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ppt_第1页
17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ppt_第2页
17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ppt_第3页
17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ppt_第4页
17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程要求】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点。认识其历史功绩和弊端。,【重点】 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难点】 怎样评价斯大林模式,斯大林 意为“钢铁般的人”,他出生于格鲁吉亚一个鞋匠家庭。20岁时候,就成为了一位职业革命家。1905年,他第一次见到列宁,从此成为了列宁的支持者。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苏联(苏俄)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思路:,列宁时代: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失败),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斯大林时代:是否会继续坚持走列宁的新经济政策道路还

2、是 走斯大林自己的道路?,斯大林模式,这两组图片分别反 映了什么背景?,苏联的工业化和 农业集体化,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1)国内1922年苏联建立;1924年列宁逝世,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经济水平落后(落后的农业国) (2)国际资本主义包围形势紧张。,1、背景:,2、目的及实施工业化的过程:,(1)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比例失 调。 (2)追求高速度。 (3)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资金(政府主导),3、特点,4、评价,成就:,问题,两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国民经济结构改变:从一个依赖西方的农业国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经济结构

3、不合理,农轻重比例失调 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西方国家的工业化一般都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化,而苏联的工业化却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这是为什么?,提示:从当时苏联成立后的国际国内环境思考,假设你是当时的苏联领导人,在当时苏联的国情下,有什么好的办法使苏联重工业快速发展起来?,用行政手段来指挥经济,建立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集中的体制,轻工业和农业必须适应重工业发展,为它提供资金,提示:物力、财力、人力严重匮乏;国外敌视;,苏联成立后,国内外环境严峻,外有帝国主义国家的敌视,内部则经济依旧落后,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有助于苏联迅速建立强大的国防,巩固政权。,7,苏联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依靠增加投

4、资,扩大基建规模和能源、材料与劳动力消耗的粗放经营:1929至1940年,苏联基本建设投资年平均增长17.9%,比上述国民生产、国民收入和工业的年平均增率高。这说明苏联在经济运行中是投放多产出少,其经营方式是粗放型而不是集约型。 -,在资源的消耗方面,到年代,与美国相比,苏联生产相同国民收入所消耗的电力是美国的.倍,钢1.9倍,石油2倍; 董大业 主编 高中世界史新教材的学术背景与疑难解析 想想我们国家后来是不是也这样呢? 那我们现在的经济建设呢?对你有什么启示?,学习探究: 斯大林认为,粮食总产量的80%是来自落后的小农经济,其产品的85%留供自家消费,商品率极低。在这种情况下,要解决“市场

5、供应”问题,是不可能的。用列宁提出的那种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的办法,他认为也难以奏效。 另一方面,当时数量很少的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的粮食产量,虽然只占粮食总产量的2%以下,但它却提供了国家商品粮总额的5%,商品率达到47%。斯大林由此得出的结论就是,必须组织农民走向集体化的国营农场道路,消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以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根据上述材料归纳农业集体化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小农经济落后;粮食供应的困难;工业发展的需要。,提示,农业集体化的实现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但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和错误。它违背了农民自愿加入的意愿,与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不相适应,从

6、而破坏了农业生产力,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二、农业全盘集体化,1、背景:,2、目的: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3、过程: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方针;1937年完成,4、评价:(积极和消极),5、特点:,(1)全盘集体化 (2)强制性 ,消灭富农阶级(1932年) (3)追求高速度高积累。,学习探究,小农经济落后;粮食供应的困难;工业发展的需要。,资料回放,材料1:”目前集体农庄运动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新现象,就是农民已经不象以前那样一批一批地加入,而是整村、整乡、甚至整个专区地加入。 斯大林大转变的一年(1929年11月),材料一表明苏联中央在农业集体化决策上有什

7、么变化?可能带有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二中的现象,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材料2: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牛减少了3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苏联改变农业政策,加快集体化进程;存在压力,有农民的非自愿行为;,由于有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行为,引起农民的不满与抵制; 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最终影响农业长久发展;,11,对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评价 (1)认为其成绩是主要的,但也存在严重的问题和错误。 (2)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实质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错误运动,只能对其进行有限的肯定 (3)农业全盘集体化是左倾错误路线,与中国的农村

8、人民公社化运动有极为相似之处。,1、定义: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 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 (包括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高度集中的体制),三、斯大林模式,2、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3、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指令性的计划、排斥市场调节,高度集权,思想文化单一、个人崇拜,4、特点:,经济上高度集中、 政治上高度集权、文化上高度划一。,1936年,苏联通过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对斯大林模式你是如何认识的, 有哪些历史功绩及弊端?,学习方法:怎样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评价标准: 生产力标准 客观实践或条件。 方法:一分为二,全面的

9、、历史的看待历史人物和事件。 态度:科学、公正,实事求是。,解题提示,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功绩,弊端,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苏联经济实力快速增长,迅速发展成为工业强国,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利的保障。,P139,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功绩,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成为工业强国; 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国民素质得到提高; 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借鉴。,弊端,高度集权;对干部缺乏监督;个人崇拜盛行,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造成企业经济效益低下 ;牺牲农民利益,使农业长期停滞不前,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10、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结 论,政治:,思想:压制学术思想的创造性,不利于思想文化繁荣,16,“斯大林模式”与中外其他制度的比较,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优先发展重工业,先轻工业后重工业,农、轻、重协调发展,全盘集体化,资本主义农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终身制,君主立宪制、内阁制、两党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7,挑战你的知识面,?,你听说过斯大林时期的大清洗吗?

11、,18,斯大林发动的三大运动(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大清洗),它们是相互配合、互相促进的,彼此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斯大林坚持高速度优先发展重工业,要求苏联在10年内跑完资本主义国家50100年所走的道路。这对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而且是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三年内战破坏,经济勉强恢复到1913年水平的国家)而言是难以承受的。首先要解决的高度工业化所需的资金从何而来。为此,斯大林发动了农业的全盘集体化运动,把个体农民组织成为集体农庄,实行义务交售制,将农村纳入国家指令性计划的运行轨道。不论是高速工业化,还是全盘集体化,都是由国家采取强制措施自上而下推行的,这必然引起党内外的普遍不满。为了镇压这种不满

12、情绪,斯大林发动了大清洗运动,从而为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扫清了政治障碍。由此可见,三大运动是相辅相成、紧密配合的。于是,最终形成了以高度集中为基本特征的斯大林模式。,19361939年,苏联约有400多万人遭逮捕和判刑。1934年1月联共(布)“十七大”选出的129名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中的98人,1966名代表中的1108名被逮捕或镇压。当时,列宁格勒省的154名代表中,只有2名继续当选为“十八大”的代表。在军队中,大约有2万名军官遭到清洗,全军5名元帅中有3名被杀害,10多位副国防人民委员中,无一人得以幸免,15名集团军司令中有13名被清洗。1938年,红军师以上的军官中,只有39

13、%的人是原任的。同时,在经济建设部门,大批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干部被清洗,严重影响了经济的正常进行。1939年,大清洗运动才逐渐平息。,片面发展的经济,这幅图反映了30年代苏 联经济建设中的什么问 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 的问题?,学习思考,经济发展不协调。 苏联为实现工业化,着重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提示,课堂小结,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工业化之路,农业全盘集体化,表现,评价,斯大林模式,联共(布)十四大的召开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联共(布)十五大的召开 农业集体化的开展、结果和失误,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经济:高度集中、指令性计划、行政管理

14、;政治:高度集权、干部委任制和终身制;思想文化:个人崇拜、行政干预。,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严重的弊端。它不是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课堂小测,1、联共(布)十四大通过的经济方针是 ( ) A、实行新经济政策 B、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 C、开展农业集体化 D、实施三个五年计划 2、苏联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不同之处在于( ) A、重点发展重工业 B、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步进行 C、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协调发展 D、由城市扩展到农村,3、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的标志是( ) A个人崇拜现象的出现 B1936年新宪法的制定 C全国大清洗运动结束

15、 D实施三个五年计划,B,A,B,4、1932年以前,苏联的粮食年总产量未超过1913年的水平,且1930年后有所下降,导致以上情况出现的原因有:( ) 苏联经济政策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苏联农业集体化过程存在失误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落后 A B C D,5、对苏联20世纪三十年代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确立 B、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C、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 D、苏联进行的大清洗运动破坏和践踏了社会主义民主 和法制,B,D,苏联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1925年12月 联共布十四大) 主要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开始执行一五计划,新经济政策被实际终止(1928年),苏联开始执行第二个五年计划(1933年),“二五”完成,苏联工业量欧洲第一,世界第二(1937年),过程:,目的: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 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物质技术基础,学习探究: 斯大林认为,粮食总产量的80%是来自落后的小农经济,其产品的8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