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解读

《GB 31615.2-202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用菌种安全性评价程序》是一项针对食品中使用的菌种进行安全性评估的标准。该标准详细规定了对拟用于食品加工的微生物菌种开展安全性评价的方法和流程,旨在确保这些菌种在预期使用条件下对人体健康无害。

根据此标准,安全性评价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菌株的身份确认,包括其分类学地位、遗传特征等信息;其次是对其潜在毒性或致病性的评估,这通常涉及体内体外实验来检测菌株是否产生毒素或其他有害物质;再者是考察菌种是否有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存在及其传播风险;此外,还需考虑菌种在特定食品体系中的行为特性,比如是否会引发食品腐败变质等问题。

对于已经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且历史上未报告过安全问题的传统菌种,则可能采取简化版的安全性评估程序。但即使是这类菌种,在引入新的应用领域时也应重新进行全面的安全性审查。

整个安全性评价过程强调科学性和严谨性,要求依据最新研究成果及国际公认的最佳实践来进行。同时,还特别指出,一旦发现任何可能影响消费者健康的证据,即使是在初步阶段,也必须立即停止相关菌种的进一步开发与应用,并及时向有关监管机构报告。


如需获取更多详尽信息,请直接参考下方经官方授权发布的权威标准文档。

....

查看全部

  • 即将实施
  • 暂未开始实施
  • 2025-03-16 颁布
  • 2026-03-16 实施
©正版授权
GB 31615.2-202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用菌种安全性评价程序_第1页
GB 31615.2-202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用菌种安全性评价程序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GB 31615.2-202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用菌种安全性评价程序-免费下载试读页

文档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316152—2025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用菌种安全性评价程序

2025-03-16发布2026-03-16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GB316152—2025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用菌种安全性评价程序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食品用菌种包括细菌放线菌丝状真菌酵母及单细胞藻类的安全性评价程序

(、、、)。

本标准适用于食品食品添加剂用活的微生物菌种包括细菌放线菌丝状真菌酵母及单细胞藻

、(、、、

类的安全性评价

)。

本标准不适用于遗传修饰微生物的安全性评价

2术语和定义

21致病性

.

微生物感染宿主造成健康损害引起疾病的能力

22产毒能力

.

微生物产生对生物体有损伤作用物质的能力

23毒性

.

微生物有毒代谢产物引起的宿主健康损伤

24抗菌药物耐药性

.

微生物对抗菌药物的抗性耐药性又分为固有耐药又称天然耐药和获得性耐药两类

,()。

25固有耐药性

.

微生物对抗菌药物的天然耐药反映了个种内所有或几乎所有野生型菌株的抗菌模式一种由

,1。

微生物基因组基因决定且代代相传不依赖于基因的水平转移或染色体定位基因的自发突变且不随着

物种的系统发育进化而消失或出现的特性与抗菌药物的存在无关

,。

26获得性耐药

.

当微生物接触抗菌药物后原来敏感的微生物发生基因突变或获得外源性耐药基因而改变自身的

,

代谢途径使其能避免被药物抑制或杀灭可由水平转移元件如质粒转座子整合子等介导或由染

,。(、、),

色体突变引起

27最低抑菌浓度

.

在规定的体外试验条件下规定的时间内可观察到抑制微生物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minimum

inhibitoryconcentration,MIC)。

28全基因组测序

.

在次测序中确定个生物体序列包括生物体的全部染色体质粒线粒体以及植物叶绿

1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文本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均为PDF格式电子版文本(可阅读打印),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
  • 3. 标准文档要求电子版与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载的文档中可能包含空白页,非文档质量问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