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传播的模式_第1页
第三章传播的模式_第2页
第三章传播的模式_第3页
第三章传播的模式_第4页
第三章传播的模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章传播的模式(2课时),第一节基本模式,一、线性传播模式 1.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 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1948年,他在题为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即“5W模式”。 Who(谁) Says what(说了什么) 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 To whom(向谁说) 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拉斯韦尔的5W模式(丹尼斯.麦奎尔根据拉斯韦尔的文章绘制),谁 传播者,说什么 讯息,通过什么渠道 媒介,对谁说 受传者,有什么效果 效果,评注:5w模式第一次将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5个环

2、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但它局限于单向直线模式,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2.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由美国的两位信息学者香农和韦弗在1949年发表的传播的数学理论一文中提出。,香农韦弗数学模式,信源,发射器,接收器,信宿,噪源,讯息,接收到的信号,信号,讯息,评注:直线模式的缺陷 1.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一方只能是传播者,另一方只能是受传者,不能发生角色的转换; 2.缺少反馈的要素或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的互动性质。,二、控制论的传播模式(循环和互动模式) 3.奥斯古德与施拉姆“循环模式” 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

3、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以奥斯古德的观点为基础提出。 特点:强调了传播的互动性 缺陷: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 不适用于大众传播过程。,3.奥斯古德与施拉姆“循环模式”,4.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施拉姆在同一篇文章中提出。该模式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揭示了传播过程相互连接性和交织性,初具系统模式的特点。,4.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4.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5.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在香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克服了前者单项直线的缺点,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具有了互动的特点,并拓展了噪音的概念,认为噪音对讯息及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 缺

4、陷:没有超出从过程本身或过程内部来说明过程的范畴。,5.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三、系统论的传播模式(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 6.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1959年,赖利夫妇(美国)在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一文中提出。,6.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6.赖利夫妇模式,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1)从事传播的双方都可以看做是一个个体系统,各有自己的内在活动,形成人内传播; (2)个体与其他个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 (3)个体系统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相互联系,形成群体传播; (4)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相互作用的关

5、系。,7.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德国学者马莱兹克1963年在大众传播心理学一书中提出。该模式将大众传播看作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场”,这个系统中的每个主要环节都是这些因素或影响力的集结点。,7.马莱兹克关于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7.马莱茨克模式,马莱兹克关于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虽然列举了各种各样的影响因素,但是并没有对这些因素的作用强度或影响力的大小差异进行分析。有待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第二节其他模式,一、大众传播对微观个体的影响之模式 8.两级传播模式,二、大众传播对宏观社会的影响之模式 9.议程设置模式,X1 X2 X3 X4 X5,X1 X2 X3 X4 X

6、5,三、以受众为中心的模式 10.使用与满足理论模式,具有社会和心理根源的,需求,它们引起,对大众媒介或其他信源的期望,导致,媒介披露的不同形式,四、大众媒介的内部体系和行为的模式 11.美国大众媒介体系模式,美国社会的外部环境和文化条件,消费者中趣味不同的受众,投票等政治程序,保护,提供商品、服务、广告等,市场调查,消费,12.怀特的守门人模式,五、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即:基于对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的宏观过程研究。起源于日本,是在对美国的主流传播学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1.日本学者的传播总过程研究 把传播看做是一个与社会交往形态密切相关的重要范畴,在对人类社会传播的总的历史发展过程进

7、行分析的同时,把现代社会中的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过程与宏观的社会结构结合起来进行考察。,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 根据“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研究的理论框架,田中义久在1970年提出了“大众传播过程图式”。 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概念出发,把人类的交往分为了三种类型: 一是与人的体能(生物学、物理学意义上的能量,包括作为人的体能之延伸的热能和电能)有关的“能量交往”; 二是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相联系的“物质交往”; 三是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的精神交往,即“符号(信息)交往”。,其中,符号(信息)交往过程也就是传播过程,它是建立在前两者交往的基础之上的,与社会的生产力、科

8、学技术、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保持着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另一方面,作为特定传播过程的双方,如果属于人际传播,那么他们都作为有独立人格的思想主体从事着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活动,传播则是他们从事精神交往的纽带;如果属于大众传播,那么传播者便是作为组织的媒介企业,而受传者便是具有一定自我能动性的个人。传播的双方都有着一定的日常社会条件或环境的背景,而每一方传播活动都受到条件和环境的制约。,田中义久的这个图式提出了传播学研究中的许多重大理论课题,尽管它还不完备,但可以说它是第一个基于唯物史观的系统模式。,2.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 (1)信息传播属于与人类的精神生产相对应的精神交往活动的范畴; (2)考察信息传播就必须考察社会的精神生产; (3)精神生产必然也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运动; (4)考察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关系必须与宏观的社会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否则难以揭示其实质。,复习思考题: 1.传播过程有哪些基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