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语文高三年级第一次联合考试试卷D卷_第1页
长沙市语文高三年级第一次联合考试试卷D卷_第2页
长沙市语文高三年级第一次联合考试试卷D卷_第3页
长沙市语文高三年级第一次联合考试试卷D卷_第4页
长沙市语文高三年级第一次联合考试试卷D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长沙市语文高三年级第一次联合考试试卷D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7分)1. (6分) (2017高三上牡丹江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对联的起源,就其两两相对的艺术哲理来说,源于我国古代周易所阐述的天地赋予万物的阴阳对立与阴阳互交这一对立统一的哲学原理。就其两两相对的表现形式来说,则源于我国远古的民谣和古代诗文的对偶句,是由对偶句嬗变而来的。古代民谣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耕田而食,凿井而饮。”诗经上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在屈原作品中,对偶句更是不乏其例。以上各类对偶句,都含有对联对句的因素,但严格说来,都只能算作对联

2、的影子,还不能说这就是对联的开端。对联的正式开端究竟始于何时?以往一般都遵从清代著名联家梁章钜在他的楹联丛话中所言:“楹帖(楹联)始于桃符。”据蜀梼杌所载:“蜀未归宋之前一年,岁除日,(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梁氏所言,即据于此。于是,我国对联界即普遍认为“联萌五代”。但近代以来,我国许多对联学者经多方考证,发现对联实萌于晋唐而兴于五代。因此,“联萌于五代”之说是不对的,至于说“联兴于五代”则符合事实。据晋书记载,张华曾建议初次见面的陆云、荀隐素互作通报,陆以“云间陆士龙”、荀以“日下荀鸣鹤”互报姓名。这被许多人认为是我国古代的第一联。

3、而我们能见到的保存至今的唐代规范联作则更多。如夏民安联人心声中有唐太宗在藏晋祠贞观宝翰门前题的“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莫高窟发现的“三阳始布,四序初开”等,还有日本人写的史馆茗话一书记载的唐人联“闭户惟闻朝暮鼓,登楼遥望往来船”。到了宋元阶段,对联进一步发展,不仅数目大量增加,而且类别除春联外,又有了题赠联、书院联、名胜联、喜庆联、哀挽联、谐音联、灯联等等。就其语言运用和表现形式而言,不但坚持了从律诗借鉴来的艺术特点,而且有所突破,吸收词曲语言变化特点,以长短句创作对联,形式更加变化多姿。同时,出现了不少联作名家,如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朱熹、陆游、文天祥等等。明初,由于洪武皇帝除夕传旨,

4、无论公卿士庶,家家户户都要贴对联,对联创作进入繁荣阶段。清朝以后,由于各种因素的推动,对联创作更是盛极一时。明清时代,由于对联融合了诗词曲赋的各种句式以及骈散并用与文白齐行,使得对联语体多样化,连同对联篇幅的增长,使其不仅可以写景、抒情,而且可以叙事、议论;不仅可以用来谐谑,而且可以讽刺。这一时期,不仅运用范围大为扩展,涌现出大批如解缙、纪昀般的联坛高手,甚至出现了理论研究与专论著作。(选自戴本恒对联艺术探微,有删改)(1) 下列关于对联起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 我国古代周易所阐述的天地赋予万物的阴阳对立与阴阳互交这一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是对联两两相对的艺术哲理的来源。B

5、. 对联起于哪个朝代,有很多说法。对联界根据梁章钜楹联丛话的相关记载普遍认为对联起于五代,但作者并不赞同这一说法。C . 作者认为,古代民谣、诗经以及屈原作品中的对偶句,尽管也有对联的一些因素,但还不能算是对联的开端。D . 我国古代很多诗文里有对偶句,对联两两相对的表现形式就是起源于我国远古的民谣和古代诗文的对偶句。(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五代时,蜀地的孟昶在除夕日让学士辛寅逊题写桃符,因为对辛寅逊的题词不满意而自己题写为:“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B . 中国许多对联学者近代以来经多方考证,发现对联实萌于晋唐而兴于五代,否定了“联萌于五代”之说,得出“

6、联兴于五代”的结论。C . 唐代出现了许多规范的对联作品,如:“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三阳始布,四序初开”、“闭户惟闻朝暮鼓,登楼遥望往来船”等等。D . 据晋书记载,张华建议初次见面的陆云、荀隐素以对联的形式互作通报,陆以“云间陆士龙”为上联、荀以“日下荀鸣鹤”为下联互报姓名。(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宋元时期,对联进一步发展,不仅数目大量增加,而且类别除春联外,又有题赠联、书院联等;同时,还出现了王安石、苏轼等不少联作名家。B . 宋元时期,对联形式变化多姿。因为对联不但保持了从律诗借鉴来的艺术特点,而且有所突破,吸收词曲语言变化特点,以长短句创

7、作对联。C . 明代洪武皇帝下令无论公卿士庶,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使对联创作进入繁荣阶段。由于各种因素的推动,清代以后的对联创作更是盛极一时。D . 明清时代,由于对联融合了诗词曲赋的各种句式以及骈散并用与文白齐行,使对联语体多样化,使对联的篇幅增长,使对联的运用范围大为扩展。2. (13分) (2016高三上厦门期中)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一代名士张伯驹张伯驹(18981982),河南项城人,生于官宦世家,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一起称为“民国四公子”,是我国老一辈文化名人中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堪称中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张伯驹7岁时被过继给其伯父

8、长芦盐运使张镇芳。当时科举刚刚废除,新式学堂方兴未艾,但张镇芳沿用旧式家塾教育,请来名师为张伯驹启蒙。他从三字经千家文等学起,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记忆力和领悟力:9岁时,一部古文观止倒背如流;3000多卷的二十四史20多岁时已读了两遍;354卷的资治通鉴可以从头讲到尾,如数家珍;唐诗宋词,更是脱口而出。良好的家世和深厚的文学文化底蕴使这位翩翩公子能够悠然自得的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摒弃世俗,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中:填词作诗,写字作画,学唱京剧,凡是喜爱的事情,他都一心钻研,并且做到极致。张伯驹天资超逸,利用闲暇时间,写下了大量古体诗词和音韵、戏曲论著,主要著作有丛碧词、洪宪纪事诗注丛碧

9、书画录、素月楼联语等。另外,张伯驹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研究,造诣颇深,著有中国书法一书;他本人亦擅长书法,其书法源学王羲之十七帖,融真、草、隶、篆于一炉,晚年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用笔飘逸,如春蚕吐丝,被人称为“鸟羽体”。张伯驹在京剧艺术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自幼喜爱京剧,后跟李佩卿学戏,从钱包森、王福山习武工。学习期间,他严守传统,苦下功夫,吊嗓子、打把子、文武昆乱无所不学,只一年就能登台演出,1930年与李石曾、齐如山、梅兰芳、余叔岩等组织了“国剧会社”。张伯驹的生活被人形容为中国现代最后的名士生活。由于他对世俗生活相当淡薄,在他人眼里,张伯驹的言谈举动便十分“怪异”,不循成规。高朋满座之时,众

10、人谈笑风生,他若觉得话不投机,就坐在一边摸下巴颏儿,一根一根的拔胡子。他生活在政治大家族里却始终与各派政治势力保持一段距离。身为盐业银行董事、总稽核、老板,他对“毛票换大洋”的生意经丝毫没有兴趣,完全是个甩手掌柜,总经理有事来问,他不住点头说“是,是,是;好,好,好;可以,可以,你看着办吧。”虽然拥有偌大一份家业,但张伯驹在生活上朴素得令人难以置信,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不穿丝绸,也从不西装革履,长年一袭长衫,而且饮食非常随便,有个大葱炒鸡蛋就认为是上好的菜肴了;他对汽车的要求是只要有四个轮子而且能转就行了。因为这些,朋友给他起了外号叫“张大怪”,张伯驹每有呼必欣然应允。也许,正是这份狷狂和

11、洒脱,促使他后来用尽毕生精力,散尽毕生财力来收藏古字画,成为“天下第一收藏家”。民国时期,中国政局混乱,许多古董商唯利是图,致使大量国宝流落海外。张伯驹对此甚为痛惜,所以为了收藏古字画一掷千金,哪怕变卖家产或借贷也在所不惜。他曾花4万大洋买下中国传世最古墨迹西晋陆机的平复帖;变卖了自己最喜爱的宅院甚至妻子潘素的首饰,用110两黄金收藏范仲淹的道服赞;以240两黄金保住了中国传世最古画迹隋展子虔的游春图,尽管此后他债台高筑,但是直至后来,即使他被绑匪绑架,生命堪虞时,犹称“宁死魔窟,绝不许变卖家藏”。经他收藏的书画字迹有118件之多,建国后,这些名贵的收藏大都被他捐给了故宫博物院和吉林博物馆,为

12、此,时任文化部长的沈雁冰专门为其夫妇颁发了褒奖令,这纸褒奖令被他悬挂在家中屋顶靠近房梁的地方。文革期间,张伯驹被诬陷,遭受了不公正的对待,一度失去了北京户口,也失去了工作,只能靠变卖家中残存家当度日;但张伯驹照样上香山,爬鬼见愁,游西安访古人遗迹,吟诗填词,不改其乐。著名画家黄永玉为此称赞他:“富不骄,贫能安,临危不惧,见辱不惊,真大忍人也!”张伯驹博雅通脱、坦荡超逸的一生,浓缩了近现代中国的风云变幻,也书写了一代名士的大德懿行。“它折射出来的那种文化及人格力量,足以穿越历史的尘烟,绽放一种耀眼的光芒,也温暖着一代中国人的文化记忆。”(摘编自任凤霞一代名师张伯驹)(1)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

13、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良好的家世和深厚的文学底蕴使张伯驹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记忆力和领悟力,并能摒弃世俗,悠然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B . 民国时张伯驹痛惜国宝流失,为了收藏古字画一掷千金,尽管后来债台高筑甚至生命堪虞仍坚守所藏,建国后他却几乎倾囊而捐,书写了一代名士的大德懿行。C . 张伯驹自幼喜爱京剧,曾师从名家学戏,进步很快;后来与梅兰芳、齐如山等人组织“国剧会社”,他在京剧方面造诣很高。D . 文革期间,张伯驹遭受了不公正的对待,失去了北京户口和工作,日常生活都难以维持,但他却并不在意,依然自得其乐。E . 本文通过记述张伯驹博雅通脱、坦荡超逸的传奇人生,旨在展现近现代

14、中国风云变幻的历史,也展现他动人的文化和人格力量。(2) 作者写张伯驹“言谈举止十分怪异,不寻常规”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3) “趣味”“品格”是造就“一代名士”张伯驹不可或缺的条件。请结合传主的人生经历,从中任选一个方面,谈谈你的认识。3. (18分) (2016高三上西安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美容牙套刘心武春节前,小时工小宋宣布她不回乡,老公小尚回乡,让我松了好大一口气,像我这样的空巢老人,超过一周没有人帮忙,生活质量便会骤降。小宋初二下午四点半就来帮我。平时,小宋则一天赶三处做小时工,上午是到一处写字楼里某公司搞卫生,中午到一位女士家里收拾屋子再做午餐,下午到我这里,收拾屋

15、子,做晚饭,有时还要洗衣服。初二我跟她说:“何必跑来?冰箱里有现成的,取出搁微波炉转转就成。初五晚上讲究破五,也不必来。”初五她还是来了,先洗了积攒的衣服,然后又包饺子。小宋在厨房包饺子,关起门。我从书房去厅里续茶水,忽然听见她在厨房里大声粗气打手机 。我不得不敲厨房的门,小宋从里面拉开门,嘴还在对着手机讲“把大叔都惊到了啥子瓷砖那么敲竹杠?再给你划五千,我这边就成空钵儿,敲起叮当响了!”原来小尚是回县城了,他们两口子出来打工二十几年,省吃俭用,终于在县城里买了套商品房,给跑深圳打工的十九岁的儿子备着。小尚回去,一个人耍瓦工、木工、漆工、管工,争取在元宵节前,装修出来!此事对我原来也不想说。没

16、想到的是,现在好多材料都涨价了,小尚带去的银行卡上的钱划净了,还不够,让她再把手里银行卡上的钱划过五千去第二天小宋一进门就神色不对。我问她怎么回事,她说没给小宋划五千,怕是要给别人划出七千了!使劲咬嘴唇,两眼泪汪汪。我问:“有人诈骗你?”她说:“我自己闯祸了!”原来,是中午她到那家帮忙,雇主那天餐桌上就放着无数杯盘碗盅,她去了抓紧清理,及时倒了垃圾。然后那女士和她的一位闺密从内室出来,忽然,那闺密一声尖叫,找一只高脚酒杯。问小宋可看见那酒杯里的美容牙套了?小宋懵懂了一阵,才终于明白,那闺密临时把自己的一个小小的美容牙套,搁那酒杯里,而她却以为那只是一粒橘子籽,当垃圾清理掉了她慌忙跑到那层楼楼梯

17、拐弯处的垃圾桶去找,收垃圾的已经将桶里垃圾全部清走,再惶急地跑到楼下,门口保安说收各楼垃圾的车子已经开走好一阵了只好回到雇主面前,雇主正继续向那闺密道歉。那闺密紫胀着一张脸双眼喷火。那闺密有只犬齿变形发乌,特配了那么一个美容牙套,社交场合必得戴上的,造价是七千块,而且,钱不钱的另说,再配一副的周期怎么也得一个月,这一个月她怎么去场面上?因予人形象不雅的印象而在生意上造成的无形损失,如何计算?小宋吓得不知如何是好,最后那雇主也没让她再做饭,只说让她明天去了再理论。我努力地想像那个小小的牙套,相信失主的报价不虚。我怎么安慰小宋啊,七千!我可怎么帮得了她!但愿明天那雇主饶恕她的过失,要么,小宋七个月

18、不领她那边的工资?小宋坐到沙发上,跟我说:“大叔,我要哭!”我说:“你就哭吧!”她果然放声大哭。我望着她,心中涌动着大悲悯。她如何告知小尚?还要不要划过五千装修材料费去?在她和小尚的哀乐中年,这副美容牙套该受到怎样的诅咒?小宋尽情地哭着,肩头的一块大披巾滑落在地上。我帮她拾起,她收住哭声,很快地,她平静下来,站起,把那块披巾在肩上放平整,嗔怪我说:“大叔,我初一那天逛庙会买的,这几天天天披着,你怎么总没夸过?上头的牡丹好艳,是吧?”她眼里还有泪花,但是已经漾出了坚强的光芒。我心中责怪自己,怎么就没在意那块给她带来那么多快乐的披巾呢?忙夸赞道:“牡丹真的好艳!”(1)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

19、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这篇小说以极为经济且朴实的语言,运用夸张手法叙述了一个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临时工小宋的悲喜生活。B . 小宋的丈夫小尚是个勤劳节俭且多手艺的打工者,为了家庭放弃了春节期间的休息,劳累不说,还得赶工期。C . 仔细推敲小说中的牙套事件,不难发现作者是采用了反讽手法,似乎在暗暗地告诫我们做事时不能过于勤快。D . 从小说的故事情节中,会发现现在城里人在生活中很难离得开农村来的打工者,而后者却为此作出了种种牺牲。E . 小说中的“我”,善良宽厚,只是因为经济上的拮据而空有一颗同情心,以致在小宋遭遇困难时都不能伸出援手。(2) 小说结尾写了小宋的一块大披巾,这样写有什么作

20、用?请简要分析。(3) 临时工小宋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4) 小说以“美容牙套”为题有什么艺术效果?如果将题目改成“小宋”你同意吗?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二、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4. (11分) (2017湖北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陈襄,少孤,出游乡校,与陈烈、周希孟、郑穆为友。时学者沉溺于雕琢之文,所谓知天尽性之说,皆指为迂阔而莫之讲。四人者始相与倡道于海滨,闻者皆笑以惊,守之不为变,卒从而化,谓之“四先生”。襄举进士,调浦城主簿,摄令事。县多世族,以请托肋持为常,令不能制。襄欲稍革其俗,每听讼,必使数吏环立于前。私谒者不得发,老奸束手。民有失物者,贼曹

21、捕偷儿至,襄语之曰“某庙钟能辨盗,犯者扪之辄有声,余则否”。乃遣吏先引以行,自率同列诣钟所祭祷,阴涂以墨,而以帷蔽之。命群盗往扪,少焉呼出,独一人手无所污,扣之,乃为盗者。知河阳县,始教民种稻。富弼为郡守,一见即礼遇之,及入相,荐为秘阁校理、判祠部。知常州,运渠横遏震泽,积水不得北入江,为常、苏二州病。襄度渠之丈尺与民田步亩,定其数,授以浚法,水不复积。知谏院,改侍御史知杂事。论(王安石)青苗法不便,且言韩维不当为中丞。皆不听,襄以言不行,愿补外。安石欲以为陕西转运使,帝惜其去,留修起居注。逾年,安石又欲出之,帝不许。寻直学士院,安石益忌之,擿其书诏小失,出知陈州。卒,年六十四,赠给事中。襄莅

22、官所至,必务兴学校,平居存心以讲求民间利病为急。既亡,友人视其箧,得手书累数十幅,盈纸细书,大抵皆民事也。在经筵时,神宗顾之甚厚,襄以司马光至于郑侠三十三人对,谓光等皆股肱心膂之臣,不当久外。谓侠愚直敢言,发于忠义,投窜瘴疠,朝不谋夕,愿使得生还。帝不能尽用。(节选自宋史陈襄传)(1)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犯者扪之辄有声扪:按,摸B . 扣之,乃为盗者扣:拘押,扣押C . 擿其书诏小失 擿:揭发D . 朝不谋夕谋:预料(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乡校,又称乡学,是古代政府开办的地方学校,通过乡试成了生员才有资格就读。B

23、 . 摄令事,“摄”在这里指官员代理某个官职的工作,也指官员兼任其他官职的工作。C . 赠给事中,赠在这里指赠官,古代朝廷给已死的官员或其父祖加封爵位或官职。D . 经筵,中国古代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置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陈襄做事不苟同流俗。他和朋友陈烈等四人提倡新的文风,宣传了解天命觉悟本性的主张。虽然当地百姓一时并不理解,但最终还是被陈襄等人教化了。B . 陈襄为官不惧奸邪和强权之人。他在浦城审案时让多位官吏参加,使坏人的各种伎俩无法得逞。他批评青苗法,得罪了王安石,王安石总想撵他到京外为官。C

24、 . 陈襄积极向朝廷推荐人才。他在河阳时教农民种植稻谷,富弼很欣赏他。陈襄一当上宰相就把富弼推荐给朝廷。此外他还向皇帝推荐了司马光等许多人。D . 陈襄关心百姓生活。他曾利用大钟巧妙地给百姓找出真正的盗贼,还详细记录要办理的与百姓有关的各种事务,曾设法解决了苏、常二州的滞水问题。(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乃遣吏先引以行,自率同列诣钟所祭祷,阴涂以墨,而以帷蔽之。襄莅官所至,必务兴学校,平居存心以讲求民间利病为急。三、 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5. (10分) (2016高一上内蒙古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奉寄韦太守陟王维荒城自萧索,万里山河空。天高秋日迥,

25、嘹唳闻归鸿。寒塘映衰草,高馆落疏桐。临此岁方晏,顾景咏悲翁。故人不可见,寂寞平陵东。【注】韦陟曾任襄阳、吴郡等地太守。王维写作此诗时,身在边关。高馆:驿馆。岁方宴:一年将尽。(1) 诗作前六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2) 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四、 默写 (共1题;共10分)6. (10分) (2016高二上西湖期中)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_ , 不尽长江滚滚来。西当太白有鸟道,_。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_ , _。_?杨柳岸、晓风残月。_ , 斜光到晓穿朱户。_ , 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丘也闻有

26、国有家者,_ , 不患贫而患不安。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_ , _。五、 选择题 (共3题;共6分)7. (2分)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 在天山地区,牧民们都喜欢放马南山 , 因为天山南麓有大片丰沃的草场和洁净的水源,而且阳光充足。B . 同学们,考入大学仅仅是一个新的起点,让我们志存高远,学海无涯苦作舟,在老师们的推波助澜下,直挂云帆济沧海!C . 在伦敦奥运会男子1500米自由泳决赛中,孙杨一路领先,始终以快于世界纪录的速度稳步前进,其他选手只能望其项背。D . 土耳其举重选手穆特鲁身高只有1.50米,多次参加世界男子56公斤级举重比赛,拿金牌如探囊

27、取物 , 人送绰号“举重神童”。8. (2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就此次美菲联合军演而言,菲方“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其意在挑动南海局势,提升自身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B . 有“十三朝古都”之称的古城洛阳,荟萃了中原风情的精华,龙门石窟、白马寺、白云山等景点无不以流光溢彩的风姿为中外游人所倾倒。C . 成功构建时代变迁中的精神家园,关系到我们的国家能否拥有持久的活力,我们的人民能否获得安定祥和,我们的民族能否赢得世界的尊重。D . 参加研讨会的专家们一致认为,加大呼吸系统健康宣传力度,劝阻有瘾青少年不再吸食烟草,对预防肺癌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有重要意义。9. (2分) (

28、2017高二下济南期中)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承志堂坐落于祁邵边境。 , 一砖一瓦、一石一木都记忆着承志堂的沧桑岁月和悲欢离合。A . 恢宏的气势,透露出昔日主人的几多荣华富贵。从远方眺望,承志堂青砖黛瓦,高低错落,檐牙刺天,栋角相连。祁邵古驿道延伸出一条青石板路与古宅相连,沿着石板路,登临承志堂B . 祁邵古驿道延伸出一条青石板路与古宅相连,沿着石板路,登临承志堂。恢宏的气势,透露出昔日主人的几多荣华富贵。从远方眺望,承志堂青砖黛瓦,高低错落,檐牙刺天,栋角相连C . 从远方眺望,承志堂青砖黛瓦,高低错落,檐牙刺天,栋角相连。恢宏的气势,透露出昔日主人的几多荣华

29、富贵。祁邵古驿道延伸出一条青石板路与古宅相连,沿着石板路,登临承志堂D . 祁邵古驿道延伸出一条青石板路与古宅相连,沿着石板路,登临承志堂。恢宏的气势,六、 语言表达 (共2题;共13分)10. (3分) (2016高一上哈密期中) 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逻辑严密,语句通顺,每处不超过15个字。材料一:唐高祖认为,在平窦建德、刘黑闼战役中战功赫赫的王君廓,其壮气不逊古人,“不可以常例赏之”,故特赐以“锦袍、金带”,以示恩宠。(旧唐书卷六王君廓传)材料二:贞观二十一年,唐廷在铁勒诸部占据的灵夏一带广设羁縻府州,对于铁勒蕃酋,太宗投其所好,特赐绫锦、金银,当看到其中一件“绯黄地瑞锦禄领袍”时,在场蕃酋“睹而惊骇,以为未尝闻见,捧戴拜谢,盘叫于尘埃中”。册府元龟卷一七O)上述材料反映出,唐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