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当今数字化的世界里,我们面对的信息量越来越大,如何从这海量的信息中找到我们需要的知识呢?或许有一种神奇的网络技术,可以让数据变得“有灵魂”,像一座无所不知的魔法图书馆,那就是知识图谱。你可能会好奇,知识图谱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它就像是一张巨大的网络地图,里面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知识点。比如,它知道什么是大熊猫,知道大熊猫吃什么,还知道大熊猫和其他动物之间的关系。这些知识点之间还会相互连接,构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知识网络。那么,知识图谱是如何工作的呢?首先,它需要“读取”大量的信息,就好像在收集各种各样的书籍一样。然后,它会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像是把书中的章节和段落归类整理一样。接着,它会通过一些魔法技巧,像是一个聪明的图书管理员一样,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相关的知识,让我们轻松地找到我们想要的答案。(摘编自《探秘知识图谱:让数据变得“有灵魂”的魔法图书馆》)材料二:知识图谱的构建包括数据获取、知识抽取、知识表示、知识融合、知识建模、知识推理等步骤。数据获取的对象是互联网上散落的大规模数据,这些数据来源多种多样,包括数据库文件、文本文档、网页数据或者链接开放数据等。数据类型包括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以及非结构化数据。我们将这些多源异构数据汇聚起来供知识抽取与应用。知识抽取主要面向链接开放数据,通过一系列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技术手段,从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的数据中提取出实体、关系及属性等知识要素,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一系列高质量的事实表达。知识抽取完毕之后,需要选择合适的方式来表示抽取的各种知识要素,以便将人类所理解的知识转化成计算机能理解的形式。知识融合是指将多个数据源抽取的知识进行融合。对不同数据源的知识来说,存在知识质量良莠不齐、来自不同数据源的知识重复、知识间的关联不够明确等问题,需要通过知识融合来将这些数据整合为一体。知识融合主要包括实体对齐和本体对齐。通过实体对齐可以将同一个实体的不同表达方式整合为一体以解决某些实体有多种表达的问题,或将同样命名的实体分为不同含义的多个实体以解决某个特定称谓对应于多个不同实体的问题;再通过本体对齐,可以确立一个统一的知识体系,将不同来源的数据在概念层整合为一体。在融合了知识图谱所需的数据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构建知识图谱模型。知识建模即建立知识图谱的数据模式。知识建模主要分为两个步骤:一是本体建模,即建立知识图谱概念层的模型;二是知识表示建模,即建立知识图谱数据层的模型。通过本体建模,可以得到这个知识图谱的层级结构,达到人类可以理解的程度;而通过知识表示建模,可以得到图谱数据层的模型,这使得计算机可以理解这些数据之间的关系。由于知识图谱是由获取的数据构建而成,这使得数据的缺失和错误会导致图谱的缺失与错误,我们可以通过知识推理来验证并弥补这些问题。知识推理主要分为基于逻辑规则的推理、基于知识表示学习的推理、基于图的推理及混合推理等。(摘编自于俊等《知识图谱实战:构建方法与行业应用》)材料三:当前,我国古籍领域的数字人文研究已然迅速升温,成为重要热点之一,具体涉及了针对古籍的文本挖掘、知识组织、可视化分析、数据库或知识库构建等多维度的研究。其中,以本体、知识图谱为代表的语义互联网技术在古籍的知识组织层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研究诗词资源的知识重组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当前,以景观诗歌为主题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多停留在传统人文研究层面。景观诗歌作为诗词资源的子集,其本身更具有针对性和明确性,现有的诗词领域知识组织模式与其并不能完全契合,因此利用知识图谱技术解构其文化内涵、重塑其语义知识具有一定研究价值。到目前为止,国内诗词资源的数字化和知识组织等研究已经较为成熟,且形成了众多研究成果,如“中国历代人物传记数据库”等。科学家们通过运用数字技术,从多个维度挖掘诗词中的知识和价值,进行知识发现和可视化分析,以促进其在新时代的传播和利用。(摘编自高琳霞等《数字人文视域下景观诗歌知识图谱构建研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识图谱是一项网络技术,它就像一张巨大的网络地图,充满各种各样的知识点,可帮助我们从海量信息中找到需要的知识。B.数据获取对象的来源多种多样,知识抽取主要面向链接开放数据;数据类型包括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以及非结构化数据。C.知识图谱的构建主要包含数据获取、知识抽取、知识表示、知识融合、知识建模等若干过程,并以知识融合形成第三方知识库。D.我国古籍领域的数字人文研究迅速升温,在这一过程中,以知识图谱为代表的语义网络技术在知识组织层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综合三则材料的表述可知,知识图谱并不是静态的知识网络,而是一项能够动态运行的互联网技术。B.材料二中关于知识推理的分类,图表所示和文末表述有所不同,这是因为使用了不同的分类标准。C.“数据的缺失和错误会导致图谱的缺失与错误”,这要求科技工作者在开发软件时需设计相应验证机制。D.“现有诗词领域知识组织模式”与景观诗歌“不能完全契合”,可见景观诗歌具备现有诗词之外的特征。3.下列不符合知识图谱运行原理的一项是(
)A.小明给DeepSeek下达一个“请写一篇《莱芜赋》”的指令,该软件迅速完成并写出了“古之嬴国,文明肇始;今之莱芜,岁月焕绮”的佳句。B.小美的学习习惯良好,考试后按照老师要求认真分析个人成绩数据、融合相关知识进行知识建模,学习成绩快速进步。C.小刚经常利用“今日头条”关注国际时事,该软件利用知识抽取、知识融合等系列技术每日都给他精准推送相关新闻。D.电影《逆行人生》中,“徐峥”利用大数据开发的外卖路线软件,可根据客户输入的目的地,高效辅助快递员投送外卖。4.古诗词专家和信息学科学家要合作开发“景观诗歌”学习APP,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列出其分工要点。5.材料二中,“知识建模”为何没包含“实体建模”?请结合下面材料,从“知识融合”到“知识建模”的过程上予以说明。实体对齐,是针对不同数据来源所指向的各个实体,找出现实世界中它们与相应概念对应关系的过程。比如在不同的数据库中,可能都有关于“薛其坤”这个人名概念的记录,实体对齐就是要确定这些不同人名所指向的是否为现实世界中同一个人,避免把重名的人物混淆。而本体对齐,是指分析和明确多个不同概念对应的过程。比如“人”这个概念,在某个概念体系中分为“好”和“坏”,在另一个概念体系中又分为“男”和“女”,本体对齐其实就是概念的对齐,以明确它们各种分类中纷杂概念之间的对应关系,使不同概念在不同分类层面上能够相互理解和融合。这两个对齐所展现的过程即知识融合。而接下来的知识建模,只能针对概念进行,是本体建模向知识表示建模进行的一个动态过程,而实体是通过概念来识别和表达的,它“本身”不可能“走入”知识模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光景阎连科有一方空院,很大,除了院墙的几个豁口,另外都还完整。院墙是用玉蜀黍杆苫着,日久天长,秆都枯朽,雨水在墙上挖出许多小溪。然墙又总是不塌,路过的人都说,这墙要倒了。墙却默听着,直挺了一年又一年。院里住了一个老人。那年给她过生日,为着老人是六十七还是六十八,孩娃和媳妇吵红脖子。她自己也说不清。可她喂了几只鸡,哪只鸡一天生蛋,哪只鸡隔日生蛋,哪只鸡三日两蛋或两日三蛋,她心里都写得明白。两日生三蛋的鸡不多,她这辈子仅喂过一个,时间还是十年前。眼下她喂了九只鸡,其中一只是公鸡,有时收六个蛋,甚至七个,间或三个四个。主要是有只芦花母鸡野极,早上出窝,摸摸有蛋,咕咕叫着,几个虫子,从残墙的水道钻出,回时天近傍黑,肚已空了,蛋不知丢进谁家。老人将那水道堵了,它又蹬腿从豁口飞出,无论如何,不肯将蛋生在家里。老人去找孩娃,要他把院墙豁口垒了。孩娃一嘴承诺,说闲下将院墙换成砖墙。说到是能够做到的,孩娃家的日子已经很富裕。几年前孩娃盖了三间楼屋,搬去住了,把娘留在老宅守院。这几年孩娃又买了一盘电磨,从电磨中磨出一墙青砖,并不为难。老人每三日五日去孩娃家送一次鸡蛋,每次都和孩娃说那丢蛋的芦花鸡。说多了,孩娃就说:把那芦花鸡杀掉算啦。”老人一愣,再不说了,便每天放鸡迟一两个时辰,待自己烧了饭,吃了饭,洗了锅碗,扫了门前院子,才去开那鸡窝的门扇,以为鸡们出窝便吃,饱了懒得出门,也就不会丢蛋。可那芦花鸡却依然,饱了,扬扬翅膀,飞走生蛋了。也曾几次老人放鸡时,将芦花鸡抓在手里,关入蛋窝,可它至天黑都不生蛋。放它出来,它在院里打个转儿,便旋出门外,将蛋急急生在路上。路面铁硬,它是跑着生的。未及卧下,蛋就落将下来,壳破了,一地蛋黄,如新生的太阳坠在地上。这是两年前的事。如今芦花鸡已极少丢蛋。老人不再关它,而是放它出来,开圆大门,随它去哪儿,老人都紧紧跟着,看它卧到哪儿,静坐死等,把蛋收回来。这芦花鸡丢蛋,并无一定地方,有时在东,有时在西,有时在草间,有时在田边。每一处不过三日,它便烦了,必换一新室。老人每天都为这鸡忙着,开了鸡窝门,撒了粮食,站在一边,盯着芦花鸡,等它吃饱从门缝挤出,摇头走去。老人便跟出门来,它快她快,它慢她慢,走胡同,拐墙角,到麦场上的麦秸垛下,芦花鸡创一窝儿,卧下了。老人就坐在麦场边上,昏黄的日光晒着身子,直晒得她眼前金星飞舞,那芦花鸡才从麦秸窝里出来,并不咕咕声张,悄悄走了。老人过来,拿了那暖手的鸡蛋,也走了。鸡极有灵性,它第二天再到那麦秸窝里,不见了头天的蛋,四下里瞅瞅,便又换了地方。或是野地的一莲草棵,或是山坡下的庄稼地里,再或是村头没人住的看菜蔬的草庵,几乎一天换一场地。有时,找不到隐处,它就在村外转来转去,直转得老人肚饿头晕,走不动了,它才忽然钻进垛着的玉蜀黍秆下,匆匆生下蛋来,悠悠去了。老人终日忙在这丢蛋的鸡上。可到今年开春,这鸡忽然不走大门了,任你把门开得怎样宽敞,它也要从院墙的豁口飞出,待老人从门里出来,它已不知去了哪儿。老人去找孩娃,要他把豁口垒上。孩娃说老墙不值一垒,真塌了就垒砖墙。老人没提芦花鸡又开始丢蛋的事,孩娃也没说杀鸡的话。如此,芦花鸡又丢了半个月的鸡蛋,老人就又找到了它。把鸡从鸡窝放出来,撒几把粮食,她就走出院子,远远立在院墙豁口的别处,过不多久,芦花鸡准从豁口飞出,脚一落地,从从容容,走出村街,到村头站上一阵,四顾无人,径直到田间机井的房里。里面满地柴草,是生蛋的上好去处。老人第一次跟进房里收蛋,一下就收了十一个,然第二天迟了一步,那鸡从门里进去,迅即从窗里飞出,钻进麦田不见了。再往后,老人又找到了它的去踪,不是哪家的猪窝,就是村口旧磨盘的下面。八月间,下了一场连阴雨,院墙终于塌了。雨过天晴,孩娃果真拉了一车的青砖过来,五日时间,高高的青砖院墙垒了起来,这老宅严严实实,风雨不进。院墙垒起那日,芦花鸡试着飞了几次,终是没能飞过;来日又飞,仍是不过;七日之后,它便不再飞了,和别的鸡一样,老老实实将蛋生在土坯垒的蛋窝。芦花鸡不再丢蛋,老人先是一阵欣喜,腾出空儿来,立在门口,看看行人,看看田地,看看山坡,看看天空。看了几日,渐觉一切都是看了几十年的,并无啥好看。不看了,又闲着手脚,觉得手脚都是多余的东西。反不如每天跟在鸡后尾随着的好。鸡不丢蛋了,她心里忽就空荡了。可每日把院门打开,芦花鸡也不再外去,也许是老了,它总是慢慢随着鸡群觅食,随着鸡群咕叫,随着鸡群生蛋。只是鸡蛋生得日渐少了,丢蛋时一日一个,不丢了三日两个,后来两日一个,再后,竟三日五日一个,甚或七日八日一个,且蛋也愈加小了,最大的也才鸽蛋一般。秋罢时,芦花鸡老死了,无疾而终。早上开窝,别的都陆续跳出,唯它稳着不动,老人伸手一摸,鸡身都冰了。至年底,老人得了一场说不清的病,几服中药未及熬完,就去了那边世上。留下空空一套院落,垒着高高的砖墙。(有删节)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人不清楚自己的年龄是六十七还是六十八,却清楚每只鸡下蛋的情况,表明鸡是老人的独居生活的重心。B.孩娃迟迟没有垒墙,因为觉得老墙不值一垒;但老墙塌后他很快兑现诺言。小说有意突出其人务实而讲信用。C.老人不停地与芦花鸡进行周旋,在这一过程中,两个生命产生了互动,影响了彼此最终形成奇妙的共振。D.标题“光景”兼有“光阴”与“风景”之意,通过文中多次出现的时间词和富有乡土气息的场景得以具体化。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跌落的鸡蛋“如新生的太阳坠在地上”,这个带有夸张意味的比喻既体现了形似,也巧妙写出人物内心的震动。B.小说使用大量排比句、短句,做到整散结合、长短错落,灵动活泼的风格与芦花鸡表现出来的“野”相得益彰。C.小说以鸡写人,描写曾经桀骜不驯的它,老的时候只能选择随鸡群觅食,以此唤起社会对老年人境遇的关注。D.小说结尾“空空一套院落”“高高的砖墙”分别与开头“一方空院”、豁口的院墙呼应,但悲哀的意味更浓。8.小说用正侧结合、层层推进的写法表现芦花鸡的“野”。请结合文本分析。9.“反不如每天跟在鸡后尾随着的好”是理解小说人物与主题的一个关键。请谈谈你的理解。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武德九年冬,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以其众二十万,至渭水便桥之北,遣酋帅执矢思力入朝为觇,自张声势云:“二可汗总兵百万,今已至矣。”乃请返命。太宗谓曰:“我与突厥面自和亲,汝则背之,我无所愧。何辄将兵入我畿县,自夸强盛?我当先戮尔矣!”思力惧而请命。萧瑀、封德彝请礼而遣之。太宗曰:“不然。今若放还,必谓我惧。”乃遣囚之。太宗曰:“颉利闻我国家新有内难,又闻朕初即位,所以率其兵众,直至于此,谓我不敢拒之。朕若闭门自守虏必纵兵大掠强弱之势在今一策。朕将独出,以示轻之,且耀军容,使知必战;事出不意,乖其本图。制服匈奴,在兹举矣。”遂单马而进,隔津与语,颉利莫能测。俄而六军继至,颉利见军容大盛,又知思力就拘,由是大惧,请盟而退。(节选自吴兢《贞观政要·征伐》)材料二:夫兵甲者,国家凶器也。土地虽广,好战则人凋;中国虽安,忘战则民殆。凋非保全之术,殆非拟寇之方,战不可以全除,不可以常用。故农隙讲武,习威仪也;三年治兵,辨等列也。是以勾践轼蛙,卒成霸业;徐偃弃武,终以丧邦。何也?越习其威,徐忘其务也。孔子曰:“以不教人战,是谓弃之。”故知弧矢之威,以利天下,此用兵之职也。(节选自唐太宗《帝范》)材料三:汉武帝之告匈奴曰:“南越王头已悬阙下,单于能战,可来。”而匈奴远遁。故曰:“不战而屈人之兵。”非不战也,战功成于彼,而威自伸于此也。中国之自寻兵也,则夷狄必乘之以讧。汉、唐之始,汉夷秦、项而冒顿益骄,唐平僭伪而突厥方骋。何也?斗不出于其穴,知其力之已疲也。夫夷狄强弱之情势虽辽绝而不相知,抑以其意揣而类推之。谓驰突无制之勇如风飘雨骤而不可御者,彼犹我也。中国能以其长,破其阻,歼其众,得其君长,郡县其部落,则我亦犹彼,而彼何弗惴惴焉?志曰:“先人有夺人之心。”非夺之于方战之谓也,夺之于未战之前。不战而屈,即战而已先馁,其衄败可八九得矣。(节选自王夫之《宋论》)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朕若闭门A自守B虏C必纵兵D大掠E强弱F之势G在今H一策。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事出不意”中的“意”,与《孔雀东南飞》“恐不任我意”的“意”意思不同。B.“又知思力就拘”中的“就”,与《陈情表》“辞不就职”的“就”意思不同。C.“卒成霸业”中的“卒”,与《孔雀东南飞》“供养卒大恩”中的“卒”意思不同。D.“郡县其部落”中的“郡县”,与《离骚》“步余马于兰皋兮”的“步”用法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位可汗率领大军直逼京城,他们派遣的酋长执矢思力在入朝觐见时,通过虚张声势来给太宗施压,借机窥探朝廷的虚实。B.对突厥的使者,太宗敢于斥责、囚禁,而萧瑀、封德彝却劝说太宗要好好招待再遣送回去,表明两人对突厥有所畏惧。C.唐太宗能够以史为鉴,由越国培养军威而成就霸业、徐偃放弃军备终走向灭亡的史实,认识到“弧矢之威”的重要性。D.王夫之认为,夷狄和我方一样,会避免直接面对那些难以抵御的攻势;我方也可以与夷狄一样,凭借强大的武力来征服敌人。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知弧矢之威,以利天下,此用兵之职也。(2)非夺之于方战之谓也,夺之于未战之前。14.唐太宗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得益于其头脑清醒、举措得当。请结合材料分析。三、文言小题(本大题共2小题)1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组是(
)①女也不爽(高兴)②士之耽兮,犹可说也(摆脱)③总角之宴(快乐)④日月忽其不淹兮(久留)⑤謇朝谇而夕替(替换)⑥于今无会因(缘由)⑦始适还家门(出嫁)⑧否泰如天地(好运气)⑨赍钱三百万(携带)⑩多谢后世人(告诉)⑪可以横绝峨眉巅(飞越)⑫两朝开济老臣心(成功)A.①②⑤⑨⑩ B.①⑤⑥⑨⑫C.③⑤⑧⑨⑪ D.④⑤⑥⑧⑫16.下列各项中特殊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②亦自缢于庭树
③又申之以揽茝
④秋以为期
⑤急于星火
⑥高余冠之岌岌兮
⑦今臣亡国贱俘
⑧恐年岁之不吾与
⑨非为织作迟
⑩则告诉不许A.①④⑧/②③⑤/⑥/⑦⑨/⑩ B.①④⑧/②③⑤/⑥/⑦/⑨⑩C.①④⑧/②⑤/③⑥/⑦⑨/⑩ D.①④⑧/②⑤③⑥/⑦/⑨⑩四、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题方寺丞西重山瀑布亭刘克庄与客穷源上尽山,林霏初卷岭泥干。似嫌甲第施朱戟,别筑茅亭俯碧湍。龙怒岂容缘磴汲,雹寒不敢近崖看。平生粗有登临胆,今日凭高立未安。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是作者为西重山瀑布亭所作,该瀑布亭是由其好友方寺丞建造,可以用来观赏瀑布。B.诗歌开头交代友人一同探寻瀑布源头,描绘了山林之中小雨淅沥的景象,暗示了探寻之旅的艰辛。C.尾联“平生粗有登临胆”与“今日凭高立未安”形成反差,通过写诗人登临高处时的感受,侧面烘托瀑布的特点。D.与苏轼《题西林壁》注重景、理结合的写法不同,本诗更侧重写景,当然景物中也透露着作者的情感、态度。18.古代诗文中,形容瀑布多用“素练”而本诗用“龙怒”,形容飞溅的水珠常用“飞雪”而本诗用“雹寒”,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五、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格拉底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当理想遭遇现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现,陆游《书愤》中的“,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以典明志,追慕先贤。(2)《离骚》(节选)中用身披香草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质的诗句是“”。(3)古代诗人常借助星宿名来表情达意,杜甫用“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比喻亲友隔离不得相见。李白则在《蜀道难》中用“,”两句,来表达蜀道的险峻。(4)杜甫《蜀相》中“,”两句借对祠堂庭宇景色的描写,抒发凭吊情怀,是因景抒情的千古名句。(5)小刚和爷爷聊天时,爷爷回忆起自己幼年的境况,用《陈情表》中的“,”来形容外面没有可以依靠的亲戚、家里也无人照看门户的情形。六、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1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怕辣不?”如果你是一个喜欢辣食的人,可能会有三种回答:不怕辣;辣不怕;怕不辣。这三个短语意思差不多,程度却有高下之别,如同英语形容词的原级、比较级和最高级。据说,川、湘、黔等省的人,常常为“怕不辣”的桂冠归属何地,争得A。但如果你去问一只鸟,它可能会一脸疑惑:“辣?我没尝过这种滋味!”古话说“无知者无畏”,世界上最能吃辣的人,与鸟相比,B。事实上,除了人,哺乳动物几乎都不吃辣椒。科学家对美国亚利桑那州南部沙漠地带的野生辣椒进行观察,记录有哪些动物以辣椒为食。①根据研究结果显示,②鼠类等小型哺乳动物根本不碰这种辛辣食物,③但生活在那里的鸟类对辣椒情有独钟。④可见,哺乳动物通常不吃辣椒,而鸟类则吃辣椒。⑤换句话说,辣椒对哺乳动物不欢迎,而对鸟类有吸引力。这是什么原因呢?首先当然和两类动物对辣的感受能力不同有关。从本质上讲,辣并非味觉。与甜、酸、苦、咸通过舌头上的味蕾细胞被生物体感知不同,辣味物质中包含的辣椒素直接作用于口腔中的辣椒素受体,从而产生一种能刺激神经细胞的灼热感和疼痛感。鸟的辣椒素受体有部分氨基酸与哺乳动物存在差异,对辣椒素不那么敏感。还有一点,鸟没有牙齿,(甲),而是整个或撕成小块咽下,因此对口腔的刺激性也更小。换一个角度来看,其中又包含着辣椒种子的生存智慧。鸟直接吞食辣椒,它的消化道也短,辣椒籽穿肠而过,没受什么损害,并且还能跟着鸟儿远走高飞,四处生根发芽。而一旦落入哺乳动物的口中,那就是粉身碎骨的下场,活命的机会微乎其微,这时候“辣”就成了最好的自卫武器。可以想见,(乙),只是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这个品种被逐渐淘汰了。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1.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2.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七、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说一个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话,但说他“深于世故”也不是好话。——鲁迅知世故而不世故,是最成熟的天真。——钱锺书“世故”一般指待人处事经验丰富、圆滑、不得罪人。生活中,有人把“世故”看作立身之本,有人则不以为然。读了以上材料,你对“世故”有了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答案】1.C2.D3.B4.①古诗词专家负责提供“景观诗歌”各种各样的知识点。②信息科学家理解知识点后,利用知识图谱读取、整理、展示信息的原理开发软件。5.①在知识融合阶段,实体对齐已找出了实体和概念的对应关系,而本体对齐就是概念对齐。②接下来的知识建模,只能针对概念进行。因为实体是通过概念来识别和表示的,实体也不可能“走入”知识模型。【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并以知识融合形成第三方知识库”错。根据材料二中箭头所示,“第三方知识库”是知识融合的知识更新来源,而不是结果。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可见景观诗歌具备现有诗词之外的特征”错,材料三原文为“景观诗歌作为诗词资源的子集”,既然景观诗歌是现有诗词资源的子集,它就不可能具备现有诗词之外的特征。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知识图谱需要“读取”大量信息,对信息进行整理找出关系,再根据用户需求提供相关知识。根据材料二,知识图谱的构建包括数据获取、知识抽取、知识表示、知识融合、知识建模、知识推理等步骤,通过这些步骤形成知识网络,然后根据用户需求提供服务。B.小美的行为主体是个人,“按照老师要求认真分析个人成绩数据、融合相关知识进行知识建模”,这是个人学习行为,个人学习行为不属于知识图谱的运行范畴,不符合知识图谱运行原理。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根据材料一“首先,它需要‘读取’大量的信息,就好像在收集各种各样的书籍一样”可知,古诗词专家负责提供“景观诗歌”各种各样的知识点。根据材料一“它会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像是把书中的章节和段落归类整理一样。接着,它会通过一些魔法技巧,像是一个聪明的图书管理员一样,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相关的知识,让我们轻松地找到我们想要的答案”可知,信息科学家理解知识点后,利用知识图谱读取、整理、展示信息的原理开发软件。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题干信息“实体对齐,是针对不同数据来源所指向的各个实体,找出现实世界中它们与相应概念对应关系的过程”“本体对齐其实就是概念的对齐,以明确它们各种分类中纷杂概念之间的对应关系,使不同概念在不同分类层面上能够相互理解和融合”,据此可知,在知识融合阶段,实体对齐已找出了实体和概念的对应关系,而本体对齐就是概念对齐。题干信息“而接下来的知识建模,只能针对概念进行,是本体建模向知识表示建模进行的一个动态过程。而实体是通过概念来识别和表示的,它‘本身’不可能‘走入”知识模型”,据此可知,知识建模只能针对概念进行。因为实体是通过概念来识别和表示的,实体也不可能“走入”知识模型。【答案】6.B7.A8.(1)正面描写芦花鸡的各种“野”性行为;(2)侧面以老人的无奈跟从和孩娃的杀鸡言论侧面烘托其“野”;(3)从最初的不肯在家生蛋,到不断变换生蛋地点,再到飞出院墙到处生蛋,层层推进,写出其“野”性渐深。9.(1)这句话体现了老人与芦花鸡之间的特殊关系,老人尾随芦花鸡让她的生活有所寄托,忙碌充实;芦花鸡到处生蛋让老人有成就感,体现了她的价值;(2)这句话也暗示了小说的主题,即人应该萼重、善待生命,与万物和谐相处,在忙碌、奉献中获得幸福感。【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分析鉴赏的能力。B.“因为觉得老墙不值一垒”错,孩娃虽承诺闲下将院墙换成砖墙,且老墙塌后也确实拉来青砖垒墙,但从文中“老人去找孩娃,要他把院墙豁口垒了”“孩娃一嘴承诺,说闲下将院墙换成砖墙”以及后来芦花鸡多次丢蛋,老人多次找孩娃让他垒墙,孩娃一直拖延等情节可以看出,孩娃迟迟不垒墙并非单纯因为觉得老墙不值一垒,更重要的是他对老人的需求不够重视,没有真正把垒墙这件事放在心上;“小说有意突出其人务实而讲信用”错,小说重点是通过孩娃对垒墙的态度等情节,反映出他对老人情感关怀的缺失,并非突出孩娃务实和讲信用。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这个带有夸张意味的比喻”错,“如新生的太阳坠在地上”,将破碎的蛋黄比作新生的太阳,是比喻,没有带有夸张的意味,该比喻写出了鸡蛋破碎的样子以及老人看到鸡蛋破碎时内心的震动。故选A。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1)文中多次直接描写芦花鸡的“野”性行为,如它“早上出窝,摸摸有蛋,咕咕叫着,几个虫子,从残墙的水道钻出,回时天近傍黑,肚已空了,蛋不知丢进谁家”,体现了它自由散漫、不守规矩的特点;如“芦花鸡却依然,饱了,扬扬翅膀,飞走生蛋了”“它快她快,它慢她慢,走胡同,拐墙角,到麦场上的麦秸垛下,芦花鸡创一窝儿,卧下了”,它不按常理在家生蛋,而是到处乱跑,寻找各种地方生蛋;“它至天黑都不生蛋。放它出来,它在院里打个转儿,便旋出门外,将蛋急急生在路上”,芦花鸡不受约束,随性而为。这些描写直接展现了芦花鸡的野性。(2)老人对芦花鸡的无奈跟从,如“老人便跟出门来,它快她快,它慢她慢”,“老人每天都为这鸡忙着,开了鸡窝门,撒了粮食,站在一边,盯着芦花鸡”,这些描写从侧面烘托了芦花鸡的“野”,因为它的行为让老人不得不跟着它到处跑,体现了它的难以驯服;它芦花鸡的丢蛋行为给老人带来了麻烦,让孩娃觉得它是个累赘,主张“把那芦花鸡杀掉算啦”的杀鸡言论,侧面反映了芦花鸡的“野”。(3)文中芦花鸡的行为是逐渐发展的,最初它只是“不肯将蛋生在家里”,这是它“野”性的初步表现;随后它“不断变换生蛋地点”,如“有时在东,有时在西,有时在草间,有时在田边”,这体现了它“野”性的加深,它不仅不按规矩在家生蛋,还到处寻找新的地方生蛋;最后它“飞出院墙到处生蛋”,这是它“野”性达到极致的表现,它完全不受约束,自由自在地到处生蛋。这种层层推进的写法,生动地展现了芦花鸡“野”性的逐渐加深。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1)这句话体现了老人与芦花鸡之间的特殊关系。老人生活在一个空空的院落里,生活单调乏味,而芦花鸡的出现给她的生活带来了变化和寄托。“老人每天都为这鸡忙着,开了鸡窝门,撒了粮食,站在一边,盯着芦花鸡”,她每天跟着芦花鸡到处跑,生活很忙碌充实,她不再空虚无聊,捡蛋这件事让老人很有成就感,这样忙着捡鸡蛋的日子让她的生活有了目标和意义;“老人过来,拿了那暖手的鸡蛋,也走了”,小小的鸡蛋成为老人付出得到回报的象征,让她感到自己的存在有意义。(2)从老人对芦花鸡的态度可以看出,她尊重和善待生命。尽管芦花鸡给她带来了麻烦,但她并没有像孩娃一样想要杀掉它,而是耐心地跟着它,照顾它。老人这种尊重和善待生命的态度,体现了小说的主题之一;老人与芦花鸡的相处,与它建立特殊的关系,她在忙碌中获得了幸福感。小说通过这样故事,传达了一个信息:人应该与万物和谐相处,在付出和奉献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幸福感。【答案】10.BEG11.D12.B13.(1)因此,懂得弓箭的威力,用来造福天下,这就是用兵的职责。(2)这并不是说在战斗中夺取,而是指在未战之前就夺取。14.①头脑清醒:洞悉突厥可汗趁唐朝内难与自己初即位而兴兵的心理,明白闭门自守会使突厥纵兵大掠,深知双方强弱形势在此一举。②举措得当:囚禁突厥使者,不使其认为唐朝畏惧;独自出阵,向突厥显示轻视与必战决心;六军继至,以强大军容威慑对方。【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如果闭门自守,敌人必定纵兵大肆掠夺,强弱之势就在今天这一决策。“朕若闭门自守”是主谓句,也是假设句,“虏必纵兵大掠”中“虏”作主语,故在“虏”前B处断开;“虏必纵兵大掠”为主谓句,语意完整,是假设句的结果,故在“虏必纵兵大掠”后E处断开;“强弱之势”作主语,表示强调时应独立,故在“强弱之势”后G处断开;故选BEG。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及对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的能力。A.正确。意料/心意。句意:事情出乎他们意料。/恐怕不会应合我的心意。B.正确。被、受/就任。句意:又得知思力被拘禁。/推辞这份职务不去就任。C.正确。最终/完成,尽。句意:最终成就了霸业。/能够终身侍奉公婆报答他们的大恩。D.错误。都是使动用法。使……成为郡县/使……缓慢行走。句意:使他们的部落成为郡县。/让我的马缓缓行走在兰草水边啊。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表明两人对突厥有所畏惧”错,根据原文“萧瑀、封德彝请礼而遣之。太宗曰:‘不然。今若放还,必谓我惧。’”可知,萧瑀、封德彝劝说太宗要好好招待再遣送回去,是出于避免激化双方矛盾的考虑,不能由唐太宗的“今若放还,必谓我惧”推断出二人畏惧突厥。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威”,威慑;“利”,为……谋利;“此用兵之职也”,判断句。(2)“夺”,夺取;“非夺之于方战之谓也”,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非谓夺之于方战之也”;“夺之于未战之前”,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于未战之前夺之”。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头脑清醒:唐太宗清楚地认识到突厥可汗之所以敢于兴兵,是因为他们得知唐朝内部发生了动荡(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后的政权更迭),同时认为新即位的皇帝(唐太宗)可能不敢轻易迎战。这种对敌人心理的精准把握,是唐太宗能够采取正确应对策略的前提。根据“朕若闭门自守,虏必纵兵大掠,强弱之势在今一策”可知,唐太宗意识到,如果采取闭门自守的策略,突厥军队必然会趁机大肆掠夺,这样不仅会损失大量财物,还会助长突厥的嚣张气焰。因此,他明白必须采取积极措施来应对这一危机。②举措得当:唐太宗决定囚禁突厥使者执矢思力,以防止他回去后向突厥可汗报告唐朝的虚弱情况,从而避免让突厥产生轻敌之心。唐太宗独自骑马出阵,与突厥可汗隔河渡口对话,这一举动向突厥展示了唐朝的轻敌之意和必战决心。在唐太宗独自出阵之后,唐朝大军随后赶到,以强大的军容威慑了突厥军队。参考译文:材料一:武德九年冬天,突厥的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率领二十万大军,到达渭水便桥的北面,派遣酋帅执矢思力入朝窥探,并虚张声势说:“两位可汗统率百万大军,现在已经到达了。”于是请求返回复命。唐太宗对他说:“我与突厥当面和亲,你却背弃了和亲之约,我没有什么可愧疚的。你为何擅自率军进入我的京畿地区,自夸强盛?我应当先杀了你!”思力害怕,请求饶命。萧瑀和封德彝请求以礼相待并遣送他回去。太宗说:“不行。现在如果放他回去,他们必定认为我们害怕了。”于是下令将他囚禁。太宗说:“颉利听说我国内部刚刚有变乱,又听说我刚刚即位,所以率领他的军队,直接来到这里,认为我不敢抵抗。我如果闭门自守,敌人必定纵兵大肆掠夺,强弱之势就在今天这一决策。我将独自出马,以示轻视他们,并且展示军威,让他们知道我们必定会战斗;事情出乎他们意料,打乱他们的原定计划。制服匈奴就在此一举了。”于是太宗单骑前进,隔着河渡口与颉利对话,颉利无法揣测太宗的意图。不久,唐朝的六军相继到达,颉利看到唐军阵容强大,又得知思力被拘禁,因此非常恐惧,请求结盟并退兵。材料二:兵器铠甲,是国家的凶器。国土虽然广阔,如果好战,人民就会凋敝;中原地区虽然安定,如果忘记战争,百姓就会陷入危险。凋敝不是保全国家的方法,危险不是抵御外敌的策略。战争不能完全消除,但也不能频繁使用。因此,在农闲时操练武艺,是为了熟悉威武的礼仪:每三年整治一次军队,是为了辨别等级秩序。所以,越王勾践抚轼敬蛙,最终成就了霸业;徐偃王放弃武备,最终导致国家灭亡。为什么呢?越国熟悉了武威,而徐国忘记了武备的重要性。孔子说:“不教导人民作战,这叫作抛弃他们。”因此,懂得弓箭的威力,用来造福天下,这就是用兵的职责。材料三:汉武帝曾通告匈奴说:“南越王的头颅已经悬挂在宫阙之下,单于如果能来作战,就请前来。”结果匈奴远远地逃遁了。所以说:“不战而使敌人屈服。”这并不是真的不战,而是战斗的功绩在彼处完成,而威势自然在此处得以伸张。中原王朝如果自己主动发动战争,那么周边的夷狄(少数民族)必然会趁机制造混乱。汉朝和唐朝的初期,汉朝消灭了秦朝和项羽,而匈奴冒顿单于却更加骄横;唐朝平定了各地的割据势力,突厥却正在扩张势力。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争斗没有发生在自己的巢穴之中,由此可知他们的力量已经疲惫了。夷狄的强弱之势虽然遥远而无法直接知晓,但可以通过推测和类比来推断。那些认为夷狄的勇猛如同狂风暴雨般不可阻挡的人,其实他们和我们是一样的。如果中原王朝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突破他们的阻碍,消灭他们的军队,俘获他们的首领,使他们的部落成为郡县,那么我们也就如同他们一样,他们又怎能不感到恐惧呢?古语说:“先发制人可以夺取敌人的斗志。”这并不是说在战斗中夺取,而是指在未战之前就夺取。如果敌人未战就已屈服,那么他们在战斗中就已经先失去了勇气,其失败的可能性大概可以达到八九成。15.【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①爽:差错。句意:女方没有什么差错。⑤替:被贬谪。句意:可早晨进谏晚上即遭贬。⑥因:原因,机会。句意:因为从此再也没有见面的机会了。⑨赍:赠送。句意:赠送的聘金有三百万。⑫济:扶助。句意: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故选B。16.【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①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嗟尔远道之人为胡乎来哉”。句意:唉呀呀你这个远方而来的客人,为了什么而来到这险要的地方。②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亦于庭树自缢”。句意:也在自己家里庭院的树上吊死。③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又以揽茝申之”。句意:又因为我采集白芷而给我加上罪名。④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以秋为期”。句意:把秋天定为我们的婚期。⑤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星火急”。句意: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⑥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高余岌岌冠兮”。句意:加高我高高的帽子。⑦判断句,无标志。句意:现在我是一个亡了国的卑贱俘虏。⑧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恐年岁之不与吾”。句意:担心岁月不等待我。⑨判断句,为:是。句意:不是我织的慢。⑩被动句,语意被动。句意:但申诉不被许可。①④⑧宾语前置句,②③⑤状语后置句,⑥定语后置句,⑦⑨判断句,⑩被动句。故选A。【答案】17.B18.①“素练”从视觉上写出瀑布如白色绢绸般的特点,“龙怒”则运用比喻,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写出瀑布奔腾而下、气势磅礴的特点,给人一种惊心动魄的感觉。②“飞雪”运用比喻写出水珠飞溅如雪花飘落的轻盈之态,“雹寒”则运用比喻写出水珠飞溅时如冰雹般打在人身上的寒冷,更突出了瀑布的力量之大、气势之猛。【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描绘了山林之中小雨淅沥的景象”错误。诗的开头“与客穷源上尽山”确实交代了与友人一同探寻瀑布源头,但“林霏初卷岭泥干”,意思是山林中的雾气渐渐卷起,岭上的泥土已经干透,描绘的是山林中雾气初散、泥土干燥的景象,而非“小雨淅沥”。故选B。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①素练,指白色绢帛,比喻瀑布如白色的绸缎,从视觉上写出瀑布的形态有如白色绢绸般的特点,形象柔和平静,给人以优雅、宁静之感。龙怒,指的是龙在愤怒时的状态,比喻瀑布如发怒的龙,形象威猛、气势磅礴、声音震天,给人以震撼、壮丽之感。龙怒既有龙发怒之声的听觉,也有龙奔腾动作的视觉,从视听两方面写出瀑布奔腾而下、气势雄伟的特点,给人一种惊心动魄的感觉。②飞雪,指飞散的雪花,比喻水珠如雪花般轻盈飘逸,给人以轻盈、柔美之感。雹寒比喻水珠如冰雹般冷硬、沉重,水珠如冰雹般打在人身上,更突出了瀑布的力量之大、气势之猛,给人以冷峻、刺骨之感,营造出一种壮丽而险峻的氛围,突出了瀑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5395-2025信息技术小程序应用无障碍技术要求
- 江西农业大学《员工招聘与素质测评》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建阳市2025年三下数学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云南省楚雄州双柏县一中2025届高三第十五次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
- 辽宁广告职业学院《生物化学基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中北大学《燃料及燃烧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天津农学院《自然地理学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图木舒克职业技术学院《广告提案》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数学1》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四川省乐山市2025年5月初三月考物理试题含解析
- 糖尿病饮食与护理
- 2025年天津市河东区中考一模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 河南省南阳市新未来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物理试题(含解析)
- 《基于STM32的智能水质检测系统的设计》9400字(论文)
- 2025年医保政策考试:医保患者权益保障知识竞赛试题库
- 2025年江苏省期无锡市天一实验校初三5月模拟英语试题含答案
- 公路养护员工安全教育培训
- 中国普通食物营养成分表(修正版)
- 江苏省建筑与装饰工程计价定额(2014)电子表格版
- 在产业链建设调度推进会议上的讲话稿
- 医院感染管理科十四五发展规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