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感染与检查.ppt_第1页
微生物的感染与检查.ppt_第2页
微生物的感染与检查.ppt_第3页
微生物的感染与检查.ppt_第4页
微生物的感染与检查.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章是微生物感染,第一节是细菌感染,首先是细菌的致病机理,感染的条件:病原菌的宿主环境,(第一)细菌的毒力物质,以及致病性(定性)细菌引起的疾病的性质。毒力(数量)表示病原菌的致病程度。中位致死剂量(L D50)中位感染剂量(I D50),侵入性、毒素、毒性、侵入量、侵入阈值、致病菌、粘附、沉降、侵入、繁殖、扩散、细菌毒素、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创伤,1。抗吞噬结构如胶囊和微囊,微囊的:M蛋白,vi抗原2。粘附素:菌毛3360。(1)侵入酶、凝固酶、透明质酸酶、链激酶,(2)细菌效应器蛋白、毒素、外毒素、合成代谢物G菌和部分G菌在细菌外产生和释放,或溶解和释放,外毒素特征蛋白,它由两个亚单位组

2、成,A亚单位是活性蛋白,B亚单位是结合蛋白,外毒素、外毒素如霍乱毒素分子。中和抗体、内毒素、脂多糖脂多糖、外膜、主要毒性成分、外毒素产生的抗原决定簇、细菌裂解释放的脂多糖脂多糖的化学稳定性不能视为弱类毒素免疫原性。内毒素,内毒素,内毒素的生物学效应:败血症的皮肤表现,发热反应,白细胞反应,内毒素血症和中毒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外毒素和内毒素的比较,2。细菌感染的发生和发展,(1)细菌感染的来源1。外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患病动物和有细菌的动物。正常的菌群和曾经潜伏在体内的被感染微生物。1.概念:正常情况下存在于人体各部位的对人体无害的细菌,人体各部位正常的细菌数量和正常的菌群,2。正常菌群的

3、生理功能、生物拮抗、竞争性粘附(职业保护)、有害代谢物的产生、营养竞争、促进消化和吸收、参与营养物质向人类使用的维生素的转化、免疫功能、抗衰老功能、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肠球菌等。产生超氧化物歧化酶,消除自由基毒性,抗氧化损伤,抗衰老。机会性致病菌。居住地点的改变。免疫功能低下。菌群失调、病症和菌群失调:是正常菌群中各种细菌之间不平衡的现象。花部菌群失调:花部菌群失调达到一定程度,表现为临床表现。菌群失调是数量的变化,细菌数量变化明显,但无临床表现;菌群失调是一种质的变化,它不仅在细菌数量上有明显的变化,而且有临床表现。传播途径、感染类型、潜伏感染、显性感染、急性感染、慢性感染、局部感染、全身感

4、染、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内毒素血症、全身感染、问题、细菌入侵包括哪些因素?内外毒素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优势细菌感染有哪些类型?第二节病毒感染,1 .病毒的致病机制。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细胞可溶性感染、稳定感染、整合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病毒基因组转化包涵体的形成以及细胞可溶性感染1。概念:病毒进入易感细胞后,可以复制大量的子代病毒,在短时间内释放一次,细胞被裂解并死亡。2.常见病毒:无包膜病毒和高致死性病毒。机制:(1)抑制宿主细胞中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2)破坏宿主细胞中的溶酶体;(3)破坏宿主细胞器并使其处于稳定状态;1.概念:在病毒在细胞中增殖的过程中,细胞没有被破坏,病毒通过出芽

5、不断释放出后代病毒。2.常见病毒:包膜病毒3。细胞变化:细胞膜新抗原:细胞膜融合:多核巨细胞,凋亡:1。概念:当细胞受到诱导剂的刺激并向细胞传递信号时,细胞中的死亡基因被激活,最后细胞在一系列生化反应后死亡。2.共同特征:细胞膜起泡、核浓缩、病毒基因组整合、病毒遗传物质核酸整合入宿主细胞染色体DNA、细胞增殖和转化。少数病毒感染细胞不仅不抑制宿主细胞DNA的合成,反而促进了细胞DNA的合成。体外细胞培养证明,SV40病毒能促进细胞增殖,改变细胞形态,失去细胞间接触的抑制,但会堆积。细胞生物学行为的这些变化被称为细胞转化和包涵体的形成。细胞被病毒感染后,在光镜下可见的斑片状结构出现在细胞质或细胞

6、核中,称为包涵体。(2)病毒感染对机体的致病作用(1)病毒亲和力和对组织器官的损伤(2)免疫病理损伤(1)体液免疫病理效应(2)细胞免疫病理效应(3)病毒对免疫系统的致病作用自身免疫反应抑制免疫系统功能,水平传播:不同个体间的传播是大多数病毒的传播方式。垂直传播:宿主从父母传给后代的方式。主要通过胎盘或产道传播,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病毒的传播途径、人类病毒的感染途径、病毒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急性感染、持续性感染、慢性感染、潜伏性感染、慢发性病毒感染、持续性感染、慢性感染:病毒感染人体后,病毒在体内持续存在并不断排出体外。一般来说,在非发病期没有病

7、毒排出,如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或延迟感染:潜伏期相当长,一旦疾病发生,是亚急性和进行性的,死亡率高达SSPE。(1)慢性感染v (2)潜伏感染v (3)慢病毒感染v、潜伏感染:单纯疱疹病毒引起唇疱疹,潜伏病毒感染:带状疱疹,慢病毒感染:库鲁病,第5章根据不同病程、病原菌在体内的分布和排出位置,分别取不同标本;使用抗菌药物前应采集样品,否则应在培养过程中加入拮抗剂;尽可能收集明显病变的资料;标本必须新鲜,并在收集后尽快送去检验;检查时应采用适当的保存方法。(1)标本采集和检验原则;(1)细菌学诊断;(2)致病菌检验程序;人体被病原菌感染后,其免疫系统被刺激产生特异性抗体。抗体的量通常随着感染过程而增

8、加,显示出滴度的增加。因此,利用已知细菌或其特异性抗原来检测患者体液中是否存在相应的特异性抗体及其滴度的动态变化,可作为某些感染性疾病的辅助诊断。一般来说,病人的血清是用于检测的,所以它被称为血清学诊断。第二,血清学诊断,血清学诊断试验最好是在急性期和恢复期对患者进行双份血清标本,当后者的抗体滴度高于或等于前者的4倍时才有意义。常用方法:直接凝集试验、乳胶凝集试验、沉淀试验、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第二节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1。标本的收集和检查,病毒分离标本的收集原则1。早期取样:急性2期。注意无菌操作和含菌标本的正确处理。尽快低温保存和运输血清学诊断标本的双份血清,病毒感染的

9、检查方法,检测内容,病毒检测,特异性抗体检测,病毒颗粒病毒抗原病毒核酸病毒酶,如逆转录酶,电镜直接观察光镜包括病毒的分离培养,病毒的分离培养和鉴定,(1)病毒的分离培养,卵的接种,动物的接种,病毒的细胞培养,细胞培养瓶,单层细胞, 鸡胚培养采用鸡胚尿囊牛痘病毒孵化914天,人疱疹病毒尿囊腔接种部位流感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羊膜腔流感病毒,卵黄囊神经营养病毒,第3节预防微生物感染原则:1。 人工免疫(1)人工主动免疫(2)人工被动免疫(1)人工主动免疫:通过给人体接种疫苗或类毒素来预防和控制微生物感染的措施,主要用于预防。死苗:选择免疫原性强的细菌,人工培养,用物理和化学方法杀死。活疫苗:由减毒或无毒的活病原体制成。类毒素:暴露于0.3%-0.4%甲醛溶液3-4周后,细菌外毒素的毒性消失,但仍保持免疫原性。亚单位疫苗:通过对细菌抗原的分析,找出不同病原菌的主要保护性免疫原的成分,并将其制成疫苗。疫苗种类,基因重组疫苗:所需疫苗由基因重组技术制备。核酸疫苗,即DNA疫苗,是一种新型疫苗,它能直接将编码病原体免疫原的基因片段和质粒载体注射到宿主体内,引起保护性免疫反应,从而表达目标免疫原,进而诱导体液免疫和细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