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高中++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高中++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高中++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高中++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学年必修下册学习清单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学习重点】1.了解《论语》的结构、表达,抓住关键词语,培养学生建构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2.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运用分析与思考、探究与联想等方法,体会人生的丰富多彩,发展提升思维能力。3.了解《论语》的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深层的哲理性,体会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4.体悟传统文化魅力,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增加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清单】资料链接1.作者作品孔子,名丘,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出身在没落的贵族世家,曾短期在鲁国做官,又周游许多诸侯国,想推行自己地政治主张,但未被采纳,后来回到鲁国致力于教育工作和整理古典文献。相传他地弟子有三千多人。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提倡礼乐和仁义。礼乐是孔子提出来的维护社会秩序的规范,仁义是他提倡的立身处世的道德标准。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许多教学理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创办私学的人。儒家经过不断的完善最终成为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深远。孔子一生都在追求“礼”,实施“礼”。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法不中,刑法不中则民无法措手足”。2.背景介绍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互相征战,礼乐制度崩塌,诸侯逐渐崛起,周王室日益衰落,一些大的诸侯国通过战争获得更多的土地和百姓,于是出现了旷日持久、错综复杂的“诸侯争霸”局面。孔子希望人民和平,国家稳定,所以周游列国,游说君王。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中。3.题目解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都是孔子的学生,“侍坐”是指在尊长旁侍奉陪坐,体现了师生间关系亲密,四个学生陪着老师闲坐谈话,为下文的对话渲染了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4.文章主旨本文通过记述孔子和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次谈话,反映了儒家“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及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5.字词积累

通假字(1)毋吾以也

“以”同“已”,止(2)鼓瑟希

“希”同“稀”,稀疏(3)莫春者

“莫”同“暮”一词多义(1)方①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计量面积用语,多用以计量土地,后加表示长度的数词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的意思)②且知方也(道,指是非准则)③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方形,与“圆”相对)④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正,正在)⑤文远方正纯厚,有儒者风(正直)(2)如①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表假设,如果,假如)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表选择,或者)③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④纵一苇之所如(往,到……去)⑤如泣如诉(如同,像)(3)言①亦各言其志也已矣(说、谈)②夫三子者之言何如(话)③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言语或文章中的字)④言出法随(命令,法令)(4)与①吾与点也(赞成)②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给予)③日月逝矣,岁不我与(等待)④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连词,和,同)⑤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挈大(介词,和,跟)(5)乎①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于)②风乎舞雩(介词,在)③长铗归来乎,出无车(语气词,表示祈使或命令,相当于“吧”)④山川相缪,郁乎苍苍(形容词词尾)⑤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①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②风乎舞雩(吹风)③曾皙后(落在后面)(2)形容词用作名词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相大相)文言句式(1)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句(2)则何以哉宾语前置句(3)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状语后置句(4)尔何如?宾语前置句(5)为国以礼状语后置句(6)浴乎沂,风乎舞雩状语后置句6.知识链接《论语》,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等。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仁”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仁的产生是社会关系大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是对父与子、君与臣以及国与国关系的伦理总结,因而具有很丰富的内容。品读探究任务一:理解探究《侍坐章》中的两个关键字。活动1:文中3次出现“哂”,课本将“哂”注释为“微笑”,有人理解为“嘲笑”,你怎么看待?赞成解释为“微笑”明确:(1)孔子认为“为国以礼”,子路却把“勇”放在首位,“礼”

放在第二位;(2)人际之道讲究“温良恭俭让”,子路“其言不让”。孔子的“哂”只是笑子路“其言不让”,认为子路不谦逊,而不是笑其“为国”之志,并未排斥指责子路之意。活动2:研究“与”字。:齐读孔子听了曾皙的发言之后说“吾与点也”,“与”的意思是

什么?孔子为什么赞同曾皙的观点?明确:与,赞同。孔子赞同曾皙,原因有三。第一,与孔子治理国家的理念有关。孔子反对暴政,主张仁政,讲求“礼治”,注重文教德化。曾皙所描绘的“春游图”正是太平治世的安详自得、教化礼乐寓于其中的生活素描图,这恰是孔子的政治理想。第二,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关。春秋战国,战争频繁,动乱不安。孔子不满这样的现实,期望出现治世太平、和乐安详的理想社会。曾晢描绘的春游图暗合孔子的理想。第三,孔子更欣赏曾皙的人品和用世精神。在孔子看来,尽管子路、冉求、公西华都有远大志向,但都离不开自我英雄主义,而且都偏于直接从政治着手。但曾皙着重在于“大众化的”文教德化,求得富强康乐。这种理想含蓄地道出了孔子的心事。此外,曾皙的谦逊有礼和旷达潇洒,也是孔子欣赏之处。任务二:

多角度分析思考孔子与弟子的关系。活动1:全文围绕“志”展开,请分清文章层次。明确: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问志。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述志。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评志。活动2:第一部分孔子问志中,孔子的话讲了几层意思,反映出孔子在教学上有哪些态度?明确: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他对学生说,不要因为我是你们的老师,年龄比你们大,你们就不敢讲话。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大胆谈个人理想。反映出孔子对学生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第二层意思是指出他的学生平时认为人们不了解自己,所以感到无所作为。因而假设了一种情况,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会怎么办?表现孔子启发性教学的特点。活动3:各个弟子是如何表述自己志向的?分别表现了他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明确:1.子路【其人】姓仲,名由,字子路。他性情刚直,好勇尚武。据《史记》记载,拜入孔门之前,子路志气刚强,性格直爽,头戴雄鸡式的帽子耍威风,佩戴着公猪装饰的宝剑显示自己的无敌,曾经瞧不起孔子的学说,屡次冒犯欺负孔子。为此孔子设计出少许礼乐仪式慢慢加以引导,后来,子路穿着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学生的引荐,请求成为孔子的学生,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做孔子的侍卫,一生追随孔子,保护孔子。【述志】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内忧外患和遭遇饥荒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使军队强大,百姓知礼义。【分析】子路的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之大。在座的四个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只比孔子小九岁,平时与孔子也比较接近,所以说话较少拘谨;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抢先发言,确实反映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性格】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2.冉有【其人】冉求,字子有,通称“冉有”,尊称“冉子”,鲁国人。春秋末年著名学者、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孔子很欣赏冉有的。《论语·雍也》曾记载季康子问孔子子路、子贡、冉求是否可以从政,孔子回答说三人皆可从政,但孔子却分别道出三人之优点各不相同:“由(子路)也果”、“赐(子贡)也达”、“求(冉求)也艺”,说明冉有多才多艺,而冉有对孔子不是绝对服从,具有一定的改革精神。【述志】他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子路刚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性格】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3.公西华【其人】公西赤,字子华,又称公西华,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公西赤有非常优秀的外交才能。公西赤曾经在孔子推荐下,出使齐国。【述志】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个“小”字,给人感觉是他只想做个赞礼和司仪的小官,实际上,最低一级的“相”的地位也不低。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娴于辞令的特点。【性格】谦恭有礼,娴于辞令。4.曾皙【其人】曾点,字皙,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是孔子30多岁第一批授徒时收的弟子。与其子曾参同师孔子。【述志】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曾皙所说与子路等三人完全不同。他既不讲从政,即治理国家;也不讲出使会盟,而是刻画一个场面,描写一个情景:阳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服,农忙也过去了,和成人五六人,十几岁的少年六七人,到沂水里去游泳,然后唱唱歌,跳跳舞,大家悠哉游哉高兴地玩,尽兴之后,快快活活地唱着歌回家。【分析】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在这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中,人们潇洒自得,乐趣天然,家国安宁,人民生活美好,人与自然和谐。【性格】懂礼爱乐,洒脱高雅。活动4:听了弟子们的述志之后,孔子对他们分别有什么样的评价?明确:(1)对子路——哂之——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2)对冉有——没有当面评论,但肯定了冉有的志向,认为冉有讲的也是国家大事,国家虽然小,但“足民”也是大事。(3)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4)对曾皙——赞同他的志向,即希望社会上人人懂礼爱乐,天下太平,社会大同。:活动5:从这段师生对话中,我们可看出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1)孔子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孔子要求弟子“各言其志”,他自己并没有“言其志”,但读者可以从他对弟子们“言志”的态度及评论中了解他的志向。孔子赞同曾皙的说法,是因为曾皙所描绘的太平盛世的景象,正是他所渴望和追求的。儒家学派的有所作为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孔子的“礼治”、“仁政”、“教化”的政治理想,集中地体现在曾皙的志向中。冉有和公西华言志时,都表示愿意出仕从政,有一番作为,孔子在谈话中也都予以肯定。尤其是说到公西华时,孔子说:“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意思是说按公西华的才能,还能做大事,“为小相”是大材小用了。孔子笑仲由,是对他“不让”的态度不满,对于“为国”的志向并不反对。总之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和他的弟子们一样,都想以积极进取的态度为安邦治国出力。鲁定公时,孔子曾任鲁国大司寇,任职期间百姓安居乐业,整个社会达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和谐状态。(2)孔子作为老师,既能严格要求学生,又和蔼亲切、善于启发诱导的特点。孔子提出话题,要求学生言志,选择的是人生的重大课题,这是对学生的最大关心和教育。他指出了学生“居则曰:'不吾知也’”的现象,也是对学生很委婉的批评。因为“治国以礼”,所以他不满意仲由的“其言不让”。这些,都能说明孔子是一位很严格的老师。但孔子又不以尊者自居。要求学生言志,先做好引导工作,让他们消除顾虑。子路的态度不谦虚,为了不影响别人发言,他不立即提出指责。赞同曾皙的说法,表示“吾与点也”,又是在婉转地表明自己的志向,给学生以启发,师生在谈话,曾皙却在一旁鼓瑟,可见师生关系的融洽、谈话气氛的和谐。曾皙提出疑问,孔子又耐心给以解答。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并不是可畏的圣人,而是一位可敬、可亲的师长。任务三:研究“叹”字。曾皙谈完之后,“孔子喟然而叹”,结合下面资料分析,孔子为什么叹?明确:(1)稍显落寞的感叹!孔子

36

岁到齐国,55

岁到卫国,60

岁在陈国,68

岁才回

鲁国。我们虽然不知道这次对话发生在什么时候,但是可以肯

定的是,孔子前半生周游列国,推销儒道,并不如意,甚至可以说是颠沛流离,结果是“道不通”,甚至发出“乘桴浮于海”

的感叹!就在屡次碰壁、历尽沧桑之后,一个安详的午后,或

者明朗的早晨,这个襟怀像清风明月一样的曾皙,这个随意散

淡、自得其乐的鼓瑟高手,他在先生面前描述的阳春三月好

风景,正好触及了孔子灵魂深处的伤痛,于是共鸣产生了:“吾

与点也!”这是稍显落寞的叹息。(2)深有同感的感叹!《泰伯》:“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

隐。”《卫灵公》中他对蘧伯玉的称赞,也体现了这样的思想:

“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述

而》中他又赞赏颜回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

是夫。”可见,在他看来,“邦无道则隐,邦有道则现”是一个很高的境界,既需要有对原则的坚守,也需要有变通的智慧。曾皙用行舍藏的人生选择,与“我”心有戚戚也。这是深有同

感的感叹。(3)符合政治教化的赞叹!儒家讲究礼乐教化。“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

来之,则安之”。曾皙的人生理想符合儒家“为国以礼”的政治

主张。((4)对大同世界、太平盛世“礼乐仁和”的赞叹!曾皙描述的正是一幅“礼乐仁和”的社会愿景图。礼:拔濯于沂水,以除灾祈福。舞雩:祭天求雨之处,求雨有歌舞,

故称“舞雩”。乐:风,讽也;咏,歌也。仁:安详清明。和:少

长和乐。任务四:探究儒家政治理想由四子之志可知,儒家之道在治国理政方面有哪些思想主张?明确:富民强兵

礼乐文明

美美与共参考资料1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参考资料2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四写作特色特色一本文的突出特色是能紧扣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来记述,五个人的发言都合乎各自的个性、身份、志趣、教养,显得深刻而生动。特色二全篇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思路清晰,极有层次,不蔓不枝,表现力较强。特色三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孔子师生间的对话,将人物的性情语态、精神气质,都传神地表现出来,写得简练含蓄、生动感人。【集训清单】[基础演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曾皙(xī)冉(rán)有毋(wú)吾以也B.摄(shè)乎大国之间因之以饥馑(jǐn)比(bǐ)及三年C.夫子哂(shěn)之以俟(sì)君子愿为小相(xiànɡ)焉D.冠(ɡuān)者五六人风乎舞雩(yú)喟(kuì)然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摄乎大国之间摄:夹,迫近B.且知方也方:正道,指是非准则C.异乎三子者之撰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D.宗庙之事,如会同会:学习,学会3.下面各句中加点的“以”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以吾一日长乎尔B.为国以礼C.加之以师旅D.因之以饥馑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如或知尔,则何以哉②或此或彼,二者必居其一B.①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②乘犊车,从吏卒C.①方六七十,如五六十②今齐地方千里D.①比及三年,可使有勇②天涯若比邻5.翻译下面的句子。(1)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这篇文章记叙了孔子和他的弟子畅谈理想志趣的情景:(1)表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家风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表现子路志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表现冉有志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表现公西华志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曾皙为什么说自己的志向“异乎三子者之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内精读]阅读下面文段,完成7~11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如”字的意义。(1)如或知尔如:(2)如五六十如:(3)宗庙之事,如会同如:(4)如其礼乐如:8.从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的语言行动中,可以看出三个人的性格各有什么特点?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冉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公西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曾皙的设想表达了他怎样的一种理想?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10.解释“夫子哂之”中的“哂”,并说明文中用“哂”而不用“笑”的理由。11.说明“可使足民”与“可使有勇”两个句子各有什么特点。12.有人说,儒学在开创之时,是一个相当开放、相当自由、尊重个性的学派。后世的儒学被独裁者树为“一尊”之后,就越来越趋于保守、封闭和僵化了。试根据本文的学习和平时的阅读谈谈你的看法。13.孔子为了行道救世,辙环天下,“知其不可而为之”。此时此地,为何一反常态,赞赏曾皙的观点呢?[课外迁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17题。定公十年春,及齐平。夏,齐大夫黎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于夹谷。鲁定公且以乘车好往。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定公曰:“诺。”具左右司马。会齐侯夹谷,为坛位,土阶三等,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献酬之礼毕,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四方之乐。”景公曰:“诺。”于是旍旄羽袚矛戟剑拨鼓噪而至。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有司却之,不去,则左右视晏子与景公。景公心怍,麾而去之。有顷,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宫中之乐。”景公曰:“诺。”优倡侏儒为戏而前。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曰:“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告其群臣曰:“鲁以君子之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鲁君,为之奈何?”有司进对曰:“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于是齐侯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定公十三年夏,孔子言于定公曰:“臣无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使仲由为季氏宰,将堕三都。于是叔孙氏先堕郈。季氏将堕费,公山不狃、叔孙辄率费人袭鲁。公与三子入于季氏之宫,登武子之台。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二子奔齐,遂堕费。(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1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B.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C.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D.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15.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摄:暂代官职。类似词语还有“权”,如《宋史·李纲传》“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中的“权”也是暂时代理官职的意思。B.司马:西周始置,位列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沿置。C.寡人: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后世一般官员也可自称“寡人”。D.雉:古代城墙面积的计量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义正词严地指出两君为讲和而来会盟,不应该有夷狄之乐等,印证了孔子“军事方面的活动,必须要配备非军事方面的人才”的建议。B.夷狄之乐被叱,景公惭愧;优倡侏儒的戏被责,景公害怕动容。这些都是因为景公知道自己在道义上不如孔子。C.景公采纳了齐国主事官员的建议,把从前从鲁国郓、龟阴等地抢夺的田地还给鲁国,以此来表示自己的歉疚。D.孔子认为大夫的封邑不能筑城墙,而费邑的城墙被拆,是在公山不狃、叔孙辄被彻底打败之后。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2)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答案与解析1.解析:A冉rǎn;B比bì;D冠ɡuàn。答案:C2.解析:D项“会”应为诸侯相见。答案:D3.解析:A中“以”为因为,连词;其他均为介词“用”。答案:A4.解析:方圆。A.①有人,②或者;B.①shènɡ,一车四马,②chénɡ,坐;D.①bì,及、等到,②bǐ,挨靠在一起。答案:C5.答案:(1)(曾皙)弹瑟的声音逐渐弱了下来,铿然一声放下瑟站了起来,回答说:“我的志向跟上面三位所说的不同。”(2)治理国家要注重礼让,子路的话说得不谦让,所以笑他。6.答案:(1)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3)“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4)“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5)不从政,淡泊自得。7.答案:(1)如果;(2)或者;(3)或者;(4)至于8.答案:子路:坦率,自信;冉有:谦卑,礼让;公西华:自信,善于辞令9.答案:实行仁政而出现的“大同社会”的景象。10.答案:微笑,含有不十分满意的意思。理由:孔子对子路抢先回答,不知谦让感到不满。11.答案:可使足民:使动句;可使有勇:省略句,省略了“民”。12.答案:要点:师徒相聚,和谐而安详,或娓娓而谈,或独坐鼓瑟,任从己便。孔子不摆架子,循循善诱,众弟子毫不拘束,各抒其志。整个过程洋溢着一种隽永而飘逸的情味。开放自由而又尊重学生的个性。13.答案:要点:《论语》中所记述的孔子,并不是后世所推崇的一个高不可攀的偶像,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他为实现自己的信念而奋斗,表现了百折不挠的勇气和毅力,但他内心中也会产生彷徨、苦闷、失意甚至颓丧,特别是到了晚年,他感到自己活得太累了,有时也向往一种超越和解脱的境界。14.解析:“费人攻之”是主谓宾结构,结构完整,其后应断开,排除A、B两项;“费人北”指的是费邑的人败走,“国人追之”是主谓宾结构,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