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先秦教育思想.ppt_第1页
第一章 先秦教育思想.ppt_第2页
第一章 先秦教育思想.ppt_第3页
第一章 先秦教育思想.ppt_第4页
第一章 先秦教育思想.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 先秦教育思想,第一节 孔子 第二节 墨子 第三节 孟子、荀子 第四节 学记,第一节 孔子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及教育实践活动 生于贵族家庭,二十几岁时,当过委吏、乘田小官。大约三十岁,招生办学,编纂诗书礼乐易春秋。弟子三千余人,成名者72贤。50岁任中都宰,后弃职周游列国。68岁返鲁,尊为国老。,教育实践: 1.开创了大规模私学教育的先河 2.提倡“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 3.贯彻“学而优则仕”的培养目标 4.创新“六艺”教育,二、论教育的作用 “庶、富、教” 1.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庶、富、教” 2.教化民众是教育最直接为政治服务的表现-“道之以政,齐之

2、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性相近,习相远” 1.“性相近,习相远”的内涵 2.意义:人人都可以受教育,人人都必须受教育 3.人性论中的矛盾:“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三、论教育对象和办学方针-“有教无类” 1.“有教无类”的内涵: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2.针对奴隶主贵族的等级教育而提出 3.意义:打破贫富、贵贱和种族的界限;打破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满足了平民入学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四、论教育的目的-培养“君子”,“学而优则仕” 1.内涵:将学习

3、和做官联系起来 2.依据:“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则吾从先进”“学也,禄在其中矣”(论语先进) 3.意义:把学优和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证仕优,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反映了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对后世的读书做官制度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五、论教育内容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后三项为道德伦理教育, “文”则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 诗,即诗经。 “可以兴,可以群,可以观,可以怨” 书,即尚书。古代历史文献,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礼,即仪礼。“为国以礼”“不学礼无以立” 乐,是“诗”的曲调,“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易,即周

4、易。卜筮之书 春秋,鲁国的编年史,六、教学思想 启发诱导 启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含义:教学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学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不曰如之何,如之何 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 举一反三 诱导:循循善诱、由博返约、叩其两端,学思并重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思:“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 后人在此基础上的发展,好学乐学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知

5、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因材施教 观察了解学生(“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听其言而观其行”) 根据学生智力水平高低进行不同的教育(“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补偏救弊 顺应学生的各种爱好,发展其特殊才能,七、论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 立志乐道:“人无志不立”“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自省自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克己复礼为仁” 身体力行:“力行近乎仁”,知行统一,言行一致 改过迁善:“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过而不改,是为过也”“过则勿惮改”,八、关于教师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学之不厌,诲人

6、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热爱学生,忠于教职 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第二节 墨子的教育思想,一、生平与教育活动 墨家在春秋时期曾显赫一时,与儒家并称“显学”,汉代独尊儒术,墨家竟成绝学。 小生产者的代表,一、教育作用 把教育看做实现“兼爱”社会的手段 强调环境作用(“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使天下人“知义”从而实现社会完善(“天下匹夫徒步之士少知义,而教天下以义者功亦多”) 二、教育目的 培养“兼士” 兼士的标准:“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即道德、思维论辩和知识技能的要求 墨家的“兼士”与儒家的“君子”有很大不同,

7、反映了小生产者的平等理想,三、教育内容 科学和技术教育 数学、力学、光学、实用技术等 文史知识教育 思维能力培养 三表法-衡量人的观点是否正确的标准,即:第一表“有本之者”,历史的经验和知识;第二表“有原之者”,依据民众经历以广见闻;第三表“有用之者”,须在社会实践中检验其正确与否 强调必须掌握思维和论辩的法则,注重培养学生的论辩才能 道德教育,四、教育原则 言行一致 “言必信,行必果” 动机和效果统一 “合其志功而观焉” 学必量力 两方面含义:量力而学;量力而教,第三节 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自学,第四节 学记,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的文章,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有

8、人认为它是“教育学的雏形”。一般认为作者是思孟学派的乐正克。 学记全文1200多字,内容十分丰富 教育作用-“化民成俗”,“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教育制度 学制:“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视导考核制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学校规则(示敬道、官其始、孙其业、收其威、游其志、存其心、学不躐等),教育教学原则 教学相长:“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兌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正业居学,藏息相辅:“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禁于未发,及时施教:“禁于未发之谓预,当其可之谓时” 循序渐进,学不躐等: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相观而善:“相观而善之谓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循循善诱,启发教学:“君子之教,喻也。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导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因人施教,长善救失:“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