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腰痛病诊疗方案_第1页
2016年腰痛病诊疗方案_第2页
2016年腰痛病诊疗方案_第3页
2016年腰痛病诊疗方案_第4页
2016年腰痛病诊疗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2016年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ICD-10 M51.201祖国医学关于腰痛病的论述,散见于“腰痛”、“节伤”、“腰强”和“腰脊痛”等。中医学认为,腰为脊之下枢,藏髓之骨节,督脉之要道,藏诸筋,会诸脉。腰部扭挫、闪失,腰节受损,致使脊窍错移,气血瘀滞,筋肌挛急而痛。窍骸受损,突出于窍,碍于脊髓,诸脉络受阻,气血瘀滞于经络,则经气不通,经脉失掣,沿经脉所循而发为筋腿痛、麻木。腰痛病,西医学称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腰椎间盘的退变和损伤,导致脊柱内外力学平衡失调,使椎间盘的髓核自破裂口突出,压迫腰脊神经根而引起腰腿痛的一种病症。好发年龄为3555岁,是一种症状复杂多变的常见病多发病。一

2、、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001.1001.9-94)。(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2)常发生于青壮年。(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4)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部活动受限。(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6)X线摄片检查可见: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检查可显示

3、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腰椎间盘突出症,胡有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第三版和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9.1。诊断依据:(1)在L4、L5或L5、S1棘间韧带侧方有明显的压痛点,腰痛、下肢痛呈典型的腰骶神经根分布区域的疼痛。(2)按神经分布区域表现肌肉萎缩、肌力减弱、感觉异常和反射改变四种神经障碍体征中的两种征象。(3)神经根张力试验:直腿抬高试验或股神经牵拉试验均为阳性。(4)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MRI或特殊造影等异常征象与临床表现一致。诊断原则:(1)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所见相符合者,可以确诊。(2)具有典型腰椎间盘

4、突出症临床表现,而影像学所见正常者,应注意除外其他病后方可诊断。(3)仅有影像学表现异常,而无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症状者,不应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影像学检查:(1)X线检查:是腰椎病诊断的重要手段。X线平片对于判断损伤的疾患严重程度、治疗方法选择、治疗评价等提供影像学基础。腰椎正侧位片,腰椎伸屈动态侧位片,斜位摄片。正位片可见骨质变尖或横向增生,椎间隙狭窄;侧位片见腰椎顺列不佳、反曲、椎间隙狭窄、椎体前后缘骨赘形成、椎体上下缘(运动终板)骨质硬化、发育性腰椎管狭窄等;过屈、过伸侧位可有阶段性不稳定;左、右斜位片可见椎间孔缩小、变形。有时还可见到在椎体前、后缘有高密度的条状阴影-腰椎前、后纵韧带钙

5、化。(2)腰椎CT:可以显示出椎管的形状及OPLL的范围和对椎管的侵占程度;脊髓造影配合CT检查可显示硬膜囊、脊髓和神经根受压的情况。(3)腰部MRI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出椎管内、脊髓内部的改变及脊髓受压部位及形态改变,对于腰椎损伤、腰椎病及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当腰椎间盘退变后,其信号强度亦随之降低,无论在矢状面或横断面,都能准确诊断椎间盘突出。磁共振成像在腰椎疾病诊断中,不仅能显示腰椎骨折与椎间盘突出向后压迫硬脊髓囊的范围和程度,而且尚可反映脊髓损伤后的病理变化。脊髓内出血或实质性损害一般在T2加权图像上表现为暗淡和灰暗影像。而脊髓水肿常以密度均匀的条索状或梭形信号出现。(二)疾病分期1

6、.急性期:腰腿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不能站立、行走,肌肉痉挛。2.缓解期:腰腿疼痛缓解,活动好转,但仍有痹痛,不耐劳。 3.康复期:腰腿病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腰腿发力,不能长时站立、行走。 (三)中医证候诊断1.血瘀型:常见于急性期,腰腿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转侧困难,痛处拒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2.寒湿型:腰腿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疼痛加重,肢体发凉。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紧或濡缓。3.湿热型:腰部疼痛,腿软无力,痛处有热感,遇热或雨天痛增,活动后痛减,恶热口渴,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4.肝肾亏虚型:肾阳虚:腰部酸痛,腿膝乏力,

7、劳累更甚,卧则痛减。面色晄白,手足不温,少气懒言,腰腿发凉,或有阳萎、早泄,妇女带下清稀;舌质淡,脉沉迟。肝肾阴虚:腰腿痛缠绵日久,反复发作,乏力、不耐劳,劳则加重,卧则减轻;心烦失眠,口苦咽干,舌红少津,脉弦细而数。(四)鉴别诊断1.腰椎结核:腰痛可伴有坐骨神经痛,低热,血沉增快。X线片显示椎间隙模糊、变窄,椎体相对边缘有骨质破坏。2.腰椎肿瘤:腰痛,但压痛不明显。正装呈渐发的持续加重,无缓解期,不因卧床休息而减轻,下肢感觉、运动障碍,大小便出现异常。MRI检查可明确诊断。3.腰椎椎管狭窄症:腰痛,一侧或两侧下肢牵涉痛,卧床休息症状可缓解。“间歇性跛行”为本病特征。CT、MRI检查可明确诊断

8、。4.强直性脊柱炎:中年男性多见,身体瘦弱,腰背及骶髂关节疼痛,脊柱强直,各方向活动均受限。症状多与气候变化有关,血沉较快,病变呈进行性发展。X线片早期可见骶髂关节及腰椎小关节模糊,后期脊柱呈竹节样改变。5.梨状肌综合征:患者的主要症状是臀部痛或臀腿痛,患髋关节内收内旋活动时疼痛加重,严重者可有跛行。梨状肌肌腹体表投影处可有明显的压痛,并可向下肢放射,部分患者可触及深部的条索状结节或痉挛的肌块。梨状肌紧张试验阳性,即患髋关节内收内旋活动时疼痛加重,直腿抬高试验在小于60度时疼痛加重,而大于60度时疼痛反而减轻,梨状肌局部封闭后疼痛会消失。6.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 为腰椎管外病变,该横突尖部软组织

9、因损伤而引起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并导致腰痛或腰臀痛。多发于青壮年、腰背肌较弱者,男性多见,有外伤史和长期工作姿势不良者。 主要症状表现为腰部及臀部疼痛,活动时加重,俯卧位检查时可触及一侧或两侧竖脊肌轻度痉挛及压痛,可在第三腰椎横突末端扪及硬结和条索状物,触压痛明显,有时可在臀中肌后缘或臀大肌上缘扪及条索状物及压痛。直腿抬高试验阴性,无神经根刺激症状,化验及影像学检查无特殊异常7.臀肌筋膜炎:发病部位疼痛,多为酸痛不适,肌肉僵硬板滞,或有重压感,有时可及皮下可触及变性的肌筋膜及纤维小结。晨起或天气变化及受凉后症状加重,活动后则疼痛减轻,常反复发作。急性发作时,局部肌肉紧张、痉挛,活动受限二、中医综

10、合治疗方案(一)针灸治疗:1.中医辨证论治: (1)血瘀型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主穴:以脊柱九宫穴为主,结合循经及辨证选穴。配穴:血海、膈俞,活血化瘀通络以止痛。手法:毫针泻法或平补平泻法。血海、膈俞可点刺出血。一日一次,每次30分钟,10天为一疗程。局部穴位可加拔罐法。并配合督灸以活血化瘀通络。 (2)寒湿型:治法:散寒除湿通络。主穴:以脊柱九宫穴为主,结合循经及辨证选穴。配穴:肾俞、关元,益火之源,振奋阳气而祛寒邪。手法:毫针泻法或平补平泻法。一日一次,每次30分钟,10天为一疗程。局部穴位可加拔罐法。并配合督灸以散寒除湿通络 。 (3)湿热型治法:清热除湿通络。主穴:以脊柱九宫穴为

11、主,结合循经及辨证选穴。配穴:阴陵泉、中极,以清利湿热手法:毫针泻法或平补平泻法。一日一次,每次30分钟,10天为一疗程。局部穴位可加刺络放血及拔罐法。 (4)肝肾亏虚型肾阳虚证:治法:补益肾阳。主穴:以脊柱九宫穴为主,结合循经及辨证选穴。配穴:命门、腰阳关、肾俞,以补肾手法:毫针补法。一日一次,每次30分钟,10天为一疗程。局部穴位可加拔罐法,并配合督灸以散寒除湿温补肾阳通络止痛。2.肝肾阴虚证:治法:补益肝肾。主穴:以脊柱九宫穴为主,结合循经及辨证选穴。配穴:肝俞、肾俞、太溪手法:毫针补法。局部穴位可加拔罐法。一日一次,每次30分钟,10天为一疗程。2.经络辨证论治:从经脉的分布特点和临床

12、实际情况,本病主要归属督脉和足太阳、足少阳经脉。腰部症状可主要归属督脉和足太阳经,下肢症状可分属足太阳、足少阳经脉。经络辨证治疗原则及选穴治疗原则:通络止痛。结合患者相应症状予相应穴位加减。(2)取穴:主要以督脉和足太阳经脉为主,可进行局部、临近和远端穴位配合。(二)辩证用药1.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血瘀型:治则:菀陈则除之。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当归、川芎、没药、桃仁、羌活、红花、五灵脂、秦艽、香附、牛膝、地龙、炙草等。中成药:藤黄健骨片、舒筋活血胶囊。(2).寒湿型:治则:寒者热之。治法:散寒行湿,温经通络。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桑寄生、杜仲、

13、牛膝、党参、当归、熟地黄、白芍、桂枝、茯苓、细辛、防风、秦艽、蜈蚣、乌梢蛇。中成药:蠲痹颗粒,藤黄健骨片。(3).湿热型:治则:热者寒之。治法:清热利湿,舒筋止痛。方药:大秦艽汤加减。川芎、独活、当归、白芍、地龙、甘草、秦艽、羌活、防风、白芷、黄芩、白术、茯苓、生地、熟地等。中成药:藿香正气软胶囊、参苓白术健脾颗粒。(4).肝肾亏虚型: 治则:虚则补之。a.偏于肝肾阴虚者治法:滋补肾阴,濡养筋脉。方药:左归饮合二仙汤(熟地、山药、炙甘草、黄柏、知母、当归、黄芪、仙灵脾、仙茅、巴戟天、茯苓、山茱萸)加减。中成药:藤黄健骨片、骨痹合剂。b.偏肾阳虚者:治法:补肾壮阳,温煦经脉。方药:右归丸加减。(

14、肉桂、附子、鹿角胶、杜仲、菟丝子、熟地、山药、山萸肉、枸杞子)中成药:藤黄健骨片、骨痹合剂。2.使用中药及其它静脉制剂:根据患者病情辩证使用前列地尔注射液、骨瓜提取物或注射用血塞通,活血化瘀,舒筋止痛,强壮筋骨。在急性期根据患者疼痛程度,选择性使用脱水、止痛、消除神经根炎症药物等对症治疗。(如甘油果糖、地塞米松、尼美舒利等)(三). 推拿疗法:治则: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菀陈则除之。治法:舒筋通络,活血止痛,整复错位运用我科传统推拿,根据不同分型、分期辩证施法,运用松解类手法、整复类手法等,急性期以松解手法利用院内制剂冬青膏行滚法、揉法、屈指推法、平推发等增加血液循环、增强透

15、热、改善水肿吸收等。缓解期以整复手法为主,采用一指禅推法、俯卧拔伸法、腰部改良斜扳法,徒手牵引按压法、抖法、椎旁相对旋转调整法、棘突偏歪整脊法、按压腰骶等纠正错位、舒筋通络、松解粘连、解痉止痛、改善受压部位等。恢复期以补肾壮腰为主,配合护理人员指导康复训练加强腰背肌和胸腹部肌肉力量。(四)牵引疗法:腰椎牵引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常用且有效的方法。腰椎牵引有助于解除腰部肌肉痉挛,使肌肉放松,缓解疼痛 ;松解软组织粘连,牵伸挛缩的关节囊和韧带 ;改善或恢复腰椎的正常生理弯曲 ;使椎间孔增大,解除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 ;拉大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内压力。调整小关节的微细异常改变,使关节嵌顿的滑膜或关节突关节

16、的错位得到复位 ;腰椎牵引治疗时必须掌握牵引力的重量和牵引时间两大要素,才能取得牵引的最佳治疗效果。 1牵引方式:我科为骨盆牵引:围上牵引带后,卧牵引床上,上、下身作反向牵拉,,每次20分钟,每日1次,可以采用连续牵引,也可用间歇牵引或两者相结合。 2牵引角度 :一般按病变部位而定,以平牵为主。 3牵引重量 :间歇牵引的重量可以其自身体重的 30 40确定,持续牵引则应适当减轻。一般初始重量较轻,如 20 kg 开始,以后逐渐增加。 4牵引时间 :牵引时间以连续牵引 20 分钟,间歇牵引则 20 30 分钟为宜,每天一次,10 15 天为一疗程。 5注意事项 :应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年老体弱者宜

17、牵引重量轻些,牵引时间短些,年轻力壮则可牵重些长些 ;牵引过程要注意观察询问患者的反应,如有不适或症状加重者应立即停止牵引,查找原因并调整、更改治疗方案。6牵引禁忌症 :牵引后有明显不适或症状加重,经调整牵引参数后仍无改善者 ;脊髓受压明显、节段不稳严重者 ;年迈椎骨关节退行性变严重、椎管明显狭窄、韧带及关节囊钙化骨化严重者。(五)应用国家中管局推广的适宜技术:平衡针灸针刺腰痛穴(位于前额正中)治疗腰痛技术。取穴原则:定位取穴,交叉取穴原则。针刺特点:其刺以滑车上神经或左右刺以眶上神经出现的正为宜。手法: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达到要求针感时,即可出针。单侧腰痛为平刺手法,不提插,对重症腰痛病

18、人疼痛未完全控制,但在不发生晕针的情况下,可以留针。针感:以局限性,强化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功能:活血化瘀,调节神经,止痛消炎(六)电针法:选择选择坎、离共为一组,艮与左侧环跳为一组。震与右侧环跳为一组。针刺得气后,通电针机先用连续波5分钟后改疏密波,通电10-20分钟。具有止痛、消炎、改善局部营养和功能状态的作用。(七)应用中医诊疗设备:磁振热治疗仪:解除肌肉僵硬,缓解肌肉和神经疼痛,抑制神经肌肉兴奋,有镇静作用。医用智能中医汽疗仪: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使肌体内毒外出、扶正祛邪,最终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电脑中频经络通治疗仪:大幅加速血液循环,改善血液营养吸收,加快病灶积液及致痛介质的消除

19、,促使蛋白质的微量分解,产生血管活性肽、脑啡吠、内啡吠等镇痛物质。(八). 拔罐治疗:取穴:肾俞、关元俞。风湿腰痛配环跳、委中、昆仑;肾虚腰痛配命门、腰眼、上髎;闪挫腰痛配志室、腰眼、阿是穴。取上穴留罐1015分钟,每日1次。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的作用,此法适应于常规各期腰突症。(九).中药湿热敷疗法:以行气散瘀、温经散寒、舒筋活络的中药自拟方“通经活血散”(桂枝、细辛、豨签草、千年健等),应用粥仓煎煮后在患者的腰部,待冷却后揭下。此法适用于腰痛病除湿热型的各型各期患者。(十).穴位贴敷疗法:以我科特有的隔盐灸热疗贴、消痛穴位贴为穴位贴敷的一种疗法。具有祛瘀通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20、的功效。本法均适用于腰痛病的各型各期患者。三、科室特色疗法:1.脊柱九宫穴电针疗法。治则:疏筋通督、行气活血、解痉止痛。取穴:脊椎九宫穴(以突出的椎间盘所在椎间隙正中为中宫,上一椎间隙为乾宫,下一椎间隙为坤宫,挟乾、中、坤宫左右旁开0.5 -0 . 8寸,依次取巽、兑、坎、离、艮、震六宫)。操作: 进针顺序为: 先针中宫, 次针乾宫、坤宫, 直刺或略向上斜刺0. 8一1. 2 寸, 然后按坎、离、巽、兑、艮、震六宫穴依次进针,针尖斜向椎体, 进针1.5一2 寸, 获得针感后, 行捻转补泻手法, 九宫穴的行针顺序与次数, 按“ 洛书九宫数”施行, 即“ 戴九履一, 左三右七, 二四为肩, 六八为

21、足, 而五居中” , 留针30 分钟,行针三次。腰椎九宫穴均采用0.25*40mm0.25*75mm一次性针灸针进行针刺,进针深度1.5-3寸。针刺得气后,通电针机先用连续波5分钟后改疏密波,通电10-20分钟。(2)刺络拔罐法:用皮肤针重叩背脊两侧,使出血少许,加拔火罐。四、护理调摄 1.急性期应绝对平卧硬板床休息3天,包括饮食、大便等均不能起床,避免腰部负重,以缓解髓核对神经根的压迫,缓解疼痛。 2卧位护理:仰卧位时可以在膝下、腰下面垫一枕可减轻脊柱负荷,有利于创伤的修复,减轻脊柱旁肌肉痉挛所引起的疼痛;侧卧时应屈髋屈膝,两腿分开,上腿下垫软垫,避免脊柱弯曲;俯卧位时腰椎前凸增加,因肌肉牵

22、拉而增加了腰椎间盘的负荷,可以在腹部及踝部垫薄垫,使脊柱肌肉放松。 3.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与体位变化的关系以及有无放射痛和皮肤感觉异常等情况,做好记录。 4.注意患者有无二便功能障碍;做好皮肤护理,防止褥疮发生。 5.外用及内服药物期间,注意观察用药反应,同时忌生冷、寒凉食物,外避风寒,以免加重病情。 6.疼痛明显的患者,可遵医嘱予腰围固定,减少腰椎活动,以免加重疼痛;予中药湿热敷、微波治疗、温热式低周波、静脉点滴治疗等以散淤止痛,消除神经根水肿。7.病情缓解后可遵医嘱建议坚持腰背肌锻炼,加强腰背部及腹部肌肉力,有助于改善腰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的消退吸收,解除肌肉痉挛,减轻疼痛,促进身体康

23、复。 8.关注患者情志变化,做好思想疏导,树立信心,配合治疗和护理。五、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001.1001.9-94)疗效评定。1.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以上,能恢复原工作。2.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3.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二)评价方法:在原有中医腰痛病疗效评价标准基础上,制定了以疼痛强度为判定标准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腰椎活动度判定法、腰部专科检查判定法等三种临床要素作为中医综合疗效评价方法,用来判定针灸推拿治疗腰痛病(腰突症)的临床疗效并加以分析。具体如下:1.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

24、S):患者根据自觉疼痛情况,选择与自己疼痛度相符合的数值,医生通过患者完成的疼痛对比量表来确定患者疼痛程度。自左到右,数值越高,说明患者疼痛强度越大,疗效越差。12345678910疼痛强度数值含义:1无疼痛感。2稍感不适。3偶感疼痛。4有疼痛感,但不明显。5能忍受疼痛无须止痛药。6疼痛较剧但可以控制不用止痛药。7疼痛较剧服止痛药可完全止痛。8疼痛较剧,服止痛药稍可止痛。9疼痛剧烈,服止痛药难于止痛。10疼痛剧烈,止痛药无效。2.腰椎活动度判定法:(1)前屈运动:检查时患者取直立位,嘱患者先低头,然后向前作缓慢弯腰运动,估计腰椎的活动度,具体如下:正常:8090良好:6070较差:4050差:

25、2030(2)后伸运动:检查者一手扶住患者骨盆,一手扶住其肩部,防止骨盆前移和下肢弯曲而形成躯干后仰,代替脊柱后伸运动。协助患者作脊柱后伸运动,先嘱患者向后仰头,再缓慢地使脊柱向后作过伸运动。估计腰椎的活动度,具体如下:正常:2030良好:1020较差:510差:05(3)侧弯运动:患者取直立姿势,检查者双手固定其骨盆,防止左右倾斜。然后让患者作头胸向侧方弯曲运动,观察有何异常表现、障碍程度,并作双侧对比。估计腰椎的活动度,具体如下:正常:2030良好:1020较差:510差:05(4)旋转运动:检查者双手固定患者两侧髂骨翼,保持骨盆平衡,然后嘱患者作左右躯干旋转,观察运动范围,并左右比较。估

26、计腰椎的活动度,具体如下:正常:2030 良好:1020较差:510差:053.专科检查判定法:(1)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分级:直腿抬高70者为阴性(-),提示下肢功能正常。直腿抬高70者为阳性(+),提示神经根受压。直腿抬高45者为强阳性(+),提示神经根中度受压。直腿抬高30者为超强阳性(+),提示神经根重度受压。(2)屈颈试验(阳性为未愈、弱阳性为好转、阴性为治愈):患者仰卧,也可端坐或者直立位,检查者一手置于患者胸部前,另一手至于枕后,缓慢、用力的上抬其头部,使颈前屈,若下肢出现放射痛,则为阳性。其主要机制是屈颈时,硬脊膜上移,脊神经根被动牵扯,加重了突出的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因

27、而出现下肢的放射痛。屈颈试验阳性(+),提示脊神经受压。(3)仰卧挺腹试验及加强试验,分级:挺腹实验(-):作挺腹实验时患者无自觉腿痛及下肢窜痛。加强实验无症状,提示无腰部神经根受压。挺腹实验(+):作挺腹实验时患者自觉腿痛及下肢窜痛。挺腹实验(+)作挺腹实验时患者自觉强烈腿痛及下肢窜痛。挺腹实验(+):作挺腹实验时患者自觉剧烈腿痛及下肢窜痛,甚而腰部无法抬离床面,腰部持续疼痛。拇长屈肌肌力测定(阳性为未愈、弱阳性为好转、阴性为治愈):患者主动将双下肢第一跖趾关节背伸,患肢背伸功能减弱为阳性,若对比不明显时,医者以拇指适度按压第一跖趾,患肢背伸力量减弱亦为阳性。提示L5神经受损。髋关节被动内收

28、试验:患者仰卧,一侧膝关节屈曲,足置于床面。术者将一手置于该侧髂前上棘以固定骨盆,另手置于膝关节,尽量屈曲膝关节,将大腿压向对侧肩关节方向,使髋关节处于内收位。若出现腹股沟部位疼痛,提示髂腰肌紧张。“4”字试验:患者仰卧,一侧下肢伸直,另侧下肢以“4”字形状放在伸直下肢近膝关节处,并一手按住膝关节,另一手按压对侧髂嵴上,两手同时下压。下压时,骶髂关节出现痛者,并且或者曲侧膝关节不能触及床面为阳性。“4”字试验是骨科等医学临床辅助体检,如果阳性表明可能是由以下疾病引起:骶髂关节病变,腰椎间盘突出症,股骨头坏死,强直性脊柱炎,及膝关节疾病等,当然骨髓炎,股骨结核等其他疾病也会引起阳性反映。如果明确诊断,则需要X-ray,CT-scan,及其他实验室检查。1骨盆挤压试验:用于诊断骨盆骨折和骶髂关节病变。患者仰卧位,检查者两手分别放于髂骨翼两侧,两手同时向中线挤压,如有骨折则会发生疼痛,称骨盆挤压试验阳性。或嘱患者采取侧卧位,检查者双手放于上侧髂骨部,向下按压,后法多用于检查骶髂关节病变。2骨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