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州古城防洪减灾的措施_第1页
寿州古城防洪减灾的措施_第2页
寿州古城防洪减灾的措施_第3页
寿州古城防洪减灾的措施_第4页
寿州古城防洪减灾的措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寿州古城防洪减灾的措施 摘要:本文论述了寿州古城的历史地理概况及演变,探讨其在防洪减灾上采取的有效措施。包括选址、城墙外形、城垣用材和砌筑、城垣的维修、加固、筑石堤护城、巧筑排水涵洞、筑瓮城等方面。 关键词:寿州古城;防洪减灾: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1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0)01-37(5) 作者简介:吴庆洲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一、寿州古城简况 寿州古城位于安徽省淮河南岸的八公山下,淝水绕城而过(图1)。这里曾经是楚国的都城寿春,有多少历史上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公元38

2、3年,即晋太元八年,著名的秦晋“淝水之战”的主战场就在八公山下。“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的典故就出在此。西汉淮南王刘安都寿春,与八位仙翁即八公在此山修炼成仙,故此山被称为八公山,“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淮南鸡犬”等成语因此而出。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修建的“芍陂”就在寿州城南30里,安丰塘被称为“天下第一塘”。而寿州古城不仅以历史悠久、经历众多战火的洗礼而称奇,而且也因其在战胜淮河洪水灾害、保护城内百姓的生命财产上屡建奇功而受到赞扬。 二、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寿州城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八公山阳,处江淮丘陵的北部。其南有大别山,北为淮北平原。其城北部为八公山南麓的山丘地形,

3、地势较高,城墙内老城区和南关区地处沿淮洼地,地面高程多在20米左右,易受洪涝灾害的威胁。 当地属季风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5,年平均降雨量885.9毫米。 夏禹分天下为九州,寿县属扬州。殷商时是南方诸侯的封地,周时为州来国地。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楚昭王攻伐蔡国,蔡昭侯求吴保护,便把国都迁此。 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楚都迁于此,史记?楚世家载:“楚东徙都寿春,命日郢。”这是文献上最早出现的“寿春”名称。 秦统一中国后,划江淮之间为九江郡,治所在寿春。汉初为淮南王英布封地。汉灭英布,立刘邦之子刘长为淮南王,都寿春。淮南国废,复九江郡建制,东汉末,改称淮南郡,治所

4、仍为寿春。袁术在东汉末称帝,亦以寿春为都。曹操灭袁术,占寿春,仍称淮南郡,治寿春。 东晋十六国,此地一度为前秦苻坚占领,东晋末,为避孝武帝后郑阿春讳,改寿春为寿阳。 隋文帝改寿春为寿州。唐时,寿州属淮南道。宋时设寿春府,金占领后,改属南京路。元时,属河南行省之安丰路。明时,寿州属临濠府(今凤阳),清属凤阳府。民国元年改寿州为寿县,属淮泗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寿县属六安地区行署。 三、寿春古城与寿州古城(图2) 寿春城原为战国楚国都城,其外郭城址南北长6.2千米,东西宽约4.25千米,外郭城周长约20.9千米,总面积为26.35平方千米。今寿县城,即寿州古城仅是战国寿春城的一小部分。 宋嘉定

5、年间为抗金兵入侵,嘉定七年(1214年),再次筑城,这次修筑,除缩减南垣并以城砖包砌土垣外,对城垣无大改动,奠定了今日寿县城的格局。嘉定筑城后,大规模毁城、修城的情况并不多见。修城一为御洪,对洪水毁坏部分进行修补、加固,二为加强军事防御。据李凤鑫统计,明代修城15次,清代修城14次。 现今寿州(县)古城仍为宋时棋盘式布局,城垣“周长十三里有余”,实测7147米,高8.33米。底宽18N22米,顶宽4-10米,城内面积3.65平方千米。 古寿春城大致在今寿县城的东南,并包括今县城的一部分。 四、寿州城历史上的水患 寿州历史上水患较多,现列表如下 从上表可知,寿州城历史上有多次水患,但自从嘉靖四十

6、五年(1566年)洪灾后,寿州城一直无洪水灌城之灾。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与寿州城后来采取的防洪措施有关。 五、寿州城的防洪减灾措施 寿州城防洪减灾措施如下: 1城址选择高明,可以减少洪水灌城之灾寿州城选址十分高明,利于防洪。古城北依八公山,四面环水,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古人筑城时,还充分考虑到当地地理水文特征,城墙高度与淮河干流上的“咽喉”“淮河第一硖”的凤台硖山口孤山洼最高水位相应,城址虽低,但硖山口孤山洼比城墙更低,当淮水涨至城头时,洪水会从孤山洼一泻而去。北门大桥上比城墙低的两石狮是水文标志,故有“水漫狮子头,水从孤山流”之说。所以,千百年来,无论洪水多大,都很少淹进城里。” 2城墙形状略

7、呈方形,但转角为弧形 寿州城墙这种形状,不仅军事防御上可以清除射击上的死角,利于防卫,而且遇到洪水袭击时可以减少洪水的冲击力,利于防洪。 3城墙用材和砌筑均注意坚固抗洪 寿州城墙以条石砌筑基础,高达2米。基础之上用三皮城砖包砌,上又用一层条石。以糯米汁石灰浆灌缝。这种结构和砌法,用这种灰浆,都是十分坚固耐久,利于防洪抗冲的。 4注意城墙的维修、加固寿州为了防御洪灾,随时注意维修和加固城墙。光绪寿州志记载自明永乐七年(1409年)至清光绪十年(1884年)的375年间,有27次修城,平均14年修一次城。这是防御洪灾所必需的。 5筑石堤护城 护城石堤为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御史杨瞻刨建。即于

8、城墙外侧城脚处加筑一周高3米、宽约8米的护城御水石岸。其内口与城墙根基连为一体。外口则以条石叠砌壁立护城河沿。护城石岸为整个城垣增加了一道坚固的防线,它排除了洪水浪涛对城墙根基的直接;中啮,堪称城外之城。清代,石岸几经修葺,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重修后,州人孙家鼐曾为之记,赞其“若匹练之横亘也,若生铁之熔铸也”。 6巧妙建筑城市排水涵洞 城涵的作用主要是及时排泄城内积水,以保城内安全。明代以前,寿县城涵与一般涵洞无甚区别,平地设涵,其一端通于城墙之下达于城外;另一端,即与内河相接的涵段则无法适应洪水围城的形势,每在紧要时刻,常被城内积水吞没、毁坏,更有甚者,因涵闸启闭失控,又时有外水倒灌

9、入城之虞。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知州刘焕创建月坝,所谓月坝,即以城内涵段之转角角顶为圆心,向上起筑一砖石结构的圆筒状坝墙,其径7.7米,壁厚0.5米,高与城墙等,周遭又围护以厚实的堤坡,远看,貌似山包。月坝内又设石阶,可拾级递下。坝底涵沟上砌砖旋,设闸数道。月坝功能非常,从整体上保护涵闸、使之与外隔离,避免了内河积水的吞噬;可以随时进坝启闭闸门,控流自如;便于及时比较内外水位;当城外水涨高于涵洞出水口时,月坝内水跟着升高,但不到城内,可以免除外洪倒灌之灾。古涵洞底部置锥形木塞,木塞小头朝城内,外水由城外入涵洞要倒灌城中时,木塞受水压力会塞得更紧。内水外排时,木塞被自动冲开。这种木塞可以防

10、外水倒灌,控水自如。故光绪年间东西两涵重修时,分别荣膺了“崇墉障流”、“金汤巩固”的称誉,至今坝额上镌字赫然。 7筑瓮城考虑防洪寿州四门皆有瓮城。城有四门:东门“宾阳”,南门“通淝”,西门“定湖”,北门“靖淮”,皆有“云梯”可登城门,雄伟壮观。四门均设瓮城,呈内、外两门,门洞均为砖石券顶结构。明朝嘉靖后,除南门仍为一线通达之外,东门外门北移偏离中轴线4米,有“歪门邪道”之戏称;西、北两门的内外门道均呈90度直角,西门外门向北,北门外门向西。这种巧妙的设置是基于军事防御和抗洪的考虑,即:敌军突破瓮城后,需改变方向才能攻击城门,守军可乘机关门打狗,消灭瓮中之敌;若洪水冲破外门进入瓮城,由势不可挡的巨大惯性冲击而转变成为瓮城涡流,可减轻洪水对内门的冲力。现存东、北两瓮城,西、南门瓮城已毁。 正因为有以上各条防洪减灾的措施,寿州古城才能自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以后,至今450多年无洪水灌城之灾。我们不得不叹服古人在城市防洪上的聪明和才智。 六、近现代寿州古城的防敌和防洪作用 近现代寿州古城墙还起到重要的防敌和防洪作用。1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