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河南省济源市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_第1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济源市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_第2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济源市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_第3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济源市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_第4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济源市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河南省济源市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狼藉(jì)谴责(qián)荧光(yíng)鲜腴(yú)B.洗涤(dí)啜泣(chuò)辟邪(xié)簌簌(shù)C.点缀(zhuì)懈怠(xiè)瞻仰(zhān)濒临(bīn)D.冗长(róng)俯瞰(kàn)天籁(lài)栅栏(zhà)(★)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轩昂暮年藏污纳垢诚慌诚恐B.漫延喧嚣不怀好意交头结耳C.宛然婆娑潜滋暗长坦荡如坻D.锃亮滞留无动于衷春寒料峭(★)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A.“九州”是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后成为中国的别称。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B.新闻又称为消息,其主要特点是用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报道迅速及时。一则新闻通常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C.《藤野先生》的作者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本文选自小说集《呐喊》。D.“江河”古代很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二、名句名篇默写(★)4.古诗文默写。(1)《雁门太守行》中,抒发了诗人誓死报国忠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通过《春望》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可见杜甫因忧国、伤时、思家而造成的苍老之态。(3)杜牧《赤壁》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国恒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综合性学习(★★★)5.班级开展“身边的文化遗产”学习实践活动,老师要求同学们实地采访。撰写新闻通讯稿。(1)你约扬扬周末去漆器厂采访,可扬扬说何必那么辛苦,不如在家上网搜点资料,轻松又省时。你劝说道:“____________”(2)扬扬同意前往。请你针对他采访提纲中的“采访问题”提出修改意见。采访提纲

时间、地点×月×日,××漆器厂采访对象厂长采访目的了解漆器的特点以及发展历史、现状和前景采访用具纸、笔、相机采访问题①你厂的环境怎么样,可以带我参观参观吗?

②你厂有多少年历史了?产品现在受欢迎吗?打算开发哪些新产品?

③你厂产品最贵的卖多少钱?

④你现在一个月工资多少?(3)采访后,扬扬列出了通讯稿写作要点,请你提建议。①交代时间、地点和受访人。②参观车间,观看工人操作,厂长介绍产品和制作过程。③中午到食堂吃饭,伙食真不错,尤其是红烧狮子头令人回味无穷。④厂长介绍漆器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前景。⑤感受:丰富了漆器知识,增强了家乡传统文化认同感。应删除:______应详写:______应略写:______(只填序号)四、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破冰迎春归乔忠延①立春时节,黄河湾。②风在刮,冰在响。随着冰面的破裂,粗犷的吼声喷薄而出:春天醒来吧——③冰面的窟窿越破越大,吼声越来越高:④春天门开啦!⑤春天回家吧!⑥破冰,破冰!一群腰粗膀圆的彪形大汉,持钢钎,舞棍棒,砸的砸,撬的撬……这画面雄壮豪迈,看一眼,就像是一碗火辣辣的酒咕咚咚下肚,滚烫了脸膛也滚烫了胸口,只想甩掉帽子,扔下棉袄,扎进破冰的人群中干他个满身大汗!⑦春江水暖鸭先知,黄河水暖草先绿。紧靠黄河的长旺村,乡亲们早早就看到了鲜嫩的绿草。别看这春色不多彩,不纷纭,没有花开时的五颜六色,仅仅只是一色翠绿,却让人爱得像是抱着襁褓里的婴儿,一刻也放不下。或许正是因为这份纯真的爱心,尽管长旺村的春色来得比别处早,可乡亲们总嫌迟,早早就想冰消雪融,将漫长冬天里被严寒覆盖的生机解放出来。⑧是啊,春天一到,雪化了,冰消了,冻土如铁的大地松软了。不待百花竞艳,就可以赶着黄牛犁地播种了。撒下的是种子,收获的是粮食,是棉花,是囤里粮冒尖,是身上衣服暖,是一家人欢乐的笑颜。无数个冬夜里的美梦,早就与春天交融在一起了:地已耕好,肥已施足,种子躺在里面舒服得使劲往上长,长得小麦金黄金黄,长得棉花雪白雪白,长得豆角好长好长,长得西瓜好甜好甜……这哪是做梦,分明是农家在早早谋划春天、构思春天。一年之计在于春,早筹措,早动手,把一冬天积蓄在血脉里、骨骼中的劲头释放出来,才会有好光景、好日子。人勤春早,这是祖祖辈辈的信条。那不仅是书页里记载的文字,更是黄河湾里令人陡生豪情的生动场景——⑨破冰迎春归!⑩抡起钢钎破冰,挥舞棍棒破冰,硬生生把河面覆盖的冰打破,戳开一个大窟窿。看吧,冰下奔腾着滚滚激流,翻卷着腾腾热浪。那激流,那热浪,恰似春潮扑面而来。⑪突然,有人俯下身去,背起撬开的冰块,跑上岸去,边跑边喊:河冰破开了——⑫有人紧跟着效仿,不过他那举止更威猛,甩掉棉袄,光着膀子,背起冰块,跑往村里,边跑边喊:春天来到了——⑬光着脊梁的人们,背冰迅跑,竞相结队,呐喊声形成黄河岸边的第一波春潮。春潮震荡了村庄,惊动了暖屋里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跑到了村巷,看着光脊背冰的汉子,禁不住喝彩叫好。孩童们更是蹦蹦跳跳,手舞足蹈。几位年迈的长者,激动地竖着拇指连声夸道:背冰!亮膘!⑭背冰!亮膘!⑮破冰年年干,背冰代代传,春潮岁岁涌,相沿成习,早已成为这里极具魅力的迎春风俗。⑯这风俗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在申报项目的这一年,那口口相传多少代的话语需要凝结在纸面。“背冰”好写,“亮膘”则有不同见解。有人写“亮膘”,有人写“亮彪”。不同写法的人,后来握手言和,二者共存。亮膘,亮出健壮肢体!亮彪,亮出彪悍胆魄!辟厉奋发,敢为人先,攻坚克难,势不可挡!⑰岁月更迭,日新月异。如今,这背冰更具时代风采。你看,他们来了一⑱一个个光脊梁的黄河汉,黄愤巾,绿短裤,背着红绸带拴牢的雪白冰块,好彪悍,好威武。最威武的当数背冰阵前的领头旗,莫说那旗有多长、有多宽,单说旗杆,那是一根撑顶瓦房的立柱,粗如木桶,重达百斤。若不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杰,哪个扛得起这稀世罕见的旗帜?只见阵前旗一摆,霹雳轰鸣,震耳欲聋,声浪直冲云霄。哈呀,背冰汉手中的锣鼓敲响了,这排山倒海之势,飞扬出石破天惊的豪气!⑲破冰迎春归,人勤春来早,黄河湾早早翻滚起春天的大潮。春潮汹涌澎湃,涌向五湖四海,涌向八方九州!(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读画面】6.选文围绕“迎春”风俗着重描绘了哪两个画面?7.请从下面语句中任选其一,按要求品析表达效果。(1)一群腰粗膀圆的彪形大汉,持钢钎,舞棍棒,砸的砸,撬的撬……(从词语运用角度品析)(2)地已耕好,肥已施足,种子躺在里面舒服得使劲往上长,长得小麦金黄金黄,长得棉花雪白雪白,长得豆角好长好长,长得西瓜好甜好甜……(选择一种修辞手法品析)选__句。品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思路】8.小博同学认为,在朗读时间受限时,可以删除第⑯段。你认同他的观点吗?请从内容或结构方面简要说明理由。【读情感】9.深入理解文章,会使朗读更具有感染力。联系全文,谈谈第⑲段中作者表达的情感。请答出两点。(★★★)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小题。【材料一】西方人于饮食重科学,故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进食有如为机器添加燃料,特别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菜肴的色香味如何,则是次一等要求。中国人一贯把烹调作为艺术来看待,进食的目的首在追求味觉美。正像钱锺书在《吃饭》一文中所说:“‘辨味不是充饥’,变成我们吃饭的目的。舌头代替了肠胃,作为最后最高的裁判。”由于重视味道,圆而会采取种种保味、入味的加工方法,使美妙的味道能保持在菜肴之中,或使菜肴的味道更加浓郁,或使本来没有味道的原料与调味的汤汁融为一体,达到“有味使之出,无味使之入”的境界。西方烹调讲究营养而轻味道,至少不以味觉享受为首要目的。西方人以冷饮佐餐,冰镇的冷酒还要再加冰块,舌头的味觉神经一经冰镇,便大大丧失味觉的灵敏度,渐至不能辨味。更何况那带血的牛排、白水煮豆之类,虽有“味”而不入“道”,反映了西方人对味觉的忽视。基于对营养的重视,西方人多生吃蔬菜,不仅西红柿、黄瓜生吃,就是洋葱、西兰花也生吃。西餐的沙拉有如一盘兔饲料。中国人也讲究营养,也知道青菜一经加热,维生素将被破坏,因而主张旺火爆炒,虽然维生素的含量下降,但不会完全损失,味道却比兔饲料好得多。中国烹调术旨在追求营养与味道的最佳平衡,这属于一种中庸之道。中国的中庸哲学不同于西方的“好就是好,坏就是坏”的截然对立,中庸追求的是“恰到好处”与“最佳匹配”。中国人以烹调为艺术,于烹调中进入“中”的境界,西方人不懂“中”,焉能识得个中滋味!【材料二】西方人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接照规范行事。所以牛排的味道从纽约到其他地方毫无二致,配菜也只是番茄、土豆、生菜等有限几种。中国菜不仅各大菜系都有自己的风味与特色。同一菜系的同一个菜,其配菜与调味也会依厨师的个人特点有所不同。即使同一厨师做同一个菜,也会依不同季节、不同场合、用餐人的不同身份,加以调整。如冬季味浓郁,夏季味清淡;婚宴色彩鲜艳,丧宴忌讳红色;穷汉解馋应浓油厚汁,雅士会餐宜新鲜别致。此外还会因厨师临场的情绪变化,作出即兴发挥。【材料三】国学大师钱穆在《现代中国学术论衡》一书的序言中说;“文化异,斯学术亦异。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这一文化特征也体现于中西饮食文化之中。西餐除少数汤菜,鱼就是鱼,鸡就是鸡,所谓“土豆烧牛肉”,不过是烧好的牛肉佐以煮熟的土豆,绝非集于一锅而烧之。番茄酱、柠檬汁等调味佐料,也都是现吃现加,体现了“西方重分别”。中国烹调的核心是“五味调和”【甲】《吕氏春秋·本味篇》称赞“五味以和”是“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弗能喻”。【乙】中餐的“五味调和论”是由“本味论”“气味阴阳论”“时序论”“适合论”所组成的。【丙】所以中国菜几乎每个菜都要使用两种以上的原料和多种调料来调和烹制。【丁】不像西餐,一块牛排佐以两枚土豆,三片番茄,四叶生莱,虽处一盘,却各自为政,只待食至腹中,方能调和一起。中国菜讲究整体配合效果,要配合得好,就需掌握好调和的分寸。一如中医投药时讲究“君臣佐使”,多味药相配合,以求整体的疗效。全不若西医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西医与中西饮食,也是“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的两种不同哲学思想的体现。10.对上述三则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烹调术旨在追求营养与味道的最佳平衡。B.中国人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规范行事,而西方人烹调则会根据不同情况,做出调整。C.材料分别从味道与营养、灵活与规范、和合与分别三个方面来介绍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D.材料中使用了很多对称句,两两相映,引人注意,很有情趣。11.把下面的句子还原到文中甲、乙、丙、丁四处的哪一处最合适,为什么?就是说,在重视原料自然之味的基础上进行“五味调和”,调和要合乎时序,注意时令,调和的最终结果要味美适口。12.说明文的语言在准确的前提下,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见长,从下面两句中任选一句体会加点处的语言特点A.中国人一贯把烹调作为艺术来看待,进食的目的首在追求味觉美。B.西餐的沙拉有如一盘兔饲料。13.请以“中国人的饮食是很讲究的”这句话为开头,就饮食与艺术、文化、中医等关系中的任意一个方面,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切身体会。五、文言文阅读(★★★)1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节选自《富贵不能淫》【乙】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①矣,故士穷不失义②,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③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④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节选自《孟子》注:①嚣嚣:自得其乐,无欲无求的样子。②穷不失义,达不离道:不得志时不丧失道义,得志时不偏离正道。③泽:恩泽,恩惠。④见:显露,表现。(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①岂不诚大丈夫哉__________②必敬必戒_____________③贫贱不能移_______(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是焉得为大丈夫乎?(3)孟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被称为“大丈夫”?请结合【甲】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4)选文【甲】【乙】都运用了_______的写作手法来表达观点的。【甲】文中与【乙】“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六、诗歌鉴赏(★★★)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完成下面小题。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5.颔联用“征蓬、归雁”比喻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