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专辑
福建省南安市第二中学潘志敏
0001、晁错传
0002、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0003>史记•袁盎晁错列传二
0004、黄庭坚传
0005、张纲传
0006、余玲传
0007、张巡传(1)
0008、张巡传(2)
0009、公孙弘
0010、郑当时传
0011、虞延传
0012、石奋传
0013、王珪传
0014、赵光逢传
0015、王导传
0016、胡建传
0017、张仪传
0018、李崇传
0019、房玄龄传
0020、司马芝传
0021、韩信传
0022、张俭传
0023、赵咨传
0024、汲黯传
0025、曹端传
0026、蔡泽传
0027、季布传
0028、孙膑传
0029、钟离意
0030、李嗣业
0031、卢承庆
0032、李斯
0033、贾黄中
0034、王翦
0035、卫鞅
0036、班超
0037、王羲之
0039、毕士安
0038、徐绩
0039、毕士安
0040、方克勤
004k郭子仪传
0042、杜袭传
0043、田单传
0044、仓慈传
0001,晁错传
晁错,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
子家令。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后诏有司
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由是迁中大夫。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
书凡三十篇。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
不好错。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
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日:“上初即位,
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日:“固也。不如此,
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日:“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日
“吾不忍见祸逮身”。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问爰盎日:“今
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日:“不足忧也,今破矣。”上问日:“计安出?”盎对
日:“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
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
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上默然良久。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
衣,斩东市。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上问日:“闻晁错死,
吴、楚罢不?”邓公日:“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
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上日:“何哉?”邓公日:“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
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
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日:“公言善。吾亦恨之!”
(节选自《汉书》)
相关习题: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不忍见祸逮身逮:及,殃及。
B.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适:通“谪”,贬谪。
c.绐我行市绐:欺骗。
D.吾亦恨之恨:痛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上发兵以御之②杀之以应陈涉
B.①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②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C.①其意不在错也②齐国其庶几乎
D.①且臣恐天下之土箝口不敢复言矣
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4组,全都属于晁错死因的一组是
①错为人峭直刻深
②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
③迁为御史大夫,请渚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④刘氏安矣,而晁氏危
⑦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
⑥独有斩错……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
A.①②③B.②③⑤
C.③⑤⑥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晁错才学出众,为人严峻刚直,因而受到文、景两代皇帝的器重,许多法令都
按照他的;意见更改修定,他也因此遭到同僚的妒忌。
B.晁错在文帝时就进言主张削弱诸侯,还就更定法令等事数十次上书,文帝虽然
没有完全采纳他的意见,但很赏识他的才子。
C.晁错得到景帝信任,终于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不料却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
维护了朝廷的利益却使自己遭到杀身之祸。
D.汉景帝听信爰盎的话错杀了晁错,其危害是不但替诸侯报了仇,还从此堵住了
忠臣直言进谏的路,可惜醒悟得太晚了。
参考答案
1.D"恨”在句中是遗憾的意思。
2.A两个“以"都是连词,连接前后的动词短语,表示目的;A项一个“之”是
结构助词“的”,另一个“之”是结构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B项一个“其”
是代词,指代吴、楚七国,另一个“其”,是副词,表示推断语气;C项一个“且”
是而且、况且,另一个“且”是尚且的意思。
3.C①②④不是晁错死因:①是晁错为人的特点,②是汉文帝时的事,不是汉景
帝时的书,④是晁错父亲的话。
4.C"终于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这个说法不符合文意。
参考译文:
晁错是颍川人,凭着文学才能担任太常掌故,他为人严峻刚直苛刻,皇帝看重他,
于是任命他做太子家令。那时候匈奴强大,屡次骚扰边境,皇上派兵抵御。晁错上
书就战事发表意见,汉文帝很赏识他。后来命令有关负责官员举荐贤良文学士,晁
错在人选之中。由此他升任中大夫。晁错又进言议论应该削弱诸侯的事情,以及法
令可以更改修定的地方,一共上书三十篇。汉文帝虽然没有完全听从他的意见,但
是认为他是个奇材。当时,太子认为晁错的计策好,爰盎等大功臣大多不喜欢晁错。
汉景帝即位,让晁错任内史。许多法令都(按照晁错的意见)更改修定。晁错升任御
史大夫(以后),呈请(查究)诸侯的罪过,削减他们支系亲属的封地。晁错所更改的法
令有三十章之多,诸侯一片哗然。晁错的父亲得知此事,从颍川赶来,对晁错说:
“皇上刚即位,你当权处理政务,侵害剥夺诸侯利益,疏远人家骨肉之情,招致许
多责难怨恨,你为的是什么呢?"晁错说:“本该如此。不这样做,天子不得尊崇,
王室不得安宁。”晁错的父亲说:“刘家安宁了,可是晁家就危险了,我离开你回去
了。”于是喝毒药自杀了,说“我不忍看到灾祸殃及自身”。后来过了十几天,吴、
楚七国全都造反了,名义上是说要诛杀晁错。皇上问是盎:“如今吴、楚谋反,依你
的意见怎么办?"爰盎回答说:“这件事不值得忧虑,现在就可以解决。”皇上问道:
“怎样定计呢?”爰盎回答说:“吴、楚送来书信,说高祖皇帝的分封子弟为王各有
领地,如今贼臣晁错擅权眨谪诸侯,削夺他们的土地,因此才反叛,名义是共同向
西来诛讨晁错,恢复原有的封地也就作罢。如今谋划对策,只有斩杀晁错,派出使
者赦免吴、楚七国(造反的罪过),恢复他们原有的封地,那么不必动用武力就完全
可以平息叛乱。”皇上沉默许久没有说话。后来就派中尉去叫晁错,骗他乘车在街市
上走。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就被杀害了。谒者仆射邓公是校尉,攻打吴、楚叛军担
任将领。回到京城见皇上。皇上问他:“听到晁错已死的消息,吴、楚叛乱平息了没
有?”邓公说:“吴地谋反几十年了,(这次是)发怒于削夺他们的封地,借诛讨晁错为
名,他们的本意并不在于晁错。而且我担心天下的土人将要封住嘴巴不敢再进言了
皇上问:“为什么呢?”邓公说:“晁错忧虑的是诸侯强大了无法控制,所以请求削弱
他们的势力,借以提高朝廷的尊严,这是千秋万代的利益啊。计划才实施,突然遭
受杀身之祸,(这样一来)在朝廷之内堵住了忠臣的嘴,在朝廷之外替诸侯报了仇,
我私下认为陛下不该这样做。”于是景帝长长叹息,说:“你说得对。我也感到遗憾
了!”
0002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晁错者,颖川人也,学申商刑名于较张恢先所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
深①。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所九十余,
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
称说。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日:“智囊”,
数上书孝文时,言测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听,然奇其材,迁
为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
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谷心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
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日:“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入骨肉,人口
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日:“固也。不如此,天子尊,宗庙不安。”错父日:“刘
氏安矣,而晁氏危矣!”遂饮药死。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
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上
问日:“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日:“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
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土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日:“何
哉?”邓公日“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
如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中,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默
然良久,日:“公言善,吾亦恨之。”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有删节)
赞②日:晁错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其父睹之,经于沟渎,亡益救败,不
如赵母指括,以全其宗。悲夫!错虽不终,世哀其思。(《汉书•袁盎晁错传》)
注:①峭直刻深:严峻,刚直,苛刻。②赞:用于纪、传的结尾,略等于一个总
评
相关习题: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土,治尚书治:这里是“研究”的意思。
B.由此与错有郤通“隙”,嫌隙,隔阂。
C.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道:从,由。
D.公言善,吾亦恨之恨:痛恨,怀恨。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天下无治尚书者B.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不如因善遇以
C.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D.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王好战,请以战喻
1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晁错“峭直刻深”的一组是()
①学申商刑名于较张恢先所,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②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日:“智囊”
③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
④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
⑤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
⑥晁错日:“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④D.③⑤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晁错曾经在赖县张恢先生那时学习过申不害和商鞅的刑名学说。担任太常掌
故后,又被汉文帝派遣前往“治尚书”的“故秦博士“济南伏先生那里学习《尚书》。
B.晁错做太子家令的时候,多次进言而未被汉文帝采用;汉景帝继位后,任
命晁错为内史,由于''宠幸倾九卿”,晁错修改了国家的许多法令。
C.晁错因要削减诸侯的封地而招致诸侯及大臣们的反对,连他的父亲也从颍川
赶来劝说,晁错不为所动,结果“衣朝衣:被斩于东市。
D.晁错死后作者引用仆射邓公的话是为了说明晁错“削地以尊京师”是“万世
之利”,而吴王“以诛错为名“,只是谋反的借口。
15.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班固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晁错削藩,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刘氏王朝的统治,是“为国远虑”,
而把个人生死置于度外。
B.晁错的父亲看出晁错身处险境,虽服毒而死曝于荒野,也无益于挽救败局。
而赵母因有言在前,赵氏宗族得以保全。
C.晁错忠心汉室,却在吴楚叛乱时,被汉景帝下令处死,以致“天下之土噤口”,
令世人不禁为晁错这样的愚忠而悲叹。
D.从这段总评看,班固表达了自己对晁错忠心为国的肯定和对晁错的悲剧结局
的同情。
第n卷(共105分)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译文:
(2)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译文:
参考答案:
11.D(恨:遗憾,懊悔。)
12.C(连词,表转折/表并列;A代词,……的人;B介词,趁着;D介词,拿,
用)
13.D
14.A(应为“太常”派遣)
15.C(“世人悲叹”的是晁错忠心汉室却惨遭屠戳,而非叹“天下之土噤口”
的后果,更非叹他是“愚忠
四、(15分)
16.(1)晁错多次请求皇帝单独与他谈论政事,景帝总是采纳,宠幸他超过了
九卿,晁错修改了不少的法令。(译对“数”、“辄”各给1分,大意1分,共3分)
(2)等到窦婴、袁盎进言,皇上就命令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把他处死。(译对
“及”、“衣”给1分,大意1分,共2分)
0003史记•袁盎晁错列传二
晁错者,颍川人也。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
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日“智囊”。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
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
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丞相申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伤。内史府居太上庙封端①中,门东出,不便,错乃
穿两门南出,凿庙端垣。丞相嘉闻,大怒。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错闻之,即夜请
间,具为上言之。丞相奏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请下廷尉诛。上日:“此非庙垣,
乃端中垣,不致于法。”丞相谢。罢朝,怒谓长史日:“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为
儿所卖,固误。"丞相遂发病死。错以此愈贵。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
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郤。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
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日:“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
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日:“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日:
“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日:“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
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
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上
问日:“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日:“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
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日:“何哉?”
邓公日:“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
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日:''公
言善,吾亦恨之。”乃拜邓公为城阳中尉。
太史公日: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
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②语日“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节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注]①增(mdn):宫庙内墙以外、外墙以内的空地。庙蠕:庙门外的隙地。
②此文段未选晁错欲除袁盎,而景帝采纳袁盎诛晁错以谢天下的建议等内容。
相关习题及答案:
11.对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善错计策善:使……善,改进。
B.错乃穿两门南出穿:越过。
C.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难:反对。
D.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道:路过。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错所更令三十章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D.臣窃为不取也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传记的中心线索是晁错削地收郡,这一改革举措震荡朝野,影响深远。
丞相悔、公卿畏、窦婴争、诸侯疾、老父死,七国反、自身亡皆因此举措而发。
B.晁父为保全家族反对儿子削地收郡,邓公从国家利益出发赞同削地收郡。两
人立场截然不同,但他们能认识到晁错之策有利于巩固中央皇权,却是相同
的。
C.晁错深得文帝和景帝信任,两代皇帝都重其才识,他提出的治国建议多被采纳;
在其他朝臣反对晁错时,景帝总是信任他;但最后终为保全大局而诛杀晁错。
D.汉景帝在杀了晁错之后,仍对削藩造成七国之乱耿耿于怀;但听了邓公一席话
后,明白了诛晁错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为自己一时的错误决定懊悔不已。
14.下列对这篇传记的写作手法和太史公赞语的分析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善用衬托手法刻画人物。晁父坚决反对儿子削藩,劝说不果而自尽,反
衬了晃错政治改革的坚定;邓公为之辩护,更突显了晁错竭诚为君的忠心。
B.作者围绕晁错“峭直刻深”的性格特点,选择多个材料加以表现。其中最具
表现力的是晁错始终坚持“削地收郡”的改革主张、遭再大的阻力也不退缩的情节。
C.作者对晁错其人并不赞赏,但在传文中仍然对晁错出众的才能和改革的坚定
决心作了如实记述,体现出作者“秉笔直书”、“不溢美不隐恶”的史家风范。
D.太史公赞语中对晁错颇有微辞,主要是批评他专权自用、欲报私仇,认为正
是因为晁错执意削藩才酿成七国之乱,而他“反以亡躯”,则是势所必然。
第n卷(共108分)
四、(18分)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3分)
(2)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2分)
(3)语日“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3分)
参考答案:
11.C(A项,认为……好,称许;B项,开凿;D项,取道、从)
12.C(A项,依据、借乘/通过、凭借;B项,助词/名词;C项,因;D项,
动词,以为,认为/介词,替)
13.B(A项.丞相悔何不先杀晁错为的是“穿门”,是在“削地”之前。B项,
错父言“刘氏安矣”.邓公言“削地以安京师”,故认识同。C项,“治国建议多
被采纳”错。文中有“孝文不听二D项,“耿耿于怀”无据)
14.D(错在“专权白用”,文中“擅权”只是“执掌权柄”的意思;“认为正是因
为晁错执意削藩才酿成七国之乱”,也不符合原意)
15、(1)(晁错)在孝文帝时多次呈上奏章,论述削弱诸候(或削减诸侯封地)的
事,以及法令中可以修改、确定的地方。(省略的主语要补上,无则扣1分。“在孝
文帝时”译错扣1分。其它译错、漏的扣1分。末句译成定语后置句不扣。“岂”译
成“恐怕”、“也许”等皆可)
(2)对内杜塞了忠臣(进谏)之口,对外替诸侯报了仇。(“内、外”名词作状语未译
出扣1分,其他错译扣1分)
(3)俗话说:“改变古法,扰乱常理(或伦常、伦理),即使不死也要垮台(或“不是死
就是败逃),是否就是说的晁错这些人呢?(“古”、“常”、“乱”译错一个扣1分,“不
死则亡”可灵活译出,意思对即可。末句译“岂”为“难道”或漏译“等”、“邪”
皆应各扣1分。扣完为止)
译文:
晁错,颍川郡人。晁错为人严峻刚直,酷烈苛刻。孝文帝的时候,下诏先后任命
他做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因他善于论辩,得到太子宠幸,太子家号称他是“智
囊”。在孝文帝时多次上书,论述削弱诸侯的事情,以及法令可以改定的地方,上了
几十次书,孝文帝虽然没有听取他的建议,但称赞他的才能,提升他做中大夫,当
时,太子称许晁错的计策,而袁盎等各个大功臣多不喜欢晁错。
景帝登位,任命晁错为内史,晁错经常请求皇帝个别听取他的进言,皇帝总是听
取,宠幸晁错胜过九卿,法令多由他改定。丞相申屠嘉心里不满,却无力加以伤害。
内史府处于太上庙内墙外的隙地上,门在东边,出入不大方便,晁错就在太上庙南
面的外墙上开了两个门,由南面出入。丞相申屠嘉知道后,非常愤怒,想以这个过
错写成奏疏,请求诛杀晁错。晁错听到风声,当夜请求皇帝单独召见,详细地说明
情况。丞相奏上这事,陈述晁错擅自凿开庙垣为门,请求交给廷尉杀掉。皇帝说:
“这不是庙垣,而是外墙,不算犯法。”丞相谢罪。退朝后愤怒地对长史说:“我本
当先斩后奏,却先奏请,被这小于出卖,实在错误。”丞相很快发病而死。晁错因此
更加显贵。
晁错升任为御史大夫,请求根据诸侯王的罪过,削弱他们的封地,收回他们的枝
郡。奏上之后,皇帝命公卿、列侯、宗室集合议论,谁也不敢反对,只有窦婴争议,
因此同晁错有了矛盾。晁错所改定的法令有三十章,诸侯都喧哗疾恨晁错。晁错的
父亲听到了消息,从颍川赶来,对晁错说:“皇帝刚刚即位,你当政办事,侵削诸侯
势力,疏远人家骨肉,人们纷纷议论而多埋怨你,为什么呢?”晁错说;“本当这样。
不这样,皇帝不被尊贵,国家不得安宁。”晁错的父亲说:“这个样子,刘家的天下
安定了,而晁家就危险了,我离开你回去了!”随即饮药自杀,临死时说:“我不忍
看着大祸临头。”死了十多天,吴楚七国果然以诛晁错为名举兵反叛,等到窦婴和袁
盎进宫,皇帝就命令将晁错穿着朝服斩于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做了校尉,讨伐吴楚军时任将军。回朝来,上书报告军
事情况,进见皇帝。皇帝问:“你从军事前线回来,听到晁错已死的消息、,吴楚罢兵
了没有?”邓公说:“吴王谋反已几十年了,因被削封地而恼怒,以诛晁错为名,他
的本意并不在晁错。况且我担心天下的人都将闭口不言,不敢再进言了。”皇帝问:
“为什么呢?”邓公答:“晁错担忧诸侯强大不能控制,所以建议削弱诸侯的封地,
以尊崇京师,这是万世的利益。计划刚刚实行,竟然遭受斩杀,对内杜塞了忠臣之
口,对外替诸侯报了仇,我以为陛下不该这样。”景帝默然了好久,说:“你说的对,
我也为这事悔恨。”就任命邓公做城阳中尉。
太史公说:晁错做太子家令的时候,屡次进言奏事不被采用;后来掌握大权,进
行不少变革。诸侯发动叛乱的时候,不赶紧挽救国家的危局,却企图报个人的私仇,
反而送了性命。俗话说:“改变古法,扰乱常理,不是断命也要垮台。”也许是说的
晁错这种人吧!
0004黄庭坚传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
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土,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
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妙
绝当世,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
课颁盐(征收分摊盐铤),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
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遭母丧)。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及
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
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
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
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日:“庭坚时官北
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
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散(歪曲,枉曲)法。以亲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
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不兑,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
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
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
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
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
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
以自代,其词有“环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
此。初,游潴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宋史•黄庭
坚传》)
配套习题: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舅李常过其家过:经过
B.闻者壮之壮:称赞(他的胆量)豪壮
C.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俾:使,让
D.举以自代举:举荐
2.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未闻命而卒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樊哙覆其盾于地
C.至是首问焉青麻头伏焉
D.其重之也如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3.分别表现黄庭坚“淡泊”、“直率”品格的一组句子是()
A.时课颁盐,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不以迁谪介意
B.不以迁谪介意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
C.不以迁谪介意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
D.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
4.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黄庭坚奉命修订《神宗实录》,他据实直书,却被章敦、蔡卞及其党羽诬陷并盘
问。面对盘问,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因此被一再贬官。
B.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掌权后,挟嫌报复,指使心腹抓住
黄庭坚《荆南承天院记》的问题大做文章,乘机将他除名管制。
C.黄庭坚的学问文章,天性生成,人们的评价很高,说他诗比杜甫,文配苏轼,
其人其文深受苏轼推重。
D.该传记按时间的顺序介绍人物的生平、性格和文学成就,材料翔实,结构清晰,
全面真实地展示了一代名人的风貌。
参考答案:
1.A(过:造访。)
2.D(而:连词,前表承接,译为“就。后表因果,译为“因而”;于:介词,前
表比较,译为“比”,后表地点,译为“在”;焉:前为代词,译为“他”,后为兼词,
相当于“于之”。)
3.B("时”句表现他对百姓仁爱,“至”句反映他仁途被排挤、打击的命运。)
4.A(B项中“指使心腹抓住《荆南承天院记》的问题”表述不当,一是《荆》文
并非真有问题,二是陈举所为完全是出于迎合,谋在自己,并非赵挺之所指使;C
项中“诗比杜甫”错,黄庭坚只是作诗向杜甫学习,并不是诗歌成就可与杜甫相提
并论了;D项中“按时间的顺序”错,前三段按时间的顺序记叙其生平经历,第四
段概述其文学成就。)
参考译文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年即机警聪明,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
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奇怪,以为他是一日千里之
才。后黄庭坚考中了进土,任叶县县尉。熙宁初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
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北京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看中了他的诗文。留他再任教。
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屹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
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
以平易治理该县。当时课颁盐爽,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和县独不这样,县吏们
不高兴,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喜欢。
哲宗即位后,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过了一年,迁著作佐郎,
加集贤校理。《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遭母丧。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
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颜色,衣不解带,及死,筑室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儿乎丧命。
丧服解除后,任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黄庭坚出任宣州知
州,改知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羽认为《实灵》多诬陷不实之辞,使前修史官都
分别居于京城附近各处以备盘问,摘录了千余条内容宣示他们,说这些没有验证。
不久,经院吏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黄庭坚在《实
灵》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于是首先盘问他。黄庭坚回答道:
“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凡是有所查问,
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黄庭坚因此被贬为涪州别
驾、黔州安置,攻击他的人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诬他枉法。后以亲属之嫌,于
是移至戍州,黄庭坚对此像没事一样,毫不以贬谪介意。四川的土子都仰幕他,乐
意和他亲近。他向他们讲学不俄,凡经他指点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
徽宗即位,起任黄庭坚为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舒州知州,又以吏部员外
郎召用,他都推辞不就,请求为郡官,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被罢免,主管
玉龙观。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秉承他的
意向,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斥他对灾祸庆幸,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名,
送到宣州管制。三年后转到永州,黄庭坚未听到宣布命令就死了,终年六十岁。黄
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
杜甫的诗。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
苏轼门下,天下称为四学士。而黄庭坚对于文章尤长于诗,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
都以黄庭坚配享苏轼,并称“苏黄”。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
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
了这种地步。起初,黄庭坚游濡皖的山谷诗、石牛洞,喜欢该地方林泉优美,因而
自号为山谷道人。
0005、张纲传
张纲少明经学,虽为公子,而厉布衣之节,举孝廉不就,司徒辟为侍御史。时顺
帝委纵宦官,有识危心。纲常慨然叹日:“秽恶满朝,不能奋身出命扫国家之难,虽
生,吾不愿也。”汉安元年,选遣八使徇行风俗,皆耆儒知名,多历显位,唯纲年少,
官次最微。余人受命之部,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日:“豺狼当路,安问狐狸!”
帝虽知纲言直,终不忍用。时,广陵贼张婴等众数万人,杀刺史、二千石,寇乱扬、
徐间,积十余年,朝廷不能讨。以纲为广陵太守。前遣郡守,率多求兵马,纲独请
单车之职。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
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纲延置上坐,问所疾苦。乃譬之日:“前
后二千石多肆贪暴,故致公等怀愤相聚。二千石信有罪矣,然为之者又非义也。今
主上仁圣,欲以文德服叛,故遣太守,思以爵禄相荣,不愿以刑罚相加,今诚转祸
为福之时也。若闻义不服,天子赫然震怒,大兵云合,岂不危乎?若不料强弱,非
明也;充善取恶,非智也;去顺效逆,非忠也;身绝血嗣,非孝也;背正从邪,非
直也;见义不为,非勇也;六者成败之儿,利害所从,公其深计之。”婴深感悟,明
日,将所部万余人与妻子面缚归降。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
欲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悦服,南州晏然。天子嘉美,征欲擢用纲,而婴等上书
乞留,乃许之。纲在郡一年,年四十六卒。百姓老幼相携,诣府赴哀者不可胜数。
张婴等五百余人制服行丧,负土成坟。(《后汉书•张纲传》)
张纲单骑诣贼垒,谕张婴而降之,言弭盗者侈为美谈。然纲卒未几,婴复据郡以
反,纲何尝能弭东南之盗哉!民行为盗,无以自容,使游泳于非逆非顺之交,翱翔
而终思矫翩;抑且宠而荣之,望其悔过自惩而不萌异志,岂能得哉?张纲者,以缓
一时之祸,而不暇为国谋也,何足效哉!(王夫之《读通鉴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厉布衣之节厉:劝勉。B.征欲擢用纲擢:提拔
C.南州晏然晏:安定。D.言弭盗者侈为美谈侈:夸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B.思以爵禄相荣以乱易整,不武
C.公其深计之惧其不已,告之于帝
D.使游泳于非逆非顺之交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纲年轻时就通晓经学,虽然是官宦家庭的公子,却磨砺布衣的节操,被举孝
廉,他却不赴命,后来被任命为侍御史。
B.当时顺帝纵容宦官,张纲为国家命运担心,却因出言不逊,得罪了高官耆儒,
也让皇帝很不高兴,于是得不到重用。
C.广陵寇乱积十多年,朝廷派张纲任太守平息寇乱。他不像前任那样多求兵马,
而是单车径至贼营,分析利弊,晓以情理,结果张婴等万人归降,广陵安定。
D.张纲在广陵任职只有一年,却深得百姓爱戴。他去世后,百姓老幼相扶前去吊
唁。张婴等人还穿着丧服,背土筑坟。
4.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王夫之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夫之认为,张纲单车至贼营,劝得张婴归降,虽然是有智有勇之举,但没有
解决根本问题。
B.王夫之认为,张纲死后没多久张婴又反叛,这是张纲的悲剧,说明他的方式并
不能平息寇乱。
C.王夫之认为,反叛的民众已经处在非逆非顺的境地,没有了顺从的意愿,不是
容易归顺的。
D.王夫之认为,张纲只是缓和了一时的灾祸,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值得
效法。
参考答案
1.A[厉,磨砺,激励]
2.D[①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在;②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向;A,而,表判
断;B以,介词,介凭借手段,用;C,语气词,表祈使语气]
3.B[得不到重用不是得罪高官耆儒而使皇帝不高兴]4.A[王夫之在文中并没有称
赞张纲此举是“有智有勇之举”]
参考译文
张纲年轻时就通晓经学,虽然是官宦家庭的公子,却磨砺布衣的节操,被举荐孝
廉,他却不赴命,后来被司徒任命为侍御史。当时顺帝纵容宦官,有识之士都恐惧
担心。张纲慨然感叹:“污秽丑恶之人聚满了朝廷,如果不能挺身而出献出生命,为
国家扫除灾难,即使活着,也是我所不愿意的。”汉安元年,朝廷选派八位使者巡视
各地的风气民情,使者大多是年老而德高的儒者和知名人士,大多先后担任要职,
只有张纲年纪轻,官位低。其他人都奉命到位,只有张纲却在洛阳都亭停车不行,
说:“豺狼一般暴虐奸邪的人当政,怎么还要查问那些像狐狸一样奸佞狼狈的坏人!”
皇帝虽然明白张纲说话真率,但最终还是不愿意重用他。当时,广陵的张婴等人率
领数万人反叛,他们杀了刺史、太守,在扬州、徐州一带作乱已经有十多年,朝廷
却一直不能讨伐征服他们。于是,派张纲担任广陵太守。先前派遣的郡守,大多向
朝廷要求很多的兵马,唯独张纲却请求轻车简行赴命任职。到任以后,就率领差吏
兵卒十多人,径直造访张婴营垒,安抚慰问,要求与头目会见,表明国家的恩惠。
张婴起初非常吃惊,见到张纲的诚信后,才出来拜见。张纲请他坐在上座,询问疾
苦。劝导他说:“前任太守大多肆虐贪婪残暴,所以致使你们各位心怀愤怒聚到了一
起。太守确实有罪,然而你们这样做也是不义的。如今皇上仁慈圣明,要以文德劝
服反叛之人,所以派我前来,想以爵禄使你们荣耀,不想用刑法惩罚你们,现今实
在是转祸为福的好时机啊。如若听闻仁义却不顺服,一旦天子赫然震怒,派遣大军
聚集于此,难道不危险吗?如果不能正确估量双方力量的强弱,就是不明智;冒充
美善而趋从邪恶,就是不聪明;放弃顺服而效仿叛逆,就是不忠诚;自己断送了子
孙的性命,就是不孝顺;违背正道而走向邪路,就是不正直;明白正义而没有作为,
就是不勇敢;这六方面是关系到你们成败、利害的重要因素,希望你能够仔细考虑
张婴被深深地感动并醒悟,第二天,率领部下万人和妻子儿女,双手反绑投降归顺。
张纲就单车进入张婴营垒,遣散了张婴的部下,让他们去自己想去的地方;想要当
差的,都召而来之。于是人们喜悦信服,南州一片安定。皇上给予了好评,想提拔
张纲,而张婴等人上书乞求留任张纲,皇上应允了。张纲在郡守位上一年,四十六
岁时逝世。百姓老幼相扶到张纲府邸吊唁的人多得无法计数。张婴等五百多人穿着
丧服为他操办丧事。背负泥土为他垒筑坟墓。
张纲单车独骑去到叛贼营垒,劝喻张婴并降伏了他,主张安抚盗贼的人都把这作
为美谈。然而张纲死后没多久,张婴又占领郡地而反叛,张纲哪里能使东南的盗贼
止息啊!民众一旦做了盗贼,就会无法自容于世,处在既非叛逆又非顺服的状态卜,
徘徊之中始终想着展翅高飞;况且让他受到恩宠,得到荣耀,期望他悔过自惩而不
再萌生反叛的意向,怎么做得到啊?张纲这样的人,只能缓解一时的灾祸,却不能
用他为国家作长期的谋划,哪里值得效仿呢!
0006、余圻传
价大更敝政,遴选守宰,筑招贤之馆于府之左,供张一如帅所居,下令日:“集众
思广忠益,诸葛孔明所以用蜀也。欲有谋以告我者,近则径诣公府,远则自言于郡,
所在以礼遣之,高爵重赏,朝廷不吝以报功,豪杰之士趋期立事,今其时矣。”土之
至者,圻不厌礼接,咸得其欢心,言有可用,随其才而任之,苟不可用,亦厚遗谢
之。
播州冉氏兄弟王进、璞,有文武才,隐居蛮中,前后闹帅辟召,坚不肯起。闻玲
贤,相谓日:“是可与语矣。”遂诣府上,圻素闻冉氏兄弟,刺入即出见之,与分庭
抗礼,宾馆之奉。冉安之若素有,居数月,无所言。价将谢之,乃为设宴,圻亲主
之。酒酣,坐客方纷纷竞言所长,王进兄弟饮食而已。圻以微言挑之,卒默然。玲
日:“是观我待土之礼何如耳。”明日,更别馆以处之,且日使人窥其所为。兄弟终
日不言惟对踞以垩画地为山川城池之形起则漫②去如是又旬日请见玲屏人日某兄弟
辱明公礼遇思有少裨益非敢同众人也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 7718-202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 GB/T 45403-2025数字化供应链成熟度模型
-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第二十八中学2024-2025学年初三第二次综合练习生物试题含解析
- 内江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英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能源与动力技术进展》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学区五校联考2025届初三第一次模拟考试(1月)语文试题试卷含解析
- 华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大学物理学下》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重点中学2025届初三第三次模拟练习英语试题文试题含答案
- 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键盘基础训练(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对患者入院评估的系统化方法试题及答案
- 大小便观察与护理
- 七年级英语下学期期中押题预测卷(深圳专用)(原卷版)
- 2024年贵州贵州路桥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真题
- 2025年-重庆市安全员-A证考试题库附答案
- DB11-T 2397-2025 取水供水用水排水数据库表结构
- 多式联运模式在跨境电商中的应用-全面剖析
-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
- 肿瘤患者的血栓预防及护理
- 作风建设方面个人简短总结
- 职业病危害告知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