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_第1页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_第2页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_第3页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_第4页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唯 物 论,辩 证 法,认 识 论,人生观和价值观,哲 学,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是物质决定的、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人的认识应该从哪里来?认识世界的过程怎样?怎样检验认识的正确?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什么呢?,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 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 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 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 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毛泽东,1、什么是实践?(2层基本含义) 2、实践有哪些特点?(3个特点) 3、实践与认识的关系?(4个关系),自主探究,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2、,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毛泽东),以上诗文说明了什么的重要性?,实践,比较不同的哲学观点:P42,杜威观点:,否定了人的主体性特征,费尔巴哈观点:,将理论活动与实践活动分割开来,黑格尔观点:,把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混为一谈。,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把主客观联系起来.,一、实践的含义,人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一切物质性活动,主体,对象,范畴,不同于人的 纯主观意识活动,形式多样,最基本:生产实践,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人类社会 自然,下列属于实践活

3、动的是( ) 蜜蜂酿蜜 农民种庄稼 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鹦鹉学舌 到南极进行科学考察 经济体制改革 修身养性 A. B. C. D.,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活动,最基本的形式,-工具、设备的客观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实践活动的过程及结果受制约具有客观性,(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二、实践的特点,原因,运用,改造,人是客观的,自然界和社会是客观的,愚公移山(有改动): 愚公为方便出行要移开太行、王屋二山,全家使用榔头、畚箕等工具,经数代人的努力终将二山移走。,实践的主体(愚公人) 实践的手段(畚箕等工具、设备) 实践的对象(太行、王屋二山自然界) 实践活动的过程及结果受制约具

4、有客观性,(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二、实践的特点,(2)主观能动性 实践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改造自然:创造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改造社会:创造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愚公移山(有改动): 愚公为方便出行要移开太行、王屋二山,全家使用榔头、畚箕等工具,经数代人的努力终将二山移走。,愚公移山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二、实践的特点,1961年人类首次升入太空(前苏联),1969年人类首次登月(美国),2004年勇气号登陆火星(美国),A.科学家的实践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B.科学家也是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他们离不开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C.他们的实践活动要

5、受历史条件的制约.,思考:探索宇宙的实践能单靠一个人来完成吗?,(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二、实践的特点,实践的社会性和历史性是指( ) A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活动 B它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C它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D它是处理人类社会关系的活动,A,知识总结,一、实践及其特点 、含义: 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征: 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性历史性,材料二:李时珍吞服草本植物曼陀罗,直到精神恍惚、失去知觉,终于认识到这种植物的入药麻醉作用。,问:这两则材料说明实践与认识的什么关系?,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与认识是什

6、么的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才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认识是什么?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怎样完成对事物的认识?主体和客观相互作用 怎样才能使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实践 所以:实践才是认识的来源,(1)获得认识的途径,直接经验,间接经验,这是对人类认识的整体根本而言,这是对每个个体的人而言,判断:实践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来源,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与认识是什么的关系?),关于认识来源正确的说法是( ) A客观事物是人类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主要来源之一。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认识的来源。,C,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

7、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这句话包含的哲理是(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 实践出真知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A、 B、 C、 D、 ,C,2006年8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决议,部分通过将冥王星列入“矮行星”。有关专家认为:冥王星之所以被“降级”,一是新天体“齐娜”的出现,使人们对冥王星的行星地位提出了质疑;二是借助于新的观测工具,人们对冥王星的认识越来越全面。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自身的认识能力也有了大大的提高。,人们对冥王星的认识为什么会变化发展呢?,?,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们实践,新问题,遇到,产生,新要求,推动,新

8、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提供,认识工具,认识的发展,促进,锻炼,人的认识能力,实践,提高,认识的发展,促进,认识的发展,促进,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与认识是什么的关系?),“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代人设烽火台,用烽火和狼烟为信号传递军情。同样的原因,促使现代人创造了无线电波发报、雷达等科学技术去探测和传递军情。”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B、人类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不断给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手段。,C,走近真理,亚里士多德: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不同。,伽利略: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相同。,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

9、唯一标准,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与认识是什么的关系?),做实验实践,事实胜于雄辩,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本身无法成为判断标准(主观认识),客观事物本身无法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它 (认识对象),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实践),为什么?,如何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认识(主观),实践,实践结果(客观),认识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相符合,真理,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从认识论角度看,其哲学寓意( )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C、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10、动力,B,认识的目的是把认识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电磁场理论的奠基者:法拉第,电磁波的发现者:赫兹,完成电磁理论的麦克斯韦,人们根据法拉第、麦克斯韦和赫兹等科学家创立的电磁理论发明了无线电报、电话、电视、卫星摇撼技术及现代互联网技术等,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又如,人们根据万有引力规律和宇宙速度将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送上了太空,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奥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课堂探究,教材P46材料:这位归国博士为什么要来到草原?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探究提示: 这位归国博士来到草原,就是为了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改变草原的面貌,造福于草原人民。这启示我们,知识只有应用于实

11、践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才能实现认识的目的。,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一 、实践及其特点,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性历史性,下节课小测内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与方法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一位医生给

12、一个生命垂危青年输羊血,竞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此后,输血医疗手段也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一位医生给濒临死亡的一位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导致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思考题,1、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治病人。表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输羊血的成功以及大量受血者死亡和输人血的再次成功以及又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这表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学以致用,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4、为救人而输血,并探寻输血失败的的原 因,直到发现人的血型系统,从而解决输血问题。表明,3、从输羊血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小测 1实践的特点: (1)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