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历期中】安徽省安庆市22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1页
【7历期中】安徽省安庆市22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2页
【7历期中】安徽省安庆市22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3页
【7历期中】安徽省安庆市22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4页
【7历期中】安徽省安庆市22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综合素质调研七年级历史试题(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在扬州当地考古发掘中,产自北方邢窑等地的白瓷等都集中出现在扬州,这与隋朝大运河的开凿疏浚密切相关,北方地区的物产可以很方便地运到扬州。这说明隋朝大运河(

)A.加强了南北政治交流 B.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C.推动了文化事业发展 D.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2.隋末起义军在发布的檄文中,痛斥隋炀帝“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南尽”。这反映出隋朝灭亡的原因是A.国家分裂战乱 B.持续的自然灾害C.外族大规模入侵 D.统治者的暴政3.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选项可与史料相匹配的是(

)法国历史学家勒内·格鲁塞评价:“由于唐太宗的丰功伟绩,一个不可预知的中国,一个英雄史诗般的中国,改写了几千年来一直延续着的文明史。”A.开凿运河,营建东都 B.知人善任,虚心纳谏C.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D.开元盛世,唐朝鼎盛4.年号是中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方式,中国历史上很多重大事件都以此来命名。以下采用这一命名方式的有(

)①文景之治②光武中兴③贞观之治④开元盛世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5.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等杰出的帝王在治理国家方面的共同之处是(

)①改革制度

②发展生产

③任用贤才

④统一南北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6.郭沫若曾赋诗一首:“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诗中的“道艺”不可能包括(

)A.儒家思想 B.建筑艺术 C.佛学经典 D.棉纺织技术7.“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郭沫若写的一副对联。该对联描写的诗人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李商隐8.历史史实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以下选项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A.755年,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安史之乱B.唐太宗被尊奉为周边各族的“天可汗”C.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势从此由盛传衰D.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9.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各地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衡。这反映了安史之乱的(

)A.背景 B.经过 C.特点 D.影响10.《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此举措的目的是(

)A.解除禁军将领兵权 B.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D.解决官僚机构膨胀问题11.宋朝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科技发达,但在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多次失败,这与其实行的治国政策有关。下列选项最能反映宋朝治国政策的是(

)A.宁为百夫长,不作一书生 B.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C.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 D.做人莫作军,做铁莫作针12.某学者说:“到了一千多年前文弱的赵宋王朝,中国的经济特别是城市商业,也还是世界上最繁荣的。”下图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耕获图》 B.《送子天王图》 C.《步辇图》 D.《清明上河图》13.郭靖和杨康都是金先生《射雕英雄传》中的两个重要人物,丘处机给他们起名勿忘“靖康之耻”,他们出生时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A. B. C. D.14.诗歌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不同时期的历史,下列诗句可以考证南宋历史的是(

)A.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B.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C.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D.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15.“广州市舶司……(宋)祖宗时谓之市舶使,福建路泉州,两浙路明州、杭州,皆傍海,亦有市舶司。”“市舶司”是政府的一个管理机构,它管理的是(

)A.海外贸易 B.造船业 C.城市经济 D.农业16.岳飞的英雄事迹一直被民众传颂,以下材料可以直接用于研究岳飞的是(

)①岳飞手书原作

②电影《满江红》

③《宋史•岳飞传》

④岳飞塑像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17.下列内容与忽必烈有关的是()①统一蒙古各部

②建立蒙古政权

③灭亡南宋

④定国号为元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18.下列关于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A.结束政权并立局面完成全国统一 B.在前代农民起义中建立的朝代C.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 D.我国历史上国力最强盛的王朝19.元诗“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也解调胡琴”,反映了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元朝时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是(

)A.回族 B.女真族 C.畏兀尔族 D.藏族20.北宋东京,“酒店多点灯烛沽卖,粥饭点心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直至天明”。据此可知,当时(

)A.乡村文化繁荣 B.夜市已经出现C.海外贸易活跃 D.水陆交通发达二、辨析改错题(每小题2分,共8分)21.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并加以改正。(1)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会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2)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武将。()(3)鲜卑族建立的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朝代。()(4)宋代海外贸易,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地中海。()三、材料解析题(共2小题,22题16分,23题14分,共30分)22.隋、唐、宋三个王朝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1)材料一反映了隋朝经济的富庶,其与哪位皇帝有关?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隋朝经济繁荣的必要前提。(任答两点)材料二

(经过唐太宗一段治理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千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贵粮取给于道路焉。(2)材料二中所描述的治世局面被称为什么?唐朝繁荣的经济文化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请举出一例来进行证明。材料三

北宋商业繁荣,全国10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增加到46处,成都,建康,杭州都是著名的商业大都市。大城市的繁华打破了坊和市的界限,还出现了夜市,到五更之后早市又开张营业。交子代替铁钱在市场上流通,以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任答两点)材料四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行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故有谚语曰“苏湖熟,天下足”。(4)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这一变化在什么时候最终完成?简述出现这一重大变化的原因。(任答两点)23.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在和与战中不断碰撞不断交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栾城集》(1)结合所学推断材料一反映的和议的名称。结合材料分析其积极意义。材料二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岳飞《满江红》(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胡虏”“匈奴”指的是哪少数民族?其中“靖康耻”对应的史实是什么?材料三

“元朝的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摘自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元朝对边疆地区进行了有效的治理,请你列举两例。(4)纵观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你认为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是什么?四、探究题(22分)24.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有关唐朝历史主题的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盛世气象新】材料一:两幅图片(1)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改进。请分别写出图一和图二中生产工具的名称。材料二:唐朝鼎盛时期是诗歌最为繁荣、成就最高的时期。众多的诗人在浪漫的氛围中自由地创作,共同营造出震撼后世的“盛唐气象”。(2)材料二中唐朝鼎盛时期的皇帝是谁?他统治前期被称为什么?结合所学分析当时的国情和诗歌的繁荣的关系?【和同为一家】材料三: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选自《中华上下五千年》(3)材料三中“吐蕃”是今天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材料中的“公主”指的是谁?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积极影响?【海内存知己】材料四:唐朝的繁盛吸引了当时世界各国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帝国自身也以强大的国力、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全面的开放和广泛的交流使唐朝文明更加辉煌。(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唐朝时期我国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的两位杰出高僧。从他们的事迹中可以看出唐朝的对外政策是怎样的?(5)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最主要的时代特征。

参考答案与解析1.B【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北方地区的物产可以很方便地运到扬州”可知,这说明隋朝大运河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B项正确;题干材料只是说经济,没有涉及政治、文化、社会阶层流动,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2.D【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人民忍无可忍,终于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是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D项正确;隋朝时期国家使统一,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自然灾害”,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外族大规模入侵”,排除C项。故选D项。3.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的丰功伟绩”指的是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史称“贞观之治”,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推进一系列改革措施。所以可与史料相匹配的是“知人善任,虚心纳谏”,B项正确;开凿运河,营建东都是隋炀帝时期的事件,排除A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是郭沫若对武则天统治的评价,排除C项;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的是唐玄宗,排除D项。故选B项。4.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的年号是贞观,他统治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唐玄宗前期的年号是开元,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的治世局面,B项正确;文景之治出现于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汉文、汉景帝都是谥号;光武中兴出现于东汉光武帝统治时期,光武帝是谥号,①②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5.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创立科举制,唐太宗、武则天完善和发展了科举制度,故①改革制度符合题意;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都注重农业生产,故②发展生产符合题意;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都注重选拔和任用人才,从而开创了盛世,故③任用贤才符合题意;隋文帝统一南北,实现了大一统,唐太宗、武则天没有做到统一南北,故④统一南北不符合题意。C项①②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A项②③④,含有④统一南北,排除A项;B项①③④,含有④统一南北,排除B项;D项①②④,含有④统一南北,排除D项。故选C项。6.D【详解】根据材料“鉴真盲目航东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目考查的时间为唐朝,棉纺织技术出现于宋朝,宋朝时期,棉花种植逐渐从边疆地区传入中原,棉纺织品成为人们衣着的主要原料,棉纺织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仅次于农业,D项正确;儒家思想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早于唐朝,排除A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源远流长,起源可以追溯到约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排除B项;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出现佛学经典,排除C项。故选D项。7.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诗歌盛行。其中杜甫诗风淳朴厚重,许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们带来的痛苦。由于他的诗歌能够反映历史的真实情况,因此有“诗史”之称,而杜甫也被称为诗中圣哲,“诗圣”,B正确;李白被称为诗仙,排除A项;白居易被称为诗魔,排除C项;李商隐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8.C【详解】根据“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势从此由盛传衰”是对安史之乱的评价,属于历史观点,C项正确;755年,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安史之乱,描述的是安史之乱这一历史事件,属于历史史实,排除A项;唐太宗被尊奉为周边各族的“天可汗”,描述的是“天可汗”这一历史人物,属于历史史实,排除B项;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描述的是唐朝灭亡这一历史时间,属于历史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9.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开元末年之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所以题干材料表述的是安史之乱的背景,A项正确;安史之乱于755年爆发,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天宝十五年占领长安、洛阳。题干材料并未体现,排除B项;安史之乱特点是一场地方反对中央的战争,题干材料中内容并未体现,排除C项;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题干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10.B【详解】据材料“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可知,宋初“始置诸州通判”的主要作用分割、监督地方官员,限制其权力,知州由中央派遣文官担任,各州又设通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各州的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以使他们互相牵制,B项正确;解除禁军将领兵权,牢牢控制军队,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宋太祖为防止相权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排除C项;官僚机构膨胀是宋初专制集权加强的不利影响,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1.D【详解】根据材料“宋朝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科技发达,但在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多次失败”,表明宋朝战斗力弱,结合所学可知,与重文轻武政策有关,做人莫作军,做铁莫作针表明宋朝军人地位的低下,也就是重文轻武政策的表现,D项正确;宁为百夫长,不作一书生意思是,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不能体现重文轻武政策,排除A项;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意思是今日你我于军中痛饮,你将走上我来时的路。我乘醉写下家书,就请你为我传递,与重文轻武政策无关,排除B项;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反映的是意思是文官廉洁奉公,武将不怕牺牲,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2.D【详解】根据题干“到了一千多年前文弱的赵宋王朝,中国的经济特别是城市商业,也还是世界上最繁荣的。”结合所学可知,《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北宋都城汴河两岸的繁荣景象,符合题干描述,D项正确;《耕获图》是我国现存描写农村耕获情况的较早画幅,而不是描写城市商业,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唐代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唐朝阎立本的《步辇图》,均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C项。故选D项。13.D【详解】依据课本所学,1126年,金军乘大雪攻破北宋的都域汴京,1127年,金军俘虏宋微宗和宋钦宗以及宗宗室后妃等三千多人北去,北宋灭亡。历史上把这次事件称为“靖康之变”。郭靖和杨康是为了勿忘“靖康之耻”,发生靖康之变之后。1127年北宋灭亡,南宋建立;此时金在北方,1115年女真族建立金,1234年蒙古灭掉金;11世纪前期,党项族建立西夏,1227年西夏灭亡。D项符合题意;1125年北宋灭亡,辽朝被金所灭。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14.C【详解】“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反映了南宋统治者偏安于江南,不思收复中原的腐朽生活,C项正确;“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反映的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排除A项;“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反映的是唐朝科举制,排除B项;“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反映的是契丹(辽)的游牧生活,排除D项。故选C项。15.A【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宋代设立“市舶司”,它管理的是海外贸易,这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A项正确;东京城外的船坞是宋代造船业的一部分,排除B项;夜市体现了宋代城市经济的繁荣,排除C项;占城稻的推广推动了宋代农业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16.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①岳飞手书原作③《宋史•岳飞传》属于第一手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B项正确;②电影《满江红》④岳飞塑像属于第二手资料,分别排除ACD项。故选B项。17.D【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故①②均不符合题意;

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6年,灭亡南宋,故③④符合题意。故D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18.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和元朝都结束了政权并立,完成全国统一,都重视农业生产,促进南北经济交流,都进行了制度的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所以选项中关于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结束政权并立局面完成全国统一,A项正确;元朝的建立没有农民起义,排除B项;隋朝不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排除C项;隋朝不是我国历史上国力最强盛的王朝,排除D项。故选A项。19.A【详解】根据所学,元朝时期,边疆各族内迁与汉人杂居相处,原迁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已与汉人无异;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融合形成新民族--回族,A项正确;女真族、畏兀尔族、藏族不是在元朝时期形成,排除BCD项。故选A项。20.B【详解】根据材料“酒店多点灯烛沽卖,粥饭点心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直至天明”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东京夜市已经出现,B项正确;材料信息并没有涉及乡村文化繁荣的表述,排除A项;材料主旨强调的是夜市,并不是强调海外贸易活跃,排除C项;材料主旨强调的是商业的发展,并不是强调水陆交通发达,排除D项。故选B项。21.(1)错误,“会子”改为“交子”(2)正确(3)错误,“鲜卑族”改为“蒙古族”(4)错误,“地中海”改为“非洲东海岸”【详解】(1)根据所学可知,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故原题错误,将“会子”改为“交子”。(2)根据所学可知,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武将。故原题正确。(3)根据所学可知,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朝代。故原题错误,将“鲜卑族”改为“蒙古族”(4)根据所学可知,宋代海外贸易,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故原题错误,将“地中海”改为“非洲东海岸”。22.(1)皇帝:隋文帝(杨坚)。必要前提:国家统一;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任答两点)。(2)治世局面:贞观之治;举例:日本遣唐使来华。(3)表现:出现著名的商业大都市;打破坊、市界限;出现夜市、早市;出现交子。(任答两点)(4)重大变化:经济重心南移;时间:南宋;原因:①北方战乱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②北方农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③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④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任答两点)【详解】(1)皇帝: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是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他在位时,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出现安定繁荣局面。隋朝在长安、洛阳一带修建了许多大仓库,储积的粮食、布匹,据史书记载可以供应政府五六十年开销。所以,材料一反映的隋朝的经济富庶,与隋文帝有关。必要前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政治、经济等措施角度进行分析,隋文帝是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他统一了全国,在位时,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出现安定繁荣局面,所以隋朝经济繁荣的必要前提是国家统一;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2)治世局面:根据材料二“经过唐太宗一段治理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因其时年号为“贞观”,故史称“贞观之治”。举例:唐朝繁荣的经济文化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留学生和留学僧等。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有500多人。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表现:根据材料三“北宋商业繁荣,全国10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增加到46处,成都,建康,杭州都是著名的商业大都市”可知,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是出现著名的商业大都市;根据材料三“大城市的繁华打破了坊和市的界限,还出现了夜市,到五更之后早市又开张营业”可知,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是打破坊、市界限,出现夜市、早市;根据材料三“交子代替铁钱在市场上流通,以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可知,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是出现交子。(4)重大变化及时间:根据材料三“成都,建康,杭州都是著名的商业大都市。大城市的繁华打破了坊和市的界限,还出现了夜市,到五更之后早市又开张营业。交子代替铁钱在市场上流通,以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和材料四“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行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故有谚语曰‘苏湖熟,天下足’”并结合所学,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经济重心南移;这一变化在南宋时最终完成。原因:根据所学知识,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可从政治、社会、自然条件、劳动人民努力等方面直接概括,如:北方战乱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北方农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23.(1)名称:澶渊之盟;意义:保持和平局面。(2)少数民族:女真族。史实:金灭北宋。(3)举例:元朝设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管辖西藏;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任答两点)(4)主流:民族交融、共同发展(或和平相处、友好交往)(意思相近一点即可)。【详解】(1)和议:根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