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大地构造学基本理论,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地壳、岩石圈的结构构造、运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地质学科。当研究对象是一个比较大的区域时,一般称为区域大地构造学。如研究对象为我国就称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 大地构造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地质学科。在研究时必须对研究地区的构造运动、沉积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成矿作用及地质发展历史等,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研究。,第一章 地壳上地幔构造不均一性一、地壳、上地幔的纵向不均一性,2.地球内部物质的力学特征分层,地球内部圈层物质的力学和流变学特征突变面与成分界面不一致.根据强度和变形方式将地球由地表往地心分为:岩石圈 软流圈 中间圈 和地核,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二、地壳、
2、上地幔的横向不均一性,大陆边缘的类型 稳定型大陆边缘(大西洋型):由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隆)构成。 活动性弱。无海沟和火山活动。 活动型大陆边缘(太平洋型):活动性强。强震带和火山带。 1)沟弧盆体系 2)海沟山弧构造体系,全球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三、地壳、上地幔构造类型,两大类型:活动带和稳定区。 两种类型间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发展演化历史。不同学者对其运动规律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形成了不同的大地构造学说。槽台说;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国内:地质力学;多旋回说;断块说;地洼说;波浪镶嵌说等。,第二章 槽台学说,地壳由活动带和稳定区两类构造单元构成。活动带称为地槽,稳定区称为地台。
3、两类单元的活动方式不同,发生不同的地质作用,形成具有不同地质特征的分区。,第五章 槽台学说,1859年,美地质学者J.霍尔发现,阿巴拉契亚山脉北部强烈褶皱的古生代浅海相地层厚达12km以上,较此山脉以西同时代无褶皱的地层厚1020倍。据此提出地槽概念。 1885年,E.休斯提出在地壳上存在一些稳定地区,其上的沉积层平缓,地貌平坦。他把这种地壳上稳定的、自形成后不发生褶皱变形的地区,称为地台。 1900年,法国E.奥格明把地槽和地台统一起来,认为二者是地壳上两个基本构造单元,不可分割,形成了槽台说。 槽台说的形成是以大陆壳的地质构造为基础,是固定论的代表。19世纪至近代,其在大地构造学说中占统治
4、地位,直到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说被广泛承认。今天槽台说的一些观点仍有借鉴意义。,第一节 地槽,一、地槽的概念 地槽是地壳上的活动地带,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地质学家J.霍尔(HALL 1859)和J.D.丹纳(DANNA 1873)先后提出来的。 由于研究区域和对地壳运动方式的认识不同,后来对地槽的概念有不同的认识。现代对地槽概念的理解是:地槽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的强烈活动性,以及它发展过程中由拗陷向褶皱造山带有规律地转变。,二、地槽的基本特征,(一)沉积建造,复理石建造:是沉积建造的一种类型。 复理石是浊流沉积的海相地层。其特征是厚度大,通常很少含化石,具有薄层的递变层理。它主要由泥灰岩、砂质、钙质
5、页岩、泥岩,与砾岩、砂岩和硬砂岩等组成具有明显韵律层的岩石组合,它形成于海洋浊流环境。构造地质界将复理石视为一个广泛发育的前造山阶段沉积组合,它形成于一个地槽演化的晚期阶段,造山作用主幕发生之前,由毗邻隆升山区快速侵蚀提供物源,而在槽地内沉积的具有明显韵律层的沉积岩系。,磨拉石建造 磨拉石建造:是沉积建造的一种类型。同造山作用形成的分选性差、磨圆度低的快速粗大碎屑沉积,形成于近海(部分为海相,部分为陆相或三角洲相)的和陆相环境中。其特征是厚度巨大,无递变层理,具有交错层,由砾岩、砂岩、页岩和泥灰岩等构成,有时还含有煤层和碳酸盐类沉积物。在地层剖面上往往是下部颗粒细,一般为海相,向上颗粒变粗,并
6、由陆相构成。根据这些特征可以与山间盆地沉积相区分。这一组合的形成起因于造山作用主幕期间或紧接其后的山脉抬升剥蚀时期,堆积在较早形成的复理石的前锋部位。例如,瑞士平原和德国南部阿尔卑斯前陆在阿尔卑斯山隆升之后沉积的以中新世为主、包括部分渐新世的粗碎屑岩地层。,(二)地槽的构造特征,地槽内褶皱的主要特征,地槽内断层的主要特征,地槽区构造的组合类型,(三)地槽的岩浆活动,岩浆活动的顺序,(四)地槽的变质作用,(五)地槽的矿产,三、地槽的发展,四、地槽的基本类型及有关名词,(一)基本类型 优地槽 冒地槽,优地槽特征,冒地槽特征,地槽名词系统,第二节 地台,二、地台的基本特征,(一)地台的双层结构,(二
7、)、地台的沉积建造特点,含煤建造 含煤建造(coal bearing formation)是一套由砂岩、页岩为主夹有多层煤或煤线的岩系。无论是否具有可采煤层,都可称为含煤建造。该类建造主要形成于古陆边缘的滨岸地带或陆内的陆相盆地中。在构造环境上,它是后地槽阶段的产物,也可理解为是地台发展阶段的一种沉积建造。含煤建造是湿润气候条件下的产物。,红色建造:是一套主要由泥质岩、粉砂岩和砂砾岩组成的以红色为标志的陆相沉积。它有时还夹有薄层白云岩、石灰岩和石膏等。红色建造总体是在氧化环境下形成的河流、三角洲、湖泊以及近海相沉积。它产出在造山带的前缘坳陷或山间坳陷内。红色建造以粗碎屑岩为主,且厚度巨大。在空
8、间上,岩相和厚度变化迅速。这种建造也可见于地台的一些中、新生代盆地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它们的绝对厚度较小,且岩相和厚度的空间变化也要小得多。,(三)地台的岩浆活动,(四)地台的构造变动,(五)地台盖层构造的一般特点,(六)地台的矿产,三、地台的基本类型及有关名词,(一)基本类型,(二)地台内部构造单元划分,地台内部三级构造单元划分,地台内部四级构造单元划分,地台内部五级构造单元划分,大陆漂移说的提出: 1620年 英(培根 Bacon) 1858年 (斯奈德) 1909年 奥地利(休斯Suess) 1912年 德国(魏格纳A.L.Wegener,)等提出。 1915海陆的起源一书问世,系统论述
9、大陆漂移时间,漂移前后情况,漂移证据及漂移机制。大陆漂移创始人。,第五章 大陆漂移说,一、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观点,大陆由较轻的刚性硅铝质组成,它漂浮在较重的粘性硅镁质之上。 全世界大陆在古生代石炭纪以后联结成一体,名为泛大陆(联合古陆)。围绕泛大陆的广阔海洋,称为泛大洋。 在潮汐力和地球自转离心力的作用下,自中生代开始向赤道和向西漂移。泛大陆逐渐破裂、分离、漂移,形成现代海陆分布的基本格局。 各大陆在向赤道和向西漂移的过程中,前缘受挤压并褶皱形成山脉,如科迪勒拉山脉和安第斯山脉。后缘由于硅镁层的粘结、拖曳作用而脱落下来形成岛弧、岛屿,如亚洲大陆东缘的岛弧群、小岛,。,1.大西洋两岸大陆海岸线轮廓
10、相似,二、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论据,巴西东南部与非洲西南部地层层序相似。 非洲的前寒武纪片麻岩高原与巴西的片麻岩高原也十分相似。 就象一张被撕成两半的报纸,不仅完全可以重新拼合起来,其上面的文字也是可以读通的。,2.地层相似,北大西洋两岸的古山系加里东山脉。在大西洋东岸的挪威看到的是山系,过爱尔兰后似乎淹没在大西洋下。在加拿大的纽芬兰有一古山系老阿巴拉契亚山脉,仿佛从大西洋里爬上来,和欧洲的加里东山脉有许多相同之处。 魏格纳认为北美的阿巴拉契亚山脉曾一度和欧洲的加里东山脉相连。如果把大陆拼合在一起,就形成一条连续的山系。 非洲南部二叠系地层组成的开普山脉,向西延伸为南美的布宜诺斯艾利斯低山。,3.
11、 地质构造相连,巴西晚石炭世地层中所发现的中龙化石,在非洲南部早二叠世地层中也有发现。,4.古生物相似,大陆漂移说的争议 大陆漂移的驱动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硅铝层在硅镁层上怎样发生漂移,为什么硅铝层的前缘褶皱成山而硅镁层的边缘反倒没有褶皱而只拗陷为海沟? 如果大陆漂移从中生代开始,那么古生代以前的褶皱山脉是怎样形成的? 由于许多问题无法解释,特别是固定论者的坚决反对,30年代,此学说逐渐消沉下去。 50年代以来,古地磁及海洋地质等方面研究的进展,使一度沉寂的大陆漂移说重新得到认识,三、大陆漂移说的新证据,1965年E.C.布拉德研究认为: 大陆的边界应当以大陆壳的边界即大陆坡的坡脚为准,并应
12、考虑消除在大陆分裂后陆壳的增建和改造部分。 利用电子计算机以数学方法进行拼接,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1.很好拼接的大陆轮廓,北美大陆近10亿年的极移曲线和欧洲大陆近10亿年的极移曲线,二者大致平行,近期才逐渐靠近,最终汇于北磁极 若欧美大陆是固定的,只能得出一条极移曲线,而今得出两条,因此只有设想欧美大陆原来是合在一起,后来逐渐分离,直到形成现在的位置,才能解释这种现象。,2.欧洲、美洲相似的磁极移动曲线,非洲的加纳、象牙海岸及其以西地区,有年龄为19亿年以上的岩石;在贝宁、尼日利亚及其以东地区,为6亿年左右的岩石。两组岩石在加纳的阿克拉附近有一条明显的界线。 而在南美洲巴西的圣路易斯附近,也
13、有一条这样的两组岩石的界线。 如果把南美和非洲大陆拼合起来,两个大陆的两组岩石界线正好相接。,3.相衔接的地层界线,在南美东南部、非洲南部、印度南部、澳大利亚西南部的地层中,都发现有距今约3亿前有冰川活动。 用大陆漂移说可以很好解释此现象。,4.古气候相似,二次大战后,科技发展,展开了多方面的海洋调查,获得了大量海洋科学资料: 大洋中脊形态 海底地热流分布异常 海底地磁条带异常 海底地震带及震源分布 岛弧及与其伴生的深海沟 海底年龄及其对称分布 地幔上部的软流圈 在这些新资料的基础上,产生了一个崭新的学说海底扩张说。,第六章 海底扩张说,大洋中脊(洋脊)海底纵横绵延的山脉,总长度可达65000
14、km,是地球上最长的山脉。 大西洋中脊最典型,它与两侧大陆平行,略呈S形;高出洋底20003000m,洋脊的中央常为一深陷裂谷中央裂谷。裂谷两侧有一系列阶梯状断层,形成地堑构造。 有些海底山脉不在大洋的中间,一般称为海岭。 如印度洋的东印度海岭 北冰洋的罗蒙诺索夫海岭 太平洋东部的海岭(其没有明显的中央裂谷),也称太平洋中隆。,一、海底扩张说的依据,大洋中脊的一段,全球大洋中脊分布,大洋中脊剖面图,裂谷为重力负异常区,说明物质的密度较小。 洋脊处地壳较薄,大部分地段基岩裸露。 洋脊为高地热流异常区。 中央裂谷附近的热流值常是深海盆正常值的23倍。 主要为玄武岩,没有或有极薄的深海沉积物,在较深
15、部位的岩石有不同程度的变质现象。 综上所述,洋脊位于温度高的地幔软流圈上隆的地段,是岩石圈的巨型张裂谷,是岩浆的涌出口和地热排泄口,也是区域变质发生的地带。,1.大洋中脊的特点,海底沉积层 中脊两侧 薄厚 洋脊处基岩(玄武岩)裸露 沉积物以大洋中脊为中心对称分布,(1) 海底沉积物厚度对称分布,2 .大洋中脊两侧的地质特点,地下溢出的高温熔岩,当温度下降到居里点以下,其中矿物内部原子振动量减小,受到地球磁场的控制,按照当时磁力线方向发生磁化,永远保持原来的磁性,称为剩余磁性。 亿万年地球发展过程中,地球磁场南北极曾多次反向,现在的磁场叫正向,与现在磁场方向相反的叫逆向。 正负异常,以洋脊为中心
16、对称排列。每一条磁条带宽度不超过数十千米,而长度却可达几千千米以上。,(2) 海底磁条带对称排列,海底沉积物的两个特点: 一是最老的沉积物年龄不早于侏罗纪,即不早于2亿年。 二是海底沉积物年龄从洋脊到两侧由新到老对称分布。,(3) 海底沉积物年龄对称排列,海沟是切穿岩石圈的深大断裂 海沟轴线靠近大洋一侧为一系列阶梯状断层;靠近大陆一侧,为陡峻谷壁;轴线附近为一宽约30m的破碎带。 大陆壳推覆在大洋壳之上,属于逆断层性质;大洋壳向下斜插于大陆之下,为一系列张断裂或阶梯状正断层。 总之,大洋中脊是将岩石圈拉开,而海沟带则是使岩石圈受到压缩。,(1)海沟是切穿岩石圈的深大断裂,2.海沟深切岩石圈的断
17、裂,大洋壳以较大的角度(4515)向大陆壳下俯冲插入。换言之,大陆壳向着大洋壳之上仰冲。贝尼奥夫带。 构成了环太平洋地震带,世界的中、深源地震主要发生在这里。,(2)海沟是陆壳、洋壳的重叠处,在海沟附近,地热流值较低(0.991.16HFU),一般没有现代火山活动; 海沟向陆一侧150200km左右,则往往是一系列火山带;为一系列岛弧带,热流值升高(2.0HFU左右)。 在岛弧的靠大陆一侧,往往形成边缘海(或称弧后盆地),高地热流异常区也常扩大到这一地区。,(3)海沟是地热流值较低区,二、海底扩张学说,上述这些奇怪现象的发现,引起科学工作者的极大兴趣和注意。人们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希望得到解决的:
18、例如, 洋脊是岩石圈的张裂带和岩浆涌出口,岩石圈会不会被拉开? 越来越多的岩浆流到哪里去? 海沟是岩石圈的挤压带,岩石圈将会缩短到什么程度? 深海沉积物既薄而又年轻,如果深海沉积速度以每100年1mm计,从太古代至今,应该有30km以上的厚度,但实际上只有几十、几百米的厚度,这是因为什么? 凡此种种,如果按照传统的地质学理论是无法加以解释的。因此,一个新的课题摆在人们面前,那就是大洋壳究竟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 19601962年,赫斯(H.H.Hess)和迪茨(R.S.Deitz)首先提出一种理论,叫海底扩张说。,赫斯与海底扩张说,哈雷赫斯(Harry Hess)是美国地质学家。海底扩张假说的
19、创立者。 赫斯的地学研究生涯起始于他年青时在美国海军服役的经历。二战期间,赫斯是美国太平洋舰队“约翰逊角”号运输舰上的一名军官。在多次横渡太平洋的过程中,他注意到船上的雷达探测到了海底一连串的圆形山体。这些山体高出洋底约2000米,且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顶部异常平坦。赫斯认为这些都是沉落于海洋中的火山。不久的勘测也证实了他的设想。但是问题的难点在于如何解释这些山体平顶的特征。 战后长期的研究融入了赫斯丰富的想象力。终于在1962年诞生了海洋盆地的历史这篇划时代的地球诗篇。在这篇论文中,赫斯正式提出了海底扩张的假说。他的思想复活了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并奠定了导致地学革命的板块构造理论的基础。
20、几年之后,他的假说就为格洛玛号的深海勘探所证实。赫斯本人也因之而成为地学史上的一代宗师。 赫斯的经历同时也印证了中国著名学者胡适的治学诤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也许正体现了人类对待科学应有的态度。,1、洋中脊(海岭)是新的大洋地壳诞生处 地幔物质从海岭顶部的巨大开裂处涌出,到 达顶部冷却凝结,形成新的大洋地壳。 2、海底不断更新和扩张 以后继续上升的岩浆,又把早先形成的大洋地壳,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推向两边。 3、海沟是大洋地壳消亡处 当扩张的大洋地壳遇到大陆地壳时,因密度大,便俯冲到大陆地壳之下的地幔中软流层,逐渐熔化消亡。,二、海底扩张学说,密度较小的大洋壳浮在密度较大的地幔软流圈之上;
21、因地幔温度不均一,地幔或软流圈中引起物质的对流,形成若干环流; 在两个向上环流的地方,大洋壳拉张,形成大洋中脊和中央裂谷。岩浆不断在此涌出,冷凝后形成新的洋壳。 所以大洋中脊又叫生长脊,温度和热流值都较高; 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环流不断向两侧推开,如传送带一样不断向两侧扩张。 因此,地磁异常条带在大洋中脊两旁有规律的排列以及洋壳年龄离洋脊越远越老;大洋中脊两侧向外扩张速度(半速度)大约为每年12cm,有的可达38cm。,海底扩张说的主要观点(1),大洋壳与大陆壳相遇处,因洋壳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俯冲到大陆壳下,形成海沟或贝尼奥夫带。 倾斜插入陆壳下的洋壳,由于远离中脊,温度已经变冷,同时沉
22、积物中的水分也被带入深部,形成海沟低热流值带; 地热和摩擦的作用,在约深150200km处,大洋壳局部或全部熔融,形成岩浆。岩浆及挥发成分的强大内压使其上侵,并携带大量热能上升。 因此海沟向陆一侧一定距离处形成高热流值;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和岛弧;火山喷出的岩浆,因混入了硅铝层(大陆壳重熔物质)的成分,属于中性的安山岩质(在环太平洋区安山岩出露的界线,称为安山岩线)。 大洋壳俯冲带,因其下部逐渐熔化、混合而消亡,故贝尼奥夫带又称为大洋壳消亡带。,海底扩张说的主要观点(2),海底扩张说对于许多海底地形、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都能作出很好的解释。 特别是它提出一种崭新的思想,即大洋壳不是固定的和永恒
23、不变的,而是经历着“新陈代谢”的过程。 地表总面积基本上是一个常数,既然有一部分洋壳不断新生和扩张,那就必然有一部分洋壳逐渐消亡。这一过程大约需2亿年。这就是在洋底未发现年龄比这更老的岩石的缘故。,海底扩张说的主要观点(3),四、 板块运动与海洋演化,板块运动与大西洋的形成,板块运动与太平洋的形成,第七章 板块构造说,1912年,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 50年代,海底调查和古地磁研究的突破性进展,激发了人们的兴趣;1962年,赫斯提出了海底扩张的假说。 1967和1968年剑桥大学的麦肯齐(D.P.Mckenzin)和派克(R.L.Parker),普林斯顿大学的摩根(W.J.Morgan)和拉蒙
24、特观测所的勒皮松(X.Lepichon)发表了几篇合写的文章,从不同的方面论证了“新全球构造学”。根据这一批论文,板块构造学说意义明确地形成了。 板块构造以恢弘的气势建立新的全球说,用和谐的框架将大量的杂散的专门发现协调组织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几乎包含了地球科学的各学科领域:岩石学、矿床学、大地构造、海底资源。,一、 板块构造的基本思想,1.地球表层的硬壳岩石圈(或称构造圈),相对于软流圈来说是刚性的,其下面是粘滞性很低的软流圈。 2.岩石圈具侧向不均一性,被许多活动带如大洋中脊、海沟、转换断层、地缝合线、大陆裂谷等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块体,这些块体就是板块。 3.整个岩石圈为由若干刚性板块拼合起来
25、的圈层,板块内部是稳定的,而板块的边缘和接缝地带则是地球表面的活动带,有强烈的构造运动、沉积作用、岩浆活动、火山活动、变质作用、地震活动,又是极有利的成矿地带。 4.岩石圈板块随软流圈运动而作超级大运动,并且以水平运动占主导地位,可以发生几千千米的大规模的水平位移;在运动过程中,板块或拉张裂开,或碰撞压缩焊结,或平移相错。这些不同的相互运动方式和相应产生的各种活动带,控制着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 板块运动的动力来自地幔物质的对流。,全球岩石圈划分成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太平洋板块几乎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陆地,又包括海洋。,二
26、、 板块构造的划分,大洋中脊(中隆、海岭、大陆裂谷) 岩石圈板块的生长场所和海底扩张的中心地带。 岩石圈张裂;基性、超基性岩浆涌出;高热流值及浅震。如大西洋中脊、东太平洋中隆等。 大陆裂谷也属于拉张性边界。 绝大多数裂谷为复式地堑构造。如东非大裂谷、贝加尔裂谷等,垂直断距可达数千米。 在裂谷中火山活动比较频繁,浅源地震比较活跃。高地热流;东非大裂谷是胚胎时期的洋脊,可发展形成新的海洋。,1.拉张(离散)型边界,火山链与海底平顶山的形成,挤压型边界 又称汇聚型边界、消亡带或贝尼奥夫带。 岛弧-海沟型 西太平洋最为典型,日本岛弧-海沟。两个板块挤压、碰撞。 大洋岩石圈板块沿着消亡带俯冲到大约150
27、200km深度,洋壳局部熔融形成岩浆,岩浆喷发形成火山岛弧。火山岛弧带距离海沟为150200km。在岛弧与海沟间形成50100km宽的无火山带。,2.挤压(汇聚)型边界,山弧-海沟型 南美,一侧为海沟,一侧为安第斯山。,山弧海沟系,地缝合线型 两大陆板块汇合相撞,形成高山,板块间分界为地缝合线。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褶皱带,雅鲁藏布江一带为缝合线。喜马拉雅山是印巴次大陆板块和欧亚板块互相碰撞的结果。,地缝合线型(碰撞型),喜马拉雅山是印巴次大陆板块和欧亚板块互相碰撞的结果。 在碰撞成山之前,板块之间一片海洋,这就是古地中海(又称特提斯海)。,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距今70006500万年,距今600
28、03000万年,目前仍在上升,距今3000200万年,转换断层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板块边界。 此种边界板块既无增生又无消减,相邻两个板块作剪切错动。 大洋中脊常为垂直于它的横断层所错开,并常切成许多段。 美国的圣安德列斯断层,是一条错开太平洋中隆的转换断层。,3. 剪切(平错)型边界,圣安得列斯断裂,威尔逊(J.T.Wilson)对海洋和裂谷的发展研究后认为: 洋壳分裂、地幔物质涌出、新洋壳的生长不仅在海洋出现,大陆上同样可以现象。海洋的发展可以看成裂谷的发展过程。 海洋开始形成到封闭经历下列过程:大陆裂谷红海型海洋大西洋型海洋太平洋型海洋地中海型海洋地缝合线。 这一过程被称为大洋发展旋回或威尔逊
29、旋回。,六、 威尔逊旋回,1.深断裂,八、古板块边界的确定,2.混杂堆积,3.蛇绿岩套,4.双变质带,5.沉积岩相与古生物群特征,6.侵入岩和喷出岩的分布规律,7.地震震中的分布,8.古地磁资料,四、板块构造说对各种地质现象的解释,(一)板块构造与岩浆作用 (二)板块构造与蛇绿岩套 (三)板块构造与变质作用 (四)板块构造与混杂岩 (五)板块构造与地震活动 (六)板块构造与成矿作用 (七)板块构造与地槽,第四章 板块构造与地质作用,第一节 离散型板块边界与地质作用 一 、沉积作用,(一)板块构造与岩浆作用,世界火山分布于全球板块边界。主要分布在三个地带: 一沿大洋中脊分布。密集成群对称排列于洋
30、脊两侧。 二沿大陆裂谷分布,东非大裂谷等。 三沿板块俯冲带分布,如环太平洋火山带及古地中海火山带。 环太平洋板块俯冲带,海沟与岛弧火山带以安山岩线分界。,1.火山活动,2.花岗岩成因,蛇绿岩套地缝合线出现的一套特有岩石,也叫奥菲里建造。 具有的层序:自下而上,超基性岩、基性深成岩(辉长岩)、枕状基性熔岩(玄武岩)、深海沉积岩(含放射虫硅质岩或大理岩等),其中超基性和基性岩多已变为含绿泥石、蛇纹石等绿色岩石,故名之为蛇绿岩套。 成因:岩浆物质顺切穿岩石圈的深断裂从地幔涌上来而形成。 蛇绿岩套形成于洋中脊、边缘海等海底扩张环境。在海洋关闭、大陆碰撞过程中,推覆到大陆板块之上,卷入到褶皱带中。 标志
31、着洋盆的消亡,是鉴别古俯冲带、缝合线的标志之一。 世界上许多造山带都发现有蛇绿岩套。 斯堪的那维亚到英北部的加里东山脉,乌拉尔山和萨彦领,阿巴拉契亚山,以及横贯欧亚大陆的古特提斯海一带。,(二)洋壳的残片蛇绿岩套,蛇绿岩套示意图,(三)板块构造与变质作用双变质带,又称成对变质带,板块聚合或板块俯冲带的典型标志。 板块接触带俯冲一侧,热流温度较低,下冲的压力大,常形成高压低温变质带。以蓝闪石片岩为特征,又称的蓝片岩带。 板块接触带仰冲一侧,受地幔热对流和摩擦生热影响,常形成低压高温变质带。以红柱石片岩为特征。,5. 双变质带,混杂堆积板块俯冲带上由不同时代、不同成因、不同大小的岩石相混杂而构成的
32、岩石组合。 岩块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最大可达数千米。 原始产地不同:外来岩块、原地岩块和基质。 成分不同:包括沉积岩、火成岩、变质岩。 混杂堆积分布:宽度不一,延伸很长,与俯冲带平行分布。 成因 板块俯冲下插时,两板块边缘碰撞、刮削而破碎。尤其是仰冲板块,象推土机一样把俯冲板块上不同地区、不同时代和不同成因、甚至包括原来沉积基底的洋壳碎片,都刮削混合在一起,形成混杂堆积。,(四) 混杂堆积板块刮削破碎产物,沿着大洋中脊、转换断层、俯冲带(贝尼奥夫带)、大陆裂谷、地缝合线分布。 世界上的中、深源地震,特别是深源地震,主要分布于俯冲带倾向大陆的一侧。 板块内部地震较少。,(五)板块构造与地震活动,
33、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槽可在板块的不同部位。 美洲东部大陆边缘的沉积地层,在一个板块上,海陆间无俯冲带和火山和地震带,为冒地槽,称为大西洋型地槽。 南美洲西部大陆边缘的沉积地层,位于两个板块的挤压带上,多火山和地震,沉积物中多火山碎屑物,远海地带形成碳酸盐岩,为优地槽,称为安第斯山型地槽。 太平洋西部岛弧地带,沉积物多为陆源碎屑,夹火山碎屑及熔岩,间有侵入岩,称为岛弧型地槽。 此外还有日本海型地槽、地中海型地槽等。 在一定条件下地槽类型可以转化。 如日本海型地槽槽转化为大西洋型地槽。,1.现代地槽,(七)板块构造与地槽,阿尔卑斯山的形成 (M.Bradshaw et al,1993) A. 5千
34、万年前的褶皱造山 B. 经长期剥蚀之后,板块相撞使地槽沉积地层发生褶皱和断裂隆起,形成山脉。 阿尔卑斯山推覆构造,是非洲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的结果。 喜马拉雅山脉是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的结果。铲刮物质拼贴在大陆边缘大陆增生。,2. 造山作用大陆增生,全球构造与全球构造山系,1、板块运动的驱动力 根据热流值的分布和热点的存在等现象,地幔对流有可能存在,但缺乏直接证据。至于如何对流,就更不清楚。还不能建立板块运动的数理模型。 2、错断洋脊的巨大断裂的成因 洋脊的错断不是转换断层作用的结果,它究竟是如何产生? 3、洋底出现含煤沉积的原因 根据深海钻探资料,大西洋、印度洋与太平洋底部都有白垩纪和三叠纪
35、的含煤沉积,表明这些大洋底曾经露出水面,处于滨海沉积条件。洋壳为何能露出水面?,三、 板块构造说面临的问题,4、非洲板块的南面,东面和西面都被扩张脊所环绕。那么,它在哪里消 减?如果没有消减带存在,沿洋脊扩张又是如何实现的? 5、板块构造学说建立在现代海底考察的基础上,它直接研究所涉及的时间范围不超过中生代。板块构造原理在更老的地质历史中,尤其是在遥远的太古代是否适用,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6、在“刚性”板块内部广泛存在着巨大变形,板块构造理论在大陆地质和造山带研究中也遇到许多困难。如何使板块构造“上陆”,是当今地学研究前沿领域的重大问题。,板块构造说面临的问题(续),1海底扩张说的立论依据
36、是什么? 2板块边界有哪些基本类型?说明各类型边界的基本特点。 3依据什么说大洋中脊是海底扩张发生处? 4海洋磁异常的线形条是怎样产生的?它们对海底扩张提供了什么特殊情报? 5板块构造说怎样解释大洋的演化? 6如何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全世界地震的分布规律? 7为什么浅震震中带对定出板块边界的位置是有用的? 8地槽区和地台区的沉积建造有什么差异?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差异? 9从地台的双层结构来说明地台的形成过程。 10板块构造说如何解释地槽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思考题,1. 魏格纳在系统总结当时地学有关资料后认为,在( c)时全球只有一个巨大的原始大陆,他称之为泛大陆(Pangaea或联合古陆).A.
37、石炭纪 B. 二叠纪 C. 三叠纪 D. 侏罗纪 2. 泛大陆形成以后,沿古地中海分裂为北方的(a )古陆和南方的(c )古陆,并逐步分裂为若干陆块,四散漂移拼合,逐渐形成现今的各个大陆。A. 劳亚 B. 冈瓦纳 C. 冈瓦纳 D. 劳亚 3. 板块边界的基本类型为界 C. 碰撞造山边界 D. 转换边界 4. 全球板块可划分为若干大板块和一些小板块。其中,大板块包括(abdfgh)。A. 美洲板块 B. 太平洋板块 C.阿拉伯板块 D. 非洲板块E. 那滋卡板块 F. 南极洲板块 G. 欧亚板块 H.澳洲-印度板块I.菲律宾板块,测试题(1),5. 大陆边缘分为(b)。其中( )是由离散型边界
38、形成的陆壳与洋壳之间的没有相对运动的大陆边缘;( )为大洋俯冲于大陆板块之下,两板块之间有显著相对运动形成的构造组合。 A.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活动大陆边缘 B.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活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6. 按照现今流行的认识,地球外壳的构造作用,主要取决于地球内部的动力作用。一般认为,地球内部的动力状态主要以“地幔对流”(mantle convection)和“地幔柱”(mantle plume)两种方式为主,它们可能同时存在、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转化而又有主有次,控制着地球外壳的构造变形。a A.对 B. 错 7. 根据海底扩张说,地幔存在巨大的对流
39、体,大洋中脊的轴是地幔物质上涌的通道。上涌物质冷凝并伴随涌出物质向外推开,造成洋底不断扩张;大陆之下地幔的上涌导致陆块裂解,形成裂谷,并向洋发展;海沟是地幔对流的下降区。洋底在中脊处产生,而在海沟处消亡。a A.对 B.错,测试题(2),8. 转换断层发育在被错开的洋脊之间,随着洋脊的持续扩张,断层两盘的位移是持续增加的。b A.对 B.错9. 板块构造学说的问世,曾经对各种传统的地学学说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现在研究证明,板块构造理论可完全应用于大洋和大陆地质的研究。a A.对 B.错10. 洋脊是绵延全球大洋海底的巨大山脉,在大西洋,它平分大西洋为东西对称的两部分,故又称为大西洋中脊;在太平
40、洋,它偏于东侧,称为太平洋洋隆或东隆;在印度洋,它在平面上呈倒“Y”字型,其西南支与大西洋中脊相联,东南支与东太平洋隆相接。大西洋中脊向北经过冰岛向北冰洋延续。a A.对 B.错,测试题(3),测试题(4),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种现象不能用魏格纳的大陆漂移理论来解释。(c) A大西洋两岸大致平行;B.澳大利亚独特的有袋类动物群表明了该大陆已被分隔很久了;C深海钻探发现的最老沉积物的时代是侏罗纪;D.欧洲和北美的侏罗纪岩石的古地磁测定表明磁北极有不同的位置。 2.下列哪种现象通常不会沿洋中脊出现。(a) A安山岩喷发;B.玄武岩喷发;C.浅源地震;D.高热流值。 3.下列哪种性质的变质作用出现在
41、发育有构造混杂岩的地带,该构造混杂岩标志着一板块俯冲于另一板块之下的前缘。(c) A.高温高压;B.高温低压;C低温高压;D低温低压。 4.在岩石圈板块的离散边界上是以哪种性质的断层作用为特征。(a) A正断层;B冲断层;C逆断层;D走滑断层。 5岩石圈断裂中常分布有( b )。 A超基性岩 B基性岩 C中性岩 D酸性岩,测试题(5),6海西旋回对应的时间间隔是(晚古生代C-P )。 A早古生代 B三叠纪 C晚古生代 D中生代 7两板块作相向运动,其中一板块插入到另一板块之下,这一构造带称为(c ) A:叠瓦状构造;B:板块分离边界;C:俯冲板块边界;D:逆冲断层。 8泛大陆形成以后,沿古地中
42、海分裂为北方的( )古陆和南方的( )古陆,并逐步分裂为若干陆块,四散漂移拼合,逐渐形成现今的各个大陆。a A. 劳亚 冈瓦纳 B冈瓦纳 劳亚 C泛大陆 联合古陆 9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的边界类型为(a )。 A 离散边界 B. 会聚边界 C. 碰撞造山边界 D. 转换边界 10蛇绿混杂堆积和沉积混杂堆积同时出现时,可指示板块俯冲带倾斜方向( )。 A由蛇绿混杂堆积向沉积混杂堆积方向倾斜;B由沉积混杂堆积向蛇绿混杂堆积方向倾斜。,第八章 中国大地构造区划,第一节 中国的地势特征 第二节 中国大地构造位置 第三节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2.中国大地构造格局,中国的构造旋回 阜平旋回(36002500)
43、阜平群与五台群之间的不整合。阜平旋迥是我国陆壳的一个重要的形成时期阜平旋迥也是我国最重要的铁矿成矿期,著名的鞍山式铁矿即产于这一构造阶段。 五台旋回(25002000)以山西五台山区五台群与滹沱群之间的不整合所代表的五台运动为其主褶皱幕。五台旋迥是形成我国大陆地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经过五台旋迥,中朝地台大部分地区实际上已经固结。五台旋迥也是我国鞍山式铁矿的又一个成矿时期。,中条旋回(吕梁旋回)(20001800)以晋南中条山地区中条群(相当于滹沱群) 与西阳河群之间的不整合所代表的中条运动为其主褶皱幕。(李四光:标准地点在吕梁山。1939)1976 武陵旋回(18001000)以湘西北武陵
44、山区冷家溪群与板溪群之间的不整合所代表的构造运动。,扬子旋迥(1000850):标准地点在云南东部。包括两次重要的造山运动,即晋宁运动和澄江运动。晋宁运动系指昆阳群与澄江砂岩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所代表的构造运动,同位素年龄为850百万年左右。澄江运动系指澄江砂岩与南沱冰碛层之间的不整合所代表的构造运动,同位素年龄为700百万年左右。经过晋宁运动扬子准地台大部固结,后经历澄江运动扬子准地台最终形成。所以,我们把这一构造旋迥称为扬子旋回。扬子旋回是元古代末的一个构造旋迥。 兴凯旋迥:震旦纪至中寒武世初,主褶皱幕发生在早、中寒武世之间以兴凯湖东南为典型地区。,加里东旋回:寒武纪一志留纪末。在我国,加里东
45、旋回最主要的构造运动发生在志留纪末,加里东旋迥另一次重要的构造运动发生在中奥陶世晚期与晚奥陶世之间。 华力西(海西)旋回:早泥盆世至二叠纪的构造旋回,是古亚洲构造域中最重要的构造旋迥。华力西旋迥划分为早、中、晚、末四期,分别以泥盆纪末、早石炭世末、晚石炭世末和二迭纪末的构造运动为其上限。(主幕发生于早、晚二迭世之间,经此运动,古亚洲构造域全部结束地槽型沉积。),阿尔卑斯旋回:分为三个亚旋迥;即印支亚旋迥、燕山亚旋回,喜马拉雅亚旋回。 印支亚旋迥:印支旋迥最主要的褶皱运动发生在晚三迭世早期。分三个重要的构造运动幕;即早、中、晚三叠世期间。印支运动是一次划时代的构造运动,而中国则是世界上印支运动发
46、育最好的地区,形成三江、松潘甘孜、秦岭等规模宏大的印支地槽褶皱系和华南后加里东地台上广泛的地台盖层褶皱带(桂湘赣粤褶皱带)。印支旋回是我国南方和青藏地区一个重要的成煤时期,形成许多著名的煤田。如云南的永仁煤田、一平浪煤田,江西的安源煤田和西藏的土门格拉煤田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产物。,燕山亚旋回:燕山旋回对我国中生代的大地构造发展和矿产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早燕山亚旋回 早侏罗世一中侏罗世早期。是我国华北重要成煤期之一 中燕山亚旋回 中侏罗世晚期一早白垩世早期 中燕山亚旋迥是中国东部滨太平洋构造域岩浆活动最剧烈的时期,规模巨大的大兴安岭和东南沿海火山岩带以及更为广泛的花岗岩岩基就形成于此时期。我
47、国东部许多著名的金属矿床,如赣南钨矿、德兴铜矿、下扬子的铁矿等,都是这一构造阶段的产物。晚期, 又是我国华北北部和东北地区重要的成煤时期之一,阜新、鸡西等重要煤田都是这一构造时期的产物。 晚燕山亚旋回 早白垩世晚期一晚白垩世早期 晚燕山亚旋迥是我国东部一个重要的成油、成盐时期。驰名中、外的大庆油田和江西盐矿均是这一构造阶段的产物。,喜马拉雅亚旋回:喜马拉雅亚旋回分为早、晚两期,划分出三次重要的构造运动。早喜马拉雅亚旋迥是从晚白垩世晚期一中新世中;晚喜马拉雅亚旋迥是自中新世以来到今。 早喜马拉雅亚旋迥有两次重要的构造运动,第一次运动为始新世末的构造运动,这是使特提斯海封闭,喜马拉雅地槽褶皱,印度
48、与亚洲大陆发生强烈碰撞的一次重要的构造运动。第二次运动是渐新世末至中新世的构造运动,在喜马拉雅地区表现为强烈的褶皱、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 晚喜马拉雅旋迥的主要褶皱幕发生在上新世至早更新世,即台湾运动。经过这次运动台湾地槽褶皱。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自上新世以来则强烈抬升。在中国东部及边缘海盆,这次运动后则表现为更大幅度和更大范围的沉降,并最终形成了中国东部的现今的陆海分布形势。,华北地台,包括秦岭之北的整个华北、东北南部、渤海、北黄海以及朝鲜北部。总体呈三角形。并以深断裂与相邻单元分界。 北以阿拉善北缘深断裂和内蒙地轴北缘深断裂与天山兴安地槽褶皱区为界,西南以龙首山深断裂,南以秦岭地轴北缘深断裂
49、和确山肥东深断裂与秦岭褶皱系分开,东以郯城庐江和嘉山响水深断裂与扬子准地台相邻。 中朝准地台是我国时代最老的地台,最初之陆核可能形成于3000百万年以前,2500百万年(阜平运动)时已有河准等较大之陆核形成。2000百万年(五台运动)时主体部分已基本固结,但地台之最终形成则在1800百万年(中条运动),(二)华北地台的基底岩系,华北地台的基底岩系是由太古界的各种结晶片岩、片麻岩,下元古界的各种结晶片岩和大理岩组成。它的上界同位素年龄约18亿年,目前发现最早下界的同位素年龄值为36亿年. 华北地台的基底主要由三套岩系构成,即太古界阜平群及其相当岩系;下元古界下部五台群及其相当岩系;下元古界上部滹
50、沱群及其相当岩系.,第一盖层:中、晚元古界(地形起伏大,活 动性较强.海槽盆地接受巨厚沉积,) 长城系、蓟县系、青白口系 长城系只出现在裂陷槽中,为一套碎屑岩 蓟县系、青白口系为海相碳酸盐岩夹碎屑 岩。震旦系基本缺失。,(三)华北地台的盖层岩系,第二盖层:寒武系中三叠统(地台稳定发展阶段) 寒武系中奥陶统主要为浅海相碳酸盐岩沉积,上奥陶统下石炭统缺失(因地台整体抬升),中石炭统中三叠统为一套从滨海沼泽相陆相煤系及红层的碎屑岩系(下二叠统至下中三叠统),第三盖层(上三叠统第四系)地台活化阶段(华北地台解体),以吕梁山为界,西:大型拗陷盆地稳定的湖、沼碎屑岩沉积。东:小型断陷盆地过渡型碎屑岩与岩浆
51、岩,(四)华北地台的构造特征,华北地台自早元古代末(约18亿年)经吕梁运动以后,形成了地台的统一基底,此后进入地台发展阶段。 地台构造分基底构造与盖层构造分述,1.华北地台的基底构造特征,华北地台基底由阜平群、五台群、滹沱群及其相当岩系构造。其间由三个角度不整合分隔,表明基底形成、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阜平运动、五台运动和吕梁运动。三次构造运动形成基底构造复杂。总体表现为花岗片麻岩穹窿和同斜紧闭的线形褶皱。,中晚元古代:表现为较强烈的差异升降运动。出现燕辽及豫西裂陷槽。 古生代:地台以整体升降运动为主。表现为大面积的隆起与拗陷。稳定发展阶段。 中生代:地台内部构造分异逐渐明显化。(吕梁山以东)
52、,印支、燕山运动使老断裂重新活动,新断裂大量产生,形成许多内陆构造盆地。褶皱变动普遍。大规模火山活动。 新生代:构造特征与中生代基本一致,具体表现有所不同,主要是发育断裂构造,形成新的构造盆地。,2.华北地台的盖层构造特征,构造总体特征:一般在长期相对下降的地区以褶皱为主,在长期相对隆起的地区以断裂为主,在沉降带地区褶皱、断层同等发育。地台内部不同次级构造单元构造特征不同。,(1)地盾(地轴)的盖层构造特征,地盾是地台上长期隆起的构造单元。内蒙地轴、鲁东地盾。基底岩系大片出露,只是在中生代断陷盆地内才发育有沉积盖层。 在断陷盆地内的盖层的构造形态以宽缓的褶皱为主,只是在盆地的边缘由于边界断层的
53、影响而形成紧闭倒转褶皱。,(2)台背斜的盖层构造特征,台背斜是地台上长期以相对隆起为主的构造单元。各时代沉积盖层厚度都较小,且发育不全。 华北地台有辽东、鲁西、山西台背斜。它们构造形态均呈复背斜。但内部构造各具特色。 山西台背斜盖层构造简单。鲁西台背斜构造较复杂,主要由燕山运动形成。辽东台背斜的盖层构造由两次构造运动形成。海西运动使古生界地层褶皱,燕山运动形成褶皱和断层。,(3)台向斜的盖层构造特征,台向斜是地台上长期以相对下降为主的构造单元。各时代沉积盖层厚度都较大,且发育全。 在构造形态上表现为极其平缓开阔的大向斜。内部地层近水平,只在边缘地区发育有不连续的穹窿构造与短轴背斜。,(4)台褶
54、带的盖层构造特征,台褶带是地台内部强烈下降的地区。有巨厚沉积,后期构造变动强烈。盖层褶皱断层均发育。 在台褶带内部,隆起区以断层为主。而拗陷区构造复杂,常形成紧闭褶皱。空间组合呈隔档式。,(五)华北地台的岩浆活动,华北地台的岩浆活动与构造运动、构造发展阶段有着密切的关系。 基底发展阶段:岩浆活动剧烈、频繁、种类也多。 中晚元古代和古生代阶段:构造稳定,故岩浆活动微弱。种类少。 中、新生代阶段;岩浆活动强烈。,(六)华北地台的成矿特征,华北地台基底形成经历了三次重要的构造运动和两次重要的岩浆活动。因此在基底中发育有与地槽有关的各种矿产。 在沉积盖层发育过程中,既有与各时代沉积地层伴生的沉积矿产,
55、又有与燕山、喜山期岩浆活动相伴生的内生矿产。故华北地台矿产丰富多样。,(七)华北地台构造发展特征总结,华北地台深大断裂发育,构成地台与周围地台、地槽及地台内部各构造单元的分界。 地台发展不均一。形成地盾(地轴)、台背斜、台向斜、台褶带四种次级构造单元。 地台基底广泛出露,由太古代、早元古代几个构造旋回形成。 地台全部结束海侵较早,自中奥陶整体上升以后就没有完全广泛的海侵。二叠纪开始全部成为陆地。 中生代以来,地台表现为明显的东西差异。产生了一系列的内陆盆地。地壳震荡幅度大,差异也大。 地台遭受强烈的褶皱与断裂变动,主要由燕山运动造成。,扬子地台,扬子地台包括从云南东部到江苏,几乎整个长江流域和
56、南黄海.北以城口房县深断裂及襄樊广济深断裂与秦岭地槽褶皱系为界.西以龙门山断裂与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相邻。西南以金沙江红河深断裂与三江地槽褶皱系为界。东南以南盘江深断裂、溆浦四堡深断裂、江山绍兴深断裂与华南地槽褶皱系为界。总体呈和长条形。,1.康滇地轴 2.江南台背斜 3.四川台向斜 4.黔中南台向斜 5.龙门山台褶带 6.南大巴山台褶带 7.滇东台褶带 8.鄂黔台褶带 9.浙西台褶带 10.下扬子台褶带,(一)扬子地台的内部单元,康滇地轴 江南台背斜 四川台向斜 黔中南台向斜 龙门山台褶带 南大巴山台褶带 滇东台褶带 鄂黔台褶带 浙西台褶带 下扬子台褶带,(二)扬子地台的基底岩系,太古、下元古
57、界:地球物理勘探推测川中、江汉、南黄海下存在古陆核。 中元古界:由昆阳群、冷家溪群及相当岩系构成。浅变质火山沉积岩系(北带)和浅变质沉积岩系(南带)。 中元古末,四堡运动(10亿年),形成褶皱基底雏形。 上元古界:由板溪群及相当岩系构成。为一套浅变质的板岩、砂砾岩为主的岩系。 扬子地台由晋宁运动(约8亿年)形成统一基底。 震旦纪开始进入地台发展阶段。,稳定发展阶段:震旦纪中三叠世。 活化阶段:晚三叠世新生代,(三)扬子地台的盖层岩系,地台稳定发展阶段盖层岩系,盖层发育好。 早期(震旦三叠)海相沉积盖层。 晚期(晚三叠世及以后)陆相沉积盖层。 新生代时期:地壳强烈上升,大部分地方遭剥蚀。,第一盖
58、层 震旦纪岩系特征,早期:莲沱组为河流到滨海相砾岩、砂岩,南沱组为冰碛岩 晚期(陡山沱组、灯影组)差异升降变弱,地势平坦。广泛浅海碳酸盐岩为主的沉积岩系。 沉积类型、沉积厚度与二级构造单元隆起、拗陷相配套。,早古生代岩系特征,地台大部分地区为典型地台型沉积。下寒武中寒武至中奥陶上奥陶至志留系由泥、钙质沉积为主浅海碳酸盐岩沉积浅海碎屑岩沉积为主和一个完整的沉积旋回。 地台东南部处于与华南地槽过渡带,为一套较深水环境下的厚度较大的炭质页岩、硅质岩为主的岩系。中上志留统为陆相泥砂质沉积。说明活动性较强。,晚古生代早、中三叠世岩系特征,志留纪末的广西运动地壳上升,形成S与D平行不整合。 中东部:泥盆、
59、下石炭中、上石炭、下二叠上二叠统:由陆相、滨、浅海碎屑岩浅海碳酸盐岩为主海陆交互含煤岩系。早、中三叠又是一个海侵旋回。 西部:活动性强,康滇地轴边缘大量玄武岩质喷发,形成著名的峨眉玄武岩。,晚三叠世第四纪岩系特征,地台活化阶段 晚三叠统:以川黔桂高地为界,西部:开阔大型盆地浅海碳酸盐岩、碎屑岩及后期的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东部海湾型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T末地台升起。 从侏罗纪开始,均为陆相沉积(除长江中、下游几次短暂海侵)侏罗、白垩纪西部大型盆地煤系、红色碎屑岩沉积。东部小型盆地含煤岩系、河湖碎屑岩沉积。(晚侏罗到早白垩)形成多个断陷盆地;大规模中、酸性火山岩。晚白垩世到第三纪,江汉、苏北盆地河湖相有机岩和膏岩沉积(早期盆地边缘喷发有玄武岩)。晚第三纪到第四纪,两盆地更广泛披盖沉积。,(四)扬子地台的构造特征,由于晋宁运动,扬子地台区结束了地槽发展阶段,形成了统一的褶皱基底。 在盖层发展阶段:早期海相沉积时期,地壳发生多次振荡,使得地台内不同的部位海侵的时间、海侵范围不同。晚期陆相沉积。燕山、喜山运动使地台盖层发生褶皱和断裂 。,1.基底构造的基本特征,扬子地台的基底形成于晚元古代青白口纪末(约8亿年) 基底发展阶段经历两次大的构造运动:四堡运动(10亿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考物理总复习专题四曲线运动万有引力与航天第4讲万有引力与航天练习含答案
- 建筑工地用水泥采购
- 医药产品采购合同示例
- 作文主题05 多彩信件-四年级语文作文主题训练
-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六章 金属 6.1 金属的物理性质教案 (新版)粤教版
- 2024秋七年级英语上册 Unit 7 Days and Months Lesson 42 Happy Holodays教案 (新版)冀教版
- 2024秋九年级化学上册 4.1 爱护水资源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 2024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教案 岳麓版必修1
- 2023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难忘小学生活-阅读交流与指导配套教案 新人教版
- 2023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6 陶罐和铁罐配套教案 新人教版
- 工程委外维保流程ppt课件
- 甘肃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实施细则
- 关于自然数平方和公式的十种证明方法
- 中建股份公司合同管理手册
- 超高层建筑电气设计要点分析
- 精神堡垒报价单
- 德国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资料
- 全公安机关易制爆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要点暨检查记录表
- 644523009毕业设计(论文)小型反应釜控制系统的仿真设计
- 县教育局道路交通安全情况汇报
- 四年级上学期道德与法治期末质量分析【六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