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有为有不为》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1页
第16课《有为有不为》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2页
第16课《有为有不为》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3页
第16课《有为有不为》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有为有不为》教学设计一、课型 概念课二、内容分析1.课标要求季羡林散文《有为有不为》与2022版语文课标的育人理念深度契合。文章以质朴语言阐释人生抉择智慧,"有为"指向坚守文化根脉与精神品格,呼应课标"文化传承与理解"目标,其文白交融的笔法为学生提供语言运用典范;"不为"则强调摒弃功利浮躁,与课标反对机械训练、保护阅读本真性的要求相契合。教学中可立足"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引导学生通过文本对比、跨界联结,体悟作者在时代洪流中"守拙求真"的价值观,在语言建构中实现文化认同与生命教育的双重浸润。2.教材解读初中是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学生开始形成较为明确而自觉的人生观、价值观,需要精心培育和引导。本单元围绕“修身正己”这一人文主题组织选文,旨在引导学生通过不同角度,从古今作品蕴含的丰富的中华美德元素中获得道德的滋养、心灵的浸润,从而见贤思齐,崇德向善。《有为有不为》是一篇议论性散文,作者从国家、人民、人类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对“大小善”“大小恶”区别和联系的认识,并在文末提出希冀:人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应迷途知返。第四单元的课文或立足当下,或阐释传统,或沟通古今,从不同角度表现了中华美德的丰富内涵,对我们如何认识中华美德的继承、发展与创新问题也有很大的启发意义。三、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学生在七年级对议论文知识比较陌生,因此要先带着学生梳理议论文相关知识,尤其是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等。而且议论文的逻辑结构可能对他们来说比较抽象,需要拆解成更简单的部分,逐步引导。另外,道德议题可能涉及主观判断,学生可能在讨论时缺乏深度,需要教师提供框架或引导问题,促进深入思考。2.行为习惯他们的学习习惯可能包括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喜欢互动式学习,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同时,他们可能更倾向于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还在发展中。所以,在分析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比如他们可能在理解议论文结构、抽象的道德观念时会有困难,需要更多的实例和引导。3.关键能力《有为有不为》作为议论文,结构比较清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这样的文章可能帮助他们学习如何构建论点,如何用例子支持观点,以及进行批判性思考。结合整个单元来说,对学生如何认识中华美德的继承、发展与创新问题也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四、学习目标基础性目标1.我能读准字音,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大意,找到作者观点。拓展性目标2.我能说出文中引用名言、列举事例的作用,并熟悉运用。挑战性目标3.我能体会文章平实质朴、简洁质朴的语言风格。五、实现路径基础性目标实现路径1.学生自读课文、注释,读准字音。2.借助批注,熟读文本,找到作者观点。拓展性目标实现路径1.找到课文中的相关名言、事例,并结合议论文文体知识分析其作用。挑战性目标实现路径1.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如何说理的,娓娓道来,明白晓畅,平易如画。2.结合相关典型例句,进行赏析。六、课堂流程流程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情境创设导入新课2分钟①两千多年前,老子、庄子主张“无为而无不为”;今天,我们主张在“可为时代”做“有为青年”。如何看待“为”与“不为”?国学大师季羡林的《有为有不为》将为我们拨开迷雾,指点迷津。②明确三级学习目标。进入情景,明确活动任务。齐读目标,明确学习目标。任务一:文体知识梳理5分钟什么是议论性文章。议论文语言特点。论证方法分类。①齐读文体知识,了解并做笔记。②任务二:整体感知理思路20分钟合作探究一:①文章的题目是“有为有不为”,那么“有为”和“有不为”分别是什么意思呢?合作探究二:梳理文章结构①(12段):提出“有为有不为”的观点,并解释“应该”的含义。②(36段):通过举例阐释“大小善”和“大小恶”的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③(7段):总结全文,希望每个人都能做到“有为有不为”。合作探究三:①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是怎样提出的?②文章中运用到了哪些论证方法。①阅读文本,圈画文中的批注。②小组合作,思考何为“有为”和“有不为”,并从文章中进行圈画。③小组讨论,文章的三个层次,以及运用的论证方法。任务三:结合实事思善恶5分钟①作者说,“至于大善大恶”“在历史上却看得更清楚”,并举了文天祥宁死不屈的事例。作者认为,“大善大恶”,“目前社会中也可以看到”。你能举出“目前社会中”的例子吗?②读懂了全文,想一想:面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善和恶,你应该怎么做?小组合作探究并分享本组观点。课堂小结2分钟作者站在国家、人民、人类的角度,阐释了自己对“大小善”“大小恶”的理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