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北京八十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月考历史试卷(4月份)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1.如图为学者绘制的某考古遗址文化层示意图。文化层,专指由于古代人类的活动而残留下来的遗迹、遗物和有机物所形成的堆积层。同一文化层包含的遗迹和遗物,往往反映一个时期或一种文化的独特面貌。如图反映了()A.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 B.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
C.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性 D.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答案】B【解析】题干中考古遗址文化层自下而上依次是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层、汉代文化层、唐宋时期文化层,反映从商周到唐宋的比较完整和连续的历史文化发展历程,文化层的连续性反映中华文明的连续性,B项正确;
文化层中最早的商周时期距今三千多年,不能体现五千年,排除A项;
材料所述为一个地区的情况,看不出多元,排除C项;
材料未提及不同文化层的具体信息,看不出不同朝代文化历史的具体内容,不能断定“博大精深”,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惟殷先人,有册有典”。以下出自中华典籍的言论,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①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③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
④《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A.④③②① B.③④①② C.②④③① D.②③④①【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概况可知:①“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是明代王阳明的论述;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出自《周易》;③“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出自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④“《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出自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按时间排序为②④③①,C正确,排除A、B、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下表是敦煌效谷县悬泉置(汉武帝时设立的驿站)遗址出土的一封汉代帛书信件。它是边塞基层官更“元写给在悬泉置的好友“子方”的信,其部分内容如下。此信件有助于研究汉代()恰元当从屯敦煌……愿子方幸为元买沓(藉)一两绢韦(里衬是软牛皮的一种鞋),长尺二寸;笔五枚,善者(质量好的)……愿子方幸为吕子(元的朋友)刻御史七分印一,龟上,印曰:吕安之印……郭营尉(元的朋友)所寄钱二百买鞭者,愿得其善呜者,愿留意……①敦煌地区的社会生活状况
②私人书信的书法和书风
③印刷术与火药的西传情况
④国家对丝绸之路的管理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子方为元买的物品来看,可以了解当时敦煌地区的社会生活状况,①符合题意;
从材料中信件的内容及书法风格来看,可以了解当时私人书信的书法和书风,②符合题意;
材料未涉及印刷术与火药的相关信息,③不符合题意;
从材料中在汉武帝在敦煌设置机构进行管辖来看,可知国家对丝绸之路的管理,④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考查了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4.北宋元祐四年,苏辙出使辽国,发现苏氏兄弟的文集在辽国广为传诵。辽国人对于苏辙的到来非常欣喜,不断打听苏轼的情况,于是有了苏辙的名句“谁将家集过幽都,逢见胡人问大苏”。由此可推断()A.党项族人普遍仰慕中原文化 B.绍兴和议带来宋辽长期和平
C.辽国境内多元文化共同发展 D.辽国全盘继承中原典章制度【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概括可知:北宋时期,苏辙出使辽国发现,苏氏兄弟的文章在辽国很受欢迎,说明辽国作为少数民族政权,也学习了汉族文章,由此促进了辽国境内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C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出使辽国,而非西夏,排除A项;
绍兴和议涉及的是南宋与金的协议,与材料史实不符,排除B项;
辽国全盘继承中原典章制度,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多民族政权的并立,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本题考查多民族政权的并立,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5.钟楼、鼓楼是北京中轴线的两大标志性建筑,元明清时期担负着由皇家向万民授时的功能。鼓楼里置一面大鼓代表一年,24面小鼓代表二十四节气。民国时期,溥仪被逐出紫禁城,钟鼓楼报时也随之废止。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钟鼓楼授时象征皇权统治
②钟鼓楼报时废止折射政治变迁
③钟鼓楼蕴含中国传统文化
④钟鼓楼报时凸显社会等级制度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A【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近代。根据材料,钟鼓楼担负着由皇家向万民授时的功能,这象征着皇权统治,①正确;
民国时期钟鼓楼报时随之废止,体现了政治的变迁,②正确;
大鼓代表一年,24面小鼓代表二十四节气,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③正确;
材料没体现等级制度,排除④。
故选:A。
本题考查了近现代物质生活,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近现代物质生活,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6.明末,徐光启召集耶稣会士以及一些中国助手编撰《崇祯历书》,该书大量介绍欧洲新天文知识,如开普勒的《宇宙和谐论》、《哥白尼天文学纲要》等,后世评价这部历书“与当时世界天文学同步”。《崇祯历书》的编撰()A.主要源于对传统科技的总结提升 B.是早期全球化下西学东渐的产物
C.全盘吸收了西方科学思想和技术 D.说明当时中国科技仍领先于世界【答案】B【解析】这是一道关于历史解读的问题,我们需要根据题目描述的历史事件来分析和推断最合理的答案。
首先,我们梳理题目中的关键信息:
1.明末,徐光启召集耶稣会士及中国助手编撰《崇祯历书》。2.该书大量介绍欧洲新天文知识,如开普勒的《宇宙和谐论》、《哥白尼天文学纲要》等。3.后世评价这部历书“与当时世界天文学同步”。接下来,我们逐个分析选项:A.主要源于对传统科技的总结提升。这个选项与题目描述不符,因为《崇祯历书》主要介绍的是欧洲新天文知识,而非对传统科技的总结提升。
B.是早期全球化下西学东渐的产物。这个选项与题目描述相符,徐光启编撰《崇祯历书》时,引入了大量欧洲的天文知识,这反映了当时西学(欧洲学术)东渐(传入中国)的历史趋势,也是早期全球化交流的一个体现。
C.全盘吸收了西方科学思想和技术。这个选项过于绝对,题目中仅提及《崇祯历书》介绍了欧洲新天文知识,并未提及全盘吸收西方科学思想和技术。
D.说明当时中国科技仍领先于世界。这个选项与题目描述不符,虽然《崇祯历书》与当时世界天文学同步,但这并不能说明当时中国科技整体领先于世界。
故选B。
本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7.1918年,李大钊在《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一文中指出:“东西文明互有短长……两种文明,必须时时调和,时时融会……东洋文明既衰颓于静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质之下,为救世界之危机,非有第三种文明之崛起不足以度此危崖,俄罗斯之文明诫足以当媒介东西之任。”其主张()
①反映出李大钊的思想认识随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②体现出一战促使部分国人开始对西方文明进行反思
③肯定十月革命,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④实质上是对新文化运动早期主张的否定与背弃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A【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1918年的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李大钊认为中西方文明各有短长,需要调和、融汇,而俄罗斯文明是东西文明的媒介,即兼采二者长处融汇之,也就是说明李大钊的思想随着现实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逐渐开始在一战后对西方文明进行反思,逐渐接受俄国的马克思主义并促使其在中国的传播,①②③正确,故选A;
④错在,李大钊承认了西方文明的长处,所以不是对新文化运动早期主张的否定与背弃,而是随形势变化认识在不断发展,排除B、C、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学生需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影响。8.为达到“绛帐有执经之讲……知邹鲁之遗风,识父慈子孝之常,习兄友弟恭之懿”的目的,高丽王朝“开置修书院,令诸生抄(宋朝)书史籍而藏之”,设修史机构,掌记时政,“续写亡篇,连书阙典”。上述材料表明()A.高丽王朝的史学受到儒学影响 B.中华文化圈基本形成
C.朝鲜半岛文化传入了中原地区 D.中华文化的包容创新【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知邹鲁之遗风,识父慈子孝之常,习兄友弟恭之懿”“开置修书院,令诸生抄(宋朝)书史籍而藏之”可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高丽王朝开设书院,学习宋朝书史典籍,并设修史机构,掌记时政,说明高丽王朝的史学受到儒学影响,A项正确;
中华文化圈基本形成的时间是秦汉时期,排除B项;
材料体现的是中华文化对朝鲜的影响,非朝鲜半岛文化传入中原地区,排除C项;
材料未涉及中华文化包容创新的说法,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了中古时期的朝鲜,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9.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15世纪末,印加发展为疆域广阔的帝国 B.玛雅人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传递政令
C.大津巴布韦是阿兹特克文明的典型遗址 D.印加帝国建立了与亚洲的直接贸易往来【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世纪末16世纪初,印加国家发展到鼎盛时期,形成疆域达到100万平方千米、人口约600万的帝国,A项正确;
印加帝国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用于传递政府的命令和情报,以及调动军队,排除B项;
大津巴布韦是古代非洲文明的代表,排除C项;
印加帝国并没有同亚洲建立直接贸易往来,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在美洲与亚洲之间建立了直接贸易往来,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古代美洲与非洲,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古代美洲与非洲,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拜占庭帝国对东斯拉夫人来说,就如同罗马帝国对日耳曼人所起的作用一样。”它主要说明()A.沙皇俄国的崛起削弱了拜占庭帝国统治 B.俄罗斯发端于9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
C.斯拉夫字母是对希腊字母的继承和改造 D.沙俄文化深受拜占庭帝国文化的影响【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学者意在强调拜占庭对斯拉夫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俄罗斯帝国又称沙俄,建立于1721年,故D项正确。
奥斯曼土耳其的崛起削弱了拜占庭帝国统治,排除A项;
B项说法与材料强调沙俄文化深受拜占庭帝国文化的影响不符,排除;
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学者意在强调拜占庭对斯拉夫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世纪的欧洲,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1.有研究表明,从公元前2400年开始,中亚地区、伊朗地区和地中海地区的人们相继学会了骑马;语言学家也发现,早期印欧语系各民族语言中,与马匹、马具、马拉战车有关的词汇具有相同的词源。这体现了()A.农耕经济的扩张 B.早期文明的联系 C.亚欧语言的统一 D.物种交流的频繁【答案】B【解析】A.材料反映的是游牧文明融入农耕文明中,不涉及农耕经济的扩展,排除;
B.根据“从公元前2400年开始,中亚地区、伊朗地区和地中海地区的人们相继学会了骑马;语言学家也发现,早期印欧语系各民族语言中,与马匹、马具、马拉战车有关的词汇具有相同的词源”可知,材料反映了游牧文明传入农耕文明区域,体现了早期文明的联系,正确;
C.“语言统一”不符合史实,排除;
D.材料不仅涉及物种交流,排除。
故选:B。
本题侧重于考查人类文明的交流,解题关键信息是“从公元前2400年开始,中亚地区、伊朗地区和地中海地区的人们相继学会了骑马;语言学家也发现,早期印欧语系各民族语言中,与马匹、马具、马拉战车有关的词汇具有相同的词源”。
本题侧重于考查人类文明的交流,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2.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的迁徙,分别形成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下列选项与如图中“乙”处族群相关的是()A.率先掌握了冶炼铁器的技术 B.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C.制定了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 D.首次统一西亚北非文明【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乙处是两河流域,生活在两河流域的赫梯人最早掌握了冶炼铁器的技术,A项正确;希腊人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排除B项;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是古代西亚乌尔第三王朝创始者乌尔纳姆颁布的《乌尔纳姆法典》,排除C项;赫梯人没有统一西亚北非文明,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3.随着罗马帝国失去北非、意大利等地区,拉丁语的实际使用范围逐渐缩小。皇帝希拉克略(610-641年在位)正式将希腊语定为行政语言,希腊语逐渐取代拉丁语成为官方和民间的主要用语。这表明()A.希腊民主传统得以传承 B.罗马帝国文化中心东移
C.拉丁语系退出历史舞台 D.文明融合趋势由此中断【答案】B【解析】A.罗马帝国实行君主专制体制,并未继承希腊的民主政治,排除;
B.据材料信息可知,罗马帝国失去北非、意大利等拉丁语使用地区后,皇帝将希腊语定为行政语言,希腊语在官方和民间的地位上升,这意味着罗马帝国的文化中心逐渐向东转移,因为希腊语地区主要在东部,正确;
C.希腊语逐渐成为主要用语,但不能就此说明拉丁语系退出了历史舞台,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D.希腊语成为主要用语会促进罗马帝国东部地区与希腊文明相关地区的文明融合,而不是“中断”,排除。
故选:B。
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罗马的政治制度,解题关键信息是“随着罗马帝国失去北非、意大利等地区,拉丁语的实际使用范围逐渐缩小。皇帝希拉克略(610-641年在位)正式将希腊语定为行政语言,希腊语逐渐取代拉丁语成为官方和民间的主要用语”。
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罗马的政治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4.观察下图,与之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大月氏人迁入恒河流域过程中逐渐形成种姓制度
②匈奴、鲜卑等的内迁,形成中国北方的民族大交融
③日耳曼人各支的不断南迁灭亡了西罗马帝国
④斯拉夫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了拜占庭帝国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C【解析】据材料中“匈奴和鲜卑族南下迁移”路线及所学,匈奴、鲜卑内迁促进中国北方民族大交融,②正确;据材料中“日耳曼诸部落迁徙路线”及所学,日耳曼人南迁灭亡西罗马帝国,③正确,C项正确;据所学,种姓制度由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形成,并非大月氏人迁入恒河流域时形成,排除①;据所学,灭亡拜占庭帝国的是奥斯曼土耳其人,不是斯拉夫人,排除④,排除ABD项。
故选C。
本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15.列班•扫马的西行路线长达11200公里,被誉为“逆向的马可•波罗之旅”。他的出使在欧亚外交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关于扫马访欧之行的推断合理的是()
①代表元朝皇帝与欧洲多国建立联系
②展现了13世纪东西方交流的双向性
③可观察拜占庭帝国与罗马教廷的分裂
④领教英法两国专制王权的强化与威严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A【解析】①根据“到达罗马”“受到法王腓力四世、英王爱德华一世的接见”,可知,材料中的出使使得元朝与欧洲建立了联系,因此①正确;
②根据材料可知,马可•波罗是从欧洲来到东方,而列班•扫马是从东方前往欧洲,二者行程方向相反,展现了13世纪东西方交流的双向性,②推断合理,正确;
③材料地图只能看出其到达了拜占庭帝国和罗马,并不能看出拜占庭帝国与罗马教廷的分裂,排除;
④此时英法两国并未建立严格的专制集权,排除。
故选:A。
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中西方的交流,解题关键信息是材料地图。
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中西方的交流,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6.在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路威看来,“文明,不过是一件百衲衣。埃及、巴比伦、希腊、罗马、印度、阿拉伯,什么地方的布条子都有……我们的现代文明更是从四面八方东拼西凑起来的一件百衲衣,与外界隔绝的民族之所以停滞不前只是因为十个脑袋比一个强”。该观点重在强调()A.文明交流的重要性 B.区域文明扩展的必要性
C.文明类型的多样性 D.美洲文明衰落的必然性【答案】A【解析】题干中罗伯特•路威将文明比喻为“百衲衣”,强调现代文明是由来自不同地区的文化元素拼凑而成的,并指出“与外界隔绝的民族之所以停滞不前只是因为十个脑袋比一个强”。这一观点主要强调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对文明发展的重要性,A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文明交流的影响,而非趋于文明的扩展,排除B项;
材料强调的是文明交流推动文明发展,没有涉及不同文明的不同类型,排除C项;
材料强调的是整体来看,文明的交流促进文明发展,没有强调美洲文明,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了人类文明交流,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17.学者罗德里格斯在谈到拉丁美洲文化时认为,“自18世纪起,明亮夺目的西方光线在射入美洲棱镜后形成一种新型文化光谱。这种光谱已不再是印第安人的,也不是西方的,而变成了印第安美洲的文化光谱。”这表明拉美文化()A.具有鲜明的混合性特征 B.失去了印第安文化底色
C.是多种文化的简单叠加 D.源自于西方文化的移植【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罗德里格斯强调,18世纪后西方文化(西班牙、葡萄牙等)与美洲本土印第安文化、黑人文化等通过“棱镜”效应融合,形成了全新的“印第安美洲文化光谱”。这种文化不再是单纯的西方或印第安文化,而是多种文明长期交融的结果,体现了鲜明的混合性特征,A项正确;材料明确指出印第安文化是构成新型文化光谱的组成部分之一,并未被完全取代,排除B项;罗德里格斯用“棱镜分解与混合”的比喻,强调文化的创造性融合,并非简单的叠加,排除C项;欧洲文化是重要组成部分,但材料强调拉美文化的独特性,是多元文明互动后的新形态,不仅仅是西方文化的移植,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18.如表为1862——1872年从澳门运出华工人数一览表,导致华工出国人数变化的原因可能有()年代186218631864186818701872人数2536666010712122061340721854①不平等条约签订,清政府允许华工出国
②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全球劳动力市场形成
③洋务运动展开,提升了华工的劳动技能
④黑奴贸易被限制,殖民者寻找廉价劳动力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华工出国人数逐渐上升,这主要因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允许华工出国,以及黑奴贸易被限制,殖民者寻找廉价劳动力,①④正确;
跨国公司发展是在二战后,排除②,华工出国和洋务运动无关,排除③。
故选:B。
本题考查了移民,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移民,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9.1935年《广东通志稿》记载,西红柿“传入广东为人所嗜食”“已成为普遍之种植”,且开发了独特吃法,西方人吃西红柿是生食,广东人是“与肉类煮熟”。据此可知()A.中外交流创新饮食文化 B.西红柿的传入改变国人饮食结构
C.物种传播推动农业发展 D.中西经济差异导致饮食习惯不同【答案】A【解析】A.中外交流创新饮食文化:题干中提到西红柿从西方传入广东,并被广东人广泛接受和种植,同时开发了与西方不同的独特吃法。这显示了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广东地区的饮食文化得到了创新。此选项符合题意。
B.西红柿的传入改变国人饮食结构:题干中仅提及西红柿在广东的普及和独特吃法,并未提及西红柿的传入对整个国人饮食结构产生了改变。此选项过于夸大,不符合题意。
C.物种传播推动农业发展:虽然西红柿的传播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东的农业种植,但题干主要强调的是饮食文化的创新,而非农业发展的推动。此选项偏离了题干的重点,不符合题意。
D.中西经济差异导致饮食习惯不同:题干中并未提及中西经济差异作为饮食习惯不同的原因,而是强调了文化交流和地域特色对饮食习惯的影响。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考查了近现代物质生活,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0.由如图可知()
公元前185年希腊语在世界的分布示意图A.征服战争传播了希腊文化 B.古希腊是欧洲文化源头
C.希腊文化同化了周边文化 D.古希腊是东西交流桥梁【答案】A【解析】据材料公元前185年希腊语在世界的分布示意图和所学可知,在亚历山大大规模对外征服之后,希腊语能够在从地中海到中亚、南亚的广大地区成为主要或官方语言,说明正是通过征服战争推动了希腊文化及语言的广泛传播,A项正确;
材料强调希腊语为代表的希腊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未说明古希腊是欧洲文化源头,排除B项;
被征服地区的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促进了文学、科学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同时西亚、北非的文化仍在希腊化世界保持长期影响,希腊文化未完全同化了周边文化,排除C项;
材料反映了“希腊化时代”时期,希腊文化为主导并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同时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传播,未涉及东西交流桥梁的作用,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古希腊文明,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古希腊文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1.托勒密王朝的君主在雕像中以法老形象出现,穿着传统的埃及服饰,手持象征权力的权杖。现存的托勒密一世雕像,面部特征与古埃及第三十王朝法老的雕像形制十分相似。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反映出()A.波斯帝国推动了文明交流 B.马其顿人尊重埃及的传统
C.地中海两岸文化差异显著 D.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答案】B【解析】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托勒密王朝由亚历山大大帝部将建立,统治者虽是马其顿人,但为巩固在埃及的统治,主动采用法老称号和埃及传统艺术形式,如雕像中保留古埃及第三十王朝的面部特征和服饰权杖,体现了对当地宗教与文化传统的尊重与融合,借此获得埃及祭司与民众支持,B项正确;
波斯帝国在公元前4世纪已被亚历山大灭亡,与托勒密王朝(公元前305年建立)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
托勒密统治者主动吸收埃及文化,反映的是文化融合而非差异,排除C项;
希腊文化中心东移指希腊文化传播至东方,但题干强调统治者吸纳埃及传统,属于本土化策略而非文化中心转移,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人类文明交流,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22.成书于11世纪的阿拉伯医学巨著《医典》内容浩繁,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治疗学、药物学、卫生学和营养学等,提出了切脉、观察症候等诊断方法。14世纪《医典》等医书被译成中文并编纂为《回回药方》。上述材料说明()
①阿拉伯文化为世界文明作出了贡献
②蒙古西征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③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文明交流桥梁
④《医典》是世界上最完备的医学百科全书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成书于11世纪的阿拉伯医学巨著《医典》内容涵盖广泛医学领域,14世纪被译为中文《回回药方》,说明阿拉伯医学知识传入中国,对世界医学发展有贡献,①正确;14世纪正值蒙古西征,它客观上有利于东西方交流,促使阿拉伯医书传入中国,②正确;材料仅体现阿拉伯医学东传,未涉及阿拉伯帝国作为东西方文明交流桥梁的相关信息,③错误;《医典》是中世纪阿拉伯医学百科全书式的著作,无法得出“世界上最完备”的结论,④错误。A项正确,排除BCD项。
故选A。
本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3.1798年8月,拿破仑在开罗成立埃及艺术与科学研究院,下设数学、物理学、政治经济学、文学与艺术四个部门,并附设图书馆、印刷厂、实验室。该院的设立()A.推动了埃及文化的重构 B.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C.形成了全新的文化认同 D.折射出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拿破仑入侵埃及期间在开罗设立埃及艺术与科学研究院,埃及艺术与科学研究院下设数学等部门,这些部门基本上属于西方的科学艺术部门,这说明了拿破仑殖民统治埃及期间进行文化渗透,因此埃及艺术与科学研究院的设立推动了埃及文化的重构,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西方文化对埃及文化的渗透,排除B项;据材料无法得出埃及艺术与科学研究院形成了全新的文化认同,材料主要反映了该院推动了埃及文化的重构,排除C项;埃及艺术与科学研究院带有浓厚的殖民色彩,不能折射出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4.19世纪中叶起,欧洲出现了一批优秀的音乐家,波兰的肖邦在流亡巴黎时听闻华沙起义失败,创作了《革命练习曲》,匈牙利的李斯特则创作出《匈牙利民族曲调》,挪威的诺尔德拉克创作的《是的,我们爱我们的国家》,后来成为挪威国歌。这些音乐作品()A.顺应了民主共和主流趋势 B.反映了民族意识的不断高涨
C.推动了文化的一元化发展 D.体现了古典音乐的世俗转变【答案】B【解析】这是一道涉及19世纪中叶欧洲音乐作品特点的问题,我们需要分析这些音乐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首先,我们梳理题干中的关键信息:
19世纪中叶起,欧洲出现了一批优秀的音乐家。波兰的肖邦在流亡巴黎时创作了《革命练习曲》。匈牙利的李斯特创作出《匈牙利民族曲调》。挪威的诺尔德拉克创作的《是的,我们爱我们的国家》后来成为挪威国歌。接下来,我们分析各个选项:A.顺应了民主共和主流趋势:题干中的音乐作品虽然反映了时代背景,但并未直接体现对民主共和趋势的顺应。这些作品更多体现的是民族情感,而非特定的政治倾向。因此,A项不符合题意。
B.反映了民族意识的不断高涨:从肖邦的《革命练习曲》到李斯特的《匈牙利民族曲调》,再到诺尔德拉克的作品成为挪威国歌,这些音乐作品都强烈地体现了各自民族的特色和情感。它们不仅是对个人创作的表达,更是民族意识觉醒和高涨的反映。因此,B项符合题意。
C.推动了文化的一元化发展:这些音乐作品实际上体现的是文化的多样性,而非一元化。它们各自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而非推动文化走向统一。因此,C项不符合题意。
D.体现了古典音乐的世俗转变:题干中的音乐作品虽然具有时代性,但并未直接体现古典音乐向世俗音乐的转变。这些作品更多是在古典音乐框架内表达了强烈的民族情感。因此,D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5.1917年7月,印度总督蔡姆斯福德勋爵致函英国政府,他宣称印度局势告急,任何进一步的敷衍搪塞都将造成毁灭性的后果。印度事务大臣埃德温•蒙塔古也随即发表宣言,许诺要增加印度人在政府各部门中的比例。这主要是因为()A.英国忙于欧战无暇顾及印度 B.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成效显著
C.印度对英帝国的重要性下降 D.印度人民民族意识日益觉醒【答案】D【解析】20世纪初印度人民民族意识日益觉醒,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迎来新的高潮,印度总督、印度事务大臣警告英国政府局势告急,要求谨慎对待局势,甚至对印度人的诉求作出让步,目的是缓和反抗情绪,维持对印度的统治,D项正确;
当时动摇英国对印度统治的主要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而非欧战的牵制,排除A项;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大规模开展主要是在1920年以后,时间不符,排除B项;
当时印度是英国最重要的殖民地,“重要性下降”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了印度民族解放运动,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印度民族解放运动,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6.在20世纪以前的一个多世纪,中东本土居民对考古发掘基本不感兴趣,在各个考古发掘地点主要充当体力劳动者,埃及文物局掌控在法国人手中,伊拉克和巴勒斯坦文物部门掌控在英国人手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斯曼帝国解体,埃及、伊拉克等国家获得一定的独立地位,纷纷开展自主考古发掘并限制本国文物外运。这种转变实质上反映了中东国家()A.认识到文物具有高昂的经济价值 B.试图从文化遗产中寻求国家认同
C.通过自主考古发掘揭示历史真相 D.考古研究一直受西方殖民者影响【答案】B【解析】材料“在20世纪以前的一个多世纪,中东本土居民对考古发掘基本不感兴趣,在各个考古发掘地点主要充当体力劳动者,埃及文物局掌控在法国人手中,伊拉克和巴勒斯坦文物部门掌控在英国人手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斯曼帝国解体,埃及、伊拉克等国家获得一定的独立地位,纷纷开展自主考古发掘并限制本国文物外运”指出20世纪以前西方殖民者控制中东考古发掘和相关研究领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斯曼帝国解体,埃及、伊拉克等国家获得部分独立地位,民族主义意识在中东地区迅猛发展,一些当地学者参与到考古发掘活动中,中东国家开始了本土考古活动和研究,从文化遗产中寻求国家认同,因此选B。自主考古不是看重文物的经济价值,排除A;材料中中东国家的本土考古有利于历史真相的还原但不是主要的目的,排除C;考古是否受殖民影响不是考古转变的实质,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博物馆的建设,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7.1905年,张謇和时任湖广总督并会同管理学务大臣张之洞,提出“图书馆、博物院以为学校之后盾”,将历代内府珍藏和国人储藏陈列其中。同年张謇建立南通博物馆;1935年成立的中国博物馆协会表示,“博物馆者,静的方面可以为文化之保管人,社会教育之良导师;动的方面并可以为国家边陲,筹长治久安之策”。材料侧重反映了()A.博物馆成为社会教育的主要载体 B.博物馆发展史承载救亡图存的重任
C.博物馆激发国人民族主义的觉醒 D.博物馆保存了大量的历代珍藏文物【答案】B【解析】据题干“张謇提出‘图书馆、博物院以为学校之后盾’”“中国博物馆协会表示‘动的方面并可以为国家边陲,筹长治久安之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謇等人倡导建立博物馆不仅是为了保存文物和推动教育,更是在清末民初国家危亡背景下,试图通过文化保存和教育强化民族认同、维护国家边疆稳定,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使命,B项正确;题干未将博物馆与其他教育载体对比,无法得出“主要载体”的结论,排除A项;博物馆确实可能间接激发民族主义,但材料更突出其直接服务于国家存续的目标,排除C项;D项仅概括了博物馆的保存功能,未体现其深层的救亡意义,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8.新中国成立伊始,各级人民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实施了学生供给制、人民助学金制、学杂费减免制。1958年,《人民日报》报道:“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仅中学生的助学金,就支出了三亿多元。”这()A.契合国家对高新人才需求 B.说明群众的教育需求基本满足
C.彰显社会主义教育的公平 D.体现新中国教育体系逐渐完善【答案】C【解析】据材料“新中国成立伊始,各级人民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实施了学生供给制、人民助学金制、学杂费减免制。1958年,《人民日报》报道:“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仅中学生的助学金,就支出了三亿多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实施学生供给制、人民助学金制、学杂费减免制等,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有机会接受教育,这体现了国家在教育资源分配上向弱势群体倾斜,努力保障每个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彰显了社会主义教育的公平性,C项正确;题干中主要强调的是保障学生受教育的权利,侧重于教育公平方面,没有直接体现出与国家对高新人才需求的契合,排除A项;实施这些制度只能说明国家在努力保障和满足群众的教育需求,但不能就此得出群众的教育需求基本满足的结论,排除B项;题干中的学生供给制、人民助学金制、学杂费减免制属于教育公平范畴,而非体系结构性完善,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29.1989年,新加坡政府要求公共住房区实行种族配额,确保各族群在每个社区都能拥有适当的代表比例。此外、政府还举办全国性的中国新年、开斋节、排灯节和圣诞节等庆祝活动。这些举措()A.旨在提高社区自治水平 B.为增强民众国家认同创造了条件
C.实现了各民族文化统一 D.源于围家经济发展战略转型升级【答案】B【解析】首先,我们逐项分析各个选项:
A选项提到“旨在提高社区自治水平”。然而,题干中描述的举措主要是关于种族配额和文化庆祝活动,这些与直接提高社区自治水平没有直接关联。社区自治更多地涉及居民自我管理和服务的能力,而非种族或文化的配额与庆祝。
B选项“为增强民众国家认同创造了条件”与题干中的举措高度相关。通过确保各族群在公共住房区的适当代表比例,政府实际上在促进种族间的和谐共处。同时,举办全国性的多元文化庆祝活动有助于强化民众对国家文化的共同认知和归属感,从而增强国家认同。
C选项“实现了各民族文化统一”表述过于绝对。题干中的举措虽然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但并不意味着各民族文化已经实现统一。文化的多样性依然存在,且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D选项“源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转型升级”与题干中的信息无直接联系。题干描述的是社会文化和种族政策方面的举措,而并未提及这些举措与经济发展战略之间的直接关联。
综上所述,新加坡政府通过实行种族配额和举办多元文化庆祝活动,主要目的是在促进种族和谐的同时,增强民众对国家的共同认知和归属感。这些举措为增强民众国家认同创造了条件。
故选B。
本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0.尼日利亚伊巴丹学院最初作为伦敦大学附属学院,历史教学的重点是英国史。20世纪50年代中期伦敦大学同意将非洲历史课程纳入学院教学大纲,60年代该校进一步建立起以非洲史为核心的历史教育体系。该校历史教学内容的变化()A.顺应了非洲民族解放的呼求 B.结束了西方殖民主义影响
C.还原了非洲历史的真实面貌 D.促进了不结盟运动的发展【答案】A【解析】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非洲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过程中,对自身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不断增强,伊巴丹学院将教学重点从英国史转向以非洲史为核心,是对这一历史潮流的顺应,为非洲的民族解放和国家建设服务,A项正确;
虽然教学内容的变化是对西方殖民文化教育的一种反抗和纠正,但仅仅通过教学内容的改变并不能完全结束西方殖民主义在多方面的深远影响,排除B项;
伊巴丹学院建立以非洲史为核心的历史教育体系,确实有助于更全面、深入地研究和传播非洲历史,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完全还原了非洲历史的真实面貌,排除C项;
不结盟运动的发展主要是基于二战后新兴独立国家为了在美苏两极格局中寻求独立自主的地位、维护自身主权和发展利益而兴起的,而伊巴丹学院历史教学内容的变化主要是在教育领域内的变革,与不结盟运动的发展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和促进作用,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了非洲殖民体系瓦解,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非洲殖民体系瓦解,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二、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6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书院发展到明清时期,数量甚多,流派复杂,其教材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从教学内容来看,以书院的教学类型为基础,大致可将书院的教材分为考课教材、理学教材、心学教材、考据教材以及实学教材等。从教学层次来看,由于明清书院可分为高、中、初三个层次,因此其教材亦可分为高级教材、中级教材和初级教材。从教材编写主体来看,既有中央政府专门机构官员参与编写的官方通用教材,也有士大夫学者自发编撰的讲义。王阳明以书院为阵地,通过讲学、著书来宣扬自己的学说,并将个人著作作为书院教学的教材。黄宗羲在书院讲学时开设了历学、象数、律吕、地理等具有自然科学性质的课程,并使用了《春秋日食历》《今水经》等相关教材。——摘编自张传燧、钟伟春《明清书院教材的类型、建设逻辑及其特点》材料二
13世纪时,欧洲中世纪大学的规章明确地载明:没有“样本”就没有大学。所谓样本,是指准备传播的著作的抄写本。13世纪时,教师和学生不仅需要阅读大纲规定的著作,教授的讲课内容同样必须记录下来。除此之外,教授的讲稿要发表,而且还必须尽快问世,以便考试时可以应用。同时还需要有一定数量的第比)样本。样本的制作,经过不断地抄写和润色,形成了系统批量的教材。在大学校园内外,一个由抄写者和书商组成的阶层产生了,有的生产者和商人成了显赫人物。13世纪后,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成为欧洲大学文科院系的重要教科书,如巴黎大学章程中规定的正式教材中有13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在萨莱诺医科大学,学生集中在医院和化验室内学习,教材由《萨莱诺卫生管理》等实用医学文献构成,而且通过短小的诗歌帮助记忆。这种教学方式和方法促进了文艺复兴时期大学知识的创新。
——摘编自宋文红《中世纪大学教材的发展及其特征》(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书院教材建设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欧洲大学教材发展的背景并阐释其影响。【答案】【小题1】特点:教材类型丰富多样、异彩纷呈;编写主体有官有民;体现学者个人风格。(任答两点即可)成因:印刷术的发展;书院教育兴盛;理学心学的发展;经世致用思潮的兴起(任答两点即可)【小题2】背景:商品经济和城市的发展;大学教育的兴起;古希腊文化的积淀。(任答三点即可)影响:促进了文化知识的传播;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为文艺复兴奠定基础(任答两点即可)【解析】(1)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大致可将书院的教材分为考课教材、理学教材、心学教材……中级教材和初级教材”可知,教材类型丰富多样、异彩纷呈;据材料一“从教材编写主体来看,既有中央政府专门机构官员参与编写的官方通用教材,也有士大夫学者自发编撰的讲义”可知,编写主体有官有民;据材料一“王阳明以书院为阵地,通过讲学、著书来宣扬自己的学说,并将个人著作作为书院教学的教材”可知,体现学者个人风格。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印刷术不断发展,为教材的大量印刷和传播提供了技术条件;据材料一“书院发展到明清时期,数量甚多,流派复杂”可知,书院教育兴盛;材料一中提到有理学教材、心学教材,反映出理学心学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经世致用思潮的兴起,影响了书院教材的建设。(2)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欧洲商品经济和城市的发展,为大学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环境;据材料二“13世纪时,欧洲中世纪大学的规章明确地载明:没有‘样本’就没有大学”可知,大学教育的兴起;据材料二“13世纪后,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成为欧洲大学文科院系的重要教科书”可知,古希腊文化的积淀。第二小问,据材料二“13世纪时,教师和学生不仅需要阅读大纲规定的著作……教授的讲稿要发表,而且还必须尽快问世”可知,促进了文化知识的传播;据材料二“在萨莱诺医科大学,学生集中在医院和化验室内学习,教材由《萨莱诺卫生管理》等实用医学文献构成”可知,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据材料二“而且通过短小的诗歌帮助记忆”可知,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据材料二“这种教学方式和方法促进了文艺复兴时期大学知识的创新”可知,为文艺复兴奠定基础。
故答案为:
(1)特点:教材类型丰富多样、异彩纷呈;编写主体有官有民;体现学者个人风格。(任答两点即可)
成因:印刷术的发展;书院教育兴盛;理学心学的发展;经世致用思潮的兴起。(任答两点即可)
(2)背景:商品经济和城市的发展;大学教育的兴起;古希腊文化的积淀。(任答三点即可)影响:促进了文化知识的传播;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为文艺复兴奠定基础。(任答两点即可)
本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4分。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783-1784年,有关库克船长第三次太平洋探险的航海日记在欧、美两地出版,其中提到的北美西海岸蕴藏优质海獭毛皮资源及其在中国的高利润市场前景,很快引起了大西洋两岸商业资本的关注。美国独立战争后,美国人也加入对华海洋动物毛皮贸易中,与英国商人形成激烈的竞争。一些美国商人赴西北海岸收集海洋动物毛皮,航抵广州后以高价售出,并购置茶叶,经印度、欧洲甚至拉美返程回到美国,形成多角贸易。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已实现对该贸易的完全垄断。囿于西北海岸海獭海豹数量的急剧减少,毛皮贸易商又将夏威夷的檀香木补充进了对华贸易的货源。为当时中国的名贵木器制造业和其他相关产业提供了原料支撑。到19世纪30年代,一个相对稳定的北太平洋贸易路网基本成形,为近代世界贸易线路拼图补上又一块重要的拼板,也为自由贸易时代的到来和世界经济“去大西洋中心化”奠定了基础。
——摘编王华《海洋贸易与北太平洋的早期全球化》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太平洋贸易兴起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太平洋贸易的历史作用。【答案】【小题1】时代背景:全球航路的开辟(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美国获得独立;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崛起;清前期中国经济的繁荣【小题2】历史作用:促进了北美与东亚的直接经济联系(推动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发展)丰富了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推动全球贸易网络的完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促进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动;为自由贸易时代的到来打下基础【解析】(1)根据材料“1783—1784年,有关库克船长第三次太平洋探险的航海日记在欧、美两地出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球航路的开辟(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根据材料“美国独立战争后,美国人也加入对华海洋动物毛皮贸易中,与英国商人形成激烈的竞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获得独立;根据材料“一些美国商人赴西北海岸收集海洋动物毛皮,航抵广州后以高价售出,并购置茶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前期中国经济的繁荣;根据材料“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已实现对该贸易的完全垄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崛起。
(2)根据材料“一些美国商人赴西北海岸收集海洋动物毛皮,航抵广州后以高价售出,并购置茶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北美与东亚的直接经济联系(推动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丰富了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根据材料“到19世纪30年代,一个相对稳定的北太平洋贸易路网基本成形,为近代世界贸易线路拼图补上又一块重要的拼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全球贸易网络的完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促进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动;根据材料“也为自由贸易时代的到来和世界经济‘去大西洋中心化’奠定了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自由贸易时代的到来打下基础。
故答案为:
(1)时代背景:全球航路的开辟(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美国获得独立;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崛起;清前期中国经济的繁荣。
(2)历史作用:促进了北美与东亚的直接经济联系(推动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发展)丰富了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推动全球贸易网络的完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促进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动;为自由贸易时代的到来打下基础。
(1)本题考查北太平洋贸易兴起的时代背景,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2)本题考查近北太平洋贸易的历史作用,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殖民扩张的后果和历史影响,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千百年来,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民族品格和奋斗精神。黄河已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黄河流域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内容,农耕文化是黄河文化的基础,都城文化是黄河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魂脉。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端。——摘编自张新斌《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围绕“黄河文化的内容”,结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急性阑尾炎患者术后护理
- 濮阳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影像核医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新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酶制剂与酿酒工艺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省荣成市第三十五中学2024-2025学年初三第二次调研测试英语试题理试题含答案
-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形势与政策1》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四川希望汽车职业学院《数据库及应用》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扬州市职业大学《危重症医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中国文学史(1)》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长春建筑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含遗传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4桂林临桂区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入团相关考试题型及答案
- 2023-2024学年北京市西城区德胜中学七年级(下)期中数学试卷
- 质控工具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 一年级不等式填数练习题
- 2025年粮油保管员职业技能资格知识考试题(附答案)
- 皮肤病靶向治疗专家共识(2025版)解读课件
- DB37-T 3274.3-2023 日光温室建造技术规范 第3部分:山东VI型
- NDA模板:2024年英文商业保密协议标准格式一
- 新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综合实践活动1《抓抓数数》教案
- 路基路面工程课件:路基路面工程概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