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学导论》课件第八讲 认同的建构与影响_第1页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课件第八讲 认同的建构与影响_第2页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课件第八讲 认同的建构与影响_第3页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课件第八讲 认同的建构与影响_第4页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课件第八讲 认同的建构与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认同: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二、性别角色与性别认同 三、文化认同的功能 四、民族、族群与民族认同

引子之一根据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认同主要表现为自我认同(self-identity)和社会认同(socialidentity)。自我认同是个体自我的呈现,与个体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及扮演的角色紧密相联。社会认同是与群体相关的认同,是群体在社会化和文化涵化过程中形成的一致性认同,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和文化的过程。

引子之二不同文化群体及其成员是凭借认同存在于社会,并依据认同与外部世界交往的。认同影响着人们生活方式的选择,指导着人们的行动,也影响着人们对他人的期望和行动的预测。接受了某种认同,就是接受了特定的角色和行为规范,以此指导和规定自身的行为。这些角色和行为规范,就是维护和建构认同所依赖的内在的认同框架(frameworkofidentity)。在某种程度上,认同可以说是社会行为体对规范的内在化(internalization)。

一、认同: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

啊!我多么希望有什么神明,能赐给我们一种才能,可使我们以别人的眼光来审察自我!

——英国诗人彭斯(RobertBurns)

什么是认同?◎西方语言中的认同(identity)起源于拉丁文“idem”,主要有两层含义:逻辑学意义上的同一性;在时间跨度中所体现出的一贯性和连续性。

◎弗洛伊德:认同是个人与他人、群体或被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

◎韦克斯(JeffreyWeeks):在最基本的意义上,认同给予社会成员一种个人的归属感,也给予个体的特征以稳固的核心。同时,认同也是有关个体的社会关系,涉及到个体与他者之间复杂的关联。

…………

孙英春的概括:

认同: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行为体对自身角色(role)、身份(status)以及与他者关系的动态建构、评估和判断。

理解认同的三个层次:第一,认同是人们对自身角色以及与他人关系的一种定位,也是特定身份的获得。

“角色”来源于舞台上演员的概念,主要是指在社会结构中占有特定地位的人士应有行为的模式或规范,它确定了人们在社会中的位置;

“身份”指的是个人在群体中占据的地位或相对于他人的位置;

“定位”意味着认同是遵循一定规范的,违背规范就会有得到“污名”(stigma)的危险。

理解认同的三个层次:第二,认同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通过“自我”(self)的认知而逐步形成的。“自我”:社会成员将自身视为客体,进而发展自我感觉和关于自身态度的结果。查尔斯·库利:自我是以群体为背景,在互动中产生的,即个体之间彼此互动,从他人的观点中看到自身,想像着他人如何评价自己,从而获取自我形象、自我感觉和自我态度。

“镜中之我”(thelookingglassself):库利:他人的姿态充当了镜子的作用,从中可以看到并衡量自身;正如他们在社会环境中看待和衡量其他事物一样。只有通过社会互动,人们才能对自己以及与他人的关系有一种明确的认知,进而产生对自己的地位、形象、角色以及与他人关系的判定——这即是认同。

理解认同的三个层次:第三,认同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没有终点的过程。认同是在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集中反映了人与社会化的关系,以及个体与其他个体或群体关系的结果。由于社会化过程的持续性,认同是一种开放的、动态的过程,与社会化一样,是贯穿了从生到死的全部过程。社会学家理查德·詹金斯(RichardJenkins)就指出,“认同事实上只能理解为过程,理解为‘成为’或‘变成’”。总之,认同的变化既是对外部社会环境变化的反映,也是人们之间相互关系不断变动的结果,同时也体现了社会对某一个体或群体的态度的变化。

2.自我认同:自我的建构个体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中认同的内在化,与个体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及扮演的角色紧密相联。自我认同就是自我的建构,其实质就是回答一个问题:

…………

我是谁?WhoamI?

关于自我:康德:人能够具有“自我”的观念,这使人无限地提升到地球上一切其他有生命的存在物之上,因此,他是一个人;黑格尔:人能超出他的自然存在,即由于作为一个有自我意识的存在,区别于外部的自然界;库利:他人的看法不可避免地影响着社会成员对自己的评价,人是以他人的看法为参照来定义自我的

“角色认同”(roleidentity)的概念麦考尔(GeorgeMcCall):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角色,寻找着自身的位置和追求的理想角色;与此同时,每一个人都在不断地调整着理解他人的姿态,并同时判断他人的角色和位置。自我的建构亦或自我认同不可避免地受到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体现出鲜明的文化差异来。

3.社会认同:社会自我的“组织化”社会认同与群体相关,是某个群体在社会化和文化适应的过程中形成的一致认同,强调了“人们之间的相似性,以及群体成员相信他们之间具有的某些共同的、相似的东西”。社会认同包括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内在的方面是指群体认同(groupidentity),即群体所属成员在主观上具有的群体归属感;外在的方面是指社会分类(socialcategorization),即社会对某一社会成员的群体归类和划分。

4.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关系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密切相关。社会认同是无数个体“社会自我”的一种“组织化”,或者说,社会认同就是“我们”对关于“我们”是什么人,以及“他们”是什么人的理解。自我认同是在社会认同条件下的认同,离开了社会认同的自我认同是不存在的;社会认同就存在于某一群具有自我认同的个体当中,社会认同并不排斥自我认同的存在。

二、性别角色与性别认同

性是构成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领域。人们对其他国家的印象常常归结为男人对女人的印象,也会归结为当地的男人与女人之间的行为方式。

——历史学家维克托·基尔南(VictorKiernan)

1.性别与性别角色性别(gender)也称“社会性别”,与生理意义上的性(sex)不同。后者的涵义始于基因的遗传,是加上染色体和性荷尔蒙作用的结果。性别则是以生理因素为基础,是受社会、文化以及心理影响的社会化的结果,强调了由于生理差异而形成的对两性不同的期望、要求和限制。在社会学的意义上,性别也是对个体进行的社会分类的一种图式(scheme),在反映生理差异的同时,也创造了社会差异。

性别角色(genderroles):特定社会或文化中适于男性和女性的一整套行为特征。作为人们重复扮演的“动作”或社会表现,性别角色构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爱德华·霍尔:一切文化都区分男人和女人,而且通常当某种行为模式与一种性别相关联时,就会被另一种性别所抛弃。

性别角色的文化属性:朱莉娅·伍德:文化是通过在两性间随意分配某些品质、行为和识别方法等属性来构建性别的,然后再把这些属性记入社会生活的构造上。

自从出生的第一天起,我们每个人就被性别文化所规定的、所谓对性别而言是自然和正确的传播方式包围着。从很多医院使用粉色和蓝色的毯子包裹女婴和男婴开始,性别的社会化通过同父母、老师、朋友和媒体的接触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持续进行着。在我们与其他人交往的整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地接收信息,增强了我们认为女性是阴柔的及男性是阳刚的信念,这表明了“性别”是社会的产物,而不是个人的品质。

——朱莉娅·伍德

闺阁制(Purdah):

防止男性窥视,用面纱、帷幕等将妇女身体遮掩起来,最终让女性与公共生活隔绝起来。

2.关于性别认同性别认同(genderidentity)指的是人们对自身性别角色的意识和接受的程度。与前述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形成不同,性别认同是在男女两极的相互参照中形成的——男女双方各自的认同构成双方可相互对照的“镜子”,男女群体正是通过这一“镜子”塑造起与对方相对的性别认同。

传播与性别在不同的传播情境中,性别认同是影响社会互动的重要因素,传播则是造成、支持和改变性别认同的最为重要的过程。近年来,传播与性别的议题逐渐成为文化与传播研究的核心关注。理查德·刘易斯:可能最重要的文化差别不是民族、宗教、团体或职业差别,而是性别差异。比如,一个意大利女人的世界观很可能更接近德国女人而不是意大利男人。

男性和女性传播文化

在多数文化中,女性表现出的礼貌倾向往往比男性更为强烈,表现在人际交往中,女性的性别角色以“情感”(expressive)取向为特点,男性的性别角色以“工具”(instrumental)取向为特点,由此而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人际传播方式,以及泾渭分明的男性和女性传播文化来。

三、文化认同的功能

文化最为重要的责任之一,就是帮助其成员建立他们的认同。

——拉里·萨默瓦

1.什么是文化认同?culturalidentity:来自于不同文化群体对本文化以及与其他文化关系的评估和判断。在社会生活中,文化认同总是与特定的文化模式相联系,呈现了文化成员之间对于共同文化的确认程度,是个人和群体体界定自我、区别他者,加强彼此的同一感以凝聚成拥有共同文化内涵的群体的标志。

文化认同的主要功能:

帮助文化成员确立自身的认同,规范着文化成员的态度,并潜在地对人们的行为构成约束。分享相同的文化认同,就意味着要使用相同的文化符号、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秉承共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

文化认同的功能:人类学家厄内斯特·盖尔纳(ErnestGeller):人们的确热爱自己的文化,因为他们现在可以感知到文化的氛围,他们知道自己离开了文化就不能呼吸,不能保持自己的身份的完整性。社会批评家里夫金(JeremyRifkin):文化认同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令自己的声音被人听见、在新的多层世界里保证拥有一片安全避难所的方式”。

2.欧洲一体化案例20世纪80年代欧共体实施《单一欧洲法案》以来,欧洲文化政策发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和作用,为欧洲人接受政治经济统一的现实奠定了重要心理和文化基础。欧洲文化政策的实质:主张欧盟各国在共同文化的基础上实现文化融合,强调欧洲文化的同源性,构建欧洲文化认同,使根植于欧洲集体意识之中的共同文化遗产成为欧洲一体化的坚实基础,为欧盟这一超国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合理性支持。

两个阶段:1983年,《关于欧盟的庄严宣告》(SolemnDeclarationonEuropeanUnion)强调:欧共体各国应当促进欧洲意识,参与各文化领域的联合行动,将培育共同文化遗产的意识作为塑造欧洲文化认同的重要因素。

20世纪90年代之后,《马斯特里赫特条约》(TreatyofMaastricht)进一步明确了致力于欧洲统一的欧洲文化政策,尤其是着力于强化欧洲人民对历史和文化的理解,维持和保护欧洲文化遗产,努力建构五个层次的欧洲文化认同:个人、群体(族群)、国家、欧盟、泛欧(Paneuro)。

四个层次:在个人层面,强调文化是人的基本权利,通过给予个人自由、发展机会的方式取得个人对欧盟的认同;在群体层面,强调优先发展弱势群体和弱势族群的文化及语言,同时着手对欧洲教科书重新编订,以欧洲视角取代传统的民族主义的立场与偏见,这种重构的历史作为一种“被发明的传统”,具有仪式或象征特征;在国家层面,尊重文化多样性和各个具体国家、地区和地方特点,以此取得成员国的支持;在欧盟层面,欧盟强调欧洲拥有共同的历史,以历史作为联系的纽带,也以欧洲观念来淡化国家和民族意识;在泛欧层面,强调共同的历史与文化,积极进行文化合作并对之进行援助,以此加深“欧洲观念”。

3.思考与展望文化认同是流动的,是在历史和现实语境中不断变迁的。萨义德:欧洲小说中“想像的地理和历史”有助于把附近和遥远地区之间的差异加以戏剧化而强化对自身的感觉,并成为殖民地人民用来确认自己身份和历史存在的方式”。孙英春:文化认同不只是文化乡愁(culturalnostalgia),还是对文化当下的定位和未来的想像,以及在不同文化的相互观照中进行的自我反思。

没有标志的“旗帜”:根据历史经验,当社会急剧变迁和异质文化融入本土文化时,文化认同问题总会彰显出来。尤其是在全球化与现代性的转型期,各民族国家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化,不同文化中的个体都被负载着不同文化意义的符号包围着,文化边界日益模糊,个体的价值系统、认知系统、行为系统不可能不发生紊乱,也就不可避免地导致文化认同危机,或是多重文化认同的现象。赵汀阳:文化认同不仅导致着思想的混乱,也产生着实践的冲突,“就像是没有标志的‘旗帜’,却在指引着人们进行着各种斗争”。

四、民族、族群与民族认同

同甘共苦和共同希望——这些就是造成民族的东西。

——19世纪法国历史学家勒南(ErnestRenan)

民族的定义:

安东尼·史密斯(AthonySmith):

所属的领土范围是本文化人口的“故乡”;具有相同的共同体起源神话和历史记忆;联结在一个大众的、同一标准的文化纽带之中;生产活动的共同地域分工——在这个共同区域中,所有成员有权迁移,并拥有对资源的拥有权;在共同的法律和制度下,全体成员拥有统一的法权和义务。

族群的定义:马克斯·韦伯在《经济与社会》(EconomyandSociety)一书中提出:由于体质类型、传统的相似,或由于殖民化和迁移中的共同记忆,从而对本群体的共同祖先抱有一种主观的信仰——这种信仰必须对于群体结构的扩展至关重要,这个群体就成为族群,至于群体内是否存在一种客观的血缘关系,倒并不重要。

民族与族群(ethnicgroup)不是同一概念:民族首先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和组合方式,反映了不同族群融合的历史趋势;民族概念也是国际的国家体系的划分基础,在民族国家的框架下,民族属于政治群体,与民族国家的历史条件有着紧密的联系。通常,民族可以包括若干不同的族群,同一族群的人则可分属于不同的民族。

“主观信仰”(subjectivebelief):韦伯所说的“主观信仰”是理解族群的关键,可以理解为一种长久铭刻在族群成员内心的潜意识,既反映了族群成员是对族群及族群文化的忠诚和继承,又便于族群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做出最有利的选择,也可以成为成员“日用而不知”的社会生活的惯常模式,以及影响其后代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

霍布斯鲍姆:民族是不同族群在同一文化环境中互动和共同发展的产物。民族的构成必须有三个方面的要素:其历史必须与当前的某个国家息息相关;拥有悠久的精英文化传统、独特的民族文学和官方语言;在危难时刻休戚与共的民族精神。

什么是“中华民族”?1922年,梁启超在《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中明确提出,“民族成立之惟一的要素,在民族意识之发现与确立”。根据他的观点,中华民族自始即是不同族群的多元结合,经由漫长历史长河的融汇,“成为数千年来不可分裂不可磨灭之一大民族”。1989年,在梁启超民族观的基础上,费孝通提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百年来中国和列强的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中华民族的主流是许许多多分散独立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接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民族认同(nationalidentity):民族成员对自身的民族身份以及与其他民族成员关系的建构、评价和判断,反映了特定民族通过与其他民族的互动而日益丰富和成熟的自身规定性,呈现了不同民族群体的界限所在。民族作为一个群体的形成过程本身,就是民族认同的表达,标明的是一种基于同一语言、规范、观念、认知等文化及政治要素基础上的“群体认同”。

民族认同的基本功能:在不同形式的群体认同中,民族认同最具根本性和包容性,也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稳定性。与族群认同相比,民族认同使作为个体的社会成员得到了更多的认同可能性,也为社会变迁背景下的自我调适准备了场景,能够更好地克服社会孤立状态。

民族认同的文化根源:在跨文化传播学的视角下,民族认同反映了民族成员拥有的共同精神家园和情感归属,不仅仅有一种抵抗外来文化挤压的心理功能,更能为民族的发展方向和生活方式提供正当性依据。这就涉及到了民族认同的文化根源。民族认同往往是以文化单元为载体的,强调的是民族成员对本民族文化的忠诚和继承,进而决定了民族在特定历史情境中的选择。民族文化还往往锁定在一些特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身上,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被提炼为文化符号,既发挥认同的对象物的功能,又诠释出一个民族的品格,并为现代社会秩序提供重要的社会—文化框架。此外,民族国家中各个族群共有的文化认同,也往往是国家统一和稳定的基础。

“想像的共同体”: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Anderson):“民族”与“民族国家”是一种“想像的共同体”(imaginedcommunities),其认同很大程度上源于成员彼此之间对共同体的“想像”。以印刷术为标志的信息传播技术奠定了民族认同的基础:印刷技术创造了统一的交流和传播的领域,分散的个体因为接受共同的信息与文化符号,从而能够分享共同的文化记忆与文化认同。所谓的现代民族国家,不过是一群人透过看同一份报纸所想像出来的社群而已,“当一名读者意识到他和其他人都处在一个‘想像的共同体’当中时,他就会因经验的分享和共同的场域感而心情稳定、安适”。

民族认同的政治根源:民族认同的文化根源与民族认同的政治根源密切相关。安德森:在民族国家的形成中,民族主义者往往借助民族语言、宣传册、文学作品、教育政策、大众媒介等文化手段来加强民族意识。在民族国家成立后,民族认同更是作为一套共享的符号、神话和记忆,在领土范围内将所有公民融和为一个民族共同体。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是国家统一、独立的表现,建立一致的民族认同最终是通过国家完成的。在这个意义上,作为与现代民族国家一同产生的民族认同,不可避免地与国家认同的涵义大致重叠——与国家认同一样,民族认同解决的是民族的定位、国家的定位,乃至于国家的理想。民族认同也因此具有了一种特殊的权力,为“今天政治的团结一致提供了惟一的视界和理论基础,它控制着大众的随声附和与精英们的极大热情”。

“国性论”:梁启超的“国性论”最早阐述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密切关联的理念。“国性”是一国立国的根本,一种异于他国的特性,也是一种“以界他国而自立于大地”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梁启超:国性一旦衰落,“其国人对于本国之典章文物纪纲法度,乃至历史上传来之成绩,无一不怀疑,无一不轻侮,甚则无一不厌弃;始焉少数人耳,继则弥漫于国中,及其横流所极,欲求片词只义足以维系全国人心者而渺不可得。公共信条失坠,个人对个人之行为,个人对社会之行为,一切无复标准,虽欲强立标准,而社会制裁力无所复施,驯至共同生活之基础,日薄弱以即于消灭。家族失其中心点,不复成家族;市府失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