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历史总复习高考“反映类”试题解答方法与论证观点题解题策略_第1页
2025年高考历史总复习高考“反映类”试题解答方法与论证观点题解题策略_第2页
2025年高考历史总复习高考“反映类”试题解答方法与论证观点题解题策略_第3页
2025年高考历史总复习高考“反映类”试题解答方法与论证观点题解题策略_第4页
2025年高考历史总复习高考“反映类”试题解答方法与论证观点题解题策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解答“反映类”选择题的方法策略

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ⅠⅡⅠⅡⅢⅠⅡⅢⅠⅡⅢⅠⅡⅢ反映出(19)1

14

413121

1反映了(20)32221222211

表明(17)1212111

22221

说明(19)

21

133351如何解答“反映”“表明”“说明”类试题

1.比重大:五年新课标卷14套试卷共168道选择题,“反映类”试题共76道,占比45%。2.错误多:历年考试结果统计显示错误率最高。3.难度大:广大师生普遍认为“反映类”

试题很难。4.失分高:广大考生普遍认为“反映类”

失分率很高。考生平均错误率统计新课标卷Ⅰ:2014年59%;2015年45%

新课标卷Ⅱ:2016年45%;2017年44%;2018年39%;2019年57%。2.反映的两种含义1.材料叙述的两种情况

一、反映类试题3.试题构成:反映出:反映了:材料

客观史实的叙述

主观感受的叙述

客观事物所引起的主观感受和看法。

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或显示出来。多数考查客观叙述的史实的本质;少数考查对主观看法认识的本质。多数考查对主观看法认识的本质;少数考查客观叙述的史实的本质。“反映类”试题主要考查的是本质、实质一定要善于透过历史表象看到历史叙述的本质实质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或史料证实了的史实为依据,对历史客观叙述的史实或主观感受看法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例1.(2018年新课标卷Ⅲ·25)表1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1.材料+反映出:历史表象(具象):(1)宋代宰相出身来源;(2)出身:官员+平民(3)出身官员的减少,出身平民的增加。反映出减少增加本质:社会阶层流动加强66%42%34%58%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多数考查客观叙述史实的本质;少数考查对主观看法认识的本质。例2.(2019年新课标卷Ⅰ•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题干材料是客观叙述的历史史实考查客观叙述的史实的本质反映出

商朝:平均一代近两位,同一代有两位王,肯定是兄弟关系,本质上反映出商朝王位继承方式为兄终弟及西周:平均一代一位,一代与一代之间就是父子关系,本质上反映出西周王位继承方式是父死子继比较暗示

A项:

解释的是题干材料客观叙述的史实产生的原因,非客观史实反映的本质。

不符合史实,禹传子,家天下,禅让制已推出历史舞台;禅让是民主推举首领的制度,与血缘继承没有任何关系。

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没有呈现禅让制对西周王位继承产生影响的逻辑因果信息。C项:迷惑性最大。不符合常识,王位继承说的一代一代,指的是执掌政权的时间,与寿命长短无关。用数学来解释,西周BC1046年-BC771,275年,11代12位王。一代平均为25年,即每代平均执掌政权为25年,但周王平均寿命却为22.8岁,这不是很矛盾吗?D项:西周王位继承依据是宗法制,而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强调的就是血缘关系;另外逆推之,从商朝的兄终弟及发展到西周的父死子继,试问,兄弟关系和父子关系,从血缘纽带的强弱来看,孰弱孰强?例3.(2018年新课标卷Ⅰ•30)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题干材料是中共对西方建交的看法考查对主观感受看法认识的本质反映出

主观感受看法:新中国成立前夕,西方欲与新政权建交,中共态度是我说了算。反映出认识的本质:中共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项:主体不一致,题干主体时西方国家与中共;不符合题意,题干没有呈现西方放弃对国民党政权支持与否的信息;不符合史实,西方始终没有放弃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C项:不符合题意,美国欲与即将建立的新中国建交,何来外交孤立?不符合史实,新中国建立后,美国对新中国外实行交孤立政策;美国对新中国实行的是遏制但不孤立的外交政策;即使有孤立,冲破也是在建国初期,如参加亚非会议。D项:迷惑性大,不符合史实,根据时间,新中国尚未建立;不符合常识,希望的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支持,只是把维护国家利益置于首位。毛想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例4.(2019年新课标卷Ⅲ·34)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

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题干是美政府对印第安人饥荒的看法考查对美国政府主观看法认识的本质反映出

主观感受看法:冷战开始时,有人指控印第安人过的是共产主义生活

美国政府拒绝救济面临饥荒的他们反映出认识的本质:美国政府决策受意识形态影响C项:不符合史实,美国的国家精神(自由民主)早在建国之初就已经塑好了,不存在后来被破坏而重塑的问题;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也没有呈现美国力图重塑国家精神的信息。不符合常识,因意识形态的差异拒绝救济面临饥荒的印第安人,塑造的难道是极端残忍的国家精神吗?D项:主体不一致,题干材料的主体美国政府的行政作为,而非经济作为;不符合逻辑,没有给困难中的印第安人提供救助,与政府加强对经济干预,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A项:主体不一致,题干说的是美国政府,没有提及另外两个权力部门;不符合题意,美国政府拒绝救济印第安人,与三权分立体制无关;不符合逻辑,没有呈现题干材料含有的逻辑因果关系。2.材料+反映了:例1.(2018年新课标卷Ⅰ•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多数考查对主观看法认识的本质;少数考查客观叙述的史实的本质。题干是对中日甲午战前舆论宣传的主观感受考查对清政府舆论宣传主观感受认识的本质反映了

主观感受:甲午战前日本通过舆论宣传争取国际支持,清政府却无所作为反映了认识的本质:清政府昏庸且不懂利用大外宣争取国际支持A项:利用绝对化原则排除;不符合常识,打嘴炮能左右战争进程?不符合唯物史观,外因不起决定作用;主体不一致,题干设问主体是清政府。B项:不符合史实,甲午战争是日本发动的侵略中国的战争,是要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并非好心的要帮助中国实现政治近代化;不符合题意,题干没有呈现日本发动战争目的是要“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的信息;主体不一致,同上。D项:主体不一致,同上;不符合题意,题干没有呈现西方媒体鼓动中国民主革命的信息;不符合史实,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尚未或刚产生。例2.(2018年新课标卷Ⅲ·30)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题干是刘少奇主观认为法制建设很迫切考查对刘少奇主观看法认识的本质反映了

主观看法:刘少奇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家迫切任务是法制建设反映了认识的本质:刘的看法依据是国情(主要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国情(社会性质、主要矛盾)主要任务方针、措施政策、计划A项:“开始”太绝对;不符合题意和逻辑,题干说要“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迈向制度化”无从谈起。B项:不符合史实,1956年时,新中国的政权都建立七年了;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并未体现出法制工作和组建新政权同步进行。D项:不符合史实,“政治体制改革”、“依法治国”是专有名词,前者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而开始的,后者是九十年代提出的,1999年“依法治国”被写进宪法。“全面”太绝对;不符题意和逻辑,题干强调法制建设很迫切,并未体现政治体制改革与以法治国的逻辑因果关系。例3.(2018年新课标卷Ⅱ•31)图5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

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

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题干材料是漫画作者的主观感受看法考查对漫画作者主观看法认识的本质反映了

主观看法:漫画作者认为妇女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建小家,建大家)的发挥了重要作用反映了认识的本质:妇女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A项:不符合常识,阿姨测量祖国或许与工业化建设有关,但奶奶量布做新衣,与工业化建设没有什么关系;不符合逻辑,题干并没有把工业化建设和其他建设做对比,无从得出以工业化建设为中心的结论。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通过妇女建设两个“家”,强调的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没有体现工业化为建设中心之意。C项:不符合史实,人民公社化运动是1958年开始的;不符合题意,建设的两个“家”,均未体现以变革生产关系为主要内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D项:“根本性改变”太绝对;不符合题意,漫画中的人物,无法体现其出身是城市还是农村;不符合史实,城乡差别此时才开始改变。分析:1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民众尤其是翻身解放的妇女,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希望早日把中国建成先进的工业国。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例4.(2017年新课标卷Ⅲ·25)《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材料是对对客观史实的叙述考查客观叙述的史实的本质反映了

客观叙述的史实:西汉前期,农工商各业中致富的人多反映了本质:经济得到恢复发展连接所学知识,分析材料:西汉初年,面对国力贫困,经济凋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出现文景之治。A项:“根本”太绝对;不符合题意,题干并没有涉及“义利观”变化的信息;A项叙述可以看作是对题干材料所述史实产生的影响的解释,不是对材料本质的解释。B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并没有呈现朝廷对工商业者政策态度的信息;不符合史实,西汉前期,国家厉行抑商政策;B项叙述可作为题干材料所述史实的原因来解释,不是对材料本质的解释。D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没有呈现豪强势力控制郡县的信息,题干中的“倾”是超过、胜过的意思;不符合史实和逻辑,西汉前期,厉行抑商政策,不可能出现豪强势力控制郡县的局面。例1.(2019年新课标卷Ⅱ•27)研究表明,宋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三、材料+表明表明:(1)言简意赅、直抒胸臆:表示的明白清楚。如表明立场,表明态度。(简明扼要、直抒胸臆)(2)透过表象、一语中的:确切地指出或相当肯定地显示史实的本质。(一语中的、一语道破)

题干材料是对“明清商人资本规模不断增加”史实的叙述考查对题干所叙史实简明扼要的直抒胸臆表明

题干史实:从明朝到清朝,商人的资本规模不断扩大表明简明扼要、直抒胸臆: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A项:“根本”太绝对;不符合史实,士农工商、重农抑商。B项:不符合史实、题意及指向,解释的是题干现象原因。D项:“开始”太绝对;不符合题意,题干没有呈现“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的信息;不符合史实,白银在很早就成为流通货币,明朝一条鞭法改革后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例2.(2019年新课标卷Ⅰ•31)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

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题干叙述了“一五计划时期俄文书籍借阅量统计”的史实要求透过题干所叙历史表象一语道破本质表明

题干史实:一五计划期间,俄文书籍借阅量大幅增加表明一语道破本质:工业化建设如火如荼、迫切要求精准连接所学知识,置于熟悉的时空背景下准确分析:与1952年相比的1954年、中国科学院、东北强调1954年;一五计划,向苏联学习,以工业化建设为中心,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和东北地区。A项:不符合史实,新中国的科研才刚刚起步,尚未与国际科学研究的前沿接轨;不符合逻辑,“接轨”是双向,此时中国苏联学习工业化建设,属于单向行为。B项:不符合史实,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提出的;主体不一致,题干没有涉及“教育”话题。C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没有呈现“对苏联经验的反思”的信息,更谈不上“蔚然成风”。不符合史实,一五计划期间,处于对苏联工业化建设经验学习模仿阶段,反思是在1956年赫鲁晓夫开始改革之后进行的。例3.(2018年新课标卷Ⅰ·35)图8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图8题干材料是对“联合国成员国不断增加”史实的直观叙述考查对题干所叙史实简明扼要的直抒胸臆表明

题干史实:二战后,亚非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纷纷加入联合国表明简明扼要、直抒胸臆:第三世界力量发展壮大精准链接: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纷纷建立,新兴国家陆续加入联合国,联合国成员数量不断增加

解答表格题的方法思路:一看。随着时间推移,看所比较的项目对应的数据是变大还是变小。二关注。尤其要关注数据变化最大的项目。(解决问题要抓主要矛盾)三、化简解释。将表格材料意思用一句简单陈述句描述;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进行历史解释。运用主体一致原则,秒杀!B项:主体不一致,题干主体是联合国、是世界五大洲,并非欧共体。C项:主体不一致,题干主体为联合国,非世界贸易组织。D项:主体不一致,题干主体为联合国,非经济区域化发展趋势。例4.(2018年新课标卷Ⅲ·33)18世纪前半期的法国,先前往来于凡尔赛宫的思想家、文学家、戏剧家们,开始热衷于参加沙龙聚会,讨论的话题广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仰和礼仪,思想极为活跃,上流社会不少人也乐于资助他们。这表明A.启蒙思想逐渐流行

B.宫廷文化普及到民间C.专制主义已经衰落 D.贵族与平民趋于平等题干叙述了“18世纪法国社会思想非常活跃”的史实要求透过题干所叙历史表象一语道破本质表明

题干史实:18世纪,法国许多人热衷参加并支持沙龙聚会传播的新思想。表明一语道破本质:启蒙思想在法国很盛行。B项:主体不一致,沙龙聚会讨论并非传统思想,而是启蒙新思想,并非“宫廷文化”,更谈不上将其“普及到民间”。

C项:迷惑性最大,不符合逻辑,与专制主义密切相关的“传统的信仰和礼仪”不是沙龙讨论的主题,并不能推导出“专制主义已经衰落”的结论,尽管C项说法符合史实。D项:不符合逻辑,沙龙传播启蒙思想,与“贵族与平民趋于平等”的结论没有逻辑因果关系。不符合常识,因为“贵族与平民趋于平等”只能通过平民斗争推动政治变革才能达成。尤其是现代的一些专制极权国家,统治者往往在思想文化上通过欺骗性宣传,把自己主宰的专制极权国家打扮成民主平等的国度。

精准链接:18世纪法国将启蒙运动推向高潮例5.(2017年新课标卷Ⅱ·32)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他们一般出身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A.贵族垄断国家政权B.政治生活缺乏法制基础C.平民没有政治权利

D.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题干叙述了“雅典僭主被流放”的史实要求透过题干所叙历史表象一语道破本质表明

题干史实:僭主上台程序违法,尽管好事做了一箩筐,终遭流放等惩罚。表明一语道破本质:民主政治深入人心,不容践踏。精准链接:雅典克里斯提尼改革之陶片放逐法A项:不符合史实,克里斯提尼改革使民主政治最终建立,贵族政治被民主政治取代,贵族垄断国家政权的局面不存在;主体不一致,题干材料强调的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僭主,并非所有僭主都出身贵族。

B项:不符合史实,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了民主政治,法治基础发展很好。不符合题意与逻辑,材料正是雅典遵循法治的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