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教学目的_第1页
社会学概论教学目的_第2页
社会学概论教学目的_第3页
社会学概论教学目的_第4页
社会学概论教学目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社会学概论教学目的 作为一门系统讲授社会学知识的课程,“社会学概论”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绪论,主要讲解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地位及其应用;(2)社会学的微观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人的社会化、社会角色、社会互动、社会群体、家庭等;(3)社会学的宏观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组织、社会分层与流动、社会制度、社区、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等;(4)应用社会学,主要包括社会问题、社会控制、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等;(5)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社会指标、社会调查等。但根据我省我院师生的实际情况,我们把主要重点放在1,2,3部分,其余部分以后要开设专门的课程进行讲解,所以在本门课程

2、中不作重点讲。 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1)让学生了解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掌握社会学的基础知识;(2)培养学生运用社会学的观点、社会学的理论和概念来分析和认识社会现象,增强他们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为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社会学概论计划学时 本门课的讲解分两个学期进行,共11章,社区、社会问题、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等几章在本门课程中不作讲解。第一学期每周四学时,完成前8章,共72学时;第二学期每周二学时,完成后5章,共36学时。两个学期共108学时,具体分配如下:第一章绪论6学时,第二章社会8学时,第三章文化12学时,第四章社会化16学时,第五章社会互动1

3、2学时,第六章社会群体8学时,第七章社会组织6学时,第八章社会制度8学时,第九章社会控制6学时,第十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10学时,第十一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12学时。 社会学概论教学情况第一章 绪论 目标和要求: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掌握社会学的历史发展脉络,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地位以及它与其它社会科学的关系有基本的认识,为更进一步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重点:了解什么是社会学,了解它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研究的基本方法 学时安排: 本章计划学时为6学时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学 一、 社会思想与社会学 古今中外的各种社会思想是社会学得以产生的一个重大前提,许多杰出的思想家所提出的关于社

4、会的思想成为社会学重要的思想来源。 二、社会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科学条件社会学是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19世纪上半叶,代替了封建主义的西欧资本主义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这也引起了社会的剧烈变化,社会的复杂性呼唤社会学的产生。与此同时,自然科学的发展也为对社会的研究提供了方法上的启示。 三、国内外社会学发展的基本历程西方社会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创立时期(以孔德和斯宾塞为代表)、形成时期(以迪尔克姆、韦伯为代表)、发展时期(以芝加哥学派、结构功能主义为代表)、多元时期(以冲突论、互动论、交换论等多元理论的出现为代表)和当代的新古典时期(以哈贝马斯、吉登斯等著名理论家为代表)。社会学在中国经历了传入、发

5、展、中断和恢复重建等过程,这一过程同时也是社会学逐步中国本土化的过程。 四、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国外社会学界关于社会学研究对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2)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3)其它的对象界定,但没有成为社会学发展的主流。 第二节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一、社会学的方法论 (1)实证主义:仿效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主张用定量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测量和分析,得出客观的研究结论,以涂尔干为代表。 (2)人文主义:主张用定性的方法对个体行为进行研究,以韦伯为代表。 二、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统计调查法;(2)实验法;(3)观察法;(4) 文献法 三、社会学

6、调查搜集和分析资料的具体技术 (1)抽样调查;(2)问卷设计技术;(3)访谈技术;(4)资料分析技术。 第三节 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一、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 1、“总和说”:把社会学和各门社会科学的关系看成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综合说”:认为社会学是各门社会科学成果的综合; 3、“普遍说”:把社会学看作适用于一切社会现象的普遍性学说; 4、“平等说”:社会学和其他学科一样,都研究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 5、“共通说”:研究社会生活现象的共通原理 二、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1、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是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 2、社会学和政治学、经济学等单科性社会

7、科学的关系:是综合性社会科学与单科性社会科学的关系; 3、社会学与历史学、管理学等综合性学科的关系:都是综合性的社会科学,不过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书目 1、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RENTICE HALL出版公司,1999年版。 3、韩明谟主编:社会学概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贾春增主编:外国社会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5、杨善华主编: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宋林飞: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 7、M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复习思考题: 1、社会学这门学科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科学条件是什么? 2、如何把握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3、如何理解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第二章 社会 目标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社会、社会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类型,以及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 重点:了解什么社会,并掌握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 学时安排:本章计划学时为8学时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一、社会的概念 1、社会唯名论:社会是个人的集合,是真实存在的; 2、社会唯实论:社会并非实体,真实存在的只有个人; 3、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基本观点:社会是全部社会

9、关系的总和,社会只能在个人之间、个人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中去寻找。 二、社会的特征 1、由人群组成;2、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3、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4、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 三、社会的功能 1、整合的功能;2、交流的功能;3、导向的功能;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 第二节 社会的构成要素及其类型一、社会学关于社会要素的传统理论 1、孙本文的社会构成要素研究 2、社会三要素论:自然环境、人口与文化 二、社会的类型 第三节 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一、宏观社会与微观社会的角度 宏观社会指社会的整体结

10、构,是较大范围的社会关系;微观社会指社会的个体结构,即表现日常生活中人际互动的模式。 二、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的角度个人关系指日常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直接联系或互动,是一种较低层次的社会关系;群体关系指在社会的或组织的层次上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社会制度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之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三、血缘、地缘、业缘的角度血缘关系是指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地缘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业缘关系是指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 第四节 社会学关于社会的几种主要理论观点长期以来,社会学逐步形成了关于社

11、会的几种主要理论观点,它们包括:功能论、冲突论、进化论和地理环境决定论等等。 功能论:社会由不同的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能满足人的某种功能需要。 冲突论:社会是充满冲突的,冲突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进化论:社会世界像生物世界那样,是从低级到高级的逐步发展的过程。 地理环境决定论:社会的发展是由所处的地理条件所决定的。 参考书目 1、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韩明谟主编:社会学概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贾春增主编:外国社会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其特征是什么? 2、简述社

12、会学关于社会的几种主要理论观点。 第三章 文化 目标和要求: 本章旨在使学生了解文化的基本定义,把握文化的特征、结构与功能,了解文化交流的意义以及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认识民族传统文化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重点:了解文化的定义以及文化的分析视角 学时安排:本章计划学时12学时 第一节 什么叫文化 一、文化的定义普芬多夫:文化是社会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有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 泰勒: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之一分子所获得的任何技巧与习惯。 二、文化的特性1、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2、文化的复合

13、性;3、文化的象征性;4、文化的传递性;5、文化的变迁性和文化堕距。 三、文化的功能 1、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2、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3、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4、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 第二节 文化的分类一、 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 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 二、主文化与亚文化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三、主文化与反文化主文化:指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

14、的文化。 反文化: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四、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评比性文化: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孰优孰劣的文化。非评比性文化:也称中性文化,是指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化。 第三节 文化的结构 一、文化特质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它即可以表现为物质的形式,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形式。 二、文化丛文化丛是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合在一起的一组文化特质。它往往与人们的某种特定活动有关,而且往往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特殊结合,如春节庆祝活动等。 三、文化模式所谓文化模式是指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与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

15、殊形式和结构,这种形式往往表现了一种社会文化的特殊性。 第四节 文化的分析 一、文化模式的交流文化震惊: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 文化边际: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 二、文化模式的评价文化中心主义:也称种族中心主义,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常有一种倾向,常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最好的。 文化相对主义:它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 三、多元文化与统一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当代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方面的多元一体格局在文化上呈现多元的

16、特色。文化交流和文化共享为文化进步和社会整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现代化并非“汉化”或“西化”。现代化不可避免地要考虑民族传统。在当前的建设中,必须保持和发扬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点,充分考虑民族特点。中国的现代化是各族文化共同繁荣前提下的社会进步,决不能以牺牲某一民族文化为代价。 参考书目 1、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RENTICE HALL出版公司,1999年版。 2、童恩正:文化人类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中国

17、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复习思考题: 1、E.B. 泰勒的文化定义是什么? 2、什么是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在我国现阶段,应该如何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 3、试析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第四章 社会化 目标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准确理解社会化的基本涵义,掌握社会学研究社会化的基本角度,了解社会化在人与社会相互关系中的作用以及社会化的主要机构,明确社会化的过程与基本内容,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社会化问题。 重点:社会化的基本概念、过程和内容 学时安排: 本章计划学时为16学时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化一、社会化的定义 狭义:从生物人到社会人的转变。 广义:社会化

18、不仅是生物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类型 初级社会化: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 预期社会化: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将来要扮演的角色。 发展社会化:指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 逆向社会化: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 再社会化: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三、 社会学研究社会化的三种角度:文化的角度:社会化被看作是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 个性发展的角度:社会化被看作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社会结构的角度:社会化就是要使人

19、变得具有社会性。 四、社会化的必要条件 社会化的个人生物条件: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社会化的社会环境条件: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同龄群体、大众传播媒介和社区 第三节 社会化的理论、内容和过程一、关于社会化的理论 1、库利“镜中我”理论:人们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的反映而形成关于自我的概念。 2、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即是学会理解他人对于角色的期待,并按照这种期待从事角色行为的能力。 3、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把人格发展分为五个时期,即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两性期。 4、埃里克森:社会化贯穿人成长的一生,并把人的一生划分为8个阶段:信任

20、与不信任、自主与羞怯、主动与内疚、勤奋与自卑感、认同与角色混淆、亲密与孤独感、关注后代与关注自我、完善与绝望。 5、生命历程理论: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理解为一个由多个生命事件构成的序列。 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和再社会化 三、社会化的基本过程:儿童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第四节 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一、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二、社会失范与再社会化问题 三、社会变迁与成人的继续社会化 四、代差问题 参考书目 1、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理论教研室 社会学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 2、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RENTICE HALL出版公司,1

21、999年版。 复习思考题: 1、简析狭义的和广义的社会化研究领域。 2、简述社会化的主要机构,并联系当前我国实际情况,分析社会化过程中应注意完善和加强哪些机构? 3、简述社会化过程的基本内容。 4、简述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化问题。 第五章 社会互动 目标和要求: 本章旨在使学生掌握社会互动的涵义及基本理论,提高正确处理日常生活中各种互动关系的能力,同时能够科学地分析和把握集合行为。 重点:理解社会互动的各种理论 学时安排:本章计划学时为12学时 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涵义及理论一、社会互动的涵义 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二

22、、社会互动的理论: 1、符号互动论:芝加哥学派:互动是个角色创造的过程 衣阿华学派:互动是个角色扮演的过程 2、角色理论:角色与互动是相互依赖的,一方面,互动是角色之间的互动;另一方面,角色的形成和扮演也是在互动中完成的。 3、参照群体理论:个体将其参照群体的价值和规范作为评价自身和他人的基准,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价值观的依据。 4、戏剧理论:互动的一方总想控制对方对自己的印象,使对方通过对自己行为的理解,做出符合自己计划中的行为反映。 5、社会交换理论:交换行为不仅存在于市场关系之中,而且存在于包括友谊、爱情在内的多种社会关系之中。 第二节 社会角色一、社会角色的定义 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

23、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二、社会角色的分类: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三、社会角色的失调 1、角色冲突: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2、角色不清: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该怎么去做。 3、角色中断:指在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的现象。 4、角色失败:指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最后不得

24、不半途终止表演,或者虽然还没有退出角色,但已经困难重重。 第三节 集群行为一、定义:又称集体行为、大众行为,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 二、一般特征 (1)人数众多;(2)无组织性;(3)行为者相互依赖。 三、集合行为的理论 1、斯梅尔塞的基本条件说:环境条件、结构性压力;普遍性情绪的产生或共同信念的形成;诱发因素;行为动员;社会控制能力。 2、模仿理论:当人们面临突发事件时,往往会处于丧失理智状态,失去自我控制能力。于是,他们便会本能地彼此模仿,力求与在场的多数人的行为一致,由此导致集合行为的产生。 3、感染理论:集群行为是人们情绪感染的结果。 4、紧急规范理论:面临突发事件时,

25、人们之间会产生紧急规范,从而对在场者形成规范压力,迫使他们去仿效和遵从。 5、匿名理论:匿名状态会使集群中的个人更容易从事越轨行为。 6、控制转让理论:在集群行为中,行动者把对自身行动的控制转让给他人。 四、几种典型的集合行为 (1)恐慌;(2)谣言;(3)流行。 参考书目 1、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奚从清、俞国良:角色理论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4、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RENTICE HALL出版公司 课后思考题: 1、简述社

26、会学关于社会互动的几个重要理论。 2、简述角色失调的不同情形。 3、社会学解释集合行为的主要理论有哪些? 第六章 社会群体目标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群体的概念及其特征,认识社会群体的不同类型,着重把握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及其功能,认识初级群体的发展变化对于个人和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重点:把握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及其功能,认识初级群体的发展变化对于个人和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学时安排:本章计划学时为8学时 第一节 社会群体及其类型 一、什么是社会群体 所谓社会群体,就是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一群个人的合成体。这个群体,一般来说,不仅群体中的个人自己能够意识到,而且也是被群体以外的人们所意识

27、到了的。 二、社会群体的类型 (1)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3)内群体与外群体;(4)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5)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与业缘群体。 第二节 社会群体结构及其作用过程 一、群体凝聚力 指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 二、群体规范 指在某一特定群体活动中,被认为是合适的成员行为的一种期望,是群体所确立的一种标准化的观念。 三、群体内部关系指成员间彼此交流和作用的状态和过程,是群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从群体规模、社会网、群体内部信息沟通方式三个方面来考察。 四、群体领导与决策1、两种领导方式:工具性领导;表意性领导 2、三种领导作风

28、: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 3、群体决策:指在群体活动中,群体针对遇到的问题而做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是群体发挥作用的重要步骤。 第三节 初级社会群体 一、初级社会群体的涵义初级群体是亲密的、面对面接触和合作的群体,包括家庭、儿童伙伴群等。 二、初级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1、成员有限;2、成员间有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3、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全部个性;4、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5、成员难以替代;6、群体整合程度高;7、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 三、初级社会群体的形成条件1、活动空间接近;2、接触时间长;3、相互交往比较自由;4、交往各方角色、地位间的社会差异较小。 四、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

29、 1、正功能:承担着社会化的任务;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2、负功能:从微观心理角度看,初级群体可能压抑个性的形成和个人积极性的发挥,限制个人的社会发展;从宏观结构角度看,初级群体的存在,有可能干扰正式组织关系。 五、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初级群体 (1)社会转型时期初级群体的变化;(2)初级群体变化对于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四节 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 一、家庭的概念作为生活实体,家庭可以看作是实体婚姻、孩子、生活共同体三个部分的综合。 二、家庭的起源与发展 (1)血缘家庭;(2)普那路亚家庭;(3)偶婚家庭;(4)父权制家庭;(5)一夫一妻制家庭。 三、家庭的类型核心家庭:又称夫

30、妇家庭,就是只有父母和未婚子女共同居住和生活。 主干家庭:指父母(或一方)与一对已婚子女(或者再加其他亲属)共同居住生活。 联合家庭:指父母(或一方)与多对(或再加其他亲属)共同居住生活,包括子女已成家却不分家。 四、转型社会中的家庭 参考书目 1、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RENTICE HALL 出版公司,1999年版。 2、费孝通:乡土中国,三联书店,1985年版。 3、费孝通:生育制度,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4、韩明谟主编:社会学概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群体?社会群体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2、什么叫群体

31、凝聚力?如何分析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各种因素? 3、简述初级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 4、如何分析和认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初级群体的变化? 5、简述家庭的发展过程。 第七章 社会组织目标和要求: 本章旨在使学生把握社会组织的内涵、类型以及社会组织的运行过程,理解组织目标、组织结构以及组织管理的一般理论,学会运用组织结构和组织管理的基本原理分析我国组织形式,掌握组织设计与组织管理的技巧。 重点:理解组织目标、组织结构以及组织管理的一般理论,学会运用组织结构和组织管理的基本原理分析我国组织形式,掌握组织设计与组织管理的技巧。 学时安排:本章计划学时为6学时 第一节 社会组织的特征与结构 一、社会组织的涵义

32、与特征 1. 社会组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2. 社会组织的特征 二、社会组织的要素 (1)通过一定的手续加入的成员;(2)固定的目标;(3)规范性的章程;(4)权威的领导体系;(5)必要的物质基础 三、社会组织的机构 1、社会组织的正式结构:指结构内部各个职位、部门之间正式确立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形式。其内容具体包括两个方面,即总体结构和职务工作结构。 2、社会组织的非正式结构:也叫非正式群体,是指未经明确规定而从组织成员的互动及相互作用中自发产生的具有灵活性的关系模式。它广泛存在于各类组织中,是组织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 社会组织的目标一、组织目标的涵义与分类 组织目标的含义与意义

33、。目标的类型。 二、组织目标的制定和实施 组织目标指定的原则。组织目标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三、影响组织目标的因素 四、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与评估 评估标准:(1)有效性;(2)效率;(3)人道主义。 第三节 社会组织的运行一、社会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1. 组织环境的涵义:指与该社会组织的存在、运行和变化有关的社会现象的总和。 2. 环境与组织的交换关系 3. 环境对社会组织变化的影响 二、组织过程 三、社会组织的存续 第四节 社会组织的管理 一、组织管理的含义 二、组织管理的理论 1. 家长制(2)古典管理理论;(3)行为科学管理理论:(4)当代管理学派 三、科层制及其功能分析 1、科层制的

34、涵义 2、科层制的功能:正功能、负功能 3、科层制与官僚主义 凡是由于管理不善而造成的组织活动偏离目标,降低组织效率的各种现象都可以称作官僚主义。无论是家长制管理还是科层制管理,都有可能产生官僚主义。 四、我国的管理经验及问题 参考书目 1、张家麟编著:组织社会学,安徽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皮尤编:组织理论精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3、孙彤编:组织行为学,中国物资出版社,1986年版。 5、李源潮:中国企业集团现状及发展趋势,载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 6、于显洋、林克雷、李路路:组织行为学,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复习思考题: 1、简述社会组织的

35、含义及其特征。 2、简述社会组织和环境的关系。 3、什么是组织中的非正式结构?它对于组织成员和组织活动有何影响? 4、简述科层制的特点及功能。 第八章 社会制度目标和要求: 本章旨在使学生了解社会制度的基本涵义及其构成,认识社会制度的特征及其类型,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社会制度在社会重发挥的重要功能;学会分析社会转型过程重的制度变迁和创新。 重点:让学生理解社会制度在社会重发挥的重要功能;学会分析社会转型过程重的制度变迁和创新。 学时安排:本章计划学时为6学时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制度一、社会制度的涵义:指在特定社会活动领域中,围绕着一定目标而形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比较稳定的和正式的社会规范体系。 二

36、、社会制度的特征 (1)可重复性;(2)集体性约束;(3)制度惯性。 三、社会制度的类型 (1)本原的社会制度; (2)派生的社会制度 第二节 社会制度的构成与功能 一、社会制度的构成:构成一种社会制度的基本要素有:观念、规范、地位结构和社会角色。 二、社会制度的功能 1、满足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 2、提供社会化和社会选择机制 3、对社会起整合作用 4、传递社会文化、促进社会发展 二、考察社会制度功能的角度 1、从社会制度的功能耦合网角度; 2、从制度潜功能的角度; 3、从发展的角度。 第三节 社会制度与社会转型 一、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 二、政治制度与社会转型 三、教育制度与社会转型

37、 四、宗教制度与宗教政策 参考书目 1、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RENTICE HALL 出版公司,1999年版。 3、杨晓民、周翼虎:中国单位制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4、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重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何建章主编: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变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制度?它包括哪些构成要素? 2、简述社会制度的基本类型。 3、如何分析社会制度的功能? 4、试论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制度创新及其意义。 第九章 社会控制

38、目标和要求: 让学生掌握社会控制的涵义、特征及其类型,了解社会控制对于社会的重要功能,重点让学生了解有关越轨行为的各种理论解释,学会运用有关理论分析我国当前的各种越轨行为。 重点:重点让学生了解有关越轨行为的各种理论解释,学会运用有关理论分析我国当前的各种越轨行为。 学时安排:本章计划学时为6学时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控制一、什么是社会控制 广义的社会控制: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法,对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狭义的社会控制: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二、社会

39、控制的一般特征 1、社会控制的普遍性和阶级性 2、社会控制的统一性和强制性 3、社会控制的多重性和闭环性 三、社会控制的功能 1、为社会成员提供合乎社会目标的社会价值各观念和社会行为模式,调适人际关系,制约和指导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 2、规定各社会群体或社会集团的社会地位、社会权力和义务,限制它们之间利益竞争的范围,调整它们之间的利益关系,避免产生大规模的对抗性冲突。 3、协调社会运行的各个系统,调节它们之间的关系,修正它们的运行轨道,控制它们的运行方向和运行速率,使之功能耦合、结构协调、相互配套,尽量使各社会运行系统同步运行,促使社会的两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四、社会转型与社会控制 第二节 社

40、会控制的类型与方式一、社会控制的类型 1. 统治与制约 2. 正式控制与非正式控制 3. 外在控制与内在控制 二、社会控制的方式 1. 习俗、道德和宗教 2. 政权、法律和纪律 3. 社会舆论和群体意识 第三节 越轨行为与社会控制 一、越轨行为的涵义及其类型 二、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 生物学解释、心理学解释和社会学解释。 三、越轨行为的控制 参考书目 1、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理论教研室 社会学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 2、罗斯:社会控制,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3、杨桂华:社会控制理论的三大历史阶段,北京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 4、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中国人民出版社,1

41、998年版。、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控制?社会控制有哪些类型? 2、简述社会控制的功能。 3、简述社会控制手段的类型。 4、什么是越轨行为?简述有关越轨行为的各种理论解释。 第十章 社会阶级与社会分层目标和要求: 使学生了解社会分层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正确对待西方社会学的分层研究,认清我国现阶段分层研究的必要性,尤其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阶段和阶层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科学地认识我国阶级阶层结构及其发展趋势,理解合理社会流动的重要作用。 重点:让学生学会运用阶段和阶层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科学地认识我国阶级阶层结构及其发展趋势,理解合理社会流动对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地重要作用。 学时安排:本章计

42、划学时为10学时 第一节 阶级与阶层一、阶级的起源与定义 二、阶级与阶级意识 三、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的关系 第二节 社会分化与社会分层 一、社会分化的定义 (1)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 (2)社会分化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 二、社会分化及其类型 (1)社会分化及其后果;(2)社会分化类型。 三、社会分层的定义社会分层指的是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地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分层现象体现着社会的不平等。研究社会分层是分析社会结构及其变迁时必然要涉及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社会分层的理论 五、阶级、阶层与社会不平等 (1)阶级

43、、阶层的一般含义;(2)社会不平等;(3)分层研究的理论视角。 第三节 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阶级、阶层状态一、对我国社会结构进行分层研究的必然性 二、我国现阶段的平等原则及其实施过程 (1)我国现阶段的平等原则;(2)如何实施机会均等原则;(3)我国的社会分层问题。 参考书目 1、韩明谟主编:社会学概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许嘉!:社会阶层化与社会流动,台北三民书局,1986年版。 3、丹尼斯吉尔伯特:美国阶级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4、李强: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5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RENTICE HALL 出版 复习思考题: 1、试述阶级与阶层的区别 2、简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内容。 3、简述韦伯的分层理论。 4、简述帕累托精英理论。 第十一章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目标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社会变迁的概念、类型及其影响因素,掌握有关社会变迁的各种理论,重点掌握有计划社会变迁的特点及方式;了解社会现代化的由来及其涵义,把握社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认识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过程及其问题,学会科学地分析我国的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