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ppt_第1页
6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ppt_第2页
6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ppt_第3页
6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ppt_第4页
6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习要求,2013会考要求: 了解 道、儒、墨、法诸家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认识百家争鸣的意义 2013高考要求 孔子、老子的思想; 百家争鸣; 儒家思想的形成,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 所谓“争鸣”,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一、百家争鸣,1、社会原因 经济:井田制崩溃 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教育学术: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一、百家争鸣,2、主要流派及代表:,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庄子。

2、 墨家:墨子。 法家:商鞅、韩非,一、百家争鸣,3、影响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 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思想 思想核心“仁”。仁者爱人,推己及人 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也体现了民本思想 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主张“有教无类”,首创私人讲学,扩大教育的社会基础,198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巴黎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4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三孔:孔庙 孔林 孔府,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3、2、孟子的思想: 主张实行“仁政”; 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主张“性本善,二、孔子和早期儒学:,3、荀子的思想: 主张“仁义”和“王道” 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强调人民群众力量的巨大 主张“性恶论”,三、道家和法家:,1、道家: 老子创:道本原/无为/小国寡民/辩证 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 2、法家:韩非子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主张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3、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争鸣 背景:,争鸣 概况:,争鸣 影响:,1.经济发展:,2.阶级变动:,3.政治动荡:,4.文化发展:,5.诸侯提倡:,1.儒家:,2.道家:,3.法家:,

4、4.墨家:,铁器牛耕,井瓦私成.,奴主衰落,士层壮大.,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私学兴起,百家形成.,周游列国,双向选择.,孔子创:,孟子发:,荀子发:,思想家-,教育家-,大作家-,“仁” “德” “礼”,“有教无类”,“六经 ”论语,仁政/民贵/性善论,唯物/仁义/民本/性恶/礼法.,老子创:,庄子发:,道本原/无为/小国寡民/辩证.,相对论/超越.,韩非:,墨子:,发展观/法治/专制集权.,兼爱/非攻/尚贤.,灿烂当时;滋养万代;文明定型;光照世界.,小结,时代大变革,连连看,教育方法,教育对象,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

5、罔 思而不学则怠,1. (大连市期末考试)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 )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崇尚黄老之学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道,三教合一,2.(2008九中阶段考试)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 ) A.铁器和牛耕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 B.诸侯争战、传统的礼法秩序受到猛烈冲击 C.士人冲破礼法束缚,四处游说、讲学,促进了文化的觉醒 D.儒学在政治上占据了统治地位,3.(山东文综)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

6、下列体现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语句是 ( ) 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德不忧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A. B. C. D.,4.(2009山东基本能力,14)传统文化强调人要奋发有为,勇于担当。下列名句中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有 (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位卑未敢忘忧国 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A.B. C. D.,5.(2008上海单科,2)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

7、句话反映的是 ( ) A.儒家的思想 B.道家的思想 C.墨家的思想 D.法家的思想,6.(2008四川非延考区,12)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他批评的是 ( ) A.法家学说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D.墨家学说 7.(2008重庆,15)“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 ( ) A.墨家思想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D.法家思想,8.(上海春季,5)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意思是要人们和平相处,互利互惠。以下文字中与这一主张相近的是 ( )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8、 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C.“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D.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9(2008广东三校联考)孔子主张“正名”,试图把当时已经混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规范人们的言行和使社会有“序”的目的。这一主张的思想核心是 ( ) A“仁” B“礼” C“德” D“孝” 10.(长春外国语学校)岳母刺字“精忠报国”的故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名句等,几乎人尽皆知,以上人物的价值观明显来自 ( ) A.法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墨家思想,11.(锦州市期末)孔子“仁

9、”的思想在先秦时期所体现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 ) 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有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 A B C D,12.(2007广东,2)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 ) 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 C.国与国的关系D.夷夏关系 13.(2007全国文综,12)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14.(2007山东烟台)孟子说:“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对上述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 ) 是对孔子思想体系核心部分的继承与发展 其

10、主张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有进步意义 客观地反映了战争频繁年代人民对安居乐业的渴望 站在平民立场上提出了分给农民土地的思想 A. B. C. D.,15.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 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 A、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 B、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C、学术思想不同 D、谈论的问题不同,16.( 陕西省宝鸡市2009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以下言论对应的学派依次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 ) A法家、儒家、道家、墨家 B墨

11、家、法家、道家、儒家 C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D道家、法家、墨家、儒家,17.(2007山东潍坊)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及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 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 C.甲儒,乙法,丙墨,丁道 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知识巩固 材料一:若使天下-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贱?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之国若其国,谁攻? 材料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材料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材料四:文王行仁义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