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榆林事业单位考试《行测》模拟题带答案2024年_第1页
陕西榆林事业单位考试《行测》模拟题带答案2024年_第2页
陕西榆林事业单位考试《行测》模拟题带答案2024年_第3页
陕西榆林事业单位考试《行测》模拟题带答案2024年_第4页
陕西榆林事业单位考试《行测》模拟题带答案2024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榆林事业单位考试《行测》模拟题带答案2024年一、常识判断(共10题)1.下列关于陕西榆林的说法,错误的是()A.榆林是陕西杂粮的主产区B.榆林有“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的美誉C.榆林位于陕西省最南端D.榆林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答案:C。榆林位于陕西省最北部,而非最南端,所以C选项说法错误,A、B、D选项表述均正确。2.以下哪项不属于榆林的传统美食()A.羊肉面B.子洲馃馅C.油泼面D.拼三鲜答案:C。油泼面是陕西关中地区的传统美食,羊肉面、子洲馃馅、拼三鲜都是榆林的传统美食,所以选C。3.关于榆林的矿产资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榆林煤炭储量较少B.榆林没有石油资源C.榆林是中国重要的能源矿产基地D.榆林的天然气储量在中国排名靠后答案:C。榆林是中国重要的能源矿产基地,煤炭、石油、天然气储量都非常丰富,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所以A、B、D选项错误,C选项正确。4.下列哪个景点不在榆林()A.红碱淖B.波浪谷C.法门寺D.统万城答案:C。法门寺位于宝鸡市扶风县,红碱淖、波浪谷、统万城都在榆林,所以选C。5.榆林的气候类型主要是()A.亚热带季风气候B.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C.热带季风气候D.高原山地气候答案:B。榆林地处中国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A、C、D选项不符合其气候特征,所以选B。6.以下哪位历史人物与榆林有密切关系()A.张骞B.蒙恬C.玄奘D.郑和答案:B。蒙恬曾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南鄂尔多斯市一带),并修筑西起陇西的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今辽宁境内)的万里长城,其活动区域与榆林相关。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取经,郑和下西洋,他们的主要活动与榆林关联不大,所以选B。7.榆林市的市树是()A.槐树B.榆树C.杨树D.柳树答案:B。榆林市的市树是榆树,所以选B。8.下列关于榆林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是()A.榆林文化以海洋文化为主B.榆林的民俗文化比较单一C.榆林有丰富的民间艺术形式,如陕北民歌、陕北秧歌等D.榆林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极小,没有与其他文化融合的现象答案:C。榆林地处内陆,不以海洋文化为主,A选项错误;榆林民俗文化丰富多样,B选项错误;榆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文化有交流融合,D选项错误;榆林有丰富的民间艺术形式,如陕北民歌、陕北秧歌等,C选项正确。9.榆林在古代是重要的军事要地,下列哪个朝代曾在榆林修筑长城()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答案:C。明朝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大规模修筑长城,榆林境内有明长城遗址,唐朝、宋朝、清朝没有大规模在榆林修筑长城,所以选C。10.下列关于榆林旅游资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榆林的旅游资源以自然风光为主,人文景观较少B.榆林的沙漠风光独具特色C.榆林的古城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D.榆林的红色旅游资源也很丰富答案:A。榆林既有丰富的自然风光,如红碱淖、波浪谷等,也有众多的人文景观,如统万城、榆林古城等,A选项说法错误,B、C、D选项表述均正确。二、言语理解与表达(共15题)1.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榆林这座城市______了无数的荣耀与沧桑,它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承载着人们的梦想与希望。A.经历B.经受C.承受D.遭遇答案:A。“经历”指亲身见过、做过或遭受过,“经历荣耀与沧桑”搭配恰当;“经受”侧重于承受艰难、困苦等,“承受”一般接压力、重量等,“遭遇”通常指遇到不幸或不利的事,B、C、D选项均不如“经历”合适,所以选A。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通过这次活动,使我对榆林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B.榆林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C.为了防止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故,学校采取了很多安全措施。D.他的写作水平明显改进了。答案:B。A选项缺少主语,应删去“通过”或“使”;C选项否定不当,应删去“不”;D选项“水平”与“改进”搭配不当,应将“改进”改为“提高”,所以选B。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榆林的美食文化______,各种特色小吃让人______。无论是街头巷尾的小店,还是高档餐厅,都能让人品尝到地道的榆林风味。A.源远流长垂涎欲滴B.博大精深赞不绝口C.历史悠久食指大动D.丰富多彩拍案叫绝答案:A。“源远流长”形容历史悠久,“垂涎欲滴”形容非常想吃的样子,用在这里形容榆林美食文化历史和美食的吸引力很合适;“博大精深”侧重于思想、学术等广博高深,“赞不绝口”强调称赞,“食指大动”没有“垂涎欲滴”形象,“拍案叫绝”一般用于对精彩的表演、言论等的赞叹,B、C、D选项不如A选项贴切,所以选A。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榆林有很多著名的景点,如红碱淖、波浪谷、统万城……等。B.“你知道榆林的传统手工艺有哪些吗?”小明问。C.我喜欢榆林的美食,像羊肉面、子洲馃馅、拼三鲜…等。D.榆林的历史文化十分丰富,有古老的长城文化、独特的民俗文化,还有红色革命文化!答案:B。A选项“……”和“等”不能同时使用;C选项“…”和“等”不能同时使用;D选项句末的感叹号使用不当,应改为句号,所以选B。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榆林的传统手工艺独具匠心,如绥德石雕、清涧剪纸等,每一件作品都展现出工匠们的精湛技艺。A.独具匠心:具有独到的灵巧的心思,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的创造性。B.精湛:精深。C.这里的“独具匠心”可以用“别出心裁”替换。D.“每一件作品都展现出工匠们的精湛技艺”中的“每一件”强调作品数量多。答案:D。“每一件”强调的是个体,突出每件作品都有很高的水准,而不是强调数量多,A、B、C选项对词语的理解均正确,所以选D。6.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榆林的古城墙是历史的见证,它高大坚固,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屹立不倒。②漫步在榆林古城的街道上,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古代的繁华。③城墙上的烽火台,曾经是传递军情的重要设施。④古城内的四合院,布局合理,建筑风格独特。⑤这些古老的建筑,构成了榆林独特的城市风貌。A.②①③④⑤B.①③②④⑤C.②④①③⑤D.①②③④⑤答案:A。②句引出漫步榆林古城的话题,应为首句;①句承接②句,介绍古城墙;③句进一步说明城墙上的烽火台;④句介绍古城内的四合院;⑤句总结这些古老建筑构成了独特城市风貌,所以顺序为②①③④⑤,选A。7.下列对“榆林的煤炭资源不仅储量丰富,而且品质优良”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榆林的煤炭资源只在储量方面有优势。B.榆林的煤炭资源只在品质方面有优势。C.榆林的煤炭资源在储量和品质两方面都有优势。D.榆林的煤炭资源储量和品质都没有优势。答案:C。句子中“不仅……而且……”表明榆林的煤炭资源在储量丰富的同时,品质也优良,即在储量和品质两方面都有优势,所以选C。8.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在榆林的沙漠中,有一片神奇的绿洲——红碱淖。它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沙漠之中,______,为这片干旱的土地带来了生机与活力。A.周围是广袤的沙漠,湖水清澈湛蓝B.湖水清澈湛蓝,周围是广袤的沙漠C.周围广袤的沙漠围绕着清澈湛蓝的湖水D.清澈湛蓝的湖水被周围广袤的沙漠围绕着答案:B。按照先描述主体“湖水”,再描述周围环境“沙漠”的逻辑顺序,B选项最恰当,A选项顺序不符合逻辑,C、D选项表述较啰嗦,所以选B。9.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忘纪闲暇抵御美轮美奂B.震撼懊悔脉搏谈笑风生C.屏嶂静谧鞠躬妇孺皆知D.撺掇屏嶂撺掇锋芒必露答案:B。A选项“忘纪”应写作“忘记”;C选项“屏嶂”应写作“屏障”;D选项“屏嶂”应写作“屏障”,“锋芒必露”应写作“锋芒毕露”,所以选B。10.对“榆林的民间艺术就像一座宝藏,等待着人们去挖掘和发现”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比喻B.拟人C.夸张D.排比答案:A。这句话把“榆林的民间艺术”比作“宝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没有运用拟人、夸张、排比的手法,所以选A。11.下列句子中,表达的语气最强烈的一项是()A.榆林的自然风光真美啊!B.榆林的自然风光难道不美吗?C.榆林的自然风光很美。D.榆林的自然风光应该是美的。答案:B。A选项是感叹句,表达赞美之情;B选项是反问句,加强了肯定的语气,表达的语气比感叹句更强烈;C选项是陈述句,语气较为平淡;D选项“应该是”表述比较委婉,语气最弱,所以选B。1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榆林的知名度不断______。越来越多的人开始______榆林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A.提高了解B.提升认识C.增强熟悉D.增加知晓答案:A。“提高”常与“知名度”搭配;“了解”侧重于对事物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用在这里形容人们对榆林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的认知比较合适,“提升”“增强”“增加”与“知名度”搭配不如“提高”恰当,“认识”“熟悉”“知晓”在程度和语境上不如“了解”贴切,所以选A。13.下列对“陕北民歌是榆林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这句话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陕北民歌只是榆林文化的一个小部分。B.陕北民歌代表了榆林文化的全部。C.陕北民歌是榆林文化中具有代表性和独特魅力的一部分。D.陕北民歌与榆林文化没有关系。答案:C。“亮丽名片”说明陕北民歌是榆林文化中具有代表性和独特魅力的一部分,它不能代表榆林文化的全部,也不是榆林文化的一个小部分,且与榆林文化密切相关,所以选C。14.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榆林的山像巨人一样守护着这片土地。B.榆林的夜晚,灯火辉煌,像天上的星星一样闪烁。C.榆林的美食让人垂涎三尺。D.我喜欢榆林的春天,喜欢它的温暖,喜欢它的生机。答案:无符合选项。A选项把“山”比作“巨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B选项把“灯火”比作“星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C选项“垂涎三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D选项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15.对“榆林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个榆林人的努力”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只有少数榆林人对榆林的发展有贡献。B.榆林的发展与榆林人没有关系。C.每一个榆林人都为榆林的发展付出了努力。D.榆林的发展只需要一部分榆林人的努力。答案:C。句子强调了每一个榆林人对榆林发展的重要性,意味着每一个榆林人都为榆林的发展付出了努力,A、B、D选项理解错误,所以选C。三、判断推理(共15题)1.所有榆林人都喜欢吃羊肉面,小李喜欢吃羊肉面,所以小李是榆林人。以下哪项与上述推理结构最为相似()A.所有的学生都要参加考试,小张参加了考试,所以小张是学生。B.所有的医生都会做手术,小王会做手术,所以小王是医生。C.所有的植物都需要阳光,小草需要阳光,所以小草是植物。D.以上三项都符合答案:D。题干的推理形式是:所有A是B,C是B,所以C是A。A选项“所有的学生都要参加考试,小张参加了考试,所以小张是学生”;B选项“所有的医生都会做手术,小王会做手术,所以小王是医生”;C选项“所有的植物都需要阳光,小草需要阳光,所以小草是植物”,推理形式均与题干一致,所以选D。2.某单位组织员工去榆林旅游,有以下说法:(1)如果小张去,那么小李也去;(2)只有小王不去,小张才去;(3)小李去或者小赵去;(4)小赵不去。如果以上说法都为真,那么可以推出()A.小张去B.小王去C.小李去D.以上都不对答案:C。由(3)“小李去或者小赵去”和(4)“小赵不去”,根据“或关系”否定肯定式,可得小李去;由(1)“小张去→小李去”,小李去是对后件的肯定,肯后推不出必然结论,所以无法确定小张是否去;由(2)“小张去→¬小王去”,无法确定小张是否去,也就无法确定小王是否去,所以选C。3.榆林的某个景区规定:进入景区必须购买门票,并且不能携带宠物。小张进入了该景区,那么可以推出()A.小张购买了门票,并且没有携带宠物B.小张购买了门票,但可能携带了宠物C.小张可能没有购买门票,但没有携带宠物D.小张可能既没有购买门票,也携带了宠物答案:A。根据景区规定“进入景区→购买门票且¬携带宠物”,小张进入了景区,这是对前件的肯定,根据肯前必肯后,可得小张购买了门票,并且没有携带宠物,所以选A。4.以下是关于榆林旅游景点的一些描述:(1)红碱淖和波浪谷至少去一个;(2)如果去红碱淖,那么就不去统万城;(3)统万城和波浪谷都要去。这三个描述中只有一个为真,那么可以推出()A.去红碱淖,不去波浪谷和统万城B.去波浪谷,不去红碱淖和统万城C.去统万城,不去红碱淖和波浪谷D.不去红碱淖、波浪谷和统万城答案:B。(1)红碱淖或波浪谷;(2)红碱淖→¬统万城;(3)统万城且波浪谷。(2)和(3)相互矛盾,必有一真一假,因为三个描述中只有一个为真,所以(1)为假,(1)的矛盾命题“¬红碱淖且¬波浪谷”为真,即不去红碱淖和波浪谷,又因为(3)为假,所以统万城也不去,所以选B。5.甲、乙、丙、丁四人讨论榆林的美食。甲说:“榆林的羊肉面最好吃。”乙说:“榆林的子洲馃馅最好吃。”丙说:“甲说得不对。”丁说:“乙和我意见一样。”已知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的是真话,那么可以推出()A.甲说的是真话,羊肉面最好吃B.乙说的是真话,子洲馃馅最好吃C.丙说的是真话,其他美食最好吃D.丁说的是真话,子洲馃馅最好吃答案:C。甲说羊肉面最好吃,丙说甲说得不对,甲和丙的话相互矛盾,必有一真一假,因为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的是真话,所以乙和丁说的是假话,即子洲馃馅不是最好吃的,那么甲说的也是假话,丙说的是真话,所以选C。6.某旅游团去榆林旅游,导游对游客说:“要么去红碱淖,要么去波浪谷。”以下哪种情况符合导游的说法()A.既去红碱淖,又去波浪谷B.既不去红碱淖,也不去波浪谷C.去红碱淖,但不去波浪谷D.以上情况都不符合答案:C。“要么去红碱淖,要么去波浪谷”表示只能去其中一个地方,A选项既去红碱淖又去波浪谷不符合;B选项既不去红碱淖也不去波浪谷不符合;C选项去红碱淖但不去波浪谷符合,所以选C。7.如果“榆林的旅游业发展良好→游客数量增加”为真,那么以下哪项一定为真()A.游客数量增加,说明榆林的旅游业发展良好B.榆林的旅游业发展不好,那么游客数量一定不增加C.游客数量不增加,说明榆林的旅游业发展不好D.以上都不一定为真答案:C。“榆林的旅游业发展良好→游客数量增加”,这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A选项“游客数量增加”是对后件的肯定,肯后推不出必然结论,所以不能得出榆林的旅游业发展良好;B选项“旅游业发展不好”是对前件的否定,否前推不出必然结论,所以不能得出游客数量一定不增加;C选项“游客数量不增加”是对后件的否定,根据否后必否前,可以得出榆林的旅游业发展不好,所以选C。8.有甲、乙、丙三个旅游公司,它们分别推出了榆林不同的旅游线路。已知:(1)甲公司的线路不包括红碱淖;(2)乙公司的线路包括统万城;(3)如果乙公司的线路包括统万城,那么丙公司的线路不包括波浪谷;(4)丙公司的线路包括波浪谷。由此可以推出()A.甲公司的线路包括统万城B.乙公司的线路不包括波浪谷C.丙公司的线路包括红碱淖D.以上都无法推出答案:B。由(3)“乙公司线路包括统万城→丙公司线路不包括波浪谷”和(4)“丙公司线路包括波浪谷”,根据否后必否前,可得乙公司线路不包括统万城,又因为(2)说乙公司线路包括统万城,这相互矛盾,说明前提中存在错误信息,但按照给定逻辑推理,能推出乙公司的线路不包括波浪谷,所以选B。9.以下关于榆林文化的判断,正确的是()A.所有榆林文化都具有现代气息B.有些榆林文化具有古老的传统特色C.榆林文化不包括现代艺术形式D.榆林文化只包含民俗文化答案:B。榆林文化是丰富多样的,既包含古老的传统特色文化,也有现代艺术形式等,A选项“所有”表述太绝对;C选项与实际情况不符;D选项“只包含”表述错误,所以选B。10.某旅行社推出榆林三日游活动,规定:(1)如果报名人数达到20人,就可以享受团购优惠;(2)只有提前三天报名,才能享受团购优惠;(3)小明提前三天报名了。从以上信息可以推出()A.小明能享受团购优惠B.小明不能享受团购优惠C.如果报名人数达到20人,小明就能享受团购优惠D.以上都无法推出答案:C。由(1)“报名人数达到20人→享受团购优惠”和(2)“享受团购优惠→提前三天报名”,可递推得出“报名人数达到20人→提前三天报名”。小明提前三天报名了,这是对后件的肯定,肯后推不出必然结论,但如果报名人数达到20人,根据肯前必肯后,小明就能享受团购优惠,所以选C。11.甲、乙、丙三人对榆林的一个景点进行评价。甲说:“这个景点很美。”乙说:“这个景点一般。”丙说:“甲和乙说得都不对。”已知三人中只有一人说的是真话,那么可以推出()A.甲说的是真话,景点很美B.乙说的是真话,景点一般C.丙说的是真话,景点有其他特点D.无法确定谁说的是真话答案:C。甲说景点很美,乙说景点一般,丙说甲和乙说得都不对,甲和乙的话相互矛盾,必有一真一假,因为三人中只有一人说的是真话,所以丙说的是真话,即景点既不是很美也不是一般,有其他特点,所以选C。12.对于榆林的旅游发展,有以下观点:观点一:加强宣传能提高榆林旅游的知名度。观点二:改善旅游基础设施能提升游客的体验。观点三:提高旅游服务质量能增加游客的满意度。如果以上三个观点都为真,那么以下哪项一定为真()A.只要加强宣传,就能提高游客的满意度B.只有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才能提高榆林旅游的知名度C.如果不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游客的满意度就不会增加D.以上都不一定为真答案:C。A选项加强宣传只能提高旅游知名度,与提高游客满意度没有直接的逻辑推导关系;B选项改善旅游基础设施与提高旅游知名度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C选项“提高旅游服务质量能增加游客的满意度”,其逆否命题为“不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游客的满意度就不会增加”,所以选C。13.某景区规定:禁止在景区内吸烟,否则将处以罚款。小张在景区内吸烟了,那么()A.小张一定会被罚款B.小张可能会被罚款C.小张不会被罚款D.无法确定小张是否会被罚款答案:A。景区规定“禁止在景区内吸烟,否则将处以罚款”,可翻译为“在景区内吸烟→罚款”,小张在景区内吸烟了,这是对前件的肯定,根据肯前必肯后,小张一定会被罚款,所以选A。14.甲、乙、丙、丁四人对榆林的四个景点:红碱淖、波浪谷、统万城、榆林古城进行排序。甲说:“红碱淖第一,波浪谷第二。”乙说:“红碱淖第二,统万城第三。”丙说:“波浪谷第二,榆林古城第四。”丁说:“统万城第三,榆林古城第四。”已知每个人都只说对了一半,那么四个景点的正确排序是()A.红碱淖第一,波浪谷第二,统万城第三,榆林古城第四B.红碱淖第二,波浪谷第一,统万城第三,榆林古城第四C.红碱淖第一,波浪谷第三,统万城第二,榆林古城第四D.红碱淖第四,波浪谷第二,统万城第三,榆林古城第一答案:A。采用代入法,A选项代入后,甲说的“红碱淖第一”正确,“波浪谷第二”正确;乙说的“红碱淖第二”错误,“统万城第三”正确;丙说的“波浪谷第二”正确,“榆林古城第四”正确;丁说的“统万城第三”正确,“榆林古城第四”正确,每个人都只说对了一半,符合题意;B、C、D选项代入后均不符合“每个人都只说对了一半”的条件,所以选A。15.以下推理正确的是()A.因为榆林有很多旅游景点,所以去榆林旅游的人一定很多B.只有榆林的美食好吃,游客才会去榆林旅游C.如果榆林的旅游服务不好,那么游客的满意度就会降低D.只要宣传榆林旅游,就会有大量游客前往答案:C。A选项有很多旅游景点不一定就会有很多人去旅游,还有其他因素影响;B选项游客去榆林旅游的原因是多样的,美食只是其中之一,不是唯一条件;C选项旅游服务不好会影响游客的满意度,推理合理;D选项宣传只是吸引游客的一个因素,不是宣传了就一定会有大量游客前往,所以选C。四、资料分析(共10题)根据以下资料,回答15题。2023年,榆林市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450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旅游总收入达到300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国内游客440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80亿元;入境游客1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亿美元(按1美元=7元人民币换算)。从旅游客源地来看,来自省内的游客占30%,来自周边省份的游客占40%,来自其他地区的游客占30%。在旅游景点方面,红碱淖接待游客300万人次,波浪谷接待游客400万人次,统万城接待游客200万人次,榆林古城接待游客500万人次。1.2022年榆林市接待国内外游客约为()万人次。A.3913B.4000C.4100D.4200答案:A。已知2023年接待国内外游客450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设2022年接待游客数量为x万人次,则\(x(1+15\%)=4500\),\(x=\frac{4500}{1+15\%}\≈3913\)万人次,所以选A。2.2023年榆林市旅游外汇收入换算成人民币为()亿元。A.12B.14C.16D.18答案:B。已知旅游外汇收入2亿美元,1美元=7元人民币,所以换算成人民币为\(2×7=14\)亿元,选B。3.2023年来自周边省份的游客约有()万人次。A.1350B.1600C.1800D.2000答案:C。2023年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4500万人次,来自周边省份的游客占40%,则来自周边省份的游客数量为\(4500×40\%=1800\)万人次,选C。4.2023年榆林市国内旅游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约为()A.90%B.93%C.95%D.97%答案:B。2023年国内旅游收入280亿元,旅游总收入300亿元,国内旅游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为\(\frac{280}{300}\≈93\%\),选B。5.2023年波浪谷接待游客数量比统万城多()A.100万人次B.200万人次C.300万人次D.400万人次答案:B。波浪谷接待游客400万人次,统万城接待游客200万人次,波浪谷比统万城多接待\(400200=200\)万人次,选B。根据以下资料,回答610题。2023年榆林市各产业发展情况如下:第一产业增加值200亿元,同比增长5%;第二产业增加值1500亿元,同比增长8%;第三产业增加值800亿元,同比增长10%。全市生产总值(GDP)为2500亿元。在工业方面,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800亿元,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加值300亿元,制造业增加值200亿元。6.2022年榆林市第一产业增加值约为()亿元。A.190.48B.192.31C.194.29D.196.15答案:A。设2022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为x亿元,已知2023年第一产业增加值200亿元,同比增长5%,则\(x(1+5\%)=200\),\(x=\frac{200}{1+5\%}\≈190.48\)亿元,选A。7.2023年榆林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A.50%B.60%C.70%D.80%答案:B。2023年第二产业增加值1500亿元,全市生产总值(GDP)为250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frac{1500}{2500}=60\%\),选B。8.2023年榆林市工业增加值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占比为()A.60%B.66.67%C.70%D.75%答案:B。工业增加值为\(800+300+200=1300\)亿元,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800亿元,其占比为\(\frac{800}{1300}\≈66.67\%\),选B。9.2023年榆林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加了()亿元。A.72.73B.74.55C.76.36D.78.18答案:C。202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800亿元,同比增长10%,则同比增加了\(800\frac{800}{1+10\%}=800\frac{8000}{11}\≈72.73\)亿元,选C。10.2023年榆林市三大产业增加值从高到低排序正确的是()A.第一产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