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11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学案含解析北师大版必修1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11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学案含解析北师大版必修1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11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学案含解析北师大版必修1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11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学案含解析北师大版必修1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11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学案含解析北师大版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第11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相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学问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1.历史条件:解放斗争的基本成功。2.过程(1)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2)1949年10月1日上午,实行中心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中心人民政府宣告成立。(3)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时,实行开国大典。3.意义:开拓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也开拓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新纪元。[易混易错]抗日斗争的完全成功,并不意味着中华民族实现了完全独立。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独立的标记是新中国的成立。学问点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1.背景:1949年9月,《共同纲领》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2.建立:1954年9月,一届人大召开。(1)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确立了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3.意义(1)结束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和以《共同纲领》暂代宪法的过渡状态,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的重要标记。(2)为加强人民民主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初步基础。[图解识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的区分[易错提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能等同于人民代表大会,前者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而后者则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探究点1954年宪法材料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其次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气,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歼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其次十二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思索(1)1954年宪法是在哪次会议上制定的?该宪法有哪些内容?体现了什么原则?(2)这部宪法的性质是什么?它的颁布有何意义?答案(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内容: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2)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意义:它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和建设阅历的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它的颁布大大调动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主动性。学问点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1.正式形成:1949年9月,一届政协召开。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在国家政权组成上得到充分体现。2.职能转变(1)1954年9月,一届人大召开,全国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任务宣告结束,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接着存在。(2)1954年12月,二届政协通过新章程,进一步明确今后人民政协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易混易错]中国的政党制度不同于西方的多党制。中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而不是多党制。因为在中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与之亲密合作,属于参政党;在西方,各党派之间是执政党与在野党的关系,靠竞选轮番执政。[易混易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这一制度的重要机构,政治协商是其形式。[归纳总结]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详细来说:(1)共产党领导是根本。这是我国政党制度区分于西方多党制的根本特点。(2)各民主党派是与共产党共同致力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而不是反对党或在野党。(3)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是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而不是多党竞争、轮番执政、彼此倾轧的势不两立关系。这与以竞争为特征的西方多党制政治体制形成了显明的比照,也是区分于西方多党制的显著特征。探究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材料一1949年9月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材料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对外友好活动中,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团结的斗争中,将进一步地发挥它的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思索(1)第一届政协会议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召开的?这次会议的召开对新中国国家政治建设有什么重要作用?(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在1954年以后有何变更?答案(1)背景:人民解放斗争取得基本成功,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筹建新中国的工作提上日程。作用:这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性质,产生了中心人民政府委员会,干脆促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国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坚固的基础。(2)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人民政协与人民代表大会的比较(1)区分项目人民政协人民代表大会性质不同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民主(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不是我国的国家机构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共同构成了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完整体系职能不同人民政协的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最高立法、任免、确定和最高监督权及应由它行使的其他职权监督权不同政协监督不具有国家权力的性质,不具有法律约束力,是一种民主监督人大监督是运用国家权力实行的监督,具有法律约束力产生方式不同政协委员通过民主协商举荐产生人大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2)联系①两者都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本质,都能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②两者都要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学问点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创建和发展1.背景(1)历史国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人民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2)中共的民族政策:民族同等,民族区域自治。(3)法律依据:①1949年《共同纲领》;②1954年宪法。2.内容:在中心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分别建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行使自治权力。[易混易错]民族区域自治下的少数民族虽享有较大的自治权,但不等同于特殊行政区。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前提是社会主义制度,而特殊行政区的政治前提是“一国两制”。[特殊说明]域”。3.创建与发展:从1947年到1998年年底,全国共建立省级自治区5个,自治州、县(旗)150多个。4.意义:既满意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又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归纳总结](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体现了国家的社会主义本质;自治机关主要由本民族人员组成;享有广泛的自治权等。(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有助于贯彻国家的各项政策;有利于调动一切主动因素;有利于国家的建设。探究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材料一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依据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同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确立,并将接着加强。国家将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旺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思索(1)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的?其主要内容是什么?(2)材料中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实行这个原则的目的是什么?(3)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实行有什么意义?答案(1)时间: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主要内容: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各民族代表组成的自治机关。(2)同等、团结、互助。目的:实现各民族的共同旺盛。(3)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意义:满意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同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课堂小结1.某日的英国《泰晤士报》用四版面刊登了来自香港记者的有关北京的报道,其中有这样的话:“这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虽然不是全部的中国都在共产党的手中,但毫无疑问,无论好坏,这是拥有近5亿人民、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同质种族群体的政府。”所报道的事务应当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共同纲领》的颁布C.三大战役的成功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信息“这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这是拥有近5亿人民……的政府”可推断所报道的事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下图是我国中心国家机构组织系统图。它最早形成于()A.1949年 B.1954年C.1956年 D.1978年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大常委会”相关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种国家机构组织形式最早形成于1954年,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图中所示的中心国家机构组织系统由此形成。因此B选项正确。3.它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标记着中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它颁布于()A.1949年 B.1954年C.1982年 D.1999年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它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可知,这是指1954年宪法,故B项正确。4.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指导思想是()A.“长期共存,相互监督” B.共同旺盛C.和平共处 D.求同存异答案A解析1956年,中共中心提出“长期共存,相互监督”的方针,作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指导思想,这一方针得到了各民主党派及民主子士的拥护,故A项正确。5.1954年前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A.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B.主要参政议政组织C.负责对外交往的机构 D.处理民族事务的机关答案A解析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故A项正确。6.“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A.安排生育 B.“一国两制”C.西部大开发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答案D解析“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说明我国实行民族同等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故D项正确。

[学业达标]1.下图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宏大的历史时刻,它标记着()A.确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B.起先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成功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全成功答案C解析新中国的成立只能标记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成功,因为接着还要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故选C项。2.毛泽东说:“在座的各位和广阔主动分子为什么拥护这个(1954年)宪法草案呢?……主要有两条:一条是总结了阅历,一条是结合了原则性和敏捷性。”“这个(1954年)宪法草案”所坚持的原则有()A.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B.民主集中原则和自由主义原则C.三权分立原则和法律至上原则D.议会至上原则和人民主权原则答案A解析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该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故A项正确。3.我国一年一度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选出的代表参与,探讨并表决由国务院提出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其他各项法律、法案等,这充分说明白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坚持的原则是()A.民主集中制 B.人民民主C.依法治国 D.政治协商答案B解析由题干“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选出的代表参与,探讨并表决由国务院提出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其他各项法律、法案等”,这体现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故B项与题意相符。4.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看法告知我,我肯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答案A解析材料中“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是国家的主子,妇女有了选举权,故A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确立起来的,故B项错误;政治协商制度是处理中国共产党和其他党派关系的制度,李长凤老大娘并不代表某个党派,故C项错误;题中材料并没有出现相关民主政治建设的各项法律,故D项错误。5.如图漫画《步步高升》中,各阶层人民代表通过人民政协的大门,沿着一级级阶梯“步步高升”,走向顶端即将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漫画中的“人民政协”()A.具有人民民主性质B.完善了政治协商制度C.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D.不再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答案A解析新中国成立以前,人民政协起到全国人大的作用,体现了新中国人民民主的国家性质,A正确;人民政协本身就是政治协商制度的表现,当时的人民政协是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并非完善了政治协商制度,解除B;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C错误;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以后,人民政协才不再代行全国人大职权,材料反映的是1949年新中国即将成立,不符合题意,解除D。6.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从这届会议起先政协性质有了变更。“政协性质有了变更”的缘由在于()A.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更B.三大改造成功完成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功召开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答案C解析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中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解除A、B两项;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全国人大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结束,成为参政议政的政治协商机构,故其性质发生了变更,C项符合题意;D项与题干无关。7.1954年12月25日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规定:人民政协要帮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气,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安排;亲密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看法和提出建议。这些规定()A.表明人民政协具有参政议政职能B.反映出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C.明确了人民政协是国家权力机关D.标记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答案A解析“人民政协要帮助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看法和提出建议”表明人民政协具有参政议政的职能,A项正确;政协建立于1949年,解除B项;1954年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职权,政协不再是国家权力机关,解除C项;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于1956年,解除D项。8.“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成立,是新疆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重大成功。”由此可知()A.新疆不再受中心政府的统一领导B.有助于加强和巩固各民族间的信任和团结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的组成人员全部来自维吾尔族D.新疆领先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答案B解析我国通过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更进一步加强了新疆等地各族人民的团结和合作,B项正确。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心人民政府于1951年发布了《关于处理带有卑视或羞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废除了带有羞辱性的称谓、地名等。这一做法()A.充分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是实现民族同等和民族团结的须要C.是巩固新中国统一的主要手段D.主要是为了消退各民族之间的差异答案B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地名等进行修改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各民族的一律同等,促进民族团结,故选B项。10.周恩来说:“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相互同化,相互影响。”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A.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B.民族团结与同等的历史传统C.民族共同旺盛的经济任务D.各民族反侵略的政治须要答案A解析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国情所确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三大基本制度之一,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不难发觉,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和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才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缘由。[实力提升]11.1953年12月,新中国进行了全国大规模的基层人民代表选举。广东省归国华侨陈聪参与选举大会后,兴奋地说:“我活了九十多岁,到过很多国家,没有见过这样民主的选举。”它表明我国正逐步形成()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答案A解析留意题干中的时间信息“1953年12月”,依据“选举”等信息推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在逐步形成。B、D两项与“选举”无关。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是在20世纪80年头后发展起来的。12.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新特点是()A.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B.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C.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D.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答案C解析1954年宪法的最大的特点是它是新中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它主要是为即将确立(1956年)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服务。国家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民主专政、民族区域自治都是两者的体现,答案为C项。13.1949年,中心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心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A.该届中心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C.从今确立了“长期共存,相互监督”的方针D.标记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答案B解析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故正确答案为B项。14.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委员会内,实行少数听从多数制度。各下级人民政府均由上级人民政府加以委任并听从上级人民政府。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均听从中心政府。”这说明当时()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建立B.新中国国家政权组织原则得以确立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日臻完善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组织答案B解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一规定充分反映了民主集中制原则,也就是下级听从上级,在集中指导下实行民主。这一原则是新中国国家政权组织原则。15.李成武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中说:“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是新中国建立后不久起先的一场意义深远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使得社会发展程度各异的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共同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这说明()A.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了对外开放B.民族自治区的自治机关有完全的自治权C.民主改革是为了废除剥削制度和歼灭阶级压迫D.民主改革使中国各地区的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