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科学本质优化实验教学_第1页
按照科学本质优化实验教学_第2页
按照科学本质优化实验教学_第3页
按照科学本质优化实验教学_第4页
按照科学本质优化实验教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按照科学本质,优化实验教学,(德清 2015.02.07),浙江省义乌中学 吴加澍,优化实验教学的,思路与视角,两条思路,两个视角,按照学习规律,优化实验教学,按照科学本质,优化实验教学,改善实验设备,优化实验教学,改进实验方案,优化实验教学,树立正确的科学本质观,科学究竟是什么,*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科学是一种思维方式,(求真、严谨、民主、平等),*科学是一种价值取向,(组织形式、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关于自然、社会与思维的知识体系),(客观观察、可重复、可证伪),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是认识科学的核心!,(英) A. F. 查尔默斯,张红霞著,树立正确的科学本质观,科

2、学本质是什么,亚里士多德的结论: 物体下落的快慢由它们的重量决定。,伽利略的质疑:,*比萨斜塔,*落体佯谬,从一个古老的话题说起:轻、重物体谁下落的快?,树立正确的科学本质观,科学本质是什么,亚里士多德的结论: 物体下落的快慢由它们的重量决定。,伽利略的质疑:,*比萨斜塔,*落体佯谬,*斜面实验,从一个古老的话题说起:轻、重物体谁下落的快?,树立正确的科学本质观,科学本质是什么,亚里士多德的结论: 物体下落的快慢由它们的重量决定。,伽利略的质疑:,*比萨斜塔,*落体佯谬,*斜面实验,教室里的实验,*纸片和碟片谁下落的快?,*钱毛管实验,月球上的实验,从一个古老的话题说起:轻、重物体谁下落的快?

3、,树立正确的科学本质观,科学本质是什么,亚里士多德的结论: 物体下落的快慢由它们的重量决定。,伽利略的质疑:,*比萨斜塔,*落体佯谬,*斜面实验,教室里的实验,*纸片和碟片谁下落的快?,*钱毛管实验,月球上的实验,现代版“比萨斜塔”实验,从一个古老的话题说起:轻、重物体谁下落的快?,朱棣文,树立正确的科学本质观,科学本质是什么,亚里士多德的结论: 物体下落的快慢由它们的重量决定。,伽利略的质疑:,*比萨斜塔,*落体佯谬,*斜面实验,教室里的实验,*纸片和碟片谁下落的快?,*钱毛管实验,月球上的实验,现代版“比萨斜塔”实验,探索还在进行,从一个古老的话题说起:轻、重物体谁下落的快?,树立正确的科

4、学本质观,科学本质是什么,亚里士多德的结论: 物体下落的快慢由它们的重量决定。,伽利略的质疑:,*比萨斜塔,*落体佯谬,*斜面实验,教室里的实验,*纸片和碟片谁下落的快?,*钱毛管实验,月球上的实验,现代版“比萨斜塔”实验,探索还在进行,从一个古老的话题说起:轻、重物体谁下落的快?,科学是讲求实证的,科学是符合逻辑的,科学是有待发展的,树立正确的科学本质观,科学事业的本质 科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 科学分成专门领域并在不同情况下进行研究, 科学必须考虑伦理的原则, 科学家既作为专家又作为公民参与公众事务。,对于科学本质,人们常从“科学知识”、“科学探究”以及“科学事业”三个维度进行阐述 引自

5、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科学知识的本质 世界是可认识的, 科学知识是可变的, 科学并不能解决所 有问题;,科学探究的本质 科学讲究证据, 科学是逻辑和想象的结合体, 科学具有解释和预测的功能, 科学试图确定和避免偏见, 科学反对权威;,科学本质是什么,树立正确的科学本质观,科学本质是什么,【问题1】地球是圆的还是方的? 所有的学生都给出了正确答案: 圆的。,日、韩的中学生回答:“很多生活现象可以证明地球是圆的。如”而大多数中国学生却回答:“老师告诉我的”、“书上说的”、“电视上演的”等等。,对此,中国学生的回答更是让人吃惊: “不知道”、“考试用”、“没有用”,【问题2】你怎么知道地球是圆的而不

6、是方的?,【问题3】你认为知道地球是圆的有何意义?,中科院曾对中、日、韩三国的中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调查,其中的地理题包含三个小问题:,科学源于好奇,科学贵在探究,科学追求真实,科学倚重思维,科学有待发展,世界各国科学教育界普遍认为 理解科学本质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 实验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本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为此,我们必须遵循科学形成与发展的规律,按照科学的本质来开展实验教学。,体现科学本质的物理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实验证据意识,拓展实验的探索性,观察思维协同递进,融合物理学史教学,树立正确的科学本质观,科学素养的核心,丁肇中:“好奇心是科学研究的原动力。” (上海交通大学

7、的讲演),他认为:好奇心是成功的关键,兴趣是产生好奇心的前提。,实践表明,物理实验是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最有效的手段。,例如 展现新奇现象,吸引学生喜爱物理; 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巧做物理实验,引导学生学好物理; ,展现新奇现象,吸引学生喜爱物理,【例1】超重与失重现象,*教法1,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教师演示:磁铁从静止开始突然向下(或突然向上)运动 学生分别观察并解释所见现象。,*教法2,教师提问:当磁铁从静止开始突然向下(或向上)运动时,会发生怎样的现象? 学生先作预测,而后演示实验,再观察并解释所见现象。,*两种演示策略:,实验观察解释,预测实验解释,前者只是

8、客观地呈现了物理现象,后者则更有助于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2】“光的全反射”课题引入,*教法1,*教法2 ,演示实验:逐渐增大入射角,教师指出:这就是光的全反射现象。,学生思考:一束光线从玻璃(n=3)射入空气,已知入射角为60,问:折射角是多少?,解1:由 sin60/sin =3 得 =30 解2:由 sin/sin60 = 3 得 sin =1.5,实验观察:光从玻璃以60射入空气,没有折射光线!,提出课题:,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巧做物理实验,引导学生学好物理,* 实验“三做”,真做、多做、巧做,*“巧做”要求 ,选材低成本;,设计高智慧;,教学深探究。,【

9、例1】内能变化与做功的关系,*学生实验:,双手将一根橡皮筋迅速拉伸,同时将它紧贴在自己的额头上,感觉有点热;,*课本实验:,再让橡皮筋迅速缩短,并让它与自己的额头接触,感觉有点凉。,“演示实验使用的材料越简单,学生越熟悉,就越想彻底地获得所验证的结果,实验的教育价值往往与仪器复杂程度成反比。” 麦克斯韦,巧做物理实验,引导学生学好物理,* 实验“三做”,真做、多做、巧做,*“巧做”要求 ,选材低成本;,设计高智慧;,教学深探究。,【例2】弹簧的弹性限度,*某老师的“破坏性实验”,*另一种演示方法(铁丝弹簧),科学追求真实:增强实验证据意识,真做实验,【例】电荷间相互作用 库仑定律,多媒体技术能

10、够以假乱真,但是不应该以假代真; 过去黑板上做实验不对,现在屏幕上做实验同样不对。,真实性,真做实验,真实性,德国物理教师做弹性碰撞实验:,学习间接经验,应尽可能从直接经验入手,逐步走向抽象,防止从概念到概念的“言语主义”。,戴尔的“经验之塔”,教学媒体的选用次序:,实验观察,真做实验,真实性,真做实验,真实性,【讨论】怎样提高静电实验的成功率?,静电特点:量少压高,实验关键:增加绝缘,最容易漏电的部位在哪里?,金属壳与指针之间?,金属壳与塑料塞之间!,*例如:静电计(验电器),真做实验,【例】电荷间相互作用 库仑定律,真实性,尼龙丝,真做实验,真实性,做真实验,科学性,【例】白光的色散与复合

11、,真做实验,真实性,做真实验,科学性,还有更多的“假实验”,*“感应圈+阴极射线管”演示磁现象的电本质,*“感应圈+平行板电容器”演示变化电场产生磁场,*“音叉转动”演示 声波的干涉,*“金属盒+手机”演示静电屏蔽,启示:科学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实验基础知识。,* ,科学贵在探究:拓展实验的探索性,【例1】“静电感应”的教学,(2)按照科学的本质开展实验教学。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种探究的情景,充分运用实验变式,引导他们通过不同的角度,去认识科学世界的真实面貌。,问题,改进,(1)现象不够明显;,(2)单一化的操作,一步到位的教学,不利于学生对物理现象及本质的理解,也难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1)采用

12、自制教具(“哇哈哈”枕形导体);,“哇哈哈”枕形导体,【例1】“静电感应”的教学,1.移近带电棒,箔片为何会张 开?导体两端各带何种电?,2.移走带电棒,箔片为何又重 新闭合?,3.不通过接触的方法,能使导 体始终带上电吗?,4.不采用分割的方法,能使导 体始终带上电吗?,5.如果手碰触的是导体另一端, 它的带电情况会变化吗?,科学贵在探究:拓展实验的探索性,【例2】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科学贵在探究:拓展实验的探索性,(1)悬挂法: T=mg,(2)落体法: h=1/2gt2,(3)斜面法: S=1/2gsint2,实验要求,(发散),(收敛),实验须“三问”,*这个实验应该怎样做?,*这个实

13、验为什么这样做?,*这个实验还可以怎样做?,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尽然,科学依重思维:观察思维协同并进,科学教学,同样离不开实验观察和理性思维 这两只脚。,“科学是在用理论和实验这两只脚前进的。有时是这只脚先迈出一步,有时是另一只脚先迈出一步,但是前进要靠两只脚”,著名物理学家密立根:,以情景 引问题,以问题 导探究,以探究 促真知,以探究为主线,以思维为中心;,以实验为基础;,科学教学基本策略:,科学教学基本过程:,【例1】“共振现象”的教学,教法1:,教法2:,播放视频,播放视频,问题情境并不会自动形成有价值的问题。有效问题不等于“现象+问号”,而是产生于“现象+质疑”。,【例2】电流

14、表改装,教材:当作例题来做,“电流表G的内阻Rg=30,满偏电流Ig=1mA。现要把它改装成量程为0.6A的 安培表,需要并联多大的电阻?”,改进:创设实验情境,科学有待发展:融合物理学史教学,从科学史的发展可以看出,学生有很多现行概念与科学史是平行的。在实验教学中融合科学史的情境,学生籍此体验科学家思考、探究、解决问题的历程,这是提升学生对科学本质理解的最有效方式之一。,【例】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现象观察,学生已经学过自由落体运动及其相关知识,为什么新课程教材仍将它单列为一节?,*伽利略的科学方法,*亚里士多德的方法,教材的意图是:通过介绍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科学方法以及巧妙的实验构想,让学生体验科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实验验证,通过实验重现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