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选择性阅读《经典常谈》测试题_第1页
八年级下册选择性阅读《经典常谈》测试题_第2页
八年级下册选择性阅读《经典常谈》测试题_第3页
八年级下册选择性阅读《经典常谈》测试题_第4页
八年级下册选择性阅读《经典常谈》测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下册选择性阅读《经典常谈》测试题一、填空题(每空1.5分,共44空,共66分)1.中国文字相传(

)是造的,他是黄帝的。2.《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作者是东汉时期的(

)。3.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是指(

)、(

)、(

)、(

)、(

)和(

)。4.秦以后书体的演变,主因是(

),演变的方向是(

)。5.商代人们占卜记事用的甲骨上面刻的字被称为(

)。6.“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是(

)的意思。7.八卦的卦名分别是:(

)、(

)、(

)、(

)、(

)、(

)、(

)、(

)。8.《易传》中的《文言》解释(

)两卦;《系辞》发挥(

)观、(

)观,偶然也有分别解释卦、爻的话。9.(

)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10.《尚书》包括(

)、(

)、(

)、(

)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话。11.诗的源头是歌谣。歌谣可分为(

)和(

)。12.儒家有拿礼来包罗万象的野心,他们认为礼为治乱的根本;这种思想可以叫作(

)。13.(

)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是我们第一部(

)。14.《战国策》是汉代(

)编定的国别体史书。15.《史记》是一部(

)体通史,共(

)篇,包括十二、三十、七十、十表、八书。16.《汉书》是东汉时期史学家(

)所著的纪传体(

)史。17.“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出自,作者是(

)。18.现存的中国最早的文,是商代的(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26题,共26分)1.《易·系辞》告诉我们,中国文字是由一个圣人一人独创的。()2.象形字本于图画。初民常以画记名,以画记事,这便是象形的源头。()3.我国古代人民常将八卦看作圣物,用于避邪。()4.算命的,看相的,卜课的,都用得着八卦。()5.《周易》原是一部切用的筮书,但到了现代,由于筮法久已失传,有些卦、爻辞简直就看不懂了。()6.孔子很推崇《周易》这部经典,既教学生读《诗》、《书》和《春秋》,也教读《周易》。()7.《周易》就是《易传》。()8.儒家的《周易》是哲学化了的,民众的《周易》是巫术的本来面目。()9.中国的记事文是在记言文之先发展的。()10.将《书》称为“经”,始于《荀子》,是战国时期就普遍的叫法。()11.三国时期,魏国的王肃伪作了《古文尚书》。()12.汉景帝时,鲁恭王拆毁孔子的旧宅,在墙壁里得着的《书》也就是《古文尚书》,比通行本还少十六篇。()13.《诗经》的“六义”是指风、雅、颂、赋、比、兴。()14.朱自清认为朱子在“四书”上下工夫,一方面是为了诱导初学者,另一方面是为了排斥老、佛,建立道统。()15.战国时期,七雄各成一单位,各自争存,各自争强,国际政局比春秋时代紧张多了,战争也比从前严重多了。

()16.在春秋末年的大变动当中,不同的才智之士形成了各种思想学术流派,这便是诸子之学,大部分可以称为哲学。()17.孟子秉持着“有教无类”的教书方法。()18.孔子讲学的目的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而不在意是否能养成为国家服务的人。()19.屈原因谗被逐,投水而死,是我国历史里有名的忠臣节士。

()20.荀子的《赋篇》最早称“赋”。

()21.《两都赋》的作者是张衡,班固仿他作《二京赋》。

()22.汉乐府以叙事为主。所叙的社会故事和风俗最多,历史及游仙的故事也占一部分。此外便是男女相思和离别之作,格言式的教训,人生的慨叹等等。

()23.陶渊明和谢灵运是晋代的两个大诗人,谢诗教给人怎样赏味田园,陶诗教给人怎样赏味山水。()24.齐武帝永明年间,“声律说”大盛,从此诗文都力求谐调,远于语言的自然。()25.郑子产是个善于辞命的人,他的辞引古为证,宛转而有理,态度坚强不屈,能教大国折服。

()26.《春秋左氏传》是记事文发展进步的一座里程碑。

()三、选择题(每题1分,共36题,共36分)1.相传最古的字书是()A.《仓颉篇》B.《史籀篇》

C.《急就篇》

D.《说文解字》

2.在中国古代,用笔在竹、木简以及帛和纸上写文字的方法叫做()A.“书”B.“印”

C.“契”

D.“铸”

3.下列属于象形字的是()A.江

B.月

C.令

D.武

4.秦始皇将全国的文字统一为()A.小篆

B.大篆

C.隶书

D.草书

5.“正书”起源于()A.魏代B.晋代

C.唐代

D.宋代

6.讲八卦的传统经典是()A.《诗经》B.《尚书》

C.《周易》

D.《春秋》

7.观象制器的故事,见于《易传》中的()A.《文言》B.《系辞》

C.《说卦》

D.《杂卦》8.汉代的“六经”之首是()A.《易》B.《书》

C.《诗》

D.《礼》

9.东汉以来所谓《今尚书》或《今文尚书》的,是由()传下来的。A.伏生B.晁错

C.夏侯胜

D.夏侯建

10.《春秋》三传不包括()A.《左传》B.《公羊传》

C.《穀梁传》

D.《晏子春秋》

11.“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指()A.《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B.《大学》《中庸》《论语》《春秋》

C.《大学》《中庸》《周易》《尚书》D.《诗经》《礼记》《论语》《孟子》12.战国七雄是指()A.晋、楚、燕、韩、魏、赵、齐B.秦、楚、燕、韩、吴、魏、赵

C.秦、楚、燕、韩、魏、赵、齐D.秦、楚、宋、韩、魏、赵、齐

13.战国时期,成功游说六国合纵,佩戴了六国相印的纵横家是()A.苏秦B.张仪

C.甘茂

D.范雎

14.《史记》的作者是汉代的()A.班固B.班超

C.司马光

D.司马迁

15.下列关于班、马优劣论的说法错误的是()A.王充的《论衡》最先探讨了班、马的优劣B.这种优劣论起于二书散整不同,质文各异

C.这种优劣论是随着时代的好尚而转变的D.在唐代以后,人们更推崇《汉书》1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孟子认为人性是善的

B.荀子认为人性是恶的C.孟子提出了“兼爱”的主张D.墨子提出了“非攻”的主张

17.压根儿反对一切文化和制度的是诸子百家中的()A.墨家

B.道家

C.儒家

D.法家

18.儒、墨、道各家共通的态度是()A.托古立言B.合同异

C.离坚白

D.顺其自然

19.韩非子所说的“帝王之具”是指()A.道、德

B.仁、义、礼、智

C.势、术、法

D.直、仁、忠、恕

20.吕不韦编《吕氏春秋》这部书的基调是()A.儒家B.道家C.法家

D.墨家

21.向武帝建议“六经和孔子的学说以外,各家一概禁止。邪说息了,秩序才可统一,标准才可分明,人民才知道他们应走的路”的人是()A.刘安

B.董仲舒C.司马迁

D.李斯

22.《离骚》中,屈原将楚怀王比作(),使之成为政治的譬喻,对后来解诗、作诗的人影响很大。

A.美人B.香草

C.凤凰

D.梧桐

23.屈原的辞赋中,提出了许多关于天文地理的疑问的篇章是()A.《九歌》

B.《招魂》

C.《远游》

D.《天问》

24.汉人将模拟《离骚》的体制称为()A.辞B.赋

C.乐府

D.诗歌

25.真正奠定了五言诗的基础的是()A.曹操

B.曹丕

C.曹植

D.阮籍

26.影响了唐代的李白、杜甫的《行路难》十八首,作者是()A.鲍照B.卢照邻

C.释宝月

D.骆宾王

27.被称为“天上谪仙人”的是唐代诗人()A.李白

B.杜甫

C.李贺

D.白居易

28.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给诗开辟了新世界的唐代诗人是()A.李白B.杜甫

C.李贺

D.白居易

29.开创了江西诗派的宋代诗人是()A.梅尧臣B.苏轼

C.黄庭坚

D.欧阳修

30.游说之风大盛,游士立谈可以取卿相,所以最重说辞的时代是()A.春秋B.战国

C.汉代

D.魏晋31.主张“慎言”,痛恨“巧言”和“利口”的先贤是()A.孔子B.老子

C.庄子

D.孟子

32.第一部有系统的书是()A.《吕氏春秋》B.《论语》

C.《庄子》

D.《韩非子》

33.用故事来说明或补充原文,演释古人的话的叫作()A.故B.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