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 南 大 学 社 会 学 系农村实习报告题 目: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基于石羊塘镇的实证分析指导老师: 陈立新 董海军学 院: 公共管理学院 学生姓名: 吕晓奇 学 号:专业班级: 社会学0801班 2010 年 7月 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基于石羊塘镇的实证分析摘要:党的十六大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是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当前,“三农”问题的核心仍然是增加农民收入。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发展以农村劳务输出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为重点的劳务经济,已经成为农业地区最具潜
2、力最有活力的经济增长点,广大农民最直接最有效的增收主渠道。关键词:“三农”问题 农民增收 劳务经济一、导言(一)研究背景我国是一个拥有13多亿人口的大国,而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人们的生存,全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辛勤劳作的农民,现在”三农“问题已成为我国的一个热点问题,一个难点问题。“三农”问题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新形势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选择,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始于农村。在年底到
3、年的短短年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广,解放了生产力,使农村经济获得巨大发展。在那段时间,政府高兴,因为解决了粮食问题;城里人高兴,因为农产品市场丰富起来;农民也高兴,因为自己的收入快速增长。在农村改革成功的鼓舞下,我国从年开始,把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全面推向城市。但是,到了上世纪年代末以后,“农村穷,农民苦,农业危险”的问题又突出起来,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如果农民人均收入按照年以来的速度增长,到全国人均达到美元的水平时,城乡收入差距将会从目前的扩大到。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将会严重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三农”问题归根结底是农民收入问题。只有提高农民收入,“三农”问
4、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就“农民苦”而言,现在农业劳动大部分已经机械化,工作强度大大降低,农民感觉苦,不是苦在生产的强度、难度上,而是苦在收入增长相对缓慢,看不起病、子女上不起学、付不起各种摊派上。同样,就“农业危险”而言,农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低,收入增加而需求不会增加多少,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年均增长,这个速度并不慢。所以,要说“农业危险”,只能是农民收入增长慢、城乡差距继续扩大,将来农民不安于农,农业才会危险。针对增加农民收入问题,年号文件的思路是多予少取。少取部分,现在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都已经免除;多予部分,则受限于现在的人口还在农村,目前补贴如此大量人口的力量还有限。年号文件提出提高农业生产率
5、,就增加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产量而言是必要的,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经常会带来“谷贱伤农”的矛盾,农民多产不见得就能多得。根据理论研究和国内外经验,要长期持续较快地增加农民收入,基本途径是减少农民,不断将农村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上世纪年代中后期,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吸纳了亿离土不离乡的劳动力,推动了农村工业化,也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和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从年代初开始,大量农民工进城,为工业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制造业中心之一。我国的劳务经济,是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乡二元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出现的经济现象,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
6、遍推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之后,中国农村农民的第三大创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破除了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性障碍,打破了计划经济时期劳动力被牢牢束缚于土地和工作单位,企业没有用工自主权,劳动者没有从业选择权的僵化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各种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分配制度,以及对劳动权益和个人财产的法律保护制度,为劳务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的多样化,拓宽了劳动力流动的空间。市场机制是劳动力资源有效配置的动力源泉。在经济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动机驱使下,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和城镇二、三产业巨大的用工需求,通过市场价格信
7、号和供求法则的作用,实现了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加速了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流动转移。劳务经济最初由劳动者(主要是农民工)自主、自发、自利的个体经济行为,发展、壮大、汇合成全社会劳动力流动就业的澎湃潮流,其最大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意义在于,实现了劳动力的又一次解放。据统计,截止2003年一季度,湖南农村劳动力离乡外出就业达680万人,其中到省外547万人,到省内流动就业133万人。庞大的农村劳动力脱离“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小农经济进入城镇,进入沿海,进入二、三产业,再加上城镇一批下岗失业人员出国跨省、上山下乡,汇成劳务经济滚滚洪流,给城乡社会经济结构、思想观念、就业格局、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带来了广
8、泛深刻的变革和影响。 (二)文献综述研究农民收入增长现有文献的主要思路可以概括为:(1)依据经济增长模型及相关计量经济学方法,给出决定农民收入增长的关键因素。Jamison Lau(1982)、高梦滔和姚洋(2006)以及郭志仪和常晔(2007)等基于大量经验数据的支持,强调了教育和在职培训体现的人力资本对农户收入的决定性影响;关于物质资本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却存在着相互对立的研究结论,主张正向效应者有之(陈灿煌,2007;刘忠群等,2008),认为没有显著影响或为负效应者亦有之(高梦滔和姚洋,2006;温涛等,2005)。(2)遵循二元结构及其转变效应理论 ,强调劳动力转移和非农产业发展对
9、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意义。非农劳动力市场开放后,农民人均纯收入主要决定于农业工资、非农就业工资和非农就业比例三个因素。限于恩格尔定律的作用,农民收入扩张的更大空间只能来自非农就业收入的增长(赵耀辉,1997;蔡昉和王德文,2005;刘秀梅和田维明,2005;刘元梁和肖卫东,2005;李恒,2006)。朱农(2002,2005)的研究进一步显示,非农活动的参与还能够降低农村家庭收入分布的基尼系数。(3)信奉政府干预的有效性,主张通过政策调整和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改善农民收入。沈坤荣和张璟(2007)、唐朱昌和吕彬彬(2007)认为,农村公共支出的总量不足和绩效低下是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林毅
10、夫(2001)、张秀生等(2007)以及何蒲明和黎东升(2008)也强调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对农户增收的消极影响。(4)采用多因素分析方法,肯定上述诸多方面对农民收入的综合影响。比如,有研究者(龙翠红,2008;王广慧和张世伟,2008)把农户收入的增长视为人力资本及其非农配置效应的结果;而金融发展或资本积累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机制,则是借助人力资本投资增加、劳动力转移以及财政支农强度变化等中间变量建立起来的(王虎和范从来,2006)。值得一提的是国内学者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建议,主要集中在下几个方面:()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进结构战略性调整,充
11、分挖掘农业内部潜力。()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途径。()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谷中原在多功能农业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一书中提到:“多功能农业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创造出来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模式。多功能农业经营模式有力地回应了农业小部门化发展趋势和工业社会对农业提出的新要求,充分地展示了母体产业的永恒的生命力。”通过该著作我们可以充分认识农业的多功能性、推动有限功能农业向多功能农业转变、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更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二、研究方法和实施方式(一)研究思路通过对当地村民以
12、调查问卷和访谈形式进行调查,对村民收入情况尤其是劳务经济进行分析,并从村民的年龄、文化及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等进行分析,来探究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二)理论依据1.社会流动理论所谓社会流动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社会结构的调整过程主要是通过社会流动实现的,社会流动研究就是从动态的历时性角度研究社会地位结构。合理的社会流动是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协调机制。适应社会需要和社会承受力的流动量是量的合理性,而质的合理性则是指社会流动所体现的原则要与社会的基本制度要求相适应。合理的社会流动对社会运行的协调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形成开发、动态的分层结构取
13、代封闭、固定式分层结构,有助于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2)合理流动能够拓宽社会各层次之间的接触界面,有助于各层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联系,加强了社会整合程度。(3)合理流动能有效地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开拓进取精神,给社会系统注入活力,从而推动实现高水平的社会良性运行。农村的劳务输入属于社会流动的范畴,使城乡之间的流动大大增加,一方面促进了城市的建设和工业服务业的发展,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有利于农民增收。2.收入分配理论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认为,财富和收入固然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但他们毕竟属于工具性的范畴,人类社会最高的价值标准是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自由。这种自由不仅意味着
14、人们具有选择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机会,而且还涉及到这种选择的过程。而这种选择过程又必然与人们的能力相关联。因此,国家再分配的目标不能仅仅局限于给低收入阶层适当的收入方面的照顾,更重要的是为提高他们的能力创造适当的条件,以便使他们最终能够依靠自身的能力,而不是依靠永久的帮助、甚至是连续的施舍来摆脱困境。研究中,我们发现农民的收入跟他们的文化程度和劳动技能有很大的关系,而且是更相关的关系。所以提高农民的文化程度和劳动技能一方面会促使农民更好的城市生产下去,取得更多收入,另一方面也会促使其农业增加产量。(三)研究假设研究假设一: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会促使农民收入的提高。研究假设二:提高农村居民的劳动
15、技能,会促使农民增收。研究假设三:发展劳务经济,会促使农民增收。(四)核心概念的界定一般地,农民收入可分为总收入和纯收入。总收入是指农民家庭所有收入的总和;纯收入是指农民在一定时期的生产经营效益大小,即扣除投入成本后的纯利润。总收入有不同的划分方法,如按产业来源划分,包括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按经营来源划分,包括从集体统一经营得到的收入、从经济联合体得到的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和其他非生产性收入;按要素来源划分,包括劳务收入、资产经营收入;按收入形式划分,包括货币性收入和非货币性收入。“劳务经济”相对于“农村劳务输出”、“民工经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具有更深的内涵与更广的外延,反映了实践的
16、发展和认识的深化。劳务经济的活动主体应包括城乡所有具备不同智力体能水平的劳动者,其发展特征应包括劳动资本的输出与引进,其活动形式是以离土离乡到发达地区就业为主,劳动者返乡创业、自主创业是其发展的高级阶段。(五)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的调查方法是问卷调查法和结构式访谈法,在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文献资料归纳综合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的理论进行分析和研究。结合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及实证研究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和分析,并确保调查的真实性和客观性。1.调查地点与样本选取本次实地调查以湖南省株洲市攸县石羊塘镇作为调查地点,最终获取了886个有效样本,样本量主要分布在石羊塘镇24个村。样本选取按照科学比例进行配额。2
17、.资料收集方法(1)问卷法:本次调查小组花费大量时间制作出了符合实际和实用的调查问卷,并在实地调查的时候采用问答式来获取问卷题目的答案,确保了问卷的有效性和获取资料的真实性(2)访谈法:通过结构式访谈深入调查村级干部和部分村民,在问卷质量之外了解到更多关于当地关于“三农”的有价值的信息,使我们获取更加完善的信息,也使我们对对农村现状有了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3)文献法:在本次实习活动中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以了解国内外村级组织建设的一些相关研究状况,为研究设计和分析论述提供有力的理论和经验依据。3.资料分析方法首先进行问卷的编码和数据录入,然后利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六)样本描述于20
18、10年6月19号至7月8号在湖南省株洲市攸县石羊塘镇24个村进行开展了实地调查,采用结构式访谈法填写,共有效问卷886份。1.性别本次所调查的农村居民中,男性有519名,占总人数58.6%的;女性有367名,占总人数的41.4%。2.年龄在本次调查的农村居民中,以36-55岁居多,人数为381名,占总人数的43.8%;其次是56-83岁,人数为299名,占总人数的34.4%。可得出本次调查被采访者多为中老年人。3.文化程度在本次调查的农村居民中,其受教育程度以小学和初中为主,有672人,占总人数的76%;其次为高中及中专,人数为198人,占总人数的22.4%;本科及以上只有14人,占总人数的1
19、.6%。4外出务工人数有过外出务工经历的村民有397人,占44.8%;没有过外出务工经历的有485人,占54.7%。三、结果与分析农村居民依靠种田及小规模副业的收入很低,但这些跟村民的自身素质包括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及劳动技能等都有密切的关系,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之一。另一方面,外出打工的村民普遍收入较高,这也是本次研究的重要关注点。(一)农民自身素质与收入人的自身素质一般包括身体健康状况与文化素养状况。农业生产需要身强体壮的劳动力、拥有娴熟农业劳动经验的劳动力及必要的技术人员,因此农村劳动力的身体素质以及文化素养对农业生产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也是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要素。我们首先了解一下当地
20、村民的家庭收入情况,见表1。表1:家庭年纯收入FrequencyPercentValid PercentCumulative PercentValid6000元以下20222.823.523.560019000元9310.510.834.3900112000元11112.512.947.31200115000元728.18.455.61500120000元819.19.465.12000130000元12714.314.879.930000元以上17319.520.1100.0Total85997.0100.0Missing9273.0Total886100.0由表1我们可以看到,攸县石羊塘镇
21、村民的家庭年纯收入中6000元以下占到23.5%,600115000元占到32.1%,而150013000元则有24.2%的农户,剩下20.1%的农户家庭年收入超过30000元。我们不难发现,该地农民的收入较高;再加上我们调查时得知这里人们外出务工较多,由此我们可以初步认为务工可以促使农民增收。“单靠种田,恐怕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这是我们在调查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确实如此,据湖南省2000年农业效益调查:每亩水田种粮食获得的纯收入仅为150.7元(不含劳动力成本),若扣除用工作价,每亩的纯收益只有16.6元。养猪的纯收益也不高,平均每头只有43.3元。农业效益如此低下,所以农民说“辛辛苦苦种养一
22、年,不如外出打工一月“。图1: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注:其中小学及以下的人员占39.4%,初中人员占36.5%,高中、中专及大专占22.3%由图1我们可以看到,该地农民中初中一一下学历占了大部分比例达到了75.9%,本科及其以上学历只有1.6%。我们由此认为该地农民的文化程度总体上偏低,当前,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低,致使科技对农业的转化和贡献率低,许多农业科技成果得不到有效的应用和推广,不利于农民的增收。农民的身体健康状况是我们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下表(表2)是关于这个方面的频数分析。表2健康状况FrequencyPercentValid PercentCumulative PercentValid
23、非常健康20322.922.922.9比较健康38543.543.566.4一般18721.121.187.6比较差9710.911.098.5很差131.51.5100.0Total88599.9100.0Missing91.1Total886100.0由图2我们可以看到,66.4%的村民认为自己的身体非常健康或是比较健康,而只有12.5的村民认为自己身体健康状况比较差或是很差。所以我们认为,该地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状况较好,一方面可以在加大农业生产投入时保证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可以产生更多的剩余劳动力,从而选择外出务工,以此来促进农民的增收。另外,通过对村民劳动技能数据的分析发现,86.6%的
24、村民认为自己的农业劳动技能一般或高于般,所以我们认定农业生产不存在技能方面的问题,需要在其他方面给予农民更多的支持。(二)外出务工的高收入劳务经济的兴起,为解决“三农”问题特别是增加农民收入找到了现实而有效的途径。表3:湖南农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分析年份平均每人纯收入(元)比上年增长%劳动者报酬家庭经营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元)收入(元)占总收入比重%占总增收%收入(元)占总收入比重 %占总增收 %1990664.2385.1612.80557.1083.921.9719951425.16268.0018.801095.8976.961.2719961792.2525.7352.0719.602
25、31367.1176.374.173.0719972037.0613.6459.9722.60441508.5574.057.568.5419982064.851.3613.1029.705701383.3467.0-462.068.4119992147.184.0695.1032.40991372.6863.9-13.278.8820002197.162.3789.7435.901881329.1060.5-86.078.3220012299.464.6840.1136.50501371.8459.741.087.5120022398.004.3914.3038.12751376.8057.
26、45.5106.90资料来源:湖南省统计局收入来源及增长构成分析清楚地看出,以外出从业为主的“劳动者报酬收入”绝对额连年持续上升,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连年持续上升,而以农林牧渔业为主且还包括工商运建服等在内的“家庭经营收入”,其绝对值越过1997年的高峰后逐年下降,家庭经营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也连年下降,其中种养业收入由2001年的973元减至2002年的949元,减少2.5%。很多外出务工者“一年土二年洋,三年盖起新楼房”,“一人打工,全家致富”,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和小康的跨越。劳务经济不仅已经成为农业地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而且超过或大大超过地方财政总收入(见表5)。劳务经济的发展,实实在在地
27、再造了一个“省”、一个“市”、一个“县”。表4:劳务收入与地方财政收入对比(单位:元)2002年湖南省平江县湘阴县嘉禾县攸县临澧县地方财政收入231.9亿1.6亿1亿1.36亿1.3亿1亿农民劳务收入408亿16亿6.5亿5亿5.9亿2.8亿资料来源: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课题组调查另外,我们在攸县本地调查时候了解到,攸县已经形成了劳务品牌。攸县在外务工人员已达13万余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2.15%。其中“的士”司机3万多名,主要分布在深圳、广州、东莞、珠海等地。深圳市的8600辆“的士”中,有近5000辆已归攸县“的哥”,成功地打造出了全国“第一的士大县”的品牌,形成了极富特色的劳务
28、经济。四、小结与讨论农业和农村经济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稳步提高农民收入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不仅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稳定,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农民收入是衡量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是检验新农村建设成果的重要指标。(一) 劳务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实践证明,“劳务经济“已经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总体上来讲,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1全社会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认识还不到位除了劳动者本身思想观念束缚外,主要是各级各部门的领导认识不到位。一是把发展劳务经济与发展农业生产对立起来,担心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留下老弱病残,影响农业生产和科技推广。二是
29、把农民增收与财政增收对立,认为劳务经济仅增加了农民收入,对地方财政没有好处。三是把农民进城就业与城镇居民就业对立,指责农民进城抢占了城里人的饭碗。四是把农民外出与社会管理对立,惧怕人口流动多影响社会治安。这些错误思想严重阻碍了劳务经济的发展。2劳动力整体素质还不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素质偏低。湖南省外出务工人员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了输出总数的81.1%。二是技能素质偏低。相当一部分外出务工者因文化基础较差,对科技知识接受能力不强,很难掌握科技含量高的技能。2002年,湖南省新增转移人员中只有12万通过职业技术培训,仅占新增77万人中的15.58%。多数务工者只能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事体
30、力型工作,劳务收入较低。从发展趋势看,东部地区能大量容纳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基本处于饱和状态。我国加入WTO后,随着产品的升级换代,用工单位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适合文化素质差、技能水平低的务工人员的就业岗位越来越少,我省大部分转移就业人员素质结构与输入地日益提高的用工素质要求不相适应,缺乏市场就业竞争能力。3存在束缚劳务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政策性障碍由于国有企业改革的继续深入,下岗失业人员不断增多,城市就业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地方为清岗腾位安置下岗失业人员,采取种种限制性政策措施,排斥农民进城务工。一是实行限额分配制,通过务工证、暂住证或规定外来劳动力占全市企业职工总数的最高比例,从总量上
31、加以限制。二是征收税费,人为地抬高外来工的就业成本。三是对外来工增设附加条件。如以提高城市素质为由,要求外来工必须具有何种文化程度或某项技能,用以堵截一部分外来工。四是实行职业保留制,确保本地人员独占某些职业或享受就业优先权。4管理与服务跟不上发展要求一是城乡统筹就业机制尚未有效形成。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部门之间的就业市场分割现象仍较严重,限制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劳动力市场的配套建设相对滞后,劳务信息网络不够健全,缺乏及时有效的信息导向,供求矛盾比较突出。二是乡镇劳动保障服务机构普遍存在编制,经费、职能不落实等问题。目前只有1/3能够正常开展工作,相关服务管理工作不到位,影响到有组织大规模的
32、劳务输出。从总体上看,湖南省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仍主要靠“血缘、人缘、地缘”关系,还存在比较明显的自发性,政府对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2002年全省有组织的转移就业人数仅占29%。三是相关政策与制度配套、工作协调不够,如户籍制度、住房制度和人口迁移政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仍有较大的限制性,政府促进就业的调控手段少,市场引导就业的体系又不完善等等,都影响到当前我省劳务经济的发展。5外出劳动力的合法权益难以保障一是对职业中介机构的监管跟不上,非法职介现象和欺诈行为比较严重。部分民办职介机构利用求职者急切寻找岗位的心理,炒作职业供求信息,收取高额中介费以牟取暴利,使不少求职者上当受骗。二是企业不能
33、依法用工。劳动合同不规范、社会保障不落实,工作环境差、超时工作、待遇偏低、拖欠工资等现象比较普遍。发生工伤事故、劳资纠纷得不到及时处理。很多企业根本不与员工签订合同。不少企业对员工十分苛刻,动辄罚款、辞退,有的甚至体罚、殴打员工。三是收费不规范。目前针对农民工的收费名目繁多,既有输出地又有输入地的双重负担。如在输出地除必须办理的计划生育证、未婚证等证外,还要收取报名费、体检费、外出劳务许可费、劳务输出管理费、计划生育管理费等费用。(二)加快劳务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1统一对发展劳务经济的认识,真正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事来抓。(1)统一思想认识,提升工作地位。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有
34、利于扩大社会就业,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广大农民的收入;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我省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2)明确奋斗目标,作好发展规划。要把发展劳务经济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衔接起来,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衔接起来。(3)拓宽转移就业渠道,创新劳务经济发展思路。要实现庞大的剩余劳动力就业,我们必须采取多渠道分流、多种途径转移的发展战略,在加快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为劳务经济更大规模兴起创造宽广的平台。2.尽快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为发展劳务经济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1)打破部门分割,建立公平统一、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
35、场。发展劳务经济,应打破劳动力的地区、行业和所有制分割的局面,推进劳动力市场与人才市场的归并和整合。(2)打破制度性分割,建立规范灵敏的劳动力市场。发展劳务经济应进一步消除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障碍,发挥劳动力价值信号的正常作用。大力培育和建立劳动力市场的价值调控体系,实现劳动报酬和福利的工资化、货币化,政府通过间接影响劳动力价格的办法实现劳动力的有效配置,促进劳动力市场价格机制的形成。(3)打破信息封闭,建立网络化的劳动力市场。要加强劳动力市场载体建设,努力实现职业介绍网络化、现代化和信息化。按照“政策统一、信息共享、市场开放、流动自由”的总体要求,不断提高劳动力市场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水平。
36、3加大对城乡劳动力的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1)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对劳务培训的主渠道作用。当前劳动力市场对劳动者文化、技能、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劳务输入要由体力型、数量型向技能型、质量型转变。要适应劳务经济发展的要求,制定和实施职业技术培训规划,建立起市场导向的教育和培训机制。(2)鼓励社会和企业发展教育培训事业。应合理规划和利用我省的教育、培训资源,形成有利于劳务经济发展的大培训格局。(3)大力推行“订单式”劳务培训。要按照“校企联办、定向安置”的发展思路,大力开展“安置基地”建设。要积极选择沿海发达地区效益好、规模大、用工规范、有后劲、能稳住学生的大中型企业,与其签订定向
37、培训和定向安置的协议,企业的“订单”需要什么样的人,就选送和培训什么样的人,使培训工作“适销对路”。逐步建立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就业培训机制。努力培育和创立劳务输出的基地和“品牌”,提高我省劳务经济的质量和效益。(4)全面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行学历文凭和职业培训资格证书并重的劳动用工制度,引导未能升入上一级学校学习的城乡初高中毕业生进入各级技术学校,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考试、考核、鉴定合格者发给相应的毕业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扩大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覆盖面。4落实已经出台的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和支持返乡创业。(1)加强返乡创业的引导。大量外出人员带资金、带技术、带经验返乡投资设厂、创办实业,有利于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劳务经济,推进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电商知识培训协议电子下载
- 2024年高端酒店租赁服务详细协议
- 2024年临时工施工安全责任豁免协议
- 2024年各类协议书写样式汇编
- 二手房买卖协议2024年
- 车辆抵押担保协议精简2024
- 2024短期资金周转过桥贷款协议范本
- 防水工程清工承揽专用协议范本2024
- 返聘员工协议模板(2024年)
- 人员监督计划表
- 2024届重庆市永川区物理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传统节日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论文
- 沥青改色路面修补施工方案
- 香菇种植示范基地项目可行性策划实施方案
- 混凝土硫酸盐侵蚀基本机理研究
- 《机械设计基础A》机械电子 教学大纲
- 水工岩石分级及围岩分类
- 基因扩增实验室常用仪器使用课件
- 斜井敷设电缆措施
- 施工机械设备租赁实施方案
- 牙膏产品知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