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模拟卷一(新高考地区)含答案解析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模拟卷一(新高考地区)含答案解析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模拟卷一(新高考地区)含答案解析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模拟卷一(新高考地区)含答案解析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模拟卷一(新高考地区)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PAGE1试题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卷01(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测试范围:统编版选必上+选必中。5.难度系数:0.75。6.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材料一:李圣传:高老师,您好!您认为中国古代美学的理论形态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中国古典美学在思维方式上与作为“学科”的西方美学之间,最大的不同体现在哪里?高建平:首先,我必须纠正一个误读,中国古代并不存在作为理论形态的美学,西方也是如此。在欧洲,只是到了18世纪,在鲍姆加登、康德那里,才出现“Aesthetics”这一学科,并有了相关的术语和理论形态。我们今天在书写中国古代美学史的时候,通常的写法主要包括孔、孟、老、庄等古代思想家的美学思想以及艺术家、文论家,画论家的思想。文论家的思想大多体现在诗论、词话、点评中。这些思想感受性很强,因此我认为它们更符合美学的特点。在西方,18世纪以前,美学思想主要来自王公贵族,有学问之人。然而王公贵族与文化人主要是鉴赏者而非艺术实践者,因而美学在西方的理论与实践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分裂的。为什么我们觉得中国古人对艺术的感受与体验更深刻,而西方人的思想更宏观、更具理论概括性,正是这种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差异使然。李圣传:自“美学”传入中国后,20世纪的中国美学经历了数次“美学热”。您对此如何看待?高建平:美学原本是一门专门的学问,但在中国它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总是被一个世纪以来各种各样的思潮裹挟着。20世纪前期的中国美学处于“西学东渐”与“五四”精神影响背景下,随着国门大开,西方思想开始被以多种形式大量引介进来。当时美学主要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从王国维到朱光潜的主张“审美无利害”的美学线索,宣传康德、叔本华等人的美学学说并强调“审美无功利”和“艺术自律”;另一条是从梁启超开始,主张艺术的社会功用,并在后来鲁迅等人的思想中得到张扬。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起了一场“美学大讨论”,旨在建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这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50年代是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年代,所有知识分子都有自觉改造自身以跟上新时代的愿望。当时的“美学热”就处于这种思想改造过程中。到了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美学讨论,则显然是“改革开放”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时段内的“美学热”与当时中国迫切走出旧思想之影响的精神气氛相关。这成为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学热”的契机,促进了思想的大解放。(摘编自李圣传《美学的西方历程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与未来展望——访高建平研究员》)材料二:中国美学传统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是绝大多数中国美学史专家认同的观点。但是,关于中国美学史的研究起点、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中国美学史专家有着不同的观点。从本土的思想资源来看,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美学思想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思想是中国美学思想的源头。李泽厚先生指出:“儒道互补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道家美学指以老庄“自然无为”的观点去对待审美与艺术的美学思想。道家美学追求的顺应自然,而达到的自由境界,便是审美境界。儒家美学是指孔子开创的以“仁学”为核心的强调个体心理欲求与社会伦理规范相统一的美学思想。它们对后世的审美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就是积极入世的审美态度和为人生的艺术倾向。虽然中国美学传统历史悠久,但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美学则由王国维等人从日本引入中国,开创了百年中国美学的现代开端。王国维于1900年到日本留学,其间撰写了《<红楼梦>评论》等文章,向中国人介绍康德、叔本华等人的美学思想。王国维在中国美学上的贡献还在于利用西方美学的理论框架,分析了中国艺术和文学的文本,在《人间词话》中对“境界说”作出了开创性的阐发,建立起了新的美学体系。梁启超以启蒙为目的,强调审美改造人心的社会功用。他构筑了以“趣味”和“情感”为特色的美学观念。他把“趣味”作为人生之根本,也是美的根源所在。梁启超重视情感在艺术中的价值,欣赏中国艺术中含而不露的情感表达方式。继王国维、梁启超等先生开创百年中国美学先河之后,朱光潜、宗白华等先生继往开来,专注于美学研究,促进了百年中国美学的形成。朱光潜先生从审美的非功利性来把握“形象的直觉”,强调把美的本体归结为美生于美感经验,美感经验来自于审美直觉的理论。宗白华先生的美学理论主要是关于意境理论的探索。他指出意境就是人的心灵与宇宙人生相综合生成的一种境界,是情与景的“结晶品”,表现为虚与实的统一,体现了中国式的宇宙观和生命观。宗白华先生认为构成艺术境界的基本因素是情、景和情景交融,在这种交融中,创形象为象征,化实境为虚境。在朱光潜、宗白华等美学先贤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美学学科基本确立,并且为新中国建立后美学的论争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摘编自张伟《百年耕耘、中国气派与当代繁荣——百年中国美学发展的历史回望与当下反思》)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直到18世纪,西方社会才出现了美学的相关术语和理论形态;在此之前,西方与中国古代是相似的,不存在作为理论形态的美学。B.关于中国美学史研究起点等问题目前仍存在不同看法,材料二认为老子、孔子代表的道家、儒家美学思想就是中国美学思想的源头。C.道家追求的顺应自然而达到的审美境界,与儒家所讲的个体心理欲求与伦理规范的统一,实际上是互补的,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D.《〈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是王国维美学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他利用西方美学思想剖析传统文学的代表,由此建立起了新的美学体系。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高建平看来,文论家的思想比艺术家、画论家等的思想要更符合美学的特点,因为文论家的思想感受性很强。B.18世纪以前,西方美学理论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是分离的,这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与创作实践相结合是不同的。C.中国美学在20世纪的发展中总是与社会上的各种思潮相伴而生,其学科的独立性和影响力都受到了较大的削弱。D.与王国维等人倡导“审美无功利”不同,梁启超重视审美的社会功用,以“趣味”“情感”为特色构筑了美学观念。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证明中国美学传统历史悠久的一项是()(3分)A.《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B.《庄子·外篇》:“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C.《孙子兵法》:“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D.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4.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梳理20世纪我国“美学热”的发展轨迹。(4分)5.宗白华先生的美学理论主要是关于意境理论的探索,他对“意境”理论做出了独特的阐释。请结合其“意境”理论,简要分析下面这首词。(6分)浪淘沙令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豺狗和阿拉伯人[奥地利]卡夫卡①我们在一块沙漠的绿洲上露营。我的同伴们已经睡着了,一个阿拉伯人高大的白色身影从旁掠过;他一直在照料着骆驼,此时正朝他自己的睡铺走去。②我向后一仰,躺倒在草地上,我竭力想入睡,却睡不着,一只豺狗在远处嗥叫;我又坐了起来。离得十分遥远的嗥叫声突然一下子相当近了。豺狗们拥挤在我的周围,眼睛闪着黯淡的金黄色的光,随即又消失了。a它们柔软的身躯仿佛在一条鞭子的噼啪抽打下,敏捷而有节奏地扭动着。③一只豺狗从我身后走出来,轻轻地拱到我的胳臂下面,向我挤靠着,好像它需要我的体温,然后站在我的面前,几乎四目相对地向我开口道:④b“我是天底下最年迈的豺狗。我很高兴终于在这儿遇见了你。我的母亲等待过你,还有她的母亲,以及我们所有豺狗的老祖宗,一直可以追溯到我们所有豺狗的第一位母亲。这是真的,相信我吧!”⑤“那可真令人感到意外,”我说道,“听起来让我感到太意外了。我完全是出于偶然,才从遥远的北方到这儿来。你们这些豺狗想要什么呢?”⑥“我们知道你从北方来,”最年老的那只豺狗开始说道,“那恰恰正是我们所希望的。你们北方人所具有的那种才智,在阿拉伯人中间是找不到的,c他们捕杀动物作为食物,对于腐肉臭尸,他们是不屑一顾的。”⑦“也许,也许,”我说,“远远超出我本分的事,我是没有能力评断的。照我看来,这像是一种积年的宿怨,我想它存在于血液中,也许只有用鲜血来结束。”⑧“你非常聪明,”这只老豺狗说,它们全都开始更加快速地嘘嘘喘气,尽管它们一动不动地站着,气体却从它们的肺里急促地往外喷吐,一股使我不得不时时咬紧牙关强忍着的恶臭从它们张开的嘴巴里泛出来,“你非常聪明,你方才所讲的话,与我们古老的传说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将从他们那里吸取鲜血,这种宿怨也就会了结了。”⑨“那么,你们想要干什么?”我问道,试图站起身来。但我无法站起来。⑩“先生,”它大声喊道,所有的豺狗跟着一齐嗥叫,听起来显得非常遥远,就像一支优美的乐曲。“先生,我们想要你结束这场分割世界的争吵,你恰恰正是我们祖先所预言的天生来完成此事的人。我们再也不想被阿拉伯人烦扰,我们想要自由呼吸的空间,想要一个把他们清洗干净的地平线;想不再听到被阿拉伯人宰割的绵羊的咩咩叫声,想要每一只动物都能正常地死亡;想要不受干扰地把动物尸体的鲜血吮尽喝光,并且把它们的骨头啃得干干净净。干干净净,我们所想要的正是干干净净。”——此刻它们全都恸哭起来,唏嘘不止——“所以,亲爱的先生,借助你全能的双手,用这把剪刀剪断他们的喉咙吧!”它将头一摆,于是一只豺狗便叼着一把缝纫小剪刀颠上前来,剪刀布满了陈旧的斑斑锈迹,挂在上颚大牙处摆动着。⑪“哦,剪刀终于拿来了,该是停止的时候了!”我们商队的那位阿拉伯首领大声喝道,他已迎着风蹑手蹑脚地来到我们近前,噼啪一声抡起了他的大鞭子。⑫豺狗们匆忙逃窜,但在不远的一个地方重又紧密地聚成一团,所有这些野兽如此紧密而僵硬地拥挤着。⑬“那么,对你也进行过这番表演啰,先生。”这位阿拉伯人说着,以这个民族的节制性格所容许的快活程度呵呵笑了。“那么,你知道,这些畜生究竟要干什么吗?”我问。“当然,”他说,“这是个常识,只要阿拉伯人存在,那把剪刀就会在沙漠中四下游荡,并将同我们一起游荡到我们的末日。它被奉献给每一个欧洲人去干伟大的工作;每一个欧洲人恰恰是命运为他们选择好了的人选。它们具有最疯狂的希望,这些野兽们;它们不过是些傻瓜,地道的傻瓜,那正是我们喜欢它们的缘故;它们是我们的狗,比你们的任何一只都要精良的狗。现在,请注意,一只骆驼昨天夜里死去了,我已经叫人把它带到这儿来了。”⑭四个人抬着这只沉重的动物尸体走上前来,把它扔在我们的面前。它几乎还未落地,豺狗们便嗥叫起来。它们好像被不可抵抗的绳索牵拉着,一个个都开始向前摇晃,肚皮贴着地面爬行。它们忘记了这些阿拉伯人,忘记了它们的仇恨;将眼前这堆恶臭的腐肉全部消灭掉的愿望蛊惑着它们。瞬息间,它们全都爬到了尸体上面,堆积得山一样高,共同努力着。⑮此刻,商队首领扬起他那锐利刺骨的鞭子,在它们的脊背上左右交叉地鞭打起来。它们抬起了头,心醉神迷,恍恍惚惚,看见阿拉伯人站在它们的面前,感到鞭打在口鼻上的剧痛,跳着向后倒退,逃开了一段距离。但是,那只骆驼的血已经流成了一摊摊血潭,它们经受不住这个诱惑;它们又走了回来,那位首领又一次举起了他的鞭子,我拦住了他的胳膊。⑯“你是对的,先生,”他说,“我们把这些臭肉留给它们去处理吧。此外,拔营起程的时刻要到了。哦,你已经看见了它们。d它们是了不起的生物,不是吗?可它们又多么仇恨我们啊!”(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豺狗们自知弱小,会恳求每一个见到的欧洲人,倾诉它们对阿拉伯人的厌恶,希望欧洲人把它们从阿拉伯人手中解救出来。B.阿拉伯人的大鞭子、豺狗锈迹斑斑的剪刀,是他们各自的斗争武器,也是他们力量强弱的象征,暗含斗争的结果。C.“我”是线索人物,也是豺狗与阿拉伯人争斗的见证者,“我”对豺狗的遭遇抱有同情和怜悯,有帮助他们结束这分裂世界的争吵的意愿。D.小说很多细节具有讽刺意味,例如豺狗嘴巴里“使我不得不时时咬紧牙关强忍着”的恶臭,它们在鞭子下“心醉神迷”等,耐人寻味。7.下列对画线处语句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a处以豺狗们在“鞭子的噼啪抽打下”“敏捷而有节奏地扭动着”营造了魔幻氛围,也为后文进一步塑造豺狗形象埋下了伏笔。B.b处豺狗说自己是“最年迈的”,然后提到“老祖宗”和“第一位母亲”,目的是通过营造神秘感,来取得“我”对它们的信任。C.c处“他们捕杀动物作为食物”道出了豺狗仇恨阿拉伯人的缘由。弱肉强食在它们之间一直存在,“我”一眼看出他们的“宿怨”。D.d处阿拉伯人认为豺狗是“了不起的生物”,是被豺狗们承受锐利刺骨的鞭子的抽打的韧性触动,这使阿拉伯人留下了骆驼的尸体。8.试结合文本分析豺狗的形象。(5分)9.小说描写了一场豺狗与阿拉伯人由来已久的斗争,过程中阿拉伯首领发出了一次“快活”的笑声(第⑬段),请简析他“快活”的原因。(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材料一:十月,彗出东方,诏求直言,及询政事之未协于民者。安石率同列疏言:“晋武帝五年,彗出轸;十年,又有孛。而其在位二十八年,与《乙巳占》所期不合。盖天道远,先王虽有官占,而所信者人事而已。天文之变无穷,上下傅会,岂无偶合?周公、召公,岂欺成王哉。其言中宗享国日久,则曰‘严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不敢荒宁’。其言夏、商多历年所,亦日‘德’而已。裨灶言火而验,欲禳之,国侨不听,则曰‘不用吾言,郑又将火’。侨终不听,郑亦不火。有如裨灶,未免妄诞,况今星工哉?陛下盛德至善,非特贤于中宗,周、召所言,则既阅而尽之矣,岂须愚瞽复有所陈。窃闻两宫以此为忧,望以臣等所言,力行开慰。”帝曰:“闻民间殊苦新法。”安石曰:“祁寒暑雨,民犹怨咨,此无庸恤。”帝曰:“岂若并祁寒暑雨之怨亦无邪?”安石不悦,退而属疾卧,帝慰勉起之。其党谋曰:“今不取上素所不喜者暴进用之,则权轻,将有窥人间隙者。”安石是其策。帝喜其出,悉从之。时出师安南,谍得其露布,言:“中国作青苗、助役之法,穷困生民。我今出兵,欲相拯济。”安石怒,自草敕榜诋之。华亭狱久不成,雱以属门下客吕嘉问、练亨甫共议,取邓绾所列惠卿事,杂他书下制狱,安石不知也。省吏告惠卿于陈,惠卿以状闻,且讼安石曰:“安石尽弃所学隆尚纵横之末数方命矫令罔上要君。此数恶力行于年岁之间,虽古之失志倒行而逆施者,殆不如此。”又发安石私书曰:“无使上知”者。帝以示安石,安石谢无有,归以问雱,雱言其情,安石咎之。雱愤恚,疽发背死。安石暴绾罪,言“为臣子弟求官及荐臣婿蔡卞”,遂与亨甫皆得罪。绾始以附安石居言职,及安石与吕惠卿相倾,绾极力助攻惠卿。上颇厌安石所为,绾惧失势,屡留之于上,其言无所顾忌;亨甫险薄,谄事雱以进,至是皆斥。(节选自《宋史·列传·卷八十六》)材料二:呜呼!宋自神宗而事已难为矣。仁宗之弛已久,仍其弛而固不可,张其弛而又已乖。然而酌其所自弛以渐张之,犹可为也,过此而愈难矣。安石用而宋敝,安石不用而宋亦敝。神宗急进富公与谋,而无以对也。宋之日敝以即于亡也,可于此而决之矣。(节选自王夫之《宋论》卷六)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安石尽弃A所学B隆尚C纵横D之末数E方命矫F令G罔上要君。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文之变无穷”与《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的“之”用法不相同。B.穷困,使动用法,与《过秦论》中“会盟而谋弱秦”的“弱”用法相同。C.状,情状、情况,与《苏武传》“以状语武”的“状”意思不相同。D.厌,讨厌、厌烦,与《烛之武退秦师》“何厌之有”的“厌”意思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安石认为神宗没必要在意占卜之事,因为神宗品德至善至美,而且又贤能,应尽力开导两宫太后不要为此事而担忧。B.神宗对王安石说,听说民间极苦于新法,王安石用“严寒、暴雨”百姓都会怨恨作为理由,来说服神宗,对于民情不需要体恤。C.吕惠卿揭发王安石在私人书信中写有“不要让皇上知道”的话,神宗拿给王安石看,王安石坚持说没有这件事。D.邓绾依附王安石做到谏官,还帮助攻击吕惠卿,王安石却公布他的罪过,是因为王安石认为邓绾的做法害死了儿子王雱。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盖天道远,先王虽有官占,而所信者人事而已。(2)仁宗之弛已久,仍其弛而固不可,张其弛而又已乖。14.王夫之强调“安石不用而宋亦敝”,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咏雪①辛弃疾书窗夜生白,城角晓增悲。未奏蔡州捷②,且歌梁苑诗③。餐毡怀雁使,无酒羡羔儿④。农事勤忧国,明年喜可知。[注]①本诗写于诗人罢官闲居带湖(今江西上饶)时。②蔡州捷:用唐将李愬雪夜入蔡州平叛事。③梁苑诗:梁王游梁园时曾召集文人赏雪、吟咏歌赋。④羔儿:美酒名。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城角”一句,以声衬情,用凄凉的号角声衬托诗人对时局的担忧和悲愁。B.“且歌”一句,用“梁园赋雪”的典故来表达诗人及时行乐的洒脱放达。C.“农事”一联,由下雪联想到来年农业的丰收,拓展诗歌意境,丰富诗人形象。D.整首诗歌虽未直接言“雪”,实际上却句句含“雪”,构思巧妙,意境深远。16.古人常“借典故之意,抒诗人之心”,请据此分析“餐毡怀雁使”是如何借苏武的典故来抒情达意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的响应。(2)李白《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面上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但实际上也是仕途失意时的自慰之辞。(3)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有永不懈怠的精神品质,这里我们可以用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警醒自己。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22题。“零糖社交”何以成为年轻人的社交关键词?首先,“零糖社交”是节约“社交体力”的客观需要。现代社会,快速的地域流动和高强度的社会生活让很多年轻人倍感压力,导致他们线下“体力”严重流失,不愿意在发展建立人际关系时投入过多时间和精力。而“零糖社交”实际上让社交关系变得轻松简单,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成本,从而让有限的“社交体力”发挥最大效用。其次,“零糖社交”是告别社交焦虑的有效方式。“精装朋友圈”的行为让一些人的“毛坯人生”被社交平台所关注、放大,催生出与他人攀比、对他人评价过分敏感等“社交焦虑”的症状。“零糖社交”通过降低对社交网络的依赖,实施适当“社交斋戒”,让人们以真诚和平等为基础建立人际关系,有更多时间专注于个人内心世界与生活质量,而非在线上维持虚假的“社交繁荣”。最后,(

①)。传统的社交模式往往强调群体意识和群体归属感,而当代年轻人更倾向于建立一种基于自我实现和自我表达的社交关系,希望通过社交活动促进个人成长,而非受限于过度情感依附。从“为他人”到“为自我”的“为己社交”,“零糖社交”强调的是建立在自我认知基础上的真实交往,让社交成为一种自我实现的过程。在社交方式多元化的今天,每个人的社交偏好都

【甲】

。有人偏爱浓烈,(

②);有人喜欢向外探寻,有人青睐向内求索。“零糖”或许并不能满足所有人的“甜度”需求,但它的出现确实为我们探索社交生活方式带来了诸多启示。“零糖社交”并非“零社交”,保持自我并非“与世隔绝”。“

”,

中的先贤智慧与如今的“零糖社交”在观念上不谋而合,都倡导在人际交往中保持一份淡然与真实,不为取悦他人而放弃自我立场。然而,坚守个性和独立,并不代表要

【乙】

、远离人群。相反,它鼓励我们在维持个人独立性的基础上,去构建一种真挚且长久的人际关系,实现自我与他人的和谐共存。18.请在文中画横线的【甲】【乙】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19.请在括号内补写恰当语句,使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20.画波浪线句有语病,请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21.下列可填入Ⓐ和Ⓑ后面横线中的诗句及其出处,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A.我欲醉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B.人生契阔无老少,论调何必先同调;《徒步归行》C.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D.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22.根据材料说说对“糖”的理解,并给“零糖社交”下定义,不超过150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两千多年前,荀子在《劝学》中有言:“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认为古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今人学习则是为了炫耀于人。作为求学多年的当代学子,你怎样认识学习“为己”和“为人”的问题?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当代青年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卷01(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测试范围:统编版选必上+选必中。5.难度系数:0.75。6.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材料一:李圣传:高老师,您好!您认为中国古代美学的理论形态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中国古典美学在思维方式上与作为“学科”的西方美学之间,最大的不同体现在哪里?高建平:首先,我必须纠正一个误读,中国古代并不存在作为理论形态的美学,西方也是如此。在欧洲,只是到了18世纪,在鲍姆加登、康德那里,才出现“Aesthetics”这一学科,并有了相关的术语和理论形态。我们今天在书写中国古代美学史的时候,通常的写法主要包括孔、孟、老、庄等古代思想家的美学思想以及艺术家、文论家,画论家的思想。文论家的思想大多体现在诗论、词话、点评中。这些思想感受性很强,因此我认为它们更符合美学的特点。在西方,18世纪以前,美学思想主要来自王公贵族,有学问之人。然而王公贵族与文化人主要是鉴赏者而非艺术实践者,因而美学在西方的理论与实践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分裂的。为什么我们觉得中国古人对艺术的感受与体验更深刻,而西方人的思想更宏观、更具理论概括性,正是这种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差异使然。李圣传:自“美学”传入中国后,20世纪的中国美学经历了数次“美学热”。您对此如何看待?高建平:美学原本是一门专门的学问,但在中国它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总是被一个世纪以来各种各样的思潮裹挟着。20世纪前期的中国美学处于“西学东渐”与“五四”精神影响背景下,随着国门大开,西方思想开始被以多种形式大量引介进来。当时美学主要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从王国维到朱光潜的主张“审美无利害”的美学线索,宣传康德、叔本华等人的美学学说并强调“审美无功利”和“艺术自律”;另一条是从梁启超开始,主张艺术的社会功用,并在后来鲁迅等人的思想中得到张扬。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起了一场“美学大讨论”,旨在建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这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50年代是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年代,所有知识分子都有自觉改造自身以跟上新时代的愿望。当时的“美学热”就处于这种思想改造过程中。到了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美学讨论,则显然是“改革开放”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时段内的“美学热”与当时中国迫切走出旧思想之影响的精神气氛相关。这成为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学热”的契机,促进了思想的大解放。(摘编自李圣传《美学的西方历程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与未来展望——访高建平研究员》)材料二:中国美学传统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是绝大多数中国美学史专家认同的观点。但是,关于中国美学史的研究起点、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中国美学史专家有着不同的观点。从本土的思想资源来看,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美学思想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思想是中国美学思想的源头。李泽厚先生指出:“儒道互补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道家美学指以老庄“自然无为”的观点去对待审美与艺术的美学思想。道家美学追求的顺应自然,而达到的自由境界,便是审美境界。儒家美学是指孔子开创的以“仁学”为核心的强调个体心理欲求与社会伦理规范相统一的美学思想。它们对后世的审美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就是积极入世的审美态度和为人生的艺术倾向。虽然中国美学传统历史悠久,但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美学则由王国维等人从日本引入中国,开创了百年中国美学的现代开端。王国维于1900年到日本留学,其间撰写了《<红楼梦>评论》等文章,向中国人介绍康德、叔本华等人的美学思想。王国维在中国美学上的贡献还在于利用西方美学的理论框架,分析了中国艺术和文学的文本,在《人间词话》中对“境界说”作出了开创性的阐发,建立起了新的美学体系。梁启超以启蒙为目的,强调审美改造人心的社会功用。他构筑了以“趣味”和“情感”为特色的美学观念。他把“趣味”作为人生之根本,也是美的根源所在。梁启超重视情感在艺术中的价值,欣赏中国艺术中含而不露的情感表达方式。继王国维、梁启超等先生开创百年中国美学先河之后,朱光潜、宗白华等先生继往开来,专注于美学研究,促进了百年中国美学的形成。朱光潜先生从审美的非功利性来把握“形象的直觉”,强调把美的本体归结为美生于美感经验,美感经验来自于审美直觉的理论。宗白华先生的美学理论主要是关于意境理论的探索。他指出意境就是人的心灵与宇宙人生相综合生成的一种境界,是情与景的“结晶品”,表现为虚与实的统一,体现了中国式的宇宙观和生命观。宗白华先生认为构成艺术境界的基本因素是情、景和情景交融,在这种交融中,创形象为象征,化实境为虚境。在朱光潜、宗白华等美学先贤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美学学科基本确立,并且为新中国建立后美学的论争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摘编自张伟《百年耕耘、中国气派与当代繁荣——百年中国美学发展的历史回望与当下反思》)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直到18世纪,西方社会才出现了美学的相关术语和理论形态;在此之前,西方与中国古代是相似的,不存在作为理论形态的美学。B.关于中国美学史研究起点等问题目前仍存在不同看法,材料二认为老子、孔子代表的道家、儒家美学思想就是中国美学思想的源头。C.道家追求的顺应自然而达到的审美境界,与儒家所讲的个体心理欲求与伦理规范的统一,实际上是互补的,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D.《〈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是王国维美学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他利用西方美学思想剖析传统文学的代表,由此建立起了新的美学体系。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高建平看来,文论家的思想比艺术家、画论家等的思想要更符合美学的特点,因为文论家的思想感受性很强。B.18世纪以前,西方美学理论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是分离的,这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与创作实践相结合是不同的。C.中国美学在20世纪的发展中总是与社会上的各种思潮相伴而生,其学科的独立性和影响力都受到了较大的削弱。D.与王国维等人倡导“审美无功利”不同,梁启超重视审美的社会功用,以“趣味”“情感”为特色构筑了美学观念。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证明中国美学传统历史悠久的一项是()(3分)A.《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B.《庄子·外篇》:“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C.《孙子兵法》:“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D.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4.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梳理20世纪我国“美学热”的发展轨迹。(4分)5.宗白华先生的美学理论主要是关于意境理论的探索,他对“意境”理论做出了独特的阐释。请结合其“意境”理论,简要分析下面这首词。(6分)浪淘沙令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答案】D2.C3.C4.①20世纪前期,受“西学东渐”与“五四”精神影响,形成从“王国维到朱光潜”“从梁启超到鲁迅”这两条美学线索。②20世纪五六十年代,知识分子自觉改造自身,发起了一场“美学大讨论”,旨在建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③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当时中国迫切走出旧思想之影响,引发一场美学讨论,促进了思想的大解放。5.①宗白华先生的“意境”理论,主要是情、景和情景交融,在这种交融中,创形象为象征,化实境为虚境。②创形象为象征:如开篇即写了晚春深夜,雨声潺潺,表现出无限惜春、伤春之情,环境是清苦的,情调是凄楚的,尤其是“春意阑珊”,将眼前节令的实况,象征为“国家衰亡、个人的生命亦即将完结”。③化实境为虚境:主要体现在结尾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流水落花,既是眼前之实境,落红逐水流,春光已逝去;又是虚境,世事变化急速,好景一去不复返。④全词情景交融,哀婉动人,抒发了由天子降为臣虏后难以排遣的失落感,以及对南唐故国故都的深切眷念,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囚徒之悲和亡国之痛。【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也是他利用西方美学思想剖析传统文学的代表,由此建立起了新的美学体系”错误。根据“其间撰写了《<红楼梦>评论》等文章,向中国人介绍康德、叔本华等人的美学思想”“王国维在中国美学上的贡献还在于利用西方美学的理论框架,分析了中国艺术和文学的文本,在《人间词话》中对‘境界说’作出了开创性的阐发,建立起了新的美学体系”,可知《〈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主要是王国维向中国人介绍康德、叔本华等人的美学思想,“在《人间词话》中对‘境界说’作出了开创性的阐发”,才标志着“建立起了新的美学体系”。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其学科的独立性和影响力都受到了较大的削弱”错误。根据“美学原本是一门专门的学问,但在中国它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总是被一个世纪以来各种各样的思潮裹挟着”,可知中国美学是被“各种各样的思潮裹挟着”,并不是“受到了较大的削弱”。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体现了以“仁学”为核心的儒家美学思想,可以作为“中国美学传统历史悠久”的论据。B.体现了“自然无为”的道家美学思想,可以作为“中国美学传统历史悠久”的论据。C.属于兵家关于作战的思想理论,不能作为“中国美学传统历史悠久”的论据。D.属于“文论家的诗论、词话、点评”,可以作为“中国美学传统历史悠久”的论据。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的能力。20世纪我国“美学热”前后共有三次。①根据“20世纪前期的中国美学处于‘西学东渐’与‘五四’精神影响背景下……并在后来鲁迅等人的思想中得到张扬”,可知20世纪前期是第一次,可概括为:20世纪前期,形成从“王国维到朱光潜”“从梁启超到鲁迅”这两条美学线索。②根据“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起了一场‘美学大讨论’……当时的‘美学热’就处于这种思想改造过程中”,可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第二次,可概括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知识分子自觉改造自身,发起了一场“美学大讨论”,旨在建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③根据“到了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美学讨论,则显然是‘改革开放’的一个组成部分……促进了思想的大解放”,可知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是第三次,可概括为: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当时中国迫切走出旧思想之影响,引发一场美学讨论,促进了思想的大解放。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先指出宗白华先生“意境”理论的具体内容:构成艺术境界的基本因素是情、景和情景交融,在这种交融中,创形象为象征,化实境为虚境。最重要的是“创形象为象征,化实境为虚境”。应结合词作对其进行具体分析。关于“创形象为象征”。主要体现在开头几句,开篇描写了梦醒之后的所闻:帘垂夜深,潺潺的雨声透过帘栊,不断地传入耳中;眼看那美好的春光,在这潺潺雨声的伴和之下,即将成为过去。晚春深夜,雨声潺潺,表现出无限惜春、伤春之情,环境是清苦的,情调是凄楚的。特别是这“春意阑珊”,既是眼前节令的实况,又是国家衰亡、个人的生命亦即将完结的象征。关于“化实境为虚境”。主要体现在结尾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词意凄绝,充溢着无可奈何的情绪,这里词人以生动的比喻,进一步把集合着悲凉、痛苦、伤心、悔恨,交织着绝望与希望的感情,推向了高潮。落红逐水流,春光已逝去,世事变化急速,好景一去不复返。流水落花,既是眼前之实境,落红逐水流,春光已逝去;又是虚境,世事变化急速,好景一去不复返。总体上看,全词语言清澈自然,情真意切,哀婉动人,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亡国之君的艺术形象,抒发了由天子降为臣虏后难以排遣的失落感,以及对南唐故国故都的深切眷念,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深沉的情感却并没有直接地抒发,而是融合于身处之地,所能实际看到感到的景象,完全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形象与抽象、实境与虚境相互融合,彼此不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豺狗和阿拉伯人[奥地利]卡夫卡①我们在一块沙漠的绿洲上露营。我的同伴们已经睡着了,一个阿拉伯人高大的白色身影从旁掠过;他一直在照料着骆驼,此时正朝他自己的睡铺走去。②我向后一仰,躺倒在草地上,我竭力想入睡,却睡不着,一只豺狗在远处嗥叫;我又坐了起来。离得十分遥远的嗥叫声突然一下子相当近了。豺狗们拥挤在我的周围,眼睛闪着黯淡的金黄色的光,随即又消失了。a它们柔软的身躯仿佛在一条鞭子的噼啪抽打下,敏捷而有节奏地扭动着。③一只豺狗从我身后走出来,轻轻地拱到我的胳臂下面,向我挤靠着,好像它需要我的体温,然后站在我的面前,几乎四目相对地向我开口道:④b“我是天底下最年迈的豺狗。我很高兴终于在这儿遇见了你。我的母亲等待过你,还有她的母亲,以及我们所有豺狗的老祖宗,一直可以追溯到我们所有豺狗的第一位母亲。这是真的,相信我吧!”⑤“那可真令人感到意外,”我说道,“听起来让我感到太意外了。我完全是出于偶然,才从遥远的北方到这儿来。你们这些豺狗想要什么呢?”⑥“我们知道你从北方来,”最年老的那只豺狗开始说道,“那恰恰正是我们所希望的。你们北方人所具有的那种才智,在阿拉伯人中间是找不到的,c他们捕杀动物作为食物,对于腐肉臭尸,他们是不屑一顾的。”⑦“也许,也许,”我说,“远远超出我本分的事,我是没有能力评断的。照我看来,这像是一种积年的宿怨,我想它存在于血液中,也许只有用鲜血来结束。”⑧“你非常聪明,”这只老豺狗说,它们全都开始更加快速地嘘嘘喘气,尽管它们一动不动地站着,气体却从它们的肺里急促地往外喷吐,一股使我不得不时时咬紧牙关强忍着的恶臭从它们张开的嘴巴里泛出来,“你非常聪明,你方才所讲的话,与我们古老的传说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将从他们那里吸取鲜血,这种宿怨也就会了结了。”⑨“那么,你们想要干什么?”我问道,试图站起身来。但我无法站起来。⑩“先生,”它大声喊道,所有的豺狗跟着一齐嗥叫,听起来显得非常遥远,就像一支优美的乐曲。“先生,我们想要你结束这场分割世界的争吵,你恰恰正是我们祖先所预言的天生来完成此事的人。我们再也不想被阿拉伯人烦扰,我们想要自由呼吸的空间,想要一个把他们清洗干净的地平线;想不再听到被阿拉伯人宰割的绵羊的咩咩叫声,想要每一只动物都能正常地死亡;想要不受干扰地把动物尸体的鲜血吮尽喝光,并且把它们的骨头啃得干干净净。干干净净,我们所想要的正是干干净净。”——此刻它们全都恸哭起来,唏嘘不止——“所以,亲爱的先生,借助你全能的双手,用这把剪刀剪断他们的喉咙吧!”它将头一摆,于是一只豺狗便叼着一把缝纫小剪刀颠上前来,剪刀布满了陈旧的斑斑锈迹,挂在上颚大牙处摆动着。⑪“哦,剪刀终于拿来了,该是停止的时候了!”我们商队的那位阿拉伯首领大声喝道,他已迎着风蹑手蹑脚地来到我们近前,噼啪一声抡起了他的大鞭子。⑫豺狗们匆忙逃窜,但在不远的一个地方重又紧密地聚成一团,所有这些野兽如此紧密而僵硬地拥挤着。⑬“那么,对你也进行过这番表演啰,先生。”这位阿拉伯人说着,以这个民族的节制性格所容许的快活程度呵呵笑了。“那么,你知道,这些畜生究竟要干什么吗?”我问。“当然,”他说,“这是个常识,只要阿拉伯人存在,那把剪刀就会在沙漠中四下游荡,并将同我们一起游荡到我们的末日。它被奉献给每一个欧洲人去干伟大的工作;每一个欧洲人恰恰是命运为他们选择好了的人选。它们具有最疯狂的希望,这些野兽们;它们不过是些傻瓜,地道的傻瓜,那正是我们喜欢它们的缘故;它们是我们的狗,比你们的任何一只都要精良的狗。现在,请注意,一只骆驼昨天夜里死去了,我已经叫人把它带到这儿来了。”⑭四个人抬着这只沉重的动物尸体走上前来,把它扔在我们的面前。它几乎还未落地,豺狗们便嗥叫起来。它们好像被不可抵抗的绳索牵拉着,一个个都开始向前摇晃,肚皮贴着地面爬行。它们忘记了这些阿拉伯人,忘记了它们的仇恨;将眼前这堆恶臭的腐肉全部消灭掉的愿望蛊惑着它们。瞬息间,它们全都爬到了尸体上面,堆积得山一样高,共同努力着。⑮此刻,商队首领扬起他那锐利刺骨的鞭子,在它们的脊背上左右交叉地鞭打起来。它们抬起了头,心醉神迷,恍恍惚惚,看见阿拉伯人站在它们的面前,感到鞭打在口鼻上的剧痛,跳着向后倒退,逃开了一段距离。但是,那只骆驼的血已经流成了一摊摊血潭,它们经受不住这个诱惑;它们又走了回来,那位首领又一次举起了他的鞭子,我拦住了他的胳膊。⑯“你是对的,先生,”他说,“我们把这些臭肉留给它们去处理吧。此外,拔营起程的时刻要到了。哦,你已经看见了它们。d它们是了不起的生物,不是吗?可它们又多么仇恨我们啊!”(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豺狗们自知弱小,会恳求每一个见到的欧洲人,倾诉它们对阿拉伯人的厌恶,希望欧洲人把它们从阿拉伯人手中解救出来。B.阿拉伯人的大鞭子、豺狗锈迹斑斑的剪刀,是他们各自的斗争武器,也是他们力量强弱的象征,暗含斗争的结果。C.“我”是线索人物,也是豺狗与阿拉伯人争斗的见证者,“我”对豺狗的遭遇抱有同情和怜悯,有帮助他们结束这分裂世界的争吵的意愿。D.小说很多细节具有讽刺意味,例如豺狗嘴巴里“使我不得不时时咬紧牙关强忍着”的恶臭,它们在鞭子下“心醉神迷”等,耐人寻味。7.下列对画线处语句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a处以豺狗们在“鞭子的噼啪抽打下”“敏捷而有节奏地扭动着”营造了魔幻氛围,也为后文进一步塑造豺狗形象埋下了伏笔。B.b处豺狗说自己是“最年迈的”,然后提到“老祖宗”和“第一位母亲”,目的是通过营造神秘感,来取得“我”对它们的信任。C.c处“他们捕杀动物作为食物”道出了豺狗仇恨阿拉伯人的缘由。弱肉强食在它们之间一直存在,“我”一眼看出他们的“宿怨”。D.d处阿拉伯人认为豺狗是“了不起的生物”,是被豺狗们承受锐利刺骨的鞭子的抽打的韧性触动,这使阿拉伯人留下了骆驼的尸体。8.试结合文本分析豺狗的形象。(5分)9.小说描写了一场豺狗与阿拉伯人由来已久的斗争,过程中阿拉伯首领发出了一次“快活”的笑声(第⑬段),请简析他“快活”的原因。(6分)【答案】C

7.D

8.①狡黠且善于蛊惑。最年迈的豺狗用极具迷惑性的语言来拉拢“我”,试图用这种所谓的“等待”和“缘分”来让“我”站在它们这一边,去对付阿拉伯人。②贪婪且记仇。豺狗们想要一个没有阿拉伯人干扰的环境,能够“自由呼吸”,可以把动物尸体的鲜血吮尽喝光,把骨头啃得干干净净,它们和阿拉伯人的仇恨是长期积累的,它们一心想找阿拉伯人复仇。③意志不坚定、易被诱惑。当阿拉伯人把骆驼尸体扔在它们面前时,尽管之前还在和阿拉伯人对峙,充满仇恨,但它们瞬间就被腐肉的诱惑所吸引。即使在遭受阿拉伯人鞭打后,也经受不住骆驼血的诱惑,又走回来,这表明它们很容易被欲望左右,意志薄弱。④可怜又可悲。布满陈旧斑斑锈迹的缝纫小剪刀,是豺狗们与阿拉伯人的对抗的武器,它们被阿拉伯人的鞭子驱赶,它们所期待的欧洲人也没有如它们所愿地帮助它们。它们的愿望在阿拉伯人的强势面前显得很无力,它们在生存和欲望之间挣扎,既无法改变现状,又难以舍弃自己的贪婪本性,显得可怜又可悲。9.①阿拉伯人看到豺狗对“我”的亲近诱惑后表现出的对豺狗的轻蔑,当看到豺狗们期望欧洲人用一把锈迹斑斑的小剪刀来对付阿拉伯人,当豺狗在他的鞭子威慑下逃窜又聚集,他觉得豺狗们就像被他玩弄于股掌之间的玩偶,他觉得豺狗的行为和想法是可笑的,这种优越感促使他发出快活的笑声。②当他看到欧洲人面对豺狗的请求时的那种困惑和不知所措是很有意思的。当他看到“我”被豺狗纠缠,似乎在向“我”炫耀阿拉伯人对豺狗的了解以及他们在与豺狗的关系中所处的主导地位,带有一种调侃欧洲人的意味,这也让他产生了快活的情绪。③阿拉伯人有着自己的文化和生存方式,他们对待动物的方式捕杀动物作为食物,不屑于腐肉臭尸,与豺狗形成鲜明对比。他在面对豺狗的挑衅和诉求时,能够凭借大鞭子轻易地让豺狗们逃窜,并且能够主宰动物尸体如骆驼的处置权,这种对自身文化和地位的自信使得他在面对豺狗的闹剧时发出快活的笑声。【解析】【导语】卡夫卡的《豺狗和阿拉伯人》通过沙漠绿洲上欧洲人、阿拉伯人和豺狗之间的互动,刻画了复杂的人性、种族和物种冲突。豺狗象征被压迫的小角色,但又因腐食癖被厌弃,而阿拉伯人虽主导局势,却表现出对豺狗的轻蔑和利用。这场寓言式的冲突揭示了对立双方的厌恶、无奈和依赖。情节中的荒诞和隐喻手法使人反思社会分裂与种族差异问题,将卡夫卡式的荒谬与讽刺充分展现出来。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有帮助他们结束这分裂世界的争吵的意愿”错误,文中“我说,远远超出我本分的事,我是没有能力评断的。照我看来,这像是一种积年的宿怨,我想它存在于血液中,也许只有用鲜血来结束’”句已经明确表达出“我”没有能力评断,而且后边说用鲜血结束是用“也许”,“我”只是一个见证者,虽然听到了豺狗的诉求,但并没有明确表现出“我”有帮助他们结束这分裂世界的争吵的意愿。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D“是被豺狗们承受锐利刺骨的鞭子的抽打的韧性触动,这使阿拉伯人留下了骆驼的尸体”错误,那位首领举起鞭子时“我拦住了他的胳膊”,然后阿拉伯人说“我们把这些臭肉留给它们去处理吧”,可见阿拉伯人留下骆驼的尸体是因为“我”拦住了他挥鞭子的胳膊,并且他也觉得可以把臭肉留给豺狗去处理,与认为豺狗了不起并无直接因果关系。故选D。8.本题考查分析艺术形象特点的能力。①狡黠且善于蛊惑。豺狗们很会利用他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我是天底下最年迈的豺狗。我很高兴终于在这儿遇见了你。我的母亲等待过你,还有她的母亲,以及我们所有豺狗的老祖宗,一直可以追溯到我们所有豺狗的第一位母亲”,最年迈的豺狗用极具迷惑性的语言来拉拢“我”,试图用这种所谓的“等待”和“缘分”来让“我”站在它们这一边,去对付阿拉伯人。用“你非常聪明”极力夸赞“我”,用“先生,我们想要你结束这场分割世界的争吵,你恰恰正是我们祖先所预言的天生来完成此事的人。我们再也不想被阿拉伯人烦扰”赋予“我”一种“使命”,希望“我”用剪刀剪断阿拉伯人的喉咙,来结束它们所谓的“分割世界的争吵”,这体现出它们很懂得如何蛊惑别人来为自己做事。②贪婪且记仇。“我们再也不想被阿拉伯人烦扰,我们想要自由呼吸的空间,想要一个把他们清洗干净的地平线;想不再听到被阿拉伯人宰割的绵羊的咩咩叫声,想要每一只动物都能正常地死亡;想要不受干扰地把动物尸体的鲜血吮尽喝光,并且把它们的骨头啃得干干净净。干干净净,我们所想要的正是干干净净”,豺狗们想要一个没有阿拉伯人干扰的环境,能够“自由呼吸”,可以把动物尸体的鲜血吮尽喝光,把骨头啃得干干净净,这体现出它们的贪婪本性。文章“积年的宿怨”“这种宿怨”说明它们和阿拉伯人的仇恨是长期积累的,它们一心想找阿拉伯人复仇。③意志不坚定、易被诱惑。“商队首领扬起他那锐利刺骨的鞭子,在它们的脊背上左右交叉地鞭打起来。它们抬起了头,心醉神迷,恍恍惚惚,看见阿拉伯人站在它们的面前,感到鞭打在口鼻上的剧痛,跳着向后倒退,逃开了一段距离。但是,那只骆驼的血已经流成了一摊摊血潭,它们经受不住这个诱惑;它们又走了回来”,当阿拉伯人把骆驼尸体扔在它们面前时,尽管之前还在和阿拉伯人对峙,充满仇恨,但它们瞬间就被腐肉的诱惑所吸引。它们“好像被不可抵抗的绳索牵拉着,一个个都开始向前摇晃,肚皮贴着地面爬行。它们忘记了这些阿拉伯人,忘记了它们的仇恨”,即使在遭受阿拉伯人鞭打后,也经受不住骆驼血的诱惑,又走回来,这表明它们很容易被欲望左右,意志薄弱。④可怜又可悲。“将头一摆,于是一只豺狗便叼着一把缝纫小剪刀颠上前来,剪刀布满了陈旧的斑斑锈迹,挂在上颚大牙处摆动着”,布满陈旧斑斑锈迹的缝纫小剪刀,是豺狗们与阿拉伯人的对抗的武器,很明显处于劣势。它们被阿拉伯人的鞭子驱赶,它们所期待的欧洲人也没有如它们所愿地帮助它们。它们的愿望在阿拉伯人的强势面前显得很无力,它们在生存和欲望之间挣扎,既无法改变现状,又难以舍弃自己的贪婪本性,显得可怜又可悲。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对豺狗的轻蔑与掌控感。“那么,对你也进行过这番表演啰,先生”句是阿拉伯人在看到豺狗对“我”的亲近诱惑后说的话,可以看出这种情况以前也出现过,可能还是很多次,但最终豺狗的愿望都没能实现,可以看出阿拉伯人对豺狗的轻蔑。后文“它们不过是些傻瓜,地道的傻瓜,那正是我们喜欢它们的缘故”句更是赤裸裸的讽刺和蔑视。文章中“它将头一摆,于是一只豺狗便叼着一把缝纫小剪刀颠上前来,剪刀布满了陈旧的斑斑锈迹,挂在上颚大牙处摆动着”,豺狗们期望欧洲人用一把锈迹斑斑的小剪刀来对付阿拉伯人,这种想法在阿拉伯人眼中是幼稚且不切实际的。他对豺狗们有着一种掌控感,知道豺狗们虽然对他们心怀仇恨,但实际上并不能对他们构成实质性的威胁。当豺狗在他的鞭子威慑下逃窜又聚集,

他说“我们把这些臭肉留给它们去处理吧。它们是了不起的生物,不是吗?可它们又多么仇恨我们啊”,他觉得豺狗们就像被他玩弄于股掌之间的玩偶。他觉得豺狗的行为和想法是可笑的,他们对豺狗们贪婪地扑向腐肉的丑态感到好笑,这种优越感促使他发出快活的笑声。②对欧洲人态度的调侃。“那么,对你也进行过这番表演啰,先生”处的语言描写和他知道“这是个常识,只要阿拉伯人存在,那把剪刀就会在沙漠中四下游荡,并将同我们一起游荡到我们的末日。它被奉献给每一个欧洲人去干伟大的工作;每一个欧洲人恰恰是命运为他们选择好了的人选”,在他看来,欧洲人面对豺狗的请求时的那种困惑和不知所措是很有意思的。当他看到“我”被豺狗纠缠,似乎在向“我”炫耀阿拉伯人对豺狗的了解以及他们在与豺狗的关系中所处的主导地位,带有一种调侃欧洲人的意味,这也让他产生了快活的情绪。③对自身文化和地位的自信。“这是个常识”句是肯定的语气,“商队首领扬起他那锐利刺骨的鞭子,在它们的脊背上左右交叉地鞭打起来”“他们捕杀动物作为食物,对于腐肉臭尸,他们是不屑一顾的”两句可以看出阿拉伯人有着自己的文化和生存方式,他们对待动物的方式和捕杀动物作为食物,不屑于腐肉臭尸的行为,与豺狗形成鲜明对比。他在面对豺狗的挑衅和诉求时,能够凭借大鞭子轻易地让豺狗们逃窜,并且能够主宰动物尸体如骆驼的处置权,这种对自身文化和地位的自信使得他在面对豺狗的闹剧时发出快活的笑声。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材料一:十月,彗出东方,诏求直言,及询政事之未协于民者。安石率同列疏言:“晋武帝五年,彗出轸;十年,又有孛。而其在位二十八年,与《乙巳占》所期不合。盖天道远,先王虽有官占,而所信者人事而已。天文之变无穷,上下傅会,岂无偶合?周公、召公,岂欺成王哉。其言中宗享国日久,则曰‘严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不敢荒宁’。其言夏、商多历年所,亦日‘德’而已。裨灶言火而验,欲禳之,国侨不听,则曰‘不用吾言,郑又将火’。侨终不听,郑亦不火。有如裨灶,未免妄诞,况今星工哉?陛下盛德至善,非特贤于中宗,周、召所言,则既阅而尽之矣,岂须愚瞽复有所陈。窃闻两宫以此为忧,望以臣等所言,力行开慰。”帝曰:“闻民间殊苦新法。”安石曰:“祁寒暑雨,民犹怨咨,此无庸恤。”帝曰:“岂若并祁寒暑雨之怨亦无邪?”安石不悦,退而属疾卧,帝慰勉起之。其党谋曰:“今不取上素所不喜者暴进用之,则权轻,将有窥人间隙者。”安石是其策。帝喜其出,悉从之。时出师安南,谍得其露布,言:“中国作青苗、助役之法,穷困生民。我今出兵,欲相拯济。”安石怒,自草敕榜诋之。华亭狱久不成,雱以属门下客吕嘉问、练亨甫共议,取邓绾所列惠卿事,杂他书下制狱,安石不知也。省吏告惠卿于陈,惠卿以状闻,且讼安石曰:“安石尽弃所学隆尚纵横之末数方命矫令罔上要君。此数恶力行于年岁之间,虽古之失志倒行而逆施者,殆不如此。”又发安石私书曰:“无使上知”者。帝以示安石,安石谢无有,归以问雱,雱言其情,安石咎之。雱愤恚,疽发背死。安石暴绾罪,言“为臣子弟求官及荐臣婿蔡卞”,遂与亨甫皆得罪。绾始以附安石居言职,及安石与吕惠卿相倾,绾极力助攻惠卿。上颇厌安石所为,绾惧失势,屡留之于上,其言无所顾忌;亨甫险薄,谄事雱以进,至是皆斥。(节选自《宋史·列传·卷八十六》)材料二:呜呼!宋自神宗而事已难为矣。仁宗之弛已久,仍其弛而固不可,张其弛而又已乖。然而酌其所自弛以渐张之,犹可为也,过此而愈难矣。安石用而宋敝,安石不用而宋亦敝。神宗急进富公与谋,而无以对也。宋之日敝以即于亡也,可于此而决之矣。(节选自王夫之《宋论》卷六)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安石尽弃A所学B隆尚C纵横D之末数E方命矫F令G罔上要君。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文之变无穷”与《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的“之”用法不相同。B.穷困,使动用法,与《过秦论》中“会盟而谋弱秦”的“弱”用法相同。C.状,情状、情况,与《苏武传》“以状语武”的“状”意思不相同。D.厌,讨厌、厌烦,与《烛之武退秦师》“何厌之有”的“厌”意思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安石认为神宗没必要在意占卜之事,因为神宗品德至善至美,而且又贤能,应尽力开导两宫太后不要为此事而担忧。B.神宗对王安石说,听说民间极苦于新法,王安石用“严寒、暴雨”百姓都会怨恨作为理由,来说服神宗,对于民情不需要体恤。C.吕惠卿揭发王安石在私人书信中写有“不要让皇上知道”的话,神宗拿给王安石看,王安石坚持说没有这件事。D.邓绾依附王安石做到谏官,还帮助攻击吕惠卿,王安石却公布他的罪过,是因为王安石认为邓绾的做法害死了儿子王雱。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盖天道远,先王虽有官占,而所信者人事而已。(2)仁宗之弛已久,仍其弛而固不可,张其弛而又已乖。14.王夫之强调“安石不用而宋亦敝”,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请简要概括。(3分)【答案】10.BEG

11.C 12.D

13.(1)这是因为天道遥远,先王虽然有官方占卜的预言,但他所相信的仍是人为之事。(2)仁宗(对朝事的管理)松散已经很久了,仍然那么松散当然不可以,拉紧松散的管理又已经有不和谐的声音。14.①宋神宗与两宫太后还是相信占卜;②宋神宗治理朝事对臣子依赖太多,缺乏主见;③神宗手下的大臣陷入党派之争,争权夺利;④外敌虎视眈眈,边境危机四伏。【解析】【导语】这篇文言文主要描绘了北宋王安石变法期间的政治局势和人物关系。材料一中,通过王安石与神宗对话,展现出安石对天象和民间舆论的态度,他采取了一种不愿意妥协的改革立场。材料中还涉及王安石与吕惠卿、邓绾等人的政治斗争,显示了内部争权与斗争的复杂性。材料二则由王夫之对北宋政事的评论,相对批判变法难以实施的背景,指出宋廷内部的矛盾与内耗问题。这些材料共同呈现了变法时期的政治困境与社会影响。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王安石完全抛弃了自己所学先儒教诲,崇尚纵横家的末流方法,违背君命假传号令,欺骗皇上、要挟君主。断句抓住对偶句式。“弃”为谓语动词,宾语是“所学”,B处断开;“隆尚”是谓语,“纵横之末数”是宾语,E处断开;“矫令”意思是“假传号令”,动宾结构,不能断开,省略了主语“王安石”,意思完整,“罔上要君”是“矫令”的目的,两句中间G处断开。故选B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能力。A.正确。结构助词,“的”/代词,代指“知识和道理”。句意:天文的变化无穷无尽。/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B.正确。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贫困/使……变弱。句意:使平民百姓十分贫困。/集会结盟谋划削弱秦国的办法。C.错误。意思相同,都是“情况、情状”。句意:省吏到陈州把这件事告诉了吕惠卿。/把情况告诉给苏武。D.正确。讨厌、厌烦/满足。句意:神宗很厌恶王安石的所作所为。/有什么满足呢。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是因为王安石认为邓绾的做法害死了儿子王雱”,表述有误。原文“雱以属门下客吕嘉问、练亨甫共议,取邓绾所列惠卿事,杂他书下制狱”,是因为邓绾牵涉到吕惠卿一案,王安石为了自保,“暴绾罪,言‘为臣子弟求官及荐臣婿蔡卞’”。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盖”,因为;“官占”,官方占卜的预言;“人事”,人为之事。(2)“弛”,松散;“张”,拉紧;“乖”,不和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材料一中彗星出现,宋神宗“诏求直言,及询政事之未协于民者”,表明他相信占卜,文中还有“窃闻两宫以此为忧”,表明两宫太后也相信占卜;②材料一王安石因神宗说“岂若并祁寒暑雨之怨亦无邪?”而“不悦”,“退而属疾卧”,宋神宗赶紧“慰勉之”,后来“帝喜其出,悉从之”,可见宋神宗治理朝事对臣子依赖太多,缺乏主见;③材料一“华亭狱”一案中,王安石的儿子雱“以属门下客吕嘉问、练亨甫共议,取邓绾所列惠卿事,杂他书下制狱”,吕惠卿反击“以状闻”,并且状告王安石:“安石尽弃所学,隆尚纵横之末数,方命矫令,罔上要君。此数恶力行于年岁之间,虽古之失志倒行而逆施者”,而王安石为了自保“暴绾罪,言‘为臣子弟求官及荐臣婿蔡卞’,遂与亨甫皆得罪”,可以看出王神宗手下的大臣陷入党派之争,争权夺利;④材料一提到安南露布上说“中国作青苗、助役之法,穷困生民。我今出兵,欲相拯济”,可见外敌虎视眈眈,边境危机四伏。参考译文:材料一:十月,彗星出现在东方,神宗下诏征求直言得失,以及询问政事之中不能与百姓相和谐的方面。王安石带领同朝大臣们上疏说:“晋武帝五年,彗星出现在轸宿;十年,又有孛星出现。然而晋武帝在位二十八年,与《乙巳占》所预言的日期不符合。这是因为天道遥远,先王虽然有官方占卜的预言,但他所相信的仍是人为之事。天文的变化无穷无尽,上下牵强附会,难道就没有偶然的巧合?周公、召公,怎么会欺骗成王。他们说到中宗在位的时间很长,就说‘中宗谦虚谨慎,兢兢业业,用天命约束自己,勤于治民不敢荒废政事’。他们说夏、商两朝维持很长时间时,也说是由于‘施行德政’而已。裨灶预言火灾能够应验,想用祭祀求免灾祸,国侨不听他的意见,裨灶就说‘不采纳我的意见,郑国又将会发生火灾’。国侨没有听他的意见,郑国也没有发生火灾。有像裨灶这样的人,未免荒诞,何况今天的占卜星象之人呢?陛下的品德至善至美,不仅比商中宗更加贤能,而且周公、召公所说的话早已全部看过了,哪里需要蠢人、盲人再有什么陈述。我听说两宫太后因为这件事而担忧,希望陛下用我们所说的这些道理,尽力地开导劝慰。”神宗说:“听说民间极苦于新法。”王安石回答说:“严寒、暴雨,百姓尚且怨恨,这不用抚恤。”神宗说:“不能使冬天严寒、夏天暴雨这种怨恨也没有吗?”王安石听后很不高兴,回家托病卧床,神宗安慰劝勉,王安石才上朝治理政事。他的同党出计谋说:“现在不要选取皇上历来不喜欢的人迅速提拔重用,那会使自己变轻,这时就将有窥伺君臣间隙的人。”王安石同意这个谋略。皇帝高兴王安石出来执政,听从他的一切意见。当时军队出征安南,密得到安南的露布,说:“中国推行青苗、助役法,使平民百姓十分贫困。我国今天出兵,是要帮助拯救那里的百姓。”王安石恼怒,自己起草敕牍诋毁安南。华亭案久久未能成立,王雱把它交给门客吕嘉问、练亨甫共同商议,他们取来邓绾所列举的吕惠卿的事项,夹杂在其他的皇帝下达的文书中,王安石不知道这件事。省吏到陈州把这件事告诉了吕惠卿,吕惠卿报告给皇帝,并控告王安石说:“王安石完全抛弃了自己所学的先儒教诲,崇尚纵横家的末流方法,违背君命假传号令,欺骗皇上、要挟君主。一年之间极力干了许多恶事,纵然是古代丧失志行而倒行逆施的人,恐怕都没有这样的。”又揭发王安石在私人书信中写有“不要让皇上知道”的话。神宗把这些材料给王安石看,王安石谢辞说没有这些事,回家问王雱,王雱说出这些事的情况,王安石责备了他。王雱愤怒怨恨,背上的痈疽发作而死。王安石公开宣布邓绾的罪过,说“邓绾为我的子弟求取官职及举荐我的女婿蔡卞”,于是邓绾和练亨甫都获罪。邓绾开始是以依附王安石而做到谏官的,到王安石和吕惠卿互相倾轧时,邓绾极力帮助王安石攻击吕惠卿。神宗很厌恶王安石的所作所为,邓绾惧怕失势,多次留在皇上身边,说话无所顾忌;练亨甫邪恶不厚道,巴结奉承王雱得到进用,这时他俩都被贬斥了。材料二:唉!宋朝到了神宗,朝事已经很难有作为了。仁宗对朝事的管理松散已经很久了,仍然那么松散当然不可以,拉紧松散的管理又已经不和谐。但是考虑到松散的朝政慢慢来拉紧,好像可以有所作为,错过时机就只会更加的艰难。启用王安石宋朝也是衰败,不启用王安石宋朝也一样衰败。神宗紧急召见富弼商量朝事,但是却回答不出来。宋朝一天比一天衰败到即将衰亡,可以从这里看出有定数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咏雪①辛弃疾书窗夜生白,城角晓增悲。未奏蔡州捷②,且歌梁苑诗③。餐毡怀雁使,无酒羡羔儿④。农事勤忧国,明年喜可知。[注]①本诗写于诗人罢官闲居带湖(今江西上饶)时。②蔡州捷:用唐将李愬雪夜入蔡州平叛事。③梁苑诗:梁王游梁园时曾召集文人赏雪、吟咏歌赋。④羔儿:美酒名。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城角”一句,以声衬情,用凄凉的号角声衬托诗人对时局的担忧和悲愁。B.“且歌”一句,用“梁园赋雪”的典故来表达诗人及时行乐的洒脱放达。C.“农事”一联,由下雪联想到来年农业的丰收,拓展诗歌意境,丰富诗人形象。D.整首诗歌虽未直接言“雪”,实际上却句句含“雪”,构思巧妙,意境深远。16.古人常“借典故之意,抒诗人之心”,请据此分析“餐毡怀雁使”是如何借苏武的典故来抒情达意的。(6分)【答案】B

16.颈联运用了苏武牧羊的典故。①“餐毡”写苏武在匈奴嚼雪吞毡毛的经历,暗含诗人不会因处境艰难而屈服的顽强斗志;②“雁使”写汉朝以大雁传书为由,最终接苏武回国之事,表达了诗人重回朝廷效力的渴望;③诗句借苏武困守北海、持节不失类比诗人闲居带湖、心忧国事,表达了诗人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解析】【导语】辛弃疾的《咏雪》通过描绘雪夜和清晨的景象,表达了对国家时局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期望。诗中运用典故,如李愬雪夜平叛和苏武餐毡,巧妙地传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美好未来的渴望。全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表达诗人及时行乐的洒脱放达”错误。结合前句“未奏蔡州捷,且歌梁苑诗”,本联意为还没有奏报平定蔡州、淮西的胜利消息,权且以歌咏梁园的诗歌寄情。结合注释①可知,诗人用典,表达的是不受重用、未能如古人亲上战场建功立业的悲愤。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情感能力。诗句用苏武典故,借以表达诗人自己对国家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①结合《苏武传》的相关内容来看,“餐毡”应当指苏武不肯投降之后,匈奴人“乃幽武置大窖中”,苏武“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这一故事,对照辛弃疾“罢官闲居带湖”的经历,其中暗含的应是诗人期望自己如苏武一样,虽遭遇艰难困苦的处境,也要保持顽强的斗志,绝不轻言投降的思想情感。②“雁使”所指内容,应是《苏武传》结尾部分所述的苏武归国的故事,即“(常惠)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这一段内容。诗人以“怀”字搭配“雁使”一词,表达的就是自己也怀有等待“雁使”的言外之意,具体而说,就是希望能像苏武一样,虽遭磨难,但最终能回归朝廷,再次为国效力。③诗人特意列举苏武出使匈奴、困守北海、持节牧羊、保守气节等故事,采用类比的表现手法,有以苏武来勉励自己的用意,结合诗人的处境,诗人闲居带湖,却心系国事,不难看出表达了作者心忧国事却报效无门的悲愤,由此可推断出诗人借用苏武典故,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忠贞不渝的情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的响应。(2)李白《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面上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但实际上也是仕途失意时的自慰之辞。(3)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有永不懈怠的精神品质,这里我们可以用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警醒自己。【答案】17.(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赢、景、材、还。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22题。“零糖社交”何以成为年轻人的社交关键词?首先,“零糖社交”是节约“社交体力”的客观需要。现代社会,快速的地域流动和高强度的社会生活让很多年轻人倍感压力,导致他们线下“体力”严重流失,不愿意在发展建立人际关系时投入过多时间和精力。而“零糖社交”实际上让社交关系变得轻松简单,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成本,从而让有限的“社交体力”发挥最大效用。其次,“零糖社交”是告别社交焦虑的有效方式。“精装朋友圈”的行为让一些人的“毛坯人生”被社交平台所关注、放大,催生出与他人攀比、对他人评价过分敏感等“社交焦虑”的症状。“零糖社交”通过降低对社交网络的依赖,实施适当“社交斋戒”,让人们以真诚和平等为基础建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