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1页
8《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2页
8《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3页
8《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4页
8《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8《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语言的建构和运用:理解中国建筑的“词汇”、“文章”和“文法”。思维发展与提升:明确阅读说明文的方法,用找关键词法和思维导图法,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中国建筑特征,感受中国建筑之美。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理解建筑是一种文化,文化在于创新,更在于传承,每一位同学都是文化的传承者,明确肩上的责任,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体会文章的人文精神。【教学重点】明确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梳理文章内容,用找关键词法和思维导图法,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教学难点】理解中国建筑的“词汇”、“文章”和“文法”。【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当我们看到天安门的时候是不是为它的宏伟而感到自豪?当我们看到小桥流水是不是为它的别致而感到惊讶?中国的建筑举世瞩目,中国的建筑源远流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的特征》,一起来了解中国建筑的特点。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梁思成(1901—1972),梁启超之子,建筑学、建筑史学及建筑教育领域的杰出学者。作为中国近代建筑教育的先驱者之一,他以其卓越贡献在建筑界享有盛誉。1915年至1923年,他在北京清华学校接受教育。1924年,他赴美国深造,入读康乃尔大学,后转至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深造。1927年,他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同年及次年,他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继续深造。1928年,他归国,在沈阳东北大学创立建筑系,并担任教授及系主任直至1931年。1946年,他参与创建清华大学建筑系,并在此担任教授及系主任直至1972年。其一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与保护,为我国建筑史的研究领域奠定了坚实基础。作为中国最早采用科学方法对古代建筑进行调查研究及文献整理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成就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其著作成为中国建筑界宝贵的文化遗产。梁思成教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主要设计者,并领导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他的代表作《中国建筑史》和《中国雕塑史》不仅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其后的建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2.背景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运。1953年,一些人主张扫除北京古建筑和古城墙。为此,梁思成奔走呼吁:“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城墙被拆了,能代表老北京的城楼和牌坊也被拆除了,面对这种严峻现实,梁思成痛心疾首,撰写了《中国建筑的特征》等文。【资料补充】:科普说明文定义:是指反映和总结处于世界前沿的科学的发展状况、科研动向和最新科研成果的文章。说明对象:自然科学和技术工程(如太空探测、环境保护、生物进化、人体生理、物质微观探索、植物转基因研究等)及社会科学方面。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引用、作比较、打比方、摹状貌、列数字、分类别、列图表、作诠释(解说)等。表达方式:以说明为主,但也使用描写﹑叙述﹑议论等手法。语言特点:简明﹑确切﹑通俗﹑生动。三、整体感知,梳理思路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讲了哪几个问题?整理文章的结构脉络。第一部分(1—2):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第二部分(3—13):分析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第三部分(14—17):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文法”)。第四部分(1820):提出各民族建筑之间“可译性”的问题。四、文本探究(一)作者是如何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的?明确:(1)地域分布(空间):西起葱岭,东至日本朝鲜,南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区域在内。——广(2)历史跨度(时间):考古学家所发掘的殷代遗址证明,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中国建筑体系已基本形成,它的基本特征一直保留到近代。——久(二)找找九大特征中的关键词,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哪些属于结构特征?哪些属于装饰特征?明确:1、立体构成2、平面布置3、结构方法4、斗拱5、举折、举架6、屋顶7、颜色装饰8、构件装饰9、建材装饰12总体特征;3、4、5结构特点6、7、8、9外观装饰总结:按照先整体后局部、先主后次的顺序说明中国建筑的特征,层次清晰严密,有助于突出建筑学本身的特点,也符合人们对房屋的观察顺序。(三)在分析九大特征时,作者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原文并指出对应的说明方法。提示: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引用、作比较、打比方、摹状貌、列数字、分类别、列图表、作诠释(解说)等明确:“个別的建筑物,一般地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作诠释“中国所称为一“所”房子是由若干座这种建筑物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如回廊、抱厦、廂、耳、过厅等等,围绕着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举例子“这种框架结构的原则直到現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的结构才被应用,而我们中国建筑在3000多年前就具备了这个优点”——作比较、列数字“在一付梁架上,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在柱头上加上一层层逐渐挑出的称做“拱”的弓形短木,两层拱之间用称做“斗”的斗形方木块垫着。这种用拱和斗综合构成的单位叫做“斗拱”。”——摹状貌、下定义(四)作者谈到了中国建筑的“文法”。“文法”是指什么?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说明中国的建筑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它们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们所承认,成了法式,成为人们代代沿用的惯例。“文法”——中国建筑的法式或惯例(规矩)文中,作者用语言学的概念来归纳总结建筑的特点,请从比喻的角度完成下表,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和各民族之间的“可译性”的含义。语言和文学(喻体)建筑(本体)作用及意义词汇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作者以“词汇”和“文法”为喻,阐述建筑的“文章”构成原理,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中国建筑的独特个性。文法建筑的法式、规则和惯例文章建筑或建筑群大文章宫殿、庙宇等小品山亭、水榭等中国“文章”体现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按照中国建筑的规则和惯例建造出的建筑语言和文学建筑学可译性:可以互相翻译。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有很大不同。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五、写作目的结合全文,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资料补充:从1950年开始,北京随着旧城改造和地铁修建,古建筑开始消失。历史记载,1952年,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被拆除,1954年,地安门被拆,遭受同样命运的,1956年是朝阳门,1965年是崇文门和阜成门、东直门,到1969年,是西直门。1953年,吴晗决定拆除北京古建筑,梁思成夫妇百般劝阻遭拒绝。林徽直接指着吴晗就大声谴责,“你们真把古董给拆了,将来要后悔的!即使再把它恢复起来,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在明清古城墙被拆毁时,梁思成和林徽因抚砖痛哭;因不能挽救北京仅存的完整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