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间奇迹》欢迎来到《人间奇迹》专题讲座。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成就,它们展示了人类的智慧、勇气和毅力。这些成就超越了普通人的想象,却在我们的历史长河中真实发生,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里程碑。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一起探索这些令人惊叹的人间奇迹,从中国脱贫攻坚、长征、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及抗击新冠疫情。这些奇迹不仅改变了历史进程,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让我们一起感受人类在面对挑战时所展现出的非凡力量和无穷智慧。目录中国脱贫攻坚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长征中国革命的人间奇迹新中国成立中华民族的人间奇迹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间奇迹抗击新冠疫情新时代的人间奇迹本次讲座将系统地介绍这五大人间奇迹的背景、过程、成就及其历史意义,帮助我们理解这些伟大成就背后的艰辛努力和宝贵经验,从中汲取力量,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引言:什么是人间奇迹?人间奇迹,是人类在面对巨大挑战时,通过非凡的勇气、智慧和毅力创造出的超越常规认知的伟大成就。超越想象人间奇迹往往突破人们的常规认知,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成就,令人震撼和惊叹。集体智慧人间奇迹凝聚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展示了人类团结协作的非凡能力。历史意义人间奇迹往往成为历史的转折点,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影响深远。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这些人间奇迹如同璀璨的明珠,照亮人类前进的道路,给人们带来希望和力量,激励着我们不断创造新的奇迹。人间奇迹的定义人间奇迹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成就,更是精神层面的胜利。它们展示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通过共同努力战胜挑战的决心与能力。这些奇迹往往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激励后人继续前行。创新突破突破传统思维和技术限制,创造前所未有的成就克服挑战面对巨大困难和挑战,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毅力深远影响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集体协作凝聚集体智慧和力量,展示人类团结协作的能力中国脱贫攻坚: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壮举中国脱贫攻坚是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壮举,创造了减贫人口最多、速度最快的世界纪录。提前完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国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生动体现脱贫攻坚充分体现了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和执行力。中国的脱贫攻坚战,是一场史无前例的伟大征程。它不仅改变了近1亿贫困人口的命运,也为人类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树立了可借鉴的典范。脱贫攻坚的背景1改革开放以来的减贫进程1978年以来,中国已使7亿多人口摆脱贫困,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22012年前的贫困状况2012年底,中国仍有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为10.2%,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严重滞后。3国际环境与国内发展需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打赢脱贫攻坚战。42015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联合国提出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将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作为首要目标。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决策部署,向深度贫困宣战,誓言不让一个人掉队,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脱贫攻坚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不让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掉队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两不愁三保障"解决贫困人口基本生存和发展需求"两不愁"是指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是指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这一目标不仅关注物质层面的脱贫,更注重从根本上提升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脱贫攻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让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标志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脱贫攻坚的时间线2013年:提出精准扶贫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概念2015年:制定脱贫攻坚规划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2017年: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2020年:全面胜利宣布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八年艰苦奋斗,一鼓作气、顽强作战,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兑现了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这一伟大成就,在人类减贫史上树立了不朽丰碑。精准扶贫战略精准识别摸清贫困人口底数,建立精准识别机制精准规划因地制宜制定脱贫规划和政策精准施策对症下药,分类施策精准管理建立扶贫信息系统,实行动态管理精准评估完善考核评估机制,确保脱贫质量精准扶贫战略是中国脱贫攻坚的重要创新,改变了以往"大水漫灌"式的扶贫方式,实现了扶贫资源的精准配置和高效利用。这一战略的成功实施,确保了贫困人口真脱贫、脱真贫,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了宝贵经验。五个一批:脱贫攻坚的主要措施1发展生产脱贫一批通过发展特色产业、电商、光伏、旅游等帮助贫困户增收2易地搬迁脱贫一批对生存环境恶劣地区的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3生态补偿脱贫一批通过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让贫困户获得生态补偿4发展教育脱贫一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提升贫困人口素质"五个一批"还包括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即对无法通过产业就业等脱贫的贫困人口,通过农村低保、医疗救助等保障措施,实现兜底保障。这五项措施相互配合,形成了多维度、全方位的脱贫攻坚体系,为不同类型的贫困人口提供有针对性的帮扶。产业扶贫特色农业因地制宜发展茶叶、水果、中药材等特色农业,形成"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产业格局乡村旅游利用自然和文化资源,发展民宿、农家乐等乡村旅游,带动贫困户增收电商扶贫建设农村电商平台,打通农产品进城"最后一公里",实现优质农产品直销光伏扶贫利用贫困地区光照资源优势,建设光伏电站,实现长期稳定收益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脱贫方式,也是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实现可持续脱贫的根本之策。通过培育和发展扶贫产业,不仅帮助贫困户增加了收入,也为贫困地区留下了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易地搬迁搬迁对象确定主要针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深度贫困地区,如"三区三州"的高寒地区、石漠化地区等搬迁安置点建设规划建设便于发展生产、方便群众生活、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安置区,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搬迁后续扶持解决搬迁群众的就业创业、社会融入、文化适应等问题,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易地搬迁是脱贫攻坚中最为复杂的工程之一,涉及土地征用、房屋建设、基础设施配套、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等多个方面。"十三五"期间,中国共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60多万人,创造了世界上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的易地扶贫搬迁奇迹。生态补偿生态保护与扶贫双赢通过生态补偿机制,将生态环境保护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实现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的双赢。建立健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对贫困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给予转移支付,补偿其生态保护的机会成本。主要补偿方式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生态护林员岗位在贫困地区设立生态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优先聘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了生态保护和脱贫增收的良性互动。截至2020年,全国共设立生态护林员岗位110多万个,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占60%以上。生态补偿扶贫模式不仅帮助贫困人口实现了稳定脱贫,也促进了贫困地区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中国方案。教育扶贫改善办学条件加强贫困地区学校建设,改善教学设施设备加强师资队伍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提高教师待遇资助贫困学生建立从学前到高等教育全覆盖的资助体系发展职业教育开展技能培训,提高贫困人口就业能力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通过改善贫困地区教育条件,提高教育质量,确保贫困家庭子女接受良好教育,掌握知识和技能,从根本上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实现稳定脱贫和长远发展。脱贫攻坚期间,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辍学问题实现动态清零,贫困家庭子女受教育水平显著提升,为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健康扶贫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升贫困地区医疗服务能力。每个贫困县至少建成1所二级以上医院,每个贫困乡镇设置1所标准化卫生院,每个行政村设置1所标准化卫生室。基本医疗保障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制度,贫困人口参保率达到100%。建立医疗救助制度,对贫困人口医疗费用给予保障,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健康教育与预防加强贫困地区卫生健康知识普及,开展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宣传教育。实施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和健康促进计划,提高人口健康水平。健康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旨在解决贫困人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降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风险。通过系统性、整体性的健康干预措施,贫困地区居民健康状况得到显著改善,健康素养明显提升。脱贫攻坚的成果:数据说话2012年2020年以上数据单位:农村贫困人口(万人)、贫困发生率(%)、贫困县(个)、贫困村(万个)。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扶贫干部和贫困群众的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体现。脱贫攻坚成果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体现在质量上。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公共服务明显提升,贫困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9899万脱贫人口总数相当于欧洲中等国家的人口规模12.4万月均脱贫人数8年间平均每月脱贫12.4万人2倍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3416元增至2020年的10740元98.8%就业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业率达98.8%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标志着中国消除了绝对贫困,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些脱贫的人口不仅在物质生活上得到改善,更在精神面貌上焕发出新的活力,开始了新的生活。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标志着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这些曾经的贫困县,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过去"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方,如今道路通了、水通了、电通了、网通了,群众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县域经济的振兴,为乡村全面振兴打下了良好基础。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住房条件改善790多万户、2568万贫困人口的危房得到改造,彻底告别了泥草房、土坯房、危旧房,实现了安全住房有保障。交通条件改善建设改造农村公路110万公里,贫困村通硬化路比例从2015年的68.5%提高至2020年的100%,打通了贫困地区的"最后一公里"。饮水用电改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从2015年的70%提高至2020年的83%,农村电气化水平达到99%,远程医疗、远程教育覆盖所有贫困村。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标志着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善,贫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脱贫西藏、南疆四地州、四省藏区、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等"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全部实现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显著改善深度贫困地区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生根本性改变。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的特色产业成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带动了贫困群众稳定就业和持续增收,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产业基础。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脱贫攻坚战的最大难点和重点。"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标志着中国在解决世界性难题上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这些地区从"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到实现全面脱贫,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脱贫攻坚的典型案例: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基本情况怒江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曾是全国贫困发生率最高的地区之一。地处横断山区,山高谷深,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发展基础差。2014年,怒江州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5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56%,是全国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脱贫举措易地扶贫搬迁:搬迁3.6万人,告别大山深处的贫困生活特色产业发展:发展核桃、草果、茶叶等特色产业旅游扶贫:依托独特的自然和民族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教育健康扶贫:改善教育医疗条件,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脱贫成效2019年11月,怒江州正式退出贫困州序列,贫困发生率降至0.16%,实现了整体脱贫。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民生保障全面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怒江州的脱贫是中国脱贫攻坚的缩影,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战胜贫困的坚定决心和非凡能力,以及精准扶贫战略的强大威力。脱贫攻坚的典型案例:凉山彝族自治州背景情况凉山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2014年,凉山州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8.5万人,贫困发生率36.8%,贫困程度深、面积广、难度大。脱贫战略"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饮水安全达标,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实施"五个一批"脱贫措施,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攻坚深度贫困。脱贫成效2020年11月,凉山州最后7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88.5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书写了彝族人民摆脱千年贫困的历史篇章。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发生根本性改变。凉山州的脱贫攻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生动体现,展示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凉山彝族同胞在党的领导下,依靠自身的努力,逐步摆脱贫困,走上了全面小康的道路。这一成就不仅改变了彝族同胞的命运,也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脱贫攻坚面临的挑战自然条件恶劣贫困地区多位于深山、高原、石山、荒漠等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发展基础薄弱因病致贫返贫疾病是贫困户致贫返贫的主要原因之一,医疗保障体系有待完善产业发展不足贫困地区产业基础薄弱,市场竞争力不强,持续增收能力不足防止返贫风险部分脱贫群众收入水平仍然较低,抗风险能力弱,面临返贫风险4面对这些挑战,脱贫攻坚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如易地搬迁、健康扶贫、产业扶贫、防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等,确保脱贫成果真实可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脱贫攻坚是艰难的,但正是这些挑战的存在,更加凸显了脱贫攻坚成就的伟大。脱贫攻坚的经验总结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精准方略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精准发力,靶向治疗坚持创新驱动创新扶贫理念、方法和机制,激发内生动力坚持久久为功一茬接着一茬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脱贫攻坚的成功经验,既是中国减贫事业的宝贵财富,也为全球减贫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些经验的形成,凝聚了千千万万扶贫干部的心血和智慧,是在脱贫攻坚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的宝贵财富。长征:中国革命的人间奇迹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人类战争史上的伟大壮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以其波澜壮阔的历程和非凡的意志力量,创造了人类军事史上的奇迹。红军将士以坚定的革命信念、不屈的革命意志,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历史转折点长征不仅是一次军事转移,更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它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党中央确立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创造了条件,为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为中国革命事业的胜利播下了希望的种子。精神丰碑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对艰难险阻的英勇斗争。长征的背景1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3年底至1934年初,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根据地大部分地区沦陷,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2寻找新的革命根据地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3"左"倾错误的危害由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的影响,最初的长征行动缺乏科学的战略规划,处于被动应战状态,导致红军在突破敌人包围时遭受重大损失。4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此时,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国民党却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将主要力量用于"围剿"共产党,使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在这样严峻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了这场惊天动地的远征。长征的开始,既是中国革命处于低谷时的被迫选择,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艰难环境中寻求革命新道路的勇敢尝试。长征的路线图长征路程(公里)时间(月)长征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壮观的军事转移。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等11个省,行程约12500公里,历时368天,最终到达陕北。红二、六军团从湘西出发,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出发,红二十五军从鄂豫皖出发,都经过千难万险,最终胜利到达陕北。这些红军队伍的长征路线虽然不同,但都体现了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不屈的革命意志。长征中的重大事件突破四道封锁线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军队布置的四道封锁线,开始战略转移。遵义会议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四渡赤水1935年1月至3月,中央红军在贵州境内四次渡过赤水河,以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成功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巧渡金沙江1935年5月,中央红军成功渡过金沙江,进入四川西部地区。强渡大渡河1935年5月,中央红军在安顺场成功强渡大渡河,挫败了敌人围堵计划。此外,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翻越雪山、穿越草地等事件,都是长征中的重大历史事件。这些事件不仅展示了红军将士的英勇无畏,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卓越军事智慧和战略眼光。翻越老山界:长征中的艰难时刻艰险的地形老山界位于湘西南地区,海拔1800多米,山势陡峭,道路崎岖,森林茂密,气候多变。当时正值隆冬时节,山上大雪纷飞,气温极低,红军许多战士衣着单薄,缺乏御寒装备。敌军的追击红军翻越老山界时,国民党军队紧追不舍。红军不仅要与险恶的自然环境作斗争,还要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在这种情况下,红军战士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勇气和毅力。艰苦的历程爬冰卧雪,饥寒交迫,许多红军战士的脚被冻伤,但他们仍然坚持前进。有的战士累倒了,战友们就轮流背着他前进;有的战士冻僵了,同志们就用体温帮他取暖。正是这种团结互助的革命精神,支撑着红军战胜了这一艰难时刻。翻越老山界是长征初期最为艰难的时刻之一,也是红军意志和毅力的重要考验。尽管条件极其恶劣,但红军将士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成功地翻越了这座险峰,继续向前挺进。这一壮举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无所畏惧的革命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战斗品质。遵义会议:转折点确立新的领导核心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纠正"左"倾错误纠正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3实现独立自主开始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问题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扩大会议。会议集中讨论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责任问题和军事路线问题,批评了博古、李德的错误领导,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会议后,红军在毛泽东等人的正确指挥下,摆脱了被动局面,转危为安,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创造了条件。飞夺泸定桥地理位置泸定桥位于四川泸定县境内,横跨大渡河上,是红军长征北上的必经之路。桥长100多米,宽3米,由13根铁链连接而成,两岸悬崖峭壁,江水湍急,是天险要隘。战斗过程1935年5月,中央红军来到大渡河畔。毛泽东决定抢占泸定桥,命令红一团二营六连组成突击队,于29日凌晨强渡大渡河。突击队员们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攀着铁索,冲过桥去,在极短时间内就占领了桥头堡,为大部队顺利通过创造了条件。历史意义飞夺泸定桥是长征中的著名战例,体现了红军将士"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军民团结如一人"的优良传统。这一壮举粉碎了敌人围追堵截的计划,保证了中央红军主力顺利北上,成为长征路上的又一重要转折点。飞夺泸定桥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彰显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敢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是长征精神的生动体现。四渡赤水第一次渡赤水1935年1月,红军为摆脱敌军追击,首次渡过赤水河第二次渡赤水1935年2月,红军再次渡过赤水河,攻占遵义以西地区第三次渡赤水1935年3月,红军西渡赤水,佯攻云南,调动敌军第四次渡赤水1935年3月,红军出敌不意,第四次渡过赤水河4四渡赤水是长征途中中央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在贵州境内四次渡过赤水河的战略行动。这一系列行动充分体现了毛泽东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思想和中央红军高超的军事素养。通过"四渡赤水",红军不仅甩开了敌人的追击,还消灭和瓦解了大量敌军,使自己的力量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这一战略行动的成功实施,是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新的领导集体指挥下取得的重大胜利,为长征的继续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巧渡金沙江战略意义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水道,江面宽阔,水流湍急,是天然的军事屏障。渡过金沙江,意味着红军可以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开辟新的战场。周密计划在渡江前,红军侦察部队提前了解了江面情况和敌军部署。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制定了周密的渡江计划,并派出小分队收集船只,为大部队渡江做准备。渡江行动1935年5月,在敌军还未到达之际,红军先头部队迅速抢占了渡口,并组织起渡。由于准备充分,红军仅用一天一夜的时间,就成功将主力部队渡过了金沙江。巧渡金沙江是红军长征中的又一次重要战略行动。这次渡江行动的成功,得益于红军指挥员的战略眼光和战术才能,以及红军将士不怕艰险、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通过这次渡江,红军成功地甩开了敌人的追击,为接下来的长征行动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巧渡金沙江的成功,也为后来的强渡大渡河积累了经验。强渡大渡河1935年5月,红军来到大渡河畔。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峭壁如削,是著名的天险。1863年,太平天国石达开部被困于此,全军覆没。国民党军队企图在大渡河阻击红军,重演"石达开悲剧"。面对这一险境,毛泽东决定迅速强渡大渡河。在安顺场,红军找到了当地群众隐藏的一条木船。22名勇士组成突击队,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强行渡过大渡河,攻占了对岸的阵地,为大部队渡河创造了条件。随后,红军主力顺利渡过大渡河,粉碎了敌人围歼红军的企图。翻越雪山草地雪山:生命的极限考验1935年6月,红军翻越了海拔4000多米的夹金山等雪山。山高路险,气温极低,空气稀薄,许多红军战士衣着单薄,饥寒交迫。大雪封山,道路湿滑,稍有不慎就会滑落深渊。许多红军战士因高原反应、饥饿和严寒牺牲在雪山之上。草地:死亡的沼泽地带草地位于四川西北部和甘肃南部之间,是一片广阔的沼泽地带。表面看似平坦的草地下,隐藏着无数深不见底的泥潭。红军战士们踏着没膝的泥水前进,忍受着饥饿、疾病和寒冷的折磨。许多战士因沼泽吞噬、饥饿和疾病而牺牲。不屈的革命精神面对如此严酷的环境,红军将士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坚强意志和革命精神。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坚定信念,勇往直前。正是这种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支撑着红军战胜了雪山草地的严峻考验。翻越雪山草地是长征中最为艰难的历程,也是对红军意志和信念的最大考验。许多红军战士倒在了这片艰险的土地上,用生命诠释了对革命事业的忠诚。雪山草地的胜利跨越,成为长征精神的重要象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长征的历史意义保存了革命火种长征使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得以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保存了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红军虽然在长征中损失惨重,但核心领导力量和精锐部队得以保存,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实现了战略转移长征使红军从南方根据地转移到陕北,建立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为党中央实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创造了条件。这一战略转移,改变了中国革命的战略格局,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奠定了基础。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长征途中,红军所到之处,宣传党的政策,发动群众,建立革命组织,播下了革命的种子。红军的优良作风和革命精神,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赖,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为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群众基础。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生动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不怕牺牲、英勇奋斗的伟大壮举,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长征的胜利,不仅征服了人类历史上的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而且征服了党内的悲观情绪,实现了历史性转折。长征精神的传承理想信念坚定革命理想,坚信革命必胜艰苦奋斗不怕艰难险阻,勇于战胜困难团结一致顾全大局,团结协作,共克时艰依靠群众深入群众,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是要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凝聚起众志成城的强大力量;就是要坚持人民至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新中国成立:中华民族的人间奇迹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1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历史2建立新型国家制度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民族复兴的新起点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新纪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4新中国的成立,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转折点,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它改变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新中国的成立,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揭开了崭新一页。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1抗日战争胜利1945年8月,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新中国的建立创造了条件。2国共谈判与内战爆发1945年8月至1946年6月,国共双方进行了谈判,但由于国民党坚持独裁统治,拒绝民主改革,最终导致全面内战爆发。3解放战争胜利发展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4新政协筹备1949年6月,中国共产党发布《关于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的通告》,筹备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准备。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迎来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新中国的成立。开国大典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五星红旗升起毛泽东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并亲手按动电钮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开国大典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时刻,标志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崭新道路。当天安门广场上的礼炮轰鸣,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一个崭新的中国呈现在世界面前,中国人民从此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华民族的命运从此掌握在自己手中。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大成就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政权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2建立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自主自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实现土地改革和社会变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土地改革巩固国防和领土完整建立强大的国防力量,维护国家主权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政治上,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上,通过"一五"计划等,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社会发展上,通过土地改革等一系列变革,实现了亿万农民的解放;在国防建设上,打赢抗美援朝战争,研制出原子弹、氢弹,有力维护了国家安全。工业化建设156重点工业项目"一五"计划期间重点建设项目数量100%自主生产能力新中国成立初期,许多工业产品依赖进口,到1965年基本实现自给自足9.6%工业年均增长率1953-1965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30工业中心城市新建和改造的工业中心城市数量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从1953年开始,中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在苏联援助和自力更生相结合的方针指导下,中国建设了一批重要的工业项目,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武汉钢铁公司等,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已经能够生产飞机、汽车、拖拉机、发电设备、石油化工设备等一系列工业产品,为国民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创造了条件。农业集体化1土地改革(1950-1952)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耕者有其田",约3亿无地少地农民获得了7亿亩土地。2互助组(1953-1954)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织农民成立互助组,实行生产互助,但土地和生产资料仍归个人所有。3初级社(1955-1956)农民将土地入股,统一经营,按劳分配与按股分红相结合,土地所有权仍归农民个人。4高级社(1956-1958)土地和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主要实行按劳分配。5人民公社(1958-1982)实行"政社合一",集体所有制进一步扩大,农村基本经营管理单位由生产队变为人民公社。农业集体化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内容。这一过程虽然出现过"左"的错误,但也动员了农民的积极性,增强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国家工业化提供了资金和粮食支持,对新中国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发展:两弹一星原子弹研制成功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成功爆炸,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核武器技术的国家。这一成就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和国际地位。2氢弹研制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在新疆罗布泊成功爆炸,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氢弹技术的国家。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仅用了32个月,创造了世界核武器发展史上的奇迹。人造卫星发射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独立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卫星在太空播放了《东方红》乐曲,向世界宣告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诞生。"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发展的重大成就,也是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重要标志。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一大批科学家和工作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了种种困难,创造了人类科技史上的奇迹。"两弹一星"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自主创新、勇攀科技高峰。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间奇迹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从1978年开始,我们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冲破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桎梏,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历史性转移。改变中国命运的伟大抉择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它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在这一伟大进程中,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完善,展现出强大生机活力。改革开放的背景国内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重困难,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国家发展落后,迫切需要改变局面。与此同时,10年"文革"的教训使人们开始深入思考中国的发展道路,思想解放的氛围日益浓厚,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思想条件。国际背景国际环境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为中国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世界范围内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国际经济格局深刻变化,世界经济增长方式正在转变,这给中国提供了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1978年历史转折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行改革开放。这次会议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揭开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序幕。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作出的正确抉择。这一决策顺应了历史潮流和人民期盼,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智慧和历史担当。改革开放的主要措施农村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制度,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城市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开放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引进外资技术,扩大对外贸易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文化教育改革发展教育事业,推进科技创新,繁荣文化产业,提高国民素质改革开放是全方位的改革,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这些措施相互配合、协同推进,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改革开放格局,有力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使中国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特区的设立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1988年又将海南岛辟为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在吸引外资、引进技术、促进出口、创造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深圳为例,从一个只有3万人口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拥有2000多万人口的国际化大都市,GDP从1980年的2.7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3万亿元,用40多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工业化历程。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为全国改革开放积累了宝贵经验,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决心和成就。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本内容土地集体所有权不变,经营权承包到户生产方式统分结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分配方式按产定购,超产自留,自主支配重大成效极大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起源于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的"大包干"实践。1978年冬,小岗村18户农民冒险在一份秘密契约上按下红手印,实行"包产到户"。这一大胆尝试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肯定和支持,并迅速在全国推广开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1979年到1984年,中国粮食产量增长了25%,农民人均收入增长了2.6倍。这一制度至今仍是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中国农村改革的伟大创举。国企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1979-1986)实行"扩权让利",增强企业活力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1987-1992)明确企业与政府的责权利关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3-2002)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实现政企分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2003至今)实施国企战略性重组,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40多年的探索实践,国有企业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大锅饭",逐步转变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更加灵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目前,中国已经培育了一批世界一流企业,如中国石油、国家电网、中国移动等,它们在全球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对外开放政策扩大对外贸易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外贸总额仅有206亿美元,到2022年已超过6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已成为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引进外资中国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超过2.4万亿美元,连续多年成为发展中国家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外资企业为中国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促进了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国际合作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作出重要贡献。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是推动中国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实施对外开放政策,中国不仅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还促进了思想文化交流,增进了相互理解和友谊。在开放中发展,在发展中开放,中国正在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同时也为世界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改革开放的成果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总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世界第十位跃升至世界第二位;人均GDP从不足200美元增长到超过1.2万美元;外汇储备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不足10亿美元增长到3万多亿美元;7.7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这些成就的取得,根本在于我们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了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GDP增长:从温饱到小康17.96万亿2022年GDP总量美元,位居世界第二9.5%年均增长率1979-2022年GDP年均增长率18.5%世界经济贡献率2013-2022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12550人均GDP2022年,美元,接近中高收入国家水平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民普遍面临温饱问题,农村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97.5%。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了从普遍贫困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10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6亿人。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从追求温饱到追求品质生活,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城市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上升到2022年的65.2%,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这一变化的背后,是超过6亿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城市数量从1978年的193个增加到2022年的超过600个。中国城市化进程不仅改变了国家的空间格局,也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城市成为创新的中心、经济的引擎和文化的载体,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强大动力。同时,中国也在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科技创新:高铁、5G、航天高铁:从无到有、领跑世界2008年,中国第一条高速铁路北京-天津高铁开通运营。截至2022年底,中国高铁营业里程超过4.2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2/3以上,高铁技术从引进消化到自主创新,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5G:引领通信技术革命2019年,中国正式启动5G商用。截至2022年底,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5G网络,基站数量超过230万个,5G用户数超过5.6亿。中国在5G标准、技术、专利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推动了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航天:探索宇宙的中国足迹从2003年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到嫦娥探月工程、天宫空间站、火星探测等,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独立开展航天活动的国家之一,展示了中国科技创新的实力和自信。科技创新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的重要引擎。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人类科技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抗击新冠疫情:新时代的人间奇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打响了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科学精准的防控策略中国根据疫情形势变化和病毒变异特点,不断优化完善防控措施,因时因势调整防控策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快递运输合同协议书格式范本
- 排球场地租赁合同书
- 建筑工地安全合同协议书
- 版事业单位租车合同样本
- 信用卡额度提升合同
- 版事业单位合同聘用办法
- 仓储货架租赁合同范本
- 蔬菜大棚发展新趋势:合同农业展望
- 2025短期安保临时雇佣合同
- 2025芒果水果批发合同
- 汽车4S店维修结算清单
- TSXDZ 052-2020 煤矿矿图管理办法
- 校园网站设计论文
- GB/T 17213.4-2015工业过程控制阀第4部分:检验和例行试验
- 公积金提取单身声明
- 磷酸铁锂生产配方及工艺
- 高处作业吊篮进场验收表
- 电工电子技术及应用全套课件
- DB33T 1233-2021 基坑工程地下连续墙技术规程
- 《新农技推广法解读》ppt课件
- 社区家庭病床护理记录文本汇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