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第四节 元素(第2课时)教案 (新版)鲁教版_第1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第四节 元素(第2课时)教案 (新版)鲁教版_第2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第四节 元素(第2课时)教案 (新版)鲁教版_第3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第四节 元素(第2课时)教案 (新版)鲁教版_第4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第四节 元素(第2课时)教案 (新版)鲁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节 元素第二课时1.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2.记住并能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3.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内容和学情分析:在化学课一开头就以化学符号的形式有计划地逐渐给出元素符号和化学式,让学生逐渐熟悉,已经认识并记住了一些元素符号,这样就减轻了对枯燥乏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上节的挑战自我的最后一道题,通过阅读短文,理解短文中对原子的有关描述,以“我想象中的原子”为题,写一篇短文,以加深学生对原子的认识。通过阅读短文,使学生认识到原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最基本成分,它不随物质种类的变化而变化,为建立元素的概念奠定基础。在元素

2、符号的学习过程中,要通过学生熟知的几种物质,从宏观物质到其微观构成再到符号表示,帮助学生建立对物质“宏观微观符号”的三重表征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弄清楚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然后在物质分子式、化学方程式的学习中,加深理解,形成规范的化学语言。对物质组成“追根求源”的认识思路,并且这种认识是在不断深化的。学生了解更多的化学史料,激起学生对科学家们的敬仰之情,更让学生认识科学的起源,从中吸取无尽的精神营养和智慧,同时从化学史中体验到化学的方法论。 学习目标:(1)通过对元素概念的发展史的探究及对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的比较,建立元素的概念。(2)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初步学会用元素表示物质的宏观组成;记住并

3、能正确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3)通过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元素周期表提供的一些信息:如元素名称和符号、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等,能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知识点(含重点、难点):重点难点: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元素周期表提供的一些信息实验准备:农作物生长必需的化学元素;人体需要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元素周期表的发展板书设计:二、元素周期表1、元素分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两类。2、常见元素的名称: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钠镁铝硅磷;硫氯氩钾钙3、元素周期表分为7个周期,16个族。元素周期表共有8个横行,18个纵行,每一横行叫做一个

4、周期,每一个纵行叫做一个族(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教学过程:师生互动活动意图【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投影】下列是农夫山泉矿泉水标签的部分内容:【提问】你知道这里的钙、镁、钾、钠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并及校正。【追问】你知道这些元素的由来吗? 【投影】阅读资料十九纪六十年代以前,国际上的化学元素名称很混乱。1860年9月世界各国著名化学家140多人在德国卡尔斯罗开了一次会议,化学元素才有了国际通用的拉丁文名称。现今我国化学元素的中文名称看起来很简单,可是这些字的极大多数在我国古代书籍里是没有的,是近一百多年来我国化学工作者根据拉了文名称的第一音节或第二音节的发音创造出来的新字。经

5、过许多化学家不断研究和创新,多次开会讨论和选择,才得到现今通用的中文名称。近代化学这门课程是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才由欧洲传到我国。1869年,徐寿在翻译化学鉴原时发现大部分元素在汉语中没有对应的名称。于是,他把化学元素进行了分类:(1)对于金、银、铜、铁、锡、铅、硫等国人早已定名的元素,继续沿用旧名。(2)对于一些有特定性质的元素,则采用意译的方式,如轻气、养气、淡气等(后来分别演变为氢、氧、氮,但仍保持原字的读音)。(3)对于其他元素,将元素的英文名称的首音节或次音节译为发音类似的汉字,再加以汉字部首大致区分元素的类别。通过以上元素周期表的大致观察,结合化学先驱徐寿创造的化学元素汉语名称,我们

6、把元素分为几类。学生讨论回答:【小结】1、元素分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两类【提问】如果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些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看一看这些元素的符号和原子结构示意图,你会发现元素周期表还有哪些规律呢?【讨论交流】1、 元素周期表中,目前被正式命名的112种元素按照原子核内质子数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而成的,每种元素都有一个序号,称为原子序数。它的数值等于其原子核内质子数。2、 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排列的同一横行的元素,称为一个周期。3、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排列在同一竖列,叫做同一族(8、9、10三个纵列共同组成一个族)。【小结】周期:三长三短一不全(短周期:第一、二、三周期;长周期:第四、五、六周期;

7、不完全周期:第七周期);族:七主七副零八族(主族:由短周期元素和长周期元素共同构成的族;副族:完全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第V族:“八、九、十” 三个纵行;0族:稀有气体元素)。【提问】如果我们再次深入到每一种元素,如右图所示:可以得到什么信息呢?讨论总结:原子序数=质子数 元素符号 元素名称 相对原子质量【总结】请同学们结合今天学习内容,谈一谈自已有何收获和困惑,并进行小结。通过生活中的小事导入新课,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化学知识生活化、常态化,真正感受到就在身边,无处不在。让学生了解元素的发展史,认识到科学家的不平凡背后的艰辛历程,学会珍惜科学成果,同时培养学生对物质世界认识的

8、历史观点。让学生从宏观角度分析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的观察、总结概括的能力。通过刚才的大致分类,再深入研究每一种原子的结构情况,与其对照,探索规律发现知识,通过层层分割,使知识浅显易懂,简单明了,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深入到个别元素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每一种元素中所记录的信息内容,感受到知识的伟大和无穷尽,同时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获得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养成归纳的习惯,对所学知识系统化。教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较为简单,学生学习较为轻松,因学生在之前学生学习过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绘画,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的质量,本节是从元素周期表中获取这些信息,所以本节课可作为巩固旧知识,总结规律的一节升华课、把

9、学生的知识水平再提升一个台阶,把握原子和元素的关系。附元素周期表发展史许多科学技术在千万年历史中的发展轨迹,科学的探索是个艰难的过程,无数的科学家,实践家为此付诸了毕生的精力。就像对于元素周期表,人们往往将它的发现完全归功于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然而,研究元素周期律的科学家不止门捷列夫一人,在这一百年间有许多科学家都做出了贡献。他们却在元素周期表发展过程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置,可以说,没有他们,就没有元素周期表。对元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研究的科学家,当首推法国人拉瓦锡。1789 年,拉瓦锡曾运用分类比较法,就当时他所确认的33 种元素(部分为单质和化合物)进行过分类研究,提出了世界上第一张元素表

10、,开创了元素分类研究的先河。 1803 年,英国物理化学家道尔顿在创立近代原子论的同时,提出了原子量概念和测定工作。然而,由于测量方法的不同和选择相对标准上的差异,原子量曾一度出现长时间的混乱现象。1829 年,德贝莱纳对元素的原子量与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类比较研究。1850 年,培顿科弗认识到相似元素组不应限于3 个元素,而且发现组内各元素的原子量之差常为8 或其倍数。1853 年,格拉斯顿提出同组元素在原子量上有3 种不同类型。1854 年,库克将元素分为6 系。 1859 年,杜马鉴于同系有机化合物分子量之间都有一个公差,从而联想到性质相似的同系元素的原子量之间也应有一个公差,但所

11、得数值与实验值却有相当大的出入。因此,这些工作同德贝莱纳一样,仍然只局限在部分元素的分类研究上,尚未发现其本质规律。1862 年,法国化学家尚古多进一步对原子量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变化关系进行分类比较和数理分析。他将当时已知的62 个元素,按原子量的大小循环标记在绕着圆柱体上升的螺旋线上,从而创造了一个“螺旋图”,从科学认识的角度来分析,尚古多是第一个从整体上考虑元素性质与原子量之间关系的化学家,他的归纳与见解向元素周期律迈出了有力的一步。1857 年,欧德林以当量为基础,发表了一篇论文,其中附有一个“元素表”,将元素分为13 类。1864 年,他修改了以前的元素表,以“原子量和元素符号”为题重新

12、发表了他的第二张元素表,这张元素表还隐显出元素性质随原子量周期性变化的规律。1865 年,纽兰兹把元素按原子量大小顺序排列后,发现“从任何一个元素起,每隔8 个元素就与第一个元素的性质相似”。这类似于八度音程,纽兰兹称其为“八音律”。为了符合八音律,他机械地依当时的原子量大小将元素排列成每列具有8 个元素的“八音律表”,整个表显得相当混乱。这种机械的研究方法无法找出元素之间的本质规律。 1864 年,迈耶尔在现代化学理论一书中刊出了一个“六元素表”,已经具有了周期表的雏型。1868 年,迈耶尔发表了原子体积周期性图解,该图充分显示出原子量与原子体积之间的周期性关系。第二年,他又制作成了他的第二

13、张化学元素周期表,指出元素性质是原子体积的函数。 1860 年,门捷列夫对原子量测定和元素分类产生了浓厚兴趣,他紧紧抓住原子量这一体现元素最基本特性的物理量,探讨元素性质间的变化规律。门捷列夫对 63 张记载着不同元素的名称、原子量和各种理化性质的卡片进行比较分析,他依据原子量的大小把元素排列起来,发现氯和钾的原子量相差不大,但性质截然不同;钾和钠的原子量相差很大,但性质非常相似;钾以后的元素,随着原子量的增加其性质又显示出从钠到氯的相似变化,由此,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性质间的周期性变化规律。1869 年2 月,门捷列夫发表了他的第一张元素周期律图表,初步实现了元素的系统化和科学分类。他指出按照原子量大小排列起来的元素,在性质上呈现明显周期性;原子量的大小决定元素特征;应该预料到许多未知元素的存在;当我们知道了某个元素的同类元素后,有时可以修正该元素的原子量。 这便是门捷列夫提出的元素周期律的最初内容。1871 年,门捷列夫吸收了迈耶尔表中的合理部分,修订了自己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制作了第二张元素周期表。他将表由竖行改为横排,使同族元素处于同一竖行中,以突出元素化学性质的周期性;他把未知元素的空格由3 个增至7 个,并预言了它们的性质,而且依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合理位置再一次大胆地修正了部分元素的原子量。门捷列夫将自己一生的精力都投入到元素周期律的研究中,他于1871 年预言了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