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历史对标考点:货币与赋税制度【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高考历史对标考点:货币与赋税制度【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高考历史对标考点:货币与赋税制度【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高考历史对标考点:货币与赋税制度【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高考历史对标考点:货币与赋税制度【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2025年高考历史对标考点:货币与赋税制度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1.195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总体关税水平过高,税率结构不尽合理,商品分类目录不适应对外贸易需要。1985年,国务院颁布的同名税则对这些方面进行了调整。此次调整旨在A.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 B.促进市场经济体制完善

C.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 D.降低进出口关税的税率2.20世纪40年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相继建立,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这三大支柱对世界经济起到的共同作用是()A.消除了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 B.促进世界经济向制度化方向发展

C.促进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D.向各国贷款,促进了各国经济恢复3.以下有关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表述,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①“凡额办、派办……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②“每丁岁人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绝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③“其自后所生人丁,不必征收钱粮,编审时止将增出实数察明,另造清册题报。”④“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②①④③ D.②④①③4.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唐初,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了()A.中央的控制力逐渐减弱 B.农民徭役负担逐渐加重

C.农民人身控制逐渐放松 D.土地兼并之风逐渐杜绝5.唐朝的租庸调法规定“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

……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而两税法则改为“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材料所示变化带来的影响有

①以庸代役保证生产时间

②增强劳动力的社会流动性

③人头税从此被彻底废除

​​​​​​​④减少百姓隐瞒户口的现象A.①④ B.③④ C.②④ D.②③6.如图是魏晋至唐赋税制度的演变过程,这反映了该时期赋税变革的趋势是

A.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减弱 B.政府税赋项目日益繁杂

C.田宅无定主已成为普遍现象 D.农民赋役负担逐渐减轻7.二战后期,美国提出“怀特计划”主张按照存款原则建立国际货币稳定基金,会员国基本投票权取决于认缴份额的大小;英国的“凯恩斯计划”则主张建立“国际清算同盟”,以战前3年进出口贸易平均额的75%来计算会员国的份额。两种方案A.实质是美英之间的货币战争 B.激化美英两国之间的矛盾

C.造成了国际金融秩序的混乱 D.意在构建稳定的货币体系8.明代东南地区四县役银分摊表年份地区赋役总额(两)役银分摊前役银分摊后丁银(两)田赋(两)丁银(两)田赋(两)1572福建漳平993267473185218977431582浙江开化224561264898083457189991585广东顺德3458016628179525304292761621南直隶歙县486092366924940765740952据表可知,役银分摊的做法()A.增加了人丁税额 B.有利于人口的增长 C.制约了商业发展 D.强化人身依附关系9.有学者在评价某一赋税制度时说,“它冲击着人们“以末致财,以本守之”厚本抑末的传统理念,对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这项制度()A.开始了由税人到税地的转变 B.推动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C.减轻了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 D.加剧了土地兼并现象10.下表为1946—1970年部分国家获得国际组织贷款的主要用途及金额(单位:亿美元)。国际组织的贷款()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发展农业扶持教育医疗贷款总额巴西32.518.310.25.666.6印度28.715.412.14.861墨西哥25.316.28.93.453.8埃及22.114.39.83.249.4A.加剧了受援国之间的经济差距 B.促进了受援国全面的工业化进程

C.推动了受援国产业结构的优化 D.有利于受援国摆脱对国际市场的依赖11.晚清时期,常关、海关、厘金局三者业务范围变化示意图如下,这一变化过程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注:常关负责管理水路沿岸与主要内陆贸易,收入归中央;厘金局负责管理地方贸易,收入主要归地方。A.中央和地方税务范围受到侵夺 B.清政府税收机构重叠影响行政效率

C.清朝政府的外贸收入迅速增长 D.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渐加深12.唐朝在租调制的基础上实行以庸代役的政策: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这一措施()A.扩大了税收的征税对象 B.催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C.体现了唐朝的制度创新 D.强化了政府的人身控制13.有学者在评价某一赋税制度时说,“它冲击着人们‘以末致财,以本守之’厚本抑末的传统理念,对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这项制度()A.开始了由税人到税地的转变 B.推动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C.减轻了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 D.加剧了土地兼并现象14.为落实政府的摊丁入亩政策,一些地区采取通省摊丁做法,即将一省总丁银平均摊入地亩田赋之内统一征收。这说明()直隶十府五州通省摊丁后负担变化(单位:两)府、直隶州顺天府永平府天津府大名府……总计原征丁银36264.7626783.248278.3747188.41……400171.7摊入丁银26903.7714357.4417183.6956760.58……404854.9A.永平府地区相对地少丁多 B.大名府农民赋税负担最高

C.人头税废除促进经济发展 D.地方财政收入陷入负增长15.美国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但这两大金融机构在投票份额和附加条款等方面被广泛诟病。2015年12月,全球迎来了首个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亚洲投资银行,有学者称亚投行是被逼出来的另起炉灶。这反映了A.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不断加强 B.旧的国际经济体系正在遭遇挑战

C.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正在加剧 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矛盾激化16.通观东汉迄于唐中叶600余年间客户与部曲的演变过程,始终以社会生产关系中的基本矛盾呈现出来,即逃亡农民依托豪强充当佃客、佃家、私属等,而国家又企图使他们复归为编户。这一矛盾A.推动了赋税征收标准的变革 B.是国家陷入长期动荡的根源

C.伴随着均田制的推行而缓和 D.催生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17.【国家职能】材料一:汉初法令明确规定了各级爵位人员及无爵者的占田限额。唐代,法律对超越制度的占田予以较重刑罚,“诸占田过限者,一亩十笞,十亩加一等;过杖六十,二十亩加一等,罪止徒一年”。中唐以后,国家逐渐放开对土地私有权的限制,至宋代形成“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局面,但是这并不是对剥削阶级限制的放松,而仅仅是改换了限制方式而已。战国至隋唐,国家赋税的主要依据是人头,两税法之后,财产成为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以财产为依据的税收制度,使占有较多生产资料的剥削阶级必须更多地交纳赋税。——据《唐律疏议》等整理材料二:与限制、约束剥削阶级相对应,国家对被剥削阶级予以了多方面的保护。西汉有“假郡国贫民田”。三国曹魏广行民屯。唐宋之际以后,国家不再普遍给农民授田,却又通过实施以财产为主要依据的税收制度,减轻了被剥削阶级的赋税负担。与此同时,又以法制形式解脱农民对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允许农民自由迁徙,从而保证了农民有条件在与地主的“博弈”中取得相应的经济利益。显然,国家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阶级镇压的工具”,而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尽管这种秩序必然有利于剥削阶级。——摘编自袁林《论国家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唐至宋代国家限制剥削阶级的手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国家保护被剥削阶级的手段的认识。18.关隘和关税材料一

古代和近代重要关隘分布示意图材料二

近代中国进口关税税率大大低于西方列强。1951年,政务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该税则规定:国内能大量生产或者暂时不能大量生产,但将来有发展可能的工业品及半制成品,在进口同样商品时,应当采取高税率。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于经济特区和外资企业的进口货物实行关税减免。2002年起,整体下调进口关税,至2010年,关税总水平从43.2%(1992年)降低至9.8%。2020年,我国与东盟十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协定生效后区域内90%以上的货物贸易将最终实现零关税。2022年起,我国对新型抗癌药等医疗产品实行零关税。2024年12月1日起,对原产于同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产品实行零关税。现阶段,我国进口关税总体水平为7.3%,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摘编自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办公室编著《中国关税制度、政策与实践》等(1)阅读上图,将关隘进行分类,并简述分类理由。要求:分类依据要兼具关隘职能和相关史事的时代背景;分类要涵盖图中所有关隘。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解读新中国成立以来进口关税税率的变化。19.古今关税与经济发展材料一

钞关是明朝内地征税的关卡。1429年,政府准许商人在商运中心用大明宝钞交纳商货税款,在这些地点设立税关,因以钞纳税而得名。1493年规定关税折收银两,但钞关之名未变。钞关征课的对象主要是载运商货之船户。钞关最初主要设于江北运河一线,后来逐渐扩展到江南运河和长江中游。1480年,钞关每年收税银十二万两,此后大体维持在每年二十三万两左右。明神宗朱翊钧大肆搜刮,1597年税银升至三十三万多两。明朝八大钞关分布示意图——摘编自《中国历史百科》材料二

1843年,中英双方订立第一个协定海关税则,剥夺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1859年,清政府任命英国人李泰国为总税务司,洋人开始掌控中国海关行政管理权。晚清至民国时期,海关的业务除经办监管、征税、查禁走私、统计业务外,还办理邮政、海港检疫、同文馆、代购军舰、代办商标注册、代办国际博览会等事务。1950年,刘少奇在北京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干部大会上指出:“我们已把中国大门的钥匙放在自己的袋子里。”海关管理的内容集中于监督管理、征收关税、查禁走私和编制海关统计等工作。1979年,海关的工作方针是“依法监管征税,方便合法进出;制止走私违法,保卫促进四化”。2018年,“一带一路”税收合作会议在哈萨克斯坦召开。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只有开放口岸51个,截至目前全国共有开放口岸314个。1990年,关税收入为35亿元,到2022年关税收入达22855亿元。——摘自《中国海关博物馆》(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朝钞关的两项特点,结合所学知识,逐条分析这两项特点形成的原因。(2)依据材料二,结合中国近现代海关的主要变化,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和解析1.【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海关进出口关税制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

A.1978年我国开启改革开放进程,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形式日益多样,1951年制定的税则已无法满足改革开放后对外贸易发展的新需求,1985年对税则进行调整,就是为了让海关进出口税则与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对外贸易日益繁荣的形势相契合,为改革开放创造更好的贸易环境,所以此次调整旨在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

,故选A项。

B.1992年中共十四大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985年还未进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阶段,时间不符,排除B项。

C.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尚处于初期,国内经济体制还在转型探索,对外贸易规模和开放程度有限,在国际经济规则制定等方面参与度不高,远未达到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的程度,排除C项。

​​​​​​​D.降低进出口关税税率只是调整的一个方面,并非此次调整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2.【答案】B【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要求识记基础知识。

【解答】

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这三大经济支柱的出现,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故B项正确。

A.消除各国之间的贸易保护主义是关贸总协定的宗旨,不是三者共同的作用,故排除A项。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的出现,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不是促进了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故排除C项。

D.世界银行的主要作用在于“向各国贷款,促进各国经济恢复”,这不是三者共同的作用,故排除D项。

​​​​​​​故选B。3.【答案】D【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①“凡额办、派办……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可知这是明朝时期实行的一条鞭法,赋役合并,以银纳役;②“每丁岁人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绝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可知征收的赋税包括租和调,所以是魏晋时期的租调制度;③“其自后所生人丁,不必征收钱粮,编审时止将增出实数察明,另造清册题报。”可知这是清朝时期的摊丁入亩,取消了人丁税;④“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可知这是唐朝的两税法,扩大了赋税征收的范围,分夏、秋两季征收,所以时间排序是②④①③,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4.【答案】C【解析】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反映的是赋税制度的变化,与中央的控制力减弱无关,故不选A。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赋税征收标准的变化,不能体现农民徭役负担加重,且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减轻了农民徭役负担,故不选B。

根据材料中“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变化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利于保证农民的劳动时间,故C正确。

“土地兼并之风逐渐杜绝”中的“杜绝”表述错误,故不选D。

故选:C。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赋税制度,解答本题需要结合两税法的特征来分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赋税制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5.【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唐朝的赋税制度经历了由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演变,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样以来就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方式,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利于劳动力的社会流动性,百姓隐瞒户口的现象也有所改善,②④符合题意;以庸代役保证生产时间,这是租庸调制的作用,与两税法不符,①与题意不符;人头税被彻底废除是在清朝实行摊丁入亩之后,③与题意不符。因为②④符合题意,所以C项正确,排除B、D项。

​​​​​​​故选C项。6.【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代赋税制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

A.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租调制向民众征收租调,征派力役;租庸调制。农民可以纳绢代役;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这反映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故C正确。

B.题干中的税收名目大体还是田租、户税和役,没有体现赋税项目日益繁杂,排除B。

C.宋朝政府适当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故排除C。

D.题干体现的是税收名目的变化,不能体现农民赋役负担减轻,故排除D。7.【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怀特计划”和“凯恩斯计划”的基本内容结合所学,英国在二战中遭受巨大的损失和破坏,以英磅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系,如何建立一个有利于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机制,成为重建战后世界秩序的关键,两种方案都是探求汇率的稳定,意在构建稳定的货币体系,故选D项;

​​​​​​​货币战争通俗来讲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货币或者财富,采取各种经济方式的侵占和掠夺行为,而“怀特计划”和“凯恩斯计划”都是力图建立战后稳定的货币金融秩序,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根据所学,怀特计划企图构建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而凯恩斯计划表明英国企图同美国分享国际金融领导权,并未激化美英两国之间的矛盾,排除B项;

​​​​​​​两种方案都试图建立稳定的战后国际金融秩序,并未造成国际金融秩序的混乱,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怀特计划”、“凯恩斯计划”。

本题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8.【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表格可知,役银分摊前,福建漳平、浙江开化的丁银远远多于田赋,广东顺德和南直隶歙县的丁银也和田赋相差无几,说明此时丁税较重;而役银分摊后的田赋则远远大于丁银,丁税变轻,这有利于人丁的增长,B项正确。

根据材料可知,役银分摊后的人丁税明显减少,排除A项;

人丁税减少有利于人口增加和人口的自由流动,促进了农业发展,有利于商业发展,排除C项;

人丁税减少,说明国家对人口的控制相对放松,弱化了人身依附关系,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古代赋税制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古代赋税制度,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9.【答案】C【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一条鞭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根据题干“冲击着人们厚本抑末的传统理念”“对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赋税制度是明朝的一条鞭法。一条鞭法把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这种赋役折银的办法,使农民的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削弱,农民比较容易离开土地,有利于人口的流动,同时为了交纳银两,农民需要出售农产品,或从事其他副业以换取银两,这冲击了厚本抑末的传统理念,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故选C项。

A.开始由税人到税地的转变是唐朝的两税法,排除A项。

B.清朝的推丁入亩,取消人头税,推动了人口的迅速增长,排除B项。

​​​​​​​D.一条鞭法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现象​​​​​​​,排除D项。10.【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

A.材料中未涉及受援助国的经济发展状况的比较,不能得出加剧了受援国之间的经济差距,故不选A。

B.材料中虽涉及了对工业的投资,但最多的用于了技术设施建设,不能得出促进了受援助国全面的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故不选B。

C.根据材料概括可知: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贷款用途涵盖了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发展、农业扶持和教育医疗,这种多领域的资金投入,有利于优化受援助国的产业结构,故C正确。

D.材料未涉及受援助国家与国际市场的关系,不能得出有利于受援国摆脱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故不选D。

故选C。11.【答案】D【解析】略12.【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唐朝赋税制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制度创新是亮点,题干体现是租庸调制,是赋税制度不断完善的表现,故C正确。

A.该项题干不能体现,故排除A。

B.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朝中后期出现,故排除B。

D."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政府的人身控制,故排除D。13.【答案】C【解析】略14.【答案】A【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清朝赋税制度变革,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表格信息。

【解答】

A.根据表格可知,永平府摊入丁银后,需要上缴的赋税明显下降,根据通省摊丁做法,将一省总丁银平均摊入地亩田赋之内统一征收,永平府摊入丁银数量较少,说明当地田亩数较少,丁口数多,因此以地确定摊丁数下降,摊入丁银下降,故A项正确。

B.该项错在“最高”,排除B项。

C.表格反映摊丁后负担变化,看不出人头税废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排除C项。

D.从表格中不能看出,排除D项。15.【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战后世界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及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中投票份额和附加条款决定权力使用,亚投行在中国领衔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经济体共同制定投融资规则,由此改变发达国家以世界银行等机构主导国际信贷规则的旧有格局,故B正确;亚投行不属于经济区域集团,故A错误;世界经济政治秩序不平衡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错误;D中社会矛盾激化不符合事实。故选B。16.【答案】A【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古代赋税制度的变革,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根据题干“逃亡农民依托豪强充当佃客、佃家、私属等,而国家又企图使他们复归为编户。”可知豪强希望佃客依附于自身,而国家希望将这一群体编户,这是因为编户是全部赋役的承担者,这一矛盾长期难以调和,最终推动了两税法的出台,国家不再以编户作为唯一征税标准,而是“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故A项正确。

B.东汉至唐中叶并非一直动荡,也有隋唐盛世,因此题干中的矛盾并非国家陷入动荡的根源,排除B项。

C.本项与史实不符,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唐朝中后期均田制难以维持,排除C项。

D.不抑兼并是宋代的土地政策,与题干时间和现象并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17.【答案】(1)变化:从以法令抑制地主兼并土地到不抑兼并而以财产税加重地主赋税负担。原因:巩固统治的需要;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政府的土地政策发生改变;商品经济的发展;赋税征收标准的改革。

(2)认识:其根本出发点在于保障国家税收的同时,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秩序;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保障国家财政收入;减轻了人身依附关系,推动了社会流动;政策调整是生产关系局部的调整,以不损害剥削阶级利益为前提,并未改变被剥削阶级的地位。【解析】(1)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赋役制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第一小问,由材料“汉初法令明确规定了各级爵位人员及无爵者的占田限额。唐代,法律对超越制度的占田予以较重刑罚”到“中唐以后,国家逐渐放开对土地私有权的限制,至宋代形成‘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局面”“两税法之后,财产成为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可知,其变化为从以法令抑制地主兼并土地到不抑兼并而以财产税加重地主赋税负担。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从巩固统治的需要;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政府的土地政策发生改变;商品经济的发展;赋税征收标准的改革等方面来阐述其原因。

(2)本题考查你对国家保护被剥削阶级的手段的认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由材料“以法制形式解脱农民对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允许农民自由迁徙,从而保证了农民有条件在与地主的‘博弈’中取得相应的经济利益”可知减轻了人身依附关系,推动了社会流动;由材料“国家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阶级镇压的工具’,而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尽管这种秩序必然有利于剥削阶级”可知政策调整是生产关系局部的调整,以不损害剥削阶级利益为前提,并未改变被剥削阶级的地位;由材料“通过实施以财产为主要依据的税收制度,减轻了被剥削阶级的赋税负担”并结合所学可知,其根本出发点在于保障国家税收的同时,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秩序;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保障国家财政收入。18.【答案】(1)示例:战国的函谷关、宋代的大散关,是国家分裂时期,对峙政权据守、争夺的军事关隘。汉唐的玉门关和阳关,明代的山海关、嘉峪关,是大一统王朝时期设立的边防关隘。汉唐的玉门关和阳关,西汉的合浦关,是随着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兴起和发展,设立的兼具政治和经济职能的关隘。清朝的粤海关、江海关,是清政府面临对外贸易的变化,设立的具有海关职能的关隘。近代的镇南关和平型关,是近代反侵略战争中,中国抗击外敌取得大捷的军事关隘。(2)示例:新中国成立后,收回了关税自主权。为保护国内产业的成长,我国对部分进口工业品征收高关税,有利于开展工业化建设。改革开放后,为更好地吸引外资,我国减免了经济特区和外资企业进口货物的关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整体进口关税大幅度下调。这些举措为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造了有利条件。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我国积极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我国与多国协定降低关税,捍卫自由贸易和多边体制;对最不发达国家产品实行免税,体现大国担当。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免去部分进口医疗产品关税,关注人民幸福。综上所述,进口关税税率的变化与国家主权、经济发展、国际地位密切相关,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解析】(1)本题是特点题、原因题。时空是古代至现代中国。类型一:军事防御型关隘。说明:据材料一“函谷关则是战国时期秦国与六国多次激战的地方,地理位置险要,军事意义重大。大散关也是一处重要的军事关隘。”可得出这些关隘在国家分裂时期作为对峙政权的重要防线,具有极高的军事战略价值。类型二边防巩固型关隘:说明:据材料一“玉门关是汉唐时期通往西域的门户,驻军稽查商旅,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明长城、边墙等防御设施体现了中国历史上对边疆地区的重视和防御策略。”可得出这些关隘位于大一统王朝的边疆地区,既起到了巩固国防的作用,又促进了对外交流。类型三:经济贸易型关隘:说明:据材料一“玉门关是汉唐时期通往西域的门户,驻军稽查商旅,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可得出这些关隘随着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和发展,逐渐成为兼具政治和经济职能的交通枢纽,促进中外贸易往来。类型四:海关管理型关隘:说明:据材料一“粤海关和合浦关作为海上贸易的重要口岸,见证了中国的开放政策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可得出随着对外贸易的需求增加,清政府设立了专门的海关机构,以更好地管理和促进国际贸易。类型五:近代反侵略战争纪念型关隘:说明:据材料一“镇南关则是一处重要的陆地边境口岸。”可得出这些关隘在近代反侵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国抗击外敌取得胜利的象征。(2)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变化:首先明确问题:“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解读新中国成立以来进口关税税率的变化。”这一问题要求我们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并结合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其次提取材料信息:1951年:政务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规定对国内能大量生产或有发展潜力的工业品及半制成品征收高关税。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经济特区和外资企业的进口货物实行关税减免,以吸引外资。2002年起:整体下调进口关税,至2010年,关税总水平从43.2%(1992年)降低至9.8%。2020年: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协定生效后区域内90%以上的货物贸易将最终实现零关税。2022年起:对新型抗癌药等医疗产品实行零关税。2024年12月1日起:对原产于同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的产品实行零关税。现阶段:我国进口关税总体水平为7.3%,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第三史论结合进行阐述:新中国成立初期(1951年):背景信息:新中国成立后,收回了关税自主权,我国对部分进口工业品征收高关税,有利于开展工业化建设。具体案例:1951年,政务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明确规定对这些产品征收高关税。这一政策有利于开展工业化建设,推动国内制造业的发展。改革开放时期(20世纪80年代):背景信息:改革开放后,为了更好地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发展,中国政府开始对经济特区和外资企业的进口货物实行关税减免。具体案例: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经济特区和外资企业的进口货物实行关税减免,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中国市场,促进了技术引进和产业升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2002年起):背景信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了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整体大幅度下调进口关税。具体案例:2002年起,我国逐步下调进口关税,至2010年,关税总水平从43.2%(1992年)降低至9.8%。这一举措不仅为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造了有利条件,还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新时代(2020年及以后):背景信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中国积极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与多国协定降低关税,捍卫自由贸易和多边体制。具体案例:2020年:我国与东盟十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协定生效后区域内90%以上的货物贸易将最终实现零关税。2022年起:对新型抗癌药等医疗产品实行零关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2024年12月1日起:对原产于同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的产品实行零关税,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和社会责任。现阶段:我国进口关税总体水平为7.3%,在全球范围内处于较低水平,表明中国致力于推动自由贸易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免去部分进口医疗产品关税,关注人民幸福;最后总结,综上所述,进口关税税率的变化与国家主权、经济发展、国际地位密切相关,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最后总结提升: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进口关税税率的变化反映了国家主权、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演变,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