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克福――本雅明_第1页
法兰克福――本雅明_第2页
法兰克福――本雅明_第3页
法兰克福――本雅明_第4页
法兰克福――本雅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吴小杏、凌环,主要内容:,1、生平简介 2、主要理论观点 3、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本雅明简介,本雅明 (Walter Benjamin,18921940)德国美学家、文艺批评家和哲学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之一。 生平:1892年7月15日生于德国柏林,曾在弗莱堡、慕尼黑、柏林和波恩研究哲学。20世纪20年代中期起,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特别受到马克思的文化理论的影响。1930年在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工作,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先驱之一。1940年在法国与西班牙边境的逃亡途中自杀身亡。,本雅明简介,研究:其哲学研究主要涉及意识形态和文化批判(尤其是

2、对法西斯主义及其哲学基础生机论的批判)、认识论和历史哲学。 主要著作: 德国浪漫派中的艺术批评概念(1920) 作为生产者的作者(1934) 讲故事的人(1936)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1936) 论波德莱尔的几个问题(1939) 单行街1950 启迪1969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1973),主要理论观点,机械复制 灵光的消逝 震惊 闲逛者,机械复制,“复制”:人类的文明史,是复制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 复制的特点: 1、技术复制品不依赖于原作。 2、技术复制可把摹本带到原作无法达到的地方。,有声电影,高清摄影,机械复制,本雅明认为艺术品具有两种价值:膜拜价值和展览价值。 膜拜价值与

3、展览价值的相互消长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膜拜价值源于早期的巫术礼仪与宗教礼仪。本雅明指出:“本真的艺术作品的独一无二的价值以礼仪为根基,它的独特的、最初的使用价值正在于此。” 展览价值:收藏家们用以衡量艺术品价值的本真标准的失效,也意味着艺术的礼仪根基遭受了重大的震撼。可展览性也大为增强,以至于两种极端价值之间的量变突然成了艺术品本质的质变。” 这种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实质上是艺术功能的全新变化。,机械复制,复制的社会功能:将艺术作品从依附于礼仪的生存中解放出来。,膜拜 VS 展览,狮身人面像,沙漠探险电影,灵光的消逝,灵光(aura)在一定距离之外但在感觉上如此贴近之物的独一无二的显现。 灵

4、光的特性: 1、不可接近性。也即是一种若即若离的距离感、历史感。 2、独一无二性。也即是一种即时即地的永恒(完满、自律)性或曰原真性。 3、神圣性。也即是一种神秘性、模糊性、权威性。,当蒙娜丽莎遭遇了ps技术,灵光的消逝,机械复制导致了灵光的消逝 “灵光的衰竭,与大众运动日益增长的展开和紧张的强度有最密切的关联,来自于现代大众具有着要使物更 “接近”的强烈愿望,就像他们具有着通过对每件实物的复制品以克服其独一无二性的强烈倾向一样。 灵光消逝的社会意义动摇传统。一方面,大量出现的复制品取代了艺术品的独一无二性;另一方面,被复制品在接受者各自的欣赏环境中获得了现实性。莎士比亚、伦勃朗、贝多芬都将拍

5、成电影所有的传奇、所有的神话和所有的传说都等待着在银幕上的复活。”,机械复制,现代艺术:电影人机互动 人如何在机器前表现自己: 1.演员须经受视觉测试。 明星=独裁者? 2.电影演员必须放弃灵光。 新的灵光名人效应 3.演员的表演分解为一系列片断。 破坏了艺术的整体性。,政治明星:奥巴马,中国代表:成龙,演戏探班:片段化,机械复制,人如何用机器表现客观世界: 1.电影最猛烈地进入现实。 2.特写镜头延伸了空间,慢镜头则延伸了运动。,慢镜头:打鸡蛋,特写镜头:眼神,电影进入现实,机械复制艺术与大众,1.从顶礼膜拜到渴望贴近。 2.从少数天才到人人是行家。 3.从最落后状态到最进步状态。 本雅明指

6、出,进步状态的标志是观众的批评与欣赏态度紧密结合。 4.从定心宁神到心神涣散。 本雅明旗帜鲜明地肯定了“艺术就是要提供消遣” 。,批评是一种进步,消遣也是艺术,批评,“技术决定论者”。 博恩斯在理解本雅明中写道:“本雅明冲淡了艺术作为一种商品的新地位并且没有足够地强调资本主义制度同化和利用机械的、大规模的复制技术以服务于自己利益的程度。他对工具、技术与形式的强调潜在地瓦解了媒介与信息、形式与内容、艺术与政治之间的关系。” 过高地估计了大众对技术复制艺术的批判能力。 阿多尔诺指出,电影作为大众艺术总是与商品拜物教联系在一起,并常常充当大众的娱乐工具而把人们引向虚假的乌托邦世界。,震惊,本雅明:波

7、德莱尔“标明了现时代感情的价格:气息的光韵在震惊中四散”。 震惊:shock,雷 “经验”多停留于人的无意识领域,当外部的能量刺激突然闯人无意识领域,以至于人的内在“经验”对这一不速之客感到如此陌生,便会陷人束手无措的尴尬与惊讶之中,于是“震惊”体验就产生了。简言之,“震惊”就是人在陷人外界事物或能量的刺激时,毫无思想准备的心理反应。,凤姐涅槃,震惊,在以手工技术为主的前工业社会,人们的活动主要是依据传统的“经验”来进行的。经验是随着时间流逝人们对知识的积累和总结,是积淀在人们心理结构中的文化传统和智慧结晶。 经验的失效使得人们之间进行精神、情感甚至言语交流的可能性降低到了最低点,人与人之间的

8、冷漠程度也达到了顶点。,震惊,震惊!,震惊!,震惊,讲故事的消亡 叙事 信息 叙述有较长的时间过程,可检验。而信息的长处在于瞬间性,在瞬间中,信息就显得是新的。信息完全依附于这种瞬间性中,而且不能离开时间性,并在时间性中展现出来。 讲故事的人:讲故事主要体现为一种经验交流的能力。讲故事的人一个特有的倾向是”实用关怀“,故事中总是渗透一种伦理观或者实用建议或者谚语,而提出忠告。现代社会,故事的可交流性降低,”提出忠告“显得过时,讲故事也衰落。,震惊,震惊的产生有两种可能: 1,“非意愿记忆”或曰经验无法把握和同化周围世界的材料时,震惊便被体验出来了; 2,当意识以失去整体性为代价,来转换外部的过

9、度刺激,从而防范,抑制和缓冲外部的刺激时,震惊也有可能发生。 本雅明:“震惊的因素在特殊印象中所占成分愈大,意识也就越坚定不移地成为防备刺激的挡板;它的这种变化愈充分,那些印象进入经验(Erfahrung)的机会就愈少,并倾向于滞留在人生体验(Erlebnis)的某一时刻的范围里。这种防范震惊的功能在于它能指出某个事变在意识中的确切时间,代价则是丧失意识的完整性,这或许就是它的成就。这是理智的一个最高成就;它能把事变转化为一个曾经体验过的瞬间。”,震惊,现代都市生活 都市大众传统的经验结构已发生改变,人们以往真实的经验已经被都市文明大众的标准化、非自然化了的生活体验所取代,人们普遍具有“害怕、

10、厌恶和恐怖”的感觉。 首先,醉心于安逸的人们被进一步的机械化。 其次,报纸的新闻报道或大城市交通同样给人此种感觉。 新闻报道诉诸感官而与“传统”无关, “把发生的事情从能够影响读者经验的范围里分离出来并孤立起来”。其潜在的功能是使人们了解当下、遗忘过去,其源源不断的新闻,如日历一样不断地刷新着过去。于是面对铺天盖地的新闻信息,传统经验日益萎缩,人们陷人“震惊”之中。,震惊,本雅明曾对波德莱尔的一首题为给一位交臂而过的妇女的十四行诗着迷不已。其中的核心形象是:一个陌生迷人、戴着寡妇面纱的妇女,被人群神秘地和无声地带过来,进入了诗人的视野。本雅明通过分析这首诗呈现了大都市人群带给诗人的震惊体验。

11、城市生活最深刻的一种体验莫过于这种陌生人的擦肩而过。它的特质在于它的“稍纵即逝的,隐而不显的转变得很快的因素”。它强调了受制于现代城市环境的观看的新形式的形成。,都市的爱情,震惊,都市行人一方面步履匆匆,彼此互不相干,“只有一点上建立了默契,就是行人必须在人行道上靠右边行走”,另一方面,在来往的车辆行人中穿行,个体被卷进了一系列的惊恐与碰撞之中。“过往者在大众中的震惊经验与工人在机器旁的经验是一致的”。 本雅明认为,在技术文明时代,工人们已被机器异化为物的工具,人丧失了主体性。为了使自己适应机器而不被机器贬默,工人们必须接受各种机械主义训练,从而被日趋“机械化”,这种境况下的工人只能机械地表现

12、自己,已丧失了自己的经验与记忆,“他们的行为是一种对震惊的反射”。,震惊,“震惊”是社会发生转型后,现代人对社会现实的感受特点,是现代人的特有心态。 对于“震惊”体验所产生的深刻后果,本雅明引用瓦雷里的话说,“住在大城市中心的居民已经退回到野蛮状态中去了就是说,他们都是孤零零的。那种由于生存需要而保存着的赖依他人的感觉逐渐被社会机器主义磨平了。” 频繁的刺激感受让人们对非人化的“震惊”体验见怪不怪,人们变得麻木了、“机器化”了。“震惊”之后的麻木适应正是一种人的异化,在异化中达到与现实认同,从而可悲地将资本主义历史自然化、永恒化。,震惊,现代艺术大多把“震惊”体验放在自己的中心,将震惊转化为一

13、种美学形式,目的是给现代心灵建立起一种保护。在本雅明看来,电影无疑是现代“震惊”艺术的典范。,疯狂的石头,风声,盗梦空间,让子弹飞,闲逛者,“闲逛者”,特指那些因为现代性城市的兴起,而可以游荡在城市各个角落,观察、体验都市生活的人。文学和文化研究者经常使用本雅明的闲逛者意象来探讨城市经验、城市空间与审美现代性等问题。 “闲逛者”一词,最早源自于19世纪发达资本主义时代抒情诗人波德莱尔。从词源学考察,“Flaneur”一词原意是指:生活艺术的漫不经心,有着闲散、晃荡、漫游、慵懒等意涵。“闲逛者”是诗人波德莱尔自己在其恶之花(TheFlowers of Evil)里被读出的形象。 本次将从消费主义

14、的角度考察闲逛者,认为闲逛者起先还仅仅是一个清醒的城市观察家,但随着大众消费主义的发展,也伴随大众本身作为商品和消费者的转变。,犀利哥哥,闲逛者,现代性世界是一个最终由商品生产、流通和交换的支配地位造就的幻想和假象的世界。这一点能够很好地帮助我们理解那些站在透明橱窗前的闲逛者与商品“交互观看”的视觉艺术。在这样的观看中,马克思所谈论的那种商品的交换价值被置于一旁,处于核心的则是商品的“展示价值” 和闲逛者在“只是看看”的过程中建立的快感。 闲逛者虽然没有购买商品,却经由这种与商品的相互移情的过程,“消费”了商品背后所喻指的文化符号,从而以“恋物”的方式建立起自身作为观看者的主体性。闲逛者兼具了

15、“看”与“被看”的双重功能:他观看“人群”,同时又置身于“人群”中,成为被他人观看的“景象”。,闲逛者,与本雅明笔下的闲逛者相关的字眼19世纪、巴黎街头、沙龙、布尔乔亚、浪荡、男性等,似乎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意象:一群在城市里只消费不生产的人。本雅明对19世纪巴黎拱廊商场以及闲逛者意象的研究,成为当代都市消费文化理论发掘的重要源泉。 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 :“当一个社会的主要活动之一是生产与消费形象的时候,这个社会就变成了现代的”。 1859年,波德莱尔宣称整个有形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形象与符号的储藏室”。 费尔巴哈:这个时代“爱形象甚于事物,爱复制品甚于原作,爱再现甚于现实”。

16、,闲逛者,本雅明在波德莱尔笔下的第二帝国的巴黎中写道:“人群不仅是这些逍遥法外者的最新避难所,也是那些被遗弃者的最新的麻醉药。 闲逛者便是一些被波德莱尔遗弃在人群里的人,在这一方面,他与商品的处境有相同之处,他没有意识到他的特殊处境,但这并不能减轻这种处境在他身上的效用。种处境如同能补偿很多侮辱的麻醉药,极乐地渗透了他的全身。闲逛者所屈就的这种陶醉,如顾客潮水般涌向商品的陶醉。” 向商品移情则成了“闲逛者把自己抛向人群从而追求陶醉的本质”。 闲逛者起先还仅仅是一个清醒的城市观察家,但随着大众消费主义的发展,也伴随大众本身作为商品和消费者的转变。最终,闲逛者转变成了一个消费者。,闲逛者,在消费社会中,人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消费商品来建构自己的身份的。 在消费社会中,消费者的欲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