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历史对标考点: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高考历史对标考点: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高考历史对标考点: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高考历史对标考点: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高考历史对标考点: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2025年高考历史对标考点: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1.明朝时,杭州西湖成为四方宾客“渴想”之地。“城中人不事耕种,小民仰给经纪,一春之计全赖西湖”,而官方意欲禁止游览。时人叶权认为:“若禁其游玩,则小民生意绝矣。且其风俗华丽,已入骨髓,虽无西湖,不能遽变。”这反映了当时()A.商业经营方式改变 B.户籍管理制度混乱 C.商业资本集聚明显 D.城市商品经济繁荣2.下图所示组织的建立表明()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A.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国际协调 B.经济大危机已来临

C.政治同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D.西方阵营逐渐分化3.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奏报:“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每年贩买湖丝并绸缎等货,自二十万斤至三十二三万斤不等。其货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卖与各行商,转售外夷。”据此可知()A.中国已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江南地区是丝绸外贸的集散中心

C.丝货手工产品具有一定市场优势 D.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有所松动4.《全球通史》中说:“铁路和汽船有效的将大批大批的人运过海洋和大陆……19世纪20年代中,总共才有14.5万人离开欧洲,19世纪50年代中,有大约260万人离开欧洲,而在1900年间,移民人数高达900万,也就是每年有近100万移民。”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危机的发生 B.早期殖民扩张 C.工业革命 D.铁路和汽船的出现5.明末清初某商号账本载:“四月,收汉口客会票三张,兑付松江布款计银五百两;九月,与杭商合本采闽茶二千斤,息约四分,立契分红;另支纹银百两购湖丝,委苏匠成绸。”该账本说明当时()A.商业信用推动跨地域资本整合 B.赋役白银化促使农产品商品化

C.专业化生产利于商业资本聚集 D.商贸的繁荣驱动贸易网络扩张6.“国家一从失西陲,年年买马西南夷。”陆游诗中宋朝设置茶马司负责茶叶和马匹买卖等相关事宜,主要从大理等地区买卖。在贸易中除使用银钱以外,还以盐和锦、彩等丝织品进行交换。这一举措()A.促进了区域间贸易的发展 B.缓解了南宋财政危机

C.体现了宋朝羁縻政策失效 D.扩大了宋的统治区域7.竹枝词生动的展现了上海的发展历程,描绘了上海从“自开海禁五洲通,水陆舟车疾似风,百货遍流全世界,商家发达正无穷。”到“沪城得力半商团,革命心思早郁盘,但听一声藜鼓起,岂甘袖手作旁观。”的变化。这折射出()A.上海由闭塞到开放 B.民主思想广泛传播 C.商业进步引爆革命 D.文学映照时代变迁8.2022年美联储在6月、7月以及9月连续3次加息75个基点,利率由1.75%达到了3.25%,加剧跨境资本流动,导致美元快速回流美国;欧元、英镑、日元等经济体货币贬值压力加大,部分新兴经济体深陷债务危机,甚至将重蹈上世纪滞胀的覆辙。这主要反映了()A.世界经济危机周而复始 B.世界金融体系亟需调整

C.新兴经济体经济基础薄弱 D.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9.明朝运河贸易主要是以纺织品贸易为主,北方输出棉花输入棉布,但到清朝前期,北方输出到南方的商品则以大豆等粮食为主。明朝沿江贸易主要是下游的纺织品和上游的木材对流,清朝每年则增加了一千万石以上的稻米输入到江南地区。这主要缘于()A.水路贸易的地位上升 B.江南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

C.传统农业技术的停滞 D.北方棉纺织业进一步发展10.下表为关于宋代“交子”的部分史料。综合表中信息可得出的结论是宋代()《续资治通鉴长编》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宋史•食货志》真宗时,张咏镇蜀。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设质剂之法。一交一缗……谓之交子。《糖币谱》蜀民以钱重难以转输,始制赭为券,表里印记,隐秘题号,朱墨间错,私自参验,书缗钱之数,以便贸易,谓之交子。A.铁钱为主要的货币 B.抑商政策松弛 C.政府主导纸币发行 D.商品经济活跃11.下图所示为南宋绢本画《眼药酸》(局部),描绘两名角色表演滑稽杂剧,南宋临安城瓦舍勾栏中常演此类剧目。这可用于说明南宋()A.民间绘画主导艺术创作 B.理学渗透社会伦理教化

C.海外贸易推动技艺革新 D.市井文艺迎合大众趣味12.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使得长安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使臣、商人和学者。据记载,盛唐时期长安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交流往来。长安城见证了古代中华文明的繁荣与开放,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下列唐诗可与其相互印证的是()A.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B.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C.九天间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D.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13.15世纪以前,欧洲人对东亚、中亚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知之甚少,对美洲、澳大利亚几乎一无所知。自15世纪末起,欧洲人不仅在不同程度上摸清了美洲大西洋沿岸、南美的太平洋沿岸、非洲的轮廓以及南亚和东南亚的海岸线,随即,对各大洲内陆的认识也加深了。这一变化()A.是世界市场形成的表现 B.与殖民扩张互为因果

C.是科学革命兴起的先声 D.得益于交通工具革新14.18世纪末,东方的茶叶和西印度群岛种植园里的糖,成为英国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茶叶为英国人的生活增添了诸多雅趣,他们将糖与牛奶加入红茶中,别具匠心地调制成英式红茶。这表明()A.全球联系的加强影响社会文化 B.亚非拉地区成为欧洲经济附庸

C.商品的流动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D.工业革命加剧了社会阶层分化15.元朝发行中统钞时,以银作钞本,可以随时兑换白银;如遇市面上流通的钞票太多,政府马上抛出白银收回中统钞,以调节和控制纸币的正常流通。据此可知,元代()A.白银本位货币制得到了贯彻 B.货币制度完备,商品经济发达

C.新航路开辟,白银大量流入 D.金属货币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16.北宋仁宗时期连中三元的冯京,“其父商也”;南宋袁采认为,如若士大夫子弟“不能为儒,则巫医、僧道、农圃、商贾、伎术,凡可以养生而不至于辱先者,皆可为也”;欧阳守道指出“后世农、工、商皆非古,所谓士杂于三人者之中,亦各随其习焉”。据此可推知,宋代()A.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B.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转变

C.社会门第观念日渐淡化 D.社会群体间的流动性增强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新航路的开辟及欧洲人的殖民扩张,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为适应世界性贸易的需要,西欧各国相继建立了经营某一地区贸易的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银行、信贷、汇兑等金融业务迅速发展。世界性交往使世界各地各民族的特产变成了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如印第安人培植的可可、咖啡、烟草等逐渐成了各国人民的生活必需品;传统的国际贸易的商品丝绸、瓷器、茶叶、棉布、香料等,也由于市场的拓宽,流通量大大增加。意大利各城市国际商业中心的地位被伦敦、巴黎、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等所代替。英国、法国、尼德兰也取代意大利成了西欧各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方。——摘编自熊家利、彭顺生《论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商业革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业贸易的新变化。材料二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是以马尼拉为中转的中国与拉美的贸易联系。从1575至1815年,每年驶往马尼拉的中国帆船通常在20~60艘。1636年出发的船,其中一艘载运的丝货就多达1200箱。有人估计,在1565至1820年间,墨西哥向马尼拉输送的白银约4亿比索,绝大部分流入了中国。随着中拉贸易的发展,阿卡普尔科由一个偏僻小镇一跃而为墨西哥著名港口。福建漳州的月港是丝银贸易的重要口岸,很快由一个小渔港发展成为沿海商业城市;广东澄海也迅速兴盛起来,成为“海隅一大都会”。19世纪中期,美国新式汽轮取代了陈旧的马尼拉帆船,直接抵达中国东南沿海口岸,成为美洲与亚洲之间贸易的主要转运者。由于拉美种植园和矿场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西方殖民者乘中国被西方的炮火打开大门之机大肆掠卖华工。从1849到1875年,运至秘鲁的华工约10万人,仅次于古巴。有两万名华工为修筑巴拿马铁路和运河两大工程而牺牲。——摘编自弗兰克《白银资本》、王珊珊《论十九世纪中期拉丁美洲的契约华工》(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围绕“16至19世纪中国与拉丁美洲的联系与交流”这一主题,对材料二进行解读。(要求:逻辑清晰、阐释合理、史论结合。)材料三1933年6月,世界货币会议召开,以解决汇率和贸易问题。美国在会议中的角色至关重要,而罗斯福中明美国当务之急是恢复国内经济,拒绝承担国际责任,国际合作的努力宣告失败。新政也没有能够完全治愈危机……1939年总产量仍然低于1929年的水平。这与国际贸易状况密切相关……二战以后,形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各国在互惠的基础上进行大幅度削减关税壁垒的谈判,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推动了全球贸易的自由化进程,成为战后恢复和发展国际贸易的基础,促进了战后的经济繁荣。——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1870年起》(3)根据材料三,概括二战后世界贸易复苏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贸易的新变化。18.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贸易不断深入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欧洲一直在寻求向外进行商业扩张的机会。16世纪,世界所有地区的主要

贸易路线已经开通。欧洲各国划分了不同的贸易路线。17世纪,世界贸易的变化更为迅速。在1600年,亚洲贸易的3/4几乎都在陆上进行,其贸易路线主要是通过中东到达地中海。但是到17世纪末,由于荷兰与英国的兴起,海上贸易取代了陆上贸易,欧洲和亚洲的贸易就转到了海上。商业优势很快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全球范围的商品市场已经初步形成。

材料二

:由于国际贸易的发展,新货物的品种日益增多,从而带来了消费的选择。香料、丝绸等商品,大大超过了欧洲社会消费的需要,胡椒的价格自1650年以来,一直在跌落。而茶叶、糖、咖啡、烟草和甜酒等新产品深受欧洲人的欢迎。茶叶则是普通欧洲人最重要的饮料,英国人发明了把中国茶与西印度群岛生产的糖混合起来喝的新饮法,这种混合饮料能很快提供能量,在营养方面创造了一场革命。糖在15世纪的欧洲是最昂贵的奢侈品。为了提高糖的产量,葡萄牙人在巴西殖民地种植甘蔗,开始了大规模人工种植甘蔗的时代。美洲糖产量的增加,降低了糖价,满足了欧洲消费市场的需要,却引发了臭名昭著的奴隶贸易。从16世纪末开始,欧洲人从南美引入了救命的食物——马铃薯,欧洲人获得了高产的、富含维生素的廉价食品。——均摘编自李世安、孟广林等《世界文明史》材料三

:20世纪自由贸易的发展演变时间事件1918年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建立战后世界和平的纲领,其中包括取消一切贸易壁垒、国际贸易计划均等。1941年美、英发表《大西洋宪章》,宣布所有国家都应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贸易。后该原则被26个国家签署的《联合国家宣言》确认。1946—1948年美国向联合国提议,成立一个以自由贸易为原则的国际贸易组织;23个国家参加的关贸总协定生效,重要目标是削减关税和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等。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其宗旨和原则与关贸总协定基本一致。

——据金卫星《从“门户开放”到世界贸易组织》(1)根据材料一,指出16—17世纪国际贸易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欧洲“消费选择”所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自由贸易在20世纪的发展趋势和作用。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514年葡萄牙人第一次直航中国后,中国的瓷器开始直接出口到欧洲,被公开拍卖或私人售贩,这引起王公贵族等上流社会竞相收购的热潮。这一时期订烧瓷仍然保持着传统的中式图案和装饰习惯,采用描绘日常世俗享乐和山水美景的图案、洒脱与写意的装饰手法。材料二英国的东印度公司也在瓷器贸易中赚取了丰厚的利润。景德镇的画工逐步理解和掌握西洋画法,由此发展出了外销画。伴随欧洲订单对工艺要求的不断提高,中国瓷器生产不断标准化和快捷化。欧洲人逐渐从中国定制欧式有柄茶具和咖啡具,普通家庭也逐渐使用瓷器。1708年,德国烧出真正意义上的瓷器。19世纪下半叶,欧洲在发展和保护本土瓷器生产的背景下,极大地削减从中国的瓷器进口。——以上均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到19世纪中西瓷器贸易交流的原因。(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瓷器贸易在推动中西方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答案和解析1.【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一春之计全赖西湖”“且其风俗华丽,已入骨髓”可知明朝时期西湖地区商品经济繁荣,当地人甚至不愿从事农耕,弃农从商的现象非常多,而且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还影响了当地崇尚华丽的社会习俗,比较全面地影响了当地的社会发展,D项正确;

材料并未提及雇佣关系,也未说明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排除A项;

百姓弃农从商是个体自愿的社会行为,与户籍管理制度无关,排除B项;

明清时期商业资本积聚主要代指的是商帮,材料并未体现相关信息,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明朝商业的发展,依据材料“且其风俗华丽,已入骨髓,虽无西湖,不能遽变”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2.【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图示组织分别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这些组织构成了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支柱,由此表明这些组织的建立表明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国际协调,A项正确;此时经济大危机不是已来临,而是已结束,排除B项;这些组织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与政治同盟无关,排除C项;这些组织是涉及性的,与西方阵营是否分化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3.【答案】C【解析】据题干“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每年贩买湖丝并绸缎等货,自二十万斤至三十二三万斤不等。”和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丝绸是中外贸易的重要商品,广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可知,丝货手工产品具有一定市场优势,C项正确;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是鸦片战争后,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产自江南地区的丝织品需要转运到广东出口海外市场,而不是在江南地区,排除B项;清朝前期对外贸易主要通过广州一地的政府特许商行进行,这正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体现,“有所松动”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明清商业,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4.【答案】C【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工业革命,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从题干中“铁路和汽船有效的将大批大批的人运过海洋和大陆……19世纪20年代中,总共才有14.5万人离开欧洲”可知,工业革命中的发明为移民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从“19世纪50年代中,有大约260万人离开欧洲,而在1900年间,移民人数高达900万,”可知,移民潮时发生于工业革命以后,故C正确。

A.经济危机的发生与题干无关,故排除A。

B.早期殖民扩张与题干时间不符合,故排除B。

D.铁路和汽船的出现有利于人口迁徙,但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D。

​​​​​​​故选C。5.【答案】A【解析】A.商业信用推动跨地域资本整合:从“收汉口客会票三张,兑付松江布款”和“与杭商合本采闽茶”可以看出,商业票据和商人间的合作使得资金能够在不同地域间流动和整合。这反映了商业信用在推动跨地域资本整合中的作用。此选项正确。

B.赋役白银化促使农产品商品化:材料中没有提及赋役白银化与农产品商品化的直接关系。此选项不正确。

C.专业化生产利于商业资本聚集:虽然“委苏匠成绸”显示了某种程度的专业化生产,但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跨地域的商业活动和资本流动,而不是专业化生产如何影响资本聚集。此选项不完全符合材料主旨。

D.商贸的繁荣驱动贸易网络扩张:材料确实反映了商贸活动,但更侧重于描述这些活动如何通过商业信用和合作进行跨地域的资本运作,而不是直接描述贸易网络的扩张。此选项不完全准确。

故选A。

本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6.【答案】A【解析】宋设立茶马司,与大理等地进行马匹贸易,并采用多种交换方式,这一举措增强了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联系,从而促进了区域间贸易的发展,A项正确;买马行为主要是为了满足军事需要,且花费大量财物,并不能缓解南宋的财政危机,排除B项;羁縻政策主要是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管理方式,一般情况下,羁縻政策保留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不变,承认少数民族首领的政治权力,具一定独立性,材料反映的是经济行为,并未体现对少数民族的管理和羁縻政策的相关特点,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经济行为,与西南夷的管辖归属无直接关系,无法得出扩大了宋的统治区域,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宋朝商业,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7.【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自开海禁五洲通,水陆舟车疾似风,百货遍流全世界,商家发达正无穷”“沪城得力半商团,革命心思早郁盘,但听一声藜鼓起,岂甘袖手作旁观。”并结合所学可知,前一首竹枝词描绘的是上海开埠后,随着海上贸易的繁荣,水陆交通的便捷,商品流通的加速,商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呈现出一种繁荣昌盛的景象。而后一首竹枝词则展现了随着时代的变化,上海的商业力量参与到社会变革和政治活动中来,这体现了革命思想的传播,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竹枝词文学的变化,反映时代变迁下的经济、政治和思想的变化,故选D;

虽然第一段竹枝词确实体现了上海的开放,但A选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故排除;

材料体现上海开埠以来的经济、政治和思想的变化,并不能反映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B项错误;

C选项将商业进步与革命直接联系起来,但材料中并没有明确表明商业进步是引爆革命的直接原因,因此C选项过于绝对,故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了,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8.【答案】B【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金融发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材料主要反映了美元不断加息给金融体系带来了不利影响,没有体现世界经济危机周而复始,故不选A。

B.根据材料可知,随着美元加息,“加剧跨境资本流动,导致美元快速回流美国,从而导致其他国家货币贬值压力加大,部分新兴经济体深陷债务危机,甚至将重蹈上世纪滞胀的覆辙”,这说明了世界金融体系还不完善亟需调整,故B正确。

C.材料中反映的新兴经济体经济受影响的原因主要是外部因素,故不选C。

D.1970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已崩溃,故不选D。

故选B。9.【答案】B【解析】A.材料强调的是水运贸易商品种类的变化,不涉及地位,排除;

B.根据“但到清朝前期,北方输出到南方的商品则以大豆等粮食为主。明朝沿江贸易主要是下游的纺织品和上游的木材对流,清朝每年则增加了一千万石以上的稻米输入到江南地区”可知,明清时期水路贸易的商品种类发生了改变,主要是因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粮食产量减少,正确;

C.材料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涉及农业技术的停滞,排除;

D.南方纺织业迅速发展,粮食产量减少,排除。

故选:B。

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经济的发展,解题关键信息是“但到清朝前期,北方输出到南方的商品则以大豆等粮食为主。明朝沿江贸易主要是下游的纺织品和上游的木材对流,清朝每年则增加了一千万石以上的稻米输入到江南地区”。

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经济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0.【答案】D【解析】A选项提到“铁钱为主要的货币”。虽然表格中的史料确实提到了蜀地使用铁钱,并且因为铁钱重而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但这并不能直接说明铁钱就是当时的主要货币。这一选项是对史料的片面解读,因此A选项不正确。

B选项“抑商政策松弛”。表格中的史料并未提及抑商政策的相关信息,所以这一结论无法从史料中得出,B选项不正确。

C选项“政府主导纸币发行”。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记载,“私为券,谓之交子”,说明交子最初是由民间私自发行的。而《宋史•食货志》虽然提到张咏设质剂之法,但并未明确说明政府主导了交子的发行。因此,C选项也不正确。

D选项“商品经济活跃”。从三则史料中可以看出,因为铁钱沉重,不便于贸易,所以蜀民私自制作了交子来方便交易。这反映了当时商品交易的频繁和活跃,需要一种更便捷的交易媒介。因此,D选项“商品经济活跃”是可以从史料中合理推断出的结论。

故选D。

本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11.【答案】D【解析】A.民间绘画主导艺术创作:题干只描述了一幅民间绘画作品,并未提及民间绘画是否主导整个艺术创作领域,因此这个选项过于绝对,可排除。B.理学渗透社会伦理教化:题干描述的是滑稽杂剧的表演,并未涉及理学或社会伦理教化的内容,因此这个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可排除。C.海外贸易推动技艺革新:虽然南宋时期海外贸易活跃,但题干中并未提及海外贸易与技艺革新之间的直接联系,特别是与滑稽杂剧的关联,因此这个选项可排除。D.市井文艺迎合大众趣味:题干明确提到这类滑稽杂剧在南宋临安城的瓦舍勾栏中常演,这反映了当时市井文艺的流行和大众对这类娱乐的喜爱。滑稽杂剧作为一种轻松有趣的表演形式,显然是为了迎合大众的趣味而存在的。

综上所述,南宋绢本画《眼药酸》所描绘的滑稽杂剧在南宋临安城瓦舍勾栏中的常演,最能够说明当时市井文艺是迎合大众趣味的。因此,正确答案是D选项:市井文艺迎合大众趣味。故选D。

本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2.【答案】C【解析】答案:C.九天间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解析:

题目要求从唐诗中选出能印证长安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交流往来的诗句。

选项C“九天间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出自王维的《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描绘了大明宫早朝时万国使臣朝拜唐朝皇帝的盛况,直接体现了长安作为国际政治中心的地位,与题干中“万国交流”的描述高度契合。选项A“长安回望绣成堆”出自杜牧《过华清宫绝句》,反映的是宫廷生活,与国际化无关。选项B“长安大道连狭斜”出自卢照邻《长安古意》,描写长安城市风貌,但未突出国际交流主题。选项D“夜听胡笳折杨柳”出自李白《塞下曲》,表现边塞生活,与长安的国际地位无关。故选C。

本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3.【答案】B【解析】A.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世纪末起,欧洲人通过新航路开辟开始殖民扩张。一方面,殖民扩张推动欧洲人不断探索新的地区,加深了对各大洲的认识;另一方面,对各大洲认识的加深又为进一步的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二者互为因果,正确;

C.科学革命兴起主要源于欧洲内部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变革,并非由欧洲人对世界认识的加深引发,排除;

D.15世纪末主要的交通工具还是帆船等,并没有发生重大革新,排除。

故选:B。

本题侧重于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解题关键信息是“15世纪以前,欧洲人对东亚、中亚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知之甚少,对美洲、澳大利亚几乎一无所知。自15世纪末起,欧洲人不仅在不同程度上摸清了美洲大西洋沿岸、南美的太平洋沿岸、非洲的轮廓以及南亚和东南亚的海岸线,随即,对各大洲内陆的认识也加深了”。

本题侧重于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4.【答案】A【解析】由于全球联系的加强,使得东方的茶和西印度群岛种植园里的糖成为英国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进而推动英式红茶的出现,说明全球联系的加强影响社会文化,A正确;

材料强调物种传播的影响,没有强调亚非拉地区成为欧洲经济附庸,排除B;

材料不涉及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信息,排除C;

材料强调物种传播影响了英国社会生活,没有强调工业革命加剧社会分化,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了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5.【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元代的货币制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

A.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纸钞以银为准备金,表明了元代白银本位货币制得到贯彻,故A项正确、

B.仅由题干信息不能推出货币制度完备,商品经济发达,故B项错误。

C.当时新航路尚未开辟,白银大量流入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

D.金属货币并未退出历史舞台,故D项错误。16.【答案】D【解析】A.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虽然材料反映出社会对职业选择的开放态度,但并未直接说明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在封建社会,身份平等是一个更为广泛和深刻的概念,仅凭职业选择的多样性不足以证明。因此,A项不完全准确。

B.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转变:题干中的材料确实反映了价值观的变化,即对传统士农工商界限的突破。然而,“主流价值观发生转变”这一表述过于绝对,题干材料更多体现的是价值观的多元化和开放性,而非全面转变。因此,B项不够精确。

C.社会门第观念日渐淡化:门第观念主要关联于家族的社会地位和血统,题干中的材料虽然显示了职业选择的灵活性,但并未直接涉及门第观念的变化。因此,C项与题干材料关联度不高。

D.社会群体间的流动性增强:这个选项直接回应了题干中的材料。冯京的出身、袁采的职业选择观点以及欧阳守道对职业界限的论述,共同体现了宋代社会群体间流动性的增强。无论是通过科举还是其他职业路径,个人都有更多的机会改变其社会地位,这反映了社会流动性的增加。

故选:D。

本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17.【答案】(1)新变化: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或股份制贸易公司大量出现,银行、证券交易所等近代金融机构形成);商品种类增多;贸易规模扩大;贸易范围扩大;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2)示例: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经营的横跨太平洋的贸易,主要在其两大殖民地菲律宾和墨西哥之间进行。在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中,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促进了东南沿海地区工商业的兴盛;同时,丝绸等商品大量进入美洲市场,也带动了拉美经济的发展。19世纪中期,新兴的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国门被打开,被纳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大量契约华工被掠卖到缺少廉价劳动力的拉丁美洲,对拉美的经济建设和长远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总之,从16世纪到19世纪,世界的联系加强,洲际贸易促进了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3)原因:各国吸取经济危机的教训;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关贸总协定推动贸易自由化。

变化: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服务贸易增长迅速:电子商务规模扩大。【解析】(1)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业贸易的新变化,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西欧各国相继建立了经营某一地区贸易的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银行、信贷、汇兑等金融业务迅速发展”信息,可知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根据材料“世界性交往使世界各地各民族的特产变成了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传统的国际贸易的商品丝绸、瓷器、茶叶、棉布、香料等,也由于市场的拓宽,流通量也大大增加”等信息,可知商品的种类增多,流通量大,贸易的范围扩大;根据材料“意大利各城市国际商业中心的地位被伦敦、巴黎、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等所代替。英国、法国、尼德兰也取代意大利成了西欧各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方”,可知贸易中心发生转移,逐渐形成多中心的格局。

(2)本题考查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进行作答,设问是围绕“16至19世纪中国与拉丁美洲的联系与交流”这一主题进行阐述。首先,根据材料“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是以马尼拉为中转的中国与拉美的贸易联系。从1575至1815年,每年驶往马尼拉的中国帆船通常在20~60艘。….…有人估计,1565至1820年间,墨西哥向马尼拉输送白银约4亿比索,绝大部分流入中国。”及所学可得出论题:中国与拉丁美洲的洲际贸易推动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其次,由材料“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是以马尼拉为中转的中国与拉美的贸易联系。从1575至1815年,每年驶往马尼拉的中国帆船通常在20~60艘。….….有人估计,1565至1820年间,墨西哥向马尼拉输送白银约4亿比索,绝大部分流入中国。”及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经营的横跨太平洋贸易主要在菲律宾和墨西哥之间进行。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使得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推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进一步繁荣。由材料“随着中拉贸易的发展,阿卡普尔科由一个偏僻小镇迅速成为墨西哥著名港口;福建漳州月港由一个小渔港发展成为沿海商业城市。”及所学可知,丝绸等商品大量进入美洲市场,也带动拉美经济发展。由材料“19世纪中期,美国新式汽轮取代陈旧的马尼拉帆船,直接抵达中国东南沿海口岸,成为美亚贸易的主要转运者。由于拉美种植园和矿场需要大量劳动力,西方殖民者趁机大肆掠卖华工。”及所学可知,19世纪中期,新兴的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继续向世界各地侵略扩张,掠夺原料,倾销商品,此时中国国门被打开,被迫卷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大量华工被掠卖到拉丁美洲,对拉美经济建设和长远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旨,从16世纪到19世纪,随着洲际贸易的进行,各地经济联系不断加强,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拓展。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3)本题考查二战后世界贸易复苏的原因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贸易的新变化,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原因:由材料中“由危机中形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等信息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关贸总协定签订推动贸易自由化;从危机时期“国际合作的努力宣告失败”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说明各国吸取经济危机的教训,加强国际合作。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关税下降和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进一步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和服务贸易迅速增长;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交易手段,电子商务兴起且规模不断扩大。18.【答案】(1)变化:主要贸易路线由陆上转到海上;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贸易范围由地区性变为世界性(或全球范围的商品市场已经初步形成);贸易发展更为迅速。

(2)影响:改变了欧洲人的生活习惯;改善了欧洲人的生活质量;丰富了欧洲市场的商品种类:推动了世界市场发展;引发了奴隶贸易;刺激了殖民扩张与殖民掠夺。

(3)趋势:①从少数国家提倡到大多数国家接受;②从原则理念发展到制度体系。

作用:消除贸易壁垒,促进世界贸易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促进各国经济增长。【解析】(1)本题考查16—17世纪国际贸易的变化,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在1600年..…..其贸易路线主要是通过中东到达地中海。但是到17世纪末..….欧洲和亚洲的贸易就转到了海上”可得出主要贸易路线由陆上转到海上;根据“商业优势很快从地中海转移到北欧,全球范围的商品市场已经初步形成。”可得出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贸易范围由地区性变为世界性、贸易发展更为迅速等。

(2)本题考查欧洲“消费选择”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英国人发明了把中国茶与西印度群岛生产的糖混合起来喝的新饮法,这种混合饮料能很快提供能量,在营养方面创造了一场革命”得出改变了欧洲人的生活习惯;改善了欧洲人的生活质量;根据“从16世纪末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