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杜甫的入仕情怀_第1页
浅析杜甫的入仕情怀_第2页
浅析杜甫的入仕情怀_第3页
浅析杜甫的入仕情怀_第4页
浅析杜甫的入仕情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编号 2015010329研究类型理论研究 分类号 I206.2湖北师范学院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论文题目浅析杜甫的入仕情怀作者姓名指导老师XXX 教授所在院系中文系专业名称完成时间2015年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诚信承诺书中文题目: 浅析杜甫的入仕情怀外文题目: The reasons why Du Fu Officer学生姓名学 号院系专业班 级1103学 生 承 诺我承诺在毕业论文(设计)活动中遵守学校有关规定,恪守学术规范,本人毕业论文(设计)内容除特别注明和引用外,均为本人观点,不存在剽窃、抄袭他人学术成果,伪造、篡改实验数据的情况。如有违规行为,我愿承担一切责任,接受学校的处理

2、。 学生(签名):年 月 日指导教师承诺我承诺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活动中遵守学校有关规定,恪守学术规范,经过本人核查,该生毕业论文(设计)内容除特别注明和引用外,均为该生本人观点,不存在剽窃、抄袭他人学术成果,伪造、篡改实验数据的现象。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浅析杜甫的入仕情怀 (指导教师,XXX 教授) (湖北师范学院文理学院 中国 黄石 435002)摘 要: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有的人、有的事如昙花一现,很快的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的人、有的事却不可磨灭,经得起历史的洗礼。杜甫就是后面的一类人,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留下的作品被称为“诗史”,对他和他的作品进行的研究一直未曾停

3、止。本文主要是从杜甫的人生轨迹和他的作品反映出的内容出发,研究杜甫的入仕情怀。关键词:杜甫;奉儒守官;儒家思想;入仕途径;济世救民中图分类号:I206.2The Reasons Why Du Fu Officer(Tutor:XXX)(CollegeofArts& Science of Hubei Normal University,Huangshi ,Hubei,435002)Abstract:The wheel of history rolls on, some people, some things, such as a flash in the pan, and soon disapp

4、eared in the long river of history; Some people, some things, but indelible, can withstand the baptism of history. Du fu is behind the kind of person, he is a great poet, he left work called poetic history, the study of him and his works have been never to stop.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du fus life

5、trajectory and his works reflects the content of research on du fu earners.Keywords:Du Fu;Shou Feng Ru Officer;The Confucian thought;In his way; Salvation目 录前言1一、家庭传统“奉儒守官”1二、儒家思想“学而优则仕”、“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3(一)、“学而优则仕”3(二)、“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3三、入仕途径科举、举荐、征辟、入幕4(一)、科举制度最便捷的途径5(二)、干谒以求得到举荐和征辟6(三)、入幕7四、济世救民的情怀8五

6、、结束语10参考文献:11文献综述:研究杜甫的论著数不胜数,特别是学术论文方面的研究更是不计其数。郭沫若晚年写过一本书李白与杜甫杜甫的功名欲望,有人说这是郭沫若一生创作中最失败的书,据说此书的创作,他有“巴结”情结。因为毛泽东说过喜欢李白不喜欢杜甫,于是郭沫若就写了这本书,并在书中表扬了李白而贬斥了杜甫。在这部作品中,有很多历史资料证明,杜甫有强烈的功名欲望。因此我产生了想证明杜甫其实是一个动机单纯,不是为追求功名而渴望做官的人。随后我接触到的一本书是莫砺锋先生写的杜甫评传,作者所著的这本书有三个特点:首先,它把杜甫当作伟大的诗人,详细论述其诗歌创作成就及其创作发展过程;其次,它把杜甫当作伟大

7、的思想家,对其人生哲学、政治思想和文学思想进行了探讨;再次,作为评传,它试图把杜甫置身于时代和社会的广阔背景中予以审视,从而对杜甫的地位、影响及意义作了较深刻的阐述。在此书的第一章中,有这样一句话:“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矣。亡祖故尚书膳部员外郎先臣审言修文于中宗之朝,高视于藏书之府,故天下学士,到于今而师之。” 进雕附表,全唐文中华书局.里面提到“奉儒守官”四字,随后他在一次题写祭文中写到:“小子筑室首阳之下,不敢忘本,不敢违仁。” 莫砺锋著.杜甫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第11页.由此可以理解到杜甫执着于做官,是由于家庭原因,家族的衰败,使他肩上担负起重任,重振家门就成为

8、他终身的奋斗目标。而在陈贻焮先生所写的杜甫评传中也提到了“奉儒守官”,这与莫砺锋先生所提的观点相同,因此我把“奉儒守官”作为杜甫执着求官的第一原因。在我所借阅的另一本书,葛晓音女士所写的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中, 本书是以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作为主题,主要是想从文化的某些角度切入,为盛唐诗的繁荣找出若干被忽略的原因。其中山水田园、时代思潮、学术背景、社会人事关系、文人生活方式、诗歌表现艺术等,是作者一向关注较多的方面。著作中的第十四章论初盛唐文人的干谒方式则成为我创作论文的一个观点,文人作干谒诗求官,在唐代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不做科举之事,便行干谒之风。如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在行路难其二中则写到

9、:“有才不肯学干谒、何用年年空读书”。非常切实际的表现了当时干谒成风的社会风气。现在回看历史,会发现唐朝在封建时期是一个相对开放的朝代,因此唐朝入仕途径也是相对宽广的,干谒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方式。根据史料记载,杜甫曾经两次参加科举,因为某些原因都落榜了,杜甫于是尝试过其他途径,希望能够进入仕途。杜甫则通过干谒行为取得了一定的收效。我因此得到第二个论点,唐代入仕途径的多样性是杜甫执着求官的第二原因。除了借阅专著以外,我还参考了一些学术论文。徐建芳所写的杜甫仕宦心态之研究则是分析杜甫为何做官的一篇论文,但此篇论文有它的局限性,就是认为杜甫入仕的原因是:光宗耀祖、重振家声。通过不断了翻阅资料,我认为

10、这只是杜甫执着求官的一个内因。原因不仅仅是这些,杜甫的思想是具有复杂性的。另外的一篇重要论文是姚伟钧的儒家“入世”精神的形成及其现代意义,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这也是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儒家的积极入世思想,是从修身开始,中经齐家,终于治国、平天下。这种“入世”精神在封建社会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杜甫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成员,自然不能没有,这也成为他一生求官的动力,这就成为杜甫求官的第三个原因。另外,通过杜甫的作品,我得出第四个论点,即杜甫本身的性格。杜甫的“三吏三别”成为他的内

11、心的真实写照。杜甫因为心忧天下苍生,企图通过做官,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杜甫的一生都在为求官奔走,有着非常执着的入仕情怀。可他的动机是非常伟大的,他留下的作品就是对他的人格的有力见证。浅析杜甫的入仕情怀(指导老师,XXX教授)(湖北师范学院文理学院 中国 黄石 435002)前言杜甫生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卒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他看到了“开元盛世”时期的繁荣,也经历了“安史之乱”时期的苦难。他生活在唐朝气运转折的一个中间时期,因此可以说杜甫的人生命运与唐朝的国家命运在很大程度上有一定的关联性,当时的政局左右着他的命运。杜甫的大半生都在为求官奔走,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支持着他呢?通过了

12、解,我认为杜甫积极求官的原因有四点:一是,杜甫的家族从其父亲开始衰败,作为一个传统的仕宦大族,他理应担负起重整家门的重任,即他自己所言的“奉儒守官”;二是,儒家思想中处处体现的积极入仕思想的影响,文人积极入仕的原因大都是如此;三是,唐朝入仕途径的多样性,给文人提供了很多的机会,出了科举考试,还有征辟、举荐、入幕等等,这些途径给那些科举屡次不中的文人提供了希望;四是,杜甫本身是一个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动乱的政治时局下,百姓的悲惨遭遇深深刺激了他善良的心灵,他认为做官可以辅佐君王,平定乱世。下面将具体的分析这些原因。一、家庭传统“奉儒守官”在封建社会中,尊敬祖先是当时必须遵守的一条伦理道

13、德准则,特别是士大夫这一类人更是格外的遵守。杜甫是出生于一个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官僚家庭,祖上十四辈世代为官,因此他自然也不例外,而且他对他自己的家世是十分引以为自豪的。在他的祖先中,有很多人都做了官,而且官职还不小,他最喜欢夸耀的是杜预和杜审言 莫砺锋.杜甫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杜预,晋镇安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封当阳县侯。杜审言,武后圣历中任膳部员外郎,中宗神龙间任修文馆直学士。俩人。但到他的父亲杜闲时,虽说他的父亲官至奉天县令,但家境已经衰落了。因此杜甫的心里是非常不平衡的,在他长大成人后,他心里是时时不忘光耀门楣的。特别是旅居长安十数年,不惜向任何一个权贵求得引荐

14、重用,以求营谋官职,证明了这一点。他曾说:“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矣。亡祖故尚书膳部员外郎先臣审言修文于中宗之朝,高视于藏书之府,故天下学士,到于今而师之。” 进雕附表,全唐文中华书局.可见,祖先的丰功伟绩是刺激了杜甫了的,更何况他本身是一个饱读诗书、学富五车的才子,考取一个功名对他而言应该是不在话下的。但是仅仅认为杜甫因为看到他的先祖们都取得赫赫功绩,自己为了跟先祖们保持一致、为了自己的自尊心而产生强烈的入仕心态,似乎太过牵强。他时时刻刻地强调“奉儒守官”,其实是有非常深刻的含义在里面的。我们要知道封建社会其实是一个宗法制社会,这种社会意思形态已经深深埋在当时人们的心中。杜甫作

15、为士人中的一员,读孔孟的圣贤书长大的,更是需要格外的遵守。杜甫的家族刚好就是从他父亲这里开始衰落的,因此他就承担起了光宗耀祖的家族责任。古代文人有一个特点,就是心事不会直接表现出来,而是融入到诗歌中,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托物言志。杜甫留下的很多文章中就透露出他对家族日益衰败的悲愤之情,悲愤之中更多的情绪则是悲痛,因而我们可以理解他为何如此执着于仕途。杜甫在一次给祖先扫墓中写的祭文中就可以看出他悲愤的心情和他积极入世的心志。开元二十九年(741),杜甫从山东回到洛阳,去了趟首阳山,在埋葬他的元祖杜预和祖父杜审言坟墓的地方,写了一篇祭元祖当阳君文,赞颂杜预说:“圣人之后,世食旧德。降及武库,应乎虬精。

16、恭闻深渊,罕得窥测,勇功是立,智名克彰。缮甲江陵,祲清东吴。邦于南土,建侯于荆。河水活活,选舟为梁。洪涛奔汜,未始腾毒。春秋主解,稿隶躬亲。” 莫砺锋著.杜甫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第11页.由此可见他复杂的心态,是既有对祖先功业的自豪与羡慕,又有对家门到自己这里衰落的哀叹与悲伤的。我们可以试想,换做是谁都会因为有这样一个深厚背景的家族历史而更加努力的。于是杜甫就在写这篇祭文时,表明了自己的决心,他写到:“小子筑室首阳之下,不敢忘本,不敢违仁。” 莫砺锋著.杜甫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第11页.可见杜甫心中对“奉儒守官”的家庭传统是念念不忘,决定用一生去践行这句誓言。家族的衰败是他

17、心中忘不了的痛楚,对他的打击非常大。重振家声、光耀门楣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愿望,而这个愿望也是他心中最大的一块心病。他在进鸽赋表中就感叹道:“臣之近代凌夷,公侯之贵磨灭,鼎铭之勋不复照耀于时。” 莫砺锋著.杜甫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第12页.但在中国封建社会,对于像杜甫这样的家族已经没落,跟普通士子没有区别的人来说,要想光耀名门、重振家声,首选的途径就是参加科举,考取功名了。因此杜甫自然而然的继承了“奉儒守官“这一家庭传统,而且花费了他的一生大部分时光,积极为践行这一条家庭传统四处奔走。二、儒家思想“学而优则仕”、“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汉代时,

18、儒家思想被确立为主导思想、为统治阶层服务以后,它便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不管是他的出身地位,还是他受教育的情况如何,全部都会受到儒家文化的浸染,并且至今还影响着我们当代的人。然而在中国古代,受到儒家思想影响最大的群体是士人阶层。当时的儒家思想时时刻刻体现着积极的“入世”精神,从而使士人产生了深深的“入仕”情结。“不仕无义”被他们当做成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下面将分析儒家思想对杜甫积极“入仕”的影响。(一)、“学而优则仕”论语中所讲的“学而优则仕”,我想是最鼓励士人的话语了,它也是入仕最典型的形态。那么“学而优则仕”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指在学习上如果觉得自己游刃有余、有充足的时间后,就去

19、做官。这意思就很明显了,就是鼓励士人学好文化知识,然后去考取功名。作为亚圣的孟子,对“入仕”的态度则是更加的直白,显得非常重视。孟子在孟子滕文公下中说:“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 孟子.孟子滕文公下把士人不求功名与诸侯失去国家、士人入仕求官与农民犁田耕地作对比,充分显示出对于士人入仕,孟子是抱着鼓励的态度。孔孟思想对士人入仕求官都抱着一致的态度,互相呼应。这对杜甫而言,犹如一剂强心剂,让他充满力量,时时刻刻鼓励着他积极地投入到仕途中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二)、“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对士人的影响也很大,每一

20、个士人几乎都会把它当作自己的座右铭。儒家的积极入世思想在这里显示出了一个层次性,先是从修身开始,中期是整顿好家庭,最终是治理国家、平定天下。这种传统的儒家思想影响着每一个士人的成长,它对士人寻找着自己的理想有着引导的作用。北宋哲学家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对“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的延伸与补充。我们修养好自己的身心,处理好家庭的事,不就是在为治理国家、解决百姓之忧做准备吗?杜甫出生于一个尊崇儒学的没落仕宦家族,从小饱读孔孟之书,“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自然而然也是他的座右铭,从他的人生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基本上一生都在为仕途奔波,途

21、中写了很多忧国忧民的诗词,这正是儒家思想在他身上的明显体现。回望古代的儒家文化,不论是从政治思想,还是从伦理思想,从始至终都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士人这一类人正是接收儒家思想的主要群体,杜甫是一个文人,读的书自然离不开孔孟之书。书中体现的积极“入世”思想必然也会影响着他,其中的精髓,杜甫一定会努力的汲取,以待实现自己的梦想。杜甫在求仕的过程中,虽然颠沛流离,终不如意,但他始终是把儒家思想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的。三、入仕途径科举、举荐、征辟、入幕 在唐代,文人的入仕途径有很多,体现着多样性。众所周知,“安史之乱”以前,唐朝先后出现“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开元盛世”,这是唐朝最繁荣

22、的时期。要知道往往在英明的君主统治的时期,人才的选拔是非常受重视的。这些有远见的统治者任用贤才、唯德是用的观点,促使了人才选拨的多样性出现。唐代最主要的选拔方式是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在隋朝时创立,在唐朝时则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可以说科举制度的完善,改变了士人阶层参与政治的方式,也改变了士人阶层自身的命运,因为科举制度是士人阶层入仕最便捷的途径。唐代文人入仕的其他途径还有很多,如举荐、征辟、入幕等。杜甫一生很多时光都在为入仕奔波,但他都没有放弃过,原因我想就是在于他所处时代的入仕途径的多样性决定的。下面将分析杜甫选择了哪些途径以实现自己进入仕途的目的。(一)、科举制度最便捷的途径前面已经提到过杜甫出

23、生在一个尊崇儒学的没落仕宦家族,那么可见杜甫对儒家文学的掌握是相当透彻的,而且他对自己的才识也是相当自信的,“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杜甫.全唐诗壮游.北京:中华书局.这是当时他对自己年轻时的评价。于是杜甫首选的途径就是参加科举考试了。杜甫一生之中参加了两次科举考试。开元二十三年,这一年杜甫二十三岁,正是年轻气盛的年纪,杜甫满怀信心的参加在东都洛阳举办的进士试,结果不中,这是他的第一次科举考试。他在壮游一诗中提到了这件事,写到:“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尹堂。”根据历史留下的资料显示,当时的进士科考试是考杂文,杜甫擅长的是写诗

24、歌,而不是写杂文,何况他才二十三岁,年纪轻轻怎么可能在杂文上有很深的造诣呢?这是他落第的重要的原因。正如陈贻焮先生所说:“(孙狄)衡文亦有眼力,所选拔者后来多有成就;但着眼点在掌纶诰之才,从现存杜文看,颇嫌艰涩,造诣不及其诗,未能中试,不为无因。” 陈贻焮.杜甫评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82年8月.第3页天宝六年,这一年杜甫三十五岁,距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已经十二年,唐玄宗昭告天下,要求有才能的人皆赴京师就选,杜甫就又去参加了这次考试,可是,奸臣李林甫害怕这些知识分子借助这次机会向唐玄宗揭发他的奸恶,于是向唐玄宗进言,结果是无一人及第。资治通鉴卷二一五中对这件事有详细的记载:“上欲广

25、求天下之士,命通一艺以上皆诣京师。李林甫恐草野之士对策斥言其奸恶,建言:举人多卑贱愚聩,恐有俚言污浊圣听。乃令郡县长官精加试练,灼然超绝者,具名送省,委尚书覆试,御史中丞监之,取名实相副者闻奏。既而至者皆试以诗、赋、论,遂无一人及第者。林甫乃上表贺野无遗贤。” 司马光资治通鉴元.北京:中华书局.就这样,一场政治阴谋断送了杜甫科举入仕的梦想。两次科举考试都不中,杜甫的科举入仕的梦想就这样打碎了。两次落第的打击对杜甫的打击是非常沉重的,他后来一次都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虽然他放弃了参加科举考试求官的途径,但他并没有意志消沉下去。他反而是抱着奋发有为、积极进取的心态去寻求着各种入仕途径。只要有门路,甚

26、至是不惜以失去士人的气节和尊严,以及个人的安危为代价。他为了能够进入仕途求得官职,在京师长安待了十数年。可以说从天宝五年到天宝十四年是杜甫求仕之路最艰辛的年月。天宝六年科举不中之后,他就开始马不停蹄的奔走,加入了干谒者之列。(二)、干谒以求得到举荐和征辟举荐和征辟催生了干谒求仕这种社会行为。当时唐朝的政治环境相对其他封建王朝又比较开放,这也成为滋生其他入仕途径的温床。要知道在唐朝初期取士的限制是比较多的,必须有一定的地位才有机会,寒衣庶子是没有机会的。直到武则天时期,才开始了大规模举荐的局面,当时的基本政策是从寒庶中选拨人才。到唐玄宗时期呢,则完善了举荐这种制度,确立了举贤不避亲仇的原则,“从

27、而形成朝野上下以推贤进士为之道的共识和浓厚的礼贤下士的政治空气” 葛晓音.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219页。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在行路难中则写到:“有才不肯学干谒、何用年年空读书”。非常切实际的表现了当时干谒成风的社会风气。杜甫正是感受到了这种举荐取士的风气,旅居长安十数载,希望能够有机会有朝一日进入仕途。杜甫在长安求官期间,干谒的文章写了很多,他干谒的对象也有很多。他向朝廷献赋很多次,“天宝九载(750),杜甫以雕赋投于延恩柜结果如石沉大海。次年正月,唐玄宗举行了朝献太清宫,朝享太庙和合祭天地于南郊等大典,杜甫抓住机会写成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和有事于

28、南郊赋即所谓三大礼赋献于朝廷。” 莫砺锋.杜甫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75页杜甫这次是幸运的,因为他终于引起了皇帝的注意,皇帝让宰相考试他的文章,很明显皇帝的目的就是要征辟杜甫的。根据资料记载表明,杜甫一直把这件事引以为豪,在他的晚年作品莫相疑行中还写到:“忆献三赋蓬莱宫,自怪一日声辉赫。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事情到这里应该说杜甫离做官的愿望已经不远了,可非常悲愤的事情是,他又碰上了李林甫,这个万人指骂的大奸臣。杜甫的愿望又落空了。结果是他得到了一个“送录有司,参列选序” 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杜甫的功名欲望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5年5月.第32页的虚

29、假资格,到这种地步了,仍没有落下一个官职。杜甫干谒活动是非常积极的,他没有放弃丝毫的希望。向朝廷干谒失败以后,他开始积极的向官员干谒。“这期间他不仅干谒比较正直的官员,如尚书左垂韦济,曾先后三次向他投诗祈求汲引:如奉寄河南尹大人、赠韦左压丈济、奉赠韦左压丈二十二韵。而且也奉承于品行不怎么样的贵戚显宦,如他向唐玄宗最宠幸的女婿太常卿张泊投诗赠翰林张四学士泊、奉赠太常张卿泊二十韵,望其念旧汲引倘忆山阳会,悲歌在一听、几时陪羽猎,应指钓璜溪。甚至为了能够踏入仕途他竟然不分是非、不顾儒家思想的教诲把目光投向了依靠女人起身、正炙手可热的权相杨国忠,欲通过那个攀附他而做到京兆尹之位的鲜于仲通来传达自己的愿

30、望。在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中,他不无违心的先对鲜于仲通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称他:王国称多士,贤良复几人” 徐建芳.杜甫仕宦心态之研究J.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文人最重视的就是文人气节,杜甫能做到如此程度,可见他对做官的欲望是有多强烈。这些干谒活动都失败以后,杜甫仍然没有放弃干谒求官的这条途径,作为一个只会写文章的书生,他竟然产生了投笔从戎的想法,开始对边庭的武将做起了活动。“如他投诗给田梁丘赠田九判官梁丘,望其引荐。又投诗给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在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中,他先竭力对哥舒翰的平定吐蕃之战功和封王食邑之宠遇大加溢美之词,最后哀叹自己穷途无依,望其引拔。” 徐建芳.杜甫仕宦心态之研

31、究J.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我们可以看到杜甫在进行一系列干谒活动时,是不分对象好坏的,只要有一丝希望,他都可以卑躬屈膝、不顾人格尊严、书生气节,去乞得一官半职。我觉得杜甫是那个时代众多文人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形象,把进入仕途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甚至可以去牺牲一切。杜甫为了求官,在长安呆了十数年,没有一官半职,衣食住行这些花销从哪里来?他在进三大礼赋表中写到:“卖药都市,寄食朋友”。可见这是他旅居长安的生存方式。一介书生去市场卖药,他又可以赚取多少利润呢?友人的资助又怎么会是长久之计呢?通过他的诗歌,我们是可以了解到他当时窘迫的困境和悲惨的遭遇的,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中写到:“朝扣富

32、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可见杜甫求官不仅受精神之苦,还受身心之苦。但他宁愿承受这些,只求干谒成功。(三)、入幕杜甫入仕的愿望,强过当时跟他处境差不多的文人。一些文人在众多挫折失败下,开始消沉起来,甚至选择隐蔽山林,杜甫则不然,把入仕作为自己的终身奋斗目标。在干谒不怎么奏效的时候,他想到了入幕。在唐朝,入幕是进入仕途比较快的一条捷径。幕主往往都是边庭武将或者是地方长官,因为权责重大,事情繁杂,手中又有一定的任职权利,为了解决事务,幕主就必须要任用一些有才能的文人担任幕职。由于幕主地位举足轻重,地位往往非常的高,所以幕僚身份也是相当高的,所以如果士人能够选择对一个有前途的幕主,

33、那么他自身也非常有可能获得官职。唐代的很多文人都有过入幕的经历,比如骆宾王、岑参、高适这些人,所以说他们的经历都刺激了杜甫去投靠一个幕主的想法。就我所知道的杜甫投靠过的幕主就有两位,一位是哥舒翰 哥舒翰(?757年),突骑施(西突厥别部)首领哥舒部落人,唐朝名将.,杜甫在长安走投无路时,写下了投赠哥舒开封二十韵,希望可以得到重用,可惜这条路没有走通。另一位是严武 严武,唐(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人,初为拾遗,后任成都尹,以军功封郑国公,与杜甫友善.,他与杜甫的关系就非常好了,可以说他是最有可能帮助杜甫实现做官梦想的人。他和杜甫关系最好,镇守剑南时,杜甫为避开战乱,带着全家去投靠他。杜

34、甫在成都居住期间,俩人相处的很融洽,严武几次邀请他做官。杜甫这几次没有欣然受之,而是都婉言谢绝了。估计是以前求官的痛苦遭遇,让他身心疲惫了。后来,他还是进入严武幕府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杜甫后来被人称为“杜工部”就是由此而来。可惜的是,严武死的太早,杜甫刚过几年舒服的日子,仕途上似乎也有起色,就又陷入了颠沛流离的日子。实在是令人痛心。唐朝的入仕途径的多样化,给文人们提供了很多的机会,杜甫是可以说尝试过每一种方式。但可悲的是,杜甫生活在一个动乱的时代,身不逢时可以说他一身的真实写照。本来一身博学的他应该顺利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可他两次碰到奸臣李林甫的阻扰,最终断送了他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想法。随后花费了

35、十数年的时间在长安干谒求官;在四处旅居的时候,则相机入幕。总算是略有小的收获。天宝十四年,第一次授官,被任为河西尉,他不愿意,就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至德二年,第二次授官,被任为左拾遗。至德三年,因为向皇帝进言,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广德二年,第三次授官,因为严武的引荐,担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从这些经历上看,杜甫求官之路是略有小成。无奈的是一身才华却生不逢时,始终得不到重用。杜甫求官之路充满坎坷,可他却是孜孜不倦,四处奔走。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在于唐朝进入仕途的多样性。科举不成,就走干谒求官之路,再不行,就行入幕之举。我想杜甫的另一个重要动力就是来源于此。四、济世救民的情怀杜甫的人生轨

36、迹与唐朝政局变化的轨迹紧密相连。他经历的一生磨难可以说刚好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社会变迁,这期间人民的生活遭遇深深刺激了这位满怀壮志的诗人。在历史上,唐玄宗是一个功不抵过的君王。唐玄宗在位期间,有两件大事,一件事是在位期间出现了“开元盛世”;另一件事是在位期间出现了让唐朝气运开始衰竭的“安史之乱”。唐朝两个有名的大奸臣李林甫和杨国忠又出现在此期间,可以说这是一个混乱不堪的时局。杜甫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年代,对国家和民众的担忧就成为他求官的内在精神动力。杜甫的人生轨迹正好是对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的最好记录。唐玄宗开元时期(713-736),处处是一片繁荣景象,人民生活相对稳定,杜甫也是在四处漫游,结识

37、友人、闲然自得,期间也参加了第一科举考试,因为当时考杂文,杜甫因为并不擅长而落第。736年以后,可以说是唐朝气运的一个转折。奸臣李林甫接替张九龄担任宰相以后,朝政日趋黑暗,奸臣当道;边境战争不断,生灵涂炭;蕃将骄纵,阴谋叛乱。这期间可谓是朝野动荡、民不聊生。杜甫的科举之路因为李林甫而断送,随后旅居京师十几载,行干谒之路。安史之乱之后,杜甫也是在四处的逃难,正是在他四处奔走中,看到了百姓悲惨的遭遇及自身的悲惨处境。乾元二年,杜甫在洛阳返回华州的路上,寄宿在农户家中时,亲耳听到了石壕村里官吏凶狠的咆哮,目睹了新安道上百姓悲惨的生活。从而写出了“三吏三别”这不朽的诗篇,深刻的写出了民间疾苦,也反映出了自己在乱世之中身世飘零的孤独。他的众多作品因为反映当时的真实社会面貌而被称为“诗史”,也恰恰是这些遗留下来的作品让我们知道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积极求官的原因想必也正是因为心怀百姓而去做的。天宝十五年,也就是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他在携带家人逃难途中,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以后,立即抛下家人独自一个人奔赴灵武,不幸的是在途中被叛军抓住,带到长安 。即使身陷囹圄,他仍然担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苦难,写下了哀王孙、春望、哀江头等忧国忧民的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