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四实用类文本阅读.ppt_第1页
专题十四实用类文本阅读.ppt_第2页
专题十四实用类文本阅读.ppt_第3页
专题十四实用类文本阅读.ppt_第4页
专题十四实用类文本阅读.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专题十四实用类文本阅读,一、(2010课标全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杂交水稻之父 1982年的一个秋日,马尼拉洛斯巴洛斯镇国际水稻研究所的报告厅里,正在举行国际水稻科技界的盛会。会议开始,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农业部前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庄重地引领袁隆平走上主席台。这时,屏幕上赫然打出袁隆平的巨幅头像,下方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行特大黑体字。报告厅里顿时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国际同行的推崇,确实使袁隆平感受到了心智与汗水的价值,以及来自光明正大的竞争对手的真诚友谊和温暖。想到国内学术界某些权威至今仍然把自己看作湘西泥巴地里滚出来的土老冒,把杂交水稻技术视为不值一提的雕虫小技,袁隆

2、平内心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的悲哀。,会后,袁隆平跟斯瓦米纳森开玩笑说:“您今天这样突然袭击,大张旗鼓地贩卖我,可真叫我有点措手不及呀!”“我就是特意要给您一个惊喜呀!”“可我1980年第一次应邀来合作研究时,您竟然给我定了个每月800美元的实习研究生工资!”袁隆平笑着说。那一次他向斯瓦米纳森提出严正抗议,准备拂袖而去。经斯瓦米纳森反复道歉,极力挽留,并把他重新定为特别研究员,每月工资提到1750美元,他才留了下来。,“哈哈,您还记得那件事呀!说实话,那时候我们看您在国内地位也很低似的,这里给您待遇太高,反而使我们丢份。加上那时我们毕竟还没有亲眼见过成功的三系配套杂交水稻,所以定的工资估计为您

3、在国内的10倍,想来您该可以接受。没想到您还很有气派!而第二年我们就看到中国政府给您颁发了科技特等发明奖,而且您的伟大成果也让我们亲眼看到了。所以我们后来一直为那件事感到内疚。今天,也算是我们正式为您正名吧!”斯瓦米纳森爽朗地一笑,便竹筒倒豆子般地把那件往事兜底揭穿了。,“哈哈,原来阁下您也曾亲自参与歧视我的勾当啊!坦率地说,我们在国内是从来不争经济利益的。可是,到了您这里,拿多少钱可就关系到中国科学家的尊严了,所以我一定要跟您斗争到底啊。不过,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不打不相识。这就像我们国际科技界的朋友们,实际都是同一阵地上的竞争对手。但是也正因为在同一块阵地上竞争,才有机会成为朋友啊!我和您一

4、见面就打了一仗,所以我们的友谊也将会更加长久。是不是?”袁隆平说。,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使水稻平均亩产比原先增加20%以上。这项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不仅有助于中国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而且惠及全世界。为此,他被美国科学院选聘为外籍院士,院长西瑟罗纳先生介绍袁隆平当选的理由是:“袁隆平先生发明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 000万人的吃饭问题。”湖南郴州农民曹宏球说“邓小平送来了好政策,袁隆平送来了好种子”,他专门花钱雕了一尊汉白玉的袁隆平石像供在家里。,袁隆平把他的研究生介绍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攻读博士学位,这些研究生学成

5、后都选择留在国外工作。有人便跟袁隆平开玩笑说:“您老人家送出去的人才都飞了,您可是白费心血了!”袁隆平则认真地回答说:“你们不要短见浅识。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优秀人才的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让他们通通窝到我的手下来,受着我的思想束缚,而且我还无法给他们提供世界一流的研究条件,怎么能使他们成长为超过我的杰出学者呢?一旦祖国有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他们随时都会回来的。相反,如果他们回来而又无用武之地,那又叫人家回来干什么呢?” (摘编自庄志霞袁隆平传),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斯瓦米纳森博士在他主持召开的一次国际水稻科技界会议上的

6、隆重推介,使袁隆平作为世界著名水稻专家而广为人知。 B袁隆平因为发明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被美国科学院选聘为外籍院士。 C湖南郴州农民曹宏球为了感谢袁隆平给他送来杂交水稻种子,专门花钱请人雕了一尊汉白玉的袁隆平石像供在家里。 D袁隆平的研究生经他介绍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攻读博士学位,为了成为超过老师的杰出学者,学成后都选择留在国外工作。,E本文通过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相关事迹的描述,表现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的博大胸怀以及勇于探索、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解析:本题以多项选择的形式来进行综合性考查,本题考查了“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分析语言特色

7、,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做题关键是细读作品,准确筛选文中信息。A项错误,颠倒了因果。B项概括准确。C项“感谢袁隆平给他送来杂交水稻种子”有歧义,可以理解为很实在的举动,即袁隆平亲自给他送种子,原文的意思是虚的。D项错误,“选择留在国外工作”并不是为了要“成为超过老师的杰出学者”。E项中的“勇于探索”在本文中表现不充分。 答案: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C给1分;答A、D不给分。,2尽管被国际同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内心却“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的悲哀”。这是为什么? 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本题既是要求对文章内容作概括,更是要求对人物心

8、理作分析。对应第二段内容进行分条概括即可。 答案:斯瓦米纳森的推崇使他产生了对比联想;他尚未得到国内学术界某些权威的承认;杂交水稻技术被视为不值一提的雕虫小技。,3有人说袁隆平送出去的人才“都飞了”,他是“白费心血”,袁隆平却认为这种看法是“短见浅识”。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本题既是要求对文章内容作概括,更是要求对人物性格作分析。注意锁定题目所涉及的范围,该题只要阅读最后一段就很容易找到答案。 答案: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优秀人才的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国外一流的科研条件更有利于杰出学者的成长;一旦祖国有条件让他们充分

9、发挥作用,他们也会随时回来。,4袁隆平和斯瓦米纳森是同行,可他们一见面就为尊严“打了一仗”,最终又成为朋友,而且认为彼此的友谊“将会更加长久”。请你就对“同行”、“尊严”、“友谊”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和“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该题的题目很开放,可以结合文本自由阐发,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偏离了文本所限制的话题。,答案:观点一:同行有可能成为朋友。 彼此为同行,就有机会认识并可能成为朋友; 同行的认可,又能给人带来温暖,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观点二:维护尊严,既要斗争又要有一定的让步。 斯瓦米纳森曾因

10、为担心“丢份”而“歧视”袁隆平,当看到他“准备拂袖而去”时就马上让步;斯瓦米纳森亲眼看到袁隆平的伟大成果后主动为他正名;袁隆平为维护中国科学家的尊严而严正抗议,斗争到底。 观点三:经过“斗争”的朋友,友谊才会更加长久。 不打不相识,通过斗争可以加深了解,从而建立友谊;竞争对手间要保持友谊,必须真诚,让对方感到温暖。,二、(2010辽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黄遵宪的外交活动 作为清朝第一任驻日使馆参赞,黄遵宪表现出很强的历史责任感。除协助公使处理外交事务外,他“既居东二年,稍稍习其文,读其书,与其士大夫交游”。黄遵宪不愿埋首经籍,主张“识时贵知今,通情贵阅世”,走经世致用之路。为了澄清

11、过去封建士大夫对日本的糊涂观念,“遂发凡起例,创为日本国志一书”。该书以“史家纪述,务从实录”为指导思想,力求客观地向中国人全面、准确地介绍日本的历史及现状,“详今略古,详近略远,凡牵涉西法,尤加详备,期适用也”。,显然,黄遵宪想要通过叙述日本明治维新的改革历史,为中国的改革提供借鉴。书中以叙述日本历史为经,以评论古今得失为纬,用“外史氏曰”的形式,阐发他的见解,从而把自己的改革思想糅合进日本史的叙述之中。,1891年11月1日,黄遵宪被任命为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到任后,他详察南洋各岛情形,体察侨民疾苦,并着手改善侨胞待遇。当地英国殖民者设立的华民政务司“名为护卫华人,实则事事与华人为难”,

12、甚至敲诈勒索。黄遵宪一面与英国殖民主义者斗争,一面将大清律例中有关财产各条抄出,并译成英文,要求总督交给华侨聚居地承审官“一体遵办”,以保护华侨的财产。同时,黄遵宪还提倡发展华文教育,改会贤社为图南社。他亲任社长,拟定学规,每月设定课题,鼓励南洋诸生学习中国文化,研究地方礼俗,关心民事民瘼。当他卸任归国时,门生潘百禄在送黄观察公度夫子返国一诗中,用“遂令蛮貊文明开”、“无异岭表韩公来”表达对老师的赞誉之情。,马关条约签订后,准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中日双方进行具体交涉时,黄遵宪受委派主持苏、杭两地谈判事宜。他谈判的对手是日本著名外交家珍田舍己。当时,珍田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要

13、求在苏、杭开埠,专界专管,并且蛮横地说:“奉本国政府接收专管租界之命,但求按约指地。”黄遵宪毫不示弱,不为其气势所慑。他援引马关条约条文,指出“新约所评,只许通商,遍查中文、日文、英文,并无许以苏州让给一地,听日本政府自行管理之语”,拒绝了珍田的无理要求。,他又亲自草拟商埠议案,凡是马关条约文本语焉不详的地方,只要是有利于挽回中国自主权利的,“无孔不钻”,“无微不至”,从而有理有利有节地挫败了珍田舍己的嚣张气焰,在国家民族危亡的情势下为中国争了口气。 黄遵宪在上某星使论外交家尽职书中,把他十几年间处理外交事务的经验总结为“挪展之法”、“渐展之法”和“抵制之法”,其中最重要的是“抵制之法”。因为

14、在他看来,当时清朝处于列强环视之下,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已祸害多年,在对外交涉中只图能多挽回些利权,以保国民生计。又因为在弱肉强食的竞争原则下,弱国无外交,与帝国主义的斗争就不能不讲究策略。,他阐述说:“于固执己见,则诿以彼国未明我意;于争夺己权,则托于我国愿同协力;于要求己利,则谬谓两国均有利益。不斥彼之说为无理,而指为难行;不以我之说为必行,而请其酌度。”即在谈判中千万不能感情用事,把事情弄僵,贻误全局。一定要掌握好谈判的分寸,应想方设法达到自己的目的,同时又不至于使对方下不了台,交不了差。黄遵宪继续阐述说:“不以彼不悦不怿而阻而不行。言语有时而互驳,而辞气终不愤激;辞色有时而受拒

15、,而请谒终不惮烦;议论有时而改易,而主意终不游移。将之以诚恳,济之以坚贞,守之以含忍。”黄遵宪认为,凡此种种交涉手段和谈判策略,最终是要达到使“吾民受护商之益”,即保护并发展民族工商业的目的。 (摘编自郑海麟黄遵宪传),5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为了纠正封建士大夫对日本的错误观念,实现他“识时贵知今,通情贵阅世”的主张,黄遵宪一到日本,就开始了日本国志的编撰。 B黄遵宪从新加坡卸任回国时,他的学生潘百禄在送黄观察公度夫子返国一诗中,把他比作唐代曾在岭南蛮荒之地传播文明的韩愈。 C在中日两国关于苏州、杭州作为通商口岸的谈判中,珍田舍己要求专界专管,按约指地,以挽回自

16、主的权利,而且态度蛮横,盛气凌人。,D黄遵宪根据他十几年间处理外交事务的心得,归纳出“挪展之法”、“渐展之法”、“抵制之法”,从而把他的实践经验上升为外交谈判策略。 E本文通过对黄遵宪外交活动及其思想的记述,反映了他外交思想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刻画了他阅历丰富、见识广博且勤于著述的外交官形象。,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和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建立在筛选信息的基础上,在筛选信息的基础上加以整合,比对。A项从文中的第一段中可以看出,“黄遵宪一到日本,就开始编撰日本国志”明显有误。B项中的信息在原文中第二段最后,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表达对黄遵宪的赞誉之情。C项信息在第三段,“挽回自

17、主权利”是说黄遵宪,而不是珍田舍己。D项信息由最后一段可得知完全正确。E项这项理解有些欠妥,作者主要是对黄遵宪外交活动及其外交思想的记叙。 答案: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分。,6黄遵宪所撰日本国志一书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作者的观点的能力。该类题目在于对文章的答案区域准确锁定,这样可以很快地找到和题目相关的语境,再通过整合信息,加以归纳概括,准确作答。 答案:务从实录、全面准确的写作宗旨;详今略古、详近略远的编写原则;史论结合的编纂方法。,7从文中看,作为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黄遵宪的主要功绩是什么?请简要论述。 解析:本题考

18、查归纳文章要点和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建立在筛选信息的基础上,在筛选信息的基础上加以整合,然后准确表述。这篇人物传记有三个段落,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记叙人物的事迹。 答案:详察南洋各岛情形,查访侨民疾苦,改善侨胞待遇;与当地英国华民政务司斗争,以大清律例保护华侨财产;改会贤社为图南社,积极发展华文教育。,8黄遵宪认为,在当时的形势下,外交谈判应该坚持“诚恳”、“坚贞”、“含忍”三项原则。请选择其中一项,并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本题考查探讨传记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表明观点,不能模棱两可。表明观点后,要围绕自己的观点,并结合文本内容,联系生

19、活实际,给出准确恰当的分析。,答案:观点一:谈判态度要诚恳。 不说对方所提的方案无理,只说难以实现;不说自己所提的方案一定可行,只说请对方考虑;不能感情用事,贻误全局。 观点二:要坚持自己的原则立场。 持自己的意见就说对方没有明白我方的意思,争取自己的权利就说愿与对方同心协力,要求自己的利益就说双方都有好处;不因为对方不高兴就放弃自己的原则立场;表述的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坚持自己的观点却要毫不含糊。,观点三:要学会克制忍让。 无论双方辩论如何激烈,都要做到始终不说过头话;当对方拒绝我方的要求时,要始终请求谒告,不厌其烦;掌握好谈判的分寸,不至于使对方交不了差。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够就以上任

20、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三、(2010福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天人合一”的医学模式 王庆其 中国古代先人们无论探讨宇宙的生成或寻找生命的奥秘,都是围绕着“天人关系”这个核心展开的。天人之学是中国哲学的思维起点,也是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 内经是从研究天到研究人,从探讨人到探讨天,提出了“人与天地相参”、“善言天者,必验于人”的观点。可以认为,内经是一部以“天人一体”为理论核心,探讨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医学经典。,所谓医学模式是指人们认识和处理健康与疾病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内经确立了“天人合一”的医学模式,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

21、的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遵循着同一自然规律。于是,内经将人体放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些大背景下来考察生命的活动规律。,内经要求每一个医生应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天文”、“地理”,概指自然环境种种影响因素;“人事”,泛指社会人际之事,大而至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风习俗等,小而至于病人的政治经济地位、家境际遇及个人经历等,这些内容均与人体身心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天人合一”医学模式贯穿于整个中医学理论体系之中,指导人们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及诊治疾病和预防保健等医疗实践活动。,基于上述思路,内经关于健康的定义可以归纳为:躯体无异常变化,所谓“平

22、人者不病也”;内部机能和谐,“形与神俱”;对外界环境适应,“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简单地说,健康的本质就是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形与神(生理和心理)的和谐。人们的医疗实践活动就是为了调整和维护这种和谐。内经医学模式告诫医生不仅要注意患者的“病”,更要注意生病的“人”,知道谁生了病,有时比了解生了什么病更为重要。疾病不过是致病因素作用于肌体的一种反应,不同个体对疾病的反应是不同的,个体总是按照自身的反应和体验呈现出种种临床症状。,内经“天人合一”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与近年医学界提出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是相通的。两者都不把“人”作为一个超然独立的实体,而是看作自然社会环

23、境中的一员。因此,认识健康与疾病,不仅着眼于个体,更着眼于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相互联系。其次,两者都注意到精神心理因素在个体健康与疾病中所起的作用,强调社会心理因素的重要性,这就使得人们对于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及处理,不至于陷入单纯生物因素的死胡同。这对推动中医学术发展和提高诊治疾病、预防疾病的效果,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选自的现代魅力,2010年 1月2日文汇报,有删改),9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内经“天人合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只要研究清楚了“天”,也就清楚了解了“人”。反之亦然。 B要求医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视为内经“天人合一”理论在诊治疾病时

24、的具体运用。 C内经中“人事”,是指病人的政治经济地位、家境际遇及个人经历等,即指人体身心健康状况。 D内经认为诊断“人”的病,不仅要关注“人”的生理状况、心理因素,还要考察“人”生活的社会、自然环境。 E近年医学界提出“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证明内经时代的医学比现代更发达。,解析:A项,“天人合一”强调天与人的和谐,但并未将人和天等同起来,A项的表述过于绝对化。C项,“人事”,泛指社会人际之事,“病人的政治经济地位、家境际遇及个人经历”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E项,原文的意思是二者是相通的,没有比较谁先进的意思。 答案:BD,10作者为什么说“人们的医疗实践活动就是为了调整和维护这种和谐”?请

25、简析。 解析:文章第五段开头讲内经关于健康的定义,后面讲内经医学模式对医生的告诫,都是为了说明和印证“人们的医疗实践活动就是为了调整和维护这种和谐”这一观点。 答案:依据内经“天人合一”理论,健康就是人体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和谐,人体自身的和谐。失去这种和谐,人体就产生疾病。因此,人们的医疗实践活动就是为了调整与维护这种和谐。,11文章最后说“内经天人合一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与近年医学界提出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是相通的”。这句话给你什么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解析:结合自身体会,对科普类文章的深层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探究。一是不能脱离原文,要在原文观点的基础上谈启示;二

26、是不能照抄原文,要有自己的感受、体会。,答案示例:(1)内经蕴涵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现代科学的发展,可以从这样的经典文献中得到启迪。我们要认真整理、学习传统经典,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 (2)内经这样的经典文献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我们要大力宣传,让后代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要积极向全世界人民传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四、(2010山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她只能活七小时”注 美保罗舍恩斯坦 本市新闻编辑台上电话机的指示灯闪烁着微弱的白光,时间是下午3点40分。 本市新闻主编接了电话,他听到这些内容:“我的小女儿在路德医院。医生说她

27、只能活7小时,除非得到新药青霉素。这是她唯一的希望。医生已经使用了磺胺以及其他每一种药。我必须找到某个有足够能力的人帮她。你能帮我吗?”,打电话的人通报了他的身份,他叫劳伦斯马隆,职员,家住杰克逊海茨,第34大道第83号。濒于死亡的小孩是他的女儿,叫帕特丽夏,两岁,现就诊于路德医院,在曼哈顿,第144街和康文特大道交会处。 找到青霉素并非易事。因为这个被医学界誉为“创造奇迹”的奇药是如此的稀少,以致几乎不能得到它。即使是军方,也只能得到他们所需的一小部分。 然而,这位父亲恳求帮助两分钟之后,本市新闻编辑台决定开始投入这项援助工作。这是一场残酷的斗争。“只能活7小时,除非”,电话打到路德医院,证

28、实了那个小孩几乎不能活了,她患的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病,即葡萄球菌引起的败血症,一种血液中毒。磺胺制剂已用过了,输了两次血,都无济于事。有人提出青霉素是唯一的希望。 通过电话向华盛顿的美国公共卫生局局长托马斯帕伦请示,并详细调查了纽约的药品公司后得知,施贵宝公司生产青霉素。 打给帕伦博士的电话被A.N.理查兹博士听到了,他在华盛顿负责科学发展局的研究工作。“新泽西州新布伦瑞克的施贵宝实验室能提供青霉素。”理查兹博士说,“我将打电报,请他们立即定量发放。”,与此同时,人们获悉斯特基弗博士这位波士顿外科医生和战时生产委员会委员有权直接命令发放民用珍贵药物。他是由路德医院的外科医师丹特柯利蒂大夫通过电话

29、取得联系的。 “你将得到青霉素。”基弗大夫向柯利蒂大夫许诺。那是下午4点钟。医生们对在红头文件的作用下找到青霉素的来源并被予以发放的速度感到惊异。,现在,计划正在实施之中,由两个州的警察护送青霉素这个仁慈的东西从新布伦瑞克运到这个奄奄一息的女孩的床头。下午6点30分,柯利蒂大夫在霍兰隧道的入口处碰到了一群焦急的记者。当那辆仁慈之车停在施贵宝实验室前面时,时间是下午7点30分。 3个卫兵等在那里。其中一个走向汽车:“是柯利蒂大夫吗?给你青霉素。” 柯利蒂大夫接过那硬纸匣,由冰裹着的青霉素放在里面。“现在,”他说,“我们有了一个战斗的机会。”,最后一段路程是从霍兰隧道到路德医院,只用了8分钟,这是

30、创纪录的速度。行驶在西区高速公路时,车速器始终指向65英里/小时。汽车就要停在医院门口之前,柯利蒂大夫说:“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 “也许是,”一个记者说,“但是从现在起,大夫,靠你了。” 此后,记者们踮着脚尖走进四楼那个失去知觉的孩子的房间。她费力地呼吸着,但在蓬勃的丝一般的棕发下面的小脸上,并没有痛苦的表情。“她是个可爱的病孩子。”一个护士低声说。,帕特丽夏马隆的父母哭了。 “谢天谢地。”凯瑟琳马隆低语着,“至少,我的小丫头又有了一次机会。” (选自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有删改) 注:这篇报道发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3年8月,获1944年普利策新闻奖。,

31、12这篇报道以顺叙的方式写作,并特别突出了时间,有什么好处? 解析:特定的环境下“时间”有着特定的内涵,文本对于“时间”的特殊关照也就有了特殊的作用。 答案:(1)用顺序的方式写作,条理清晰,突出了新闻事件的连贯性。(2)突出时间,渲染了紧张的氛围,强调了救援效率之高,现场感强。,13柯利蒂大夫为什么说“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 解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文本重要语句的理解。理解分析时要抓住语句的重要词语,如本句中的“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同时要密切联系语句所处的具体语境。答案必须体现“协力找到”“及时送到”等关键词语。 答案:在当时的情形下,青霉素非常

32、稀少,能得到它绝非易事,新闻记者及社会各界同心协力找到了青霉素,并及时把青霉素送到了小女孩的病床前。,14新闻语言一般是客观平实的,而这篇报道却有所不同。请对文中画线部分作简要分析。 解析:这段文字除了具有新闻报道语言“客观平实”的一般特点外,其中两处运用“仁慈”“奄奄一息”“焦急”来修饰具体的人和物,使这篇新闻材料具有了一定的文学性和感染力,而分析这两个“仁慈”的具体内含和作用恰恰是分析这段新闻语言的关键点。 答案:画线部分运用“仁慈”“奄奄一息”“焦急”等词语,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使报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明显的倾向性(或“体现了对小女孩的爱心和人道主义情怀”)。,15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社会

33、价值。请结合文本和新闻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解析:“社会价值”就是新闻材料对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也就是新闻材料的社会意义。分析时要考虑文本的主要内容及抢救生命的社会意义,同时要注意注释的作用。 答案:(1)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弘扬了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人道主义精神。(2)歌颂了人与人之间友好互助、团结一致的精神。(3)增强了当时(二战时期)美国人民终将赢得战争胜利的信心。,五、(2010广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让法律来保护阳光 梁衡 “中国高度重视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2006年1月1日,中国将正式实施可再生能源法。” 摘自国

34、家主席胡锦涛2005年11月7日 在国际可再生能源大会上的致辞,什么是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相对于越用越少、不可再生的煤和石油,这些能源可谓循环往复、取之不竭。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专门立法来保护它们的开发呢?原来这阳光、这风、这些生物等并不自由。我们歌颂阳光的美丽,羡慕风的来去,欣赏生物的多姿,其实它们受着许多束缚,满肚子委屈。阳光不远万里来到地球,不只是为了红几朵花、绿几棵树,它还能发电、供热,能让汽车跑,能让电灯亮。科学家说,晴天太阳照着的每一平方米就蕴藏着1千瓦时左右的能量。风儿在地球上飘荡,也不只是为了来一点凉爽、送几片白帆,它还有更大的力量,却无

35、用武之地,所以就恼怒、狂躁。,你看那台风、飓风、龙卷风是怎样地拍胸怒吼。地球上除人类以外还有多种多样的生物,不过它们只是无奈地独处,兰在幽谷无人问,花自飘零水自流,还有谁知道它们居然蕴藏着丰富的能源呢?,阳光、风、水、生物、地热、海洋有这么多本事,为什么不使出来呢?有两个原因:一是人们的认识所限,有眼不识金镶玉,轻慢了它们,它们当然就不出力。这好办,随着科学的进步,观念的转变,会纠正的。二是人们的固执,明知可用就是不用,甚至不许别人用。原来能源一族也和人类社会一样,新旧之间会明争暗斗,抢位置、争高低,先来的见不得后到的,强势者挤兑着弱小的。新能源的开发当然要投资,旧能源说,何苦呢,照旧用我不更

36、省事?新能源的开发要成本投入,旧能源说,你看,得不偿失!房顶上装一个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和供热系统,可以供全楼的照明、热水。,建筑商说还得改图纸,施工队说太麻烦,物业部门说不美观。山坡上竖一个风力发电塔就可送电到万家,但是先要征地,又要修路、进设备、培训技术人员。主持者一想,算了吧,还是到热电厂买电去。玉米的传统用途是食用或者当饲料,现在发现可以造酒精,这酒精还能开汽车,玉米秆可以发电。但是将这些理论变为现实有许多风险,谁第一个吃螃蟹?总之,新事头绪多,旧轨最好循。至于新事物的前景,一般人管不了那么多。一般人管不了,谁来管?国家来管。用什么办法来管?用法律。只有法律才能平等地规范所有人的行为,保

37、护人类的长远利益,于是就有了可再生能源法。,1831年,当整个欧洲还在靠油灯、蜡烛照明,靠煤炭取暖时,法拉第把一块磁铁投入线圈,电流计上的指针轻轻摆动了一下。他给人表演时,有绅士问,“这有什么用?”法拉第说:“先生,不用多久,它就会给您交税的。”现在全世界靠电力生产的财富和税收早已多得难以统计。为推广新能源,各国都制定了相关法律。现在阳光、风、生物等新能源才崭露头角,就像当年法拉第手中的磁铁和线圈,亟盼世人理解,盼社会支持,盼法律保护。打个比方,可再生能源法就像未成年人保护法一样,它是专门保护弱者、保护未来、保护人类的长远利益的。,千百年来,我们都将阳光当作人类自由的象征,现在突然发现,我们并

38、没有给阳光自由,发现我们亟须用一部专门的法律来保护阳光的自由。当年有人问恩格斯说,你和马克思为之奋斗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恩格斯回答:“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自有阶级社会以来,人类就在为自己争自由,为社会秩序立法,现在又懂得为自然争自由,为保护利用自然立法。人类的自由发展应该成为自然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反之,自然的自由发展也是人类自由发展的条件。当阳光、风、各种生物,还有地热、海洋都自由地迸发它们所有的能量时,人类自己也就获得了最大的自由。 (选自梁衡新闻作品导读,有删改),16请在画线部分任选两处,指出其所用修辞方法,并分析所用修辞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解析:先判定是属

39、何种修辞,然后根据不同修辞的作用和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解。如,采用拟人有形象生动的效果,反问有增强语气的效果,排比有丰富内容增强语势等效果。 答案:(1)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表达出可再生能源没有被开发。(2)用反问的修辞方法强调了人类对可再生能源的不了解。(3)用排比的修辞方法突出新能源在推广过程中受到的重重阻力。,17作者引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事实,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解析:议论文中的举例论证是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是为了证明其观点,增强说服力。分析其作用要弄清此例所要阐明的观点,并弄清其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答案:(1)承接上文提到的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总是遇到许多

40、阻碍,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事实证明了当初电力能源的开发利用也遇到了阻碍,但最终不仅突破了人类的旧有认识,还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2)为下文的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前景提供了事实依据,预示着可再生能源必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前进动力,因此需要通过立法来保护其开发利用。,18文章标题“让法律来保护阳光”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的? 解析:回答第一问,要先理解“阳光”的含义。第二问实际上考查议论文的结构,本文各部分之间有很强的逻辑关系,把握好这一点,弄清楚各部分都是从哪个角度来论证的,是关键所在。 答案:“让法律来保护阳光”,指通过立法来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论述:(1)可

41、再生能源不自由,是指它们得不到开发利用。 (2)不自由主要有两个原因:受科学认识局限,受眼前利益局限。 (3)只有通过立法突破眼前利益的局限,才能保护可再生能源的自由发展;保护可再生能源的自由发展,也就是保护人类的自由发展。,点击考点一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这里所说的信息,在不同的实用类文本中有不同的表现。在新闻类文本中,信息主要指消息;在访谈类文本中,信息主要指被访人物提及的知识、观点和人生理念;在调查报告类文本中,信息主要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调查获得的事实或结论;在人物传记中,信息主要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准确地把握这些信息,是解读文本的关键。,所谓“筛选”,即根据阅读要求搜

42、寻、辨别、提取文中的有关信息,也即根据题目要求,区分信息的主次、轻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次存主,挑选出符合考题要求的语言材料。 所谓“整合”,就是对筛选出的信息进行转换、概括、组合等再加工,综合、归纳,使之符合考题要求。 该考点在高考中的考查形式主要有主观表述题和客观选择题两种。,常见的设问方式有: 1.下列有关的表述,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 2.下列各项,不能(或能)表现的一项是; 3.下列各项属于(或不属于)的一项是; 4.文中说到某某的,请简述其的表现; 5.根据文意,的因素有哪些? 6文中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1)把握材料的主要内容。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信息的前提,也

43、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环节。这就要求我们通读全文,对文本作整体感知,明确它写了什么内容,分几个部分,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基本倾向是怎样的。,把握主要内容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获取主要信息: 根据语言标志获得相关信息。 语言标志指那些表现或暗示作者思维进程或文章结构层次关系的标志性词语,如标题、序词、注释、表示对照的词语等等,抓住了这些,有助于我们找到相关信息。 根据反复照应确认重要信息。 说话或写文章时,运用反复照应一般是为了强调。因此依据反复照应来确认文中重要信息,是一个重要的方法。,采用抽出关键词句的方法获得信息。 写文章为了充分讨论问题发表见解,保证逻辑严密,语言有时可能会铺张一些,但重要信息,常常集中

44、在少数关键性词语或句子上。找到关键性词语或句子,就得到了相关的信息。,(2)依据题干要求,确定信息筛选的目标、标准。 (3)浏览全文,确定信息筛选的范围。 (4)在信息范围内对材料进行比较辨别,分类整理,选取关键词或句子(去否定,留肯定;去修饰,留主干;去实例,留结论;去表象,留本质;分清主次,辨别有关和无关),明确显性信息,挖掘隐性信息。 (5)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择其要点材料进行归纳,调整组合。如果是选择题,就将有效信息与各选项进行比较,辨别各选项与文中有效信息是否吻合,进而作出选择。如果是表述题,就要按照题目的要求摘出、调整、组合文中的有效信息,按照题目的规定写出答案。,例1(2009江

45、苏卷)阅读画家黄永厚片段: 黄永厚生于1928年。小时候有一次发高烧,都被父母卷进芭蕉叶里了,但又活了过来,真是命大。命大,父母寄予厚望。有一回文庙祭孔,父亲分到一块从“牺牲”架上割下来的肉,拿回来先让永厚舔一下,再让大家享用。这成为永厚与传统文化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哥哥黄永玉在厦门读书,念念不忘自己的弟弟,把钟爱的画册寄给永厚。好一个黄永厚,无师自通,在院子的大照壁上画起画来了,个子太小,索性爬上梯子高空作业。黄永厚14岁时被抓了壮丁,因画了一幅诺曼底登陆就当上中尉,后来考上黄埔军校。风云变幻,还没打仗,部队起义他又成了解放军。在部队里,他还是画画。1954年,考上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在广州

46、画户外广告。命运多舛,1959年他又被迫离开广州,从此颠沛流离,过了20多年的穷日子。直到1980年回到北京,做了自由画家,动荡的生活方告结束。,多难的人生反而增加了黄永厚对生活的热爱,养成了他独特的生活态度,培育了他卓异的绘画风格。他视读书为第一生命,涉猎广泛。上了年纪后,更加关注社会人生。他说:“人不能在云里雾里活着,大事面前不敢表态,什么玩意儿,冷血!”但他又十分低调,深居简出,淡泊明志,尽人皆知。,黄永厚几乎不办画展,不肯出书。一次范曾对他说:“我介绍你去日本办画展吧,不过,你画李白就李白,画杜甫就杜甫,别扯远了。”黄永厚不肯削足适履,终于没去。他常把拿重金前来购画的人拒之门外,“不看

47、画的人,给他画有什么用?”但又可以把画随便塞进一个信封,寄给熟悉的或是陌生的朋友。当前,靠市场确立自身价值的画家比比皆是,他对此不屑一顾。但他认为人各有志,不必非议。他的孤傲中,有一种顽固的自信。,问题: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形成黄永厚独特画风的主要因素。 _ 解析:文章是一篇人物传记,叙述人物的生平,因此必须从人物的经历着手。主人公从小在照壁上高空作业一直到部队再到颠沛流离的生活,最后做了自由画家。这份对绘画的执著是形成他独特画风的最重要的原因。第3段中则直接点明“多难的人生反而增加了黄永厚对生活的热爱,养成了他独特的生活态度,培育了他卓异的绘画风格”。“视读书为第一生命,涉猎广泛”“上了年纪后

48、,更加关注社会人生”。遵循作者对主人公一生的叙述和评价,不难归纳概括题干的答案。,答案:对绘画艺术的毕生追求和热爱;丰富、传奇、坎坷的人生经历;涉猎广泛的阅读;对社会人生的关注与思考;独特的生活态度。,例2(2009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黄侃先生二三事 中国文人似有放诞的传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放诞与其说是真性情的流露,不如说是专制制度下无奈的装疯卖傻。就群体而论,文人放诞怪僻的行为,既能见自由之态又有显率性之真,恐怕也只有晚清和民国间的读书人了。如章太炎将袁世凯所授大勋章贬做扇坠,章鸿铭大辫长袍徜徉北大校园,逻辑学家金岳霖与鸡共餐黄侃也堪列其中。,黄侃为章太炎门生,学术深

49、得其师三昧,后人有“章黄之学”的美誉;其禀性一如其师,嬉笑怒骂,恃才傲物,任性而为,故时人有“章病”“黄疯”之说。 1908年春,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先后病逝,清廷下令各地举行“国丧”。当时,高等学堂学生,同盟会会员田桓在“哭临”(指追悼皇帝的仪式)时,流露不满情绪。堂长杨子绪高悬虎头牌警吓,并欲开除田桓学籍。黄侃获悉,大怒,闯入学堂,砸烂虎头牌,大骂一顿而去。又过几天,田桓带头剪辫以示反清,杨子绪恼怒异常,又悬挂虎头牌。黄侃闻讯,手持木棒冲进学堂,先砸烂虎头牌,又要痛打杨子绪。,1911年7月,黄侃因宣传革命,被河南豫河中学解职,返乡途经汉口之际,同盟会同志及友人为他设宴洗尘。席间论及清廷腐败、

50、革命浪潮的高涨,黄侃激愤不已。当晚,黄侃借酒性挥毫成文,题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文章一出,舆论哗然,各地报刊或纷纷报道,或全文转载,清廷惊恐万分。 黄侃不仅有革命之壮行,亦多名士之趣行。一次,他在课堂上兴起,谈及胡适和白话文说:白话与文言谁优谁劣,毋费过多笔墨。比如胡适的妻子死了,家人发电报通知胡适本人,若用文言文,“妻丧速归”即可;若用白话文,就要写成“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呀”11个字,电报费要比用文言贵两倍。全场捧腹大笑。,黄侃曾经在中央大学任教。学校规定师生进出校门需佩戴校徽,而黄侃偏偏不戴。门卫见此公不戴校徽,便索要名片,黄侃竟说:“我本人就是名片,你把我拿去吧!”争执中,校长出

51、来调解、道歉才算了事。在中央大学兼课的名流颇多,大多西装革履,汽车进出,最起码也有黄包车。唯有黄侃进出学校,常穿一件半新不旧的长衫或长袍,并用一块青布包几本常读之书。一个雨天,其他教授穿胶鞋赴校,而黄侃却穿一双土制皮木钉鞋以防滑溅泥。课后天晴,他换上便鞋,将钉鞋用报纸包上夹着出校门。新来的门卫不认识黄侃,见他土里土气,又夹带一包东西,便上前盘问,还要检查纸包。黄侃放下纸包就走,从此不再去上课。,系主任见黄教授连续几天未到校,以为生病,便登门探望。黄侃闭口不言,系主任不知所以然,急忙报告校长。校长亲自登门,再三询问,黄侃才说:“学校贵在尊师,连教师的一双钉鞋也要检查,形同搜身,成何体统?”校长再

52、三道歉,后又托名流相劝,均无效果。,志士之狂、名士之狷,当然不是黄侃的全貌,他对学术的谨严与虔敬,恐怕才是其性情的根本。黄侃治学非常严谨,对待著述十分谨慎、认真。所治经、史、语言文字诸书皆反复数十遍,熟悉到能随口举出具体的篇、页、行数,几乎没有差误。即便如此,依然不轻易为文。他常说,学问之道有五:“一曰不欺人,二曰不知者不道,三曰不背所本,四曰为后世负责,五曰不窃。”黄侃还经常教育学生,中国学问犹如仰山铸铜,煮海为盐,终无止境,作为一个学者,当日日有所知,也当日日有所不知,不可动辄曰我今天有所发明,沾沾自喜,其实那所谓发明,未必是发明。,以学术“新”“旧”论,黄侃与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学

53、人可谓泾渭分明,但在内在精神方面,他们对学术独立、自由精神的追求、甚至革命行动的激烈等,恐怕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吧。 (根据刘作忠国学大师黄侃的妙文趣事改写),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叙写黄侃的?请各举一例。 _ _ 解析:文中“志士之狂、名士之狷,当然不是黄侃的全貌,他对学术的谨严与虔敬,恐怕才是其性情的根本”是一典型过渡句,由此句即可得出答题的整合范围:前两点在上文,谨严和虔敬这一方面在下文。“狂”意指狂放,“狷”意指狷介,意思是坚守己志,不屈从于人。抓住题干的关键词,相关例子就很清楚了。,答案:文章是从志士之狂、名士之狷、学人之谨严三个方面叙写黄侃的。举例:志士之狂:写题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的

54、文章抨击清廷腐败,拥护革命浪潮。名士之狷:在中央大学任教期间,从不佩戴校徽、携带名片,穿着土气,多次与门卫发生冲突。学人之谨严:所治诸书皆反复数十遍,几乎没有误差,不肯轻易为文,教育学生学无止境。,例3(2008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晚清学人杨守敬 杨守敬(18391915),湖北宜都人。少年时代聪明好学,刻苦用功。青年时代有两件事对他影响很大:19岁时,听谭大勋讲授汪中的述学,开始接触乾嘉考据之学;20岁那年,偶然得见清人六严缩摹的舆地图,便借来临摹,这成为他研究历史地理学的开端。,杨守敬曾经热衷科举,25岁起先后六次赴京参加会试。虽然名落孙山,但因此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大

55、大拓展了学术视野。42岁时,他作为清政府外交官的随员前往日本,这成为他学术生涯的转折点。在日本四年,他搜访阙佚,爬罗剔抉,收集到我国大量的古籍珍本,并将它们影印摹刻为留真谱。日本人森立之所撰的清客笔话,翔实记载了他在日本访书之事,杨守敬自己也写了日本访书志。清政府出使日本大臣黎庶昌也搜集了许多稀见珍本和国内久已绝迹的古籍残本,与杨守敬志趣相投。因此,当黎庶昌有了编纂古逸丛书的设想时,立即决定请他主持校勘。古逸丛书在日本刊印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还擅长书法,对书法理论也很有研究,在日本影响巨大,被尊为“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从日本回国的第二年,年已48岁的杨守敬第七次参加会试,仍以失败告终,

56、从此绝意科举,专注学问。杨守敬博览群书,潜心研究,在舆地、版本、目录、金石、小学、经学、辑佚等学术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留下的著作就有83种。在杨守敬的学术研究中,舆地学的成就最为突出。他编撰了舆地学著作20多种,这些论著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地理学的各个方面,充分展示了他的杰出才华。,杨守敬的学术代表作是完成于1904年的水经注疏。明清以来,水经注研究成果很多。杨守敬的这部著作具有全面总结的性质。他对水经注中所记载的1200多条水道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对征引的故实都一一注明出处;对清代学者全祖望、戴震等人的校释也多有订正。杨守敬既有坚实的考据学基础,又运用了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所以在水经注研究中

57、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杨守敬还编制了古今对照的水经注图,图文互证,相得益彰。,下列有关杨守敬舆地学研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守敬的水经注疏,是在全面总结明清两代水经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 B运用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是杨守敬水经注研究取得成功的基础。 C在杨守敬留下的83种著作中,有一部分是中国传统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D杨守敬对水经注记载的1200多条水道进行了详尽考证,还编制了水经注图。,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并整合的能力。要求辨别各项根据要求对文中信息的筛选与整合是否符合原文、是否准确。B项筛选与整合的结果与原文不一致,原文说的是“杨守敬既有坚实的考据学基础,又运用了

58、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所以在水经注研究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可见“坚实的考据学基础”才是其研究取得成功的基础。 答案:B,点击考点二分析语言特色 实用类文本的语言从总体上讲,要求准确、平实、客观。但是不同的文体之间,语言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的,表现为不同的特色,而且有些特定的文体对于语言往往还有自己特定的要求。如新闻报道的语言要力求真实客观,同时要不乏生动准确;传记的语言以平实为好,也可以用一点文学笔法。我们在进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训练时,要注意通过比较来体会不同文体语言的特色,特别注意体会不同特色的语言所具有的不同表现力量。,试题常从以下角度命设:(1)分析语言的平实性;(2)分析语言的准确性

59、;(3)分析语言的得体性;(4)分析语言的文学性。,分析语言特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从语义和句式的特点入手。句子中的关键词所包含的情感、态度等,整句与散句、推测与肯定、议论与抒情、祈使与反问等特殊句式,往往有着不同一般的表现力。这些是我们分析语言的切入点。 (2)从修辞的角度体会。修辞一般是用来加强语言的表现力的,抓住修辞特点,就更能从语言的表达效果上加以体味。 (3)从语言的风格上加以揣摩。相对而言,语言的风格有含蓄与明快、文雅与通俗、生动与平实、富丽与素淡、简洁与繁复等,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体会其效果和特色。,例4(2008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绝妙的错误 美刘易斯托马斯,可是,我们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