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高中地理教材解读.ppt_第1页
吴高中地理教材解读.ppt_第2页
吴高中地理教材解读.ppt_第3页
吴高中地理教材解读.ppt_第4页
吴高中地理教材解读.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中地理教材解读,西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吴炳芬,地理科学发展的新趋势,当代地理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 1. 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研究 2. 陆地表层过程和格局的综合研究 3. 自然资源保障和生态环境建设研究 4. 区域可持续发展及人地系统的机理和调控研究 5. 地球信息科学、技术和“数字地球”研究 地理学研究的趋势 1.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综合 2. 深化微观研究、注重成因和机理变化 3. 拓展地理学的应用研究领域 4. 研究方法和技术的现代化,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的特点 使用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的教学建议 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的特点,新教材版本特点:一标多本 高中地

2、理新教材的各种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 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初中地理教材以区域地理为主。 根据初、高中地理教材编写的原则,初中地理注重说“地”,高中地理注重讲“理”。 换句话说,高中地理的“理”是在初中基础上展开阐述的。,高中新教材的知识结构特点,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 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 案例分析方法运用于课程内容设计,即从同类中选取隐含着本质性因素、基础性因素的内容作为案例,让学生透过案例窥一斑而见全豹,举一反三,学习认识问题的思路,然后由个别的知识向同类的知识迁移,进而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论。,怎样看待教材?,不能把教材看成“圣经” 教材

3、只是主要的教学资源之一 教材不能替代教学。教学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材依据课标,反映改革要求 对课标的再创造 用足课标留下的空间 给教学留下更大的空间,以促进教学改革。,思考,本套教科书与课标的关系,基本对应 知识间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但不系统 重点突出,探究方法,案例形式,课文系列: 有章、节、框题、复习题,探究系列: 课题、检查进度、探索、案例研究,结合方式: 1在每章的章首,结合内容,设计一个“课题”,要求在章中的相关节中进行,由节中的“检查进度”来实行; 2每节开头设计“探索活动”,用以引发探究。 3每节结尾处有一个“案例研究”。,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的结构特点:双系列体系,中图版高中

4、地理教材的内容选择特点 从公民素质教育出发,选择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不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 ,重视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基本地理观念的培养 。较好地体现了地理课程的基础性。知识基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基本原理(包括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大气受热过程,天气系统的特点,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等);基本规律(包括地球运动规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洋流的分布规律,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等);基本过程(包括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大气环流、水循环、大洋环流等)。,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学习方式和学习评价特点 将探究学习的观念和方法始终体现

5、于教科 书中,使教学过程成为探究过程,同时也是培 养能力,及养成正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 程,这是其核心特色。,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图文风格 图文结合阐述地理原理,说明地理现象,文字生动、可读性强;采用景观图、示意图、插图、漫画等,简化复杂的地理原理,降低内容难度;随图设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和好奇心。,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课文辅助材料的特点 包括学习指南、链接、阅读、案例研究等,所占课文比例适中,位置穿插于课文之中;学习指南、链接对正文有较强指导性,配置较为合理;阅读、案例研究是对正文的拓展。,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作业位置与数量 每章开始设置研究性课题,课文中配置多样化作业系统:探索、思

6、考、读图、讨论、活动等,每节候有3个5个复习题,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而且强化了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图像系统的特点 图像数量:493幅/330页。图像注重配合文字的使用,如注解、补充、分析及指导等,以帮助学生理解图像的含义。,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案例设计特点 案例篇幅较大。教材注重案例材料的提供和过程分析,这有利于学生了解案例背景、过程与结果,便于学生进行分析和探究。案例容量较大,占教材页面较多。,使用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的教学建议,1.准确把握课程标准 2.教学进度建议 3.精心做好教学设计 4.努力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 5.尝试学案教学,为学生有效参与教学活动创造条

7、件 6.探究方法的使用 7.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8.案例教学策略 9.如何完成教材中的课题? 10.探索的作用与思考,课程改革对教学提出的要求,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1. 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必修一结构,对本模块18条内容标准的把握宇宙中的地球,简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

8、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分别描述地球在天体系统和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分别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普通性与特殊性的表现及其原因。 简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明确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规律。说明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理环境及其人类活动的影响。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分析地球运动的特征、规律和地理意义。判读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地球的内部、外部圈层结构及特点。自然环境的组成。,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判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结合实例

9、,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主要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说明对流层大气的热量来源,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作用。,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移动示意图,并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能够运用天气预报等气象信息,认识冷、暖气团,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常见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说明天气系统移动前后的天气变化特点。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

10、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阅读三种水循环示意图,说出水循环运动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分析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及其成因,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从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的角度,说明自然地理要素对于地理环境的作用。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分析某区域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 ,说明陆地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主要

11、影响因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以地表形态为例,说明自然条件对聚落和交通线分布状况的影响。 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运用有关资料,从历史的角度认识全球气候变化规律,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说明某种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简述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分析引发自然灾害的主要原因,认识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说出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以及防灾减灾措施。,

12、2.精心做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与要求 (一)课标要求分析 阐明课程标准对于本题目教学内容的要求。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阐明本题目的教材内容,与前后知识的衔接关系,初高中知识的衔接,本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学生的学习基础与现实程度等。 (三)学习目标 阐明课时或课题学习目标,要依据课标要求并结合学生实际,不得照搬课标原话。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依据课标并结合学生实际,阐明本课题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并简要说明原因。 (五)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选择 阐明所选择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并结合课标和学生实际简要说明原因。,(六)教学过程设计 (七)板书设计 整体撰写,注重反映学习思维过程、学习过程.

13、 (八)课堂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过程性评价。本项内容应写出23道检测题,以检测出本节课学习目标制定的知识与能力要求。 (九)教学资源 本课所使用的文字素材、视频素材的简介和名称及出处、图名及主要内容。 (十)教学设计思路 简要阐明本课设计的总体思路及原因,说明总体设计的教学理论依据和考虑的实际情况。,3.努力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 (1)高一新生学习地理的新跨越: 思维方法: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学习目标:初步学会阅读地理图表,指出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学会运用案(事)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综合分析问题、归纳概括学习结论等。 学习习惯:多依赖课文和老师多靠自主探究获取。 (2)重视学情分析

14、,做好学习准备: 及时强化自然地理有关内容的学前复习。 加强直观教学,逐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学生习惯。 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4.尝试学案教学,为学生有效参与教学活动创造条件 (1)什么是学案? 学案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是教师依据教材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 (2)学案的基本构成:学习目标、学习导航、知识小结、达标测试等内容。 学习目标:依据内容标准、学生实际,表述明确、具体,可测。 学习导航:针对教学重点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破解谜底愿望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自学解疑。 知识总结:师生共同总

15、结,形成知识网络。 达标测试:紧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计能覆盖本节课所学内容的题目,以测试学生的达标情况。,(3)什么是学案教学? 学案教学是以学案为载体,学生依据学案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究的教学活动。 (4)学案教学的突出特点: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确保学生学习中主体地位的落实,实现学生学习的最大效益,最大限度地为师生“互动探究”提供课堂时空。,(5)学案教学的组织形式:学生自学、师生共研和教师讲授有机结合。 学生自学:简单、适合学生自学的知识,教师可设计出思考题,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自学完成,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强调。 师生共研:重点知识或学生自学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可采取师生之间、

16、生生之间互动、研讨、交流的方式进行。可以设计出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解决。 教师讲授:学生无法自学或生生、师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可采取讲解的方式进行。 (6)学案教学的基本环节:编写学案学生自学教材总结解疑达标测试等。,5.探究方法的使用(1)探究式学习的基本步骤 明确问题 确定探究方向 组织探究 收集资料 整理资料 得出结论 考虑社会活动,(2)探究式学习的特点,学习主动,有兴趣探索和解决问题 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知识和技能,学习效率高 重视证据在探究中的作用 重视形成性评价和自我评价 从封闭走向开放,实现课内外、校内外的结合,(3)如何把握高中地理探究式学习内容? 从现

17、代认知心理学的广义知识来看地理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类。陈述性知识主要是有关“是什么”的知识,可以被直接描述,像地理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一种具有逐层递进性的系列知识,与认知过程的逐步深化相关或与解决有关的地理问题相关联,主要回答有关诸如“其结果如何”、“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结果”等问题的知识。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如何思维”的知识。 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中的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可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进行。,(4)组织探究的程序 第一步:激趣引题自学探究。自学探究的目标是挖掘学生潜能,发挥其自主性,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使其终身受益。学有所思,思有所

18、疑,疑有所问,问有所解是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追求和要求。 第二步:解疑导拨合作探究。学生自学探究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先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表述各自探究中的困难,然后综合学生的疑问,教师提出问题的关键,组织学生再次合作探究。 第三步:授之以渔实践探究。教师根据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应掌握的方法,学生运用方法回顾探究所获得的知识,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巩固和扩大知识,吸收、内化知识。 第四步:激励评价引深探究。在总结、肯定前三步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可先让学生自评、互评,集体总结,使学生在参与和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独立探究能力。,(5)探究式学习对教师的要求,转变教学观念,调整自己的角色及与学生的

19、关系 提高自己,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 教师的组织能力要求提高,6.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1)设计出难易适中并具有探究性的问题 要把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或趣味性、生活性的问题,或热点性、规律性的问题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载体。另外,在设计问题时还要注意问题的情景性、启发性、层次性。 (2)选择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好时机 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置疑问难相结合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通过精讲为学生提供知识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然后抛出问题或者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问题提出后,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独立思考,或出现思考障碍,或出现答案不一,此时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好时机。,(3)正

20、确定位教师的角色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自主学习的地位,教师的角色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合作学习是否能成功,同教师的引导与参与是分不开的,因此,教师从学情分析、目标设置、活动策划,到过程调控与评估等,教师都要及时把握。因此,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7.案例教学策略 (1)什么是案例? 所有案例都是事件,一个事件成为案例要具备三个条件: 必须是真实的,不能编造; 必须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最好还包括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这个事件应该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有思考,可迁移,举一反三。,7.案例教学策略 (2)精心选取案例 充分

21、利用本版本教材中的案例。 充分利用其它版本教材中的案例。 将书籍、报刊、网络、电视等媒体中的大量地理素材编制成案例。 注意观察自己和学生周围发生的与地理教学有关的事件和现象,编制成案例。,7.案例教学策略 (3)适时、适势地展示“案例”,以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一般对引述问题的“案例”宜在导入新课时或导入后引入。 讲述地理原理的教学案例是案例教学中的主角,在呈现时,要针对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情状况,采用不同的案例呈现方式,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 对印证地理原理的案例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呈现,也可在课后作为探究案例使用。,7.案例教学策略 (4)案例教学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分析案例的思路和方法 利用案例进

22、行地理原理的教学时,要全面分析案例中的地理信息及蕴涵的地理要素,比如:案例涉及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或该案例涉及了哪些地理要素?先要明确案例中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是什么,调动前面全面分析到的地理信息及蕴含的地理要素,再深入分析。,7.案例教学策略 (5)教师总结“案例” 同一个“案例”,对于每个学生可以发掘出不同的意义。有人只找到浅层的信息,有人则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剥去“案例”中非本质的细节,揭示内部特征及其与教学内容的必然联系,把“案例”中的内容与相应的一条或几条教学内容连接起来,以实现课程目标。 (6)案例教学的目的是将案例的分析思路和方法再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

23、能力。,必修一:案例研究,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 太阳活动与旱涝的关系 历法 美国“生物圈2号”实验 大气运动的地理意义 厄尔尼诺 科罗拉多大峡谷 上海的“热岛”效应 珠穆朗玛峰地区垂直自然带 青藏铁路 中国野象分布的变迁 寒潮的功与过 水资源与农业,必修二:案例研究,中国的人口变化模式 德国移民 中国人口究竟多少才合适? 南京城市用地规模与结构 中国的城市郊区化 徽州文化 欧洲的农业模型 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区位选择 石家庄的变化 中国土地沙漠化问题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10年道路,必修三:案例研究 四川盆地和吐鲁番盆地的比较 地理环境与种植业、牧业的分化 怎样减少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压力? 洞庭湖

24、湿地恢复与可持续发展 塔里木河流域的治理 生态农业的实践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之路 美国密歇根州的复苏 神奇的飞机编队 准确预测易贡湖决堤 GIS在抗击非典型肺炎中的应用 如何利用数字地球技术处理路面突发事件?,8.如何完成教材中的课题? 课题研究的开展与研究性学习相类似。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的每一章的前面都有一课题,且每节后面都有课题研究进度检查,这就为我们指导学生完成课题研究提供很好的思路,也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和探究步骤。,地理必修第一册,地理必修第二册,地理必修第三册,研究性学习:模仿或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选择一定的课题,通过调查、测量、文献资料搜集等手段,收集大量的研究

25、资料或事实资料,运用实验、实证等研究方法,对课题展开研究,解决问题,并撰写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 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研究课题的选择与确定,制定 研究性 学习方案,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的 实施,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的 总结,例:“寻找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证据”的研究 首先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小组内进行记时、测量、记录、计算分工,由小组集体完成绘图任务和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并且得出结论。各小组自主设计观测方案。要求学生测出当地中午时段内标杆影长、影子方向的变化,计算出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确定本地正午的北京时间,再通过三周本地正午太阳高度的观测(选择在秋分日前后的三周),绘制出标杆影子长度的

26、日变化曲线和正午时标杆影子长度的年变化曲线。通过变化曲线,指导学生分析出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和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规律,进而探究原因。 这种方式的探究不但能够很好地突破知识和能力目标,而且培养了学生集体合作的意识、分工协作的团队精神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9.探索的作用与思考 每节前设计有一个“探索”活动,活动的设计突出探索性,力求有新意。概括起来“探索活动”的设计有以下6种方式: 以实验活动引入的探索(如模拟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以使用图表、模式图引入的探索(如自然因素解释城市的空间结构); 以观察地图引入的探索(中关村为什么成为科技园区的首选、欧洲不同地区传统民居墙壁厚度变化的原因); 以

27、景观图片和漫画等引入的探索(如“乐在其中”); 以资料例举引入的探索(如气候变暖对中国的影响、丁渭造皇城); 以选择、对比引入的探索(如寻找区域差异)。,实验活动引入,模式图引入,地图引入,地图引入,漫画引入,资料例举引入,资料例举引入,选择对比引入,选择对比引入,一、实验活动类 共5个,都在必修模块1。 1、对于实验操作简单、操作时间短的“探索”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自行设计操作步骤,进行实验。例如必修模块1中“盒子里面是什么?”、“沉积物如何沉积?”的“探索”活动。 2、对于较长时间才能观察到实验结果的“探索”活动,教师应在课前交代实验目的、操作过程,并由教师和部分学生提前开始做,力求使学生

28、刚好在上课时就能观察到预期的结果。例如必修模块1中“模拟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模拟水循环”的“探索”活动。 3、对操作难度较大的实验应重新设计。 这类“探索”活动应注意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由实验现象思考实验本质,避免使学生沉缅于演示之中而不去关注真正要学习的内容。,二、图表、模式图类和观察地图类 分别为9个和3个。此类“探索”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教学中的关键是教师要教给学生识别不同地理图表的方法,引导学生从众多的信息点中提炼有价值的信息,并注意知识点间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关系,从中发现并解决问题,以达到探究的目的。 这类“探索”活动绝大部分应放到课前导疑和激趣,但对

29、于必修模块1中“太阳黑子活动与年降水量变化的关系”的“探索”活动,由于出现了“太阳黑子”这个学生没有接触到且需以“太阳活动”的有关知识作铺垫的概念,所以放到“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这部分教学时再引入此探究内容,效果会更好些。,三、景观图片和漫画类 共5个。这类“探索”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对地理图象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和比较能力,以及对地理原理的运用能力。由于此类“探索”活动一般呈现方式比较简单,这就需要教师对问题进行再加工,设计问题链,以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图中隐含的地理信息,以达到探究的目标。如必修模块2中“感受地域文化”的“探索”活动,可设计如下问题链:你是如何理解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含义的?图

30、中主要是以哪方面的特征来反映地域文化的差异的?除了以上方面,请例举展示文化差异的其他表现方面。图中景观显示了各地什么样的地域文化特点?为什么形成了如此炯异的地域文化特点?在此问题链的引导下,学生不仅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还能掌握观察的步骤和方法,从而学会观察,学会学习。,四、资料例举类 共12个。此类“探索”活动旨在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地理信息、分析地理信息、运用地理信息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材料较为浅显易懂,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设疑激趣,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自主阅读探究。 1、课前直接引入。例如必修模块2中“地球有什么委屈、不幸与悲哀?”的“探索

31、”活动。 2、如果材料中出现了学生没有学过但较好理解的概念时,应在展示“探索”内容之后,先把概念讲清,再引导学生探究。例如必修模块3中“数字模拟生活”的“探索”活动。 3、如材料中有较难理解的概念时,应先将有关概念的内容讲清讲透,再引入“探索”内容。例如,在处理必修模块3中“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的“探索”活动。 4、对于诠释教材内容的“探索”,应放到教材内容讲述之后探究。 5、对有些“探索”中的材料内容进行再加工,以便更好地调动生的探究积极性。例如,必修模块1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探索”活动中提到“某一地区”,应当是编写者为不同地区的教材使用者提供的一个线索,教师应根据本区域的实际情况展示

32、“探索”的内容。,五、选择、对比类 共三个。 必修模块1“设计下一年世界水日的主题”、必修模块2“世界环境日主题”这一类“探索”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引导学生对各主题的对比分析,了解人类对环境和资源的认识过程,目前世界的主要环境和资源问题以及人们的努力方向。由于各“探索”活动设计了多个主题,学生分析起来较困难,教师应例举,并找出典型的主题让学生分析,从而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必修模块3中“寻找区域差异”的“探索”活动,应首先指导学生找出显示区域和区域差异的名词,并使学生达成共识:所有显示区域差异的名词均为表示区域的名词;表示

33、区域差异的一组名词中显示的区域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类比说出自己所在的省级行政单位内部各个不同地区的习惯称法,进而很好地理解“区域”和“区域差异”这两个概念。,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一)对教材内容进行不合理的加工和取舍,主要表现为: 1、过分拘泥于教材,“不敢越雷池一步”。教材有什么教什么,不敢增加也不敢减少,面面俱到,平均用力,重点不突出,难点不分散。 2、脱离教材。教师根据个人的喜好和某方面、某领域的特长,或不同教材内容的趣味性程度,过分、过多地纠缠某一问题,或对自己不甚了解的地方一带而过。貌似课堂灵活,实则冲淡了重难点,不能全面完成教学目标。实质是教师对课标理解不到位,没

34、有形成科学的文本课程资源观。,对策:对文本课程资源与开发进行准确定位,认真研读课标,依据课标定位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将课标要求与教材、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认真钻研教材,吃深吃透文本,想方设法了解其他版本的教材,收集报刊杂志中及教辅材料中的课程资源,依据学科特点,达到“用教材教”的境界,通过课堂让教材内涵“发扬光大”。,(二)淡化教学设计,教学随意性过大,主要表现为: 1.教学环节不完整;一节课没有完整的内容,讲到哪是哪。 2.语言不规范,习惯性地使用口头语,不能用准确的地理语言来描述地理事物。 3.设问不科学。问题的设计没有形成一个递进的链条;有的问题提出后学生不知道教师设问的意图,也就谈不上从

35、哪些方面思考来解答问题了。实质是教师基本内功的缺失,教学设计不精心。,对策:优化教学设计,教师应在不断学习课改理念、吃透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让每节课在精心预设中体现出教师的胸有成竹。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从情景创设到问题的提出,再到问题的解决,对本节内容的小结、拓展和延伸应有完整的过程,并能形成一整体。创设的情景应能激发学生的情趣,调动学生的思维。教师在创设情景时,应预见到能生成什么,能否生成,将引发出怎样程度的生成。教师应在精心提取问题的基础上缜密呈现问题。一节课中的问题应成为系统,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梯度,解决了前一个问题,为后一个问题的解

36、决打下铺垫。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咀嚼推敲设问的语言,形成适当的问答的“度”,以避免歧义,让学生在咀嚼题干的过程中能尽快进入思维状态。教学设计的优化,应以教师扎实的基本功为基础。为此,教师应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如语言的表述、驾驭教材和驾驭课堂的能力,等等。,(三)教师主宰课堂,教师大段的陈述和分析、独立的演示与演算,将知识灌输给学生。教师提问也只是将教材中的问题原封不动地拿出,在学生还没有来得及思考之时,教师已把问题结果和盘托出。学生的思路始终围绕教师在运行,教师驾驭教材的同时也在驾驭学生。实质在于课堂主体的偏向、缺失,教师角色定位不准确。,对策:确立课堂教学的“双主体”地位,把握好教师的角色定

37、位,新课程改革,应确立课堂教学的“双主体”地位: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实施主体;学生则是教育活动中的发展对象,是教育工作的本体功能意义上的真正主体。教师作为教育工作的实施者,其任务就在于创设适于受教育者发展的外部条件和环境,以实现受教育者发展的根本目的。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应成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四)传统的引课、结课,课堂缺乏灵动的现象,千篇一律的以教师自编、自导、自演的复习来导课、结课,甚至缺失这两个环节。实质是教师对课堂类型、课堂结构定位不准确,教学环节的缺失。,对策:教师要善于通过引课、结课的情景创设,构建灵动的课堂,引课应创设出一种让学生乐学、爱学、饶

38、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的“氛围”。教师应根据新课的内容,采用谈话、设疑、提问、演示等方法,通过有针对性的引入语言及教学活动(如中图版教材“探索”中所设计的活动),创设情景,顺利地引入到下面的教学之中。 结课应创设出一种让学生感到豁然开朗、渴望自主探究的情景。教师通过各种方法巧妙地解疑、留疑,使学生在解决各种问题中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在思考和课后探究各种问题中将知识和技能得到提升。,(五)课堂讨论形式化,主要表现为: 1.对于从书中读一读就能找到答案的、没有难度值的问题,也要通过讨论。 2.有时目的只是让学生梳理一下学过的知识点,老师也布置:“你们前后四人小组讨论一下今天所讲的内容。” 3.真正需要讨论方能解决的问题,却又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学生尚未入境,便宣布大功告成,让学生汇报结果。 4、.学生刚汇报了一人,教师便不置对否,匆忙宣布自己早已准备好的“标准答案”。实质是教师对合作学习理解不到位。,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