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关于春节习俗变迁分析的文献综述 (1)_第1页
修:关于春节习俗变迁分析的文献综述 (1)_第2页
修:关于春节习俗变迁分析的文献综述 (1)_第3页
修:关于春节习俗变迁分析的文献综述 (1)_第4页
修:关于春节习俗变迁分析的文献综述 (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河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学号: 1018324027关于春节习俗变迁的浅析学院名称: 社会事业学院 专业名称: 社会学 年级班别: 2010级社会学一班 姓 名: 刘晋男 指导教师: 赵晓歌 2014年03月关于春节习俗变迁的浅析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经济建设取得了惊人的成就,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尤其在文化的传承方面,我们中华民族长久以来所形成的很多自己独特的文化,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化生活中显得格格不入,很多不是消亡就是名存实亡,我们在痛惜文化流失的同时,也应该认真观察自己身边的现象,并思考一下这种现象所带来的各种后果。关键词:春节 习俗变迁 功能 淡化 引导前言传统

2、节日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它浓缩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标志着一个民族的风格,凸显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展示着一个民族的追求,在民族的历史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最能体现中华民族文化主题的节日莫过于春节了。考察春节这一特殊节日节俗在当代的变迁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反映出时代的变迁情况,同时也提出了如何看待春节习俗变迁的问题。 许明堂.变迁的年俗.中国社会导刊1、 春节习俗的起源 春节是中国最大的一个节日,为什么大?因为它最古老,历史最长久,它不断丰富,至少已有了三四千年的发展历史。关于春节起源的说法有很多种,每种说法都有其历史和现实依据,下面是一些学者的观点。 学者段宝林认为,春节源于上古的腊祭。早在尧舜时代

3、,就有了腊祭。这是年终腊月里的祭祀。要祭祀百神,感谢他们的保佑,使人们获得了丰收,所以要用最好的祭品来祭祀百神,这就要去打猎,用野味来做祭品。猎与腊通,腊祭也就是打猎祭祀之意。这百神包括天神、土地神、农神,还包括猫神(因猫吃田鼠保卫了庄稼),还祭虎神(虎赶野猪,使田地免受糟蹋)。祭祀百神是非常热闹的,要唱歌、跳舞。 周林.春节的起源.中国工会财会,2006这说明春节的起源比较古老,和中国的传统相联系。学者王治功认为春节起源于历法与王法的结合,形成于政治与科学的统一。商汤伐夏,夏桀灭于灰烬。商朝建立,商王钦定以夏历十二月初一日为“春节”,名为“元朔”。周武王弔民伐罪,牧野之战打败商王,以臣诛君,

4、建立周朝,仍按夏历钦定十一月初一日为春节,名为“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改用公历、国历、农历三者并用纪年法,将“元旦”名称让给公历每年一月初一,将中国农历一月初一定为“春节”,1912年称中华民国元年。上述过程表明,春节是历法与王法的结合,是科学与政治统一的产物。换句话说,春节是将历法中的一个节气日提升为国家级的全民节日,受国法认定保护,具有政治、社会、法律等多种意义。所以,“春节”并不是简单纯粹的“民间节日”。从其观点来看,春是政治和经济的共同产物,不是简单的民间节日,它的很多习俗都有其深远的文化和历史意义。 关于春节的起源,湖南南华大学的蒋连琼认为年的起源和“年”这个怪兽有

5、关;周林认为其起源于隋代,有历史记载为证。总之,春节具体起源于什么有多重说法,但关于其传承下来的具体习俗,大部分地方都是共通的。2、 春节习俗的具体含义 “春节”这一词,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指。在汉朝, 人们把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立春称“春节”。南北朝时,人们把整个春季叫“春节”。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 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 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 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但通常人们称公历元月一日为“阳历年”,仍把农历正月初一称“元旦”。1949 年 9 月 27 日, 中国人民政府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 把公历即阳历的

6、元月一日定为元旦, 为新年;因为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 因而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新年习俗在先秦时期处于萌芽阶段。诗经七月中记载了西周时期旧岁新年交替时的节庆习俗。新年习俗定型于汉代。经过战国和秦朝末年的社会大动荡后,一系列节日习俗逐渐形成。太初历推行后,历法长期稳定,正月初一作为新年的日期也因此得到确立。新年习俗在唐代发生裂变。渐渐从祈报、迷信、禳除的神秘气氛中解放出来,转变成娱乐型、礼仪型节日。新年才真正成为普天同庆,亿民欢度的“佳节良辰”。新年习俗到明清时期开始转型,礼仪性、应酬性渐渐加强。人们在新年相互拜,达官贵人互送名帖、或者登门叩拜;平民百姓也讲究“礼尚往来”,馈赠礼

7、品,互相拜年。两千多年的历史,过大年,每到阴历年底赶回家与亲人团聚、祭祖宗、拜年,这些已成为炎黄子孙共同的习惯。 巫肇胜,文化社会学视野下中国春节习俗与文化变迁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整套的世代相传、约定俗成的春节习俗,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正如民谣“腊月二十三,祭灶官;腊月二十四,扫房子;腊月二十五,拐豆腐;腊月二十六,割块肉;腊月二十七,杀年鸡;腊月二十八,蒸枣花;腊月二十九,蒸馒头;腊月三十,贴门齐。”本文所讲的春节习俗,除上述传统习俗外,主要强调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春节习俗所拥有的一系列重要的新内容,例如春晚等。 三、目前关

8、于春节习俗的研究现状 (一)对春节民俗及其变迁的研究 在春节民俗的研究中,关于春节民俗的兴起,谢洪玉认为起源于腊祭,然后经过历代的演变,民俗的形式一直在不断变迁,最终形成了几种固定的形式。关于春节民俗的特色,以及在其世代传承过程中的变化,王杰首先写了祭祀、贴春联、守岁、放鞭炮、吃饺子、拜年等中国传统春节习俗,然后又描写了现代春节习俗的三个大方面的转变,包括春节习俗的网络化、春节习俗的城市化、春节习俗的娱乐化。从这三个方面来论述春节习俗的改变及其现代化,说明春节的现代化变迁不可扭转,我们要理性对待。 对于春节习俗的变迁,李松杰提出了三个解释,他认为习俗的变化首先源于人们的心理的变化,春节期间的民

9、俗活动等同于趋吉行为,人们受信仰所致都是主动参与其中的,无论是吃年夜饭,还是贴春联个体本身发挥着巨大的能动性。春联的内容,祝福的话语,都由个体来决定,而不是外在因素操纵。每个人都发自内心,自由地选择、表达与宣泄,以达到满足和愉悦的目的。所以在传统意义上,春节习俗成为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源泉,起着维系民众心理、调动来年生产积极性的作用。随着商品和市场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无孔不入,在一定程度上,个体已不再成为过年的主体,而成为被主流意识形态控制的电视观众,被剥夺了本属于民间、属于自己的文化话语权,人们成为复制消费性商品文化的被动消费者,成为庙会广场和商店马路边的观众和看客。除了亲友团聚仍发挥着相当的社

10、会关系网络的支持作用以外,依靠只剩下一些虚构形式的民俗,人们已感觉不到春节文化对个体的实质意义。 其次,他认为这是“礼”和“利”的博弈。中国传统春节本身反映出农业社会的许多特征,如“年夜饭”等各种仪式寄托着劳动人民渴望丰收、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而如今经济高速的发展引起了人们日常的物质和文化的生活方式、消费心理、价值观念、个体素质等方面的变化,在现代性压迫下的人们不自觉得按照理性和交换的规则追求着在社会生活中“有利于我”的位置。价值观的变化导致对春节的传统期盼的降低,个体素质的发展对春节的现代意义的要求上升,物质基础和消费心理消除了平日和节日在物质上的差别,商业文化以绝对强势侵占了节日市场以

11、及广大群众的心理,对春节的传统向往已不复存在,总而言之,“利”在现代生活中的泛滥强烈压制了人们对传统的春节习俗,即“礼”的恪守。 最后,他提出科技文化水平的提高对传统春节的影响,包括手机、电脑等高科技产品的运用使传统春节习俗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冷落,比如电话拜年就削弱了人们的交际。 但从总体上来看,大多数研究仅仅是对中国传统春节民俗及其变迁进行了介绍,对春节习俗变迁原因方面的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我们要深入探讨其存在的根源,而不是仅限于表面化现象的描述,这给我们以后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研究方向。 (二)对传统春节习俗淡化的研究 学界在对春节民俗变迁的深层原因进行剖析的同时,对春节的淡化提出不同的见解。学

12、者张文诺的硕士学位论文一文通过对春节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春节的未来发展态势的论述,来证明经历了数千年的春节并非衰微,而是在发生现代的转型。王明美也持有相似的观点,她指出:我们要顺应春节的淡化趋势并对春节进行积极改造,使之成为与时俱进的节日。然而,萧放对此提出截然不同的看法,他通过对传统节日的价值和意义进行详尽的分析,提出对传统节日应予以保护。王彦龙的硕士学位论文也提出面对现代化的潮流和形势,应尽力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李欣对此也持有类似的观点,他也强调了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除了上述观点外,还有更为独到的观点。如王建军在其文章中呼吁继承和发扬春节优秀文化,同时提出淡化春节文化中的无益习俗。以

13、上种种关于如何看待春节习俗淡化方面的研究,使春节习俗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具体。 (三)对春节习俗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的关注 伴随着对春节习俗研究的深入和拓展,研究者开始关注春节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李松杰在其文章中,认为春节习俗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起到了心理慰藉的作用,他指出现代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向世俗化、理性化和功利化方向发展,人们之间的沟通日益困难。春节来临,流动的人们从四面八方回到家里,所有的工作都暂时停了下来,人们聚在一起倾吐真情,享受着“共同体”意义上的皈依。只有这时,人们才在无拘无束中享受到“沟通”和理解。对个体而言,过年与平时最不同的是大家都从功利性或理性的世界里

14、暂时解脱出来,以真诚的情感面对亲人与朋友,相互之间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温馨。其次是对社会整合的作用,春节可以增强现代人的归宿感和认同感。在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出现了两个突出的问题 : 其一是流动人口日益增加,对社会生活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中国出现了除农村和城市二元社会以外往返于农村和城市之间的流动群体;其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物化,利益成为人际关系的中轴,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们越来越感到人际交往中的冷漠、疏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短暂化和功利化。相比较而言,与上述的利益追逐不同,春节期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地表现为馈赠与分享。这些特定时期内社会普遍行为所展示出来的大众心理,形成一种全民族范围内的集

15、体意识,以及一种集体伦理。春节期间,人们还凭着种种活动增进相互间的交流,体会到了个人依附家庭、家庭依附亲属和乡邻、乡邻依附社区、社区依附城市或地方、地方属于中国的情感,并由此产生了差异中的认同感和归宿感。总之,春节对于中国社会和民众精神的意义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发展新传统、促进春节文化转型是处于现代生活中人们的必然要求,也是春节文化传承的必然趋势。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有,陈连山阐述了春节民俗活动在伦理、社会关系、心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文化象征意义和社会功能。周建国在其专著中也详尽地论述了春节的文化意义与社会功能。同时张文诺的硕士学位论文专门设置一节阐述春节的时代价值与功能。与前面对春节民俗的单纯介

16、绍相比,对春节习俗的研究已上升到学术层面。 (四)对现代社会春节的民俗行为功能进行研究 伴随对春节习俗研究的进一步扩展,现代社会春节的民俗行为功能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萧华列举了春节习俗的五种代表物,然后分别探讨了他们的功能。春联是原先为了辟邪,然后在变迁中兼具了书法,美术等功能,表达了对人们的美好祝愿。年画最初也是为了辟邪,上面大多绘有门神,后来又发展有灶神,观世音,关老爷等等,近来成为了一项艺术品,反映了人们的艺术追求,其原始功能基本不存在了。关于爆竹,现在每逢祭祀,喜庆等都离不开,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象征。关于花灯和拜年这里就不在详细叙述。通过萧华的总结描述,我们了解了关于春节习俗的功能,但

17、其研究只限于经验现象方面,没有理论阐述,也没有得出理论性的学术结论,需要增加研究的理论深度。 关于春节习俗的功能研究代表作还有刘伟力的硕士学位论文,该文通过对河北地区春节民俗行为功能的现状及变化进行论述,并分析其对我国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利弊,为更好的建设新农村提供经验教训。张辉金的硕士学位论文通过春节观念、衣食住行、文化娱乐、春节消费和交往礼仪方面的变化,探讨农村春节生活方式的变迁对农村现代化的深远影响,进而论述转型期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途径,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五)共产党对春节习俗的改造的研究 在这个方面的研究成果有王彦龙的硕士学位论文,该文以甘肃临潭县太平村为个案进行研究。在春节活动历史追述

18、一节中提到解放初期共产党对春节进行移风易俗,反对拜神祭祖等封建活动,相关民俗被取消,提倡过革命化的春节。大学董传岭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有关于对建国后春节习俗变迁的简略论述,特别强调了该地区建国后春节习俗的新面貌。张志萍和冯晓枫的著作中,对建国初期春节习俗的变化有所提及,但仅仅是对变化后的春节习俗进行描述,侧重于春节习俗变化的表现和趋势。在相关的文章中,对春节习俗进行政治化改造论述较多是魏宏运文章,该文论述了共产党对春节习俗的政治化改造,然而研究范围仅仅局限于太行山根据地地区。总体上来说,对建国以来,政府在政治上对春节习俗的改造影响的研究限于局部地区,缺乏总体上的把握,所以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研究,弥

19、补不足。 四、关于春节习俗其他方面的研究 (一)关于文化传承朱晓艳在春节文化习俗的传承与变迁中,从年夜饭和鞭炮这两个代表春节习俗的事物的变迁来反映春节所代表的文化习俗的变迁,她认为春节习俗作为一种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在不断改变,因此这种习俗的变化是绝对的,会因时而动,因需而动,最终富有更多的时代气息与丰富内容但它又保持着精神层面的传承性,仪式!节庆活动!贺年食品等等成为这种文化的标志与象征。文章虽然描述了春节一些习俗变迁的现象,但比较表象化,不够深入。关宏在佛山春节习俗的传承与节日氛围的打造中,主要从经济的角度,强调通过把文化习俗和经济结合起来,发展文化产业,从而一方面使文化能继续传承而

20、另一方面也为文化注入了现代化的因素。王杰在谈春节习俗及其现代化演变的文化内涵中描述了春节的习俗,然后分析了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春节习俗的变迁所具有的新特点,倡导我们要正确对待其现代化,从发展的角度看,春节习俗逐步向现代化转型,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与其被动地接受这一转变,不如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主动开拓春节的现代性,将传统春节元素与现代化进程有机结合。 (二)关于春晚的研究 在对春节习俗进行研究的同时,作为现代化春节习俗的代表之一春晚,也引起了广大学者的注意,关于春晚也有很多相关的著作和成果。 春晚是中央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约定俗成的称呼,其源头自1983年开创开始历经不同岁月和文化潮流变化,至今

21、已历29届. 吴海清论央视春节晚会对春节文化的重构中,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来看, 1983 年以来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举办, 正是 80 年代以来主流意识形态转换的一个具体文本。它一方面努力消除三十多年的斗争哲学所造成的中国社会内部及其与外部世界矛盾冲突的后遗症, 并在文本中想象性地解决当代中国社会的矛盾, 以整体性的民族国家形象替代或消解其他社会意识形态所建构的形象; 另一方面又将国家建构设想为可以容纳传统与现代以及社会各阶层利益的普遍性的解决方案。这有利于淡化人们之间的差异, 唤起人们对共同的传统、民族文化和历史使命的感受。 春节, 围绕除旧迎新, 形成许多风俗, 在新的社会环境中, 演化

22、出许多新的民俗形式, 然而从未偏离过传统的轨道。无论城镇还是农村, 海内还是海外,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 所有炎黄子孙的心中都回荡起一股民族豪情的波浪。中央电视台连续多年的春节晚会, 不仅仅是在建构现代化民族国家的整体形象, 事实上它也在重构着传统的春节文化。 关于春晚的内容形式及其所传承的文化意蕴,周星在中国春晚应当重建核心文化立足观中,从春晚的文化品牌确认,当下问题分析,症结所在及解决应对措施,发展建议等方面来论述当前春晚的现状及意义和未来发展方向。 五、总结综上所述,目前学术界对春节习俗的研究,主要侧重宏观春节习俗、春节淡化的评论、春节的社会功能等。从整体内容上来看,我发现关于习俗的研究

23、成果大部分集中在对少数民族等我们不太熟悉的,和我们日常生活差别较大的地区的风俗习惯变迁的研究,例如邢莉的蒙古族过年习俗的变迁的研究,描述的就是草原放牧民族的风俗变迁;刀承华的云南德宏傣族婚姻习俗的变迁研究,就是以傣族的婚姻为研究对象来研究的。而关于我们广大中原地区最普遍最常见的春节习俗少有专门深入研究,虽然说,也许这些变化没有少数民族那么外显化,那么明显,但是在中国转型期,春节确实在各个方面都与之前的有很大不同。而且研究各个时期之间的变迁居多,但对于近年随着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习俗方面的具体变化研究较少,而且理论建构方面也稍显不足,需要进一步总结适合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理论。再次,研究成果仍然偏少且

24、极不均衡。例如就其成果的形式而言,目前主要以期刊论文居多,而相应的硕士论文、博士论文和专著则较少。因此需要强化。最后,对于研究方法,我们在进行研究时最好能采用了历史学、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人口学、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避免了之前的学者单纯从民俗学的角度描述春节习俗的弊病。相关学科的结合,使得文章的理论高度与阐释厚度都有很大的提高。总之,我们应当正视存在的这些问题,相信在与其他学科的互动中,随着各学科对之研究中的更加深入,这些不足将会逐步得到克服,学术界对乡村春节习俗变迁的研究将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参考文献1 萧放.话说春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2 张文诺.论春节文化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及其发展态势d.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05 年3 赵东玉.中华传统节庆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4 萧放.岁时传统民众的时间生活m.北京:中华书局,2004.5 邢莉. 蒙古族过年习俗的变迁 .西北民族研究,2010,(2):186-196.6许明堂.变迁的年俗.中国社会导刊.2006,特别策划,12-14.7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