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丽水市发展共同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_第1页
浙江省丽水市发展共同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_第2页
浙江省丽水市发展共同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_第3页
浙江省丽水市发展共同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_第4页
浙江省丽水市发展共同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2025.04)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诗经》开创了比兴手法,战国晚期,屈原的诗歌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手法。在他笔下,草木鸟兽、风云雷电都被赋予了生命,其中,使用频率较高的“香草美人”意象成为屈原抒发自我情感的基础意象,由此开创了独特的“香草美人”象征系统,并对后世的诗文创作产生了极其深远“香草美人”作为象征意象,萌芽于原始巫术和宗教祭祀活动。原始先民用香草祭神祈福,驱邪避凶,以求来年风调雨顺,身体安康。此后,这两种意象在《诗经》中得到发扬和壮大。如《郑风·有女同车》中以“颜如舜华”盛赞女子的绝世容颜。《郑风·野有蔓草》中以蔓草起兴,将蔓草的摇曳姿态与女子相联。但《诗经》所选物象简单,未形成完整体系。这一意象的正式生成与楚文化紧密相连。南楚植被丰富,据记载,楚国早先向周王室进贡之物就是祭祀用的灵草。在楚人心目中,香草富有灵气,是与神灵沟通的媒介。楚辞中以“荃荪”象征君王,正是源于“荃荪”这种香草留存着楚人对先祖的崇拜和怀念的情愫。这些蕴含地域风情的香草频繁出现在楚辞中,装扮着楚辞建构的瑰丽世界,形成强烈的地方文化特色。屈原在诗歌创作中融入神话传说等元素,将美好形象用香草或美人象征,形成完整的“香草美人”象征体系。较《诗经》而言,《离骚》中的意象不仅有更加丰富的喻象,而且把零碎片段的比兴在长诗中连续应用,形成了喻象、喻体合一的艺术手法。屈原是开创“香草美人”意象的鼻祖。无论是《离骚》,还是《九歌》,抑或是《九章》,都有大量的“香草美人”意象,点缀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其中,《离骚》中“香草美人”意象出现的频率最高。据统计,《离骚》中香花芳草多达十九种,涉及香草的句子有四十二句,还有四句与美人相关。值得注意的是,在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中,“香草”并非仅指含有芬芳气味的花草,还包括恶花、臭草,而“美人”指代的对象并不是年轻貌美的女性,而是品德高尚的君子。奇花异草、美女佳人在《离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是诗人寄托美政理想、塑 造高洁品德的载体。《离骚》中“美人意象”有两类比喻对象:一是作者自喻,二是比喻楚王或忠诚臣子。香草与美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从而蕴含着深厚的政治寓意。种类繁多的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的意象。在香草的映衬之下,拥有美好德行的君子形象更加入木三分。《离骚》中,香草配美人,臭草配小人。屈原根据花草的本性为其寻觅匹配的对象,花草的品行越高洁,匹配的高二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高二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对象就越优秀。如诗歌中抒情主人公所佩戴的便是香草中最尊贵的兰。香草是可以反射出个人高低的镜子,各色人等在香草装扮的“镜子”面前无所遁形。在某些情况下,香草美人意象与参照对象具有同一性。如《离骚》中美人可以比喻楚王,《九章·抽思》中的荪同样可以比喻楚王。“香草美人”意象诠释了楚辞的洁净香魂,寄托了屈原对崇高人格的追求,开创了美人香草和“美意灵心”融合的传统。正因为如此,它赢得了后世文人墨客的追捧,并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历史的沉淀,拥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用“香草美人”意象丰富作品内涵、塑造人物形象、宣泄内心情感的文学作品不胜枚举。“香草美人”意象在传承发展中,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思想内涵不断升华。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文人不得志,“香草美人”意象在曹植等人的诗歌中运用更为灵活,喻体选择范围扩大,强化了诗歌讽喻讽谏功能,曹植笔下的美人意象成为立体的艺术形象。与《离骚》相比,曹植诗作中的美人意象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文化符号,或是一个浅薄的象征,而是有血有肉、跃然纸上的典型艺术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也更易引发后人的共鸣。除了曹植的诗作外,“香草美人”意象在六朝文学作品中俯拾皆是。咏怀诗中或以芳草美玉喻君子坚贞品格,或以美人迟暮象征将士壮志难酬;游仙诗中以香草美人环绕的虚幻世界掩饰诗人对污浊现实的恐惧和不安;爱情诗赋中以“远游求女”、求而不得来寄托君臣遇合的梦想无法实现的忧伤。总之“香草美人”意象在六朝文学中得到丰富和发展,并促进了文学题材和创作力的发展,使作品兼具形式美和含蓄美。唐宋时期,“香草美人”继续在诗词世界中寄托失意文人的生活希冀与追求。文人借此含蓄表达情感,如以“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试探文章能否获主考官赏识。李商隐突破传统表现形式,代表作《流莺》《咏蝉》等比兴结合,意在言先,神余言外,意境深远,拥有难以言传的朦胧美。与唐诗争奇斗艳的宋词中也不乏“香草美人”的身影。南宋词人辛弃疾常借助“香草美人”意象曲折地表达政治失落感,将花的形状、颜色、特性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构建一个本体和喻体相得益彰的象征体系。不仅在诗词领域,在小说中,香草美人也得到了推崇与发展。在蒲松龄笔下,“香草美人”题材得到了空前的开拓。《葛巾》中的牡丹仙子、《荷花三娘子》中的莲女、《香玉》中的牡丹花妖等显示出蒲松龄对于“香草美人”的情有独钟和独到发挥。在中国古代作家中,最具“香草美人”情怀的莫过于曹雪芹。以女性为主体的《红楼梦》,展示作家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对哲理的深刻思考,极大开拓了“香草美人”意象的人生底蕴,并赋予它无穷无尽的创造力和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成就了自《离骚》以来“香草美人”意象功用发挥的最高峰。(摘编自杨真真《从〈离骚〉到〈红楼梦〉——论“香草美人”意象的嬗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香草美人”意象源于原始巫术和宗教祭祀活动。《诗经》里虽有对其运用的痕迹,但尚未构建起完整体系,其正式形成与楚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B.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文人不得志,曹植笔下的美人意象成为有血有肉的立体艺术形象。与《离骚》相比,更加深入人心,也更易引发后人的共鸣。C.蒲松龄在小说创作中精心塑造众多如牡丹仙子、莲女等“香草美人”形象,大力开拓这一题材领域,展现出与诗词领域运用该意象截然不同的鲜明特色。D.《红楼梦》以女性群体为核心主体,借助“香草美人”意象深入开拓人生底蕴,将意象的功用发挥至巅峰,体现出曹雪芹对传统意象的深刻理解与创新。高二语文试题第3页(共8页)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全文以时间为线索,依次阐述了从原始时期到唐宋、明清时期“香草美人”意象的发展脉络,展现其传承与创新的过程,条理清晰,首尾呼应,结构严谨。B.作者在阐述六朝文学中“香草美人”意象的丰富和发展时,对不同题材作品中意象的运用进行了分类归纳,全面地呈现了这一时期意象运用的多元性。C.文章大量运用对比论证,将不同时代“香草美人”意象运用进行对比,如将唐宋时期与魏晋时期对比,突出唐宋在这一意象运用上的超越与革新。D.作者在阐释“香草美人”意象在小说领域的发展时,列举蒲松龄和曹雪芹作品中的实例,借此表明作家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对哲理的深刻思考。3.下列选项,最能支撑屈原“香草美人”意象蕴含政治寓意这一观点的诗句是(3分)A.朝搴吡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B.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C.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D.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4.请根据材料,梳理“香草美人”意象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完成表格。(4分)比较维度楚辞意象丰富度物象简单,未形成完整体系①②象征美政理想、高洁品德。"美人"指5.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香草美人”意象能在后世经久不衰的原因。(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材料一①[甲]谷雨前的豫南平原.晨雾总在五更天给麦田蒙上纱帐。生产队的铁钟悬在歪脖子槐树上,露水顺着锈迹滴落时,惊醒了蜷在麦秸垛里的野猫。大人们的胶鞋陷进泥水里,他们弓着背,在秧田里麻利地薅出稗子。而我们这些“小尾巴”挎着比自己还宽的柳条筐.「乙]像串露水未晞的蚂蚱,蹦跳着钻进金色海洋。②拾麦穗是门失传的手艺。要像斑鸠啄食般轻巧,拇指与食指捏住麦秆的力道,得比绣娘穿针更精准。兰妮的筐底总垫着槐树叶,她说这样麦穗不会闷出汗酸味。当她把碎麦穗编成蛐蛐笼时,枯黄的小辫梢沾满麦芒,在阳光下泛着金红——后来我才知道,那颜色叫饥懂年代的鎏金。③最难忘那个晌午。日头把麦芒烤成淬火的银针,扎得脖颈火辣辣疼。兰妮突然拽着我钻进灌溉渠,从打补丁的衣兜掏出半块榆钱饼。渠水裹着麦香流过脚踝,对岸传来记分员呵斥偷懒的骂声。我们憋着笑,看蚂蚁搬运掉落的麦粒,在潮湿的土壁上写下歪扭的“丰收”二字。④老槐树的年轮里藏着整个夏天的喧哗。铁蛋举着顶端粘着树胶的竹竿,活像持丈八蛇矛的张飞。蝉蜕扒在皴裂的树皮上,薄如宣纸的躯壳里,还封存着昨夜露水的清凉。我们轮流对着蝉蜕吹气,空洞的腹腔便涌出此起彼伏的轰鸣——这是属于放牛娃的交响乐。暴雨总在午后偷袭。紫燕掠过晒场时,天空已裂开靛蓝的伤口。我们光脚奔向谷仓,雨点追着脚后跟,在滚烫的青石板上炸开朵朵白莲。[丙]三婶的地窖是个魔法箱:霉味与槐花香缠绵,陶瓮里腌着整个春天的月光。当她用豁口的瓷碗分蜜饯时,雨帘外的世界正在上演水墨狂草。高二语文试题第4页(共8页)⑤夜幕降临时,晒场变成银河的镜子。狗剩说他数清了七十八颗流星,铁蛋偏说是八十三。我们躺在余温未散的麦堆上,听守夜人敲着梆子走过巷子。纺织娘的鸣叫从远处飘来,恍惚间,银河也泛起了麦浪的波纹。中秋夜的打谷场,草垛成了会呼吸的观众席。公社宣传队在演《智取威虎山》,杨子荣的虎皮袄吊着线头。但这不妨碍我们把铜钹声当成军号,举着秫秸杆满场冲杀。直到幕布后的煤油灯引燃流萤,戏台便成了悬浮的星舰。⑥放纸船要偷渡村后的“禁河”——大人们说水鬼专抓晚归的孩童。狗剩从会计室顺来半截蜡烛,水芹贡献出包点心的油纸。当我们的舰队载着歪扭的愿望起航时,对岸树林突然惊起夜枭,吓得女孩子们把《小白菜》唱成了哭腔。那夜我在日记里写:“纸船漂到东海,定能照亮龙宫的路。"⑦腊月二十三,货郎老曲头摇着拨浪鼓进村。我们早把牙膏皮攒在陶罐里,连同从鸡窝偷的鸡蛋。当彩玻璃珠滚进掌心时,货郎龟裂的脚后跟正渗出血珠。那些晶莹的玻璃,原是用人间风霜打磨的星星。⑧扎风筝的竹篾得选村后的紫竹。二爷爷的旱烟袋敲我手背:“削厚了飞不动,削薄了要折线上的红布条猎猎作响,带着我们写在作业本上的心愿:有人想要军绿书包,有人盼着顿顿白馍,我写的是“希望兰妮的爹早点从水库工地回来”。⑨暮春的麦田会唱歌。「丁]蹲下身把耳朵贴紧地皮.能听见麦秆拔节的脆响.混着蚯蚓翻土的寒窣。我们在这绿色五线谱上追逐嬉闹,直到夕阳给麦芒镀上金边。这时远处会传来母亲们的呼唤,声音被晚风拉成长长的麦哨。⑩去年深秋,我在新建的社区广场遇见遛孙子的铁蛋。他指着塑胶跑道说:“这儿原先是晒场秸秆垛的位置。”孩子们腕上的智能手表闪着蓝光,正用虚拟鱼竿钓电子锦鲤。忽然有熟悉的声音穿透暮色——竟是货郎的后人开着直播卖手工艺品,背景音乐正是我们当年偷学的梆子戏。⑪清明返乡,老宅地基上立着快递驿站。唯有村口的老槐树还在,树洞被塞满祈福的红布条。抚摸皴裂的树皮时,指尖触到某个凹凸的刻痕。借夕阳细看,竟是歪歪扭扭的“1976”——那是我和兰妮偷偷刻下的,藏着童年约定的“千年契约”。暮色四合,晚风依旧翻动杨树叶子。沙沙声中,我分明听见四十多年前的笑语正在发芽:铁蛋在数第一百零三颗流星,狗剩吹响柳笛做的冲锋号,兰妮把榆钱饼掰成两半。而晒场的麦堆温柔陷落,将我们轻轻拥入星光的襁褓。(摘编自李志华《麦芒上的童音》)材料二《麦芒上的童音》恰似对幸福的精妙诠释。拾麦穗这一经典场景在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它串联起土地的厚重、粮食的珍贵、情感的磅礴,以及一个民族在苦难中不屈的精神。这一意象仿佛成为了人们心灵的寄托之所,即便是像我这般从未有过拾麦穗经历的读者,也能在阅读文字的瞬间,与那片土地产生血脉相连的共鸣,仿佛自己也幻化成了日头下的一根麦芒,或是一滴饱含麦香的渠水。当夜幕悄然降临,周遭的声音也随之变换。守夜人的梆子声,纺织娘的低鸣声,声声入耳,却更衬得大地一片静谧。在这宁静之中,那天真清脆的童音,宛如被层层余温轻轻托举着,在银河之镜上数着数目变化的流星。中秋夜,女孩们是否真的是因为夜枭的惊吓才把《小白菜》唱成了哭腔呢,她们是不是在曲调中找到了一丝懵懂的愁绪?放出去的纸船,是否到达了龙宫?这些问题的答案,也许只有当晚高二语文试题第5页(共8页)的月亮和萤火虫才能知晓了。李志华的文字诗意盎然,而诗与歌本就自带节奏韵律之美。作者巧妙地将这种节奏感融入到质朴的文字之中,让文字仿佛拥有了生命的律动。(摘编自刘家芳《于淳朴文字中捕捉灵动之音》)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描写只要大人们在秧田薅稗子,“小尾巴”就会挎着柳条筐钻进麦田拾麦穗,展现出谷雨前豫南平原农村的生活场景,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B.兰妮把碎麦穗编成蛐蛐笼,枯黄的小辫梢沾满麦芒,在阳光下泛着金红,作者将这种颜色称作“饥谨年代的鎏金”,蕴含着对艰苦岁月中美好事物的珍视。C.孩子们在老槐树下吹蝉蜕、在暴雨来临时光脚奔向谷仓,这些细节描写既体现了孩子们的活泼好动,也表现出农村生活的闲适与自在。D.作者在描写中秋夜公社宣传队演《智取威虎山》时,特意提到杨子荣虎皮袄吊着线头,主要是为了突出当时演出条件的简陋。7.下列对材料一划线句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处“晨雾总在五更天给麦田蒙上纱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晨雾以人的动作,生动展示出谷雨前豫南平原麦田的朦胧美,营造静谧的氛围。B.乙处我们“像串露水未晞的蚂蚱,蹦跳着钻进金色海洋”巧用比喻,将孩子比作蚂蚱,“金色海洋”喻指麦田,从形态与色彩角度呈现出孩子们的活泼与麦田的广阔。C.丙处“三婶的地窖是个魔法箱:霉味与槐花香缠绵,陶瓮里腌着整个春天的月光”运用通感,将嗅觉和视觉相互沟通,使地窖的氛围更具诗意。D.丁处“蹲下身把耳朵贴紧地皮,能听见麦秆拔节的脆响,混着蚯蚓翻土的寒窣”运用夸张手法,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乡村田野的生机与活力。8.文中采用回忆与现实相交织的叙述方式有何表达效果?(4分)9.材料二认为《麦芒上的童音》“恰似对幸福的精妙诠释”,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文中“幸福”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倪瓒,字元镇,无锡人也。家雄于赀,工诗,善书画。四方名士日至其门。所居有阁曰清悶,幽迥绝尘。藏书数千卷,皆手自勘定。古鼎法书,名琴奇画,陈列左右。四时卉木,萦绕其外,高木修篁,蔚然深秀,故自号云林居士。时与客觞咏其中。为人有洁癖,盥濯不离手。俗客造庐,比去,必洗涤其处。求缣素①者踵至,瓒亦时应之。至正初,海内无事,忽散其赀给亲故,人咸怪之。未几,兵兴,富家悉被祸,而瓒扁舟箬笠,往来震泽、三泖间,独不罹患。张士诚累欲钩致之,逃渔舟以免。其弟士信以币乞画,瓒又斥去。士信恚,他日从宾客游湖上,闻异香出葭苇间,疑为瓒也,物色渔舟中,果得之。扶②几毙,终无一言。及吴平,瓒年老矣,道冠粗服,混迹编氓。洪武七年卒,年七十四。(节选自《明史·倪瓒传》,有删改)高二语文试题第6页(共8页)材料二亡友云林倪瓒,字元镇,元处士也。处士之志业,未及展于时,而有可以传于世,诵其诗知其为处士而已。处士之诗,不求工而自理致,冲淡萧散,尤负气节,与虞、范诸先辈埒。先生生而俊爽,稍长强学好修,性雅洁而敦行孝弟。率子弟以田庐生产,悉有程度,有余财未尝资以为俚俗纷华事。先生见义则为,尊官显人,乐与之文,于宗族故旧,煦煦有恩,尤喜周人之急。神精朗朗,如秋月之莹;意气霭霭,如春阳之和。好客之名,闻于四方。晚益务恬退,弃散无所积,屏虑释累,道冠粗服,浮游湖山间,气采愈高。不为谄曲以事上官,足逐不涉贵人之门。与世浮沉,耻于炫暴.清而不污。年既老而耳益聪、目益明、饮啖步履不异壮时。世氛颇净.复往来城市.混迹编氓.沉晦免祸。介特之操。噭然不渝。气貌充然,其所养可知矣。洪武甲寅十一月十一日甲子以疾卒,享年七十有四。余辱游于处士甚久,令年秋仲留诗为别而孰知遂成永诀乎余少处士七岁而将衰行将与草木俱腐。虽然,钜可漠然忘言乎?辄举其概为墓志铭,聊以纾吾哀云耳。(节选自周南老《倪云林先生墓志铭》,有删改)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今年秋A仲留B诗为别C而孰知遂成D永诀乎E余少处士F七岁而将衰G行将与草木俱腐。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踵,脚后跟,文中名词作状语,与《孔雀东南飞》中“理实如兄言”的“理”用法相同。B.工,擅长,与成语“巧夺天工”“异曲同工”中“工”意思都不同。C.洪武甲寅,采用年号干支兼用的纪年法,与《扬州慢》中“淳熙丙申”用法相同。D.以,来,表目的,与《氓》中“乘彼垝垣,以望复关”的“以”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倪瓒家境富裕,家中藏书丰富,所居清悶阁周围环境清幽,陈列着古鼎法书、名琴奇画等,他常与宾客在其中饮酒赋诗。B.至正初年,天下太平,倪瓒却突然散尽家财给亲友,人们都觉得奇怪。不久兵乱兴起,富家都遭遇灾祸,而他因提前散财得以独善其身。C.倪瓒生性雅洁且笃行孝悌之道,曾率领家族子弟在田地和房屋从事生产活动,即使有多余的钱财,也从来没有做那些粗俗奢华的事情。D.两则材料虽叙写同一人物,但写法不同。材料一为人物传记,客观叙述人物生平事迹,以记叙为主;材料二为墓志铭,多用记叙与抒情。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及吴平,瓒年老矣,道冠粗服,混迹编氓。(2)年既老而耳益聪、目益明,饮啖步履不异壮时。14.材料二评价倪瓒“清而不污”,材料中有哪些事例可以体现这一点?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高二语文试题第7页(共8页)示柜秸[北宋]张耒城头月落霜如雪,楼上五更声欲绝。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分别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绘出凌晨时分,寒霜铺地,报时的更声将歇的清冷画面,奠定了全诗沉郁的基调。B.颔联细致刻画了卖饼儿捧着盘子出门叫卖的情景,以“人未行”衬托出卖饼儿的起早,侧面反映出其生活的艰辛。C.颈联运用心理描写,表现卖饼儿为了生计,不怕寒冷,一心担忧饼冷卖不出去的心理,展现出其对生活的深刻洞察。D.诗歌前六句叙事,描绘卖饼儿的生活状况,后两句议论,揭示诗歌主旨。全诗叙议结合,于平淡质朴中寄寓着对儿子的殷切期望。16.本诗通过对比的方式强化了劝诫效果,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屏息、抚胸长叹的动作,极写蜀道仿佛直通星辰的险峻。(2)李商隐《锦瑟》中,“,"两句以物起兴,引(3)诗人常借鬓发斑白来表达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等情感,在唐宋诗词中,含“鬓”的诗句有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前有羽衣甘蓝、奇亚籽、藜麦,最近又来姜黄、巴西莓、甜菜根,近些年,一批号称具有抗炎功效的冷门食物开始受到追捧。社交媒体上,不少博主晒出自己的“宝藏食谱”、分享亲身体验。而在商家的宣传页上,小到长痘痘、冒粉刺,大到心脑血管疾病,这些食物的“适应症”更是广得惊人,俨然“百利而无一害”。走红的抗炎食谱值得种草吗?评价抗炎食谱,也得弄明白甲。简单来说,抗炎就是抑制持续刺激机体免疫系统的慢性低度炎症。通过抗炎来促进身体健康,不能说没有科学依据。比如,知名期刊《Nature》曾刊载一项研究,指出促炎因子可能会促进与年龄相关的疾病并缩短寿命。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一味照搬网红食谱。就能有(A)的效果。一方面.目前关于抗炎饮食的研究远未成熟.哪种食物表现出格外显著的抗炎功效.还没有权威共识。另一方面.慢性炎征本身也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作息情况、运动习惯、精神压力等,都有可能是导致健康风险的(B)。由此而言,单单依靠某几种食物解决复杂问题,并不现实。社交平台上,避雷某些抗炎食品的帖子也不少。深究起来,多数网红抗炎食物都是未经精细加工的植物性食品,从食用体验来说远远称不上美味。而且,是个食物都“超级”、沾上“抗炎”就升咖,往往定价也随之水涨船高。要想长期食用产生“成效”,要看胃口大小,也要看荷包厚薄。效果不确定,“苦”还没少吃,为何人们还乐于买单?理性来看,抗炎食谱的走红,治的与其说是“身病”,不如说是当代人的“心病”。人们在普遍的健康焦虑之下.只有通过行动力才能换来安全感。与给生活来个全方位“体检”、改进不良习惯相比,①通过饮食修养身体显然更容易说到做到。②加上许多网红抗炎食物本就是舶来品,③陌生的名字自带一层神秘滤镜.④提升了商家的营销,⑤“不明觉厉”的消费者往往也愿意尝鲜。⑥健康的饮食,归根结底还是重在均衡与否。全社会健康意识的觉醒是积极的信号,但在那些“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噱头经济之下,我们也要在常识深处时刻提醒自己:健康,说到底是一个伴随终生的议题,乙,多些长期主义的坚持,才能有真正的健康获得感。18.文中划横线处存在一处字形错误、两处成语缺漏。请找出并修改、完善。(3分)19.本文在语言表达上趣味盎然,请举例说说作者是如何做到的。(4分)20.文中画波浪线序号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21.下列引号用法与例句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与给生活来个全方位“体检”、改进不良习惯相比。A.福临路工房的连钱左右的包身工人,隶属在五十个以上的带工头手下,她们是顺从地替带工赚钱的“机器”。(《包身工》)B.阿Q不独是姓名籍贯有些渺茫,连他先前的“行状”也渺茫。(《阿Q正传(节选)》)C.也许因为这点,姑娘们私下里都叫他“北京话”。(《哦,香雪》)D.这一次虽在这喽啰长年口中听到个“二老”名字,却不曾见及这个人。(《边城(节选)》)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不超过12个字。(4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冯骥由医学专业转向游戏创作,以中国首款3A大作《黑神话:悟空》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祝铭明在自己专业领域深耕探索,以AR产品指明未来的方向。无论是跨界转行,还是坚守专业,他们都取得了非凡成就。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二语文试题第8页(共8页)选择题(30分,每题3分)题号12367CBDBCBBCA1.C(无中生有。“展现出与诗词领域运用该意象截然不同的鲜明特色”错。文中只是说“香草美人”意象在小说中得到了推崇与发展,未与诗词领域运用该意象相比。)2.B(A.未提及原始时期“香草美人”意象的情况,且文章并非首尾呼应。C.没有将唐宋时期与魏晋时期对比。D.“表明作家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对哲理的深刻思考”错,作者列举例子,目的只是阐述“香草美人”意象的嬗变;且曹雪芹作品也未举实例。)3.D(诗人担心美人迟暮,实则是忧虑君王不能及时有所作为,蕴含政治寓意。A.主要表现诗人对美好品德的追求,未涉及政治寓意;B.表达诗人对理想信念的坚定,没有直接体现政治寓意;C.通过穿戴香草来表明自己的高洁品质,未明确与政治相关。)4.①喻象丰富,有完整的象征体系。②盛赞女子容颜,将草的姿态与女子相联。(4分,5.①文人角度:象征意义丰富,能够寄托文人的生活希冀与追求,易引发文人共鸣。②读者角度:“香草美人”意象兼具形式美和含蓄美,易激发读者的联想与共情。③传承创新:历代文人持续拓展意象内涵,使其历久弥新。(6分,每点2分)6.B(A.“只要……就”过于绝对,文中未交代挎着柳条筐钻进麦田是为了“拾麦穗”;“谷雨前”错,拾麦穗应是麦子成熟收割之后。C.无中生有。“农村生活的闲适与自在”错,主要体现孩子们的童真童趣。D.曲解文意,“主要是”错,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细节展现当时的生活场景,烘托孩子们观看演出时的兴奋与投入。)7.C(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地窖比作魔法箱,“缠绵”“腌着”赋予气味和陶瓮以人的动作,使地窖氛围更具诗意,不是通感。)8.①丰富内容:回忆部分展现了作者童年在农村的生活场景,现实部分写了如今农村的变化,两者交织,使文章内容更丰富。②对比衬托:将过去孩子们在晒场数流星、听梆子声等充满童真的生活与现在孩子们玩智能手表、虚拟钓鱼形成对比,突出了时代变化对农村生活和孩子们成长环境的影响。③深化主题:通过回忆与现实的交织,既表达了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怀念,又流露出对时代发展的感慨,深化了文章的主题。④增强情感:现实与回忆的转换,使作者的情感表达更加细腻和复杂,让读者更能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岁月流逝的惆怅,引起读者共鸣。(4分,任选2点)9.①童年的快乐:孩子们拾麦穗、编蛐蛐笼、吹蝉蜕、放纸船、扎风筝等活动充满童真童趣,享受着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这是一种幸福。②亲情友情的温暖:如兰妮与“我”分享榆钱饼、孩子们一起玩耍、三婶分蜜饯、母亲们的呼唤等,都体现了亲情和友情的温暖,这种情感上的满足也是幸福的体现。③对生活的期待:孩子们在纸船上写下愿望,在风筝上写下心愿,如希望兰妮的爹早点回来,想要军绿色书包、盼着顿顿白馍等,这些对未来生活的期待,让他们的内心充满希望,也是一种幸福。(6分,每点2分)11.B(工,工整。)12.B(“他因提前散财得以独善其身”错,材料中只是表明他散财后在兵乱时未像其他富家一样遭祸,但并没有明确表明二者存在因果关系。)高二语文答案第1页共4页13.(1)等到吴地被平定的时候,倪瓒已经年老了,他头戴道冠身穿粗布衣服,混杂在平(2)年已老但耳朵却更加灵敏、目光更加清明,饮食吃饭行走步伐与壮年之时相比没(8分。(1)被动句、“道冠粗服——名词用作动词”、“编氓——平民百姓”、句意各1分。(2)“而”、“聪——灵敏”、“不异——与……没有不同”、句意各1分。)以币求画;③晚年追求淡泊的生活。(3分,每点1分)16.①恶劣环境与卖饼儿的行为对比,突出卖饼儿的勤劳与意志坚韧。②卖饼儿心理的对比,“不忧衣单忧饼冷”,体现他为生计考虑和吃苦耐劳的精神。③把职业的高低贵而放弃努力。(6分。每点2分。)17.(1)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2)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3)示例一: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6分,第三小题若用“白发”替代则不给分)18.“征”改为“症”A立竿见影B罪魁祸首(3分,每点1分)19.①词汇:运用新奇诙谐的网络词汇,像“升咖”,生动展现食物贴上“抗炎”标签后②修辞:使用夸张修辞,“小到长痘痘……俨然‘百利而无一害’”,突出商家对食③句式:采用短句排列,“是个食物都‘超级'……水涨船高”,节奏明快,诙谐地揭示抗炎食物被过度炒作的现状。(4分,任选2点)20.①搭配不当,把“修养”改成“调理”④成分残缺,“营销”改为“营销效果”⑥一面对两面,删掉“与否”(6分,每处2分)21.A(特殊含义。B.反讽C.特定称谓D.引22.甲:什么是“抗炎”。乙:少些急功近利的跟风。(4分,每句2分)23.(60分)(一)题解跨界转行与祝铭明深耕专业两个典型事例,展现不同选择下人生的材料核心关键词为“跨界转行”“坚守专业”,二者共同指向对成功本质的思辨。跨界与深耕看似对立,实则殊途同归,核心在于对理想的追求与价值的实现。两种选择均需“热爱”与“坚持”,但实现方式不同——跨界是横向拓展可能,深耕是纵向突破极限。在快速变革的时代,社会既需要打破常规的创新者,也需要专注领域的深耕者,二者共同推动文明进步。①不同路径皆可通向成功。②论证“专业深耕”与“跨界创新”的辩证关系,跨界需以专业能力为根基与支撑,坚守需以突破创新为动力,既要有扎根的定力,又要有破圈的勇气。③抓住“潜心钻研”关键词,结合二人取得成功的共性,论证专注力与创造力源于持之以恒的热爱与坚持。④论证个人的爱好、个人的选择和与社会时代需求的平衡之道。一等(60—49)二等(48—37)三等(36—25)四等(24—0)切合题意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偏离题意内容充实内容较充实内容单薄没什么内容中心突出中心明确中心基本明确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感情真挚语病多结构严谨结构完整结构基本完整结构混乱标点准确标点大体准确标点基本准确标点不准确大体符合文体要求不符合文体要求(1)每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扣满3分为止。(2)缺题目,扣2分。(3)不足字数,每少50个扣1分。不足400字,评为“四等”。(4)确认为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