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吏人才选拔制度.ppt_第1页
中国古代官吏人才选拔制度.ppt_第2页
中国古代官吏人才选拔制度.ppt_第3页
中国古代官吏人才选拔制度.ppt_第4页
中国古代官吏人才选拔制度.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古代官吏人才选拔制度,一、中国选拔制度的产生,二、中国选拔制度的发展阶段,三、中国选拔职制度的意义,Table of Contents,目录,一 .中国选拔制度的产生,选官制又称仕进制,是一个国家或政权选拔官吏的规程。因此这是在国家产生后才出现的,也就是在夏商周时期开始出现中国选官制度。在此之前的部落中出现过的选贤的方法,例如“禅让制”,则可称为中国选官制度的萌芽。,二.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阶段,关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进程,苏轼曾总结为:“三代以上处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宋代)出于科举。”因此,总体上说我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经梨了世卿制、察

2、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四阶段。,世卿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世卿制,1、世卿制的出现 世卿制的实行主要是夏商周时期,这个时期官员由王或后任命,官职世代相袭。正如清人余正燮指出:“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与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王朝或诸侯国的重要行政长官由至亲贵族充任,血缘、亲疏是任命的标准。这种选官职是具有明显的“家天下”特征,所反映的政治原则便是“大人世及以为礼”。因此在这三个朝代,几乎没有一个庶人能够跻身卿大夫之列。,2、世卿制的发展 到了周代,世卿制有了进一步发展,与当时推行的宗法制、分封制紧密集合在一起,使得王室和诸侯国内的官制和卿士以嫡长子世袭罔替的形式固定了下来。因此担任王

3、室或诸侯国官职的贵族就是大小封君,他们世代占有田地,也世代垄断官职。,分封制,世卿制,宗法制,以血缘为纽带 分配国家权力,按照宗法关系 进行层层分封,通过嫡长子继承制 将贵族的财产和地位 固定下来,3.世卿制的衰落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坐大。为了争霸,求贤纳士成为了各诸侯提高实力的重要手段。原来的贵族不论是否具有管理国家的才能,凭借宗法和血统的关系,便世代霸占官职,享受爵禄,因而也滋生了在其位不谋其事的行为。为了达到富国强兵,各国对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养士之风盛行。因此打破世官,确立任用贤才的选官制度成为了当时的必然趋势。诸侯国具体事例如下:,齐,任用管仲 “三贤之法” “招贤之制

4、”,秦,任用百里奚 奖励军功,赵,“选练举贤,任官使能;“节俭财用,察度功能”,魏,“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韩,“为人君者操契以责其名”,战国时期,出现了特有的官职,“客卿”即“以诸侯来者,其位为卿,而以客礼待之。”客卿制是由“宾客”率兵出征,通过战场的实际检验,获得显赫军功后便拜为卿、相。这种制度结合了“以客出仕”和“奖励军功”的特点,标志着战国时期选贤制度的完善,世卿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察举制,1.察举制的确立 察举制的发展来源可以追溯到周朝的乡里选举制度, 从乡民中选拔模范驯从教化、德行道艺优良者担任大夫以下的官职。 在汉朝,统治者意识到军功出仕的选官方法在战乱纷繁的时期能够起到

5、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战争中的勇力并不能替代治理国家所需要的智能;并且因军功而起的大臣通常使君主感到难以驾驭,为此从文帝开始,统治者吸取了古代的选举思想,正式确立了察举制度。地方按照皇帝举荐的科目来如“贤良”、“孝廉”、“秀才”来推选人才作为官吏。有所不同的是,察举制所推选的人才并不止于乡吏,而是成为国家正式的行政官员。察举制主要实行于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亦有所沿用。,从现任官吏中“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汉文帝,以儒术取士; 范围扩大到布衣之士;增加“孝廉”、“秀才”等科目,汉武帝,按人口比例察举;官吏富豪子弟居大多数,西汉后期,限年考试法;察举在先,考试在后,东汉,2、察举制的发展 两汉时

6、期,察举制经过了以下变化:,3、察举制的利弊,第一,打破家庭出身的束缚,扩大人才的来源。 第二,官吏任免权由中央专管,有利于中央集权。 第三,设立多种名目,有利于招揽各类人才。,第一,为求举荐,弄虚作假、沽名钓誉者屡屡发生。 第二,缺乏严密的考核机制,官员易徇私舞弊,贿选之 风盛行。 第三,“门生”、“故吏”与荐主结党营私,垄断仕途。,利,弊,九品中正制,1、兴起原因 其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人口流徙,考详无地。 其二、累世公卿中既是豪强地主,又是鸿儒名士,他们把持舆论,对官府察举具有决定性影响。为打破名士集团垄断选举的局面,防止结交托请,制定了九品中正制。,下品,下上、下中、下下,

7、上品,中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2、具体内容:在各州、郡、县择贤有识鉴者为大、小中正,区别人物,定为九品。人物的品级还因其现实表现而有所变化。中正所定品级是授官的凭据。三品以上能够进入仕途,三品以下皆为卑品。但在门阀制度之下,九品中正制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曹魏,将品评人物、选拔官吏的权力由政府所有,创立期,成熟期,两晋,士族独占上品,成为巩固门阀的工具;士庶严格区分,南北朝,社会混战,士族势力衰落。选举“不限资荫,唯在得人。”,衰落期,九品中正制的发展概况,科举制,1、科举制的产生 科举制萌芽于南北朝时期。北齐儒林中已有举秀才、问方略、试经义而中第的例子。

8、 科举制在隋朝正式成为一种制度。它与其他选官制度最大的区别在于“一切以程文法为去留”。隋朝科举的科目不断增多,由开皇末年到大业年间,从两科增为十科。但是隋朝科举制仍然留有察举制的痕迹,不具备后世科举中的固定程式。,2、科举制的发展 (1)唐朝科举 唐代继承了隋朝科举并,将其制度化,几乎年年开考 。在科举考试的选拔层次、国家主考的级别、考试内容及方法、考试科目的划分、考试程序的制定、录取后何时授职及起点官阶等方面都作了艰苦的探索,对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具有奠基之功。 唐朝科考选官程序:,生徒,学校考试合格,乡贡,觅举,省试,铨选 (四才、三实),及第 取得出身 (做官资格),乡、县 逐级考试,

9、出仕,合格,不合格,论荐,选士,选官,唐朝科举科目: 秀才、明经、进士、明法、书、算、开元礼、童子科、道举、三 礼、三传、史科、制举 考试体例: 口试、帖经、墨议、策问、诗赋 唐朝科举的作用: 吸收寒人入仕,扩大统治基础; 中央掌握九品以上官吏的任命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束缚思想,限制读书人的个性发展,(2)两宋科举 两宋科举是科举承前启后的朝代,也是臻于成熟的朝代。与唐朝科举相比,在打击结党营私、扩大统治基础上的力度更大。 确立殿试 旨在打破座主、门生关系,避免舞权作弊。形成了州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制度。同时规定“凡与殿试者始免黜落”,已达到笼络书生的效果。 取士不问家世 禁断公荐,禁止官僚

10、乞赐科名; 设立“锁厅室”、“别试”限制世家子弟入,严格考试制度: 隔绝考场 严格搜身、“锁院” 实行“封弥”和“誊录”制度 实行“恩科” 即给多次应省试、殿试不仕的人“特奏名”,广泛吸取下层知识份子参政。 科场文体 以经义代替诗赋,避免因出韵而落黜的现象,选拔实用型人才。,(3)元代的科举,考试内容:朱熹的四书章句注集,元代科举的正式颁行是仁宗黄庆二年(公元1313年)。元之科举,每三年举行一次,分为乡试、会试、御试三级。蒙古人、色目人和汉人、南人分开进行。,(4)明清科举 明清科举到达了巅峰,“卿相皆由此出”。 明清时期,地方州府学与科举合流,童生需要入学后通过县试、府试、院试成为秀才方能

11、参加乡试。在考试程序上,形成了“童、乡、会、殿”四级。 考试内容:八股文,注:举人除参加会试外还可参加拣选、大挑、截取做官; 中会试副榜者可酌情授官。,乡试,童试,会试,录取后为进士,进入翰林、六部或担任内阁中书、知县(清朝),录取后为贡士,录取后为举人,取得做官资格,通过岁考成为秀才,获得乡试资格,乡试,会试,殿试,3、清末科举的终结 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维新运动的背景下,庚子巨创之后,停科之议更加激烈,“时局多艰辛”“科举”清光绪帝在二十四年停用八股。 1901年8月29日,清廷正式颁行上谕宣布科举改制,标志着清代科举制度上的一次重大转变。在考试内容上容纳了新学,以为国家求取具有“实学”的

12、“真才”。 1905年宣布停废科举。在此之后的为庆祝慈禧大寿而重开的癸卯乡试和甲辰科会试成为了最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随着清王朝的覆灭,科举制度随同封建王朝一齐湮没在中国历史当中。,荐举保任,臣属以个人名义向君主举荐人才。自春秋开始,历代皆有。,01,征辟,自汉武帝开始推行,征召名望显赫的人士出来做官。,02,国子监生,贡生或荫生入监读书,考试合格后获得入仕资格。,03,门荫,门荫制度是指依靠前辈的官位(地位)、功劳保任后代为官(比前辈低一级) 的制度。它始于秦汉,完备于唐(门资),清代称为荫叙。,04,赀选,商鞅变法时开始。在朝廷出现经济困难的时候,以买官的形式获得入仕资格,05,其他

13、选官之法,军功,春秋战国时代开始,06,伎术入流,担任伎术官,如医术、占卜、图画、工巧等。,07,吏员出职,08,吏员考满后 ,可由低等吏职升为高等吏职,然后任官。,09,获盗赏官,元朝开始设立。,三、中国选官制度的意义,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从世袭到选贤的转变,为国家的治理、人才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 制度经历了从贵族化到平民化的演变,为庶民进入上层社会打开了一条通道,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稳定,缓和阶级矛盾。 中国科举制度,为西方的文官制度建设提供了重大借鉴意义,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中国科举制度成为近代禁锢人民思想、维护腐朽的专制统治的工具,尤其是八股文使读书人陷入空文,在一定意义

14、上阻碍了中国社会向前发展。,中国历代中央官制,第一节 西周的贡士制度,一、西周选士的方式 (一)乡里选士 西周地方选士一年举行一次,第三年则举行大考,即所谓“三年大比”, 周礼地官司徒: “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能者” 。,(二)诸侯贡士 “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一般大国三人,次国二人,小国一人。 天子通过射试进行考核 “行同而能耦,别之以射,然后爵之”,(三)学校贡士 国学选士与大学考试制度直接相关。 学记:“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 大学考试合格者,为“造士”向王宫申报,选其中俊秀的升送司马, 最后由司马负责审选、试用、任命、颁发官禄。,二、西周选士制度的特点及影

15、响 第一,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第二,育士与举士相衔接 第三,举士与举官为一途,第二节 春秋战国的养士制度,私门养士“士无常君、国无定臣” 公门养士 一、选士的方式 (一)招聘 (二)举荐 共生效应:“类同相召,气同相合,声比相应”,(三)自荐 毛遂自荐 这三种选士的办法有一个共同点,即着眼于真才实学 “尊贵富大不足以来士”,二、用士与养士,士的特点:“资于身” 、 “资于口” 用士要做到:“责人则以人”, “权而用其长” 养士: 1.知士 2.爱士 3.礼士 4.以诚待士 5.虚心纳谏,贵直言,第三节 两汉察举制度,一、两汉察举制的建立与实施 (一)察举制度的创立 汉代选士始于汉高祖十一

16、年(前196年)二月 汉文帝二年(前178年)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 察举作为一种制度,是在汉武帝时期确立下来的。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重选举取士,于元光元年(前134年)冬,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察举正式成为一种制度。元封四年(前107年) ,又令诸州岁各举“秀才”一人。,察举的科目可分为两大类:常科与特科 察举常科中最主要的是孝廉科,此外还有秀才、明经等科目。 特科因是皇帝临时决定,最主要的科目、也是最制度化的科目是贤良方正。,(二)察举的科目,(三)察举制对教育的影响 察举各科设置之初,颇能体现选贤任能的原则,也的确选拔出不少济世之材。促进了讲习儒经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和教育的

17、发展。 “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 1.促进了汉代经学的发展 2.促进了太学的发展 3.促进了私学的发展,二、察举制的弊端 但是察举的主要特点是以主管官员(地方长官和中央各部门长官)的推荐为前提。而要引起主要官员的注意,“声望”是很重要的,于是,士人便沽名钓誉,弄虚作假,或者攀附权贵,贿赂请托。因而,士风日下,察举不实。,(一)以名取人,致使沽名钓誉风盛行 (二)世家权门把持选举,选非其人,察举成为结党营私的工具 由于荐举的权利多出自于地方,使得地方官吏网罗党羽,培植私人势力。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一、九品中

18、正制的实施 “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就是由“中正”官负责考察人才,按九品定级,朝廷再按品授官。该制度开始实施于三国魏文帝曹丕执政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士制度。 “九品中正”选士制度的实施过程: 1.设置中正官 2.品第人物 3.品级的升降与按品授官,二、九品中正制对教育的影响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 晋书刘毅传 “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左思咏史,晋刘毅列举了九品中正制的弊端为“三难”、“八损” 所谓“三难”: “人物难知” ;“ 爱憎难防”;“情伪难明”。 所谓“八损”: 其一,大士族通过中正官,操纵选士,控制视图,造成“操人主之威,夺天朝之势”,

19、严重削弱了君主的集权统治。 其二,由中正官一人主持选举,难免弊端百生。,其三,中正官不公正,往往在选人上首尾倒错。 其四,国家给予中正官以选人重任,却没有必要的监督和防弊措施。 其五,中正官所做的品评,不是偏听偏信,就是爱憎夺其平。 其六,九品中正制下,尽职尽责的官吏位于低品,无功无绩的反位居高品。,其七,中正官品评人才,以品、状两方面取人, “以品取人,或非才能之所长;以状取人,则为本品之所限”,中正官以亲疏远近为品评依据。 其八,中正对士人的品评,不陈清其善恶,以致“进者无功以表劝,退者无恶以成惩。惩劝不明,则风俗汙浊,天下人焉得不解德行而锐人事?”,第五节 科举制度,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

20、后期选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考试而得名。 一、科举制度的建立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设十科举人: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和膂力骁壮。,十科举人中,文才秀美科就是进士科。进士科的设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产生。,二、科举制度的发展 (一) 考生的来源和考试的程序 1.考生的来源 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生徒,二是乡贡。 生徒即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的学生,他们修业期满,可以应举参加考试。 乡贡即自学或在民间私塾学成的士人,向本县、州投请应试,经地方预试合格送中央应试。,2.考试的程序 乡试(县、州试) 、省试(尚书省礼

21、部试) 、吏部复试。 (1)乡试 自学或在民间私塾学成的士人首先参加县试,合格的人员再参加州试。州试通常在秋天举行,称“秋试”,又称“发解试”(秋闱),第一名称“解元”。,(2)省试 乡贡与生徒于每年的春天集中于京师长安尚书省应试,谓之“省试”或 “春试” (春闱) 。 唐玄宗开元年间,科举考试改由礼部负责,此后历朝相沿不变, 故“省试”又称“礼部试”或“礼闱”。礼部下设贡院,考试、阅卷、放榜等均在贡院举行。,(3)吏部复试(释褐试) 吏部选拔官吏的标准有“身、言、书、判”四个方面。 吏部复试完毕,各科及第者就隶属吏部,候派官职。,1.考试的科目 唐代科举分为常科和制举两类。 唐代科举常科有秀

22、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学、童子等科。实际上,经常举行的是前六科。,(二)考试的科目和考试的方法,秀才科:所谓秀才,指文才杰出,对策高第之人 。唐以此科最高,考选较严,宁缺毋滥,每年所取不过一、二人,很难考取。 明法、明字、明算科 :参加考试的人数不多,主要是在这些专科学校学习的生员。 明经科:所谓明经,指通晓儒家经典。明经科考试比较容易,只要熟读经义注疏,一般都能通过, 故有“三十老明经”的说法。,进士科:注重诗赋。从高宗后逐渐被人重视,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唐代进士科大约每百人中只能有一两人及第, 因此,进士科的竞争相当激烈,考取也很难

23、,故有“五十少进士”的说法。,2.考试方法 考试方法,主要有帖经、墨义、策问、诗赋四种。,(1)帖经 帖经相当于填空题。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其左右两边盖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帖盖3字,令应试者填出来。,(2)墨义 是关于经文内容的小问答题,只要按原文对答即可,所以也是考查熟悉儒经的功夫。 墨义有时也采用口试方式,叫口义。,(3)策问 策问是从西汉沿袭而来的,是有关时事政治的系列问答题。对策要求考生通晓经史,熟悉时政,能提出合理和有效的见解,是考查政治才能较好的方法。,(4)诗赋: 要求考生当场作诗赋各一篇,主要考察考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学创作能力。 唐代所试诗体是五言六韵十二句的排体诗,而且韵脚由试

24、官限定。,(三)及第后的荣耀,省试取中的称“及第”, 进士第一名称“状元” 。 科举(尤其是进士科)是统治者网罗人才的主要手段,也是士人改变社会身份的根本途径。(登龙门) 放榜后新科进士要拜谢宰相、主考官等,然后参加各种名目的喜庆宴席。 宴后,进士们前往位于现大雁塔下的慈恩寺题名,取流芳百世的纪念意义。,三 、 科举制度的完善,(一)宋代科举制度的强化 首先,是科举地位的提高。 其次,是科举取士规模的扩展。 第三,是考试内容的改革。,1.三年大比制的形成 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始实行三年大比制,遂成定制,并为明清所沿袭。 2.三级考试制度的形成 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增加了皇帝主持的

25、“殿试”,宋代科举遂为三级试 。即州试-省试-殿试。,(二)科举管理和考试制度的健全化,3.赐出身及授官 宋代,殿试后有等甲之分,大致分为三甲五等, 一二等曰及第,三等曰出身,四五等曰同出身; 南宋时又有变化,据梦梁录记载:第一甲为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至第五甲赐同进士出身。赐出身后在琼林苑赐宴,称琼林宴。,4.强化科举法规 实行“互保连坐”,完善报考手续 确立弥封和誊录法 实行锁院回避制与别头试 实行层层复试,以求名实相符 建立考场监守门禁及巡察制 明令禁止考官与考生间结党,誊 录,科举考试作弊,四、科举制度的完结,(一)明代的科举制 1.科举考试程序 明代科举的正式考试为三级

26、:乡试、会试和殿试。 但在乡试之前尚有预备性的县府院试,即取得地方学校生员资格的考试。只有取得府州县学的生员(即秀才)资格,才能参加乡试。实际上科举考试的程序已为四级。,院试是能否取得秀才资格的最关键环节。院试包括岁试和科试两种。岁试的基本任务有二:一是从童生中考选出秀才;二是对地方学校原有的生员进行甄别考试。 乡试 每三年一次,一般在子、卯、午、酉年,考期在秋八月,故称“秋闱”。乡试分为三场:分别在初九、十三、十五日进行。分别考经义、本朝诏诰、律令、史事及时务策。,会试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亦即于丑、辰、未、戌年春季二月在京师举行,参加会试者必须是乡试中式举人。 会试也分作三场,分别于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其考试内容和程序基本上与乡试相仿。 会试取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凡会试中选者即取得参加殿试资格。,殿试 明初殿试的时间为三月初一,后改为三月十五。 出榜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只有三名,依次为状元(亦称殿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