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方法.ppt_第1页
物理教学方法.ppt_第2页
物理教学方法.ppt_第3页
物理教学方法.ppt_第4页
物理教学方法.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节 教学方法概述,一、概念 1.教学方法 2.教学模式 3.教学方式 二、现代教学方法的特点 (P56),注意区分,第二节 中学物理常用的教学方法,一、讲授法 1.特点 2.要求 3.优点,讲授法视频,第二节 中学物理常用的教学方法,二、实验法 1.特点 2.要求 3.优点 三、学习法问题讨论法 1.特点 2.要求 3.优点,第二节 中学物理常用的教学方法,学习法探索发现法 1.特点 教师提出带有探索性的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测产生现象的原因或概念之间的联系,然后再通过实验或思考, 得出结论。 2.要求 问题难度适中,使中等水平的学生“跳一跳,摘得到” 3.优点 发展探索性思维与创造

2、精神。,案例1: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建立,1.提出问题:机械能发生相互中遵循怎样的定量关系? 2.演示实验:小球不能摆回原来的高度 3.分析: (1)小球受哪些力作用?(G、T、f) (2)哪些力做功?( G 、 f ) (3)做功中分别产生什么效果?( f消耗机械能; G使机械能相互转化) 4.推测:机械能发生中相互转化中,如果只有G做功,机械能总量应该保持不变 5.验证: 6.结论:,探索发现法视频,第三节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一、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 (阅读p61) 二、要注意的问题 (阅读p65) 1.坚持用科学探究的思想指导教学 2.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发挥教学方法的整体功能,第四节

3、探究式教学,一、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1.科学探究的内涵 是一种教学方法; 是教学的内容; 是一种精神。 2.探究式教学的特征 二、探究式教学的基本要素 1.“七要素”(P66) 2.解读,张大昌,探究式教学的初步认识,1.七个要素 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分析和论证;评估与反思;合作与交流。 2.观看视频,(一)提出问题,1.课程标准 (1)能从日常生活、自然或实验现象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2)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 解读: 问题的提出是科学探究的前提;只有形成具体明确的科学问题,才能使探究有明确的方向。,案例1:“光的传播”,师:( 将教室的灯全部

4、关上 ) 同学们有什么感觉? 生:黑,看不见东西。 师:在这种环境中,我们能看书写字吗? 生:不能。 师:(幻灯片展示“美丽的市的夜景”的照片。让一名学生把城市的夜景描述出来。) 我们从黑暗中看见了如此美丽的夜景,同学们,这些都与什么现象有关? 你们想了解光吗? 你们想知道有关光的哪些知识? 欢迎大家提出来。 生:光是怎样传播的? 光从哪发射出来的? 光有没有颜色?光是怎样产生的? 光的传播速度有多大?太阳光是怎样到达地球?光有没有能量?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关于光的问题,从今天起我们就开始在光学世界里漫游,你们的问题将会在今后的学习中被一一解答。今天,我们先研究其中的一个问题:平时我们用的

5、光是从哪发射出来的?,案例2: “牛顿第一定律”,师:同学们一定有这种体验;平地骑车时,即使不踩踏板,车也会前进一段距离,但它最终还是要停下来日常生活中这种现象很多,比如自由摆动的秋千会停下来。这类现象还有哪些? 谁来说一说? 生:随风摆动的风铃最终会停下来,在地上滚动的小球最终会停下来 师:同学们的面前有很多物体,请大家随便玩,仔细观察你看到的现象,看看谁提出的问题多? (让学生动手玩面前的学具) 师:谁来提出你发现的问题? 生:小车为什么停下来? 谁阻碍了小车的运动? 怎样让小车不停下来?为什么小车能运动?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总结:,1.问题类型 生活、

6、自然与实验现象三种 。 2.问题来源 设置必要的情境让学生在该情境中有所发现问题。 3.问题的提出 既可由教师或学生提出,但最终必须形成明确的、适宜探究的问题。,(二)猜想与假设,1.课程标准 (1)尝试根据经验和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 (2)对探究方向和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 (3)认识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解读: “猜想”的主体是学生,猜想不是胡猜乱想,猜想是应用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中的事实寻求可能的解释的过程。,案例3:对“光的传播路径”的猜想,师:(演示 ) :我带来一个光源电灯,打开它,可以看见它发出的光,这是由于灯光射入我们的眼睛。那么,灯发出的光是沿什么

7、样的传播路径进入我们眼睛的?请同学们猜想一下! 生:(讨论后回答)光的传播路径可能是直的、可能是射线、可能是弯的。 师:同学们,如何验证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研讨:你认为这样组织学生进行“猜想假设”有什么不足?如何改进?,分析:教师试图由观察现象引发猜想,但情境展开不充分,学生最终是靠经验记忆来猜测,没有困惑后的感悟。猜测时也未说明理由(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猜想。),案例4: 对“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猜想,师:电磁铁能吸住多重的东西,也就表明电磁铁的磁性有多大。那么,电磁铁的磁性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呢?各个小组讨论一下,然后把你们的观点告诉大家。 甲组:跟通过漆包线的电流、它两端的电压

8、以及漆包线的电阻有关。 乙组:我们认为甲组的观点有些重复。根据欧姆定律,电压和电阻的共同作用就是电流,所以,我们观点是:通过漆包线的电流大小会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 师:乙组的分析到位,你们还能谈一下猜想的理由吗? 乙组(经过短暂组内讨论):是否可以这样推测:导线中的2A电流是两股1A电流汇合而成的,每股电流都产生一个磁场,两个相同磁场合在一起,电磁铁的磁性增强了。 师:你们的猜想很有道理。其他组还有别的猜想吗? 丙组:线圈匝数的多少也会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师:理由? 丙组:是否可以这样推测:200匝线圈是由两组100匝线圈组合而成的,每组线圈都产生一个磁场,两个相同磁场合在一起,电磁铁的磁性

9、增强了。 丁组:我们把两组的观点进行了总结,我们认为通过漆包线的电流大小和线圈匝数的多少都会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 师:你们善于总结他人的成果,有牛顿的风范。 一生:我认为电磁铁磁性的大小跟铁芯的粗细有关,越粗磁性越强,因为胖人力量大嘛,胖铁芯肯定磁性强。(众笑) 师:你的这个猜想的确与众不同,坦率地讲,我也说不清楚铁芯粗细是否对电磁铁磁性有影响。给的器材里2枚大铁钉也是一般粗,不过,课后我们一起来研究。谢谢你,能提出这么好的猜想来,让老师也大开眼界。,评注:教师能要求学生对不同猜想讲出猜想的理由,应予以肯定。此外教师真实地在学生面前暴露自己的无知(甚至有意识地表现自己的无知),与学生一起探讨问

10、题,使学生去除对教师的神秘感和权威感。,总结:,1.猜想类型 “对结论原因的猜想”和“对探究方向与实验结果推测”两种。 2.猜想来源 观察实验现象或动手活动来形成猜测。 3.猜想审视 要求学生讲出猜想的理由。,(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1.课程标准 (1)明确探究目的和己知条件,经历制定计划与实验过程; (2)尝试选择探究方法和实验器材; (3)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 (4)认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案例5:“ 测量小灯泡电阻”的实验设计,师:同学们提供了很多方法,建议用我们已掌握的技术,即用电流表、电压表来间接测算。 师:科学家做任何实验都要有依

11、据。这个实验的原理是什么?(提示刚学过的欧姆定律) 生:由欧姆定律IUR,可以推出RUI,用电压表、电流表测出正在工作的灯丝的电压、电流,即可用R UI 算出其阻值。 (学生设计电路图,讨论各组电路图合理性。有的组只安排测一次。) 师:你们组只测一组数据?合理吗? 生1:一组数据不一定准,应多测几组。 生2:可能受其他因素影响,建议多测几组。 师:部分同学认为建议多测几组,可见同学们考虑得很全面,那怎样才能做到多测几组呢? 生3:更换电池组个数,改变灯泡两端电压。,生4:加入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电阻,进而改变通过灯丝电流及其电压。 师:请同学们先讨论哪一种方案较方便 (重点讨论滑动变阻器作用,

12、取得共识。) 生:用滑动变阻器的好处:(1)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更准确;(2) 可以保护电路;(3)可以调节电路中的电流为整数值便于计算。 师:请同学思考,小灯泡的电阻有无可能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其阻值会不会是一个定值? (启发学生考虑实验过程中可能改变的物理量) 师:灯泡的电压和电流是变化的,可以用电压表、电流表来监测。此外,有什么因素会变? 生:灯泡的亮度会随电压变化而改变。 师:很好,在实验中我们还应关注灯泡的亮度,把它也作为研究对象。 师:请各组根据以上讨论,再一步完善实验方案,设计好数据记录表格。,总结:,实验方案设计由学生讨论得出;实验方案设计必须建立在学生已经做过类似实验的基础上的,保

13、证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就可以完成实验设计。,(四)实验与收集证据,1.课程标准 (1)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数据: (2)通过公共信息资源收集资料: (3)尝试评估有关信息的科学性 (4)会阅读简单的说明书,能按书面说明操作: (5)会使用简单的使用仪器,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6)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 2.教学设计 一般由学生完成。,(五)分析与论证,1.课程标准 (1)能初步描述实验数据或有关信息: (2)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 (3)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 (4)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 (5)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 2.过程特点 相当于原有演示(分组)实验之后

14、的课堂讨论,但在形式上更强调师生共同发现和归纳物理规律。重视数据的分析比较。,(六)反思与评估,1.课程标准 (1)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 (2)能注意假设与探究结果间的差异。 (3)能注意探究过程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 (4)尝试改进探究方案。 (5)有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案例6:“探究水的沸腾 ”的分析、论证与评估,分析与论证: 师:时间到。绝大多数已经结束,未完成的两组也听一听其他同学的汇报,再继续完成实验。(各组交流,有的组给出沸腾加热温度为980C) 师:大家观察到水沸腾时的特征是:水的沸腾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这时,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里面的水

15、蒸气散发到空气中。在沸腾过程中,继续加热只能使水不断地变成水蒸气,它的温度不变。六组绘制的图像很形象直观。 师:水沸腾时的温度叫水的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大家看( 用幻灯片给出 )几种液体的沸点表。请找出水、亚麻仁油、液态氧三种液体的沸点,并思考为什么油条是黄色的,而水饺煮不黄?为什么自然界中氧元素以气态存在?,学生E:油沸点比水高,所以水饺不黄,油条黄。 学生F:液态氧沸点是 1830C,所以自然界常温下,氧以气态存在。 学生G:水的沸点是100。我们测量为980C,表上的数值应修改。 师:很好! E、F 两同学用沸点知识解释了生活和自然界的两个现象,G 同学根据我们的实验结果对沸点表提出

16、了质疑,精神可嘉。请同学们注意书上沸点表所注的条件:在标准大气压下。我们今天实验时大气压可能不是标准大气压,所以数据不同,有关大气压知识我们将在以后的章节学习。,案例6:“探究水的沸腾 ”的分析、论证与评估,实验评估: 师:现在我们还回到本次实验上,请大家帮助继续进行实验的两个小组查找分析一下原因。 学生H:可能是实验用水温度低。 学生I:可能没利用酒精灯外焰加热杯中的水。 学生J:可能是烧杯中被加热的水过多。 继续实验的三组:谢谢同学们,我们组开始时确实忽略了用酒精灯外焰加热烧杯,后来发觉,进行了调整,现在水已沸腾,看到了和同学们说的一样的现象。 继续实验的十六组:我们早已发现同学们说的各种

17、现象。我们在研究资料上看到,水沸腾时,迅速提起水壶,短时间内壶底是凉的。通过刚才实验证明,当水沸腾时,通过移去酒精灯烧杯底6秒内是凉的 (“凉的?”“真的?”“为什么?”超出教师的意料,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急着要尝试。),师:大家不要着急,请十六组组长把话讲完。 十六组组长:当时我们还百思不解,经同学们刚才的交流,我们明白了!刚移去酒精灯时,杯内水仍在沸腾,沸腾吸热,吸去杯底的热,所以 (教师带头鼓起掌来。) 师:很好,十六组同学有惊奇的发现,解释也非常好。大家应向十六组学习,课后找机会尝试,老师提醒大家注意:一要勇敢;二要注意安全。 师:马上就要下课了,时间不允许我们现在尝试,请整理器材,各

18、组把实验过程、现象、结果或图表写成实验报告,课后完成“想想做做”档目的纸锅烧水 ,并交流其中的道理。,总结:,能注意探究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问题是实施“评估”重要的标志。本案例给学生创设一个冲突空间,让他们自己去讨论。这里没有标准的答案,但却留下合作探索的足迹。,七、交流与合作,交流合作贯穿科学探究的各环节,特别体现在“制定方案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操作中,因此,除撰写实验报告,无需以一个专门栏目出现。研讨与分析从略。,第四节 探究式教学,三、正确理解探究教学 1.整体探究 探究过程包含了科学探究的各个要素 2.部分探究 探究过程只涉及某一个或某几个要素 3.只要围绕问题而展开,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重视学习过程及体验,有助于提高科学素质的教学过程都是探究教学.,探究式教学热点问题:,1.科学探究是不是全新的提法? 将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