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命题作文审题立意.ppt_第1页
高考命题作文审题立意.ppt_第2页
高考命题作文审题立意.ppt_第3页
高考命题作文审题立意.ppt_第4页
高考命题作文审题立意.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命题作文的审题,重点课时,请牢固掌握!,作文审题的总方向: 1、根据题目拓展思路 以问领想法、增补信息法、探究寓意法 2、经过筛选,明确论点 明确重心法 简而言之,审题的总体过程就是由大到小,由宽到窄的过程。,审题过程,针对题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并自问自答。 【典例精选】2008年高考作文(重庆卷)题目:现代汉语词典对“自然”的释义有:(1)自然界。(2)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3)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请以“在自然中生活”为题目,写一篇文章。,以问领想法,【审题指导】对于这个题目,可以运用“以问领想法”,例如:“自然”指什么?“自然”不仅指大自然,还有“自由发展”“不勉

2、强”“不局促”“不呆板”等义,如果从这个角度立意,可以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说,我们要按照自己的个性来发展,成长中不能勉强自己,要顺其自然。我们还可接着自问自答: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在“在自然中生活”?在自然中生活,必须不雕饰,不矫揉,不虚伪,不做作;在自然中生活,必须始终保持一颗闲适淡泊的自然的心。我们为什么要“在自然中生活”呢?因为我们离不开自然,我们要关心自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自然不仅是我们的生存环境,也是我们的精神依托。这样立意就明显了。,以问领想法,有些命题,如词语或短语式命题,审 题时,我们可以通过在所给定的词语 前或后添加词语或短语,丰满所给的 词语,来显示自己要表达的主旨。要 尽可

3、能多角度添加,以便自己有筛选 的余地。,增补信息法,【典型例题】 2008高考湖北省作文题目:你走过一棵树,树枝 低垂,你是随手把树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 电梯门打开,你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 一个盲人和你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你会搀那盲者 一把吗?你与别人如何擦肩而过?你如何低头系上 自己松了的鞋带?你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 请根 据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展开联想,思考如何对待自 然,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自选角度,以 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写一篇文章。,增补信息法,【审题指导】 这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题目所涉及的范围很广, 在审题时,可以先把它当成是半命题作文,增补新的信 息,将这

4、个短语补充成一个句子。 比如“透过举手投足之间进行思考”“体味举手投足之 间的感情” “举手投足之间,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举手投足之间,反映一个人的道德修养” “举手投足之间,反映一个人的品质和学问” “举手投足之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甚至可以改写一个民族的历史”等等。然后取其一点入题。,增补信息法,有些命题比较抽象,我们需要化虚为实,找到抓 手; 例如【2006辽宁】肩膀: “肩膀”虚指,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联想,要理清它虚的内涵。 比如:依靠。如我们平时说“借你的肩膀靠一靠”,这里指可以依赖和信任的对象,从这个角度向友情、亲情挖掘也未尝不可。 。,探究寓意法

5、,基础,外力,前人的成就。我们平时常说的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意思是在他人或前人成 果的基础上,由此可联想到荀子的名言:“君子 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王安石的游褒禅山 记中说,要实现“志”,除了有“志”与“力” 以外,还必须借助外力。还有三国演义中的 “草船借箭”、“诸葛亮借东风”等故事都体现 了借助外在客观条件、充分发挥内在优势的智慧。 还可从“并肩作战”(团结协作)、“身肩重任”(承担责任)等角度进行联想与想象。,探究寓意法,所谓“重心”是命题作文题目中最能体现主旨的关键词。 【例题精选】 2007高考作文湖南卷,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和感受,以诗意的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

6、体不限。,明确重心法,标题的形式类型,1、完全式命题作文 只给命题与写作要求,没有其他文字材料加以说明,是纯命题作文的样式。 2、材料式命题作文 这是“材料+命题”形式的命题作文,在命题前有文字材料加以引导。如2006年江苏卷作文人与路: 有人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 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有了路。 还有人说 请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文章。,从内涵上来说,命题作文有四种类型: 1.观点型命题作文。命题就是文章要表达的观点,如今年花胜去年红、人生处处是考场。 2.论题型命题作文。命题只提供观点所属的范围,具体的观点需要我们对论题进行分析,从中提取出论点,如北京卷

7、的说“安”谈意气。 3.寓意型命题作文。命题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既有表面意义,更有隐含意义,如门路考场。 4.关系型命题作文。命题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词语,中间用间隔号或“与”、“和”等词连接,这几个词语或短语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如人与路。,标题的内容类型,一、独词标题审题步骤 首先,审视词义,弄清内涵外延。 如“习惯”指的是“长期形成或逐渐适应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从范畴上讲,大到一个国家、民族的风尚习俗,小到某个人的长期爱好和固定行为都是习惯。从性质上讲,有好习惯、中性习惯和坏习惯之分。从时间上讲,有老习惯和新习惯之分。 其次,加限制词,缩小或明确范围,锁定题眼。

8、在理解这个词语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在词语的前或后或中间加上限制词,这样就可以大而化小、虚而化实。例如命题作文肩膀。,独词标题的审题步骤,例如留给明天 首先,审视词义,弄清内涵外延。 因不止一个词,因此对象是关键词。“留”即留传、留存的意思,只是一个动作过程,没有表达出具体内容;“明天”只是一个时间概念,显然也不是。到此自然会发问,留什么给明天?这里的“什么”才是要留给明天的东西,才是该题的隐性题眼。 第二步是加限制词,缩小或明确范围,锁定题眼。 “谁留”?可以是“我”留,国家留,民族留;可以是古人留给今人,今人留给后人。文题中时间概念“明天”,必然又隐含着“今天”。,短语标题的审题步骤

9、,句子式标题是以一个句子形式命题。这个句子或直接就是一个观点,或隐寓一个观点,这标题其实就是题旨。 “今年花胜去年红”、“我想握住你的手”、“一枝一叶一世界”、“近墨者未必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 对论点型的文题,只须举例证明论点即可;对隐寓型的文题,则须把寓意转化为对应的观点。,句子标题的审题步骤,例如,我想握住你的手。 该文题是一个简洁明了的完整句子,主语、谓语、宾语齐全,似乎审题难度不大,其实不然。 一、为什么想握住你的手?因为你是我理想的寄托,是我倾诉的对象,你与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不谋而合;因为你给过我关爱、温暖、幸福、教育。 二、我是谁?是虚拟的第一人称叙述者。

10、三、你是何人?你可以是父母、亲朋也可以是古今中外的任何一个对我有影响的人。 这样一追问,就明确了对象。通过限制明确了握你手的原因,从而明确了题旨。,句子标题的审题步骤,四、论题型标题 该类命题提供的通常是一个比较宽泛的范围,我们可以从题目中压缩出来一个更小的论点,进而进行深入的论证。 如谈骨气可压缩为“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然后选取用丰富新鲜生动的材料进行论证即可。 五、关系型标题 凡是几个概念并列出现的题目,一般只要把它们之间的关系搞清,就能把握住文章表达的重点。如独立与依靠过程和结果荣与辱等。常见关系有: 1.对立统一关系,如:自由与纪律 2.是非取舍关系,如:向前看与向钱看 3.并非绝对关

11、系,如:痛苦与成功 4.并列共存关系,如:谦虚与表现,论题标题的审题步骤,一步与一生 “一步”是关键词,要阐明“一步”与“一生”的关系,写出这一步对人生的举足轻重,这一步对人生的关键作用。既然是关系式的作文,可以这样立意: 1.条件式:只有走好第一步,才能有完美的人生。 2.转折式:一步固然重要,但不能完全左右人生,一步走错不要紧,不要一生错下去。 3.因果式:因为走好了人生第一步,所以才有今天的灿烂辉煌。 4.假设式:如果关键时刻一步走不好,就可能断送美好人生。,关系标题的审题步骤,六、寓意型标题 命题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既有表面的意义,更有隐含意义,如门路考场。 这类命题一定不要流于词语

12、的表面意思,要充分挖掘题目的比喻意和象征意。 “门”即“阻碍”,“路”为“途径”,“考场”无处不在。,寓意标题的审题步骤,2006年江苏卷作文人与路: 有人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 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有了路。 还有人说 请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文章。,教师示范,【审题指导】 1、解读材料 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路就有了,强调创新的人。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有了路。强调随波逐流的人。 2、探究寓意。路可以是虚指,是学业之路,成功之路,人生之路。人可以指自己,也可泛指大家或名人。 3、以问领想法。若是“人生之路”如何才精彩?若是“学业之路”如何才成功,历史上的名人走什么样的路,有怎样人生? 4、增补信息法。有高洁的品质,才收获有价值的人生路。 精彩的人生之路能带给我什么?,教师示范,【审题指导】 5、明确重心论点。 6、作文提纲: 观点: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前人走出了不同的人生之路。究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