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研究进展.ppt_第1页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研究进展.ppt_第2页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研究进展.ppt_第3页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研究进展.ppt_第4页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研究进展.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研究进展,ISTH /SSC 2001年公布DIC定义为:“DIC是指不同病因导致局部损害而出现以血管内凝血为特征的一种继发性综合征,它既可由微血管体系受损而致,又可导致微血管体系损伤,严重损伤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概念,DIC发病机制,生理凝血机制,激活外源凝血途径,人体许多组织、细胞,如血管内皮细胞、单核细胞等富含组织因子(T F ),当其受损时,组织因子释入血液,通过激活外源凝血途径触发凝血反应,导致微血栓形成 强调组织因子(T F )在D I C 发病中的主导作用,内源凝血途径启动,多种致病因素,如细菌、病毒、内毒素等激活因子导致内源凝血途径激活,也是D I C 发病

2、机制中的重要一环。,DIC发病机制,血小板活化,加速凝血反应 纤溶激活,致凝血- 抗凝失调进一步加重 炎性细胞因子等对D I C发病的作用:IL-1、IL-6 、TNF,DIC的实验室表现及分子标记物,筛 选 试 验,血小板计数(PLT)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纤维蛋白原含量(Fg)测定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测定,分子标记物之凝血和抗凝血试验,凝血酶原片段1+2(F1+2)测定 纤维蛋白肽A(FPA)测定 组织因子(TF)测定 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测定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测定 抗凝血酶 (AT-)测定,分子标记物之纤溶试验,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

3、PAP)测定 D-二聚体(D-D)测定 2-抗纤溶酶(2-AP)测定 纤溶酶原(PLG)测定 纤维蛋白肽B1-42(B1-42)和纤维蛋白肽B15-42(B15-42)测定,血小板试验,-血小板球蛋白(-TG)测定 血小板4因子(PF4)测定 血小板P-选择素(P-Selectin,曾称GMP-140)测定,实验室检测可信度,凝血酶原片段F12 D-二聚体 ATIII 可溶性纤维蛋白多聚体 纤维蛋白肽A 血小板因子4 FDP 血小板计数 鱼精蛋白试验 凝血酶时间 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原时间 PT APTT,DIC诊断标准,中国DIC诊断标准 ISTH /SSC的DIC诊断标准,中国DIC诊断标准

4、修订方案,第八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2001年,武汉) ,国内专家对1999年的D IC诊断标准进行修订,制定如下新的标准 临床诊断 实验诊断 一般病例实验诊断 疑难病例的实验诊断 特殊病例的实验诊断 DIC前期(Pre-DIC)的实验诊断,临床诊断,存在易致DIC的基础疾病,如感染、恶性肿瘤、病理产科、大型手术及创伤等。 另有下列二项以上临床表现: 严重或多发性出血; 不能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障碍或休克; 广泛性皮肤、粘膜栓塞、灶性缺血性坏死、脱落及溃疡形成,或不明原因的肺、肾、脑等脏器功能衰竭; 抗凝治疗有效。,一般病例实验诊断(1),实验室检查符合下列标准(上述指标存在的基础上,同时

5、有以下3项以上异常) 。 BPC 410 g/L或呈进行性下降;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3P)试验阳性,或FDPs 20 mg/L或血浆D2二聚体升高(阳性) ;,一般病例实验诊断(2),PT缩短或延长3 s以上,活化部分凝 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10 s以上; 疑难或其他特殊患者,可考虑行抗凝血酶(AT) 、因子C和凝血、纤溶、血小板活化分子标志物测定。,ISTH /SSC的DIC诊断标准,ISTH /SSC将D IC分为两型:显性DIC与非显性D IC ISTH /SSC于2001年公布了显性DIC及非显性DIC评分方法,并作为其诊断标准,显性DIC评分诊断,生理性抗凝作用减弱,非显性DI

6、C评分诊断,DIC治疗,治疗原则是序贯性、及时性、个体性和动态性。 主要治疗包括: (1)去除产生D I C的基础疾病的诱因; (2)阻断血管内凝血过程; (3)恢复正常血小板和血浆凝血因子水平: (4)抗纤溶治疗; (5)溶栓治疗; (6)对症和支持治疗。,DIC治疗,近年来倾向按序贯方程治疗,即按上述顺序逐项进行,只在前一项治疗未获满意疗效时再进行下一项治疗。,治疗原发病和消除诱因,原发病的治疗是终止DIC病理过程的最关键措施 积极消除诱因, 如防治休克、纠正酸中毒、改善缺氧、保护和恢复单核- 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可以预防或阻止D I C 的发生、发展,为人体正常凝血- 抗凝、凝血- 纤溶平

7、衡的恢复创造条件。,抗凝治疗,阻断DIC 病理过程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其目的在于抑制广泛性毛细血管内微血栓形成的病理过程,防止血小板和各种凝血因子进一步消耗,为恢复其正常血浆水平、重建正常凝血与抗凝平衡创造条件。,抗凝治疗,肝素:是最主要的抗凝治疗药物 低分子量肝素每日50 IUkg,分两次皮下注射,用药间隔时间8 1 2 小时,疗程5 8 天。,抗凝治疗,抗凝血酶(AT) D I C 时用量为首剂4080 IUkg-1d-1,静脉注射,以后逐日递减,以维持A T - 活性至8 0 1 6 0 为度。疗程5 7 天,抗凝治疗,活化蛋白C(A P C) (1)抗凝作用 (2)抗炎作用 ( 3 )增

8、强纤溶活性 适应症: (1)DIC早、中期; (2)严重脓毒血症(有休克,二个脏器以上功能障碍及出、凝血异常),补充血小板及凝因血子,适应证:D I C患者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补充,应在充分抗凝治疗基础上进行。 新鲜全血:可提供血小板和去除组织因子、钙离子以外的全部凝血因子 新鲜血浆:新鲜血浆所含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与新鲜全血相似,并可减少输入液体总量、避免红细胞破坏产生膜磷脂等促凝因子进入患者体内,补充血小板及凝因血子,纤维蛋白原:适用于急性DIC 有明显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或出血极为严重者。首剂2 4g ,静脉滴注 血小板悬液:血小板计数低于20109L,疑有颅内出血或临床有广泛而严重的脏器出血的D I C 患者。要求足量,首次用量至少在4 个单位以上(每4 0 0m l 新鲜全血所分离出的血小板为一个单位)2 4 小时用量最好在1 0 个单位以上。患者血小板升至5 0 1 0 9 L 以上时,方可避免严重的出血,纤溶抑制物,D I C的病因及诱发因素已经去除或基本控制,已行有效抗凝治疗和补充血小板、凝血因子,出血仍难控制;D I C 后期,纤溶亢进已成为D I C主要病理过程和再发性出血或出血加重的主要原因 氨基己酸 氨甲环酸(止血环酸),溶栓治疗,溶栓治疗用于D I C 的治疗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