚制度本质上还是皇权专制的产物。,解析结合所学,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官僚制度既制约也强化了皇权专制。,1,2,3,4,5,6,7,8,9,10,11,12,1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