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词.doc.ppt_第1页
代词.doc.ppt_第2页
代词.doc.ppt_第3页
代词.doc.ppt_第4页
代词.doc.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代 词,一、古代汉语的代词概述: 代词是有称代和指示作用的一类词。本节介绍了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指示代词、人称代词、无定代词、辅助性代词。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也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但是,古代汉语的代词体系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 1古代代词数量多,但使用较少。 2古代现代的代词体系不同,古代汉语还有两类比较特殊的代词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一类是无定代词“或”和“莫”;另一类是辅助性的代词“者”和“所”。,3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都使用了许多与今天完全不同的形式。 4除专门的复数表示以外,大多单复数不分,要根据上下文具体分析。 5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体系还不完备。严

2、格说来,先秦汉语中还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古代汉语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到六朝的时候才产生的。出现最早的是“伊”和“渠”。,一、人称代词 是表示人们自我称呼和相互称呼的词,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也可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类。 它具有三个特点: 1没有性的区别,男女通用; 2没有尊卑上下的区别; 3没有数的区别,单复数同形。 (一)第一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又叫自称代词,是指说话人称呼自己的代词。“吾”、“我”、“予(余)”、“卬”、“朕”等。,由于出现时代、方言以及使用习惯的差别,第一人称代词在使用上有同有异。 1、先秦的作品中,从所能充当的句子成分看,“我”既用作主语、宾语,也用作定

3、语;“吾”用作主语、定语,和前置宾语,两字同时出现时,“我”用作主语,则“吾”用作定语(我为吾家); “余(予)”字主要用作主语和宾语,很少用作定语; “卬”作主语、宾语,“朕”作主语、定语,但也有例外情况。 2、从单复数形式看,除“我”、“吾”既可表单数又可表复数外,其余一般用于单数。,3、吾、我区别何在? 魏晋以前,“吾”很少作宾语,但在否定句中作前置宾语是可以的。“我”则能够作宾语。 吾视其辙乱。 曹刿论战 此教我先威众耳。 陈胜起义 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侍坐 4、“予、余”的关系: 上古同为余母鱼部字,假借来记录同一第一人称代词 。尚书多用“予”,左传多用“余”。 予欲左右有民!

4、 尚书皋陶谟 曰:“余病矣。” 左传鞌之战,5、“朕、卬”的消亡:第一人称代词“朕”在秦始皇以后只有皇帝自称才能用,但是在先秦时期一般人也是可以用的。 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我的尊敬的已死的父亲叫伯庸。朕:屈原自称。 现代汉语中继承的第一人称代词是“我”。 6、古人常用谦称代替第一人称代词,用尊称代替第二人称代词。但是谦称和尊称的词都是名词或形容词(如:愚),而不是代词。 古人还把自己的名和字分开,用来表示谦称和尊称。自称自己的名是一种谦称;而称呼别人的字是一种尊称。这也起到了第一、二人称代词的作用。,谦称表示法: 古人为了表示自己的谦逊礼貌,谦称和尊称在古代汉语中也起到了代词的作用。在对

5、话中往往不用自称代词,而常用谦称代替。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自称其名。 、自称低贱的身份。 、自称不德卑贱之词。 注意: 谦称词都是名词或名词性结构,虽相当于相应的第一人称代词,但在语法功能上又有不同,譬如,它不受代词宾语前置这一规律的制约。,二、第二人称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又叫对称代词,是称呼听话者的代词。主要有“女、汝、尔、而、乃、若”等六个,其中以“女、汝、尔、若”四个为常见 。 “汝”、“女”本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 “女”与“汝”的关系: “女”泥母鱼部,“汝”日母鱼部。都是假借来记录第二人称的。先借“女”,又借“汝”。 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齐桓公伐楚 吾将残汝社稷

6、,灭汝宗庙。 国语句践灭吴,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诗经魏风硕鼠 汝何为者也? 史记平原君列传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 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 左传定公十四年 王曰:“舅氏,余嘉乃勋。” 左传僖公十一年 我胜若,若不我胜。 庄子齐物论,第二人称代词使用的内部差异: 1、从所充当的句子成分看,“女”、“汝”、“若”主要用作主语、宾语,很少作定语;“而”和“乃”多作定语,作主语很少见,不能做宾语;“尔”可作主语、宾语、定语。 1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汉书项羽传 2而翁归,自与汝覆算耳。 聊斋促织 3史记陈涉世家:“若为庸耕,何富贵也?” “而”与“乃”的关系: “而”日母之部,

7、“乃”泥母之部。假借来记录同一个第二人称代词。故二字用法相同。,2、从使用环境看,“尔”、“女”、“汝”多用于上对下、长辈对晚辈、平辈或关系密切的人之间的称呼,其它场合下以“尔”、“女”、“汝”称呼对方则是不敬的表现;“若”是一般的称呼;“而”、“乃”只表示单数。 1论语公冶长:“盍各言尔志。” 2史记项羽本纪:“吾翁即乃翁。” 3史记陈涉世家:“若为庸耕,何富贵也?” 现代汉语中“你”的来源: 通雅:“爾,又为尔。尔,又作你。俗书作你。”“尔”增义符演变为“你”。第二人称代词“你”产生于南北朝,唐末才大量使用。,古代汉语里对人讲究礼节的时候一般以尊称相称。用第二人称代词称谓对方多少带有不礼貌

8、的意味。 尊敬表示法: 古人为了表示对别人的尊敬,在对话及书信往来中,多用尊称的方法。 表示尊称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四种: 、称人之字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汉书李广苏建传) 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称人以美称之辞 古人多用“子”、“君”、“公”、“先生”等。 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 孟子滕文公下 君将哀而生之乎? (柳宗元捕蛇者说) 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史记留侯世家 (先生)又何吝一躯啖我而全我微命乎? (马中锡中山狼传) 、称人以爵位、职衔、身份 大王来何操? 史记项羽本纪 高帝曰:“相国休矣!” 史记萧相国世家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

9、相如列传,、称人以其近侍、所在。 这类尊称多用于君王、尊者。常用的有“陛下、阁下、殿下、足下、执事”等。 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 (秦始皇本纪) 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 (白居易与元微之书) 执事服官有年。 (方苞与安徽李方伯书 假令数百人见誉,而阁下未之许,不足喜也。 (归有光上万侍郎书) 注意:尊称与谦称一样,也是名词性结构,本身并不是代词,因此不受代词规律的制约,在否定句中也不必放在动词之前。,三、第三人称代词 先秦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很少作主语。现代汉语中需要用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语的地方,古人一般采用两种表达方法:一是重复前面已经出现的名词,二是省略主语。 古汉语中没有专职的第

10、三人称代词。 重复名词: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省略主语:使子路反见之,( )至,( )则行矣。 借用指示代词:彼、其、之。 “彼”借用率不高,一般作主语。“其”只作定语,“之”只作宾语。,“彼”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作主语、宾语,但指示性很强。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 (孟子滕文公上) “彼”用于第三人称仍带有指示性,并有轻蔑的意味。“之”只作宾语。“其”只作定语。“其”在谓词性成分前仍是作定语,相当于主语名词加“之”。,1“彼可取而代也。”“彼”做主语,指代秦始皇,带有轻蔑的意味,大致相当于“那家伙”的意思。 2“邑

11、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其”指代丈人,做定语。“其子”即“他的儿子”。 3“其父信之。”“之”指代儿子,做宾语。” 4“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车数乘。”“其往”相当于“曹商之往”,“其”虽然用在动词“往”的前面,但仍然是做定语。,第三人称代词的产生: 六朝时出现“伊”、“渠”: 1伊必能克蜀。 世说新语雅量 2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三国志赵达传 “他”在上古汉语中不是第三人称代词,只表“其他”、“别的”之类的意思,是指示代词。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他” 唐代以后逐渐发展为第三人称代词,但一般只在接近口语的作品中使用。 4世人欲得

12、知姓名,良久问他不开口。 (高适渔父词) 五四时期刘半农造“她”。,古代汉语人称代词没有单复数的分别,同一个词既可以用于单数,又可用于复数。要根据上下文决定。 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盍各言尔志?” 3齐师伐我。(左传庄公十年) 4吾与汝毕力平险。(列子汤问) 第一、二人称代词后可加“侪、属、曹、辈”等名词,意思是“这辈人”、“这类人”,并不是表示复数的词尾。和“们”不同。,1吾侪何知焉? 左传昭公二十四年 2若属皆且为所虏。 史记鸿门宴 3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后汉书马援传 4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5如彼等者,无足与计天

13、下事。 史记黥布列传 “们”产生于南北朝,唐以后才多使用它表示复数。 1特遣我门来,你明日须早到。 宋戏曲张协状元 2他每都恃着口强。 元曲玉镜台,二、指示代词 用来区别事物的代词叫指示代词。上古汉语的指示代词分工比较细,分别表近指、远指、泛指、旁指、特指、充当谓语的指示代词、特殊指示代词等,分述如下: (一)近指 常用的有“此”、“是”、“斯”、“兹”等。 1此皆古之良马也。 (荀子性恶) 2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3兹游快且愧矣! (游天都) 4是女子不好。 (西门豹治邺) 现代汉语近指代词“这”大约宋元时产生。,(二)远指代词彼、夫 , “那”产生于六朝,唐代只作定语,宋以后开

14、始用做主语。 “彼”,指代性强,可作主语、宾语、定语。 1“彼一时也,此一时也。” 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夫”,指示性较弱,以做定语为多。 1“夫晋何厌之有?” 2“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4食夫稻,衣夫锦。(论语阳货) 位于句首的“夫”后来虚化为句首语气词,主要起提起话题的作用,表示要发议论。要注意辨别“夫”的这两种用法的区别。,指示代词的“夫”和发语词“夫”的区别: 1做代词的“夫”主要充当定语,因此它的后面一般应该是受定语修饰的名词性词语。而语气词“夫”后面未必是名词性词语。(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

15、 2语气词“夫”一定位于句首,而代词“夫”不一定要位于句首。 3对于既位于句首,后面又是名词性词语的“夫”,则只能根据文意来加以辨别。依据是:代词“夫”具有特指的意味,它的后面一般是个别的、特定的对象;语气词“夫”由于是发议论,所以它所针对的往往是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夫战,勇气也。”、 “夫大国,难测也。” ),(三)泛指代词之(用作定语或宾语) 1“之二虫,又何知?”“之”为定语。 2“姜氏欲之,焉避害?”“之”为宾语。(四)充当谓语的指示代词然、若、尔。“尔”主要作宾语和定语,“若”只作定语,“然”多作谓语。相当于“如此”、“像这(那)样”。 1河东凶亦然。(孟子梁惠王上) 2、“子

16、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宪问) 3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诗),(五)旁指代词,就是指代其他的人或事物的代词。古汉语常用的有“他、它、佗、异”等字。 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梁惠王下) 彼其人苟壹,则其土地且奚去我而适它! (荀子王霸) 佗邑唯命。 (左传隐公元年) 此无异故,其谋臣皆不尽其功也。 (韩非子初见秦),(六)特指代词其(用作定语) 1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西门豹治邺 “其”后面常跟着动词谓语,从形式上来看,此时的“其”很像是主语。 1“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但是此时的“其”仍然为定语。它的作用相当于:

17、名词+“之”。 *有时“其”出现在句首,容易被误解成主语。这时对“其”的词性更要细心辨析。 1“其是之谓乎?” 2“一之为甚,其可再乎?” 这两句中的“其”都是语气词。1表推测,2表反问。,(七)特殊的指示代词焉、诸。 “焉、诸”的词义中都包括一个介词。 A“焉”相当于“於是、於此”,常与人物或处所有关。一般只用在不及物动词后。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焉字由于经常用在句尾,表示语气的作用逐渐加强,而表示指代的作用逐渐减弱,因而在有些句子中就变成了纯粹表示停顿和提示语气的句尾语气词。 3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孟子梁惠王上 4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

18、荀子劝学 单纯的语气词“焉”和兼有语气词性质的指示代词“焉”,界限并不十分清楚,在阅读古籍时,不要轻易地把“焉”当作语气词。,B“诸”是代词“之”和介词“於或(乎)”的合音。肯定句中“之於”,问句中“之乎”。 1)相当于“之乎”的“诸”用在疑问句中。 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 论语子罕 不识有诸? 孟子梁惠王上 2)相当于“之于”的“诸”用在叙述句中。 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左传僖公四年 投诸渤海之尾。 列子汤问 3)“诸”还可表统指,指示某一范围的全体或全体中的每一成员,略相当于“众”、“各位”,作定语。 亮身率诸军攻祁山。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诸大夫扳隐而立之。 公羊传

19、隐公元年,三、疑问代词 疑问代词是用来提出问题的代词。分为问人、问事物和问处所三类。 (一)指代人的疑问代词:谁、孰 “谁”主要用于一般问句。“谁”的用法基本上与现代汉语相同。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史记项羽本纪 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 战国策齐策四 太守谓谁? (欧阳修醉翁亭记) 是谁之过与? (论语季氏),“孰”常用在选择问句里,一般都有先行词,意思是“哪一个”。“孰”除了指人以外,也可以指物或处所。“孰” 不能用作宾语。 1吾与徐公孰美?(战国策齐策一) 2父与夫孰亲?(左传桓公十五年) 3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尽心下) 固定组合“孰与”,表示比较。“孰与”用在句中大致意思是“和比,哪

20、一个更”。 1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2公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蔺列传) *有时“孰与”比较的结果已经明确,经常用在反问句里,实际已不是表示疑问,可以译为“哪里比得上”。 1“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2“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二)指代事物的疑问代词: 何、曷、奚、胡。 “何”的使用率最高,语法功能也较广泛。 1“何贵何贱?”“何”充当主语。 2“曰:是何也?”“何”充当谓语。 3“大王来何操?”“何”充当前置宾语。 4“许子何不为陶冶?”“何”充当状语问原因。 5“姜氏何厌之有?”“何”充当定语。 “盍”是“何不”的合音,在句中常作状语,相当于“为什么不”。 6盍各言尔

21、志?(论语公冶长),“胡”、“曷”、“奚”经常作状语,有时是和介词结合后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时间或处所等。 1“悠悠苍天,曷其有极?”“曷”问时间,。 2“子奚乘是车也?”“奚”问原因。 3胡不见我于王?(墨子公输) 4子奚哭之悲也?(韩非子和氏) 5“奚以知其然也?” “胡(曷、奚)为”仍表达“为什么”的含义。 1胡为至今不朝也?(战国策齐策四) 2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史记鲁仲连) 3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许行) “奚”用于宾语,表示事物或处所。 4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三)指处所的疑问代词:安、恶、焉。 主要用作状语,询问处所,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哪里”。 1沛公安在?(

22、鸿门宴) 2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3学恶乎始,恶乎终?(劝学) 常用来表示反问,表达“为什么”、 “怎么”义。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鸿门宴 5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滑稽列传6余焉能战?(左传闵公二年),四、无定代词“或”和“莫” “或”和“莫”是古代汉语特有的无定代词,现代汉语没有同它们相当的代词。 1、“或”是肯定性的无定代词,一般指人,译为“有人、有的人”或“某人”,只用作主语。 1宋人或得玉。左传襄公十五年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孟子梁惠王上 无定代词“或既可以指人,又可以指事物。 3“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 或相千万。”“或”在此指物

23、。 先秦古籍中“或”字只用作无定代词,不能用作“或者”的意思去理解,即不能看成副词或连词。大概从汉代开始,“或”才比较多的用作副词或连词。汉代以后,“或”就很少用作无定代词。,2、“莫”否定性无定代词,相当于“没有谁”、“没有什么(事情、东西)”。 1“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莫”指物,相当于“没有什么(行为)”。 2天下之水,莫大于海。庄子秋水 3“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莫”指代人,后句意思是,当时的人没有谁赞同他的说法。 4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墨子公输 “莫”在先秦古文中一般都是无定代词。汉以后“莫”发展出了否定副词的用法,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性的否定,相当于“不要”

24、。,五、辅助性的代词“者”和“所” “者”和“所”在有的语法著作中把它们叫做助词。但是,这两个字都有一定的称代作用,因此,从马建忠开始,许多语法学家把它们归在代词中。它们虽然都有指代作用,但却不能独立用作句子的成分,必须放在别的词语的后面或前面,构成“者”字结构或“所”字结构,作为句中的一个成分。因此,把它们叫做 辅助性的代词。,1、“者”与“所”的指代性分析 都能指代一定的人或事物,可理解为“的人(或事物)”。“者”指代的一般是行为的主动者,即行为动作的发出者;“所”指代的是行为的对象,即行为动作的承受者。,寻声暗问弹者谁。(白居易琵琶行)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庖丁解牛),2、

25、“者”与“所”的用法分析 都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必须与其他词或 词组结合成“者”字结构或“所”字结构,才能作 句子成分。“者”一般是放在动词或形容词(或 动词与形容词性词组)后构成“者”字结构; “所”是放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前构成“所”字 结构。“者”字结构与“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的, 可充当名词能充当的一切成分。 1送往者,迎来者。(国语越王勾践) 2大者王,小者侯。(汉书高帝纪) 3此小人之所务,而君子所不为也。 荀子荣辱,(一)“者”作辅助性代词,有两种作用。 (1)谓词性成分(动词、形容词)+“者”“者”使谓词性成分名词化。 “者”字用在动词、形容词或者谓词性词组的后面,构成“者”字结

26、构,使整个结构具有名词的性质。 1大者王,小者侯。 汉书高帝传 2王莽征天下能为兵法者六十三家。 后汉书光武纪 3智者千虑,必有一失。4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5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6赦之,以劝事君者。,(2)名词性成分(数词、时间词、名词、所字结构)+“者”表示一定的范围或种类,有时“者”起复指名词性成分的作用,使这个名词性成分得到强调。 1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可也。孟子2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矣。五蠹 3陈胜者,阳城人也。 4事不同而皆王者,时异也。 这种“者”确实有提顿语气的作用,但仍有指代的作用,即用来复指主语,因此,不妨把它一律归到辅助性代词一类中。 5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谓也。,(二)“所”,加在谓词性成分前面,指代某种动作的对象,组成“所”字结构,使谓词性成分名词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