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代林业 建设生态文明 促进科学发展_第1页
发展现代林业 建设生态文明 促进科学发展_第2页
发展现代林业 建设生态文明 促进科学发展_第3页
发展现代林业 建设生态文明 促进科学发展_第4页
发展现代林业 建设生态文明 促进科学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发展现代林业 建设生态文明 促进科学发展在湖北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全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 贾治邦国家林业局局长(2008年12月16目) 在全国上下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时刻,我非常高兴应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邀请,同大家一起就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这个重大问题进行探讨,交换意见。借此机会,我代表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向湖北省委、省政府对林业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特表示衷心感谢,向全省林业干部职工表示亲切慰问! 下面,我讲三个问题:一是全球气候变化与林业可持续发展;二是发展现代林业与建设生态文明;三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实践科学发展

2、观。 一、关于全球气候变化与林业可持续发展 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变化的共同影响,全球气候正经历着一场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这个变化是当前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生态危机之一,使国际安全形势更加复杂化,国际斗争更趋激烈,已经成为全球性非传统安全问题。据英国政府气候变化与发展顾问尼古拉斯. 斯特恩发表的气候变化评估报告预测,到2035年,气候变暖造成的损失相当于20世纪上半叶经济大萧条和2次世界大战损失的总和。气候变化已经和正在对国际社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是人类的生存基础受到严重挑战。经过长期的破坏,特别是最近100多年人类对自然的大规模破坏,人类的生存基础已经受到严重削弱。气候变化将进一步

3、对森林和其他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尤其是对海岸生态系统的影响极其严重,全球海平面上升呈加速趋势,近100年来,全球地表温度上升了0.74摄氏度,海平面上升了约17厘米。2004年l月,北极地区合作委员会预测:到2070年北极将不再有冰盖,2l世纪末海平面将升高l米,沿海和低地国家的美好家园将变成汪洋,威胁到全球180多个国家6.34亿人的生存。气候变化还将导致红树林和珊瑚礁生态系统退化,发生台风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几率增加,荒漠化和水土流失面积的扩大,内陆湖泊、湿地加速萎缩,冰川与冻土面积加速减少。我国科学家的研究表明,近50年我国西北冰川面积明显减少,冻土厚度减薄。气候变化已经造成极端性天气

4、和火灾、洪灾、病虫害等灾害的频繁出现,如2007年8月发生的希腊火灾,使希腊一半以上的国土受到危害,造成了严重的国家灾难。全球气候变化还将对野生动植物物种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一些适应能力较差的物种可能会加速灭绝,预测到本世纪末,2540种类的动物将灭绝。科学家预测,气候变化还将加剧淡水资源短缺,在未来20年内,拉丁美洲将有数千万人口、非洲将有数亿人口缺水。到2050年,亚洲将有数十亿人口面临水资源短缺。全球1/3的陆地将面临极度干旱,60个国家将因缺乏日耕种的土地和水资源而面临战争危机。 二是全球粮食供给能力将严重削弱。气候变化将导致全球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动,种

5、植制度和作物品种将发生改变,农业成本和投资需求将大幅度增加。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07年4月发布的报告称,气候变化对人口最为密集的亚洲最直接后果是导致粮食减产,直接威胁人类的生活。2007年以来,由于气候变化,不少国家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国际粮食价格飚升,引发了一场世界性的粮食危机,部分发展中国家深受其害,有21个粮食出口国采取了限制粮食出口的措施, 12个严重缺粮国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骚乱。 三是人类的健康将受到严重威胁。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任何变化都会对人体健康、人居环境和日常生活等方面产生重大的影响。气候变化可引起热浪频率和强度增加,

6、使夏季变得更热,冬季变得温和,湿度增加,加剧夏季极端高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中国气象局的相关研究表明,气温变化与死亡率有密切关系,在美国、德国等目的城市,当有热浪袭击时总体死亡率呈上升趋势。2003年,发生在欧洲的热浪造成3.5万人死亡。同时,热浪频率和强度的增加,会使某些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机会增大,心血管病、疟疾、登革热和中暑等疾病发生的程度和范围增加,危害人类健康。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指出,随着气温的升高,热带病会更加肆虐,仅新患疟疾的病人将增加8000万人。研究表明,未来随着热浪发生频率和强度的增加,由极端高温事件引起的死亡人数和严重疾病将增加。 四是拿球政治秩序将受到严

7、重影响。气候变化通过影响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粮食,能源等战略资源的供应与再分配,大量人口将为寻找新资源而迁移,引发社会动荡,边界冲突,扰乱现有国际秩序和地缘政治格局;海平面上升可能使一些海岛国家和地区,以及低地国家出现大量难民,给这些国家及其邻国造成巨大压力,全球气候变暖还可能造成更为严重和持续的自然和社会灾难,导致社会需求超出政府掌控能力,引发政治危机。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不容回避的重大问题,那么,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科学家研究,气候变化主要是人为因素引发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大规模使用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天然气等,排放了大量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二是大规模破坏森林资源,

8、不仅全面损害了全球森林回碳能力,而且使其成为仅次于化石燃料的碳排放源。目前,全球森林已由人类文明初期的76亿公顷减少到38亿公顷。联合国发布的2000年全球生态环境展望指出,由于人类对木材和耕地的需求,全球森林减少了一半,难以支撑人类文明的大厦。据专家研究,林地转化为农地10年后,土壤有机碳平均下降30.3。另据专家研究 全球毁林引起的碳排放从1850年的每年3亿吨,增加到20世纪50年代初的每年10亿吨,到80年代末达到每年2024亿吨,占同期人类活动碳排放的2327。正是由于人类大规模使用化石能源和大规模破坏森林植被,引起了大气中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浓度持续升高。据世界气象组织公布的数

9、字,2005年大气中的一氧化碳浓度较前一年上升了0.5达到了379.1ppm(1ppm为百万分之一)。自18世纪末以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己累计增加了 35.4,产生了温室效应,这就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根本原因。 与引起气候变化的两大人为因素相对应,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有两大对策:一是工业直接减排;二是森林间接减排,即森林固碳。工业减排即通过工业减产或技术改造直接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森林固碳,主要是利用树木的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碳汇”。 1997年12月,在各国共同制定的京都议定书中,首次要求发达国家在20082012年即第一承诺期间,要把本国的温

10、室气体总排放量在1990年排放量的基础上减少5. 2。由于减排势必对各国工业、能源乃至经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为了使发达国家完成它们在京都议定书中承诺的减排目标,京都议定书中规定了三种履约机制,即排放贸易(ET)、联合履约(JI)和清洁发展机制(CDM)。其中,排放贸易(或称碳交易)是指那些已经完成了减排目标的发达国家可把超额完成的温室气体排放权卖给其他发达国家;联合履约是指发达国家之间可以通过共同实施减排或碳汇项目,将实施项目所获得的减排额度转让给另一个发达国家;清洁发展机制(CDM)是指发选国家可以通过和发展中国家合作开展减排或碳汇项目,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将项目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减

11、排量,用于完成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中承诺的减排指标。京都议定书已经对工业减排和森林固碳两条减排途径作了明确规定。这两条途径相比,森林固碳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最经济、最可行、最现实,最见效的选择。 这是因为,第一,工业减排投资大,执行难度也大。这一途径主要是通过制订政策,限制高耗能、高排放企业进入,同时采取高新技术改造现有高污染企业。这样做,投资很大,代价高昂,而且欧洲和加拿大等国已采取的措施说明,减排效果并不明显。2004年,京都议定书附录l国家的C02排微量不减反增,比1990年增长了11。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导致了排放总量的增加,另一万面这一减排途径成本很高,

12、很难推行,并且会严重影响到本国的社会就业和经济增长。正是由于这些因素,当时美国和澳大利亚才拒绝签署京部议定书。按照美国的分析预测,如果美国签署京都改定书,到2012年,其温室气体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排7,这将造成美国40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和490万人失业。另据我国专家测算,如果我国将煤的使用比重降低1个百分点,尽管C02排放量可以减少0.74,但同时会造成GDP下降0.64,居民福利降低0.60,减少470万个就业岗位。第二,森林固碳投资少,效果十分明显。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地圈、水圈、气圈之间能量转换的纽带。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02,放出氧气,把大气中的C02以生物量的形式

13、固定下来,这就是森林的碳汇功能。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估算: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约储存了2.48亿吨碳,其中、1.15万亿吨碳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2000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表报告说,森林面积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7.6,而森林碳储量占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比例为57。全球森林年均吸收C02占生物固碳总量的80。正是田为森林具有巨大的固碳功能,京都议定书己正式将造林、再造林固碳项目确立为第一个承诺期内用于抵减C02排放量的途径。这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一方面是通过扩大本国的森林资源来吸收C02,另一力面是到发展中国家购买林业排碳权来实现本国的减排指标。森林固碳的好处是,投资少、代

14、价低、综合效益大。据目前的国际市场价格,新造林固定一吨C02的价格约为2.85美元。因此,森林固碳已受到高度重视并已取得重要成效。如:日本减排指标为6,其中3 9通过“森林经营活动”和“植被恢复活动”来完成,21通过减少工业排放来完成。 目前,实行森林间接减排已是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据专家测算:一个20万千瓦机组的煤炭发电厂每年约排放87.78万吨二氧化碳,可被48万亩人工林在1年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当量抵消;l驾波音777飞机从北京到上海来回旅程约4小时,l天1个来回,1年约排放28032吨二氧化碳,可放1.5万亩人工林在1年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当量抵消;1辆奥迪A4汽车1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20

15、.2吨,可被11亩人工林在1年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当量抵消。围绕后京都议定书的国际谈判,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在积极推动森林间接减排政策的制定,以进一步发挥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独特作用。 正是因为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有如此重要而特殊的作用,才使林业问题受到了全球的特别重视,林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特别关注的热门话题。 第一,林业可持续发展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措施。随着国际社会对森林与气候变化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并形成共识,林业可持续发展己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措施。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于2007年2月发表的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认为,与林业相关的措施,可在很大程度上以较低的成本减少

16、温室气体排放并增加碳汇,从而缓解气候变化。报告呼吁建立以排放贸易、技术合作、减少毁林等为基本要素的应对气候变化全球行动机制。2007年1 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l 3次缔约方大会议在印尼巴厘岛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围”,共有13项内容和1个附录,要点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关于减少毁林排放的内容,充分肯定了林业可持续发展在减缓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并明确指出,毁林和森林退化问题已被纳入具有法律效力的框架之中。 第二,林业可持续发展成为重要外交活动的政治议题。由于林业的特殊性和林业在可持续发展以及应对全球生态问题中的独特作用,林业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政府首脑关注的大事,各国正在努力通过各种重大外

17、交活动,发挥各自在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2007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澳大利亚西尼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提出了建立“亚太森林恢复和可持续经营网络”的重要倡议,得到各成员的一致支持,写入了会议通过的悉尼宣言。林业可持续发展也是中欧领导会晤、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重要议题,多次被写入中欧领导人会晤联合声明。2007年11月在新加坡举行的第三届东亚峰会通过了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新加坡宣言,并明确提出:“在造林和恢复植被方面加强合作,减少毁林、森林退化和森林火灾,促进森林可持续管理,打击非法采伐”。 第三,林业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合作的重要主题。在林业可持续发展全球

18、化的推动下,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化进程日益加快,区域合作日益活跃。目前,全球已经形成8个森林司持续经营标准和指标体系,分别是蒙特利尔进程、赫尔辛基进程,亚洲干旱地区进程、非洲干旱地区进程、中美洲进程、近东进程,非洲木材组织进程和塔拉波托倡议。在各国政府和国际机构的大力推动下,林业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区域合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成为次区域合作的重要内容。各种次区域合作机制层出不穷。如:欧洲林业部长会议、东南亚林业部长会议、南洲林业部长会议、中部非洲林业委员会会议、东北亚森林网络等。 第四,林业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政治的重大议题。1992年的联合国环发大会明确指出:“没有任何问题比人类赖以生存的森林生态

19、系统要重要,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应赋予林业首要地位。”大会通过的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对林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全球性政y自承诺。为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国际社会通过政策对话,形成了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2000年,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决定成立联合国森林论坛。经过7年的艰苦谈判,2007年4月联合国森林论坛第七次会议达成了国际森林文书。2007年1 2月1 7日,第62届联大审议通过了国际森林文书。同时,林业可持续发展也成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联合国防止荒漠化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野公约和湿地公约最主要的内容。 第五,全球正在形成一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革命。为扭转全球森

20、林面积持续减少趋势,保障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充分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多种效益,一场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革命正在全球形成。联合国大会呼吁各国政府,加强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政治承诺,制定和实施国家林业发展战略和规划,将林业发展纳入国际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热带雨林国家开始联手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发达国家正在积极推动刚果盆地林业可持续发展,欧盟准备通过打击非法采伐,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联合国环境计划署积极推动全球植树造林运动,2007年发起了“十亿绿树活动”,呼吁各国承诺于2007年大力推动植树造林运动。林业可持续发展运动的兴起,是人类对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再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再认识。这场革命

21、特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应对生态危机,推动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十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随着国际社会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盘重视,我国面临的压力也日益增大。目前,我国温室气体排放量仍然较大,减排形势十分严峻。国际能源署称,2002年中国C02排放量占全球总量的13,为全球第二大排放国。国际能源署在去年11月发布的2006世界能源展望报告中预测,到2010年,我国可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C02排放国。最近一些国际媒体甚至报道说,我国已成为全球C02第一排放大国。虽然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大,但我国森林增长对缓解气候变化的贡献在全球独树一帜。姑联合国粮农组织对全球森林资源的最新评估,我国人工林面积

22、已达8亿亩,占世界人工林面积的近40,居世界第一。我国人工林年均增量占全球人工林年均增量的53.2。这说明,我国人工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量也居世界第一,增速最快。同时,由于我国还有宜林地8.55亿面,我国森林质量还很低,森林固碳的潜力十分巨大,发展空间十分广阔。在高度重视工业减排的同时打好“森林牌”,这对充分展示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中负责任的积极态度,减轻我国在气候问题上的压力,进一步提升我国在气候变化外交舞台的话语权,具有战略意义 下一步,我们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国家和全球生态安全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加强对林业与气候变化关系的科学研究,努力深化对气候变化科学问题的认识。尽快研究制订碳汇政策

23、,加强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外交谈判决策支持工作,增强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发言权和影响力,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加强林业对应对气候变化宣传、科普工作,增强社会对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加强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组织机构建设和人才培养,建立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队伍。通过努力,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新的理大的贡献。 二、关于发展现代林业与建设生态文明 党中央、国务院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在深刻总结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决策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使我国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专家认为,生态又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高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并

24、对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指导、规范作用。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有三项本质要求一是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实现生态良好;二是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三是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林业既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公益事业,又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产业,也是项十分重要的文化载体,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又化功能,承担着促进生态建设和保障林产品供给、弘扬生态文化的重要职责,在建设生态文明中肩负着重大使命,这是林业的基本属性。根据中央的要求和林业的这一基本属性,为了充分发挥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大作用,我们确立

25、了“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所谓现代林业,就是科学发展的林业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林业,体现现代社会主要特征,具有较高生产力发展水平,能够最大限度拓展林业多种功能,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的林业。核心内容是,努力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全面提升林业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充分发挥林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教益,不断满足社会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为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发展现代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客和基本途径,两者有着相同的理念和任务。因此,我们始终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发展现代林业的战略

26、目标,作为林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全体林业建设者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那么,我们是怎样通过发展现代林业,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呢?具体地讲,就是构建三大体系,提升三大功能,发挥三大效益来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 (一)努力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是现代林业建设的重中之重。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承担着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改着荒漠生态东统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职责。这“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就是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森林是地球之肺,湿地是地球之肾,生物事样性是地球的免疫系统,它们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地

27、球的生态状况,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地球健康的保障,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根基。 一是森林生态系统。这是森林群落与其环境在功能流的作用下形成一定结构、功能和自调控的自然综合体。与其他陆地生态系统相比,森林生态系统是生物种类最多,结构最复杂、生态效益最强的生态系统。在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力面,森林生态系统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固碳释氧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减轻自然灾害等多种功能,在维持地球碳循环和水循环中发挥着杠杆作用全球森林不仅每年要吸收和固定全球大气和地表碳流动量的90,并为人类生存提供了60的氧气。森林释放出大量的负氧

28、离子,像保健品一样调节人体的生理机能,改善呼吸和血液循环,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四川的九寨沟因为森林丰富,1立方厘米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一般超过l万个,高的达到8万个而城市的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时,负氧离子含量也只有1000多个。森林被誉为“看不见的绿色水库”,每公顷森林可以涵蓄降水约1000立方米,1万公顷森林的蓄水量相当于1000万立方米的水库库容。研究表明,我国现有森林共涵养水源3743亿立力米,相当于全国水库库容总量的75。森林还具有净化水质、减弱噪音、吸附尘L等功能。 我国现有森林面积1.7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18.21,活立木总蓄积136.18亿立万米,森林蓄积124.56亿立方米。我国森林

29、面积居世界第5位,森林蓄积列居世界第6位。我国人均森林面积0.132公顷,最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0.6公顷的22,居世界第134位;人均森林蓄积9.42上方米,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64.63立方米的14.58,居世界第122位。总的看,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匀,与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要求极不适应,这也是我国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的根本原因。保护和发展森林生态系统的任务十分艰巨。 二是湿地生态系统。根据湿地公约的定义,湿地是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按照这一定义,珊瑚礁、滩涂,红树林、湖泊

30、、河流,河口、沼泽、水库,池塘、水稻田等都属于湿地。湿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丰富和生产力较高的生态系统。湿地具有强大的水文调节和循环功能,可以有效贮存、滞留降水和地表径流,并补充地下水。我国湿地维持着约2.7万亿吨的淡水,占全国可利用淡水资源总量的96。湿地还具有强大的阵解污染和净化水质功能。北京市的实验证明,五类恶劣水质流入湿地后,流出时被净化为三类以上水质。湿地是“生物超前”和“物种基因库”。自然温地不仅是水生动物、水生植物优良的生存场所,也是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特别是水禽必须的柄息、迁徙,越冬和繁殖地。自然湿地还为许多物种保存了基因特性,使许多野生生物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安然生存和繁衍。湿

31、地也是重要的“储碳库”和“吸碳器”。全球占陆地面积不到4的泥炭湿地就储存了5000亿吨碳。 我国湿地类型众多,单块面积大干100公顷的湿地总面积为3848万公顷,居世界第四位、亚洲第一位。我国湿地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孕育着2200多种野生植物和1770多种野生动物,仅鸟类就达271种之多。湖北省湿地资源丰富,有“千湖之省”的美誉。多少年来,星罗棋布的湖泊仿佛散落的珍珠镶嵌在江汉平原。但中科院的监测结果表明,由于过度围湖造田,目前现存的湖泊面积仅为2438.6平方公里,只有上世纪50年代的34,湖北全省大于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只有217个,比上世纪50牟代的522个减少了一大半。与湖北省一样,全

32、国湿地正在面临面积缩小、功能衰退等威胁,保护和建设好湿地生意系统任重道远。 三是荒漠生态系统。土地荒漠化是“地球的癌症”。荒漠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降水量少,气候干旱,自然条件极为严酷。由于物种单一,所以荒漠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一旦受到干扰和破坏,恢复十分困难而缓慢。荒漠生态系统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结果,对人类生存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是地球上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达到3600万平方公里,占陆地总面积的1/4,共有110个国家、约10亿人口受到危害而且还以每年5-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重的国家之一。全国共有沙化土地174.3万平方

33、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1,严重的土地荒漠化、沙化威胁着我国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威胁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据中科院测算,沙区每年风蚀损失的土壤有机质及氪、磷、钾等达5590万吨,折合2.7亿吨化肥。全国有2.4万多个村庄和许多城镇经常受到风沙危害,沙压房舍,沙进人退,在这些地区屡见不鲜。我国北方许多大中城市,常年受风沙危害,大气严重污染。全国响1300多公里铁路、3万公里公路、数以千计的水库和5万多公里长的灌渠常年受风沙危害。沙漠化是我国建设生态又明、实现生态良好的最大难点,也是我国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着力加强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只要方法得当,讲究科学,许多沙化土地是日以治理的。我国

34、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是,这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专家测算,按照现在的治理速度,如果把目前具备治理条件的50多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全部治理完毕,至少需要30年时间。四是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即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它包含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简单地说,生物多样性表现的是千千万万的生物种类的生物多样性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它是维护地球生态平衡的基本保证,生物多样性越丰富,生态系统就越稳定,生态功能就越强大。生物多样性还具有很高的经济功能,它不仅可以为工业提供原料,如胶、油

35、脂、芳香油、纤维等,还可以为人类提供各种特殊的基因,如耐寒抗病基因,使培育动植物新品种成为可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基因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兴衰,一个物种可以左右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我国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授利用野生稻培育出了优良品种,使我国的水稻产量成倍增加,解决了我国13亿人的吃饭问题;美国人利用我国所特有的野生大豆使美国的大豆产量猛增,成为世界上第一大豆生产国,对我国大豆出口形成了强大的压力;从红豆杉提取的抗癌药紫杉醇、从银杏时提取的治疗心脑疾病的药物黄酮等超过了黄金的价值;而许多野生植物的价值目前还没有被发现,有待人类去研究开发。 随着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目前世界上的生物物种正在加

36、速消失。有许多物种在人类还未认识之前,就携带它们特有的基因从地球上消失了,它们对人类的价值很可能是难以估量的。一个物种一旦灭绝,就不可复得,人类就失去了一种独特的基因库,并将永远失去利用它的可能性,对人类来说,这将是一种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世界保护联盟1998年4月出版的1997年世界保护联盟受威胁植物红色名录指出,现在地球上每8种植物中至少有1种面临灭绝的危险,在世界上已知的27万种厥类和种子植物中,大约有3 4万种处于灭绝的边缘,约占其总数的12 5,全球的濒危树种达7000多种。我国野生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仅高等植物就有3万余种,列北斗球首位,居世界第三位,占世界总种数的10以上。其中,约

37、有270个特确属,近17万个特有种。但是,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加之人均资源占有量较低,我国野生植物物种受威胁程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濒危和受威胁的高等植物达4500-5000种。调查结果表明:我国48的物种困资源过渡利用而面临严重威胁,40的物种生境恶化陷入濒危。 目前,对生物资源的争夺已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重要内容。西方发达国家的医药和生物技术公司正在通过各种手段从中国掠夺大量的遗传资源,并通过对这些遗传资源的研发获得了巨额利润。据统汁,我国生物遗传资源引进和输出的比例大概为1:10。美国曾公布,至2002年6月30日,从中国引进的植物资源932种20140份,其中大豆4452份,包括

38、野生大豆168份,而经过中国官方同意提供的仅2177份,并且野生大豆并没有被列入对外提供的品种资源目录。目前,很多中国人非常喜欢吃新西兰的猕猴桃,大家都以为这是新西兰土生土长的水果,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猕猴桃原产于我国。据记载,早在2800年前河南密县一带就有猕猴桃。1903年,一个新西兰的女教师伊莎见尔,利用假期到湖北宜昌看望当传教士的姐姐时,把中国的猕猴桃带倒新酉兰然后经过不断地驯化和改良,才培育出了目前的大果种,年产量达到2万多吨,独占世界市场。因此,保护好我国野生物种资源、维护我国生物多样性,己成为我们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之一。这对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39、 总之,目前全球出现的各种生态危机,都与这三个系统和个多样性有直接关系,森林破坏、湿地减少、荒漠化加剧、生物样性减少是这些危机的主要原因。只有把这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搞好了,才能有效应对生态危机,维护生态安全,改善当代八的生存发展条件;才能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后代留下生存发展的空间:才能最终建成生态文明、实现生态良好, (二)努力构建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可靠保障。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惠及全社会的公益事业,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保障。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提高林业建设的经济效益,不仅可以为生态建设提供资金保障,还可以吸引更多的社会力型参与林业建设,壮大生态建设的力量。同时,森林就其本

40、质而言,既有可再生性又有可降解性,是地球上最大的自然循环经济体。加快林业产业发展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需要,对于建设生态又明、促进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再生性讲,森林是支持经济发展用之不竭的能源资源,能源当量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气,是第四大能源资源。据尉际能源机构统计,煤炭可供开采年限为220-240年,石油为70-100年,天然气为50-60年。而森林作为典型的再生性能源资源,其木质纤维的发热量乎均都在4000-5000大卡,用来发电可以直接将其热能转化为电能。有的树木,如麻疯树,黄连木等,其果实或种子能提炼出生物柴油,供动力机械使用。只要科学地培育和利用,就能够为人

41、类又明发展提供丰富的,永续利用的能源保证。目前,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主要是用林木的果实或籽提炼柴油,用木质纤维燃烧发电。专家估计,到本世纪中叶,各种生物质能替代燃料将占全球总能耗的40以上。我国现有林木生物质中,每年可用于发展生物质能源的生物量为3亿吨左右,折合标准煤约2亿吨。我国现有木本油料树种总面积超过400万公顷,种子含油量在40以上的植物有154种利用现有林地,还可培育能源林1333.3万公顷,每年可提供生物柴油500多万吨,木质燃料近4亿吨,折合标准煤约2.7亿吨。 从降解性讲,森林又是支持经济发展的绿色原材料。木材与钢材,水泥、塑料被公认为四大原材料,在这四大原材料中,木材及其制品

42、以可降解、绿色环保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民众的青睐。我国木材及林产品需求一直呈刚性增长,缺口越来越大。据预测,到“十一五”末,我国年均对森林资源的消耗需求将达到约7亿立方米,国内最多能提供约4亿立方米,缺口在3亿立方米左右。我国有广阔的林业用地,开发潜力巨大。如果把林业的这些潜力充分挖掘出来,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既能提供支持经济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丰富的、可再生的能源资源,又能提供绿色环保产品,完全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强求,完全可以起到“反弹琵琶”,逆向拉动生态建设的作用。 (三)努力构建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世界著名生态和社会学家唐纳德沃

43、斯特指出:“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起因不在于生态系统本身,而在于我们的文化系统。要度过这一危机,必须尽可能清楚地理解我们的文化对自然的影向。”罗马俱乐部创始人贝切利指出,如果我们想自救的话,只有进行文化价值观念的革命。这说明,只有从更深的思想文化层面解决问题,让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生态危机,才能建设好生态文明。 森林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孕育了灿烂悠久、丰富多样的生态文化,如森林文化,花文化、竹文化、茶又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等,这些文化集中反映了人类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共同价值观。大力发展这些生态文化,可以引导全社会了解生态知识,认识自然

44、规律,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可以引导政府部门的决策行为,使之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可以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生态改善。林业是生态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不仅要担当起生态建设的重任,还要做发展生态文化的先锋,不仅要创造大量的生态成果和物质成果,还要尽可能地创造出丰富的生态文化成果,努力构建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倡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林业三大体系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没有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就是无源之水;没有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生意建设就没有引力和动力;没有生态文化的大发展,人们的生态文明观就难以树

45、立,人们的生态意识就难以增强,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就没有坚实的思想保障。只有林业三大体系实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建设好现代林业,为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三、关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实践科学发展观 认真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当前林业发展还很不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最突出的问题是:林业改革严重滞后林地改革比耕地改革晚了30年,造成体制机制不顺,导致蕴藏在43亿亩林地、4万多动植物种和亿万林农中的巨大潜力远未充分发挥出来,既没有解决好生态问题,也没有解决好林产品供给问题,既影响了林业本身的科学发展,也制约了整个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因此,要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

46、发展,根本措施是加快林业改革,突破口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2003年,福建省永安市洪田村的农民,在增收致富奔小康愿望的强烈驱动下,大家动议要改变“靠山不能吃山”的局面,决定像当年小岗村“分田到户”一样,实行“分山到户”,进行林地家庭承包经营。这一大胆实践,得到了福建省委省政府的认可,并决定在全省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2004年后,浙江、辽宁、江西省也相继开展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试点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特别是在这三个省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李克强同志,孟建柱同志的亲自推动下,进展十分顺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各地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过程中,党中央、国务院给予了高度关注。

47、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1月在福建省水安市视察时指出:“林改意义确实很重大。”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又指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我国农村经营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温家宝总理2007年4月在江西省武宁县考察时强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如同土地家庭承包改革一样,在山区林区具有历电性的意义。”回良玉副总理2006年8月出席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现场经验交流会时说:“实践证明,这项改革是顺应发展规律,顺乎农民意愿、合乎农村赛际的重大创举,是加陕林业发展、振兴林区经济,富裕广大林农的根本途径,必将载入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史册。” 在总结各地成功试点经验的基础上,2008年,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一系列重大步骤,对全

48、面推进集体林板制度改革进行了研究部署。4月9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7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送审稿);4月17日和4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先后王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并通过了意见(送审稿)。6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发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这标志着一场涉及25亿亩林地的农村社会变革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展开。从本质上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我国农村经营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是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举措,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 (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能够极大地解放农村生产力,推动农村和整个国民经济平稳持续发

49、展,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义。伴随着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林业有了长足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山区和林区发展仍然十分缓慢,林地的潜力、林木的潜力、林农的潜能都没有得到有效释放,人们日益增长的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也没有得到有效满足我国有43亿亩林业用地,还有8亿亩可治理的沙地和近6亿亩湿地,三者合计是耕地面积的3倍多。改革开放30年来,农业用18亿亩耕地解决了我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43亿亩林地却没有解决我国的木材等林产品供给问题,更没有解决我国的生态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森林资源产权虚置,经营主体和责任王体错位,责权利不统一,使得生产力两大基本要素的潜能无法释放。一是作为劳动力的广大

50、农民没有经营林业的积极性他们说:”林不归我、我不爱林;利不归我,我不营林。”二是作为劳动对象的林地产出率很低。改革前一亩林地的年平均经济产出只有22元,而耕地达到682元,两者相差30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把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确立农民经营林业的主体地位,使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有机结合、消除了林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林地承包经营权是一项独定的、完备的用物权,农民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能,既叫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直接经营,也可以出租,转让、入股,村集体不得随意收回或任意干涉。中央10号文件还规定:“林地的承包期为70年。承包期届满,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继续承包。”这是我

51、国土地承包的最长年限,让农民真正吃下了长效“定心丸”用农民的话说,就是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正因为林地承包经营权具有物权性、长期性的特点,著名经济学宋厉以宁教授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超越了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更彻底、更深入的土地经营制度改革。同时,通过完善政策,放活经营,让利还利于民,消除了林业发展的机制性障碍,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有效地吸引了各种生产要素向林业流动,极大地激活了山区林区经济,大幅度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和财产,必然刺激农村住房,交通、通讯、家电等的消费,进而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总量,为推动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强大动力。这对于我国平稳地跨过当前的“两个坎”:一是应对当

52、前的国际金融危机,抵御外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冲击,实现经济平穗持续发展;二是避免出现“拉美现象”,防止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时出现的经济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关系到9亿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我国集体山林与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是群众发家致富的依靠,是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希望。长期以来,由于农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营体,形成了集体林“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的尴尬局面,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较小,与其蕴含的巨大经济潜力极不相称。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民真正成为山林的王人,获得了一份长期可靠的生产资料,能够直接享受到国家支林惠农政策带来的实惠。同时,农民通过发展林木种植、林下经济、木本粮油,竹藤花卉、森林旅游、生物质能源以及林产品加工业,可为增收致富奔小康开辟新的广阔空间。2007年,全国林业总产值达到1.25万亿元,福建、浙江,广东三省均突破1000亿元。产业的发展有效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增加。2007年,江西省农民人均来自林业的收入为492元,是改革前的两倍多。2007年,浙江省临安市农民人均收入近万元,其中一半来自林业。这个市有个村叫白沙村,通过林改把“砍树变成了看树”,大搞农家乐,发展森林旅游,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