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24)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_第1页
《隋唐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24)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_第2页
《隋唐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24)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_第3页
《隋唐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24)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_第4页
《隋唐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24)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隋唐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24)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唯物史观结合隋唐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社会背景,分析科技文化繁荣的历史必然性,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原理。通过“曲辕犁发明推动农业发展”等案例,认识科技发明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理解人民群众在科技创造中的主体地位。2.时空观念通过《隋唐主要科技文化成就分布图》,梳理雕版印刷术、火药、唐诗等成就的地域分布特点,掌握时空定位与文化中心分析的方法。结合时间轴,归纳隋唐不同时期科技文化的阶段性特征(如隋代以工程建筑为主,唐代以文学艺术为盛)。3.史料实证研读《金刚经》(世界最早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唐本草》等一手文献,提取科技文化成就的具体信息,论证隋唐文明的先进性。对比敦煌莫高窟壁画与传世诗文,分析艺术作品中的时代特征,掌握图像与文献互证的方法。4.历史解释从政治、经济、文化多角度解释“唐诗繁荣”的原因(如科举制推动、社会开放包容),理解历史现象的多元成因。分析“火药发明从炼丹到军事应用”的演变过程,说明科技成果转化的历史条件,形成历史发展的因果逻辑。5.家国情怀通过李春设计赵州桥、孙思邈著《千金方》等史实,感受隋唐科技文化的创新精神与世界领先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结合唐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等名句,体会文人的社会责任感,树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隋唐时期科技成就:雕版印刷术、火药、曲辕犁、赵州桥的发明与应用。文学艺术成就:唐诗的代表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及其作品特点;敦煌莫高窟的艺术价值。科技文化繁荣的社会原因与历史影响。教学难点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科技文化繁荣与隋唐社会的内在联系(如经济基础对文化发展的支撑作用)。理解唐诗的艺术成就与时代精神的关联(如李白诗的浪漫主义与盛唐气象的关系)。归纳隋唐科技文化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如雕版印刷术对东亚文化传播的影响),建立全球史观。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文物激趣・感知辉煌教师活动:展示2024年版统编教材封面图片(含赵州桥、《金刚经》、唐诗插图),提问:“这些图案代表了隋唐时期哪些领域的成就?你能说出它们的历史地位吗?”播放《如果国宝会说话》中“敦煌莫高窟第220窟”片段,聚焦壁画中的乐舞场景,提问:“为什么隋唐时期能创造如此灿烂的文化?”学生活动:观察图片并结合常识回答,初步感知隋唐科技文化的多样性与先进性。设计意图:利用教材封面与影视资源激活学生已有认知,通过追问引导学生思考“繁荣”与“时代背景”的关联,快速切入课题。新课讲授:分类探究・互动生成科技之光:创新驱动的时代教师活动:环节1:发明创造・影响世界展示《金刚经》(868年雕版印刷品)图片,对比手写抄本与印刷品的效率差异,提问:“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如何改变文化传播方式?”播放“火药发明”动画,演示炼丹场景到火药配方(《太上圣祖金丹秘诀》记载)的演变,提问:“火药的军事应用为何在唐末才逐渐普及?”环节2:生产工具・技术革新展示曲辕犁模型与汉代直辕犁对比图,引导学生观察犁辕弯曲、犁评调节等结构改进,提问:“曲辕犁的创新之处如何提高农业效率?”结合《天工开物》中关于隋唐陶瓷业的记载,展示唐三彩骆驼俑图片,提问:“陶瓷技术的成熟反映了怎样的经济发展需求?”环节3:工程奇迹・智慧结晶展示赵州桥结构示意图,标注“敞肩拱”设计特点,组织学生计算桥身跨度与拱高比例,提问:“李春的设计如何体现力学原理?这座桥为何能历经千年保存至今?”学生活动:观察对比印刷品效率,分析火药应用的历史条件;通过模型观察理解曲辕犁改进;计算赵州桥结构数据,体会古代工程智慧。设计意图:通过实物模型、动画演示与数据计算,将抽象的科技原理转化为直观体验,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能力,同时渗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唯物史观。文学巅峰:诗韵中的时代画卷教师活动:环节1:盛唐气象・浪漫诗魂朗诵李白《将进酒》片段,展示《李白行吟图》,提问:“诗中‘天生我材必有用’体现了盛唐文人怎样的精神风貌?结合长安酒肆、胡旋舞等场景,分析李白诗风与时代的关系。”环节2:乱世诗圣・现实悲歌对比杜甫《春望》(安史之乱期间作)与《忆昔》(回忆开元盛世),展示“三吏三别”叙事诗结构表,提问:“杜甫的诗为何被称为‘诗史’?从‘朱门酒肉臭’到‘路有冻死骨’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变迁?”环节3:新乐府运动・民生呼声解读白居易《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结合唐代纺织业史料,提问:“诗人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揭露社会矛盾?新乐府运动体现了文人怎样的社会责任?”环节4:诗歌竞赛・文化体验组织“唐诗飞花令”活动,以“月”“春”“酒”为关键词,分组竞赛背诵诗句,提问:“为何唐诗能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学生活动:通过诗句分析文人精神与时代特征;参与飞花令感受唐诗韵律美,归纳唐诗繁荣的多元原因。设计意图:以“三诗人+三时代”为主线,通过诗句精读、对比分析与情境体验,引导学生从“文本感知”深入到“时代解读”,落实时空观念与家国情怀素养,同时通过竞赛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艺术长廊:多元交融的美学表达教师活动:环节1:石窟艺术・宗教与世俗的交织展示敦煌莫高窟第45窟(唐代菩萨像)与第217窟(山水壁画)图片,对比北魏壁画的粗犷风格,提问:“唐代壁画为何更具写实性与生活气息?”播放“敦煌乐舞复原”视频,结合《通典》中关于胡乐传入的记载,提问:“壁画中的乐器组合反映了怎样的文化交流?”环节2:书法绘画・个性与法度的统一对比颜真卿《颜勤礼碑》(雄浑厚重)与柳公权《玄秘塔碑》(刚健挺拔),展示张旭《古诗四帖》狂草作品,提问:“楷书的‘颜筋柳骨’与草书的自由奔放,如何体现唐代文化的包容性?”结合阎立本《步辇图》(政治题材)与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宗教题材),提问:“唐代绘画为何能突破题材限制,走向多元发展?”学生活动:观察壁画风格演变,分析文化交流对艺术的影响;对比书法字体特点,理解唐代文化的多元包容。设计意图:通过图像对比与视频体验,引导学生从艺术作品中解读时代特征,突破“艺术=技法”的浅层认知,理解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落实唯物史观与历史解释素养。总结提升:文明基因・古今传承教师活动:展示思维导图,从“科技”“文学”“艺术”三个维度总结本课内容,提问:“隋唐科技文化的‘开放’‘创新’体现在哪些方面?”联系现实:播放“神舟十六号搭载唐代科技文物数字模型”新闻,提问:“当代航天科技与隋唐发明有何精神共鸣?我们应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活动:观察思维导图归纳核心特征;结合时政热点思考古今科技精神的延续性。设计意图:通过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强化整体认知;以航天新闻对接隋唐创新精神,凸显历史的现实价值,深化家国情怀与创新意识。课堂练习:分层训练・素养落地基础题: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A.《论语》B.《金刚经》C.《史记》D.《唐本草》材料题:阅读材料:“(李白)性嗜酒,好纵横术……尝醉供奉翰林,帝爱其才,数宴见。”(《新唐书》)问题:结合材料与所学,分析李白诗歌风格形成的原因。拓展题:对比唐代诗歌与宋代宋词,从时代背景、文学形式角度分析二者差异(提示:唐代开放包容,宋代重文抑武)。设计意图:基础题强化核心知识点记忆,材料题训练史料分析与历史解释能力,拓展题培养跨朝代比较思维,实现对核心素养的多角度检测。板书设计第5课隋唐时期的科技与文化1.科技:创新引领世界印刷术:雕版印刷《金刚经》(868年,世界最早)火药:炼丹实践→唐末军事应用(《太上圣祖金丹秘诀》)农业:曲辕犁(调节耕深,提高效率)建筑:赵州桥(敞肩拱,李春设计,力学典范)2.文学:诗韵映照时代诗人时代特征作品风格代表名句李白盛唐(开放繁荣)浪漫主义,豪放飘逸“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杜甫唐由盛转衰(战乱)现实主义,沉郁顿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白居易中唐(社会矛盾)新乐府运动,通俗直白“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3.艺术:多元交融之美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写实风格,胡汉乐舞交融)书法:颜体(雄浑)、柳体(刚健)、张旭狂草(自由)绘画:阎立本(政治画)、吴道子(“吴带当风”)4.历史影响:文明的坐标对中国:奠定中华文化基因(创新、包容)对世界:推动东亚文化圈形成,影响欧洲文艺复兴(印刷术西传)设计意图:采用“领域—成就—影响”三层结构板书,以表格形式直观呈现诗人与时代的关联,通过关键词提炼与图示结合,帮助学生构建结构化知识网络,强化对“科技文化=时代镜像”的理解。教学反思成功之处多感官体验的设计:通过模型观察(曲辕犁)、动画演示(火药发明)、诗词朗诵(李白作品)、视频欣赏(敦煌乐舞)等多元形式,调动学生视觉、听觉、思维参与,有效提升课堂活跃度。时代关联的深度:以“盛唐—乱世—中唐”为时间线索,将诗人风格与社会变迁紧密结合,如杜甫诗风随安史之乱的转变,帮助学生理解“文学是时代的镜子”,落实唯物史观。现实联结的创新:以航天新闻对接隋唐科技精神,打破“历史=过去”的认知,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家国情怀的培养更具感染力。改进方向难点突破的优化:唐诗繁荣的“科举制推动”这一原因仍较抽象,可补充唐代科举“以诗取士”的具体案例(如白居易考中进士时“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增强学生的直观理解。学生差异的关注:在“唐诗飞花令”环节,部分学生因积累不足难以参与,可提前发放“唐诗分类汇编”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