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B卷_第1页
青海省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B卷_第2页
青海省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B卷_第3页
青海省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B卷_第4页
青海省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B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青海省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B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语言文字运用 (共7题;共19分)1. (2分) 下列画线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 倩影(qin)霎时(sh)参差(cn)脉脉(m)B . 袅娜(nio) 独处(ch)幽僻(p)煤屑(xi)C . 颤动(chn) 纤腰(xin) 弥望(m)踱步(du)D . 酣眠(hn) 乍看(zh)敛裾(j)宛然(wn)2. (2分) (2016高三上绍兴期中)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南浔区从人民大会堂捧回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证书,标志着南浔古老的蚕桑习俗文化正式挤身世界级文化殿堂。B

2、. 雷军说在45岁生日当天他收到了两份大礼,一份是360投资结盟酷派,另一份是华为发布荣耀6plus,“这个行业的竞争恐怖得一踏糊涂”。C . 一个人着装时不拘礼节可能表示你对交流沟通的另一方的漠视,肮脏的牛仔裤与笔挺气派的西装会给人以截然不同的印象。D . 记者从省文联获悉,由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共同主办的“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暨中国美术创作奖、获奖题名作品展”15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3. (2分)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新事物脱颖而出 , 语言作为日常交际的工具,也会相应地产生新词语来表达这些新事物。B . “两县”期间,就

3、百姓关注的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热点问题,记者们辛勤采访,及时报道,心劳日拙 , 受到广泛好评。C . 一位老科学家指出,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人太急于求成,沉不下心来坐冷板凳 , 这样很难取得有重大影响力的科研成果。D . 贝多芬晚年听力衰退,对外界的一切充耳不闻 , 但是,他能扼住命运的咽喉,忍受住强烈的苦痛,给世界创造了经典之作。4. (2分) (2016高一下云南期末)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阳光学校继承了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一教育思想,于2014年提出了“率性教育”的理念。B . 由于中国的互联网发展非常迅猛,网络空间自我规范的速度远远落在了技术

4、更新换代的后面,这导致网络空间缺乏清晰、刚性、公共认同,在“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的界限上一直很模糊。C . 延安的许多作家本着毛主席提出的“百花齐放”为原则,深入民间,向人民学习,将民歌融进自己的创作中,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D . 关于脂肪对人类影响的讨论由来已久,那么脂肪对人类究竟是有益还是有害,现在的主流观点是否定的。5. (2分)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走进这所学校,会被一种大气揪住。一条宽阔笔直的大道向校园深处延伸进去, , , 建筑后边青山隐隐。四季葱绿的香樟树生长在道路两旁道路两旁是四季葱绿的香樟树庄严的石头建筑位于校园深处校园深处是庄严的石头

5、建筑A . B . C . D . 6. (3分) (2017高一下万州月考)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先秦时没有棉花,所谓“布衣”是指用麻布裁制的衣服。夏天穿的细麻布叫葛,_。袍是穿在里面的夹衣,内实丝绵。穷人填不起丝绵,_ , 叫作缊袍。袍因是内衣,_ , 外出时只能衬在正服里面。裘是皮衣,先秦时代也是主要的冬衣。7. (6分) (2019宝安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有一种哲学理论认为,人类的社会行为受利益动机的驱使,这与古人“无利不起早“的观念。用这个观点去分析,某些家长嫌学校作业少主动给孩子加码

6、的问题也就了。事实上,给中小学生减负已是的话题,但效果究竟如何值得探讨。一方面,在学生课业压力等重压之下,公立教育单方面减负必然促使家长转向其他教育形式,以补足孩子学习时长;另一方面,让学生有更快乐的学习生活,却又是减负的题中之义。减负令为什么难以顺利施行?在于高等教育基础实力的不均衡。因此,( )可喜的是,对本科教育的重视正在提上议事日程。只要当一所普通高等学校的任何本科学生,都能在社会上立足时,中国的孩子才会真正从题海战术中遨游出来。换句话说,只有本科教育增负,中小学教育才能真正减负。(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大同小异水到渠成老生常谈归根结底B .

7、如出一辙迎刃而解老生常谈追根究底C . 大同小异迎刃而解老调重弹归根结底D . 如出一辙水到渠成老调重弹追根究底(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优质、均衡的高等教育就是减负成功最根本的利益驱动力,尤其是高校的本科教育B . 高校的本科教育,特别是更加优质、均衡的高等教育就是减负成功最根本的利益驱动力C . 减负能否成功的最根本的利益驱动力,在于高校的本科教育,尤其是优质、均衡的高等教育的情况D . 减负成功最根本的利益驱动力,在于更加优质、均衡的高等教育,尤其是高校的本科教育(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只要当任何一所普

8、通高等学校的本科学生,都在社会上得以立足时,中国的孩子就会真正从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B . 只有当一所普通高等学校的任何本科学生,都在社会上能立足时,中国的孩子才会真正从题海中遨游出来。C . 只有当任何一所普通高等学校的本科学生,都能在社会上得以立足,中国的孩子才会真正从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D . 只要当一所普通高等学校的任何本科学生,都能在社会上立足时,中国的孩子才会真正从题海中解脱出来。二、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9分)8. (6分) (2017高三上南昌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中国文学史的本与末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指出“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

9、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其本意为嘲讽新月派与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孰料有人据此提出“魏晋文学自觉说”。中国古代文学自产生就自觉担负起传承道义的社会教化重任,“魏晋文学自觉说”乃至“文学的自觉”并不适宜用来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虽然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新的文体也不断涌现,但正如曹丕典论论文所说:“文本同而末异。”言志载道的传统是“本”,具体文体和文辞的变化是“末”,根本点并没有发生过动摇。近代以前,中国文人的主要学习及研究对象是经史、诸子、辞赋等著作,但20世纪以来,中国受西方文学观念尤其是19世纪初法国女作家斯达尔夫人论文学的影响,认为文学的特

10、质为抒情性、形象性与典型性。照此标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如六经、诸子就不是文学,至多含有文学因素,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更侧重符合西洋近代文学分类的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种类的研究,这种现象限制了学者研究的范围,破坏了中国文学历时三千年的完整性和包容道统价值的深刻性。这种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学观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及其价值的否定。探讨中国文学史,不能背离与古代文学共生共长的学术传统,更不能失去对传统的敬畏。若将六经、诸子等以原道载道为价值追求、引导社会向善为终极目标的著作从中国文学史中剥离,中国文学将失去自身特色,中国文学研究将不具有完整性。在斯达尔夫人论文学之前的欧洲,文学观念也包含了修辞学、诗歌、

11、历史、哲学和宗教等复杂内容,并非仅限于在虚构意义上。斯达尔夫人的文学观既不适用于中国古代文学,也不能涵盖19世纪以前的西方文学。有学者提出要兼容并包,汇通中西,但我们的“兼容并包”应有选择性,“汇通中西”应坚持立足中国文学本位。有责任的当代学人并非一味排斥西方文学观念,而是在披沙拣金、去粗取精的过程之后,借鉴吸收其中契合中国实际的文学观念。倡“魏晋文学自觉说”者多以曹丕典论论文之“诗赋欲丽”为据,认为魏晋时期文学从政治、教化和社会责任感的束缚中挣脱,重视表现个人情感。对艺术审美性有了自觉追求。事实上“文学的自觉”这一概念并不适合中国文学的实际状况,中国文学自产生起就有自身的审美标准与价值追求,

12、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言说目的很明确,即言志载道;二是先秦文学已对文辞之美有深刻认识并自觉追求。文心雕龙宗经说六经“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的叙述特点,说的就是六经的审美价值。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引孔子之言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钱基博中国文学史说“孔子以前,有言有文,直言者谓之言,修辞者谓之文”,足见孔子之前中国文学已有建言修辞的良好传统。中国古代文学包括魏晋南北朝文学从未有过“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曹丕对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评价与左传所载的“三不朽”思想一致,都表达了建功立业、名垂后世的终极人生理想。陆机文赋最早系统地探讨文学创作的问题

13、,他将文学的根本目的归结到载道教化一途。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绝大多数时代的绝大部分文人都能始终将明德、载道与经世致用作为首要目的,这一社会价值被历代作者和读者共同认可。研究中国文学史,描述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就不能否定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这个根本特征。(有删改)(1) 下列对“中国文学史的本与末”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中国古代文学自产生就自觉担负起传承道义的社会教化重任,用“魏晋文学自觉说”乃至“文学的自觉”等来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就忽视了中国文学的“本”。B . 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虽然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新的文体也不断涌现,但根本点并没以发生过动摇:言志载道

14、的传统是“本”,具体文体和文辞的变化是“末”。C . 研究中国文学史,不能将六经、诸子等以原道载道为价值追求、引导社会向善为终极目标的著作排除在外,否则中国文学将失去自身特色,中国文学研究将不具有完整性。D .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除了魏晋时期文学从政治、教化和社会责任感的束缚中挣脱出来,绝大多数时代的绝大部分文人都能始终将明德、载道与经世致用作为首要目的。(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要坚持自己的标准,不能用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学观来否定中国古代文学及其价值。B . 20世纪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受西方文学观念影响,更侧重于研究具有抒情

15、性、形象性与典型性的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种类。C . 在学习、借鉴西方的文学观念时,只要坚持“兼容并包,汇通中西”的原则,就能保持中国文学的自身特色和完整性。D . 研究中国文学史,不能背离古代文学生长的学术传统,不能失去对传统的敬畏,不能否定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根本特征。(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新月派与创造社受西方文学观念的影响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没有立足中国文学本位,破坏了中国文学历时三千年的完整性和包容道统价值的深刻性。B . 近代以前,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包含经史、诸子、辞赋等著作,这和19世纪之前的欧洲的文学也包含了修辞学、诗歌、历史、

16、哲学和宗教等复杂内容,有相似之处。C .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体现了中国文学对文辞之美有深刻认识和自觉追求;“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体现了中国文学“言志载道”的价值追求。D . 曹丕对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评价与左传所载的“三不朽”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学包括魏晋南北朝文学从未有过“为艺术而艺术”时代的一个明证。9. (13分) (2017高三下江西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苏七块冯骥才苏大夫本名苏金伞,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踝,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儿一绺山羊

17、须,浸了油似的乌黑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急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倘若再来,一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人有了能耐,脾气准格色。苏大夫有个格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这叫嘛规矩?他就这规矩!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做“苏七块”。

18、当面称他苏大夫,背后叫他“苏七块”,谁也不知他的大名苏金伞了。苏大夫好打牌,一日闲着,两位牌友来玩,三缺一,便把街北不远的牙医华大夫请来,凑上一桌。玩得正来神儿,忽然三轮车夫张四闯进来,往门上一靠,右手托着左胳膊肘,脑袋瓜淌汗,脖子周围的小褂湿了一圈,显然摔坏胳膊,疼得够劲。可三轮车夫都是赚一天吃一天,哪拿得出七块银元?他说先欠着苏大夫,过后准还,说话时还哼哟哼哟叫疼。谁料苏大夫听赛没听,照样摸牌看牌算牌打牌,或喜或忧或惊或装作不惊,脑子全在牌桌上。一位牌友看不过去,使手指指门外,苏大夫眼睛仍不离牌。“苏七块”这绰号就表现得斩钉截铁了。牙医华大夫出名的心善,他推说去撒尿,离开牌桌走到后院,钻出

19、后门,绕到前街,远远把靠在门边的张四悄悄招呼过来,打怀里摸出七块银元给了他。不等张四感激,转身打原道返回,进屋坐回牌桌,若无其事地接着打牌。过一会儿,张四歪歪扭扭走进屋,把七块银元“哗”地往台子上一码。这下比按铃还快,苏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于,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予上,捏几下骨头,跟手左拉右推,下顶上压,张四抽肩缩颈闭眼呲牙,预备重重挨几下,苏大夫却说:“接上了。”当下便涂上药膏,夹上夹板,还给张四几包活血止疼口服的药面子。张四说他再没钱付药款,苏大夫只说了句:“这药我送了。”便回到牌桌旁。今儿的牌各有输赢,更是没完没了,直到点灯时分,肚子空得直叫,大家才散。临出门时,苏大夫伸出瘦手,拦

20、住华大夫,留他有事。待那二位牌友走后,他打自己座位前那堆银元里取出七块,往华大夫手心一放。在华大夫惊愕中说道:“有句话,还得跟您说。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华大夫把这话带回去,琢磨了三天三夜,到底也没琢磨透苏大夫这话里的深意。但他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选自俗世奇人)注:格色:方言。意思是特殊,与众不同。(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小说情节曲折。作者运用伏笔和照应,先写车夫求医无钱,再写华大夫暗中相助,最后写苏七块赠药退钱,可谓一波三折,引人入胜。B . 小说主人公苏七块是当地的一个治疗跌打损伤的医生,但“人

21、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说明他既无医德,也无医术。C . 小说采用欧亨利式的结尾,令读者在对苏七块的性格、人品感到惊疑、怪异之际,又油然对之萌生敬佩之情。D . 小说中大量使用天津方言以及古典小说的白描入笔,极具有故事性和传奇性,读起来让人拍案叫绝。E . 小说中有许多细节描写,不仅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很好的突出了小说的主题。(2) “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请结合句子含意和背景谈谈你的理解。(3) 小说主人公苏七块是小说俗世奇人中的一个人物,请结合文本分析苏七块身上的“奇”表现在哪些方面。三、 古代诗文阅读 (共4题;共34分)1

22、0. (11分) (2017上饶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张镒,苏州人,朔方节度使齐丘之子也。以门廕授左卫兵曹参军。郭子仪为关内副元帅,以尝伏事齐丘,辟镒为判官。乾元初华原令卢枞以公事呵责邑人内侍齐令诜令诜衔之构诬外发镒按验枞当降官及下有司枞当杖死镒其公服白其母曰:“上疏理枞,枞必免死,镒必坐贬。若以私则镒负于当官,贬则以太夫人为忧,敢问所安?”母曰:尔无累于道,吾所安也。”遂执奏正罪,枞获配流,镒贬抚州司户。大历五年,除濠州刺史,为政清净,州事大理。乃招经术之士,讲训生徒,比去郡,升明经者四十余人。李灵曜反于汴州,镒训练乡兵,严守御之备,诏书褒异,加侍御史、沿淮镇守使。建中三年

23、正月,太仆卿赵纵为奴当千发其阴事,纵下御史台,贬循州司马,留当千于内侍省。镒上疏论之,上深纳之,纵于是左贬而已,当千杖杀之。镒乃令召子仪家僮数百人,以死奴示之。卢杞忌镒名重道直,无以陷之,以方用兵西边,杞乃伪请行,上固以不可,因荐镒以中书侍郎为凤翔陇右节度使代朱泚。德宗将幸奉天,镒窃知之,将迎銮驾,具财货服用献行在。李楚琳者,尝事朱泚,得其心。军司马齐映等密谋曰:“楚琳不去,必为乱。”乃遣楚琳屯于陇州。楚琳知其谋,乃托故不时发。镒始以迎驾心忧惑,以楚琳承命去矣,殊不促其行。是夜,楚琳遂与其党王汾、李卓、牛僧伽等作乱。镒夜缒而走,判官齐映自水窦出,齐抗为佣保负荷而逃,皆获免。镒出凤翔三十里,及二

24、子皆为候骑所得,楚琳俱杀之;判官王沼、张元度、柳遇、李溆被杀。寻赠太子太傅,葬事官给。(节选自旧唐书张)【注】折色:旧时谓所征田粮折价征银钞布帛或其他物产。(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乾元初/华原令卢枞以公事呵责/邑人内侍齐令诜/令诜衔之构诬/外发镒按验/枞当降官/及下有司/枞当杖死/B . 乾元初/华原令卢枞以公事呵责/邑人内侍齐令诜/令诜衔之/构诬/外发镒按验枞/当降官/及下有司/枞当杖死/C . 乾元初/华原令卢枞以公事呵责/邑人内侍齐令诜/令诜衔之/构诬/外发镒按验/枞当降官/及下有司/枞当杖死/D . 乾元初/华原令卢枞以公事呵责邑人内侍齐令诜/令

25、诜衔之/构诬/外发镒按验/枞当降官/及下有司/枞当杖死(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辟,古代征召布衣出来做官,在汉代由官府聘请人来任职称作“辟”,由皇帝直接聘请人来做官称作“征”。B . 刺史,古代官名,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后成为地方官职名称,隋唐时多以刺史为太守。C . 明经,为唐朝科举的基本科目,考试内容包括帖经和墨义,主要考察考生诗赋的写作水D . 赠,又叫“追赠”,之古代皇帝为已经去世的官员或其亲属追封官爵或称号。(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张镒不计得失,坚持公正,在处理卢枞案件时,得到母亲深明大义

26、的支持,他坚持上奏,秉公论罪,最后自己被贬谪到外地任职。B . 张镒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在地方担任官职时,他召集经学人士,教授学生,等到他离开该地时,由四十多人通过了国家的有关考试。C . 张镒重视军备,受到褒奖。在李灵曜占据汴州反叛朝廷后,他训练当地士兵,严加防备,并且受到朝廷的赞扬,被晋升官职。D . 张镒处事不密,最终失败。在明知道李楚琳将要作乱的情况下,没有催促他上路,最终在晚上悄悄逃出城,终于免除被害的命运。(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太仆卿赵纵为奴当千发其阴事,纵下御史台,贬循州司马,留当千于内侍省。德宗将幸奉天,镒窃知之,将迎銮驾,具财货服用献行在。11. (8分)

27、 (2017漳州模拟)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送韩十四江东觐省杜甫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注:韩十四:名不详,十四是指他的排行。老莱衣:传说春秋时代楚国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欢娱他的双亲。黄牛峡:长江峡名,在今湖北宜昌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白马江:在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庆)东北十里处。(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首联苍劲中蕴藏一股郁抑之气,暗扣题目,交代背景,揭示战争把天伦之乐、甚至人间万事都破坏的现实。B . 颔联写自己与朋友的经历,前后形成流水对,用自己的经历引出对方的遭遇,宾主分明,寄寓遥深,一气流贯。C . 颈联虚实结合,实写黄牛峡水声回响不绝,虚写稀疏的树影在白马江边掩映摇曳,秋意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