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N测试 49P.ppt_第1页
PTN测试 49P.ppt_第2页
PTN测试 49P.ppt_第3页
PTN测试 49P.ppt_第4页
PTN测试 49P.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TN测试,课程内容,系统接口测试 系统功能和性能测试,系统接口测试,光接口 STM-N光接口平均发送功率 STM-N光接口接收光功率 STM-N光输入口允许频偏 电接口 输入口允许频偏值 抖动 STM-N光口输出抖动 电口输出抖动 STM-N输入口抖动容限,光接口- STM-N光接口平均发送功率,当设备发送伪随机序列信号时,在参考点S所测得的平均光功率。 测试过程 搭建好测试环境。 测试仪发送测试信号,信号经由设备后输出至光功率计。 待输出光功率稳定,从光功率计读出平均发送光功率。,光接口- STM-N光接口平均发送功率,通过准则,光接口- STM-N光接口接收光功率,接收机过载光功率定义为

2、使R点处达到规定的比特误码率(BER= )所需要的平均接收光功率可允许的最大值。 接收机灵敏度定义为使R(接收)点处达到规定的比特误码率(BER)所需要的平均接收光功率可允许的最小值 。 通过准则 搭建测试环境,选择PRBS为 发送测试信号, 逐渐增加可变光衰减器的衰减量,直到测试仪出现误码,但不大于规定的BER值。 当BER达到规定值时,断开R点,将光衰减器与光功率计相连,测出此时的输出光功率即为接收灵敏度。 恢复到步骤1。 逐渐减小可变光衰减器的衰减量,直到测试仪出现误码,但不大于规定的BER值。 重复步骤3的过程,当BER达到规定值时的光功率即为过载光功率。,光接口- STM-N光接口接

3、收光功率,通过准则,光接口- STM-N光接口光输入口允许频偏,输入口允许频偏是指当输入口接收到频偏在规定范围内的信号时,输入口仍能正常工作(通常以设备不出现误码来判断) 测试步 连接电路 测试仪按被测接口速率等级发送光信号,测试图案为223-1 ,被测设备将信号在内部环回,测试仪收端接收测试信号并检测误码。当频偏为零时,应无误码 增加频偏(正方向)直到产生误码,再减少频偏,直到误码刚好消失, 增加频偏(负方向) 通过准则 光输入口允许频偏大于20ppm,电接口-输入口允许频偏值,输入口允许频偏是指当输入口接收到频偏在规定范围内的信号时,输入口仍能正常工作(通常用设备不出现误码来判断) 测试步

4、骤 连接电路 增加频偏(正方向),直到产生误码,再减少频偏,直到误码刚好消失,记录下此时的频偏,测出实际允许正频偏 增加频偏(负方向),直到产生误码,再减少频偏,直到误码刚好消失,记录下此时的频偏,测出实际允许负频偏 通过准则 2048kbit/s 大于50ppm,抖动- STM-N光口输出抖动,抖动是指一个数字信号的有效瞬时在时间上偏离理想位置的短期的、非累积性的偏离。 测试步骤 连接电路 按输出口的速率等级,用SDH分析仪送入适当的测试信号,并使测试信号的抖动为零 根据被测接口的速率,将抖动测试仪的接收设置为相同速率,并按G.783的要求设置好抖动检测仪的滤波器。 从抖动测试仪上读出设备抖

5、动产生值(测试时间为60s)。,通过准则,抖动-电口输出抖动,电口最大输出口抖动是指各等级电接口允许的最大抖动水平 连接电路。 按输出口的速率等级,用SDH分析仪送入适当的测试信号,并使测试信号的抖动为零。 根据被测接口的速率,将SDH分析仪的接收设置为相同速率,并按G.783的要求设置好SDH分析仪的滤波器。 从SDH分析仪上读出设备抖动产生值(测试时间为60s),通过准则,抖动-STM-N输入口抖动容限,STM-N输入口抖动容限采用正弦调制相位的数字测试信号来规范和测试。 连接电路 在设备输入口送入STM-N PRBS测试信号,并使输入信号无抖动 调整光衰减器,使网元设备设备和SDH测试仪

6、均无误码 选中SDH测试仪的输入抖动容限测试项,设置测试频点 开始测试,SDH测试仪会自动完成整个测试,抖动-STM-N输入口抖动容限,通过准则,课程内容,系统接口测试 系统功能和性能测试,系统功能和性能测试,定时与同步 输入输出接口功能测试 时钟源优先级选择功能测试 PTP时间模型测试 1588时间同步精度精度测试 倒换情况下的时间精度测试 QoS功能测试 基于流分类的ACL测试 带宽控制能力测试 业务优先级调度测试 PHB映射,OAM特性测试 T-MPLS 连续性和连通性检查(CC/CV )功能 测试环回(LB)和链路追踪(LT)功能 T-MPLS OAM性能测量 保护功能测试 TMP 1

7、1 保护 TMP 1:1 保护 伪线双归保护 GE/FE光接口LAG保护测试 设备相关测试 主控单元的1+1保护测试 电源板的1+1保护测试,系统功能和性能测试,吞吐量 长期丢包率 时延 不同报文装载时间的CES业务时延测试 背靠背缓存能力 VLAN功能,最小帧长度 最大帧长度 异常包检测 端口业务汇聚 端口镜像功能 24小时性能测试,定时与同步-输入输出接口功能测试,测试同步以太网的时钟同步功能 。 测试过程 搭建测试组网 。 全网采用同步以太频率同步 。 通过网管查询每个PTN设备的同步情况 。 通过准则 网元时钟跟踪状态正确 。,定时与同步-时钟源优先级选择功能测试,测试同步以太优先级功

8、能 。 测试过程 搭建测试组网 。 全网采用同步以太频率同步 。 NE3网元配置2个方向的同步以太时钟跟踪,优先级:NE2方向NE1方向 。 查看NE3网元时钟跟踪方向 。 修改NE3网元时钟优先级:NE1方向NE2方向 。 查看NE3网元时钟跟踪方向 。 通过准则 选择优先级高的时钟源。,定时与同步-PTP时间模型测试,验证设备是否支持PTP时钟模型选择 。 测试过程 搭建测试环境 。 配置各个NE的时钟模型为边界时钟,设备上相连端口均启用PTP协议 。 启用设备时钟状态算法 。 在时间分析仪上观察时钟锁定情况 。 通过准则 在时间分析仪上显示测试仪锁时钟成功,时钟状态稳定。,定时与同步-1

9、588时间同步精度测试,验证经过网络后的时间传递精度,频率同步情况。 测试过程 搭建测试环境 。 配置各个NE的时钟模型为边界时钟 。 通过时 间分析仪测试被测 设备 (NE4) 的时间输 出信号精度。 通过准则 绝对时间传递的偏差小于1us 。,定时与同步-倒换情况下的时间精度测试,验证时钟倒换后的时间传递精度 测试过程 搭建测试环境 。 配置各个NE的时钟模型为边界时钟 。 启用各个设备的时钟选择算法;使得NE4通过NE3抽取NE1的同步时间信号。 通过时间分析仪测试被测设备(NE4)的时间输出信号精度。 断开NE1和NE3之间的连接, 使得NE4通过NE2抽取NE1的时间信号,时间分析仪

10、测试被测 设备 (NE4) 的时间输 出信号精 度与GPS信号进行对比 通过准则 绝对时间传递的偏差小于1us 。,QoS功能测试-基于流分类的ACL测试,验证流分类的ACL功能 。 测试过程 搭建测试组网。 配置NE1到NE2的E-LINE业务,VLAN ID为100。 NE1上创建一个流分类,匹配规则是VLAN 100,PRI 7,SA 00-00-00-00-00-01,设置匹配动作为禁止。 仪表发送VLAN 100,PRI 7,SA 00-00-00-00-00-02的流量。 仪表发送VLAN 100,PRI 7,SA 00-00-00-00-00-01的流量 。 仪表发送VLAN 1

11、00,PRI 6,SA 00-00-00-00-00-01的流量 。 修改流分类匹配动作为通过,带宽限制为2M。 仪表发送VLAN 100,PRI 7,SA 00-00-00-00-00-01的流量,带宽3M。,QoS功能测试-基于流分类的ACL测试,通过准则 对于步骤4:业务正常。 对于步骤5:业务不通。 对于步骤6:业务正常。 对于步骤8:业务通,但流量只能通过2M 。,QoS功能测试-带宽控制能力测试,验证QoS带宽控制功能。 测试过程 搭建测试组网。 配置NE1到NE4的E-LINE业务。VLAN ID 100,NE1仪表发送VLAN100的报文验证业务正常。仪表发送不同PRI优先级的

12、报文,每个优先级的流量均为10M。 按右侧表格分别对相应业务进行速率限制。 观察仪表上显示的各种队列限速的准确性。 通过准则 对于步骤2:业务正常。 对于步骤4:各队列按设定的带宽限速。,QoS功能测试-业务优先级调度测试,验证TMP之间的优先级调度能力。 测试过程 搭建测试组网,在NE1和NE4之间建立1条TMP和1条TMC,并将TMC复用到TMP 。 为TMC创建流分类规则,配置业务优先级到TMP EXP的映射关系。 设置TMP的优先级调度队列:CS6,CS7,EF, AF4, BE类业务采用SP调度,AF类业务采用DWRR调度。其他层面不配置优先级调度队列。 数据网络性能分析仪分别向NE

13、2和NE3发送符合流分类条件且VLAN PRI=7、6、5、4、1的数据流,在仪表接收端分析结果。每个流量带宽均为100M;观察一段时间后,对NE1的NNI侧带宽进行限制为200M 。 配置各类AF业务队列权重为4:3:2:1; 数据网络性能分析仪分别向NE2和NE4发送符合流分类条件且VLAN PRI4、3、2、1的数据流,在仪表接收端分析结果。每个流量带宽均为100M;观察一段时间后,对NE1的NNI侧带宽进行限制为200M,QoS功能测试-业务优先级调度测试,通过准则 在NNI侧的出口抓到的报文中的EXP值和对应的业务PRI满足PHB规则 (4) NE1-NE2的NNI带宽不拥塞情况下,

14、全部流量可以接收,无丢包。;拥塞情况下, TMP的高优先级抢占低优先级,带宽的抢占情况, 符合CS7CS6EF AF BE。此时只能看到PRI=7,6的流量通过。两个流量分别为100M流量。 (6) NE1-NE2的NNI带宽不拥塞情况下,全部流量可以接收,无丢包。带宽拥 塞情况下,TMP的AF类按照权重分配带宽。其中AF4能有80M流量,AF3能收到60M流量;AF2能收到40M流量;AF1能收到20M流量。,QoS功能测试-PHB映射,验证PHB映射功能。 测试过程 配置NE1到NE4的E-LINE业务。VLAN ID 100,NE1仪表发送VLAN100的报文验证业务正常。 NE1上配置

15、PHB映射,将cos0队列映射到lp(本地优先级)6队列。 在NE1的NNI口下配置对队列6整形20M。traffic-shape queue 6 cir 20000。 仪表发送VLAN 100,PRI 0,包长128B,流量100M。 仪表发送VLAN 100,PRI 0,包长128B,流量100M。在NE1上将PHB映射在UNI口ingress方向使能。 通过准则 对于步骤4:流量全部收到。 对于步骤5:得到约16.8M流量 。,OAM特性测试-T-MPLS 连续性和连通性检查(CC/CV )功能,启用T-MPLS CC功能验证业务连通性,捕获并验证用于CC功能的CV PDU报文。 测试过

16、程 搭建测试组网,创建NE1经NE2到NE3的双向TMC。 分别在NE1和NE3启动T-MPLS CC功能,CV报文发送周期设置为3.33ms; 创建NE1和NE3之间的以太网业务,数据网络分析仪向NE1和NE3发送数据报文; 中断NE2和NE3之间的双向物理链路,造成路径故障,使NE1-NE3 间以太网业务中断。 恢复NE2和NE3之间的故障链路,检查NE1-NE3间以太网业务恢复情况。 通过准则 对于步骤1:没有任何T-MPLS OAM告警 。 对于步骤4: NE1和NE3均上报T-MPLS 连续性丢失告警。 对于步骤5: NE1和NE3的T-MPLS连续性丢失告警清除。,OAM特性测试-

17、测试环回(LB)和链路追踪(LT)功能,启用T-MPLS 环回功能,捕获并验证用于环回功能的LBM和LBR PDU报文。 测试过程 搭建测试组网,创建NE1经NE2到NE3的双向TMC。 创建NE1和NE3之间的以太网业务,数据网络分析仪向NE1和NE3发送数据报文。 使能NE1至NE3的T-MPLS环回功能。 配置NE2为NE1至NE3建立的TMP的MIP节点。 使能NE1至NE3的T-MPLS链路追踪功能(LT)。 关断NE3至NE2的激光器,观察LT功能 。,OAM特性测试-测试环回(LB)和链路追踪(LT)功能,通过准则 对于步骤1: 没有任何T-MPLS OAM告警。 对于步骤3:

18、LB环回业务正常。 对于步骤5: LT全程跟踪正常。 对于步骤6: LT失败,链路一直追踪至NE2。,OAM特性测试-T-MPLS OAM性能测量,验证T-MPLS OAM对T-MPLS通道进行丢包率性能测量和时延测量 测试过程 搭建测试组网,创建NE1经NE2到NE3的双向TMC。 创建NE1和NE3之间的以太网业务。 数据网络分析仪向NE1和NE3发送数据报文。 分别在NE1和NE3启动丢包率性能测量功能。 在NE1和NE3启动DM时延测试。 检查性能监测的丢包率和时延测试是否符合实际仪表测量值 。 通过准则 设备OAM检测的时延、抖动、丢包率与仪表测试结果相近,在同一个数量级 。,保护功

19、能测试-TMP 11 保护,验证TMP 11保护功能 。 测试过程 搭建测试组网,创建NE1NE4之间的TMP,创建NE1和NE4两点间的业务。 创建TMP 11保护, 主用路径为NE1-NE3-NE4,备份路径为NE1-NE2NE4。 通过数据网络分析仪发送连续的业务数据流。 通过拔纤、中间节点掉电等方式触发TMP 11保护倒换,记录保护倒换时间。 通过准则 业务倒换时间和返回时间均小于50ms 。,保护功能测试-TMP 1:1 保护,验证 TMP/TMC LSP 1:1 双向保护倒换功能 。 测试过程 搭建测试组网,创建NE1NE4之间的TMP,创建NE1和NE4两点间的业务。 创建TMP

20、 1:1保护,主用路径为NE1-NE3-NE4 ,备份路径为NE1-NE2-NE4 。 通过数据网络分析仪发送连续的业务数据流。 通过拔纤、中间节点掉电等方式,触发TMP 1:1保护倒换,记录保护倒换时间。 通过准则 业务倒换时间和返回时间均小于50ms 。,保护功能测试-伪线双归保护,验证核心节点PTN设备具备支持MPLS-TP保护定义的GE双归保护功能,防止PTN网络设备单点故障,实现同源不同宿的线性保护。 测试过程 搭建测试组网,RNC通过互为保护的两个GE接入链路分别连接到NE1和NE2,其中NE1为主用接入节点,NE2为备用接入节点。 配置NE5-RNC的FE-GE业务,NE5到路由

21、器的工作路径为:NE5-NE4-NE1-路由器,NE5到路由器的备用路径为:NE5-NE3-NE2-路由器。通过数据网络分析仪发送连续的业务数据流。,保护功能测试-伪线双归保护,测试过程 NE1节点掉电,触发1:1/1+1的双归保护倒换,记录保护倒换时间,并验证是否是双向保护倒换。恢复NE1节点,验证业务是否能够返回,若能返回,检查WTR时间的设置,并记录返回时间。 中断NE5与NE4之间的光纤,触发保护倒换,记录倒换时间,并验证是否是双向保护倒换。恢复NE5与NE4之间光纤,验证业务是否能够返回,若能返回,检查WTR时间的设置,并记录返回时间。 中断NE1与路由器之间接入链路的光纤,触发保护

22、倒换,记录保护倒换时间,并验证是否是双向保护倒换。恢复NE1与路由器之间接入链路的光纤,验证业务是否能够返回,若能返回,检查WTR时间的设置,并记录返回时间。 验证是否可以通过网管命令(强制倒换、人工倒换、清楚、保护锁定)进行保护倒换,记录业务倒换时间。 通过准则 业务倒换时间和返回时间均小于50ms 。,保护功能测试-GE/FE光接口LAG保护测试,验证用户侧LAG保护。 测试过程 搭建测试组网,配置NE1到NE6之间的E-LINE业务。 创建NE1和NE2之间的以太网业务,NE1创建负载分担的板内LAG保护组。 断开一个工作端口。 恢复工作端口。 改为非负载分担方式重复步骤3、4。 如果基

23、站、RNC不支持LAG,使用PTN端口自环进行测试。 通过准则 倒换过程基站业务正常。 如果使用仪表验证,则业务倒换时间小于50ms 。,设备相关测试-主控单元的1+1保护测试,验证设备主控单元11备份 。 测试过程 查询主控单板11保护状态。 在主备状态正常情况下发出主控板主备倒换指示,检查网管是否能监控设备。 在主备状态正常情况下人工下发主备倒换命令,使备主控单元倒换到主主控单元,检查网管是否能监控设备。 在主备状态正常情况下拔插主主控单元,使主主控单元倒换到备主控单元,检查网管是否能监控设备。 在主备状态正常情况下拔插备主控单元,使备主控单元倒换到主主控单元,检查网管是否能监控设备。 通

24、过准则 倒换成功,网管能正常监控设备。,设备相关测试-电源板的1+1保护测试,验证电源输入单元11备份功能 。 测试过程 在割接现网的情况下,确保设备主备电源模块输入正常。 断开一块电源板的输入电源,然后再恢复输入电源。 断开另一块电源板的输入电源,然后恢复这块电源板的输入电源。 通过准则 所有操作过程中现网业务正常。,吞吐量,测试目的 被测设备以太网端口不丢包的最大转发速率。 测试步骤 建立测试组网,配置EPL业务。 对数据网络性能分析仪进行吞吐量测试设置。 测试采用7个典型字节:64,128,256,512,1024,1280,1518。 测试允许的丢包率设置为0%,分辨率设置为0.1%。

25、 执行吞吐量测试,记录测试结果。 预期结果 若NNI为UNI速率的10倍或以上,吞吐量都为100% 若UNI与NNI为同级别速率,则参照右表 测试说明 测试时长10秒。,长期丢包率,测试目的 在正常负荷(吞吐量的90%)的情况下,设备长时间(12小时)运行下的丢包性能 。 测试步骤 搭建测试组网,配置EPL业务。 数据网络性能分析仪发送等于吞吐量90%的固定流量 。 记录丢包结果,计算丢包率。 预期结果 UNI接口速率小于NNI接口时,比如UNI为FE/GE,NNI为GE/10GE;此时业务不丢包 。 测试说明 测试时长12小时,时延,测试目的 测试设备的时延指标 。 测试步骤 建立测试组网,

26、配置EPL业务 对数据网络性能分析仪进行时延测试设置。 测试采用7个典型字节:64,128,256,512,1024,1280,1518。 测试的流量设置为90%吞吐量,测试时延。 预期结果 根据线路速率估计的结果。 测试说明 测试时长10秒,不同报文装载时间的CES业务时延测试,测试不同的报文装载时间下的CES业务端到端时延是否符合标准。 测试过程 搭建测试组网,NE2内环 。 创建一条NE1到 NE2的CES业务,封装类型为CESoPSN, 配置131条64k时隙。 配置报文装载时间(默认1ms)和抖动缓冲时间(默认8ms)。 通过仪表监测业务,记录业务端到端的时延。 删除CES业务,重新

27、创建一条新的CES业务,封装类型为CESoPSN,配置32条64k时隙,将报文装载时间依次设置为1ms、2ms、3ms。 通过仪表监视业务,记录不同的报文装载时间下的业务端到端的时延。 通过准则 配置报文装载时间为1ms,抖动缓冲时间为8ms时,端到端时延大概为10ms左右。,背靠背缓存能力,测试目的 测试设备对突发数据的缓存能力。长度固定的数据包以最小间隔速率(即对应介质的最大速率)向设备发包,不丢包的最大数目。 测试步骤 网元1以太网板的系统端口1配置1个VC12,网元2以太网板的系统端口1配置1个VC12 网元1和网元2以太网板的用户端口均设置为接入模式。 网元1和网元2配置为无保护的链路。 对SmartBits进行背靠背缓存能力测试设置。 测试采用7个典型字节64、128、256、512、1024、1280、1518。 测试的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