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课件新人教版.ppt_第1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课件新人教版.ppt_第2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课件新人教版.ppt_第3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课件新人教版.ppt_第4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课件新人教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战国七雄,1.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2.战国七雄的形成,3.战国时期的战争,方法技巧,巧记战国七雄。,谐音记忆法: (1)齐楚燕韩赵魏秦(起初严寒找围巾) 位置记忆法: (2)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北到南),战国形势图,从地图上看,春秋时期的晋国被韩、赵、魏三国所取代,诸侯国数目大大减少,出现了七国争雄的局面。战国七雄指齐、楚、秦、燕、韩、赵、魏。与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期的少数民族匈奴族兴起。秦、赵、燕三国开始修筑长城抵挡匈奴南下,当时长城并不仅仅存在于北方,由于军事需要,很多国家都筑有长城。从图中

2、可以看出,战国时期战争频繁,有齐国和魏国之间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战国时期国家统一的趋势更加明显。,易错误区,【误区警示】战国时期的战争仍以争霸为目的。 【误区点拨】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战国时期的战争,主要以兼并为目的。战争的规模比较大,给社会带来的灾难要大于春秋时期。但通过这些大规模的兼并战争,国家统一的趋势得到加强。,商鞅变法,1.背景、目的、时间、人物,2.内容(措施),3.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战国时期最主要的历史特征 各国的变法运动,是春秋战国以来,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社会变革的集中反映

3、,也是战国时期最主要的历史特征。,归纳总结,商鞅铜方量,又叫铜方升,是在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由商鞅督造、颁发的标准量器。图片中的铜方量器壁三面及底部均刻有铭文。铭文中有“十八年”等字样,“十八年”即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商鞅铜方量是中国度量衡史上极为重要的器物。,商鞅铜方量,方法技巧,绘制图示掌握商鞅变法的措施及作用。,分析商鞅变法的措施及影响。 (1)“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的目的是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最能体现变法的性质。 (2)“鼓励耕织”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富)。 (3)“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兵强)。 (4)“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这也是后

4、来商鞅被处死的主要原因。 (5)“建立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后世的行政管理制度有重大影响。,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商鞅变法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顺应了时代潮流,代表着当时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秦孝公的英明支持,给予了商鞅施展才能的广阔空间。 (3)商鞅有政治家的魄力,周密的改革计划,循序渐进的实施步骤。,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和历史作用。 (1)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和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的产生,是这一时期变法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 (2)变法运动的兴起,是新兴地主阶级为废除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巩固地主阶级专政而进行的改革

5、。由此可以进一步理解变法运动最大的历史作用,在于促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运动,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社会变革的最集中反映,是反映这个时代的最主要的特征。这一时期变法运动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和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的产生,是这一时期社会变革的历史条件。变法运动的兴起,是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巩固地主阶级专政而进行的重大变革。这一时期的变法运动的最大的历史作用,在于促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方法技巧 绘制图示掌握战国时期社会出现的变化及内在联系。,易错误区,【误区警示】商鞅最后被处以车

6、裂之刑,说明其变法失败了。 【误区点拨】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判断变法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或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由于变法触犯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在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处死,但商鞅虽死,其变法措施却没有被废除。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秦国也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因此说商鞅变法取得了成功。,造福千秋的都江堰,都江堰示意图,都江堰水利工程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包括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个主体工程。都江鱼嘴是建在岷江中游的分水建筑工程,它把岷江水一分为二,东边的叫内江,用于灌溉,西边的叫外江,是用于分洪。李冰还在都江堰市附近的

7、岷江南岸,凿开玉垒山脚,形成一个被隔开的石堆即离堆和一个狭小的进水口宝瓶口。内江水通过宝瓶口流入密如蛛网的灌溉网系统。大小水口都安置“斗门”,需水时打开斗门,水多时可关闭斗门。“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夏季岷江水涨,都江鱼嘴被淹没了,离堆就成为第二道分水处。李冰还修筑了飞沙堰,用以调解内江水量。洪水猛涨时,内江水可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确保内江灌溉系统的安全。,编写“三字经”记忆都江堰的相关知识。,都江堰,在岷江。战国修,秦国建。 蜀太守,叫李冰。主修筑,工程就。 消水患,得灌溉。成都地,天府国。,方法技巧,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先进理念与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 (1)先进理念:在施工设备、工程材

8、料都比较落后的前提下,能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和现有条件,巧妙地做到了现代水利工程所努力达到的兴利除害、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的理念。,(2)先进功能: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都江堰渠首工程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三者有机配合,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起到了“分四六,平潦旱”的作用。,1.如何正确看待春秋战国时期的频繁战争? (1)从战争的目的看,春秋时期诸侯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争夺土地,争当霸主,取得以前周天子所拥有的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而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比春秋时期更激烈、更频繁、规模也

9、更大,其目的很直接,就是吞并对方。这隐含着历史走向统一的趋势。 (2)从战争的结果来看,都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同时也减少了国家的数量或削弱了一些国家的实力,出现了一些大国,为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2.分析战国时期出现的社会变化及其内在联系。 (1)变化: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进一步推广;新兴地主阶级的出现及其势力的增强。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的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井田制被废除,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联系: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进一步推广,使大量的土地得到开垦,这些新开垦的土地就成为私有土地。大量私有土地的出现,使奴隶主改变了剥

10、削方式,他们将土地出租,而租种土地的人就成为农民,这就促使奴隶主开始转化为封建地主。新兴的地主阶级要求进行改革来维护自己的利益,所以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3)道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了社会性质的变化。,3.商鞅变法的实质是什么?变法的成功说明了什么道理?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1)实质:承认土地私有和封建剥削关系。 (2)道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3)启示: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尊敬。在新时代下,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考点一 战国时期的社会概况,例1 (江苏泰州)阅读小明同学绘制的中国历史朝代

11、(时期)更替示意图(局部)。其中空格处应该是( ) A.夏朝 B.商朝 C.战国 D.东汉,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一般是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一般是指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故选择C项。 答案:C,例 2 (四川内江)战国历史的特点,一是“乱”,二是“变”。以下各项中,不属于战国历史的是( ) A.商鞅变法 B.长平之战 C.楚庄王称霸中原 D.合纵与连横,解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史实。商鞅变法发生在公元前356年,属于战国时期,排除A项;长平之战是发生在战国后期秦、赵之间的战争,排除B项;合纵与连横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

12、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排除D项。楚庄王称霸中原发生在春秋时期,故选择C项。 答案:C,考点二 战国七雄,例3 (湖南郴州)(改编)下图是战国七雄形势图,其中所示位置分别是( ) A.秦、楚、齐、燕 B.齐、楚、秦、燕 C.燕、齐、秦、楚 D.燕、齐、楚、秦,解析:本题考查战国七雄的方位。战国七雄中,燕国在最北部,齐国在最东部,楚国在最南部,秦国在最西部,故选择D项。 答案:D,考点三 商鞅变法,例4 (内蒙古包头)商鞅变法内容中,对秦国封建制度确立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A.废除旧贵族的特权 B.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C.奖励耕战富国强兵 D.推行县制治理地方,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春秋

13、时期的井田制是土地国有,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而土地私有是封建社会时期的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的推行使得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的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故选择B项。 答案:B,例 5 (山东青岛)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遂灭商君之家。”这段材料说明( ) A.商鞅变法失败的原因是触犯了奴隶主贵族利益 B.社会改革必须顺应历史潮流 C.太子即位后顺应民心处死商鞅 D.改革可能遇到重重阻力,会付出沉重代价,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的认识。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虽然法令触犯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但变法并未失败,A项表述错误,排除;太子即位后处死商鞅是因为商鞅变法触犯了以他为代表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并不是为了顺应民心,排除C项;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潮流,但“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说明改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