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科 呕吐病(急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2017)_第1页
脾胃科 呕吐病(急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2017)_第2页
脾胃科 呕吐病(急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2017)_第3页
脾胃科 呕吐病(急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2017)_第4页
脾胃科 呕吐病(急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2017)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呕吐病(急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分会,2006年)。主要症状:呕吐,胃脘疼痛。次要症状:脘腹胀满,恶心,纳差,嗳气,反酸,发热,大便不调。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外因。具备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即可确诊。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1)急性起病。(2)临床症状和体征。(3)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计数可升高)。(二)证候诊断1饮食伤胃证:呕吐酸腐、胃脘疼痛,脘腹胀满,恶心,厌食,嗳气,大便不爽,舌质红或暗红,苔厚腻,脉滑。2风寒

2、袭胃证:突然呕吐,胃脘剧痛,吐出物清稀而无酸腐,头身疼痛,恶寒发热,口淡不渴,大便不调,或伴有肠鸣泄泻,舌质淡红或舌尖红,苔白或白腻,脉弦。3暑湿伤胃证:胸脘满闷疼痛,恶心呕吐,头身重痛,发热汗出,口渴或口中粘腻,小便短赤,大便不爽,舌质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濡。4浊毒犯胃证:呕吐频繁,胃脘灼热疼痛或痞闷,心烦不寐,口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或暗红,苔黄厚腻,脉滑或滑数。5湿浊中阻证:恶心呕吐,脘痞不食,头身困重,胸膈满闷,或心悸头眩,身热不扬,大便粘腻不爽,舌淡红或暗红,苔白腻,脉滑。6脾胃虚弱证:呕吐清水,胃脘隐痛,或脘腹痞闷,纳谷不振,神疲乏力,大便稀溏,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二

3、、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饮食停滞证治法:消食导滞,降逆止呕。推荐方药:保和丸加减。山楂、神曲、莱菔子、陈皮、半夏、茯苓、枳壳、连翘等。中成药:胃肠安丸、保和丸等。2风寒袭胃证治法:疏风散邪,温中止呕。推荐方药:香苏散加减。香附、苏叶、陈皮、半夏、生姜等。中成药:胃苏颗粒、气滞胃痛颗粒等。3暑湿伤胃证治法:清暑化湿,益胃止呕。推荐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佩兰、苏叶、荷叶、白芷、陈皮、半夏、厚朴、茯苓、白术、甘草、生姜等。中成药:藿香正气滴丸、藿香正气软胶囊等。4浊毒犯胃证治法:化浊解毒,和胃止呕。推荐方药:连朴饮合黄连温胆汤加减。黄连、厚朴、石菖蒲、芦根、栀子、半夏、竹

4、茹、枳实、陈皮、茯苓、佩兰等。中成药:胃肠安丸等。5湿浊中阻证 治法:化湿泄浊,理气止呕。推荐方药:三仁汤加减。杏仁、薏苡仁、白蔻仁、半夏、厚朴、竹叶、滑石等。中成药:三九胃泰等。6脾胃虚弱证治法:健脾养胃,调中止呕。推荐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木香、砂仁、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生姜等。中成药:香砂养胃丸等。(二)针灸治疗1体针取穴 主穴取足三里、中脘、内关,外邪犯胃者加公孙、合谷,饮食停滞者加公孙、天枢、下脘,肝气犯胃者加阳陵泉、太冲,浊毒壅盛者加阳陵泉、丰隆、支沟、天枢,素体虚弱者加脾俞、胃俞、章门、三阴交。功能 和胃降逆。主治 急性胃炎见恶心呕吐、胃痛、胃胀、嗳气、泛酸等。用法

5、以泻法和平补平泻为主,并可用灸法。禁忌 孕妇及晕针者。2水针取穴 足三里。 药物 维生素B6。功能 和胃降逆。主治 急性胃炎见呕吐、嗳气等。用法 维生素B6100mg单侧足三里封闭,每日12次。禁忌 对本药过敏者。3急症处理(1)针刺:呕吐、胃痛剧烈者,取穴中脘、内关、足三里、梁丘,采用泻法。体弱者改用平补平泻手法。(2)鲜姜汁每次1015ml,频频米汤送服。(3)呕吐不止者予甲氧氯普胺10mg足三里(或内关)穴位封闭或肌注;剧烈吐泻者应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重度感染者适当选用抗生素治疗。(三)外治法1辨证敷贴: (1)穴位敷贴1取穴 中脘、双侧内关。药物 清半夏粉,用生姜汁适量调成糊状。功能

6、 化湿利浊,和胃止呕。主治 湿浊中阻所致的呕吐。用法 研末,生姜汁调,敷于上述穴位,12小时后去除,每日1次。 (2)穴位敷贴2取穴 脾俞、胃俞、中脘、天枢、气海。药物 大黄、丁香各1份。功能 化浊解毒,和胃止呕。主治 浊毒犯胃所致的呕吐。用法 研末,生姜汁调,敷于上述穴位,12小时后去除,每日1次。(3)穴位敷贴3取穴 中脘、双侧内关。药物 姜汁炒黄连、苏叶、白蔻仁、神曲。功能 健脾和胃,消食止呕。主治 饮食停滞所致的呕吐。用法 研末,生姜汁调,敷于上述穴位,12小时后去除,每日1次。(4)穴位敷贴4取穴 中脘、双侧内关。药物 荜拨、川椒。功能 散寒止呕止痛。主治 风寒袭胃所致的呕吐、胃痛。

7、用法 研末,生姜汁调,敷于上述穴位,12小时后去除,每日1次。(四)其他疗法结合现代技术,根据临床需要,应用多功能艾灸仪、微波经皮给药治疗仪、电针治疗仪等治疗设备。(五)护理调摄本病多有饮食不节之诱因,发病后尤宜选择易消化、新鲜、无刺激性的食物,勿食过冷、过热、肥腻、甜粘、辛辣的食物。饮食有节,避免吸烟、酗酒、咖啡、浓茶、碳酸饮品等。呕吐严重者可暂缓进食,待病情缓解后,稍予米汤小量试服,再逐渐加服稀粥、蛋羹等品,循序渐进,以机体能够耐受,无特殊不适为度。另有平素体虚易感外邪者,尤宜调寒温、适劳逸。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1主要症状疗效评价标准主要症状(呕吐及胃脘痛)的记录与评价。按症状改善百分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计算主要症状改善百分率。(1)痊愈:症状消失。(2)显效:症状改善百分率80%。(3)进步:50%症状改善百分率80%。(4)无效:症状改善百分率50%。(5)恶化:症状改善百分率负值。痊愈和显效病例数计算总有效率。2证候疗效评定标准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1)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2)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疗效指数95%。(3)有效:症状、体征明显好转,30%疗效指数70%。(4)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